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符少娥教授于《明报》撰文 探讨剑击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2025年11月10日

媒体报导

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体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洪克协痛症管理教授符少娥,联同其研究团队于《明报》发表文章,介绍剑击运动损伤的研究、预防及治疗方法。

符教授团队指出,剑击运动员的损伤流行率介乎51.5%92.8%,其中下肢为主要受伤部位(专业运动员56.1%,非专业运动员54%)。在临床治疗中,理大团队最常处理下肢及腰部伤员,尤以膝关节为主,包括髌股关节疼痛综合症、髌腱炎及腘绳肌拉伤。团队于长期服务剑击队期间,分析运动员过去五年的年度体检数据,发现膝关节及腰部伤病率最高(46.6%52.1%),其次为腕部、颈部及踝部(33.8%35.9%)。

一项关于剑击运动员损伤模式的回顾研究显示,损伤多发于选手的优势侧,膝关节损伤率高达49%,其中负责膝部屈伸的结构(如髌股关节疼痛综合症、髌腱炎)及腘绳肌拉伤占比最高(分别为25%7%)。另一项针对本港150名剑击运动员的横断面研究更发现,膝关节过度使用导致损伤的发生率高达60.67%。这些数据突显膝关节为高危受伤部位,尤其对专业运动员而言,更需加强预防措施。

剑击属于动作重复、冲击力大且动作不对称的运动,涉及快速弓步、爆发力变向及不对称姿势。运动员于弓步加速阶段需避免前膝过度伸展,落地时前移下肢需承受强大制动力,优势腿的腘绳肌需进行离心收缩。然而,运动员常过度依赖股四头肌,忽略腘绳肌的力量训练,导致弓步时腘绳肌拉伤风险增加。频繁爆发动作亦易令髌腱超负荷,诱发微撕裂及炎症。此外,优势腿落地时,髋关节运动异常(如过度内收及内旋)与髌股关节疼痛综合症相关。这种动态膝关节外翻的动力学因素,会减少髌股关节接触面积,增加髌骨外侧负荷,从而引致疼痛。

团队认为,渐进负荷训练能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他们建议运动员训练时应避免加重疼痛的动作,并于疼痛评分低于5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时进行高负荷低速度的力量训练。训练应由等长收缩(如靠墙静蹲)开始,逐步过渡至等张运动(如保加利亚分腿蹲),最后进行能量储存及载入练习(如跳跃深蹲);每个阶段亦应由双腿训练进阶至单腿训练。

团队亦介绍了一套分三阶段的运动疗法,有助改善腘绳肌拉伤。第一阶段(受伤初期15天)以减轻疼痛及肿胀、保护疤痕愈合为主,透过低强度无痛训练(如等长臀桥)减少肌肉萎缩并提升神经肌肉控制。第二阶段则根据患者耐受度,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及活动幅度(如单腿臀桥),并引入腘绳肌离心动作(如单腿罗马尼亚硬举)。第三阶段则以专项训练为主,透过全范围运动协助运动员逐步回复原有运动水平(如单脚平衡风车式哑铃触地)。

团队补充,预防剑击损伤的运动包括力量、活动度及动作控制训练。加强髋关节外展及外旋力量,以及腘绳肌、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训练为基础,同时需放松紧张肌肉(如阔筋膜张肌),并提升髋、踝关节的灵活度。动作控制训练则需确保弓步时髋、膝、踝三点方向一致,使下肢力线保持直线传导。

 

网上报导:

明报 - https://polyu.me/49L7p0D


研究部门 体育科技研究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