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科技浪潮 教育數字原住民
理大一項獲獎教學法將教育變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動態體驗,更貼近新一代的思維模式
數字原住民,指的是千禧世代及之後的世代。他們自小在智能手機、電腦和社交媒體等現代科技中成長,以數字語言為母語。他們是如何學習的?又該如何教導他們呢?對那些不大擅長數字語言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項特殊的挑戰。
為了吸引和賦能數字原住民,使教學更具成效, 理大一支由學者組成的團隊設計了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他們將創意糅合科技,運用人工智能和即時通訊等工具,開發出了契合新一代思維模式和信息處理方式的教學法。
建造全方位智慧校園
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朱偉志博士和一隊理大的跨學科教育學者,正進行名為「共創啟發,成就卓越:理創智匯校園」的項目,探索一種能夠整合多種學生互動平台的全渠道解決方案。
這個項目的構思是基於參與、賦能和卓越三大理念,為滿足學生對即時回饋、視覺化互動及多工支持的期望,通過跨數位資源的即時體驗來有效提升學習參與度與滿意度。
此項目旨在建設一個全方位智慧校園,讓學習跨越時空限制。項目採用了名為「TIMS 框架」的新穎教學法, 其特點是集技術整合、跨學科合作、多模式評估和師生合作於一身,能夠兼容升級後的和現有的數字通信方式和學習工具。運用了 TIMS 框架後,更可創造出靈活的翻轉課堂模型,讓學生即使不在傳統課堂環境中,也能保持學習興趣。
身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關註的是學生。我們透過這個項目,致力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共同創造具包力和影響力的學習體驗,帶來更強的學習成果。
~ 朱偉志博士
人工智能驅動的學習夥伴
為了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必須先了解並配合其學習習慣。數字資源和平台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播客和 WhatsApp,已經無縫融入教學和評估中。這種具適應性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理創智匯校園」項目以團隊開發名為「Virtual Assistant TIMS (VA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為起點。該機器人在 WhatsApp 提供即時回應,讓學生能夠即時發問和獲取學習資源。如有需要,學生會轉到另一聊天室與教師單獨對話。教師使用課程材料和影片來訓練人工智能,確保聊天機器人能緊貼教學所需。
點擊這裡觀看 WhatsApp 示範
「Virtual Assistant TIMS」 ( VAT )
功能 | 優點 |
|
|
此項目還有一個由人工智能生成的音頻播客系統。該系統運用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學術內容轉換成對話形式,從中提供豐富資訊,令學習更有趣味。這些播客選取講義和影片中的重點內容,制成有趣的節目,幫助學生預習和覆習。這些內容不僅有助於學生的學習,還可以通過補充例子等方式豐富課堂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為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項目還引入了名為「AIReAS」的課業批閱平台。該平台由內置的人工智能輔助,讓學生能夠根據即時反饋修改作業。這些回應一般能在一分鐘內提供,促使學生持續改進,同時激勵他們評估人工智能給予的建議,從中培養批判思維。學生使用此平台後,可以提交更完善的作業,從而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點擊這裡體驗播客示範
互動、進化和提升
這種非傳統的學習框架,可以讓學生更投入地學習,並延長專註的時間。此框架通過快速反饋幫助學生加強理解,也鼓勵他們發表意見,交換想法,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具合作精神的環境,使教學體驗更加豐富。
在這一環境中,教師可以將人工智能作為動態學習夥伴,與學生共同創造知識和進行具啟發性的討論。這種學生與教職員之間的合作關系最終會發展出一個蓬勃的生態系統,學生和畢業生會在當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框架的運作、升級和持續發展。
項目獲國際肯定
此項目贏得了國際的肯定,包括在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的年度「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榮獲 2024 年度「Smart Omnichannel Campus」組別金獎;理大不但是唯一獲金獎的香港教育機構,還從全球 1,300 個提案中脫穎而出,勇奪「全球教育大獎」,成為香港首個獲得此最高級別獎項的參賽者。這些佳績彰顯了理大對革新教學體驗的投入,符合其創新型世界級大學的定位。
截至目前為止,TIMS 教學框架已在設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以及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共計 17 個科目中應用,並會在未來數年間持續增加。此外,團隊已與英國和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機構洽談合作事宜,相信此教學框架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提高,覆蓋範圍也將擴大。
點撃這裡了解更多此項目的詳情。
獲獎團隊:(右起)
- 教學發展中心高級教學發展經理麥啟彬博士
- 設計學院副教授何晉輝教授
- 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朱偉志博士
-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高級講師賴寶欣博士
-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講師張曉丹博士
- 應用社會科學系項目助理林旻慧小姐
- 應用社會科學系項目員胡永鴻先生 (不在照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