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教授是卓越心理学家,30 多年来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努力耕耘,培育了众多本科生及研究生。在其职业生涯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为青少年的正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担任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的十年间,石教授致力推动服务学习,以培养发展全面的人才。至今,理大的教育理念备受肯定,更荣获两项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颁发的教资会教学大奖,以及多个被誉为 “教育界奥斯卡” 的奖项,包括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的教与学策略奖项,以及QS全球教学创新大奖。


你对教育一直充满热忱。作为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你对大学本科课程的未来发展,例如目标、策略和措施有什么看法?

世界瞬息万变,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例如人工智能、扩增实境和虚拟实境等相关的教学策略。为应对这些变化,理大的本科生课程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特别是大学核心课程。我们未来几年的目标是巩固本科课程,为理大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的选择,亦会透过服务学习和通识课程,让他们获得更多非本地学习机会。

 

在 2027/28 学年,将有六成的理大学士学位课程学生通过服务学习和通识课程,得以到香港境外或海外学习。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将大力拓展网上教学,适当地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工具,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教学质素。

 

理大的教育与其他大学有何不同?

自 2012/13 学年开始,理大将大学核心课程扩充至 30 学分。大学核心课程有几个显著特点。我们相信大学生是未来领袖,因此致力培养学生具备 21 世纪所需的技能,其中领导力的教育和发展更是毕业要求的组成部份。刚才提到的服务学习也是核心课程重要的一环,理大是全港首间把服务学习列为本科学生毕业要求的大学。

 

此外,我们十分重视评估工作,特别是对于服务学习和领导能力科目的评估,这使得我们的工作在专业界和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同。

 

作为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以及利丰服务领导教育教授,能否分享一下您最近的研究项目?

过去三年,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 我积极参与了在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进行的横向及纵向研究,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心理健康的预测因素,以及网上教学的有效性。这些研究有几个有趣的发现:第一,疫情普遍对学生心理健康构成负面影响;第二,经济困难和疫情相关的压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因素;第三,正向心理特质如抗逆力、情绪管理能力和生命意义感等,能够缓解疫情对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第四,领导能力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最后,我们还发现网上学习有助提升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幸福感。

 

除了疫情相关的研究,我亦与应用社会科学系的梁倩仪博士合作,开展了一个关于香港家庭抗疫力的项目;另外,也跟电子计算学系的倪恩恩博士合作,在香港的中学推广服务学习。

 

作为一名研究青少年正向发展、家庭过程、生活质量以及灵性的心理学家,你对实现心理健康有什么建议?

早前我应国际正向心理学会的邀请分享了这个问题,列出了以下的 “人生七大智慧” ,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人生七大智慧
  1. 人皆有成长潜能,终能绽放光华

  2. 重 “存在 ” 而非 “排名” 

  3. 麦糧豢养肉身,精神价值方为人類立世基石

  4. 于逆境中看见希望

  5. 欣赏自己、他人和生活

  6. 培育能力、陶冶品格、涵养爱心

  7. 服务中学习,学习中服务

 

你有什么忠告可以给年轻人?

儒家的 “修身” 思想,始终是成就人生的关键:培育价值观与品德,寻觅人生意义;获得辨别 “对” 与 “错” 的道德指南针;做 “对” 的事情,比把事情做 “对” 更重要;在问 “我能做什么” 之前,先要审思 “我是谁” 。

 

你的人生座右铭是什么?

坚守信仰(坚持基本信念)、常持希望(保持积极樂观的态度)、爱心为行(关爱他人)。

 

你在余暇时有什么爱好?

如果有空,我喜欢弹吉他、唱圣诗和民歌。我也经常散步和远足,过去还常常打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