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舉辦「全球智慧城市峰會暨第四屆國際城市信息學大會 」 發布2025年智慧城市指數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國際城市信息學會(ISUI)聯合舉辦的「全球智慧城市峰會暨第四屆國際城市信息學大會」今天啟動。為期三天的會議邀得逾240位知名學者及資深業界人士分享他們對城市信息學和智慧城市的真知灼見和研究創新,預計將有逾600位來自世界各地學者和不同界別人士出席。理大研究團隊更發表智慧城市指數排名,助全球城市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面對迫在眉睫的城市挑戰——從能源安全、全球暖化到人口老化與土地資源匱乏,亟需以創新思維與多元方案積極應對。智慧城市作為理大的策略創新領域,多年來致力於空間大數據分析、遙感探測、地理信息系統及相關前沿研究。通過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我們將進一步整合跨學科研發力量,推動香港乃至全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特首政策組組長黃元山博士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一直致力肩負起『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是次會議凸顯了香港在促進國際知識交流與合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由理大研究團隊開發的『智慧城市指數』更為特區政府提供寶貴意見,協助了解世界各地城市在提升市民生活質素,滿足需求及關顧民生福祉方面的最佳實踐。」 是次會議旨在促進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信息學在智慧城市構建的應用。透過城市信息學整合城市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優勢,以構思創新方案來應對城市發展中的重大挑戰。活動邀得國際知名科學家作主題演講,並設政府和產業論壇、技術創新展覽,以促進「官產學研」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合作。 會上,SCRI及ISUI更聯合發布由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地理資訊系統及遙感講座教授、國際城市信息學會主席史文中教授及其團隊開發的2025年「智慧城市指數」。該指數採用以人為本的評估框架,包含市民、環境、社會景觀、經濟、基礎設施和治理六大維度與97個指標,聚焦智慧城市建設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實際影響,以協助全球城市評估現狀,讓世界各地政府制定可持續的智慧城市發展策略。 傳統智慧城市評估大多強調發達經濟體的發展目標,並依賴於內部資料,「智慧城市指數」則適用於城市不同發展階段(如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及新興工業經濟體),且完全使用公開資料,以實現更有效的城市決策。 2025年「智慧城市指數」對全球73個城市進行評估,排名前十為斯德哥爾摩、華盛頓、巴塞隆拿、倫敦、東京、蘇黎世、紐約、香港、哥本哈根及奧斯陸。香港於全球排名第八,亞洲居次席,排名高於區內主要競爭城市如新加坡,以及多個歐美國家的主要城市,其中在環境、經濟、治理三個維度表現尤其出色。 另外,大會亦將頒發城市信息學傑出成就獎、智慧城市技術創新獎、《城市信息學》期刊年度最佳論文獎、最佳會議論文獎等。 國際會議詳情﹕https://www.isocui.org/icui2025 「智慧城市指數」排名結果﹕https://www.isocui.org/smart_city_index ***完***

2025年8月6日

活動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

Photo 1

理大與外交學院簽署聯合培養計劃協議諒解備忘錄 攜手培育人工智能時代外交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外交學院日前(7月31日)簽署聯合培養計劃協議諒解備忘錄,透過理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教育,攜手與外交學院開展合作,為國家培養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能力、通曉國際規則的複合型頂尖人才,貢獻國家強國教育發展。 簽署儀式在北京外交學院舉行,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外交學院黨委書記王世廷先生的見證下,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外交學院院長王帆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備忘錄。其他出席代表包括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署理副校長(教學)曹建農教授、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以及外交學院外交系主任熊煒教授、英語系主任冉繼軍教授及外事辦公室主任馬新宇女士等。 理大一直致力於培育擁有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和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專業人才。是次合作計劃包括採用「1 + 1」聯合培養模式,聯合開辦「生成式人工智能與人文科學」及「人工智能與全球治理」碩士專業課程,並積極探索「2 + 2」模式,聯合培養本科生,為學生構建更多元、更貫通的成長路徑。 理大期望與外交學院在師生交流、學術研討、聯合科研等更廣闊的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為香港與國家的發展培育有擔當、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   ***完***  

2025年8月6日

教與學 人文學院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睾酮影響男性大腦神經認知 高睾酮或導致自私傾向及有助提升狀態自尊

荷爾蒙對人類的身體機能、行為及情緒有重要影響,其中主要雄性激素睾酮(testosterone)在塑造男性的社會認知及行為中發揮關鍵作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展開一系列跨學科研究,探討在年輕男性身上,睾酮與大腦神經認知功能的關聯,以及其對社會行為帶來的影響,為睾酮療法在改善相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臨床治療及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啟示。  研究團隊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吳寅教授帶領,他們為接受實驗的健康年輕男性塗抹外用睾酮或安慰劑,並比較他們在指定任務中的表現,從而找出睾酮水平與多項行為特徵或狀態之間的關係,包括慷慨行為、狀態自尊(state self-esteem)、對憤怒面部表情的敏感度、對不平等的厭惡、親社會學習能力和攻擊性傾向等。 高睾酮或導致自私傾向 首項研究聚焦於社會經濟行為,團隊結合藥物介入和功能性磁力共振(fMRI),研究睾酮如何影響慷慨行為,以及當中的潛在神經機制。男性實驗參與者會被安排參與社會折扣任務(social discounting task),即在只有自己得益,以及能在特定社交距離下惠及他人的兩個選項中作出選擇。參加者會在過程中接受fMRI掃瞄,以觀察其大腦活動情況。 研究發現,接受外用睾酮的男性,特別在面對關係愈疏遠的對象時,慷慨程度明顯比正常男性下降更多。fMRI結果則指出,當睾酮處於較高水平時,顳頂交界處的神經活動會減少。顳頂交界處位於大腦上部區域,涉及社會認知功能;團隊分析指出,睾酮可能會從神經層面上抑制顳頂交界處的活動,降低對他人福祉的關注,這顯示睾酮水平上升或與經濟決策中的自私傾向及同理心降低有關。 吳寅教授表示:「荷爾蒙對人類認知的影響,逐漸成為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焦點。借助先進的神經影像設備,團隊成功獲得這些新發現。目前,我們正積極探討當中涉及的複雜動態機制,以了解其他關鍵問題,例如睾酮如何影響經濟決策、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如何影響利他行為等社會傾向,期望能取得具深遠影響的研究成果。」 此項研究由吳教授與北京大學、深圳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及蘇黎世大學的學者合作進行,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吳教授亦憑此卓越研究,榮獲國家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提高睾酮水平有助提升狀態自尊 吳教授及其團隊的另一項研究圍繞狀態自尊,即個體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的即時感知,與睾酮水平的密切關聯。研究團隊安排男性實驗參與者評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根據社會反饋不斷調整評價,再利用計算模型分析該評價在整個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研究團隊指出,持續處於低狀態自尊可能會引發異常行為,甚至增加患上焦慮、憂鬱及飲食失調等精神疾病的風險。此外,臨床上狀態自尊較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會出現較嚴重的自我攻擊行為。研究結果顯示,提升睾酮水平能夠幫助促進狀態自尊的更新,有效緩解相關問題。 過去有藥理學研究顯示,這種睾酮替代療法能夠顯著改善相關行為,但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此項研究就此提供了寶貴的臨床洞見,指出單次劑量的睾酮對狀態自尊有正面影響,尤其當患者置身積極的社會環境中,其效果會更為顯著。因此,團隊提出未來可以考慮結合單劑量睾酮,以及透過正面社會回饋提升狀態自尊的介入策略,作為治療相關異常行為和臨床症狀的潛在臨床前治療。 吳教授表示:「研究結合計算模型與行為藥理學研究,揭示了睾酮在影響複雜社會行為過程中的心理機制。研究成果對制定公共衛生政策具有重要參考作用,有助營造更具正向影響力的社區環境,促進大眾的身心健康。」 此項研究由吳教授帶領的團隊聯同華東師範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及蘇黎世大學的學者合作進行,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影像學》(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展望未來,吳教授及其團隊將繼續開拓其他有關睾酮如何影響年輕男性社會認知和大腦活動的研究,除了為相關領域未來的研究奠定基礎,還希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目前,吳教授正與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合作,探索荷爾蒙如何影響飛行員的飛行表現及相關的大腦機制,冀為航空公司制定有效的飛行學員招募及培訓策略。   ***完***  

2025年8月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社會科學系

Photo 1

理大舉辦香港首個臨床教育會議 與昆士蘭大學共建醫療專業教育研究聯合實驗室 推動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臨床教育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日前(7月12日)於理大校園舉辦香港首個臨床教育會議,共同探討推動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臨床教育的發展,並與昆士蘭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成立「醫療專業教育研究聯合實驗室」,促進雙方在醫療科學領域的教研協作和創新。是次會議匯聚超過300名來自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及私人執業的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臨床教育工作者及專家參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吳偉龍先生;理大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康復科學教授、神經康復治療學講座教授及康復治療科學系系主任、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主任彭耀宗教授;昆士蘭大學健康、醫藥及行為科學學院副行政院長Sandy Brauer教授;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方乃權教授;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暨會議籌備小組主席魏佩菁教授;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胡存孝先生;以及香港職業治療學會會長方少麗女士出席臨床教育會議開幕禮。 彭耀宗教授及Sandy Brauer教授其後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象徵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標誌雙方在教研合作方面邁出重要一步。彭耀宗教授表示:「理大在培育醫療人才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康復治療科學系多年來為行業培育無數傑出的職業治療和物理治療師,造福社會。我們期待與昆士蘭大學發揮雙方優勢,共同推動醫療科學的教研創新,並透過是會議促進教育工作者與業界的相互協作,推進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教育工作發展。」 是次臨床教育會議設有主題演講、圓桌討論和研討會等。其中昆士蘭大學Sandy Brauer教授及醫療及康復治療科學學院職業治療學系主任及教授 Jodie Copley教授就專職醫療課程及臨床與專業推論技巧進行主題演講,和與會者分享臨床教育最新發展及見解。來自醫院管理局、非政府組織和私人執業的資深業界代表亦主持圓桌討論和研討會,探討創新臨床實習模式及臨床教育者的教練技巧。 ***完***

2025年7月31日

教與學 康復治療科學系

cover

2026年度理大「趙元任語言科學獎」將於八月開始接受提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舉辦的2026年度「趙元任語言科學獎」(獎項)將於今年8月1日開始接受提名,至10月31日結束。此國際獎項旨在表揚全球傑出的語言科學學者及研究人員,每兩年頒發一次,今年為第二屆。 由理大人文學院創立的「趙元任語言科學獎」,以被譽為「現代中國語言學之父」的傑出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翻譯家和教育家趙元任教授命名。獎項設「終身成就獎」和「傑出青年學者獎」,頒發予為語言科學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資深學者和45歲或以下的年輕學者,獎金分別為10萬及5萬美元。 獎項遴選考量的唯一標準為獲提名者在語言科學領域的學術成就和貢獻,及其在語言科學領域所擔任的領導角色和研究的影響力,而非獲提名者的背景及所屬機構。 理大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表示:「獎項不僅表彰卓越,更促進跨學科交流,是全球語言科學研究交流與創新的重要平台。學院一直致力推動具實際影響力的語言研究,獎項體現了理大追求知識及將其轉化為實際應用以造福社會的精神。」他亦感謝獎金贊助方深圳市愛閱公益基金會的慷慨支持,以實現共同推動語言研究的願景。 愛閱公益創始人兼執行理事長李文女士說:「語言發展是兒童學習、成長與溝通的基礎。愛閱公益致力推動兒童閱讀能力發展及提升兒童閱讀品質,我們樂於支持『趙元任語言科學獎』,表彰在語言科學研究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的傑出學者。這些研究不僅拓展我們對語言的理解,也促進教育與社會的長遠發展。」 有關2026年度「趙元任語言科學獎」的提名時間表及其他最新資訊,請閱覽獎項網站,或以電郵查詢:chao.prize@polyu.edu.hk。 ***完***  

2025年7月30日

其他 人文學院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與螞蟻數科共建「AI + Web3 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螞蟻數科今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 「香港理大—螞蟻數科AI + Web3聯合實驗室」。雙方將聚焦前沿技術突破、創新生態孵化與科技策源影響等方向,深入探索人工智能(AI)與Web3技術的融合發展,將聯合實驗室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螞蟻數科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投入最高港幣一億元,支持聯合實驗室的研究工作與專案孵化。 合作協議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先生、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螞蟻數科首席執行官趙聞飆先生代表簽署。 AI + Web3聯合實驗室聚焦三大技術領域,包括可信AI智能體、AI增強的區塊鏈安全框架,以及資料隱私與可驗證技術等,以加速智能化服務湧現和數字資產安全流轉。在創新生態孵化方面,將着力構建「AI + Web3教育基金平台 」,充分融合理大的深厚科研實力與螞蟻數科的豐富產業生態資源,為香港建設數字科技人才高地提供強力支撐。實驗室還計劃舉辦國際科技研討會、創新大賽等活動,打造世界一流學術品牌。 滕錦光教授表示:「與螞蟻數科共建『AI + Web3聯合實驗室』,是理大推動前沿科技交叉融合、服務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和數字資產全球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我們期待這一強強聯合能加速AI與Web3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產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成果,賦能香港乃至全球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 趙聞飆先生說:「螞蟻數科擁有扎實的技術能力和豐富的服務場景,我們將與理大深度整合產學研資源,推動前沿技術的創新突破和實際場景中的規模化應用。」 井賢棟先生表示:「螞蟻始終看好香港,堅定投資香港,期待此次合作能助力『AI + Web3』在香港迸發全新動能,助力香港加速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 理大在AI與Web3相關技術領域具領先學術地位。2022年,理大獲CoinDesk評為全球最佳區塊鏈大學,在全球240所相關院校中排名第一。今年一月,理大新成立了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整合應用數學系、電子計算學系、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的優勢資源,並開設人工智能、大數據計算、區塊鏈技術及元宇宙等前沿領域相關的多元化課程,致力培養兼具前瞻視野和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理大的扎實學術優勢將為是次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螞蟻集團的科技子公司,螞蟻數科在AI、Web3等領域擁有領先的技術優勢和深厚的產業實踐,旗下智能體開發平台Agentar和金融推理大模型,在金融領域廣泛落地。2024年,螞蟻數科深度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Ensemble項目,以領先的區塊鏈技術支援多家企業完成新能源的資產代幣化(RWA)。今年4月,螞蟻數科成為香港特區政府「重點企業夥伴」,海外總部正式落戶香港。螞蟻數科的產業應用經驗,將有助實驗室與產業連接,拓展合作機遇。 ***完***

2025年7月2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與教大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攜手提交《施政報告》建議書 倡議北都建兩大文化基建 推動城鄉共融及社區共建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和建築及房地產學系,聯同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今天攜手就2025年《施政報告》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特區政府)總部向特首政策組組長黃元山博士提交《非遺粵活:「粵劇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及「北都文脈徑」作為北部都會區城鄉共融及社區共建的政策建議》,推動北部都會區(北都)的文化保育及社區凝聚。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本月初舉辦「北都未來論壇」,吸引近500人參加,其間舉辦了多場專題演講及圓桌會議,匯集多位內地及本地學術界和業界代表的意見,積極回應行政長官在2022及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針對北都文化發展規劃的多個政策方向,包括興建文化設施群及標誌性的文化藝術設施等。 政策建議書內容取材自論壇上提出的真知灼見,並匯集理大及教大學者的專業洞見,聚焦在北都建設兩大文化基建設施: 設立「粵劇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 2022及2023年《施政報告》皆提及政府計劃在北部都會區興建標誌性的文化藝術設施。建議書提出在北都範圍內,特別是鄰近原居民村落的地點,優先設立「粵劇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以粵劇為黏合劑促進城鄉共融、社區共建。體驗館應突破將文化封存展示的傳統博物館模式,通過能容納不同鄉村特色兼具備生活化元素的空間設計,讓參觀者親身感受及體驗鄉村的文化脈絡,創造讓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的互動平台。 建立「北都文脈徑」 建議書提出全面研究北都內舉行傳統節慶時用作粵劇(「神功戲」)演出的公共空間,包括區內主要歷史建築物,並將「打醮」及「行香」等巡遊各村各鄉的路線,以及現有的文物徑、行山徑等重新連接起來。這將有助建構一個融合了傳統節慶盛事、非遺技藝表演、特色歷史建築及鄉土史探索等多元元素的獨特文化景觀網絡,在推動保育傳統鄉村文化的同時,塑造特色的旅遊體驗。 理大暫任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及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教授表示:「上述兩項建議不僅前瞻性地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全港首創的文化基建典範,為北都注入獨特文化靈魂,完美契合特區政府在北都規劃中,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理念及『興建標誌性的文化藝術設施』的政策方向。這些建議亦貫徹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確立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具體實踐——以在地的粵劇文化作為黏合劑,結合城鄉融合、深化社區營造、培育創意人才,並發展可持續文化旅遊。我們相信北都的大規模城市化能量,能轉化為哺育、保存及延續傳統文化的動力。」 教大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執行總監梁寶華教授稱:「在『北都未來論壇』的圓桌會議環節上,近30位分別來自不同專業,包括粵劇及戲棚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推廣、建築環境、工程及創科、文化研究與可持續發展、建築文物保護、鄉村振興、地方營造、創意旅遊及社會創新等的專家顧問,在討論後達成共識,認為『體驗館』應採用活態保護方式,將粵劇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日常生活,創造讓市民可親身參與的文化空間。同時,『北都文脈徑』將連繫北都內適合粵劇演出的空間及傳統村落,重新連接被城市發展截斷的文化脈絡,使傳統節慶活動在城市化進程中得以延續。」 建議書還提出利用數字科技賦能文化傳承,包括建立北區粵劇數字記憶庫、開發基於沉浸式體驗技術的粵劇體驗活動,以及設立跨界創新實驗室等,探索粵劇與現代產業的融合可能。此外,建議書也關注北都的城鄉融合及文化人才發展等多個方向,包括提出舉辦「文化共融計劃」,讓本地居民及新移民人口通過非遺活動交流,以及建立涵蓋從基礎教育到專業培訓的完整粵劇人才培養體系,讓非遺技藝得以傳承,以文化元素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打造一個全方位的文化保育與創新生態系統。 在資金方面,建議書提出整合現有政府資源,如鄉郊保育資助計劃、大嶼山保育基金,以及藝術發展局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資源,同時探索公私營合作配對基金、社會影響力債券等創新融資模式,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兼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指:「我們期望政府、學術界及社會各界能夠共同努力,推動北都文化保育工作,為未來250萬北都居民創造具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宜居環境,同時提升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國際地位。」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提交的政策建議書,聚焦北部都會區的城鄉共融、社區共建議題。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亦將就創科及研究發展、人才培育等其他方面,另行提交2025年《施政報告》建議書,期望從多角度協助政府制定前瞻性政策,推動北都全面發展。 ***完***

2025年7月25日

其他 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Combined image

理大學者憑卓越科研成果 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及研究學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具影響力的學術研究,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應用,造福人類生活。在最新公布的2025/26 年度研究資助局(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中,共有三名理大學者獲頒殊榮,以表彰其在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和先進材料等關鍵領域,取得具深遠影響的傑出科研成果。 其中,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孫雷教授、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主任兼計算智能講座教授陳家進教授,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名銜,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教授趙炯教授則獲頒「研資局研究學者」名銜。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恭賀三位獲得嘉許的學者,並表示:「有關殊榮不僅彰顯了理大在追求學術與科研卓越成就的不懈努力,也展現了我們在培育研究人才與促進學者專業發展的堅定承諾。這些傑出成就凸顯了理大在全球學術與研究領域的影響力,以及助力香港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所作出的貢獻。」 孫雷教授帶領的「開發非人靈長類動物適用的聲遺傳學」項目獲「高級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研究旨在開發一種針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新型聲遺傳學方法,並評估其在細胞特異性、空間精確性和穿透能力的表現。此非侵入性方法可調控特定大腦區域,為超聲波刺激開啟嶄新的應用前景,並為實現非侵入性、深層腦部穿透和高準確的大腦刺激,提供突破性的關鍵方法。成功建立聲遺傳學有助剖析神經網絡的連結機制,理解與神經和精神疾病相關的迴路,為日後發展具潛力的治療工具提供新思路。 陳家進教授帶領的「面向醫學圖像分析的自適應預訓練視覺─語言基礎模型」項目獲「高級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研究旨在制定關鍵路線圖,以指導基於視覺─語言模型的醫療保健模型的開發和部署,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系統框架、數據、實際應用和模型泛化。最終目標是開發一套綜合性的智能可解釋系統,能提供個人化、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並具備視覺問答、放射學報告分析和電腦輔助診斷等關鍵功能。研究有望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紓緩醫療資源壓力,鞏固香港在創新人工智能醫療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 趙炯教授帶領的「從滑動電子學到扭轉電子學:一個無耗散鐵電性的扭曲結構平台」項目獲「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研究專注於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及二維材料研發,涵蓋結構表徵與物理場測量等領域,所應用技術包括原位TEM、掃描式TEM(STEM)、四維STEM(4D-STEM)等。通過將這些尖端技術與材料合成、器件製作及理論模型相結合,有助促進材料品質的提升,推動其在實際器件的應用。這些先進二維材料及二維鐵電材料有望改變未來電子與光電子技術,顯著提升器件的性能。 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旨在為卓越非凡的學者提供教學及行政職務方面的持續支援。兩項計劃均涵蓋所有學科,每年各頒發 10 個獲獎名額,其所屬大學將獲得約港幣820萬元(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約港幣550萬元(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為期 60 個月。 ***完***

2025年7月24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Memory Encoding Strategies_2000 x 1050_17 Jul_TC

理大研發創新認知復康訓練項目 以記憶編碼策略為基礎 為輕度認知障礙人士提供早期介入

香港面對嚴峻的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患者預料會持續上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設計以流動應用程式為媒介的創新認知障礙復康訓練項目E-MinD Life,主要針對出現記憶力衰退、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及患輕度認知障礙症(mild dementia)的人士。此項目運用了記憶編碼策略進行早期介入,延緩因認知能力衰退造成的功能退化,支持他們獨立生活及改善其生活質素。 認知功能和記憶力會隨年齡增長衰退,影響獨立進行日常活動的能力,這種情況在輕度認知障礙人士身上尤其明顯。輕度認知障礙是老齡化和認知障礙症研究的重要領域,多項研究指出它預示了與認知障礙症相關的早期神經病變,並早於認知障礙症臨床確診前已出現徵狀。記憶可分為編碼(encoding)、儲存(storage)及尋回(retrieval)三個階段,而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常見最先在編碼階段受影響,導致記憶力衰退。 由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廖佩儀教授帶領開發、與澳洲西悉尼大學副講師Nikki Tulliani博士合作完成的E-MinD Life認知復康項目基於語義(semantic)及感知(perceptual)記憶編碼策略,將認知輔導訓練融入日常活動中。項目作為早期介入方案,旨在讓處於早期認知能力衰退的長者,在仍能學習新技能和記憶策略時接受訓練。整個項目為期九周,每周會先安排一節個人化治療師會面,隨後再有兩節自主管理訓練,每節時長60分鐘。 人類可以透過語義及感知記憶編碼方式,將新資訊轉換為記憶,廖教授解釋︰「語義記憶也稱為概念知識或陳述性記憶,涵蓋我們通過生活經驗獲取,對物件、詞義、事實、概念、規則和人等的基本理解。這些知識會組織成多個相互關聯的概念網絡,語義編碼正是將新資訊與既有知識建立聯繫,以助我們更快記憶。而感知記憶編碼則涉及捕捉資訊的視覺訊息,如影像,並將其儲存為記憶。」 當開始出現記憶力衰退時,輕度認知障礙人士會在獨立完成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時倍感吃力,包括家務、購物及財務管理等基本任務,這些活動對維持獨立的家居和社區生活至關重要。 E-MinD Life基於12項常見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歸類為「膳食準備和清理活動」、「洗衣活動」及「溝通和社區活動」三個區塊,每區包含四項活動任務。訓練項目將語義和感知編碼技巧整合至這些環環相扣的任務中,有助培養參與者的認知參與度和促進其實際學習進度。 相關技巧旨在幫助參與者將有直接關聯的人物、地點、時間、物件等的概念組織及聯繫起來,增強學習及記憶。當中包括以視覺想像(visual imagery)和位置記憶法(method of loci)協助連接記憶中熟悉的視覺資訊;透過記憶分塊(chunking)將活動分拆成多個步驟,再重組成有語境的故事;以及在自我創造(self-generation)任務中運用自己的文字描述活動步驟,促進主動參與。 E-MinD Life為流動應用程式,運用了從先前研究中衍生出來的知識及技術,可以根據參與者的需要調整個人化訓練,並提供實時反饋。項目更可作為社區干預手段,接觸更廣大的年長人口,讓認知復康訓練得以推展至由專業人士領導的項目以外。 廖教授表示:「通過有效的預防和早期干預措施提供非藥物治療,對於緩解記憶和認知能力的衰退非常重要。我們致力研發一種高成本效益、可自主管理且靈活的個人化干預方法。受惠長者和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可利用E-MinD Life在家中輕鬆進行訓練,學習將感知編碼和語義編碼技巧應用在日常活動,克服與記憶力衰退相關的挑戰。此創新項目亦標誌着以記憶編碼策略輔助認知障礙復康的重大進展。」 為進一步完善E-MinD Life,研究經過專家小組修訂管理,並向醫護人員、長者及照顧者徵詢意見。項目已在澳洲進行先導研究實驗,以評估其可用性。質性分析結果顯示,參與者認為E-MinD Life方案有趣且有益,能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記憶意識、激發學習新技能及提供適當的挑戰程度。E-MinD Life 的中文版目前正在香港開發試用。 廖教授及其團隊專注於中風復健的研究,自2006年起致力探索適用於長者的記憶編碼策略。在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以了解這些記憶編碼策略的相關神經機制後,團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項目,評估其在臨床人群中的適用性,E-MinD Life的開發工作亦應運而生,以推動長者在家居環境中得到有效認知訓練為目標。 ***完***

2025年7月1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康復治療科學系

理大與大豆天地公司共建創新大豆研究與功能食品開發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大豆天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豆天地公司)宣佈共同成立「理大─大豆天地農業科技創新大豆研究與功能食品開發聯合實驗室」(實驗室),致力推動大豆功能性食品研究及可持續農業技術轉化。 聯合實驗室捐贈典禮日前(7月10日)在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大豆天地公司主席丁午壽先生交換紀念品。其他出席嘉賓包括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女士、一眾理大領導層和學者、大豆天地公司領導層、股東及業界友好。 滕錦光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著重科研創新,其中未來食品研究院針對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進行具影響力的前沿研究。他表示,成立實驗室不但體現理大在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範疇的科研實力備受社會和業界認同,也突顯產學研合作在推動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及支持國家戰略方面的重要性。理大及大豆天地公司將發揮雙方優勢,為香港的食品科技創新,以及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帶來貢獻。 丁午壽先生致辭時表示,實驗室的成立為大豆天地公司在原有大豆上游業務外,提供向下游業務發展的機會和強力支持。他期望能透過與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的合作,研發出創新的大豆產品,並期待利用香港的農業科技與食品創新技術,打造一個從實驗室到餐桌的「香港大豆故事」,展現香港的獨特優勢,為國家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陳家齊女士致辭時表示,期待理大及大豆天地公司強強聯手,可以匯聚更多農業科技領域的資源及人才,帶來豐碩的科研成果。港投公司熱切期待實驗室的科研成果,並會積極推動這些成果轉化、落地以及「出海」,讓來自香港的智慧與解決方案,造福世界。 實驗室將透過跨學科合作,進行創新大豆研究和食品開發,協助業界開發新型大豆功能性食品,並推動健康飲食和可持續生活的文化。理大及大豆天地公司期望攜手推進國家的農業和食品科技,把科研成果推廣至一帶一路國家,共同打造更健康、更綠色的未來。 滕錦光教授(左)致送紀念品予丁午壽先生(右)。 丁午壽先生(右)致送紀念品予滕錦光教授(左)。 ***完***

2025年7月16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未來食品研究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