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年 (包括一年级共同课程)
134个学术学分和培训学分
如属不分文理科的申请人,须修读物理科目。
张标教授
PhD
成功修毕课程并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将获颁授以下其中一个其所修读课程的学位:
-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创新及创业
香港理工大学于2025/26学年起采用更灵活的选修课程制度,学生在首年完成所在学院的一年级共同课程(Common Year 1 Curriculum)后,可再根据意愿及一年级学业综合评估申请转换至同一学院内其他的课程,详情请按此浏览。
What's New

- Undergraduate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速,为世界带来巨大跃进。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甚至工业4.0的发展,均与AI息息相关。 其实AI与物理关系密切,例如利用不同的物理原理有助完善AI 器件,帮助发掘有效的流程及参数,收集精确的数据,以建立针对不同需要的AI系统。同时,AI亦能够帮助物理研究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及预测,节省宝贵的实验资源和时间。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课程,是为对物理及人工智能(AI) 有兴趣的同学而设计。课程着重实用性,同学于修读期间将学习基础及应用物理知识及热门的AI概念,并把两者融汇贯通至应用层面,以产生协同效应,提升个人竞争力,迎合科技发展新趋势。四年制课程多元化,包括工业自动化及监测、智慧传感设备、医学物理、数据科学、机械学习、程序编写及人工神经网络等。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副主修创新及创业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创新及创业课程为对物理及创新科技有兴趣的同学设计。本课程内容多元化,结合基础及应用物理知识、创新及创业相关课程,及于企业或初创公司的实习机会,为本港培育未来创科领袖,带领香港于创科领域走得更快更前。在四年制课程中,同学会学习实用的物理知识,例如工业自动化及监测、智能传感设备;同时亦会学习项目规划、执行、分析至风险处理等商业管理技巧。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创新及创业的课程特色
-
跨学科应用: 科学结合AI,物理学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的同学毕业后能应用到各行各业,如创科、医疗及工业等。而物理学副主修创新及创业课程将最新科学技术和商业元素结合,成就创科领袖。
-
着重实际应用: 除了设备完善的物理实验室,课程亦与业界及各地著名大学紧密合作,提供实习交流机会,让学生汲取经验。而物理学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课程更特设与华为合作的AI实验室。
-
着重全面发展:课堂设计积极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沟通技巧、领导才能、创意、批判思考及解难能力等「软技能」,培育新一代创科专才。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AI发展正带动不同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本课程毕业生具备科学知识及AI技能,灵活性高,将为他们投身相关行业提供优势。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副主修创新及创业
本课程毕业生将具备「科」、「商」概念及经验,配合政府充份的支援,定能学以致用,推动本地及大湾区创新及科技产业发展。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创新及创业
所有理学院学生将修读由30个学分组成的一年级共同课程,其中涵盖科学专业生涯导向 、基础科学、统计学以及一些大学核心课程(General University Requirements)科目和自由选修(Free Elective)科目。
从第二学年到第四学年,学生需完成主修科目(物理 x 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为68个学分;物理 x 创新及创业为59个学分)、副主修科目(学分双重计算后:物理 x 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为24学分;物理 x创新及创业为33学分)以及大学核心課程科目(12学分)。
此课程在香港理工大学是独树一帜的,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主修和副主修的跨学科知识,拓宽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机会。
有关副主修的课程资料, 请浏览此网站 。
录取标准
- 申请人必须在应届高考获得优异的成绩,当中包括良好的英语成绩。
- 申请人如在学术或其他非学术领域,如体育、文化艺术、领导才能及社会服务、STEM^ 等不同范畴获卓越表现,可透过参与「3D综合评估入学计划」获得优先面试选拔资格。通过面试的申请人可享有本科入学政策的优惠待遇。请按此了解详情。
^ STEM: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Engineering 工程 和 Mathematics 数学
科研概况:
本系立志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物理系,开展世界领先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和先进科技的技术转移。本系现有31位全职教研人员,其中5位荣列高被引研究人员、12位为全球排名前 2% 的科学家。
本系研究方向涵盖以下领域: 绿色能源与碳中和、机器学习与计算物理、纳米材料与微纳电子学、光子学、等离激元学和光电子学、量子物理与器件。
系內现有约140位博士研究生和200位研究人员。另外,本系制备有世界顶级的材料制备、测试和表征设备,包括冷冻透视电子显微镜、双束多系统聚焦离子束等。
近期优秀研究成果:
-
杨明教授和罗健平讲座教授合作研究异核双原子催化剂动态调控,首次实现了电场操控下的"分分合合"。基于1Tʹ-MoS₂这一硫空位富集的二维材料,构建了高载量的Cu与Pt单原子催化位点,通过施加外部电场驱动其可逆地重构为Cu–Pt异核双原子催化构型。该工作不仅提供了电场诱导原子级构型重构的实验范式,也展示了动态活性中心如何在反应过程中协同调节反应路径,为电催化剂的可编程设计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
-
殷骏教授研制出单片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通过增强电子提取和减少复合,实现了 33.89% 的认证能量转换率,首次超过单个pn结的理论极限33.7%,为太阳能技术带来重大突破。此项成果已于2024年发表於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
罗健平讲座教授和殷骏教授合作研究纯相二维Ruddlesden-Popper 型钙钛矿(RPPs) 晶体中电流诱导的自旋极化,通过常规(垂直)和非常规(共线)自旋极化支持电荷到自旋的转换,分别产生具有面内和面外自旋极化的自旋霍尔电导率组件,观察到手性钙钛矿自旋霍尔角高达5%,实现自旋电子学新突破。本成果已于2024年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
张需明教授最近研发了一种新型人工复眼,搭建了高性能人工复眼全景相机,利用271个透镜聚合物光纤,模拟自然复眼的构造,实现了180度视野成像和快速运动感知,在安全监控、自动驾驶和无人机三维视觉上有全新的应用。相关工作已于2024发表在光学类顶级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近期研究奖项:
-
柴杨讲座教授在2025年成功获得香港的“产学研1+计划”支持,项目经费超1亿港币,以开展高速3D堆叠的AI视觉传感器的研究和产业化。
-
柴扬讲座教授还荣获「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2024」(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以表彰对人工视觉传感器,特别是在仿生感算融合计算范式作出的贡献。
-
冷凯教授荣获裘槎基金会颁发的2023年「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以表彰她在材料物理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并提供500万港元的研究经费支持。
-
本系博士毕业生姜衡在博士期间以人工复眼的研究成果荣获「第二届光华之星光学竞赛」决赛第二名和「第二届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青创大赛亚洲赛区香港站」第一名,毕业后于 2025 年创办了初创公司,开发微型相机,用于无人机和机器人的3D 视觉。
其它
有关本系更多的资料,请浏览网页:www.polyu.edu.hk/ap
To evaluate the interest of applicants in the programme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it, and to allow them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gramme.
About 15-30 minutes
Only selected applicants will be invited to the interview, if necessary.
Required
To evaluate the interest of applicants in the programme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it, and to allow them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gramme.
About 10-15 minutes
Only suitable applicants will be invited to interview, if necessary
Required
To evaluate the interest of applicants in the programme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it, and to allow them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gramme.
About 15 - 30 minutes
Only selected applicants will be inivted for interview, if necess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