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农历二月)是理大最年长校友张增卫先生的百岁生辰,我们衷心祝贺他生日快乐,万寿无疆。

_________________

 

张先生於1937年入读刚成立的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前身),成为首批在学院修读机械工程的学生。毕业后80年,张先生依然非常支持母校,并热爱参加理大举办的活动。

 

张增卫先生出生於1921年,并於1940年12月於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毕业,取得汽车工程文凭。张先生对於校园生活的点滴,仍然记忆犹新:"学院位於湾仔活道,是一座三层高的红砖建筑。当时,机械工程的课堂在校舍的一楼上课。"

 

首届校友回忆校园生活

Diploma i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於1930年代创校时只有三个学系,开办航海无线操作、机械工程和建筑工程三个课程。张先生说:"当年学院只开办三班,每班有20名学生,每月学费为港币5元。那时候,一个房间的月租大约是港币8元,从湾仔乘人力车到中环差不多要5角。" 那年代的工业技术教育由男性主导,而学院收录的都是男生。 

 

张先生忆述,选修机械工程的学生都需要修读汽车制造、应用力学和机械制图的理论课。他回忆道:"除了理论课,我还要参与车床制造、打铁、汽车维修、焊接等实习课堂。" 暑假的时候,学院的学生便会到太古船坞和黄埔船坞等机构实习。

 

张先生仍记得在学院渡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学生时期的往事。他说:"大部分老师都是外国人,然而,不论是外国或华人老师,课堂均以英文教授。在那个年代读书,学生并没有课本,同学都靠在堂上抄写笔记来温习。"


"活道的校舍很小,只能容纳数十名学生。在上实习课时,学生都要换上工衣。来自不同课程的同学都会在更衣室换衫,大家因而变得熟络。"

 

当年,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只开办三班,每班有20名学生,每月学费为港币5元。 

 

与母校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张先生於1940年毕业后,曾从事汽车维修和保养的工作。他回忆道:"1941年至1945年期间,日军占领香港,市民为了生计,只要有工作就会做。有些同学更返回中国内地,在运输行业工作。我则选择与家人留在香港,在政府工作,管理一支汽车维修团队。不久,我亦移居澳门。" 在澳门生活时,张先生转投造船业,监督船只的维修工作。

 

张增卫先生(右三)於2009年与其他年长校友一起参观理大校园。

张增卫先生(右三)於2009年与其他年长校友一起参观理大校园。

 

张先生补充道:"为了生计,我在战时曾在一家银号(即货币兑换店)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张先生返回香港并活用在学院学到的技能,做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包括汽车和小型船只的维修工作。他於1970年代中期退休。

 

毕业后,张先生一直与多年前的同窗保持联系,更成为好友。张先生也关心理大的发展,他说:"我时常阅报,了解理大的最新发展。" 他於2000年重新联系上母校,并於2002年出席理大建校65周年的纪念活动。之后,他与理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过去20年,他经常参加由年长校友自发举办,每两周一次的千岁聚会。张先生爱好摄影,曾将自己在黄山拍摄的两张照片,捐赠予理大作慈善拍卖。

 

张先生珍惜友谊,他相信好朋友总是互相扶持。他经常与其他年长校友回到理大校园共进午餐,这地方对他们来说亦别具意义。张先生称:"理大环境优美,现代化建筑和绿化景观令校园生色不少。"

 

长寿的秘诀

Mr Cheung Tsang-wai

张先生能享长寿,有自己的一套秘诀。他自40岁开始练习太极和气功,现时仍保持每天练习太极一小时,有助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力。张先生还强调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我经常忆起以往的赏心乐事,每每都令我开怀大笑。"

 

理大很珍惜与张先生这分情谊。张先生见证了理大的悠久历史:自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1937-1947)成立,后来发展成为香港工业专门学院(1947-1972),再演变成香港理工学院(1972-1994),以及今天的香港理工大学。在张先生庆祝百岁华诞之际,我们祝愿他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