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研究團隊開發地下管道檢測技術 準確定位水管滲漏及空洞源頭

妥善維護地下基建設施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然而香港地下管道密集程度冠絕全球,令相關設施的檢測及保養工作極具挑戰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利用多項先進的地下勘探技術,開發出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系統,能預早偵測、定位及分析管道滲漏及空洞等異常情況,有助優化城市管理。 地下管線支撐着供水、供電及通訊等民生所需服務,當管道逐漸老化和耗損,並出現爆裂及滲漏時,不但有機會導致服務中斷,更會引起道路沉降,甚至交通事故。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研發的嶄新技術,能透過分析地下影像及滲漏噪音,偵測管道狀況及鎖定問題所在位置,並分辨管道受損情況。相關技術可應用於香港縱橫交錯的管網環境,有效預防上述潛在城市風險。 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檢測 目前,建築界經常使用探地雷達技術檢測地下設施的狀況,它基於電滋波反射原理,可掃瞄地下結構並生成地下造影。研究團隊利用了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掃瞄,收集地下管道造影,並解讀土壤中管道出現滲漏時的特徵,並由此制定量化基準,協助客觀判斷管道範圍是否存在洩漏及滲漏程度。 這項技術令研究人員可在地下管道出現空洞及滲漏前作預先檢查,並透過分析雷達數據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持續偵測滲漏情況。研究的關鍵之一是開發出一套統一分析框架,生成一致、可量化方式解讀的探地雷達成像。賴教授說:「在傳統應用中,探地雷達是主觀近地表地球物理測繪及勘探技術,這項研究將其發展為具有客觀標準的測量診斷工具,用以識別、定位災害並評估其嚴重程度,進一步推進探地雷達的應用。」 分析滲漏噪音尋找滲漏源頭 藉着探地雷達技術發現特定範圍的地下管道出現滲漏後,找出問題大概所在位置,並進行修復工作至關重要。修復工作依靠精確定位以進行挖掘,這時就需要用上另一種科技——漏點噪音辨識及其定位。研究團隊多年來分析了大量滲漏點及遠離滲漏點的噪音,從而識別出兩者在振幅及強度上的特徵,並發現噪音模式會因應滲漏情況(如管道爆裂、閥門鬆脫)及其嚴重程度而出現明顯差異,因此可根據這些聲音數據鎖定滲漏位置,並進一步分析問題。 業界過去主要透過地面麥克風、噪聲儀等相關工具,在懷疑滲漏源頭及閥門處等高風險位置定點收集聲音數據,但往往因環境雜音干擾而影響分析結果,很多時候未能準確找出滲漏位置及判斷問題狀況。他們正研究結合配備聲波傳感器的機械人,直接深入地下管道收集聲音,冀更精準定位滲漏源頭,協助快速安排維修工作。 結合機械人及人工智能科技 賴教授從事地下管道檢測研究長達十餘年,獲多個政府部門及行業機構支持。其中,他的研究團隊與水務署在2021年合作成立「地下水管測漏中心」(Q-Leak),共同推動先進水管測漏技術。雙方早前與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就研發智能水管檢測機械人開展合作。 研究團隊亦與政府和業界合作,利用過往收集所得的探地雷達成像和滲漏噪音,建立數據庫及人工智能模型,快速比對和分析影像及聲音,未來有望處理更大量的數據,並提供更準確及可靠的檢測,支持香港以至其他地方進行大規模的地下管道檢測。 賴教授指出:「水務署計劃在2030年底前將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由13.4%降至10%以下;同時,路政署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共有52宗道路沉降事件,當中不少是由於高水壓導致地下管道爆裂。我們期望結合不同技術,發展數據驅動的預警系統及監測方案,並協助制定以風險為本的管理策略,全面提升地下滲漏及空洞探測的準確度和效率,並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完***

2025年9月3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Photo 1

理大學者榮獲2025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位優秀學者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頒授2025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魏佩菁教授憑藉在物理治療教育領域的前瞻性領導,於一般教學人員組別獲奬;而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梁子榮教授則因在跨學科合作和課程革新方面的貢獻,於新晉教學人員組別脫穎而出。頒奬禮於今天舉行,由教資會主席雷添良先生頒奬。 理大副校長(教學)曹建農教授恭賀兩位得奬學者,並表示:「理大一直致力追求卓越的教育及科研,促進教學創新,提升學與教質素。魏佩菁教授及梁子榮教授持續引入開創性的教學法及嶄新教育科技,為培育新一代專職醫療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我相信他們所展現的創新精神、教學熱忱及不懈努力,會激勵大學同仁在教學領域繼續進步。」 首將模擬醫學引入物理治療教育 提升學生臨床能力 在 13 年教學生涯中,魏佩菁教授堅守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並以其超卓的領導能力為物理治療教育帶來變革性的影響。魏教授在 2016 年於新晉教學人員組別中獲獎,成為首位兩度榮獲此殊榮的學者。 為革新以能力為本的臨床培訓,魏教授首將模擬醫學的教學模式引入本港物理治療課程,借助模擬病人提升學生的臨床能力及信心,裝備他們應對真實臨床環境。她亦不斷引入新穎的教學方法,包括流動學習應用程式、自學電子書,以及應用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等先進科技,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由她開發的網上學習單元及全球認可網上課程,更獲來自 130 個地區逾 3,800 名學員採用。 同時,魏教授積極推動學術及課程改革,提高康復治療教育的國際標準。她主導設計的混合式臨床教育方案,結合虛擬病例、評分標準及質素保障機制,突破了傳統上只認可實體臨床訓練的要求,在國際學術界廣受注目。 魏佩菁教授對再次獲獎深表榮幸,並說:「我的教學生涯一直充滿活力,這造就了我力求突破傳統界限,敢於挑戰及創新,以提升每一位學生學習成果的教學理念。我留意到不少學生對於將課堂知識應用在臨床實習倍感壓力,於是革新臨床教學課程,強化他們在臨床實踐所需的核心技能。這次獲獎為我帶來莫大鼓舞,我將繼續拓展並向國際推廣各項創新教學方法,為學術界作出更大貢獻。」 開創跨學科協作及人工智能評估系統  推動創新視光教育 憑藉豐富的臨床及研究經驗,梁子榮教授自 2020 年加入理大視光學院教學團隊後一直致力培育具備創意、同理心和適應力的專業人才,以應對不斷演變的醫療服務需求。 梁教授以體驗式和轉化式學習為基礎,讓學生深入參與現實項目,包括基於患者實際需求設計視覺訓練工具,使學生從用家轉變為主動創新者,從中訓練批判性思考和創新思維;以及帶領視光學生與修讀教育的學生進行跨學科合作,攜手改善針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眼科護理服務,增強他們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 他亦積極推動以前沿科技支持教學,開發以人工智能輔助的臨床技能評估系統,分析學生在進行臨床操作時的表現,並提供即時客觀及回饋,為學生帶來個人化指導,大大提升診斷培訓的成效。 梁子榮教授表示:「作為醫療服務提供者,我深信我們關注的不應僅限於眼睛,更應聚焦服務使用者,我的教學理念亦正建立在這一目標上——引導學生將焦點從『眼睛』轉移至『人』身上。因此,我鼓勵學生成為創造者,為真實的臨床挑戰構思解決方案,並連結他們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為現代醫療所需的跨專業合作打下基礎。我很感謝大學支持我嘗試不同教學方法,我將以這次獲獎為動力,繼續實踐我的教學願景。」 教資會傑出教學獎旨在表揚教資會資助大學學者的優秀教學表現和成就,以及他們在校園內外展現的領導才幹和對提升教與學質素的學術貢獻。獎項設三個組別,分別為一般教學人員、新晉教學人員及協作團隊。   ***完***  

2025年9月29日

成就 教學發展中心

Photo 1

理大與強腦科技簽署備忘錄 探討共建「腦機接口聯合研究中心」  推動智能義肢配置使用計劃落地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強腦科技今日於數碼港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探討共建「香港理工大學 — 強腦科技腦機接口聯合研究中心」,並聯合推動強腦科技智能仿生手與智能仿生腿在香港的配置使用計劃,加快先進醫療科技轉化應用,惠及香港傷健群體。 是次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強腦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璧丞先生的共同見證下,由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與強腦科技合夥人何熙昱錦女士代表雙方簽署。 滕錦光教授表示:「強腦科技落戶香港並與理大展開深度合作,標誌著香港創科生態在智能康復科技領域邁向新台階。理大半世紀以來培育逾五萬名醫療專才,長期深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並積極推動醫療創新,現正全力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進一步發揮科研與人才優勢。其中,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更是本港唯一提供獲國際義肢及矯形學會認可的本科教育與培訓,1999年有第一届畢業生就開始持續為香港醫療服務提供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人才。透過這次合作,我們呼應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透過科創基金支持新科技義肢落地的規劃,將積極參與智能仿生手及仿生腿的兩年配置使用計劃,按行業標準進行安裝與評估,讓本港截肢人士免費配置新科技義肢,切實改善民生。」 韓璧丞先生表示:「強腦科技致力研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與智能義肢技術,成功研製全球首款量產直覺控制智能仿生手,並在康復、運動健康、教育等領域開發多項創新應用方案。我們與理大攜手,將有助在臨床與生活場景中加速驗證與應用,讓科技真正走向大眾。我們期待透過聯合研究中心的平台,連結產學研資源,推動產品研發、行業標準建立與國際化,為香港、大灣區及全球用家帶來更多元、可負擔且可持續的創新解決方案。」 強腦科技成立於 2015 年,是中國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領域的領先科技企業,亦是首支入選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的中國團隊、內地首家腦機接口領域獨角獸企業。公司在智能仿生手等腦機接口產品研發上取得多項技術突破,擁有逾 420 項專利授權,並在殘疾人康復、腦疾病輔助治療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技術與產品已在全球多個市場應用。 雙方將結合理大的學術、人才及研發實力,以及強腦科技在產品、商業化和先進技術的優勢,聚焦腦機接口相關產品的研發、應用拓展、臨床評估及技術升級,共同打造新一代腦機接口技術平台,並開展教育與培訓,包括課程設計、分齡競賽及培訓基地等。此合作將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聯合其他院系與強腦科技共同執行。 本次合作由理大鄭永平教授擔任學術牽頭。鄭教授長期專注超聲成像、醫工結合、智能復康及樂齡科技,團隊在基於大腦及肌肉超聲成像的新型腦機接口信號技術方面具開創性成果,包括在2024年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基於理大原創的「聲肌圖」(Sonomyography) 信號和AI算法控制的新型前臂義肢ProRuka。鄭教授也累積豐富的醫療器械發明及商品化經驗,包括提供超聲檢查脊柱側彎設備(Scolioscan) 和肝纖維化和脂肪肝評估設備 (Liverscan) ,在15個國家及地區服務超過10萬名患者。鄭教授將帶領團隊與強腦科技共同搭建新一代腦機接口研發、應用、評估和技術轉化平台,統籌智能仿生手及仿生腿的臨床評估、裝配、訓練、隨訪,推動標準化及可擴展的配置體系。 ***完***

2025年9月2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舉行本科入學資訊日 吸引逾43,000人參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舉辦「理大本科入學資訊日」(資訊日),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候任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副校長(教學)曹建農教授及副校長 (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聯同一眾管理層及各學院院長和代表出席啟動禮,為活動揭開序幕,並到訪各學院及學系的攤位。資訊日吸引逾43,000名中學生、家長及有意進修人士到訪,了解最新升學及課程資訊。 資訊日今年以「創新及多元」為主題,舉辦超過250場精彩活動,包括由教務處舉辦的入學講座,涵蓋經聯招、非聯招(非本地學歷)、高年級入學(副學士、高級文憑學歷)及內地高考成績報讀的入學資訊,以及由各學院及學系舉辦的課程諮詢、實驗室及教學設施導賞團、學生分享和工作坊等,吸引不少學生和家長參觀及查詢,探索理大豐富多元的課程選擇和充滿活力的校園生活。 理大一直採用靈活的本科招生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專業選擇,並開辦涵蓋不同新興領域的課程,應對社會人才需求。在2026/27學年,工程學院將開辦體育科技(榮譽)理學士課程,而人文學院亦會開辦語言科學及技術(榮譽)理學士課程。學生亦可根據興趣制定靈活的學習方向,有明確升學目標的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心儀的學系或課程;而希望探索學術興趣的學生,則可報讀組合學士課程,了解學院的各個主修科目。其中修讀跨學科組合學士課程的學生,可以在首年探索不同學院提供的課程,其後再決定主修科目,增加學習自主及彈性。 為積極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理大會繼續向所有獲學術類別入學獎學金的得獎本科生,額外提供港幣3萬元的海外交流資助,以參與學生交換計劃。大學期望到2027/28學年,所有本科生能獲最少一次參與非本地學習的機會。 更多有關理大於2026/27學年新增的學士課程及資訊,可瀏覽:https://www.polyu.edu.hk/tc/media/media-releases/2025/0911_polyu-info-day-for-undergraduate-admissions-to-be-held-on-27-september/ ***完***

2025年9月27日

活動 教務處

Photo 1

理大與達索系統成立亞太區首個卓越中心 推動「人工智能 + 數字孿生」應用於材料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達索系統簽署合作備忘錄,於理大材料智造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達索系統—理大卓越中心」,成為亞太區首個達索系統卓越中心。是次國際產學合作結合了理大在應用人工智能(AI)及機器人科技於材料創新方面的科研優勢,以及達索系統於數字孿生技術及先進軟件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地位,攜手推動全球「AI + 材料」及「AI + 數字孿生」的創新發展,並支援「AI + 製造」人才培養,促進香港、大灣區以及全球的產業升級。 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早前(9月17日)於理大校園舉行,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達索系統亞太區執行副總裁許善淞先生及一眾理大和達索系統代表的見證下,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鍾志勇教授及達索系統中國區3DEXPERIENCE Edu銷售總監李隽萱女士 代表簽署。隨後,趙汝恒教授與許善淞先生主持揭牌儀式,象徵「達索系統—理大卓越中心」正式啟動,同場並宣布聘任許善淞先生為理大材料智造研究中心產業顧問委員會成員,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及材料智造研究中心主任趙海濤教授頒發聘書。雙方的緊密合作將連結香港與法國及全球的「AI + 製造」創新生態圈,標誌着國際產學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許善淞先生(右)獲聘為理大材料智造研究中心產業顧問委員會成員,由趙海濤教授(左)頒發聘書。 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推動跨學科創新研究,並在AI等領域取得卓越成果。自2003年起,理大與達索系統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新成立的『達索系統—理大卓越中心』將鞏固雙方在『AI + 材料』及『AI + 數字孿生』領域的共同願景,進一步發揮理大材料智造研究中心的科研優勢,並把『AI + 製造』帶來的長遠效益,推展至香港、大灣區乃至全球。」 許善淞先生指:「新成立的卓越中心與達索系統未來十年的戰略高度一致,即利用人工智能將材料、設備與製造過程虛擬化。透過此合作,我們將專注三大方向。第一,透過聯合實驗室、課程開發及實踐項目培養新一代數字人才,涵蓋『AI + 材料』及『AI + 數字孿生』;第二,加深產學研融合,壯大香港的創新生態;第三,通過與大學、產業及政府緊密合作,擴展我們在香港的長遠投資與佈局,並建立工業應用的AI實驗室。我們十分期待與理大攜手,把虛擬世界轉化為現實效益。」 在是次合作框架下,理大電子及電機工程學系將作為「達索系統—理大卓越中心」的學術支持單位,通過整合學系的資源、人才及研究優勢,為中心的各項活動提供全面支持。鍾志勇教授強調中心不但是AI與數字孿生領域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思想、技術與人才交匯的樞紐,將為「AI + 材料」領域創造具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同時,趙海濤教授將兼任新卓越中心的主任。他在現場介紹了中心願景、使命及研究方向,並表示中心將積極回應產業對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智能製造方案的迫切需要,並以機器人平台與專用大語言模型為支撐,推動「AI + 數字孿生」的發展。   ***完***  

2025年9月26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宣布高層任命 黃永德教授續任常務及學務副校長 趙汝恒教授獲委任為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黃永德教授將續任常務及學務副校長,新任期自2025年12月1日生效;同時委任趙汝恒教授為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並將於2025年10月1日正式履新。 上述兩位教授均為國際知名學者,具卓越領導力及豐富管理經驗,將攜手推動理大邁向更高成就,進一步鞏固大學於全球高等教育及創科領域的領導地位。 黃永德教授自2020年起出任常務及學務副校長,期間在策略規劃、組織架構重整、人才招聘、校園數碼轉型及教學創新方面均發揮重要領導角色;創辦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積極拓展全球夥伴網絡,優化課程設計及學生學習體驗,並推動跨學科中心成立及科研成果轉化。擔任副校長前,黃教授曾出任多個重要管理職務;包括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及深圳研究院副院長,推動理大成立多個科研平台及中心,並創辦了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黃教授現為理大化學科技講座教授及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曾於《自然通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及《先進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獲得多項學術榮譽,在纳米科學、無機化學及多個跨學科科研領域,均有卓越貢獻。 趙汝恒教授現任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同樣具豐富領導及管理經驗。過去數年,憑藉對本地和內地教育發展之敏銳戰略眼光,趙教授帶領大學在科研發展取得佳績,尤其是推動跨領域研究、知識轉移及創新科技方面,表現尤其出色,推動理大在多個重點科研領域取得突破,鞏固在本地及內地高等教育和創科領域的領導地位。展望未來,趙教授將繼續以前瞻性視野,引領理大在學術研究及科研創新躍進。學術研究方面,趙教授在熱能與環境工程領域享譽國際;曾發表逾220篇期刊論文,擁有20餘項專利,並獲多項國際學術榮譽,包括美國供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2025年度Louise and Bill Holladay傑出會士獎」,以及香港工程院、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HRAE及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等多個專業團體的院士/會士資格。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為配合理大高速和持續健康發展,大學於今年6月重組管理層架構,包括新增高級副校長(硏究及創新)和副校長(知識轉移)職位。新架構令理大團隊更具實力、更有朝氣和更臻完美。 校董會全力支持上述兩項任命。理大能夠擁有世界一流的管理團隊,團結一致,上下一心服務理大是值得我們感到自豪。管理團隊合作無間,優勢互補,我深信憑藉他們的卓越領導才能和前瞻視野,定能帶領理大在教學、科硏和創新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推動理大邁向更高成就。 理大會繼續秉承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助力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為國家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黃教授與趙教授在學術界享有盛譽,又在校務管理及高等教育發展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過去數年,二人作為理大的核心管理成員,始終恪盡職守,不負使命,為大學發展作出大量貢獻。他們對理大的戰略定位與未來規劃,已有深刻理解,相信不僅能推動教育質量、科研創新及知識轉移等關鍵領域發展,並為鞏固理大作為創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再注入新的動力。」 黃永德教授表示:「過去數年,我與大學團隊合作無間,攜手推動了大學各項發展,很高興可繼續推動大學持續發展,培育具創新精神與全球視野的專業人才。我將專注推動學術卓越、教學創新及學生全人發展,繼續為理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趙汝恒教授表示:「能獲大學信任委任新崗位,深感榮幸。未來,我將積極推動跨領域科研,深化知識轉移,並加強與各界合作,進一步提升理大的國際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竭盡所能助大學在創新及研究領域再創高峰。」 ***完***

2025年9月26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25 Proj_Press_TC_0923

理大25個研究項目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推動醫療創新及跨學科成果轉化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動醫療創新及跨學科研究,尤其在醫學、健康及人工智能賦能醫療技術創新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理大在最新一輪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中,有25個研究項目獲得支持,總資助金額達2,291萬港元。項目涵蓋人工智能賦能醫學、基層醫療、精準醫療和預防醫學等,充分展現理大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實力。 理大獲資助的研究項目涉及先進診斷技術、復康訓練和管理、創新心理健康治療方案,以及照顧者支援和以社區為本的護理模式等不同範疇,涵蓋生物醫學工程、醫療科技及資訊、護理學、眼科視光學、康復治療科學、語言科學及技術及食品科學及營養等學科。 理大學者致力將先進科技應用於醫療創新,包括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單細胞監測,以早期偵測感染相關的血栓;引入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進行認知刺激治療;以及開發流動健康平台,以支援產後抑鬱及兒科病症管理等。 理大多個研究項目亦聚焦於轉化醫學應用,包括用於評估肝癌放射治療的磁力共振指紋技術(Time-resolved MRF);針對源自塵蟎且在人類微生物群中發現的新型巴通體細菌(Bartonella bacterium)進行多組學分析;以及針對急性泌尿系統毒性反應的個人化預測等。此外,多個獲資助項目亦專注慢性疾病管理與復健治療,例如為中風後疲勞、膝關節炎及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等提供介入方案。 除了推動臨床研究,理大學者亦關注社區福祉,包括紓緩長者孤獨感的介入措施;以創意藝術治療提升前列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為糖尿病患者開發人工智能互動平台等。有關理大25個獲資助研究項目的詳情,請參閱附件。 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由醫務衞生局管理,旨在建立科研能力,鼓勵、促進和支援醫療衞生研究,透過建構並應用從本地醫療衞生研究所得、以實證為本的科學知識,協助制訂醫療政策、改善市民健康、強化醫療系統、改進醫療實務、提升醫療護理水平及質素,以及推動在臨床醫療服務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完***

2025年9月26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研發3D微打印傳感器 推動以生物芯片傳感技術檢測早期疾病

早期疾病診斷依賴高靈敏的生物標誌物檢測。光學回音壁模式(WGM)微腔傳感器作為一種精準、毋須標記的生物檢測技術,展現巨大潛力。然而,要快速製造大規模WGM 微腔傳感器陣列,並集成於可作生物醫學應用的芯片實驗室器件*,仍面對不少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3D微打印WGM微激光器傳感器,具有高靈敏度的特點,適用於芯片上集成生物傳感功能。這項創新研究促進新一代生物檢測技術的發展,實現直接、超靈敏與量化的生物標志物測量,推動早期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張阿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結合靈活的3D微打印技術與WGM微激光器的光學優勢,成功研發出一款新型傳感器——3D微打印蝸線形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簡化了光耦合過程,亦展現卓越的生物傳感效能,為芯片上集成生物傳感應用奠定重要基礎。 張阿平教授表示:「未來可將這些WGM微激光器傳感器與微流控芯片集成,研製成新一代的芯片實驗室器件,為多種生物標誌物進行超靈敏的量化檢測。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早期診斷,亦可用於應對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衛生危機。」 新研發的微激光傳感器設計克服了多種障礙,讓傳感器能夠更順利地集成到可用於即時醫療診斷的芯片實驗室器件上。研究進一步顯示,這款微激光器傳感器具備優異的諧振特性及極窄的激光線寬,能夠檢測極低濃度的人體免疫球蛋白G(IgG),一種常見於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的抗體。 實驗結果顯示,該款微激光器傳感器能夠檢測濃度低至約70阿克/毫升的人體IgG,突顯其在早期疾病診斷中,實現超低濃度生物標誌物檢測的應用潛力。這項研究以「面向無標記生物檢測的3D微打印聚合物蝸線形回音壁模式微激光器傳感器」為題,已於國際期刊《光學快報》(Optics Letters)上發表,並獲國際光學專業學會OPTICA發布新聞稿進行更廣泛的報道。 理大的先進科研設施是支持研究人員實現創新突破的關鍵。張教授表示:「這款新型微激光器傳感器的研發,受惠於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3D微打印技術,能快速製造特殊設計的3D WGM微腔,並對微腔懸掛微盤進行高精細加工定制。」 在芯片上集成3D WGM微激光器傳感器,對高性能生物傳感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光學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通過微小微腔讓光波進行諧振循環傳播。當目標分子在微腔表面結合時,就會引起激光頻率的微細變化,從而實現對生物分子的高靈敏檢測。 然而,實際應用這些傳感器的一大挑戰,是需要將光波耦合進出3D WGM微腔傳感器。通常這需要用上直徑小於兩微米的拉錐光纖。如此纖幼的光纖不僅難以對準耦合,亦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干擾影響。此技術瓶頸限制了WGM微腔傳感器與芯片實驗室的技術融合,因而影響其在高靈敏生物分子即時檢測的應用潛力。 利用微激光器傳感器直接發射出的光波,為取代拉錐光纖進行光耦合,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然而,傳統WGM微激光器所採用的圓形微腔,在遠場光波收集效能上表現有限,導致傳感器微弱訊號難以準確解讀。 為了克服這項挑戰,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採用蝸線形懸掛微盤的3D WGM微激光器傳感器。該創新設計使微激光器傳感器,兼具低激光閾值與定向光發射特性,有效提升光耦合效率,實現實用芯片上集成。 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高分辨率及高靈活的3D微打印技術,可以快速製備3D WGM微激光器生物傳感器陣列。實驗結果顯示,該微激光器生物傳感器具有極低的激光閾值,僅為3.87μJ/mm²,而激光線寬度約為30pm。值得注意的是,該傳感器能夠檢測濃度低至阿克/毫升的IgG,充展現其在早期疾病診斷中,超靈敏檢測生物標誌物的應用潛力。 展望未來,張教授計劃將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集成到微流芯片中,以開發光流控生物芯片,用於多種疾病生物標誌物的快速同時量化檢測。   *註:芯片實驗室器件(Lab-on-a-chip device)是一種將化學或生物分析的多種功能集成到一個微小尺寸的集成電路(芯片)上的技術。   ***完***

2025年9月2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溫州賽區四強誕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主辦旗艦創新創業比賽「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吸引逾700支來自全球的精英初創隊伍參賽,競逐逾港幣200萬元的總獎金。溫州賽區的「港理大 × 正泰國際未來挑戰賽」決賽日前(9月20日)於溫州市圓滿舉行。經嚴格篩選,15支頂尖團隊獲邀到當地參與兩天的交流,了解溫州發展歷程,參訪知名企業和創新機構,並同場競逐多個獎項。脫穎而出的四強隊伍將躋身今年年底舉行的總決賽,與其他賽區的優勝隊伍角逐最高榮譽。 「港理大 × 正泰國際未來挑戰賽」得到溫州市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由理大主辦、香港理工大學溫州技術創新研究院(理大溫州研究院)協辦,並獲得正泰集團贊助,聚焦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海洋工程裝備、柔性電子等關鍵行業領域,以及人工智能在這些領域的應用,旨在集合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當地社會和市場面對的挑戰。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致辭時介紹了理大在內地建立技術創新研究院的戰略,旨在將理大技術與內地産業鏈和市場結合起來,造福社會,而理大溫州研究院正是這一戰略的具體實踐。他希望參賽者充分利用創業大賽平台,進行交流,對接資源,實踐創意。 當地政府代表表示溫州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並深入介紹當地的創科發展、創新體系和産業機遇,鼓勵創新者到溫州創業,攀登科技高峰,把個人理想融入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讚揚各團隊的卓越創意、探索精神和堅定意志,勉勵他們在創新創業路上砥礪前行,勇敢追尋夢想。理大副校長(教學)兼理大溫州研究院董事長曹建農教授感謝合作夥伴的支持,表示理大溫州研究院將深化與各方合作,貢獻社會。 參賽團隊認為考察研究院和當地企業等活動增加了他們對溫州的了解,也提升了落戶理大溫州研究院孵化器的興趣。他們計劃把香港研發的技術帶到溫州,在當地進行製造生產,並向全國各地銷售其產品。 是次決賽以電梯路演的形式進行,經評委嚴謹的甄選和現場觀眾投票選出各獎項的得主,各得獎團隊/項目如下: 獎項 獲獎項目 獎金 正泰特等奬(冠軍)* 用於近視防控的新型高效納米多環離焦眼鏡片 人民幣10萬元 一等獎* AlN襯底研發與産業化:引領下一代超寬禁帶半導體革命 人民幣6萬元 二等獎* 韌核複材纖維:下一代基建專用增强纖維 人民幣4萬元 二等獎* 催化未來:新一代氫燃料電池鉑合金催化劑 人民幣4萬元 優異獎 翼擎未來—Siphone低空航空器新能源解决方案 人民幣5,000元 優異獎 海洋工程作業 端-邊-雲智能監測平台 人民幣5,000元 優異獎 多模式水射流拋光設備及拋光解决方案 人民幣5,000元 觀眾票選獎:最佳演說獎 多模式水射流拋光設備及拋光解决方案 人民幣5,000元 觀眾票選獎:最具創意獎 VisorX™ 智能模塊化平視顯示系統 人民幣5,000元 觀眾票選獎:最受歡迎獎 透氣、舒適、柔性腫瘤治療電場電極項目 人民幣5,000元 *躋身總決賽隊伍 「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採用獨特的「1+N」模式,以香港為主賽區,在惠州、溫州、深圳前海、上海、南京和晉江設立分賽區,招募海內外的科技創業團隊和創新者參加。理大與每個賽區的龍頭企業及理大內地技術創新研究院合作,為參賽及獲獎隊伍提供所需支援和指導,包括考察內地城市及理大內地技術創新研究院、參與企業訪問活動、商業及技術諮詢服務及海外旅程等。 有關比賽詳情,請參閱「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網站。   ***完***

2025年9月23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將於10月9日舉辦「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 匯聚政產學研專家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樞紐發展

為支持行政長官在上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積極推動創科發展,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包括舉辦低空經濟旗艦活動,致力打造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並推廣香港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10月9日(星期四)假校園蔣震劇院舉辦「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高峰會),歡迎公眾及業界人士報名參加。 高峰會由理大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辦。活動匯聚逾40位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的政商領袖、學者及業界人士蒞臨分享,聚焦低空空域管理、產業發展模式、技術研發及城市應用案例等議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樞紐發展。同場亦設創新科技展,近30家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企業將展示多個前沿科技應用案例及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 高峰會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香港立法會議員、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創會會長葛珮帆議員擔任主禮嘉賓,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畢奇院士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當日並設兩場爐邊談話環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常任秘書長蔡傑銘先生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將分別聯同各地的政府及民航部門代表、商界領袖、學者及業界人士,包括領先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及低空經濟系統開發商,就低空經濟政策方向,以及產業、科學與學術界的協同創新進行深入交流,分享真知灼見。 此外,高峰會下午將設四場分論壇,分別探討低空經濟於香港及內地不同省市發展的政策框架;交流現行「監管沙盒」項目的進展、研析大灣區無人機交通管理和無人航空載具的技術發展,以及展示無人機在硬體、軟體及系統層面的創新成果。 理大一直積極支持低空經濟相關的技術發展,去年成立的低空經濟研究中心已開展多個跨學科研究,涵蓋基礎設施部署與低空空域營運,以及智能感知與控制技術的開發;今年9月亦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全面培育低空經濟所需的專業人才。 更多「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活動資訊及報名詳情,請瀏覽:https://events.polyu.edu.hk/ilaesummit2025_chi/home   ***完***

2025年9月22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