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专题

News and Events_Breadcrumb-Banner-20221007
Edited_3

运动认知虚拟实境训练系统已成功商业化

香港理工大学委任美康医学教育公司为授权分销商,把由护理学院研发的运动认知虚拟实境训练系统 [专利编号:HK30085570] 推出市场销售。   2023运动认知虚拟实境训练系统获颁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智慧市民(智慧乐龄)奖优异证书以表扬其促进健康老龄化。今年,项目的首席研究员雷逸华教授 [护理学院副学院主任(深造教育)] 带领研究团队#迈出重要一步。在8 月 12 日,理大科技及顾问有限公司与美康医学教育公司签订协议,以巩固双方的合作关係。根据协议条款,授权分销商美康医学教育公司会负责市场推广及客户服务,并销售运动认知虚拟实境训练系统。   护理学院期望这个护理研究项目推出市场销售后,能有效服务消费者,令更多认知衰弱长者受惠。此外,成为研发智龄科技产品的成功例子,为学院带来收入。   认知衰弱 (Cognitive frailty) 是指身体功能兼脑力衰退。雷教授一直专注于创新护理并提供研究数据实证,促进健康耆年。她和团队发现不少社区长者有认知衰弱的徵状,故此,她带领团队与博爱医院及其他学术机构合作研发运动认知虚拟实境训练系统,训练认知衰弱长者的肌肉运动技能和认知功能,帮助他们提升身心状态以应付日常生活。系统成效评估结果显示参与者使用系统锻鍊后各种认知功能,如:计算、记忆、反应和注意力都有显着改善。   较早前,医务衞生局辖下的元朗地区康健中心向理大购买了 12 套运动认知虚拟实境训练系统,拟把系统融入常规康健计划中,协助长者提升认知及心理社会健康。   如对运动认知虚拟实境训练系统有兴趣,欢迎致电 +852 3568 9009 或电邮 info@medsimhealth.com 与美康医学教育公司联络。   #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 副学院主任(深造教育)雷逸华教授,名誉教授赖锦玉; 秦璟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康復治疗科学系方乃权教授;东华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课程)关耀祖教授;博爱医院社会服务总监(社会服务)单淑勤女士。

2024年11月5日

Edited_1

全港首证电子绘画社交平台有助减轻乳癌患者抑郁症状 香港理工大学结合科技与艺术推出「心灵画廊」改善患者情绪健康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除了以治疗提升疾病控制及患者存活率外,医学界亦持续研究改善患者情绪健康的方案。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护理学院结合科技与艺术,推出电子绘画社交平台「心灵画廊」,并联同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在获得生物製药公司吉利德科学的支持下,进行全港首个以乳癌患者为对象的研究。研究发现「心灵画廊」能够改善患者情绪,纾解不安等困扰。 在2021年,香港女性乳癌新症高达5,565宗 ,随着医学进步,早期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已达九成以上 。然而,研究发现超过三成乳癌患者在确诊后 , ,开始经历情绪困扰,并可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持续。此外,乳癌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亦可能令患者感到疲劳、疼痛、对自我形象感到负面和患上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带来精神压力;而治疗的后遗症及对復的担忧,亦会持续影响患者的情绪。不同类型的乳癌患者也会因其乳癌类型的特性,而受到不同困扰,例如荷薾蒙阳性乳癌患者经过一段长时间无病生存期后仍可能面对復发、HER2阳性乳癌的生长及扩散速度较快,三阴性乳癌的治疗选择较少等等,通通有机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荷。 过往有大型调查发现,有抑鬱症状乳癌患者的死亡风险较其他乳癌患者高出约三成 ,显示心理与生理健康密不可分。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黄丽珊医生指出:「如果这些不安的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纾缓,不仅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还可能对其生理、日常功能及社交状况造成影响。」 乳癌患者的情绪健康一直备受关注,不少组织提供各类服务,为她们提供全面支援,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便是其中之一。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主席王天凤女士也是乳癌患者,深深明白乳癌患者在抗癌路上身心所受到的冲击,故此组织除了积极推广相关教育资讯外,也透过多元化的计划及活动,照顾乳癌患者的情绪需要,让她们得到最好的支援,无需在绝望中挣扎。 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一直不断探索提升乳癌患者身心健康的服务,2024年六月,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与理大护理学院合作,推出崭新电子绘画社交平台「心灵画廊」,使用者可透过电脑或智能设备绘画,并同时进行情绪评估,以了解其情绪健康状况。平台还设有社交功能,方便使用者彼此交流。 这次研究共有52位经初步评估后,有出现焦虑或抑鬱情绪的乳癌患者参与。参加者获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先后连续八星期使用「心灵画廊」,并在研究开始前及完结后填写情绪评估量表,以对比「心灵画廊」对其情绪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心灵画廊」: 能改善乳癌患者情绪健康,尤其纾缓抑鬱状况:根据情绪自评量表的评分变化,参加者整体情绪有所改善,负面情绪分数下降约两成,而抑鬱状况指数更减少接近三成。 能提升乳癌患者自我健康评价:参加者对自我健康的评分有较大升幅,反映生活质素得到改善,这或与个人健康状况变好有关。 不少研究证实,艺术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能有效纾缓情绪不适 ,例如绘画治疗对癌症患者的生活质素、面对疾病的能力及精神健康都带来正面的影响 。在艺术治疗过程中,患者能觉察并接受自身情绪,这种情绪处理过程或有助减轻抑鬱及身体不适的情况 。   负责是次研究的理大护理学院副学院主任(研究)梁绮雯教授指出,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及实体艺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少研究聚焦于利用电子科技进行的艺术治疗。然而,是次研究结果显示,即使使用电脑或智能设备进行绘画创作,亦能够有效减轻乳癌患者的抑鬱状况。梁绮雯教授表示:「香港的智能通讯设备渗透率高,差不多每个人都拥有智能电话。是次研究证明绘画不再受工具、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智能设备让患者能随时随地进行创作,纾缓精神压力亦变得更便捷。」   梁绮雯教授续指:「我们很高兴看到电子绘画社交平台『心灵画廊』能为乳癌患者纾缓情绪困扰,带来正面的成效。我们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推广项目至医院及社区,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士。」 王天凤女士最后呼吁乳癌患者不要忽视个人情绪健康,社会上有不少资源可以为患者提供支持,也有很多病友姊妹愿意分享及陪伴,鼓励她们在抗癌路上勇敢前进,切勿自困愁城。

2024年11月4日

20240904

理大于校园推广全新心理健康计划 以游戏式训练增强学生抗逆力

不少青少年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和心理健康困扰,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护理学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携手在校园开展由研究驱动的教育及服務計劃「心理彈跳站」,推动大学成为促进心理健康及协助学生建立抗逆力(resilience)的生态圈,并于8月26日至9月3日推出首个大型校园推广活动,吸引约3,000名学生参与。 理大過去研究發現,近四分三的香港大學生有最少一次嚴重或創傷性的童年不快經歷,对其自我意識、情緒管理和建立健康人际關係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而建立抗逆力正是让他們渡過逆境的關鍵。理大早前獲正愛慈善基金會慷慨捐贈成立「正愛慈善基金會健康及服務影響基金」,並在基金資助下開展「心理彈跳站」計劃,採用優勢為本(strengths-based)、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及預防性(preventative)的模式促進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计划致力为理大社群建立共同语境以谈论心理健康话题,并让学生在安心和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增强抗逆力的方法。 理大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联同正爱慈善基金会主席陈文耀先生和正爱慈善基金会董事陈子君女士亲临支持活动。陈子君女士表示:「我们的青少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危机。英国作家Warsan Shire为难民发声时曾指:『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no one leaves home unless the water is safer than the land』作为小区的一分子,我们亦盼望能创造一个给予学生慰藉和安全感的环境。」 活动期间,学生可以即场报名参加「心理彈跳站」的项目,包括由研究团队及200多名理大学生一同构思及设计、透过遊戲式介入方法协助建立抗逆力的「Mission ReST」。项目涵蓋自我探索、遊戲挑战及与同侪组队完成任务等环节,参加者可从中學習從逆境中復元的方法和技巧,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正向態度面對未來。此外,活动亦向学生介绍在线身心健康测试平台「理大,你好吗?」,参加者可透过以实证为本的检测工具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及人际关系等,平台会实时向他们提供意见及所需支持。计划期望能透过以上项目提升学生及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并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从而创建更和谐和强韧的社会。 大学一年级是由中学转往高等教育的重要过渡时期,对不少学生而言或构成重大压力和挑战。「心理彈跳站」计划首席研究員及理大护理学院副教授何穎嘉博士指:「在大学生涯的初期鼓励学生参与有关心理健康的互动,提供机会让他们提升抗逆力尤其重要。我们希望借着为期一周的推广活动,向刚入学的新生传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各种挑战时,他们并不孤单。」 有关「心理弹跳站」计划及其活动的更多数据,可浏览其网站或社交媒体专页。

2024年9月4日

20240827_2000x1050

儿童纾缓照顾 病童、家长和医护相互合作

随着医疗进步,被诊断为生命有限的病患儿童和青少年,寿命得以延长。长期与疾病共存,即病童的照顾需要,家长的压力和负担,以及医疗资源需求增加。有研究显示,在照顾过程中,病童及家长均面对沉重的身心压力和挑战,可以影响家长的身心健康,甚至家庭的正常功能。医护专业人员,尤其是专科儿科护士发挥关键的作用,提供心理支持并促进沟通,协助病童及家长得到整全的照顾服务。 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于2017年制定《纾缓治疗服务策略》,以指引成人和儿童纾缓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当中阐明应建立有系统的综合儿童纾缓治疗服务,支持病童从医院到小区的医护照顾需要。回应医管局的策略,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展开了一项具开创意义的质性研究来探讨在疾病过程中,生命有限的病童,其家长和医疗提供者所需要的支持,并比较三者各自不同的看法。 研究由理大护理学院讲座教授(高级护理实践)及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金月教授和实务助理教授何美芝注册护士领导。研究团队于2019至2021年期间,在医管局辖下的儿科部门* 访问了25组受访者,每组受访者包括有一名8至19 岁、生命有限的长期病患儿童或青少年、其家长和医疗服务提供商,并进行了65次个人访谈。 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法,在访谈内容中选取3,784 个单元并进行分析。这些单元之中,占51.8%来自家长、23.5% 来自病童、24.7% 来自医护专业人员。研究团队分析这些单元后得出三大重要主题: (1) 信息和对疾病的理解 占选取单元27.4%,受访者表达了对疾病信息的需求,包括:信息来源、有关儿童及家长和医护专业人员的沟通,以及有助了解儿童病情和治疗过程的信息。病童和家长认为医生是主要的信息来源,但不同专科的医生所提供的医学信息分散,使他们难以理解疾病和治疗。 (2) 与疾病共存 占选取单元的55.8%,内容反映了病童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包括身体及身体以外的需求,举例:家长要学习特殊护理技巧以照护在家病童。病童、家长和医疗提供者对生命各自有不同看法,这或会影响到各方认为可以如何与疾病共存。 (3) 护理支持和纾缓治疗 占选取单元的16.8%,受访者谈及护理支持和对纾缓治疗的理解,表达了在疾病管理过程中,多个专业之间需要有更好的协调和合作,尤其是当患者由儿科过渡到成人服务的衔接阶段。护士负责协调纾缓治疗护理服务并促进跨专业学科合作,角色关键。 本研究揭示生命有限的儿童和其家长在医疗及生活照顾上有多方面的需求。研究团队强调家长的声音及早期参与儿童纾缓治疗护理十分重要。研究亦显示专科儿科护士提供的纾缓治疗护理对提高病童及家人的生活质素起关键作用。完善的儿童纾缓服务亦有助减低医疗成本,减轻社会负担。 首席研究员黄金月教授表示:「支持生命有限的病童之余,也要关注全天候照顾孩子的家长,他们的需要同样重要。病童、家长和医护人员是儿童纾缓服务团队的重要成员。」  香港儿童纾缓学会主席、儿科医生陈昌炜建议:「以儿童纾缓服务来全程支持病童和家长,并用爱、安慰和尊严使他们在过程中赋权。」 儿科医生李宝仪强调:「儿童纾缓服务,不单只关心患者的存活,更是讲求家长、照顾者和家人的生活质素。」 儿科护士任惠莲指出:「医护人员齐心,大家行多一步,提供更全面的儿童纾缓服务,合力成就更大的改变!」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明爱医院、韦尔斯亲王医院、玛丽医院、屯门医院、联合医院(排名不分先后)。  

2024年8月27日

Edited_1

2024年国际卓越护理学研究博士先修奖学金计划圆满结束

香港理工大学 (以下简称 “理大”) 护理学院的国际卓越护理学研究博士先修奖学金计划圆满结束。今年,共13名准博士生参加计划,透过交流分享,研究课题演说,提升研究知识和技巧,并深入了解在香港的就读的专业和个人发展机会。 理大护理学院每年度的国际卓越护理学研究博士先修奖学金计划,装备表现优秀的准博士生来港修读本院的博士课程。由2024年7月15至19日,一连五日,来自世界各地 (包括:内地、越南、印度、菲律宾及埃塞俄比亚) 的准博士生与本院教职员和科研人员会面交流,深入了解本院博士课程的特色、专注的研究范畴,以及香港的研究资助计划等等。参加者与全球前2%最常被引用的科研人员交谈,学习如何开展高质素研究,发挥影响力。他们并与博士生交流,了解就读本院所得。本计划亦提供一个平台,让各方建立网络以便利日后跨学院合作。 本计划的重点活动是由准博士生演说他们的研究课题并由专家小组给予评价和意见,让准博士生更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反馈中学习及修正,为修读博士学位课程,以及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自 2013 年推出以来,共有125 名准博士生参加了国际卓越护理学研究博士先修奖学金计划,其中 18 人已完成理大护理学院的博士课程。 以下是参加者对计划的评价:  “有机会参加这个独特的课程,十分感谢。希望我能成功加入护理学院,成为博士生。” “这个计划有意义,得到很多启发,十分感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理大攻读博士课程。”  “这段回忆十分美好,非常多谢护理学院给我机会参与。”

2024年7月20日

20240429-2000x1050

何家欣博士获委任为郭氏集团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青年学者

恭喜理大护理副教授何家欣博士获理大「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委任为郭氏集团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青年学者。 何博士是学院四大专注研究范畴中的「癌症纾缓护理及存活」共同领袖之一。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儿童癌症学、症状控制、及成瘾行为(戒烟和滥用药物)。最近,她就分别完成了透过虚拟实境催眠来减少癌症儿童因接受化疗而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症状、以及使用正向心理学来促进贫困儿童心理健康的两项研究;现在,她正进行有关以数位说故事来减少香港华人儿童癌症幸存者的忧郁症状、增强自信和提高生活品质的研究计划。 而理大「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的目标是培育和支持出类拔萃的青年学者。透过配对捐赠者与学者,理大将会协助设立永久基金,让青年学者可以专注于他们的研究领域之上,推动创新研究。 我们衷心为何博士送上祝贺,并期待她在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的持续研究和贡献。

2024年7月1日

20240508_2000x1050

理大护理学院与明爱劳动友善社区计划共同举行「劳动友善健康调查发布会」

明爱劳动友善社区计划(下称:计划)旨在促进清洁工友的健康、安全与尊严。 协助清洁工友提升自我管理健康意识,提升面对工作处境的效能感,并建立友善社区,以社区资源承托工友的长远需要。 本团队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合作于2022年5月19日至2023年5月31日期间进行量性研究,以方便采样形式,面谈访问了463位清洁工友,以进一步了解清洁工行业前线工友 的健康、劳损及工作模式与职业健康风险的关联,期望社会各界能深入清洁工友工作状况,并参与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劳动清洁工以老年及女性工友为主 是次健康调查主要在清洁工友工作地点,以健康检查及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数据。 受访背景中有接近六成工友(58.4%)属61岁以上,而41至60岁则占四成,平均年龄为62岁。 性别比例方面,有七成女性,男性则占三成。 是次受访者工种中,有超过四成半(46.1%)为街道洁净组,而其他则包括车队﹑单栋大厦及工厦清洁﹑防治虫鼠或其他工种,当中超过九成工友(91 %)属外判制度下工作。 从上述背景反映,清洁劳动市场行业以中老年及女性为主,而未来清洁行业工作人口会持续老化,需关注目前工作模式能否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在职配套﹐及早关注中年迈入至老年 的工友的体力及健康需要。 工友压力大年长工友成趋势 调查发现接近四成工友(38%)有工作压力,分别处于有压力(34%)及非常感到压力(4%)的状态。 而未来工作动机方面,有超过八成工友(83%)表示没有辞职的想法,当中有近八成工友(77%)表示会在现时工作岗位上多工作两年,而只有3%表示不会。 有受访工友表示因职业选择不多,因此偏向留于原来职位继续工作。 睡眠质素差慢性疾病多困扰 是次调查从受访工友之健康状况及休息状态进行了解。 调查发现有超过四成工友(44%)感知自己的健康状况未如理想。 就睡眠质素而言,近一半工友(47%)表示睡眠质素处于一般(21%)或差(26%)水平,可见工友于日常生活中未能得到良好休息。 调查访问工友在过去12个月被诊断的慢性疾病方面,首四位的病患顺序为高血压(35.9%);高血脂(16.9%);糖尿病(14.8%);关节炎及关节疾病(11.4 %)。 对照到访工作地点的健康检查数据显然,仍然有超过四成(46%)工友为高血压水平,另有两成正处于高风险水平﹐反映工友的生理健康问题应被受关注。 八成劳损周身痛五个就有一个曾工伤 根据是次调查发现,清洁工友工作期间劳损及工伤状况频繁,有两成工友(21%)过去12个月中曾在工作期间受伤,即是每五位就一个清洁工友上年经历因工受伤 。 劳损方面,超过八成工友(83.6%)身体至少一个部位有劳损,更有近六成工友(58.2%)表示身体有两个或以上的部位出现劳损。 当中超过四成工友(42.8%)为膝盖劳损,其次为肩膀(34%)及下背部(30.7%)劳损,更有超过四成工友(42.9%)表示因劳损而影响日常生活。 关于上述访问的劳损情况,有近七成工友(67.3%)表示是由工作引致的,反映工作模式很可能影响工友身体出现劳损及受伤,并且影响日常生活。 挨痛工作是主因四成工友「顶硬上」 清洁行业工作模式以「工作量」、「社会反应」、「工作休息」、「挨痛工作」进行分析。 数据发现,「挨痛工作」及「工作休息」对身体劳损有主要关连。 「挨痛工作」数据中,约有四成工友(42%)表示处于经常及几乎总是在疼痛、不舒适的情况下继续工作,以不影响工作质量。 近三成半工友(33.1%)表示处于经常及几乎总是在身体不同部位感到疲劳,更有超过两成工友(23%)表示经常及几乎总是筋疲力尽。 调查研究清洁工友挨痛工作与多项工作因素的关联,其中回应外界期望、天气好坏与市民垃圾处理、自我工作要求及工作人手分配,这四项因素与挨痛工作之关联性较明显。 趋势方面,发现越年轻的清洁工友挨痛工作越明显。 其次「工作量」亦与上述提及的四项数据出现高关联性。 调查亦收集工友工作休息数据,有超过五成半工友(55.8%)表示从不或很少于日常工作期间会中途停下来休息进行伸展;亦有近四成工友(38%)表示从不或 很少工作期间不时停下休息。 配合「挨痛工作」情况,可见大部分工友需经常挨痛工作,难以透过休息以补充体力,有机会增加患上劳损及工伤之风险。 从个案分享中亦反映工友真实状况,工友因需满足上司及工作要求需继续挨痛工作,而极端天气频繁亦增加工友负担,独自工作或人手分配不足亦减少了工友休息时间。 个案分享啊花:扫到骨刺筋膜炎十号风球后酿椎间盘突出 啊花现时63岁﹐任职清洁工超过5年﹐负责清洁康文署辖下公园﹐工作包括「扫公园」及清理「包头」(即收拾公园垃圾桶内的垃圾包)。 啊花身体多处劳损﹐包括肩部、手臂、手指及脚,工作时多个重复性动作加剧痛楚及令劳损恶化。 啊花:「我之前用葵叶扫同凤尾扫把﹐但因为太重﹐唯有自己再买家庭扫把代替﹐但系更加难扫﹐最辛苦系扫凳底下树叶同垃圾﹐要弯腰又要 用更多手力﹐每扫一下由肩颈至手指都要发力﹐手指更加扫到生骨刺、关节肿哂﹐医生都话系平日工作劳损引致。」 工作引致的劳损亦影响日常生活﹐啊花难以在工作以外时间得到充足休息。 平日长时间行走亦会累积不少伤患「最近医师话因为长时间行走令我患上筋膜炎﹐宜家走路脚底都会隐隐作痛﹐夜晚都会痛到瞓唔到觉,要花好多钱同时间睇 医生。」 在极端天气过后,无额外的支援及工具下,令前线工友承受伤患的风险。 啊花就曾经因台风后大量清理工作而引致伤患。 「有一次十号风球(「苏拉」)打完之后﹐成个公园都系垃圾﹐包头由平日的两包变成十包。 湿咗树叶黏喺地上好难扫﹐满地都是树枝﹐大慨树枝我们处理唔到﹐但比较细慨我需要徒手折断,再放入垃圾袋。 一来无工具又好用力,二来包头变得好重。 上次扫完之后﹐就伤咗条腰,搞到椎间盘突出﹐宜家坐又痛企又痛。 」 个案分享小凤:斜路、重物靠自己忍痛工作无假期 小凤现时58岁,担任清洁工约3年,任职食物环境卫生署洁净组的替工,负责收拾垃圾桶附近的大型垃圾及「磨地」(深层清洁街道)。 小凤以前从事洗碗工时会腰痛,但入行做街道清洁工后,因重覆性动作及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令肩膊、手肘内侧、膝盖及小腿疼痛。 高风险的岗位入职欠培训及工具落后,导致意外频生。 小凤表示「一个人推住架车仔上条大斜路,中间又无得刹停,上到斜路顶仲要搬衣柜,又无人教过,只系识用死力抬,要用全身慨力托 起个柜挨喺栏杆,再用一只手慢慢摄架车仔落底,因为太重,推落山又要用膝头慨力控制部车唔好跣落去,有两次直情失手扭亲只 脚!」面对严峻的工作处境令她的膝盖发炎肿痛,不能屈曲,走路一瘸一拐。 「磨地」的工作更让她手臂抬不起,「个磨好重,地下凹凸不平,要用手臂控制住唔俾个磨跣走,近餐厅、街市慨地下都好多油渍,同一个位置要 用来来回回推大约4-5分钟先磨得干净。」重覆性工作及环境卫生问题令小凤的上半身都有多个部位痛得像针刺,但她会忍痛工作,「好多时痛都 无计,一定要做晒先心安理得,因为惊阻住其他人,最多郁两三下松一松,当扭螺丝咁。」 小凤曾因走路太痛而四出求医,包括针炙、拔罐和物理治疗,但因劳损严重而疗程时间长、费用昂贵,「睇医生要攞假好麻烦,有时太痛又要睇 多几次先舒服啲,嗰度都洗唔少钱!」可见工友长年累积的劳损,求医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也较高,令他们对治疗也较却步,形成恶性循环。 运动拉筋做唔足工友病左无时间医 调查发现,从工友运动习惯方面来看,有超过一半工友(63%)运动不足,更有超过四成(42%)工友处于差及极差的运动习惯水平。 而数据当中只有不足两成(18%)的工友能经常保持每周至少3次,每次20 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习惯。 其次,有六成半工友处于很少(19%)及几乎从不(46%)水平。 工友现时主要从西医服务接受诊疗(44.8%),其次为外敷药物(27.6%),之后为接受由非注册医生处方的药物(20.7%)。 另外,有受访工友亦表示因工时长加上身兼多职或照顾家人,没有空间接受医疗服务,只能自行购买药物舒缓不适。 个案分享李女士:劳损医到心都灰自主习惯更治本 李女士现时57岁,任职清洁行业超过二十年,现负责写字楼清洁,主要负责日常拖地扫地、洗厕所等工作。 李女士表示长年工作引致身体出现各种劳损,最严重包括肩部,下腰及膝盖。 她曾经因此多次求医,但奈可因价钱太高及等待需时未能得到舒缓。 「一系太贵,每次成五百几蚊,真系有困难,政府果啲有时又要拎筹睇,好彩排到专科都排好耐期,又要请假休息睇,真系好难 。」可见价钱及时间成本都阻碍工友求医。 李女士曾多次因痛到急症室求诊﹐医生却说劳损没有方法治本﹐只处方了止痛药。 李女士感觉到十分灰心「医生说我依啲年长必有,无可能医到,一系唔好做。我心谂好似判了定案永远都会咁,又无可能唔做,咁可以点呀, 止痛药都唔可以多食!」反映工友即使能够求诊﹐亦未能得到合适的治疗﹐令工友感到无力。 李女士去年开始参加了由计划及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主办的「多元化骨胳肌肉健康促进课程」,进行一系列针对劳损痛症的训练及伸展动作。 「每个痛位都有拉筋方法,唔止系自己fing 吓,而有导师教路,每次做完都一身松晒,对痛位好有效。」李女士更表示伸展过程中﹐一直得到 导师鼓励﹐让她更有动力面对痛楚及养成运动习惯。 可见工友可透过参与拉筋及运动抵销对痛症的无力感,并能达到舒缓劳损之效﹐更能体现到自主管理健康。 总括而言,从调查反映清洁工行业结集中老年劳工,近四成患有慢性疾病,身体劳损比率高达八成,挨痛工作是四成工友的日常﹐而挨痛工作及工作休息不足与工友劳损 有相当高的关联。 工作量大、休息及运动不足下造成恶性循环。 基层劳工只剩下「做到做唔到」的选项,以损耗身体换取工作岗位。 有见及此,我们建议改善清洁工工作模式,以「治未病」及社区为本的方式及早介入,设立极端天气的支援配套及制定人手规划长远改善生活环境。 建议 1. 社区支援:基层医疗及早介入脆弱社群 ○ 针对脆弱社群,加强宣导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并提供定期健康检查与咨询服务。 ○ 推动生活形态处方,由医护团队为劳工进行个别评估,提供饮食、运动等全面生活建议,协助改善生活习惯。 2. 在职支援:设立“职安健时段” (Wellness Hour) ○ 鼓励企业设立“职安健时段”,让劳工在工作时间内进行运动或健康检查。 ○ 举办职安健讲座或课程,提高劳工的健康意识与预防工伤的能力。 ○ 提供职场面对面的健康咨询服务,方便劳工寻求协助。 3. 系统改善:极端天气的支援配套 ○ 制定清洁行业极端天气应变计画,明确规范工友在不同情境下的工作权利与义务。 ○ 提供工友必要的防护装备与应急物资,确保工作安全。 4. 政策配套:完善废物管理政策的人力资源规划 ○ 检讨现行废物管理政策的人力资源配置,必要时增聘人员或调整工作内容。 ○ 将源头减废纳入企业的职安健评估项目中,并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资金协助。 ○ 强化循环经济人才的培训,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2024年5月6日

Edited_2

合作伙伴及荣誉临床导师表扬典礼

本院的合作伙伴和荣誉临床导师一直在各医疗机构及社区组织培育及指导护理学生,全心全意协助学生从低年级过渡到有经验的护士学生,成为註册护士。本院过去让学生在一年一度的表扬典礼向这些机构代表和导师致敬。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令表扬典礼一度暂停。今年典礼得以恢復,于2024 年 5 月 3 日举行,有超过 56 间临床合作伙伴机构(代表 27 间医院和 3 个社区组织) 出席了这个期待已久的活动。  刘陈小宝健康延年教授Janelle YORKE 教授,护理学讲座教授,护理学院学院主任,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杰出创科学人在典礼开幕上说: “疫情带来不确定使我们在临床教育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也使我们更紧密合作实现共同使命,即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护士。” 她在随后的研讨会中概述本院如何尝试利用浸沉式虚拟现实科技,减低模拟学习和即场临床实践的差距,并说明新技术可促进跨专业沟通和合作。 学生代表感谢荣誉临床导师给予充满挑战的学习体验,令他们得到启发。一位学生代表致谢时说: “在临床实习岗位,我的导师瞭解到我的忧虑,并与我一起练习护理程序。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鼓励。” 副学院主任(本科教育)陈胡安琪教授对学生的致谢表示贊同并感谢临床合作伙伴全力支持本院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在典礼上,本院向合作伙伴机构代表和荣誉临床导师颁发感谢证书。其后本院教职员与各机构代表和导师就如何丰富临床实习训练内容和加强合作交换意见。 截至2023年10月23日,本院与49间临床机构伙伴合作,包括:医院管理局辖下的医院、私家医院、卫生署及社区组织。学生有机会在各式不同的环境实习,以完成所需的学习要求。此外,共有超过 400 名荣誉临床导师,每年指导约 1,600 名理大护理学生。

2024年5月3日

20240411_Website Banner copy

理大护理学院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护理学科排全球第31位

在 2024 年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理大护理学院跃升至全球第31位及香港第2位,是仅有的进入前 50 名的5所亚洲护理学院之一。 理大护理学院护理学讲座教授及学院主任 Janelle Yorke 教授表示「我很高兴看到这些结果,这代表了我们在护理教学、学习和研究方面实现卓越的奉献及承诺,理大护理学院的所有团队都做得很好。」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突显各个学科领域中的世界顶尖大学,截至 2024 年涵盖55 个学科。 它旨在帮助未来的学生识别其所选领域的世界领先学校。 排名是基于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和研究影响力。 下表详列了理大护理学院的得分:   理大护理学院 2024年的排名 31 整体得分 84.6 学术声誉 81.1 雇主声誉 76.4 每篇论文的引用次数 91.9 H指数被引用次数 83.4 详情可浏览: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nursing   

2024年4月11日

InfographicDr Justina LUI  Arkers WONG 2024 for Feature

理大护理学院学者获国际护理荣誉学会颁授国际性奖项

理大护理学院副教授雷逸华博士凭其卓越成就,将于今年7月入选由Sigma Theta Tau国际护理荣誉学会颁授的国际护理研究员名人堂。该名人堂于2010年成立,旨在表彰在国际上享负盛名、致力改进护理专业以惠及其服务对象的护理界领袖。    雷博士是一位开创性的研究员和创新的护理教育家,致力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她的研究计划着重于利用尖端的老年技术来管理健康问题,例如疲劳、肌少症、体力活动水平低、跌倒和体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低。她的工作极具影响力并受到国际护理界别的高度评价。她亦成功地把研究成果商品化,并获得多项区域性及国际性奖项。 而理大护理学院助理教授王钧正博士亦获颁授2024年度国际护理荣誉学会新进护理研究员/学者奖。该奖项于2015年成立,旨在嘉许新进护理研究员/学者其学术研究于护理专业领域具影响力。 王博士因其在护理教育和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而获得认可,并获颁多个奖项。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远程医疗、mHealth手机应用程式、基层医疗、自我照顾,以及健康促进和预防。 恭喜雷博士和王博士,他们将继续履行改变医疗保健未来的使命,造福人类。

2024年4月2日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