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1112_Sixteen PAIR members named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5 by Clarivate_TC

理大高等研究院16位成員獲選為「2025年度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理大高等研究院16位成員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選為「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5),其中一位學者同時入選兩個範疇,印證理大的科研實力及學術成就備受國際認可,彰顯其在多個研究領域為社會發展及科技進步帶來正面影響。 科睿唯安「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名單旨在表揚於各研究領域具深遠影響力的頂尖學者。今年共有6,868名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獲選,他們在過去11年間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其學術範疇和出版年份的被引用次數排名均高踞全球首1% 。在全球的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中,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比例佔千分之一。 獲評為「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列): 範疇 姓名 所屬學院/學系及職銜 計算機科學 陳家進教授 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系主任及計算智能講座教授 跨領域 柴揚教授 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應用物理學系半導體物理學講座教授 劉樹平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 李剛教授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 倪萌教授 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研究)、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系主任及能源科學與技術講座教授 秦璟教授 護理學院教授 沈岐平教授 協理副校長(環球合作)、環球事務總監、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建設管理講座教授 吳韜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前沿材料講座教授 嚴鋒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 楊光教授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張曉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鄭子劍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 工程學 嚴晉躍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 鄭湃教授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黃鐵城智能機器人青年學者 材料科學 王連洲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能源材料講座教授 王鑽開教授 協理副校長(研究)、研究生院院長、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 張曉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有關「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完整名單,請瀏覽:https://clarivate.com/highly-cited-researchers/  

2025年11月12日

榮譽及成就

20251110Prof Amy FU pens article in Ming Pao DailyTC

符少娥教授於《明報》撰文 探討劍擊運動損傷的預防與治療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體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兼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符少娥,聯同其研究團隊於《明報》發表文章,介紹劍擊運動損傷的研究、預防及治療方法。 符教授團隊指出,劍擊運動員的損傷流行率介乎51.5%至92.8%,其中下肢為主要受傷部位(專業運動員56.1%,非專業運動員54%)。在臨床治療中,理大團隊最常處理下肢及腰部傷患,尤以膝關節為主,包括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髕腱炎及膕繩肌拉傷。團隊於長期服務劍擊隊期間,分析運動員過去五年的年度體檢數據,發現膝關節及腰部傷病率最高(46.6%至52.1%),其次為腕部、頸部及踝部(33.8%至35.9%)。 一項關於劍擊運動員損傷模式的回顧研究顯示,損傷多發於選手的優勢側,膝關節損傷率高達49%,其中負責膝部屈伸的結構(如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髕腱炎)及膕繩肌拉傷佔比最高(分別為25%及7%)。另一項針對本港150名劍擊運動員的橫斷面研究更發現,膝關節過度使用導致損傷的發生率高達60.67%。這些數據突顯膝關節為高危受傷部位,尤其對專業運動員而言,更需加強預防措施。 劍擊屬於動作重複、衝擊力大且動作不對稱的運動,涉及快速弓步、爆發力變向及不對稱姿勢。運動員於弓步加速階段需避免前膝過度伸展,落地時前移下肢需承受強大制動力,優勢腿的膕繩肌需進行離心收縮。然而,運動員常過度依賴股四頭肌,忽略膕繩肌的力量訓練,導致弓步時膕繩肌拉傷風險增加。頻繁爆發動作亦易令髕腱超負荷,誘發微撕裂及炎症。此外,優勢腿落地時,髖關節運動異常(如過度內收及內旋)與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相關。這種動態膝關節外翻的動力學因素,會減少髕股關節接觸面積,增加髕骨外側負荷,從而引致疼痛。 團隊認為,漸進負荷訓練能有效緩解疼痛並改善功能。他們建議運動員訓練時應避免加重疼痛的動作,並於疼痛評分低於5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極痛)時進行高負荷低速度的力量訓練。訓練應由等長收縮(如靠牆靜蹲)開始,逐步過渡至等張運動(如保加利亞分腿蹲),最後進行能量儲存及載入練習(如跳躍深蹲);每個階段亦應由雙腿訓練進階至單腿訓練。 團隊亦介紹了一套分三階段的運動療法,有助改善膕繩肌拉傷。第一階段(受傷初期1至5天)以減輕疼痛及腫脹、保護疤痕癒合為主,透過低強度無痛訓練(如等長臀橋)減少肌肉萎縮並提升神經肌肉控制。第二階段則根據患者耐受度,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及活動幅度(如單腿臀橋),並引入膕繩肌離心動作(如單腿羅馬尼亞硬舉)。第三階段則以專項訓練為主,透過全範圍運動協助運動員逐步回復原有運動水平(如單腳平衡風車式啞鈴觸地)。 團隊補充,預防劍擊損傷的運動包括力量、活動度及動作控制訓練。加強髖關節外展及外旋力量,以及膕繩肌、股四頭肌的離心力量訓練為基礎,同時需放鬆緊張肌肉(如闊筋膜張肌),並提升髖、踝關節的靈活度。動作控制訓練則需確保弓步時髖、膝、踝三點方向一致,使下肢力線保持直線傳導。   網上報導: 明報 - https://polyu.me/49L7p0D

2025年11月10日

媒體報導

20251107_Advancing Neuroscience The 1st Human Brain Mapping_TC

推進腦神經科學發展:首屆大灣區腦圖譜會議圓滿結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精神健康研究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生命科學成像中心於2025年11月7日共同主辦了第一屆大灣區腦圖譜會議。是次活動於理大校園進行,吸引逾200位現場參與者,以及超過21,949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 本次會議匯聚來自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和學者,共同探討人類大腦奧妙。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在開幕致詞中強調,腦神經科學極具變革潛力,理大致力透過交叉學科研究推動該領域發展。他指出,腦圖譜繪製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科學挑戰,更是引領人工智慧、神經技術、精神健康以及人機協作等領域創新的道路。 多名專家於會議上發表前沿報告和主題演講,講者包括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Kavli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Michael I. MILLER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及全球傑出創科學人仇安琪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自化研究所腦部網路組與腦機接口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蔣田仔教授等。議題涵蓋千兆級神經影像模型、精準精神健康、人工智慧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應用、腦網路分析、抑鬱症的神經心理學基礎。與會者進行了熱烈交流,探討了腦圖譜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其在促進智慧系統建構和大眾精神健康的潛力。 此次會議為該領域相關持分者提供了專業交流平台,標誌著大灣區在打造腦圖譜、神經資訊學和智慧健康科技國際中心方面邁出了重大一步。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衷心感謝所有演講嘉賓、參與者和合作夥伴鼎力支持此本次會議。中心將繼續發揮橋樑功能,凝聚各界力量,促進腦神經科學研究及技術創新,培養下一代人才,以科研造福社會。

2025年11月7日

研究院/研究中心講座

20251105_Prof TAO Xiaoming leads pioneering research on magneto-responsive textiles_TC

陶肖明教授引領磁控紡織品前沿研究 可應用於柔性機器人及可穿戴設備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時裝及紡織學院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兼紡織科技講座教授陶肖明及其研究團隊,於《自然》期刊發表題為「矢量刺激響應的磁流變纖維材料」的論文。 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聚合物複合纖維,能在安全、低強度磁場下,迅速且可逆地改變其形狀及機械性能。這類可編程紡織品於柔性機器人技術、電磁設備及可穿戴技術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傳統磁流變(MR)材料如磁流變液體及聚合物複合材料,雖可在磁場下改變其特性,但材料表現往往在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欠佳。為克服這些挑戰,研究團隊將羰基鐵顆粒均勻分散於低密度聚乙烯基體中,製備出直徑僅57微米的柔性磁性聚合物複合纖維。此設計有效防止顆粒沉降,同時使粒子與磁場對齊。 團隊進一步利用這些MR纖維製成紗線及多層織物,無需使用非磁性黏合劑。此創新方法有助實現大規模生產對矢量磁場有反應的紡織品。研究人員亦建立磁結構力學模型,以優化纖維及紗線結構,所製得的MR紗線可靈活彎曲,其剛度可根據磁場方向展現出高達三十倍的變化。技術應用實例包括主動通風織物、柔性抓取器及觸覺手套等。這項突破性成果將可調剛度及多功能變形與紡織品的輕盈、透氣特性結合,為先進柔性機器人及可穿戴系統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閱讀論文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06-4(只有英文) 閱讀更多:https://www.polyu.edu.hk/riiwear/news-and-events/news/2020/nov-nature/

2025年11月5日

研究成果

20251105_Vice Minis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leads delegation to visit PolyU_TC

國家科技部陳家昌副部長率團到訪理大

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陳家昌先生於2025年11月5日率團到訪理大,與大學管理層及科研人員深入交流,聚焦理大在創新教研和培育科技人才的核心工作,並重點了解其在人工智能及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前沿研究及技術轉化成果。陳副部長肯定理大在科技創新的貢獻,積極配合國家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 理大學者向代表團介紹多項與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相關的領先科研項目,包括由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何明光教授研發的「人工智能眼底照相機」、由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研發的「無輻射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及「無線掌上式超聲脂肪肝和肝纖維化評估設備」、由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及智齡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蔡璟教授研發的「基於人工智能的虛擬增強磁共振影像系統」、以及由先進製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智齡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及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成員張丹教授研發的「踝關節康復機器人」,以及由智齡研究院及體育科技研究院成員胡曉翎教授研發的「支援中風患者遠端復康自動化管理功能的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這一系列成果充分展現理大透過結合在人工智能、醫療健康及工程領域的強大科研實力,並轉化為具影響力的產品及技術。 新聞稿:https://polyu.me/43Pqgnt    網上報導: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oYwgCK 央視頻 - https://polyu.me/47qmBif HK01 - https://polyu.me/4p06kqg 香港新聞社 - https://polyu.me/47NQiIZ 香港新聞網 - https://polyu.me/3WIuMjJ

2025年11月5日

宣傳

20251101_Dr LEUNG Ka-sing featured on TV programme on_TC

梁嘉聲博士於電視節目探討預製菜及其對消費者權益影響

未來食品研究院督導委員會成員、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客座副教授梁嘉聲博士,於無線電視節目《新聞透視》中,闡述預製菜的定義及其對消費者權益的影響。 梁博士解釋,預製菜是指事先製作好的菜餚。他強調,預製菜其中的主要問題在於消費者的權益。他承認消費者在餐廳用餐時有一定的期望,並建議可以通過認證來消除食客的疑慮。例如,食肆可以在門口展示標籤,或以其他方式標明它們不以預製菜招待顧客。 梁博士進一步指出,是否應該通過立法來規管,仍有討論空間。他提醒,在商業環境下,過早立法未必合適,因為過度規管可能會阻礙行業的發展。他總結說,在處理業界與消費者之間的問題上,立法應該作為最後手段。   網上報導: 無綫電視 - https://polyu.me/47l8EC9 (17:46 - 18:15;20:54 - 21:54)

2025年11月1日

媒體報導

20251025_Single session of exercise rapidly alleviates depressive mood PolyU study_TC

單次運動可迅速緩解抑鬱情緒:理大研究揭示神經機制及預防潛力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員邱淑瑜,揭示了單次運動快速產生抗抑鬱效果背後的神經機制。 她的研究團隊發現,僅需一次30分鐘的跑步機運動,就能迅速改善大學生受試者的情緒。動物模型研究解開了當中的神經機制,發現這效果是源於脂肪細胞分泌的荷爾蒙「脂聯素」,刺激負責情緒調節的重要腦區「前扣帶皮層」中的谷氨酸能神經元,並觸發適配蛋白APPL1進行核轉位所致的。該分子引發連串反應,通過調控表觀遺傳基因,促進了突觸蛋白的表達和樹突棘的形成,從而帶來即時緩解抑鬱症狀的效果。研究結果突顯了運動作為一種實用且簡單易行的干預策略,在年輕人情緒障礙管理方面尤其有用。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及時進行體能運動有助減緩年輕人的抑鬱情緒惡化,能有效預防抑鬱症的發生,並促進心理健康。 此項研究為單次運動的快速抗抑鬱效果提供了科學依據,並為及時干預抑鬱情緒提供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發表於精神病學與神經科學領域權威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閱讀研究全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3317-1   網上報導: 微信 - https://mp.weixin.qq.com/s/068XuRmVen-sQW4Uvb6_ZQ

2025年10月25日

媒體報導

20251023 PolyU partners with industry to transform waste glass into low-carbon bricks_TC

理大夥業界將玻璃廢料轉化低碳磚 助力中環商場翻新

香港理工大學與金門建築合作,支持置地公司總值78億元的「Tommorow 's Central」計劃,為旗下中環商場進行翻新。計劃將利用拆卸工程產生的玻璃廢料,轉化為間隔磚及低碳水泥替代品,冀將75%的工程廢料回收轉化。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傑出研究教授兼安禮信土木工程教授潘智生表示,項目採用的技術將玻璃廢料磨成粉末,於製磚時取代20%至30%的水泥。與市面上的一般磚塊相比,這種環保轉的強度提高了10%至20%,重量則相若。預計今年底完成防火等測試後,將正式在港生產作間隔磚使用。 潘教授補充,項目至今已拆卸41噸玻璃,預計最終達50噸。每塊磚最少使用2至3公斤玻璃,取代部分高碳排放的水泥,預計可生產逾2萬塊間隔磚供置地公司使用。 香港多棟建築物採用了不少玻璃幕牆,惟物料需後期棄置。此環保磚技術有助業界解決在棄置大面積玻璃方面的問題,並具備經濟規模生產潛力,未來更可擴展至結構性建材的製造。   網上報導: 明報 - https://polyu.me/4qnMOFr 經濟日報 - https://polyu.me/43oVvpc (subscription required) 星島頭條 - https://polyu.me/4nlRr0d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nl6yXQ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9ovAlc 澳門商訊 - https://polyu.me/43B2X0v PC home - https://polyu.me/3L9A1X3 新浪(香港) - https://polyu.me/43wW9Ru 環球網 - https://polyu.me/3WWvQjW 網易 - https://polyu.me/4hmWmfP

2025年10月23日

媒體報導

20251023_PolyU projects garner top funding in Shenzhen-Hong Kong-Macao_TC

理大項目於深港澳科技計劃(C類項目)獲最高資助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六個科研項目獲2025深港澳科技計劃(C類項目)資助。 理大本年度入選項目數量在香港及澳門地區院校中居首。六個項目均獲接近最高資助金額人民幣300萬元,總資助金額達人民幣1,779萬元。項目負責人均為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 此項佳績突顯理大在科研成果轉化及大灣區協同創新的領先地位。獲資助項目致力於推動高新技術的創新發展,涵蓋電池技術、海洋工程塗層材料、航空發動機修復技術、人工智慧觸覺感測、診療內視鏡,以及低空經濟下的施工安全等。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的深港澳科技計劃(C類項目)是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的旗艦級科研基金計劃,旨在鼓勵大灣區內深圳、香港、澳門三地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發揮優勢,進行深度的產學合作,加快實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項目負責人 理大高等研究院隸屬單位 項目名稱 資助金額 (人民幣) 倪萌教授 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主任、能源科學與技術講座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及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載具及便攜設備的增材製造輕質高性能質子導體燃料電池或電解池關鍵技術開發 300萬元 王鑽開教授 協理副校長(研究)、研究生院院長、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仿生工程講座教授 體育科技研究院、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及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成員 高端海工裝備關鍵運動部件多功能塗層材料開發 300萬元 文効忠教授 工學院院長、鄭翼之製造工程學講座教授、材料工程講座教授 先進製造研究院創始院長及成員 數據驅動的航空引擎葉片多態性協同鐳射熔絲修復技術 300萬元 余長源教授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光子技術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深空探測研究中心、體育科技研究院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 基於AI驅動的用於機器人的柔性光纖多參量觸覺感測的研究 299萬元 溫燮文教授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先進製造研究院成員 面向診療一體內窺鏡的跨尺度玻璃增材製造技術與設備研發 300萬元 伊文教授 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副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低空經濟背景下面向智慧城市的高空施工安全巡檢研究 280萬元   網上報導: 今日頭條 - https://polyu.me/4qqHUrs  

2025年10月23日

資助與捐贈

20251017Prof HU Xiaoling introduces multimodal robot for anklefoot rehabilitation on TVTC

胡曉翎教授於電視節目介紹多模態足踝機械人 助中風患者重拾活動能力

理大智齡研究院及體育科技研究院成員、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教授,近日接受HOY TV《健康關注組》專訪,介紹由其研究團隊首創的移動式多模態足踝復康機械人「智雲行健步儀」。該裝置有效促進中風偏癱患者提升下肢運動功能,及改善其活動能力。 胡教授指出,中風患者普遍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活動功能障礙,例如足下垂及足內翻等,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她強調,傳統足踝矯形器容易引致肌肉萎縮,亦無助於重建患側肌肉的自主功能。相比之下,「智雲行健步儀」結合多種先進的多模態輔助技術,包括功能性電刺激、由人工肌肉提供的機械輔助,以及感知刺激等,能從多方面協助中風患者重建踝足功能,有效矯正足內翻和足下垂問題。同時,裝置透過提供針對性神經刺激,改善癱軟肌肉的感知及活動功能,並提供振動刺激,助患者自主糾正足內翻。 臨床研究證實,使用「智雲行健步儀」進行復康訓練的中風患者,在完成為期一個月、共 20 節、每節 1 小時的訓練後,下肢功能有所改善,而部份患者更恢復近四成活動能力。足下垂的改善更可達雙倍,由原來僅能抬起約 5 度提升至 10 度。至於足內翻的問題,超過九成患者獲得明顯改善,成效十分顯著。 網上報導: HOY TV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4y4j4soO0c(07:39 - 11:11)    

2025年10月17日

媒體報導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