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符少娥教授於《明報》撰文 探討劍擊運動損傷的預防與治療

2025年11月10日

媒體報導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體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兼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符少娥,聯同其研究團隊於《明報》發表文章,介紹劍擊運動損傷的研究、預防及治療方法。

符教授團隊指出,劍擊運動員的損傷流行率介乎51.5%92.8%,其中下肢為主要受傷部位(專業運動員56.1%,非專業運動員54%)。在臨床治療中,理大團隊最常處理下肢及腰部傷患,尤以膝關節為主,包括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髕腱炎及膕繩肌拉傷。團隊於長期服務劍擊隊期間,分析運動員過去五年的年度體檢數據,發現膝關節及腰部傷病率最高(46.6%52.1%),其次為腕部、頸部及踝部(33.8%35.9%)。

一項關於劍擊運動員損傷模式的回顧研究顯示,損傷多發於選手的優勢側,膝關節損傷率高達49%,其中負責膝部屈伸的結構(如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髕腱炎)及膕繩肌拉傷佔比最高(分別為25%7%)。另一項針對本港150名劍擊運動員的橫斷面研究更發現,膝關節過度使用導致損傷的發生率高達60.67%。這些數據突顯膝關節為高危受傷部位,尤其對專業運動員而言,更需加強預防措施。

劍擊屬於動作重複、衝擊力大且動作不對稱的運動,涉及快速弓步、爆發力變向及不對稱姿勢。運動員於弓步加速階段需避免前膝過度伸展,落地時前移下肢需承受強大制動力,優勢腿的膕繩肌需進行離心收縮。然而,運動員常過度依賴股四頭肌,忽略膕繩肌的力量訓練,導致弓步時膕繩肌拉傷風險增加。頻繁爆發動作亦易令髕腱超負荷,誘發微撕裂及炎症。此外,優勢腿落地時,髖關節運動異常(如過度內收及內旋)與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相關。這種動態膝關節外翻的動力學因素,會減少髕股關節接觸面積,增加髕骨外側負荷,從而引致疼痛。

團隊認為,漸進負荷訓練能有效緩解疼痛並改善功能。他們建議運動員訓練時應避免加重疼痛的動作,並於疼痛評分低於5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極痛)時進行高負荷低速度的力量訓練。訓練應由等長收縮(如靠牆靜蹲)開始,逐步過渡至等張運動(如保加利亞分腿蹲),最後進行能量儲存及載入練習(如跳躍深蹲);每個階段亦應由雙腿訓練進階至單腿訓練。

團隊亦介紹了一套分三階段的運動療法,有助改善膕繩肌拉傷。第一階段(受傷初期15天)以減輕疼痛及腫脹、保護疤痕癒合為主,透過低強度無痛訓練(如等長臀橋)減少肌肉萎縮並提升神經肌肉控制。第二階段則根據患者耐受度,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及活動幅度(如單腿臀橋),並引入膕繩肌離心動作(如單腿羅馬尼亞硬舉)。第三階段則以專項訓練為主,透過全範圍運動協助運動員逐步回復原有運動水平(如單腳平衡風車式啞鈴觸地)。

團隊補充,預防劍擊損傷的運動包括力量、活動度及動作控制訓練。加強髖關節外展及外旋力量,以及膕繩肌、股四頭肌的離心力量訓練為基礎,同時需放鬆緊張肌肉(如闊筋膜張肌),並提升髖、踝關節的靈活度。動作控制訓練則需確保弓步時髖、膝、踝三點方向一致,使下肢力線保持直線傳導。

 

網上報導:

明報 - https://polyu.me/49L7p0D


研究部門 體育科技研究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