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研究推動太陽能電池技術商業化 展望提高能量轉換效率達四成

2025年11月1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理大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左)及助理教授楊光教授(右),深入分析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的技術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進展顯著,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工程學科研團隊在「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聚焦提升效率、增強穩定性與規模化製造等瓶頸,作出全面分析和建議,展望把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由現時最高約34%提升至約40%。團隊期望透過「產學研」協力,加速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商業化,同時配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以可再生能源推動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發展。

研究團隊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助理教授楊光教授等學者組成,深入分析了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的技術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該研究題為《邁向高效、具規模化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

科研團隊攻克穩定性與製造瓶頸

李剛教授解釋:「目前透過實驗室規模的設備,雖能顯著提升鈣鈦礦/晶矽疊層太陽能電池效率,但科學界仍需進一步努力以提高其可靠性,包括減少從小面積器件到大面積組件的效率損失,亦需確保電池材料和製程符合產業標準。」

為此,楊光教授和團隊提出數項需要克服的關鍵技術挑戰。首先,鈣鈦礦材料在面對水分、氧氣、紫外線和熱波動等環境壓力時,其固有的不穩定性仍有待解決。此外,將實驗室規模的疊層器件轉化為商業化組件,需要克服與均勻性、缺陷控制和大規模製造相關的技術困難。雖然過往有研究為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進行初步戶外測試,但仍然缺乏針對其長期可靠性的認證數據。為更準確地評估電池實際壽命以至其商業潛力,研究建議依據國際電工委員會所制定的標準化測試程序,進行嚴謹的加速穩定性測試。

另一方面,雖然鈣鈦礦原材料的成本相對較低,但製造這類電池仍需使用稀有材料及重金屬鉛,因此在環境保護和監管等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研究建議探索可持續的替代材料,以及推行高效的回收或鉛封存策略,才能實現這種新技術的商業應用。

倡產學研合作加速落地  推動降本增效

理大團隊提倡產學研攜手合作,採用跨學科方法,整合材料科學、器件工程和經濟模型等理論,推動這項有潛力的光伏技術。楊光教授表示:「研發高效可靠的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必先解決種種技術挑戰,才能有效降低平準化電力成本。團隊希望藉此研究促進技術從實驗室研究轉化為商業生產,並緊密配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透過高效可再生能源的穩定供應,為人工智能等高耗能產業提供綠色、可靠的電力支撐,實現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

******

詳情查詢

黎秀容女士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經理

詳情查詢

紀奕駿先生

公共事務經理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