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科技产品均采用成像系统,例如相机和闭路电视。然而,其背后复杂的电路设计需要大量存储空间,且耗能高。应用物理学系柴扬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受人类视网膜功能所启发,研发出一种模仿人类视网膜图像传感、记忆和前期处理功能的光电器件设备,其识别图像的准确度和效率均超越现有的人工视觉系统。相关的研究论文最近刊载於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纳米技术》。

 

人类处理视觉信息的方法

当光线经过人类的角膜和晶状体并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中的感觉神经元・会直接对光信息作出反应,进行第一阶段的图像处理。之后,已被处理的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处理。

 

人工视觉系统的局限

现有的人工视觉系统主要包括一些感光器(将视觉信息转为数码图像)、一个记忆组件(以存储信息),以及一个处理信息的组件。这些组件无法像人类视网膜般直接对光信息作出反应,必须利用图像传感器将光学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作进一步处理。这种复杂的电路设计会产生大量多余的数据,占用很多存储空间,而且耗能极高。

 

崭新的「光控阻变存储器」

研究团队按 「钯 / 氧化钼 / 氧化铟锡」(palladium / molybdenum-oxide / indium tin oxide)两端器件结构,设计出一种「光控阻变存储器 」(ORRAM)。它可以直接感应光学信息(紫外线),并有效地结合感应、存储和处理三项功能。实验证明, ORRAM 可以模仿人类视网膜的功能,进行第一阶段图像处理,包括加强图像的反差对比度和减少噪杂信息等。

团队将经由 ORRAM 处理后的图像,再传输到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图像训练和识别测试,结果显示,其识别效率(包括处理速度和耗能)与未经 ORRAM 处理的图像相比,大大提升了百分之四十一点五。

 

未来用途

实验结果显示ORRAM 能简化人工视觉系统的电路,以及快速处理大量视觉信息,因此在仿神经形态的人工视觉系统中极具潜力。由於ORRAM所需的处理和储存硬件及能量大幅减少,这项发明将为边缘运算和物联网的发展开拓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