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積極與世界各地的教育和研究機構建立夥伴網路,加強合作,積極應對全球和當地種種挑戰

 

國際化其中一個重點是要與世界各地的教育和研究機構建立夥伴協作關係,為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多年來,理大積極與世界各地的企業和學術機構合作,不僅為學生的發展開辟坦途,還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給世界帶來福祉。

 

提升研究影響力

理大正與多個國際及內地機構和企業建立合作關係,以期善用其研究專長,應對全球及當地挑戰。

 

其中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合作,便促成了一係列航天儀器的開發,這些儀器在國家的探月和火星探測等太空探索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學還分別與豪雅光學和蔡司視光護理開展了聯合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例如設計出了可有效減緩兒童近視度數增加的鏡片。這項創新成果尤為重要,因為根據預測,到 2050 年,全球一半的人口會受到近視的影響,因此迫切需要找到解決的方案。

 

此外,香港科學園建立了三個世界級研究中心,理大的協作精神為實現這一目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些研究中心均屬政府資助的 InnoHK 創新平台。理大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成立了人工智能設計實驗室,把創新的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設計領域,以滿足社會對創意、效益和產品及服務個人化的需求。

 

理大與馬里蘭大學合作成立了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利用人工智能開發創新方法,並將這些方法廣泛應用於先進製造業,以保證產品和系統安全可靠。

 

另一方面,理大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聯合成立了眼視覺研究中心,該中心是全球首個國際視覺科學中心,其宗旨是通過開展臨床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推動視力健康領域的發展,同時開發具有突破性的技術,以預防視力衰退、保護老齡人口的視力。

 

理大與滑鐵盧大學在教育和研究方面建立夥伴關係。

理大與滑鐵盧大學在教育和研究方面建立夥伴關係。

 

2024 年,理大進一步與加拿大規模最大的納米技術研究機構 —— 滑鐵盧大學納米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納米科技研究中心。 該中心是一個獨特的研究平台,利用國際研究專長,開發納米科學的新方法和新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各領域以造福人類的生活。

 

通過教育合作促成進步

理大還正在建立一個強大的國際教育網絡。其中一項最新措施是與超過 20 所海外與內地院校合作,包括昆士蘭科技大學、高麗大學、薩里大學和浙江大學,共同培養博士,開辦雙博士學位課程。此外,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最近與法國 Institut Lyfe 及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和普利莫斯卡大學就研究和教學簽訂了合作協議。

 

在學生交流方面,大學已建立強大的夥伴關係網絡,涵蓋 25 個國家的 80 多所大學。而其校企協作教育 (WIE) 亦獲廣泛支持,支持機構包括中國內地的上海絲綢集團、日本 edison.ai、紐西蘭 Rider Levett Bucknall Limited、加拿大 Mitacs 及泰國國泰航空等。這兩項計劃旨在為學生提供非本地學習經驗,並幫助其建立全球視野,而這兩者正是當今互聯世界所不可或缺的。

 

理大決心提高教育素質,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理大得到了世界各地合作夥伴的支持,例如理大率先將社會責任和公民參與融入本科課程,開創了本地大學的先河,而這一創新離不開全球合作夥伴的幫助。理大服務學習自 2012/13 學年開始,至今已有超過42,400名學生修讀,為全球社區貢獻了超過169萬小時的社區服務。這些學生不僅在香港、中國內地和台灣,還在世界各地,例如亞洲 (柬埔寨、越南、緬甸、印尼、泰國和日本)以及更遠的國家(盧旺達、南非和坦尚尼亞),切實地為當地民眾帶來了福祉,改善了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


在盧旺達進行的服務學習項目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理大自 2013 年起在當地開展服務學習項目,讓學生運用課堂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對社區的種種挑戰,足證理大一直致力培育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人才。該計劃帶給盧旺達當地社區雙重貢獻,超過 1,000 戶家庭獲得了潔淨的電力、節能爐具和家庭菜園;此外,我們的師生亦支持當地裁縫為傳統服飾增值,縫制出煣合傳統元素和和現代設計的服飾,改善生活。該計劃獲得了 QS Reimagine Education 的「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ction」組別獎。

 

理大學生在盧旺達進行服務學習專案,説明當地居民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為日常生活提供電力。 理大學生在盧旺達進行服務學習專案,説明當地居民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為日常生活提供電力。 理大學生在盧旺達進行服務學習專案,説明當地居民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為日常生活提供電力。

理大學生在盧旺達進行服務學習專案,幫助當地居民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為日常生活提供電力。

 

與中國內地、一帶一路的合作

理大積極支持中國內地發展,不但有助改善人民的福祉,更可讓香港融入國家的科技發展。大學在中國內地的合作網絡廣泛,而且歷時長久。1997 年,理大就獲得了國家教育部的批准,在內地進行跨境合作,開辦高等教育課程,是香港第一所獲此批准的大學。

 

最近,理大推出一項策略新猷,在多個內地城市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使理大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能配合當地的產業和社會需求,從而提高研究的影響力,並加強這些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

 

為配合國家促進區域發展的倡議,理大在拓展國際聯繫過程中,將目光投向一帶一路國家。理大以持之以恆的精神,致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院校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和建立夥伴關係。

 

2015 年,理大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同創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並獲任命為 2023 年聯盟輪值主席。該聯盟匯集了來自 37 個國家和地區的 150 多所大學,旨在促進絲綢之路地區的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 2024 年,理大舉辦了「校長論壇」,與會者就落實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願景分享了寶貴意見。

 

理大還加入了其他的一帶一路聯盟,與世界各地的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夥伴關係,擴大了理大在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活動方面的影響力。 這些聯盟包括:

  • 中俄工科大學聯盟

  •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

  • 中巴經濟走廊大學聯盟

  •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

  • 東盟-中國工科大學聯盟

 

理大連續第七年與西安交通大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和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合辦「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級研討項目」。最近一期課程以「低碳轉型——綠色能源的最新發展」 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智利、中國內地、中國香港、菲律賓、葡萄牙、俄羅斯和津巴布韋等七個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 26 名學員參加,共同探索綠色能源的發展。

 

來自七個「 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學員參加了「2024 年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級項目」的畢業典禮。

七個「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學員參加了「2024年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級項目」的畢業典禮。

 

在國際合作中擔當領軍角色

理大在成立另外兩個國際網絡方面亦擔當重要角色。2015 年,理大牽頭成立了大學社會責任網絡,這是一個全球性聯盟,旨在推動大學將社會責任視為核心使命。該網絡現在有 20 個成員機構,遍布六大洲,而理大是執行委員會主席。

 

1995 年,理大邀請在技術轉移方面成績斐然的知名大學組成了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聯盟目前有 26 所來自內地、英國和美國的院校成員,矢志將應用研究和顧問服務提升到國際水準,為各成員院校和社會帶來裨益。

 

此外,理大還是十多個國際網絡的成員,這些網絡包括歐洲國際教育協會和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

 

理大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建立夥伴關係,這是其能夠成為一所全球性大學的關鍵。此舉不僅使大學蜚聲國際,還使其能夠為本地和國際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國際合作

截至 2025 年 2 月,理大已與全球超過 350 所院校簽訂了超過 580 份國際合作協定,遍及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中國內地、台灣和澳門外,還包括澳洲、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日本、拉脫維亞、波蘭、新加坡、瑞士、荷蘭、英國和美國。

 

580

已簽署合作協定

> 350

全球院校

> 40

國家和地區

截至 2025 年 2 月

 

校園多元化

在 2024/25 學年,理大招收了 214 名非本地且非內地學生,分別來自澳洲、法國、匈牙利、印尼、哈薩克、馬來西亞、尼日利亞、韓國、西班牙和烏干達等國家,約佔非本地本科生總人數的 15%。大學的目標是把非本地本科生的人數維持在 1,000 人左右,非本地且非內地學生的比例維持在 30%。

 

為支持政府的「留學香港」 計劃,大學於 2023/24 學年在約 40 個國家舉辦超過 330 場招生活動,令非本地學士學位申請人數增加了 50%。

 

學生交流

目前每年以交換生形式到理大學習的學生超過 600 名,而赴外地交換的理大學生則超過 500 名。在 2023/24 學年,按交換生人數統計,理大學生前往的前三大目的地分別是英國、中國內地和瑞典。

 

由2025/26學年起,獲頒入學獎學金的一年級新生可獲30,000港元的交流獎學金,以資助他們參與交換生計劃。

 

每年

> 600

到理大當交換生

> 500

往外地當交換生

 

非本地學習經驗

在 2023/24 學年,共有 802 名學生通過非本地的校企協作教育,赴中國內地、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地實習,從超過 500 家夥伴公司和機構獲得了實習機會。

 

為培育學生成為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大學資助所有修讀服務學習科目的本科生在非本地進行服務學習項目時的開支,資助額最高可達 10,000 港元。在 2023/24 學年,近 1,500 名學生參加了非本地服務學習項目。大學的目標是到 2027/28 學年,50% 的理大學生將通過服務學習獲得非本地學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