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感谢善长

衷心感激您的慷慨支持!欢迎浏览理大答谢捐赠活动的资讯,紧贴我们的最新发展。
FCE Launch Ceremony

建设及环境学院隆重推出理大首个以学院为本的教育及研究基金

建设及环境学院于2022年3月26日正式推出建设及环境学院教育及研究基金,并举行网上启动礼。这是理大首个以学院为本的基金,目的是集合校友和社会的力量及他们持续性的支持,以促进学院的教育和研究发展。 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李向东教授说:「学院作为世界领先的土木和结构工程以及建筑和建筑环境学科的学院,致力为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建构智慧城市和改善人们的生活。」 基金得到校友、业界持份者、合作伙伴和友好的支持,至今已筹得超过一千万港元,可用作支持学院的战略性计划和全面发展,以促进新知识和创新意念的诞生、培养人才和促成更多具社会影响力的研究项目。李教授强调:「基金每得到两元的捐款,理大将配对一元的资金,使捐款倍增,扩大影响力。」 土木工程学系毕业生游国辉工程师亦呼吁校友们踊跃捐款及支持基金:「在建设及环境学院学习是很多年轻学生的梦想。 不少校友现在已事业有成,仍然非常热爱母校。 这项基金不仅是我们支持学院的研究和教育发展的平台,也连系着几代人的精神」。 请即捐款支持建设及环境学院教育及研究基金,或浏览基金网页了解详情。

2022年4月20日

EYS_Thetos_Foundation_newsbanner_sc_v2

私人家族基金相信能透过「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有效服务社会

赋励慈善基金是一所以基督教信仰价值为基础的私人家族基金,致力支持真正服务社会的有识之士及团体。基金优先支持从事社会服务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该些研究领域通常都缺乏资金支持。 「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获锁定为值得基金支持的项目。 基金会主席杜轩荣律师分享感受时表示:「基金与计划拥有共同理念,就是要支持潜质优厚的新一代青年学者,他们往往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未能一展抱负。我们期望将会有更多同类的机会回馈社会。」 理大充分了解赋励慈善基金的期望,并进行了严格的甄选,冯慧东博士获委任为赋励慈善基金社会服务青年学者。 冯慧东博士是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致力研究认知障碍症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据以往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经验,她成功确立晚年焦虑与认知能力下降的关系,尤其在具体的情景记忆衰退方面,并积极研发疗法以缓解症状,减慢甚至预防认知衰退。 冯博士表示:「我很荣幸获委任为赋励慈善基金社会服务青年学者。计划能大大帮助我研究晚年孤单感的神经机制,结果能应用于发展个人化治疗,以防止由孤单感导致的认知障碍。我会继续钻研专业知识,造福社会。」 理大期望志同道合的善长能与理大携手,透过「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创造强大的影响力。欢迎浏览计划网页,或与校友事务及拓展处联络了解更多。

2022年4月11日

EYS_banner_Wong_Tit_Shing_newsbanner_sc

玩具业翘楚支持理大发展智能机械人潜力

玩具业翘楚黄铁城博士、工程师,是理大的杰出校友和院士,一直热心支持理大。过去数十年,黄博士慷慨捐款支持本大学的服务学习课程,最近他更进一步,为理大设立一个励学青年学者席,以推动智能机械人研究领域的发展。这是此计划自去年成立以来设立的第四个青年学者席。 黄博士认为智能机械人发展潜力优厚:「智能机械人已是带领玩具业迈向更高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但如此,感谢理大的关注,大力发展智能机械人与人类互动和人机协作,目标能长远改善人类的生活素质。」 郑湃博士在智能机械人学术界中成就卓越,获委任为黄铁城智能机器人青年学者。在未来五年可延续的任期内,他将好好运用由计划提供的年度资金,将意念实验和实践,即使是微小的创意也有机会被转化成重大而具影响力的成果。 郑博士现职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数码化服务实验室负责人,以及工业人工智能数码化服务科研团队负责人。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产品服务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等。郑博士衷心感谢黄博士的信任及支持:「被委任为励学青年学者是对我和我的团队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方面努力探索的肯定和支持。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共融和积极的人机协作,以推进智能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 谨此再次感谢黄博士的慷慨支持,并期待「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能成就郑博士取得更多骄人的研究成果。如欲了解计划如何为本校及社会带来深远影响,请浏览计划网页。

2022年3月1日

sec school SL 1_2000x1050

理大获周大福慈善基金和凯瑟克基金鼎力支持 于中学推动服务学习

理大获得周大福慈善基金和凯瑟克基金慷慨捐助,开展一项为期三年的中学教师服务学习培训计划。藉着理大推动服务学习的丰富经验,计划旨在于中学教育推广服务学习,提升教师推行服务学习的信心、知识,以及实践的能力,让青年人透过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服务,提升社会公民责任感。 过去数十年,香港青年人在教育上遇上不少复杂的问题。考试主导的校园生活为学生带来沉重压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应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有见及此,计划希望在中学教育中推广服务学习,令学生善用所学,服务社区,并领略学习的意义。 由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利丰服务领导教育教授石丹理教授,和理大服务学习及领导才能发展处处长、电子计算学系副教授倪恩恩博士共同带领的跨学科团队锐意发展出一套完整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及发展教学资源,培训教师有关服务学习带来的裨益和应对挑战、发展和维持社区伙伴关系、设计、推行和评估服务学习。预计逾100间中学、500名教师、500名中学生及2,000名公众人士可受惠于本计划。

2022年2月10日

EPS_banner_Fiona_Cheung_newsbanner_sc

理大友好与大学携手推动航天科技发展

「励学教授冠名计划」旨在表彰世界知名学者在其专业学科中取得的成就,为人类的福祉努力。新设立的「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席」印证社会人士对理大科研实力的认同。 「科学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带领我们踏上通往未知领域的旅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励学教授席激励我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并探索新意念。」 吴波教授,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 吴波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系主任 (研究) 及教授,获委任为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吴教授透过测量学参与了国家多项重要的航天任务,为揭开太空的奥秘发挥关键作用。吴教授研发创新的三维地形测量与地貌分析技术,为中国「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月球探测任务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著陆区地形地貌分析与选取作出贡献。除了参与航太科研外,吴教授凭着他的创新思维,攻破传统三维测绘技术的极限,在2016年开发了「多源集成的三维测绘新技术」,能够一并处理不同来源和类型的遥感数据。 「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席」由七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张心瑜女士捐赠设立,张女士一直热心支持理大,现为理大基金管治委员会成员及大学院士,为理大的筹款和发展工作提供宝贵意见。她亦是南京市政协常委召集人,积极投身香港及全国的社区服务及慈善活动。张女士为吴教授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奉献精神和重大贡献感到自豪,并希望透过设立励学教授席支持科研和教育,鼓励年轻学者延续吴教授的抱负,致力于研究和创新,为国家和世界的进步作出贡献。 理大期望志同道合的善长能透过是次励学教授席的委任了解「励学教授冠名计划」庞大的影响力。欢迎浏览计划网页,或与校友事务及拓展处联络,了解更多。

2022年2月8日

EPS_banner_Peter_Hung_newsbanner_sc

学术界与社会合作:推动疼痛管理研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素

「励学教授冠名计划」让捐赠者与理大建立长久伙伴关系,携手在彼此关注的研究领域上,追求新发现和突破,为人类的福祉努力。为了能有效减轻痛症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素,新设立的「洪克协痛症管理教授席」支持理大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工作。 「励学教授席是一种鼓励,激发了我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我相信更多人会受惠于更多有关痛症管理的研究。」 符少娥教授,洪克协痛症管理教授 符少娥教授现职理大复康治疗诊所主任,兼复康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为「洪克协痛症管理教授席」之履任教授。符教授多年来致力研究痛症,服务对象由精英运动员以至基层长者,研究范围涵盖痛症原理和管理,进行学术研究之余,亦注重临床实践;采用最先进技术研究肌肉、筋腱和关节的特质,并探讨运动和物理治疗对促进康复和纾缓痛症的效用。除了进行学术研究外,符教授亦亲身为患者提供治疗。她曾屡次获国家体育局邀请,监督国家级运动员的康复及治疗计划。 「洪克协痛症管理教授席」由2018年成立的「洪克协慈善基金」捐赠设立,基金由合兴集团荣誉主席洪克协先生创办。合兴集团之主要业务为食品加工、分销及零售,为食品业界的翘楚。 「洪克协慈善基金」对痛症研究不遗余力,期望透过捐赠支持如符教授般的学者,研发更多崭新、有效并可负担的疗法,缓解痛症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素,为痛症医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理大期望志同道合的善长能透过是次励学教授席的委任了解「励学教授冠名计划」庞大的影响力。欢迎浏览计划网页,或与校友事务及拓展处联络,了解更多。

2022年2月8日

BOWL1019_herobanner

理大获李运强恒善有限公司支持培育新一代科研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李运强恒善有限公司慷慨捐资,支持「本科生研究及创新计划」(URIS),让全日制本科生有机会在理大学者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项目,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意及慎思明辨等高层次的思考能力。 2021年12月29日在理大举行的学生分享会,邀得李运强恒善有限公司董事李文丽小姐出席,与部份参与URIS计划的学生会面。其他理大出席者包括:校长滕锦光教授、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赵汝恒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及本科生科创学院院长曹建农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黄咏恩教授、科创书院院长梅国威博士及四位负责项目指导的学者。在分享会上,九位分别来自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及眼科视光学院的同学向大家阐述其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的概念、内容、挑战和初步成果,以及学习体验。 滕锦光校长衷心感谢李运强恒善有限公司对理大及这项计划的支持,很高兴能够与基金携手培育新一代研究人员和创意人才。 理大「本科生研究及创新计划」于2021/22学年推行,接近200名本科生入选成为计划的首批学生,开始进行为期一年或两年的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这项计划把知识应用与创新意念相结合,大学为参与计划的学生提供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培训、研讨会,与来自不同学科的教授及专家会面交流,以及奖学金和小额研究补助金。入选计划的学生将自动获取录入读本科生科创学院,亦可获优先入住新成立的「科创书院」宿位。 理大希望透过 URIS计划培养大量有兴趣并有意投身研究的毕业生,藉此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动香港及其他地区的长远发展。  

2021年12月29日

4U9A6377-1

和富慈善基金支持学生全人教育及青年和长者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于11月15日举行感谢午宴,答谢和富慈善基金慷慨捐助理大,支持大学发展、学生领袖训练及服务学习、以及由应用社会科学学系和活龄学院负责进行有关提高老年人和青年身心健康的应用研究项目。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 (图一,右四) 衷心感谢和富慈善基金创办人及主席李宗德博士(左七) 多年来对理大的支持,基金的捐助有助大学培育学生成为富有社会责任的世界公民和明日领袖,并透过研究为青少年及长者身心健康带来正面影响。

2021年11月15日

2021-04-20 Appreciation Meeting - President Emeritus Professor Poon Chung-kwong Scholarship_v1

2020/21年度奖助学金捐助者答谢会

受新冠疫情影响下,为了保持社交距离,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透过Zoom视频会议,向于二零二零至二一年度慷慨捐赠奖助学金的善长及机构表达谢意。 本年度共有约603位善长及机构支持理大,慷慨捐赠奖学金及助学金,总额超过港币1,420万元,逾1,186学生受惠。受惠学生在会面时亲自向各捐助者表示衷心谢意,认为奖学金鼓励他们努力装备自己,继续追求学术成就,而助学金亦纾缓他们的经济负担,专注于学习并发挥潜能。 连续捐赠奖助学金达15年或以上的善长及机构获颁感谢状。 7位「伍达伦博士纪念奖学金」的得奖学生,亦透过Zoom视讯,向已故伍达伦博士的千金伍慧明女士表达谢意。伍女士于会面时感谢理大热心教育,一直为各行各业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她同时恭喜一众得奖同学,勉励他们要常怀感恩的心、抱着希望去面对目前的各种挑战。

2021年10月18日

Photo 1r for thanks to supporters

理大获潘乐陶慈善基金鼎力支持 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及智慧能源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 (理大) 获潘乐陶慈善基金 (基金) 慷慨捐助成立两所研究所,以支持大学在智慧城市及智慧和可持续能源的相关研究工作。研究所分别命名为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RISE),以表彰基金对大学的支持。早前理大为两所研究院举行命名典礼,并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锺伟强博士亲临担任主礼嘉宾,联同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潘乐陶博士丶工程师丶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众多嘉宾一同见证重要时刻。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感谢潘乐陶博士对理大的慷慨支持,他说:「潘博士积极倡导创新科技的发展,以解决社会面对的问题。智慧城市和可持续能源是现今社会两个非常重要的议题,理大很高兴能与潘博士携手并肩,成立两所研究院以聚焦这两大策略研究领域,为香港丶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 主礼嘉宾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锺伟强博士表示,政府一直与两个潘乐陶慈善基金支持的研究院合作,开展一系列的智慧城市研究项目,探讨如何将城市信息学应用於智慧及可持续发展能源范畴,以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他说:「创新及科技局会继续推动香港智慧城市的发展,为本地人才缔造更多空间,贡献香港和国家的发展。我鼓励大家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发展的领域上,深化彼此的交流学习。理大拥有出色的研究院和优秀的学者,在建设香港成为国际科技中心的道路上,将能发挥重要贡献。」 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潘乐陶博士於典礼上说:「智慧城市涵盖的主题广泛,SCRI的成立将会作为催化剂,将智慧城市的不同元素结合,为香港的智慧城市蓝图2.0 作出贡献。」潘博士亦特别关注气候变化,其中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正是现时两大重要研究课题,他赞赏理大研究人员致力於拓展技术和知识领域,为应对能源挑战而努力。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感谢潘乐陶博士多年来对母校的鼎力支持,他表示:「跨学科合作有助应对当前社会的挑战,为此,大学成立了理大高等研究院 (PAIR),专注推动跨学科研究。目前,理大已成立了十个研究院及五个研究中心,致力於土地及空间开发丶智龄丶先进制造丶智慧城市丶智慧能源等研究领域提供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 (Otto Poon Charitable Foundation Smart Cities Research Institute – SCRI) 及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 (Otto Poon Charitable Found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mart Energy – RISE) 於2020年成立,两所研究院汇聚不同范畴的理大专家学者,开展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 SCRI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城市信息学研发中心,并成为香港和大湾区智慧城市研究的实体实验室,推动香港和国家的智慧城市发展。主要研究范畴包括: 智慧出行丶智慧生活丶智慧环境丶智慧市民丶智慧政府及智慧经济 。团队亦与剑桥大学丶伦敦大学学院等国际顶尖学府和业界紧密合作,以开发更多创新方案。由SCRI领导之创新研究项目亦备受国际肯定,其中包括获得日内瓦「2021年国际发明展网上特别版」两项金奖,及於2021 年 Smart 50 大奖中夺得两个奖项。 RISE专注能源相关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研究及转化,五大重点研究范畴包括: 区域能源系统和智能电网丶智慧建筑和智慧能源系统丶先进储能技术丶先进及可再生能源转换技术,以及先进能源材料。其科研成就获得多项国际认可,例如根据最近史丹福大学的公布,16 位RISE学者在其研究范畴获列全球首 2% 的顶尖科学家,其中3位学者位列前25位。另外,3位RISE学者获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选为「2020年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 请按此浏览更多活动的精彩时刻。 有关两所研究院之详情,可浏览相关网页: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 (SCRI) https://www.polyu.edu.hk/scri/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 (RISE) https://www.polyu.edu.hk/rise

2021年10月8日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