陶肖明教授


  • 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学士(1982)
  • 新南威尔士大学纺织物理博士(1987)
  • 1994年加入理大出任纺织及服装学系讲师
  • 纺织科技讲座教授(2002年起)
  • 纺织及服装学系系主任(2003–2011)
  • 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总监(2018年起)
  • 国际纺织学会世界会长(2007-2010)

理大纺织工程专家、吴文政及王月娥纺织科技教授兼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总监陶肖明教授,近日获中国工程院颁授第13届 "光华工程科技奖"。

 

陶教授说:"获此国家级的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作为科学家,同时也是业界的紧密伙伴,定当继续充分发挥我们在研发方面的实力,利用前沿科技,专注研究创新的应用方案。"

 

过去20多年来,陶教授一直致力於智能纤维材料、纳米技术、光子纤维和织物、柔性电子和光子设备、智能可洗技术、纱线制造和纺织品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获奖无数。陶教授至今已发表超过800篇科研文献,其2001年出版的著作《智慧纤维、织物和服装》更是该领域首部专著。

 

陶教授在江苏省扬州市出生和长大,一份父母早年送给她的礼物,让陶教授从小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小时候已经对事物很好奇,最喜欢拆散和重新组装时钟和玩具之类的东西。" 陶教授回忆道:"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送了《科学家谈二十世纪》这本书给我,令我对科学和技术眼界大开。"

 

陶教授受到父母(左一及二)的熏陶,从小对科技产生浓厚兴趣。

陶教授受到父母(左一及二)的熏陶,从小对科技产生浓厚兴趣。

从扬州到香港

对科学知识著迷的陶教授最终投身纺织领域。1994年,她移居香港并加入理大,出任纺织及服装学系讲师,并於2003至2011年成为系主任。

 

在陶教授的领导下,纺织及服装学系成为全球领先的服装及纺织界高等学院之一。陶教授与业界紧密合作,成功带领理大团队获得逾3.3亿港元的拨款,设立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此外,她亦先后创立功能性及智能型纺织品及成衣纳米科技中心,以及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

 

陶教授的团队在过去20年共获得逾1.8亿港元角逐拨款,并取得41项国际及国家专利,其中12项已授权予全球多家企业应用。

 

灵感涌现

团队其中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在纺纱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 "残余扭矩" 这个困扰业界多年的难题。"残余扭矩" 是纺纱程序中纤维捻结产生的后果,会影响纱线的柔软度,令布料不能挺直。

 

多年来,陶教授一直努力寻找解决 "残余扭矩" 的方法。2001年一天晚上,陶教授正与朋友共晋晚餐,她回忆道:"我忽然想起,自己修读博士学位时看过有关纱线结构的资料,灵机一触,有了一些新想法,就是增加纱线内的残余转扭和改变转扭的松紧度,我马上在餐桌上的餐纸巾背面把想法写下来。" 陶教授后来利用纺纱机测试这种制造纱线的新方法,结果生产出来的纱线不但没有弯曲,而且完全没有扭结。

 

text

陶教授念念不忘解决残余扭矩的问题,有了新想法就马上写在餐纸巾上,最终发明了 "扭妥" 技术。

 

经改良的纺纱方法不仅提高了生产力和布料质量,更可节省能源消耗,而且不会排放任何工业废料。"扭妥" 环锭纺纱技术随后注册为商标。时至今日,此技术已取得美国及中国多项专利,并已授权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泰国和澳洲12家纺织品生产商采用,生产价值超过130亿港元的纺织和服装产品。

 

愿景、灵感、毅力

陶教授多年来的科研成就,有助香港成为领先国际的纺织科技中心。她表示:"我的研究团队已衍生了四家科技公司,更喜见世界各地纺织业界采用我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制造高功能性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陶教授正专注於两个研究领域:智能纺织品和可穿戴系统在保健方面的应用,以及用於医疗范畴的广谱抗病原性生物聚合物和纺织品。

 

陶教授回顾自己科研事业,她觉得先驱研究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孤独。她解释说:"一些创新意念可能无人理解或支持,但必须忠於自己的科学判断,并坚持走自己选择的路。"

 

陶教授寄语有志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要达成梦想必须具备VIP:愿景(Vision)、灵感(Inspiration)和毅力(Persistence)。"我鼓励他们遵循自己的愿景,并时刻留意身边的事物,因为灵感可能以任何形式出现。只要有毅力,他们的努力最终会得到回报。"

 

陶教授寄语有志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要达成梦想必须具备VIP:愿景(Vision)、灵感(Inspiration)和毅力(Persis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