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藉软硬实力、内在力量推动创新

施伟斌先生


  • 香港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前身)机械工程高级文凭 (1989)
  • 英国华威大学资讯科技理学硕士 (1991)
  • 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工商数量分析文学硕士 (1994)
  • 英达公路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 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兼任教授
  • 理大机械工程学系顾问委员会成员
  • 理大机械工程学系首届杰出校友奖
  • 南京市政协委员
  •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专家委员

英达公路再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英达)始创人兼董事长施伟斌先生,是一位卓然有成的企业家。他毕业於香港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前身)机械工程学系,对母校的培育心存感谢,因为入读理大不但为他的事业打下基础,更启迪他发展出一套有关企业创新的哲学。

 

Mr Sze at Beijing's Chang'an Avenue with the hot-in-place recycling train at his back doing maintenance work for the avenue.

施伟斌先生在北京长安大街留影,其身后的就地热再生机组正为大街作维修。

英达又被称为 "公路医生",是唯一一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以香港为基地的绿色道路养护公司。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长安街举行,事前的道路养护工程由英达全力负责,奠定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从人文知识到创新思维

 

理大的教育成就了今天的施伟斌,让他成为一位发展全面的人才。施先生说:"理大图书馆藏书丰富,我最爱在那里阅读有关历史和哲学的书籍,阅读带给我很多启发。我又受惠於多位理大老师的薰陶,爱上了探索文化的根源。现任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常与学生分享香港的旧事;已故的机械工程学系系主任梁天培教授中文造诣非凡,启发了我对中文的兴趣,令我明白学好中文的重要性。" 施先生在成长岁月中得到人文学科的滋润,帮助他发展出一套令企业保持创新的理论。

 

在理大毕业后,这位从事道路维修的企业家前赴英国,修读资讯科技硕士课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港后,施先生在另一所本地大学修读工商数量分析文学硕士学位。在他入读的几所大学当中,理大对他的影响最深远。施先生说:"我在理大培养出的自学能力,让我终身受惠。在理大读书的日子,收获丰富、一生难忘。"

"医治" 公路

年轻时,施先生曾经当过两年工程师。其后,他为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为香港的基建项目引进进口机械设备。施先生矢志建立自己的品牌,於九十年代中期踏足南京,把业务扩展至中国内地。自此,由他一手创立的英达由一间专门从事道路养护的公司,逐步发展成一间涵盖材料与技术研究、设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施工,以及教育和培训等范畴的企业。

 

施先生致力推广循环再用及低碳经济,他认为英达的创新环保技术领先世界,能为工程项目的持份者缔造多赢局面。由英达科技开发的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和技术,使用独特的辐射加热处理方法来加热和软化路面,然后耙松路面,再喷洒乳化沥青并补充少量新料,加以平整,即可完成修路工程。利用这种技术维修的道路品质优良,足以达到新建路面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这项技术100%使用循环物料,符合低碳排放的要求。

 

作为一间科技导向企业的舵手,施校友有以下的分享:"创新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比一般所说的创意要求更高,因为创新需要有具体的成果。" 虽然创新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英达却因而取得丰硕成果:现时,英达拥有200多项国家级和国际专利,涉及材料科学、控制和机械工程等多个范畴。

 

施先生於1989 年在当年的理工学院毕业时摄。

施先生於1989 年在当年的理工学院毕业时摄。

施先生进一步解释其创新理念,并指出三个要素: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具备危机意识。他认为对市场的理解是一种软实力(soft skill)及艺术;逻辑思维是一种硬实力(hard skill)及科学,两者均可通过学习获得;而危机意识却是一种内在力量,无法透过课堂或书本学到。

 

施先生指出,其教育和性格让他拥有实现创新的三种质素。"工程教育训练了我的逻辑思维。我在理大读书时开始接触历史和文化科目,这方面的兴趣扩阔了我的视野。另外,我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反思,培养出强大的心力。"

领袖的内在力量

今日,英达的业务遍及全国,但施先生的成功其实得来不易。他在九十年代创业时,因为年轻而难以取信於人,亦因此感到沮丧,甚至曾在夜深人静时哭泣。於是施先生执笔写信给员工,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亦成为他随后数十年的习惯。

 

施先生怀抱利他助人的精神,深具领袖风范。他热衷於传递知识,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和理大兼任教授。他积极回馈母校,不但在理大设立英达科技奖学金,亦乐意与师弟、师妹和校友分享他丰富的营商经验。

 

作为带领过千名员工的企业负责人,施先生相信领袖需要勇气、忍耐、毅力和包容等内在力量。他鼓励年轻人:"保持思想开放,并放眼香港以外的地方。"

 

施先生与南京公司的员工合照,背景为英达的就地热再生机组。

施先生与南京公司的员工合照,背景为英达的就地热再生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