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1012_Dr Nano CHENG explains health risks of energy drinks_SC

郑慧贤博士谈能量饮品健康陷阱 介绍新型功能性饮品

未来食品研究院成员兼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郑慧贤博士近日接受香港电台节目《十万八千里》专访,讨论能量饮品的影响,以及其团队研发的功能性饮品。 访问中,郑博士指出,能量饮品的咖啡因和糖分含量普遍高于咖啡或茶。虽然含咖啡因的饮品能暂时提神,但长期饮用或会导致「反弹疲劳」或睡眠障碍。她补充,经常摄取高咖啡因饮品会令身体产生耐受性,消费者需要更高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提神效果,对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郑博士建议消费者选择低咖啡因的替代饮料,如绿茶或花茶,或考虑功能性饮品,例如其研究团队新研发的「蘑菇咖啡」。这款咖啡饮品蕴含多种菇菌精华萃取物,包括灵芝、冬虫夏草及猴头菇,既保留了咖啡的天然提神效果,同时减少了常见的咖啡因副作用,为消费者带来更健康的选择。 网上报导: 香港电台 - https://polyu.me/3WlvALr(26:09 - 35:44)

2025年10月12日

媒体报导

20251010_Prof Kenneth LO on sugar control choice of sugar substitutes_SC

罗家禧教授于电视节目上详解控糖、代糖选择与升糖指数

未来食品研究院及智龄研究院成员、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助理教授罗家禧教授近日接受Now TV节目《杏林在线》专访,深入讲解控糖、食用新式代糖及升糖指数等相关议题。 罗教授指出,摄取过量糖分会导致体重增加,亦可能引发糖尿病、心脏病等健康问题。控糖可从改变生活习惯着手,例如外出用餐时可选择「去汁」或「酱汁另上」,以及选择低糖饮品。他亦提醒消费者应多留意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以助控制糖分摄取量。罗教授补充,每100毫升(或100克)含糖量低于5毫升(或5克)的食品,均属于低糖类别。 此外,罗教授提醒近年市面上流行的天然代糖如罗汉果糖虽然热量较低,对于血糖的影响亦较少,但其甜度比砂糖高出100至250倍,食用时需特别留意。他强调,无论是人工代糖或天然代糖,其甜度有时比砂糖更高,因此不建议以代糖作为「无糖饮食」的主要代替品。 最后,罗教授提到升糖指数(GI),即食物摄取后对血糖上升的影响程度。他建议大家多留意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例如白饭、薯蓉、龙眼、荔枝等,这些食物会令血糖上升速度较快且较高。相反,一些未经精制、含较多粗纤维的食物,如麦包、苹果、橙等, 则能令血糖上升速度较为稳定。 网上报导: ViuTV - https://polyu.me/4od0QYL (8:20 - 11:40) Now TV - https://polyu.me/42xKr8X(7:46 - 11:04)

2025年10月10日

媒体报导

20251004_RISA co-organises Hong Kong Arthritis Day 2025_SC

智龄研究院协合办「2025香港关节健康日」

2025年10月4日,智龄研究院联同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及香港大学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共同协办「2025香港关节健康日」。活动吸引了超过300名参加者,包括长者、医护专业人士及学者。 智龄研究院院长、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兼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赛马会智龄汇总监郑永平教授表示活动展现了理大在专职医疗领域的雄厚实力。他认为是次活动不仅巩固了大学应对老龄化社会护理需求的能力,亦为筹备成立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龄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温春毅教授强调,随着人口老化,膝关节退化问题已成为主要健康挑战。他指出推广基层医疗及早期预防有助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在展览环节中,智龄研究院展示两项能用于肌少症筛查的创新研究成果,分别为基于人工智能(AI) 与超声的肌少症评估系统及关于肌少症主要相关肌肉的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展览得到长者参加者的热烈支持。   网上报导: HK01 - https://polyu.me/4hfYGFH 橙新闻 - https://polyu.me/4mUhGud

2025年10月4日

媒体报导

Event recap of PAIR Seminar by Prof Iain MCCULLOCH 2000 x 1050 pxSC

普林斯顿大学Iain McCULLOCH教授于理大高等研究院讲座介绍新一代太阳能燃料

由再生能源从水生产出来的「绿色氢气」,有望成为未来燃料的关键,为广泛业界应用提供清洁、零碳能源。它亦可与间歇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结合,以提供额外的能源储存。然而,太阳能制氢在大规模应用及经济成本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光化学水分解」是其中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透过利用吸光半导体纳米粒子,驱动粒子表面上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2025年10月2日举行的理大高等研究院讲座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Iain McCULLOCH教授分享了光化学分解水的最新进展。他的讲题为「以太阳能驱动化学反应」,重点介绍了能够驱动粒子表面上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吸光半导体纳米粒子。此次讲座吸引了超过80位现场参加者,并有超过15,500名在线观众透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收看。 McCulloch教授在演讲伊始,简要介绍了由有机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发展,这些材料可以通过化学调控,强烈吸收在紫外—可见光谱内的波长。他的研究证明,这些有机半导体纳米粒子,里面含有由两种有机半导体形成的「供体/受体异质结构」,并具有第二型能带结构,能够实现比传统无机光催化剂更高的太阳能转氢效率。供体/受体异质结构显著提升了纳米粒子内部的电荷产生,从而大幅提高其产氢效率。此外,他的团队也证明,产氢效率可透过调整纳米粒子的组成得以大幅提升。 McCulloch教授的研究团队还观察到,这些纳米粒子之所以具有高效率,是因为它们在光照下能够产生寿命极长的活性电荷,从而增加参与光催化反应的机会。此外,他还介绍了可溶液制程、具有孔隙率的线性共轭聚合物,用于气相二氧化碳的光催化还原,突显这类高分子在转化二氧化碳成太阳能燃料方面的潜力。 随后的问答环节由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副院长兼有机电子学讲座教授严锋教授主持。现场观众与McCulloch教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讨论。 按此重温

2025年10月2日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讲座系列

20251001_PolyU researchers develop underground utilities inspection technologies_SC

理大研究团队开发地下管道检测技术 准确定位水管渗漏及空洞源头

由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成员、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教学)及教授赖纬乐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运用先进的地下勘探技术,开发出高精度地下管道检测系统,有助及早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异常情况,包括空洞及管道渗漏,从而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这些应用于多通道及基于道路的地面穿透雷达的先进算法,非常适合香港复杂的地下管道网络,能够准确侦测和评估地下管道的渗漏情况。在土地及空间研究院 院长兼测绘及地理信息讲座教授丁晓利教授的指导下,团队将光纤技术应用于管道内部,该系统可根据收集所得的地下管道造影进行客观分析,识别水管渗漏及其严重程度和渗漏点的大概位置,有助后续的修复工作。研究团队亦开发了一种基于声学的漏点辨识及定位方法,透过分析噪声特征,区分不同类型及严重程度的渗漏。传统工具如地面麦克风常受环境杂音干扰,故团队正研究利用配备声波传感器的机械人,以提升检测准确度。 团队多年来与政府部门及业界密切合作,成立相关培训中心及联合实验室,并建立探地雷达影像及渗漏噪音的专用数据库及人工智能模型,团队目标是实现大规模、高效的检测,并支持以数据驱动的管理策略,以减少水管渗漏及预防道路下陷。 新闻稿:https://polyu.me/4nvg77q   网上报导: Mirage - https://polyu.me/42mKkgq 大公报 - https://polyu.me/488TXmD 文汇报 - https://polyu.me/3VIW896 巴士的报 - https://polyu.me/4o0IOsB

2025年10月1日

研究成果

20251001Prof HE Mingguang discusses noninvasive angiographyTC

何明光教授於電視節目談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

理大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兼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教授,於2025年10月1 日亮相HOY TV《健康關注組》節目,分享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在眼科診斷中的應用。 何教授指出,傳統的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需要在病人靜脈注射造影劑,過程不僅費時且昂貴,更可能對病人構成致命風險。為此,何教授及其團隊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把普通眼底照片在數秒內轉化為高精度的血管造影圖像和動態視頻,有效識別早期糖尿視網膜病變、中心性視網膜病變、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等眼疾。   網上報導: 開電視 - https://polyu.me/4pOGCWH(07:17 - 11:13)

2025年10月1日

媒体报导

20251001_Prof Nathanael JIN Lings study reveals public health risks of drug-resistant_SC

金灵教授揭示抗药性念珠菌构成城市公共卫生风险

未来食品研究院、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员兼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及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助理教授金灵,近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发表了开创性研究,揭示了念珠菌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里通过空气传播,构成公共卫生风险。 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 城市空气中存有抗药性念珠菌:研究在城市空气样本中检测到具有活性及抗药性的近平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菌株,而这些菌株在沿海环境中并未发现。  • 与临床菌株的基因相似性:从空气中提取的菌株与临床菌株具有高度基因相似性,显示小区传染可能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所引起。  • 多重抗药性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近平滑念珠菌中发现了多重抗药性,这惹来推测城市污染和气候变化在促进抗菌素耐药性形成的作用。 念珠菌严重危害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真菌病原体。金教授的研究提出,列明城市空气是传播抗菌素耐药性菌株的重要媒介已经刻不容缓。展望未来,他的研究团队计划扩大研究规模,进行更大型的多地研究,以更全面了解真菌传播途径,研究城市里的抗药性真菌宿主,并加强以「健康一体化」概念,应对真菌抗药性所带来的全球威胁。 阅读研究全文: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lett.5c00795 (只有英文)

2025年10月1日

研究成果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George MALLIARAS 2000 x 1050 pxSC

解锁大脑讯号:George Malliaras 教授于理大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探索电生理学前沿

脑皮质与皮肤电测量的最新进展,大大提升了我们解读神经信号的能力。2025 年 9 月 30 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George Malliaras教授于理大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中,以「关于皮质和皮肤的电生理学,我们知多少?」为题,分享了探索皮质与皮肤电生理学界限的近期研究。是次讲座吸引近百名现场参加者,并有超过13,400名在线观众透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收看。 Malliaras教授在演讲伊始,简要回顾了生物电子医学的现代应用发展,从 1960 年代用于心律不整的心脏起搏器,到 2010 年代用于治疗自体免疫疾病的神经电刺激器,并指出了这些技术的局限。他随后介绍了其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潜在应用,包括脑机界面、脊髓神经袖套、神经刺激器、皮质测量与刺激技术、周边神经袖套、体表电位图谱及电子纺织品等。 总结来说,Malliaras教授强调在电生理学中,侵入性与分辨率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取舍。薄膜电极能够对脊髓进行环绕式测量及电刺激,为新型脊髓搭桥技术铺路,并可预测运动动力学。周边神经袖套有助进行神经分支层级的测量及电刺激,为器官功能恢复带来新契机。体表电位图谱则提供了丰富信息,并已在患有瓣膜性心脏病的犬只研究中得以验证。透过结合这些技术,我们能够分析各种讯息,从而为神经义肢技术和健康监测领域的各种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材料和界面工程学科的持续创新,可助从大脑和体内获取的神经信息的「量」和「质」有所提升。 随后的问答环节由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副院长兼有机电子学讲座教授严锋教授主持。现场及在线观众与两位教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讨论。 按此重温

2025年9月30日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20250929_PolyU research delegation visits Jiangxi_SC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访问江西

2025年9月26日至29日,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研究生院院长、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及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率领17人代表团于访问江西,旨在拓展理大与当地的科技合作。代表团由来自多个高等研究院辖下单位的学者组成,其中包括先进制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体育科技研究院、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 访问期间,代表团分别参观了多家企业,包括九江琥珀新材料、九江恒通自动控制器、江西汉可泛半导体技术、江西联创光电科技、江西丹巴赫机器人、江西省金控科技产业集团、江西省数字产业集团、九江德安华远针织、九江德安亿阳纺织、江西南方尼龙黏扣。他们亦到访南昌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中国移动VR创新中心、南昌虚拟现实研究院、江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江西服装学院等机构进行交流考察。 代表团此行深入考察多家高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校,积极推动赣港科技合作与交流,为两地未来的产学研协作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三界深度融合。

2025年9月29日

学者动向

20250926_PolyU and Hebei Gucheng Incense Group enter agreement_SC

理大与河北古城香业签署合作协议 共谱中式芳香保健新篇章

2025年9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学热烈欢迎保定市中医药代表团莅临校园。校方同日与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携手推动中国传统香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促进熏香产业的高质量及科学化发展。 在理学院院长黄维扬教授、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保定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兼副主任尹刚亮,以及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兰英的共同见证下,协议书由理大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文秀教授及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雪明代表签署。 协议为双方未来两年的合作奠定基础,目标是通过经典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研究,开发具有明确康养功能的新型熏香产品,建立科学客观的功效评价体系,并主导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携手引领全球熏香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2025年9月26日

宣传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