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科技浪潮 教育数字原住民
理大一项获奖教学法将教育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体验,更贴近新一代的思维模式
数字原住民,指的是千禧世代及之后的世代。他们自小在智能手机、电脑和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中成长,以数字语言为母语。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又该如何教导他们呢?对那些不大擅长数字语言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项特殊的挑战。
为了吸引和赋能数字原住民,使教学更具成效, 理大一支由学者组成的团队设计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他们将创意糅合科技,运用人工智能和即时通讯等工具,开发出了契合新一代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方式的教学法。
建造全方位智慧校园
应用社会科学系高级讲师朱伟志博士和一队理大的跨学科教育学者,正进行名为 “共创启发,成就卓越:理创智汇校园” 的项目,探索一种能够整合多种学生互动平台的全渠道解决方案。
这个项目的构思是基于参与、赋能和卓越三大理念,为满足学生对实时回馈、视觉化互动及多任务支持的期望,通过跨数字资源的实时体验来有效提升学习参与度与满意度。
此项目旨在建设一个全方位智慧校园,让学习跨越时空限制。项目采用了名为 “TIMS 框架” 的新颖教学法, 其特点是集技术整合、跨学科合作、多模式评估和师生合作于一身,能够兼容升级后的和现有的数字通信方式和学习工具。运用了 TIMS 框架后,更可创造出灵活的翻转课堂模型,让学生即使不在传统课堂环境中,也能保持学习兴趣。
身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我们透过这个项目,致力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共同创造具包力和影响力的学习体验,带来更强的学习成果。
~ 朱伟志博士
人工智能驱动的学习伙伴
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必须先了解并配合其学习习惯。数字资源和平台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播客和 WhatsApp,已经无缝融入教学和评估中。这种具适应性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理创智汇校园” 项目以团队开发名为 “Virtual Assistant TIMS (VAT)” 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为起点。该机器人在 WhatsApp 提供即时回应,让学生能够即时发问和获取学习资源。如有需要,学生会转到另一聊天室与教师单独对话。教师使用课程材料和影片来训练人工智能,确保聊天机器人能紧贴教学所需。
点击这里观看 WhatsApp 示范
“Virtual Assistant TIMS” ( VAT )
功能 | 优点 |
|
|
此项目还有一个由人工智能生成的音频播客系统。该系统运用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学术内容转换成对话形式,从中提供丰富资讯,令学习更有趣味。这些播客选取讲义和影片中的重点内容,制成有趣的节目,帮助学生预习和覆习。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可以通过补充例子等方式丰富课堂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项目还引入了名为 “AIReAS” 的课业批阅平台。该平台由内置的人工智能辅助,让学生能够根据即时反馈修改作业。这些回应一般能在一分钟内提供,促使学生持续改进,同时激励他们评估人工智能给予的建议,从中培养批判思维。学生使用此平台后,可以提交更完善的作业,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点击这里体验播客示范
互动、进化和提升
这种非传统的学习框架,可以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并延长专注的时间。此框架通过快速反馈帮助学生加强理解,也鼓励他们发表意见,交换想法,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具合作精神的环境,使教学体验更加丰富。
在这一环境中,教师可以将人工智能作为动态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创造知识和进行具启发性的讨论。这种学生与教职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最终会发展出一个蓬勃的生态系统,学生和毕业生会在当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框架的运作、升级和持续发展。
项目获国际肯定
此项目赢得了国际的肯定,包括在被誉为 “教育界奥斯卡” 的年度 “QS 全球教学创新大奖” 中荣获 2024 年度 “Smart Omnichannel Campus” 组别金奖;理大不但是唯一获金奖的香港教育机构,还从全球 1,300 个提案中脱颖而出,勇夺 “全球教育大奖” ,成为香港首个获得此最高级别奖项的参赛者。这些佳绩彰显了理大对革新教学体验的投入,符合其创新型世界级大学的定位。
截至目前为止,TIMS 教学框架已在设计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系、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以及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共计 17 个科目中应用,并会在未来数年间持续增加。此外,团队已与英国和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机构洽谈合作事宜,相信此教学框架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高,覆盖范围也将扩大。
点撃这里了解更多此项目的详情。
获奖团队:(右起)
- 教学发展中心高级教学发展经理麦启彬博士
- 设计学院副教授何晋辉教授
- 应用社会科学系高级讲师朱伟志博士
-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高级讲师赖宝欣博士
-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讲师张晓丹博士
- 应用社会科学系项目助理林旻慧小姐
- 应用社会科学系项目员胡永鸿先生 (不在照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