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1023 PolyU partners with industry to transform waste glass into low-carbon bricks_SC

理大伙业界将玻璃废料转化低碳砖 助力中环商场翻新

香港理工大学与金门建筑合作,支持置地公司总值78亿元的「Tommorow's Central」计划,为旗下中环商场进行翻新。计划将利用拆卸工程产生的玻璃废料,转化为间隔砖及低碳水泥替代品,冀将75%的工程废料回收转化。 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杰出研究教授兼安礼信土木工程教授潘智生表示,项目采用的技术将玻璃废料磨成粉末,于制砖时取代20%至30%的水泥。与市面上的一般砖块相比,这种环保砖的强度提高了10%至20%,重量则相若。预计今年底完成防火等测试后,将正式在港生产作间隔砖使用。 潘教授补充,项目至今已拆卸41吨玻璃,预计最终达50吨。每块砖最少使用2至3公斤玻璃,取代部分高碳排放的水泥,预计可生产逾2万块间隔砖供置地公司使用。 香港多栋建筑物采用了不少玻璃幕墙,惟物料需后期弃置。此环保砖技术有助业界解决在弃置大面积玻璃方面的问题,并具备经济规模生产潜力,未来更可扩展至结构性建材的制造。   网上报导: 明报 - https://polyu.me/4qnMOFr 经济日报 - https://polyu.me/43oVvpc (需订阅) 星岛头条 - https://polyu.me/4nlRr0d 文汇报 - https://polyu.me/4nl6yXQ 巴士的报 - https://polyu.me/49ovAlc 澳门商讯 - https://polyu.me/43B2X0v PC home - https://polyu.me/3L9A1X3 新浪(香港) - https://polyu.me/43wW9Ru 环球网 - https://polyu.me/3WWvQjW 网易 - https://polyu.me/4hmWmfP

2025年10月23日

媒体报导

20251017Prof HU Xiaoling introduces multimodal robot for anklefoot rehabilitation on TVSC

胡晓翎教授于电视节目介绍多模态足踝机械人 助中风患者重拾活动能力

理大智龄研究院及体育科技研究院成员、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胡晓翎教授,近日接受HOY TV《健康关注组》专访,介绍由其研究团队首创的移动式多模态足踝复康机械人「智云行健步仪」。该装置有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提升下肢运动功能,及改善其活动能力。 胡教授指出,中风患者普遍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活动功能障碍,例如足下垂及足内翻等,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她强调,传统足踝矫形器容易引致肌肉萎缩,亦无助于重建患侧肌肉的自主功能。相比之下,「智云行健步仪」结合多种先进的多模态辅助技术,包括功能性电刺激、由人工肌肉提供的机械辅助,以及感知刺激等,能从多方面协助中风患者重建踝足功能,有效矫正足内翻和足下垂问题。同时,装置透过提供针对性神经刺激,改善瘫软肌肉的感知及活动功能,并提供振动刺激,助患者自主纠正足内翻。 临床研究证实,使用「智云行健步仪」进行复康训练的中风患者,在完成为期一个月、共 20 节、每节 1 小时的训练后,下肢功能有所改善,而部份患者更恢复近四成活动能力。足下垂的改善更可达双倍,由原来仅能抬起约 5 度提升至 10 度。至于足内翻的问题,超过九成患者获得明显改善,成效十分显著。 网上报导: HOY TV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4y4j4soO0c(07:39 - 11:11)

2025年10月17日

媒体报导

20251014Event recap of PAIR Seminar by Prof Sara DOLNICAR2000 x 1050 pxSC

澳洲昆士兰大学Sara DOLNICAR教授于理大高等研究院讲座发表旅客行为新理论

在2025年10月14日举行的理大高等研究院讲座上,澳洲昆士兰大学Sara DOLNICAR教授分享了她关于休闲期间消费者行为的开创性理论。她以「『习惯—愉悦—行事理论』:消费者在享乐情境下的行为变化」为题,深入探讨了人们在「快乐至上」情境下的行为转变。是次讲座吸引了逾170位现场参与者,并有超过13,800名在线观众透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收看。 Dolnicar教授在演讲伊始,概述了全球旅游业的现况,并强调其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以及行为理论在引导旅客环保行为方面的重要性。她指出,现时主流理论如「计划行为理论」及「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均以认知为主,假设人是理性的,故此其行为是可被预测。然而,当消费者以追求愉悦为主要动机时,这些理论则较难解释其行为。 Dolnicar 教授提出了「习惯—愉悦—行事理论」,在现有以认知为主的理论思潮下提供了全新视角。她引用在世界各地酒店进行的实地调查研究,通过验证理论的建构效度,证明该新理论优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 总结而言,Dolnicar 教授认为,现行主流理论虽能有效支持行为改变干预措施的制定,但持续发展新理论(如「习惯—愉悦—行事理论」)仍然必要,并指出交叉学科及产学合作的重要性。她最后表示,初步研究结果大致上为这一新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并认为该理论极具发展潜力,值得业界持续关注与应用。 随后的问答环节由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丹教授主持。现场及在线观众与Dolnicar教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讨论。 按此重温

2025年10月14日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讲座系列

One hundred and thirty-nine PAIR scholars ranked among Worlds Top_SC

理大高等研究院 139名学者列入「2025年全球首2%科学家排行榜」

理大高等研究院及其辖下19个研究单位共139位学者,跻身史丹福大学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首2%科学家排行榜」,其中5位分别在其专业领域跻身世界前20位。入选的PAIR学者因其学术生涯被引次数,获列入「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最新的排行榜印证了理大高等研究院科研人员的研究影响力,以及理大在多个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史丹福大学编撰的排行榜涵盖超过100,000名全球各地的顶尖科学家。数据库把科学家归纳入22个学科及174个子领域,并以学者截至2024年底的论文引用次数、个人科研成果,以及论文影响力综合指标等编制排行榜。 获列入排行榜的理大高等研究院学者人数及其相应研究领域如下*: 声学(2) 分析化学(1) 应用物理(2) 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7) 生物医学工程(3) 生物技术(1) 建筑和建造(14) 土木工程(9) 能源学(11) 环境工程(1) 环境科学(1) 实验心理学(1) 食品科学(1) 地质与地理测量工程(5) 工业工程与自动化(4) 信息系统(1) 无机与核化学(1) 物流与运输(3) 材料学(14) 机械工程与运输(3) 药物与生物分子化学(2) 气象学与大气科学(3) 微生物学(1) 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16) 网络与通信(6) 神经学与神经外科学(1) 运筹学(5) 眼科学和验光学(3) 光电子学与光子学(8) 有机化学(1) 聚合物学(2) 精神医学(1) 康复学(3) 运动、休闲及旅游学(1) 统计与概率学(1)   *根据Elsevier 于2025年9月19日发布的数据(第8版):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 (只有英文)   了解更多:https://www.polyu.edu.hk/pair/news-and-events/world_top_2_percent_scientists_2025-career_long/

2025年10月13日

荣誉及成就

20251012_Dr Nano CHENG explains health risks of energy drinks_SC

郑慧贤博士谈能量饮品健康陷阱 介绍新型功能性饮品

未来食品研究院成员兼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郑慧贤博士近日接受香港电台节目《十万八千里》专访,讨论能量饮品的影响,以及其团队研发的功能性饮品。 访问中,郑博士指出,能量饮品的咖啡因和糖分含量普遍高于咖啡或茶。虽然含咖啡因的饮品能暂时提神,但长期饮用或会导致「反弹疲劳」或睡眠障碍。她补充,经常摄取高咖啡因饮品会令身体产生耐受性,消费者需要更高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提神效果,对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郑博士建议消费者选择低咖啡因的替代饮料,如绿茶或花茶,或考虑功能性饮品,例如其研究团队新研发的「蘑菇咖啡」。这款咖啡饮品蕴含多种菇菌精华萃取物,包括灵芝、冬虫夏草及猴头菇,既保留了咖啡的天然提神效果,同时减少了常见的咖啡因副作用,为消费者带来更健康的选择。 网上报导: 香港电台 - https://polyu.me/3WlvALr(26:09 - 35:44)

2025年10月12日

媒体报导

20251010_Prof Kenneth LO on sugar control choice of sugar substitutes_SC

罗家禧教授于电视节目上详解控糖、代糖选择与升糖指数

未来食品研究院及智龄研究院成员、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助理教授罗家禧教授近日接受Now TV节目《杏林在线》专访,深入讲解控糖、食用新式代糖及升糖指数等相关议题。 罗教授指出,摄取过量糖分会导致体重增加,亦可能引发糖尿病、心脏病等健康问题。控糖可从改变生活习惯着手,例如外出用餐时可选择「去汁」或「酱汁另上」,以及选择低糖饮品。他亦提醒消费者应多留意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以助控制糖分摄取量。罗教授补充,每100毫升(或100克)含糖量低于5毫升(或5克)的食品,均属于低糖类别。 此外,罗教授提醒近年市面上流行的天然代糖如罗汉果糖虽然热量较低,对于血糖的影响亦较少,但其甜度比砂糖高出100至250倍,食用时需特别留意。他强调,无论是人工代糖或天然代糖,其甜度有时比砂糖更高,因此不建议以代糖作为「无糖饮食」的主要代替品。 最后,罗教授提到升糖指数(GI),即食物摄取后对血糖上升的影响程度。他建议大家多留意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例如白饭、薯蓉、龙眼、荔枝等,这些食物会令血糖上升速度较快且较高。相反,一些未经精制、含较多粗纤维的食物,如麦包、苹果、橙等, 则能令血糖上升速度较为稳定。 网上报导: ViuTV - https://polyu.me/4od0QYL (8:20 - 11:40) Now TV - https://polyu.me/42xKr8X(7:46 - 11:04)

2025年10月10日

媒体报导

20251010Event recap of PAIR Seminar by Prof David PUI 2000 x 1050 pxSC

成功之美:裴有康教授分享科学职涯丰硕收获

在2025年10月10日举行的理大高等研究院讲座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裴有康教授分享了他在学界与业界的成功要诀。他以「从毕业论文起为未来职涯作好准备」为题,重点探讨了成功取得大学学位以及成为教育或科技人才所需的重要个人素质与技能。此次讲座吸引了逾百位现场参与者,并有超过15,000名在线观众透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收看。 裴教授在演讲伊始,简要分享了他在粒子技术实验室的工作、对细悬浮微粒(PM2.5)研究的贡献,以及与业界长期合作的宝贵经验。随后,他特别提及了数字博士后学生,他们如今已成为全球学界与业界的重要人物。 回顾自己的学术与职业生涯,裴教授强调,成功人士应具备热情、独立、团队合作、创造力、勤奋(简称PITCH)等个人特质,以及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协作(简称CCC)等技能。他亦忆述过去参与国际合作的经验,这些经历不仅助力其事业发展,更促进了他与合作伙伴及其家庭的长久友谊。最后,他举例说明如何在工作中持续培养PITCH与CCC,并展示这些素质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 随后的问答环节由高等研究院院长、建筑热科学讲座教授兼香港全球杰出创科学人陈清焰教授主持。现场观众与裴教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讨论。 按此重温

2025年10月10日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讲座系列

20251004_RISA co-organises Hong Kong Arthritis Day 2025_SC

智龄研究院协合办「2025香港关节健康日」

2025年10月4日,智龄研究院联同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及香港大学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共同协办「2025香港关节健康日」。活动吸引了超过300名参加者,包括长者、医护专业人士及学者。 智龄研究院院长、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兼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赛马会智龄汇总监郑永平教授表示活动展现了理大在专职医疗领域的雄厚实力。他认为是次活动不仅巩固了大学应对老龄化社会护理需求的能力,亦为筹备成立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龄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温春毅教授强调,随着人口老化,膝关节退化问题已成为主要健康挑战。他指出推广基层医疗及早期预防有助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在展览环节中,智龄研究院展示两项能用于肌少症筛查的创新研究成果,分别为基于人工智能(AI) 与超声的肌少症评估系统及关于肌少症主要相关肌肉的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展览得到长者参加者的热烈支持。   网上报导: HK01 - https://polyu.me/4hfYGFH 橙新闻 - https://polyu.me/4mUhGud

2025年10月4日

媒体报导

Event recap of PAIR Seminar by Prof Iain MCCULLOCH 2000 x 1050 pxSC

普林斯顿大学Iain McCULLOCH教授于理大高等研究院讲座介绍新一代太阳能燃料

由再生能源从水生产出来的「绿色氢气」,有望成为未来燃料的关键,为广泛业界应用提供清洁、零碳能源。它亦可与间歇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结合,以提供额外的能源储存。然而,太阳能制氢在大规模应用及经济成本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光化学水分解」是其中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透过利用吸光半导体纳米粒子,驱动粒子表面上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2025年10月2日举行的理大高等研究院讲座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Iain McCULLOCH教授分享了光化学分解水的最新进展。他的讲题为「以太阳能驱动化学反应」,重点介绍了能够驱动粒子表面上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吸光半导体纳米粒子。此次讲座吸引了超过80位现场参加者,并有超过15,500名在线观众透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收看。 McCulloch教授在演讲伊始,简要介绍了由有机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发展,这些材料可以通过化学调控,强烈吸收在紫外—可见光谱内的波长。他的研究证明,这些有机半导体纳米粒子,里面含有由两种有机半导体形成的「供体/受体异质结构」,并具有第二型能带结构,能够实现比传统无机光催化剂更高的太阳能转氢效率。供体/受体异质结构显著提升了纳米粒子内部的电荷产生,从而大幅提高其产氢效率。此外,他的团队也证明,产氢效率可透过调整纳米粒子的组成得以大幅提升。 McCulloch教授的研究团队还观察到,这些纳米粒子之所以具有高效率,是因为它们在光照下能够产生寿命极长的活性电荷,从而增加参与光催化反应的机会。此外,他还介绍了可溶液制程、具有孔隙率的线性共轭聚合物,用于气相二氧化碳的光催化还原,突显这类高分子在转化二氧化碳成太阳能燃料方面的潜力。 随后的问答环节由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副院长兼有机电子学讲座教授严锋教授主持。现场观众与McCulloch教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讨论。 按此重温

2025年10月2日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讲座系列

20251001_PolyU researchers develop underground utilities inspection technologies_SC

理大研究团队开发地下管道检测技术 准确定位水管渗漏及空洞源头

由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成员、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教学)及教授赖纬乐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运用先进的地下勘探技术,开发出高精度地下管道检测系统,有助及早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异常情况,包括空洞及管道渗漏,从而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这些应用于多通道及基于道路的地面穿透雷达的先进算法,非常适合香港复杂的地下管道网络,能够准确侦测和评估地下管道的渗漏情况。在土地及空间研究院 院长兼测绘及地理信息讲座教授丁晓利教授的指导下,团队将光纤技术应用于管道内部,该系统可根据收集所得的地下管道造影进行客观分析,识别水管渗漏及其严重程度和渗漏点的大概位置,有助后续的修复工作。研究团队亦开发了一种基于声学的漏点辨识及定位方法,透过分析噪声特征,区分不同类型及严重程度的渗漏。传统工具如地面麦克风常受环境杂音干扰,故团队正研究利用配备声波传感器的机械人,以提升检测准确度。 团队多年来与政府部门及业界密切合作,成立相关培训中心及联合实验室,并建立探地雷达影像及渗漏噪音的专用数据库及人工智能模型,团队目标是实现大规模、高效的检测,并支持以数据驱动的管理策略,以减少水管渗漏及预防道路下陷。 新闻稿:https://polyu.me/4nvg77q   网上报导: Mirage - https://polyu.me/42mKkgq 大公报 - https://polyu.me/488TXmD 文汇报 - https://polyu.me/3VIW896 巴士的报 - https://polyu.me/4o0IOsB

2025年10月1日

研究成果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