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舉辦第二季「理大北都未來論壇」 從多元漁農和無處不旅遊出發 探討北都再生經濟破局之道 倡議「美麗北都社創行動框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正透過「理大北都未來論壇」系列倡議「美麗北都社創行動框架」五大路徑,今日舉辦以「保育創值在北都」為主題的第二季論壇,聚焦「生態賦能」與「體驗賦能」這兩個實踐路徑,匯聚政府、學界、業界及在地慈善/非牟利機構等多位專家,共同探討如何將傳統認為相互對立的保育與發展轉化為互惠共贏的新經濟模式。 構建「美麗北都」:打破發展與保育的二元對立思維 理大暫任副校長(校園及設施)及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教授致歡迎辭時明確指出,J.C.DISI作為知識與實踐的交匯點,倡議「美麗北都社創行動框架」,希望與社會各界携手一同構建「美麗北都」,以社會創新視角推動「以人為本、自然為師、和諧共榮」的北都願景,在保育基礎上創造經濟價值。 凌教授強調:「J.C.DISI以論壇作為跨界交流平台,將持續匯集各方意見,撰寫政策建議書提交相關部門,並同時積極尋求資金開展『美麗北都創善力行動』試點項目。這並非一個短期項目,而是實踐理大最新六年的《策略發展計劃》中『與社區建立長遠夥伴關係,推動創新發展及擴大影響力』的具體策略行動。」 凌教授提出「再生經濟」的意念:「這不只是可持續發展的進階版,更是徹底重構人與自然關係的經濟範式革命。北都發展是香港轉型為全球再生經濟標竿城市的歷史性契機,我們必須放棄陳舊的發展與保育對立思維,開創共享價值的新型經濟繁榮。」 專題一:生態賦能轉化漁農業為多功能產業生態系統 專題一邀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副署長黎存志先生、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教授方家熙教授、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行政總裁黃碧茵女士,以及香港農業發展建設聯會創會會長凌偉業先生擔任講者,探討如何將北都漁農業由單一生產功能,轉型為具備生態、景觀、教育及旅遊多重價值的產業鏈生態系統。 黎存志先生闡述「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的政策願景。「透過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及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這些先導項目,政府會持續深化與各持份團體的合作夥伴關係,探索如何將保育工作及漁農業活動融入新的經濟架構。」 方家熙教授展示了理大現有海洋養殖和生態保育研究的發展方向,以及如何支持政府推動現代化水產養殖的政策目標。「理大的研究團隊正致力於探索可持續養殖技術與生態系統平衡的關係。我們的目標是發展能同時提高產量、改善水質,並支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殖模式。」 黃碧茵女士闡釋,濕地生態系統的真正價值遠超傳統認知,不僅是天然的碳匯、洪水調節器、生物多樣性庫與水質淨化廠,所以應被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透過「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將自然資本轉化為可持續的社區發展動能。北都的發展正是實踐『保育與發展共贏』新型夥伴關係的最佳契機,讓濕地保育與地方創新相輔相成。」 凌偉業先生分享了可將目前北都被荒廢的漁塘轉化為具生態與商業價值資產的路向。「我們可以以企業帶動漁農民,構建由生產到銷售的一條龍模式,以穩定漁業的需求量,並將漁塘創造出多元價值,發展生態導賞、以特色民宿及餐廳吸引遊客。當漁塘產生商業價值後,可衍生就業機會,推動人才培訓。」 專題二:體驗經濟重新定義旅遊與自然的互動模式 專題二邀得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鄧文彬教授、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陳澤富伉儷國際旅遊教授宋海岩教授、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多元整體教育部主管胡琇然女士、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項目經理林韋名先生,以及香港民間古蹟保育基金主席陳智遠先生擔任講者,探討如何超越「零傷害」的可持續旅遊,積極透過旅遊體驗重建生態系統及振興文化遺產。 鄧文彬教授分享了政府在偏遠鄉郊推展鄉郊復育和生態保育的工作。他以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中與不同大學及其他持份者合作,例如與理大設計學院合作的谷埔項目,還有其他項目如荔枝窩和梅子林等,闡述行動成果。「我們以政府、社區和村民的三方協作模式,與不同單位展開合作項目,實現了鄉郊文化與自然和諧的共鳴。」 宋海岩教授回應《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無處不旅遊」政策,說明如何利用科技驅動再生旅遊,為北都建構淨正未來。宋教授強調:「再生旅遊並非單純的觀光,而是利用北都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創造獨特旅遊體驗。讓遊客參與生態修復及文化傳承的過程,同時為當地社區創造可持續收入。」 胡琇然女士在案例討論中分享了環境教育與科研生態為主軸的創新體驗:「當我們重視生境多樣化的需要,乃至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便可以永續概念及環境友善方式,長遠地營運不同的旅遊或研學體驗。例如我們精心設計的再生農業、深度生態、藝術及轉化體驗活動等,均以收回營運成本為基礎,讓公眾以不同形式參與保育和研究。」 林韋名先生分享了白泥濕地修復項目的寶貴經驗,展示了如何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並創造經濟機會。他指出:「自然不僅是需要保護的對象,更是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的重要夥伴。」 陳智遠先生從深度文化旅遊角度分享了如何將北都豐富的藍綠資源及文化遺產轉化為獨特的體驗資源。他指:「文化不是靜態的文物,而是活的傳統。」透過「旅創鄉郊」理念,設計「鄉郊善遊」項目,把傳統村落、農田和古蹟煥發新生,為社區帶來可持續發展及經濟效益。 J.C.DISI常務副總監林美華女士在閉幕致辭中,分享「理大北都未來論壇」自七月初首季以來的七個北都創善試點行動,並預告將於明年初舉辦以「社區賦能」為主題的第三季論壇。 「理大北都未來論壇」首三季旨在以——數字、文化、生態、體驗與社區等五大賦能路徑構建「美麗北都社創行動框架」。J.C.DISI將持續利用此框架凝聚政–產–學–研–投–民 –社–文–青–科–環–媒等多方力量,推動社會創新思維轉化為具體試點方案。論壇將繼續定期圍繞如社區共建、低空經濟、北都文脈創意旅遊、青年及多元人才發展、跨代共融及兒童友善城市等議題,透過社創力量建造美麗北都。 「美麗北都社創行動框架」五大路徑 ***完***

2025年11月5日

活動 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Photo 1

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 推動兩地醫療及健康產業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昨天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和礄口區人民政府就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標誌雙方合作推動兩地醫療及健康產業發展邁向新里程。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盛閱春先生高度重視此次合作,並與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一行舉行會談,雙方就研究院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 揭牌儀式在武漢舉行,由林大輝博士、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武漢市副市長孟暉先生、武漢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及市人才工作局局長姜鐵兵先生、湖北省委外辦副主任及省港澳辦副主任祝曉彬先生、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創新局黨組書記及局長董丹紅女士、署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武漢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白梅霞女士及礄口區委書記周耕先生共同主持,見證研究院正式落地武漢。 林大輝博士在致辭中表示:「衷心感謝湖北省政府、武漢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對理大信任和支持,讓理大成為第一家與湖北省政府合作,在武漢設立科技創新研究院的香港高校。」他指,研究院將聚焦眼科視光學、數字健康、康復科學、先進醫療技術和智慧老齡化等方向,把香港的科研優勢與武漢的醫療產業深度結合,助力當地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為區域和國家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礄口區委副書記及區政府區長趙宏亮先生在致辭中表示:「鄂港兩地人文相親、理念相通,礄口作為港資港企集聚地,與香港合作基礎堅實。理大學術卓越、科研領先,與礄口在人工智慧、大健康、藝術設計等產業高度契合。」他指,此次合作將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倍增效應。礄口將提供優質空間、完善生態和宜居配套,期望各界共用機遇、共贏未來。 活動上,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礄口區常委及組織部部長赫敏女士為礄口區海外(香港)高層次人才引育基地進行授牌儀式;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及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教授與香港湖北社團總會副會長及高森資本創始合伙人陳驊先生為港理大武漢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進行啟動儀式。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左)與礄口區常委及組織部部長赫敏女士(右)為礄口區海外(香港)高層次人才引育基地進行揭牌。 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及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教授(左)與香港湖北社團總會副會長及高森資本創始合伙人陳驊先生(右)為港理大武漢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進行揭牌。 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康復中心主任及康復治療科學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左一)代表研究院與企業代表簽約。 同場,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與22個武漢當地的企業、生態合作伙伴及聯合實驗室等,就研究項目落地簽署框架協議及實驗室共建協議,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和產業深度融合。研究院已建成4000平方米空間及17個專業實驗室,匯聚六位理大教授及高水平科研團隊,設立眼科視光學、光電健康檢測、智慧樂齡康復、智慧護理四大中心。   ***完****

2025年11月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第三十一屆畢業典禮 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兩位傑出人士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與校長滕錦光教授今天主持第三十一屆畢業典禮,向兩位傑出人士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並頒授哲學博士學位予應屆畢業生。典禮於理大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 今年獲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的傑出人士為(以英文姓氏排序,簡歷載於附件): 強腦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璧丞先生 - 榮譽科技博士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西澳大學馬歇爾傳染病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理大傑出名譽教授巴里‧馬歇爾教授 - 榮譽理學博士 滕錦光教授祝賀各榮譽博士學位領受人及畢業博士生,並指人工智能與新興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活、學習與工作方式,鼓勵畢業生以好奇心擁抱科技革新,以責任感善用創新成果,以創意開拓未來可能。 他表示:「理大致力裝備學生迎接人工智能時代,一直走在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最前線,早在2022 年 9 月將人工智能列為本科生必修科目。我們並在今年1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和專業知識日益增長的需求;其後於 4 月設立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推動人工智能前沿研究與應用。未來,大學將善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學工作,並推出『教育 4.0』倡議,致力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中融合智能科技,推動創新,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的廣泛應用。」 滕校長寄語一眾畢業生:「香港正積極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家也在邁向全球科技強國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創新之路充滿了機遇。憑藉在理大奠定的堅實學術基礎與綜合素質,我深信理大畢業生必能把握機遇,創造璀璨未來。」 理大今年共有11,519名畢業生,包括477位哲學博士、204位專業博士、37位哲學碩士、6,371位修課式碩士、4,401位學士、15位深造文憑畢業生,以及14位高級文憑畢業生。   ***完***    

2025年11月1日

活動 教務處

Photo 1

理大舉辦「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專題講座 前外交部大使親臨主講 探討國家外交政策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孔子學院和內地發展處,聯同外交學院合辦的「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專題講座今天於理大校園蔣震劇院舉行,現場座無虛席,吸引逾 230 名理大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共同參與。講座邀得兩位前外交部大使親臨主講:中國外交部禮賓司前司長、前駐希臘共和國及愛爾蘭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前駐舊金山總領事、現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羅林泉大使,及中國前外交部非洲司正司級參贊、前駐毛里求斯特命全權大使孫功誼大使。兩位大使先後分享外交外事知識與親歷外交故事,並深入探討「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論與實踐,與現場嘉賓一同探討中國外交政策發展。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致辭時表示:「透過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的外交事業,不僅關乎國家的發展,更與香港的未來息息相關。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要善用『內聯外通』的橋樑作用,充分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為國家的外交事業貢獻香港力量。理大肩負培育人才和未來領袖的使命,致力培養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和具備全球視野,有擔當、愛國家,能造福社會和貢獻國家。今天的講座是『理大中華文化節』重要活動之一,感謝兩位大使親身分享,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國家的外交工作,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羅林泉大使歷任多項外交職務,擁有豐富外交經驗。講座上,羅大使以「外交外事知識與親歷外交故事」為題進行分享。他表示,在多年外交官生涯中,曾經歷和處理多項重大外交事件,並分享國家於2011年從利比亞大規模撤離中國公民的行動中,時任中國駐希臘大使的他,在希臘政府支持下,於數小時內租用三艘郵輪,幫助1.3萬名中國公民從利比亞撤離並經希臘回國。他說:「這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人數最多、行動最快、效果最好的中國公民海外保護行動。我們工作迅速果斷,實踐了國家外交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另一位主題講者孫功誼大使曾就學於外交學院、日內瓦國際關係學院,擁有豐富非洲外交工作經驗。孫大使以「『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論與實踐」為題進行分享。 他提到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並表示:「在當前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戰略博弈和多邊國際鬥爭當中,非洲是中國可以依靠的一個重要力量。舉例而言,在國際組織這些多邊的場合,中方經常作出提案和發表主張,支持我們最多的就是非洲國家。而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亦已超出中非關係,推動構建公平正義的新國際關係,這對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問答環節反應熱烈,中國工程院院士、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兼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陳清泉教授作為活動參與者,在互動環節中提問並分享觀點。他表示非常敬佩國家外交官無懼生命安危執行職務,並提及曾到訪瑞典期間,當地官員均讚揚中國外交的強大,而這背後離不開國家雄厚的經濟與國防力量支持。孫大使表示,由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概念,已被寫入聯合國決議,是國家把握世界潮流和人類命運走向上的智慧體現。 ***完***

2025年10月30日

活動 其他

Photo 1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環球思想領袖論壇」系列首場論壇 前曕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革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開拓知識領域與創新科研,其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透過推動交叉學科政策研究,積極回應香港、國家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心舉辦「環球思想領袖論壇」系列,並聯同理大內地發展處及學生事務處合辦首場論壇,邀得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擔任主題演講嘉賓,深入探討正處於變革浪潮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吸引逾500名理大師生及公眾人士參與。 論壇今日於理大蔣震劇院舉行,並透過視像形式於校園其他地方同步轉播。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內地發展總監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員陸海天教授分別於論壇上致辭,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暫任學務長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員梅國威教授等一眾嘉賓亦出席支持。 趙汝恒教授致開幕辭時表示:「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全球格局下,科技與創新不僅是發展的引擎,更與國際關係、治理模式乃至文明形態的轉型互為影響。我們舉辦『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環球思想領袖論壇』系列,正希望築構一個國際高端對話平台,集結全球具影響力的思想領袖,進一步推動前沿科技與政策對話。」 論壇以「百年變局 大國抉擇」為主題,聚焦中美俄三大國在這一歷史大潮中的戰略抉擇,及其抉擇對整個國家秩序演變帶來的深遠影響。張維為教授指出,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升西降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大潮,這一變局不僅體現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重構,也涉及技術革命、制度競爭和文明形態轉型。 陸海天教授說:「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將持續邀請全球思想領袖擔任『環球思想領袖論壇』系列的演講嘉賓,並聚焦科技倫理、創新治理、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議題,激盪多元觀點,探索解決方案,攜手建構一個共融、環球的未來藍圖。」 「環球思想領袖論壇」系列由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旨在匯聚全球頂尖學者、政策制定者、產業領袖及創新先驅,聚焦科技變革下的政策挑戰、治理框架與未來發展戰略。透過跨界對話與知識共享,中心期望論壇系列能成為連結國際智慧資源的橋樑,促進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驅動可持續發展及提升社會福祉。   ***完***

2025年10月27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重塑 AI 訓練範式 大幅降低成本並普及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PAAI)研究團隊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領域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團隊創新提出「協作式生成人工智能(Co-Generative AI)」模式,將 AI 訓練從傳統集中式轉向分散式,不僅大幅降低訓練成本、保障數據隱私,更打破資源壁壘,讓全球更多研究機構得以參與 AI 研發,為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當前,GenAI領域面臨三重核心制約:基礎模型訓練需耗費巨量計算資源,僅少數機構可以負擔,導致學術界難以直接參與基礎模型的訓練、領域專屬知識與數據無法融入模型;隱私保護與版權歸屬問題使醫療、金融等敏感數據難以用於訓練;基礎模型難以及時吸收新知識,每次重新訓練需「天文數字級」資源,嚴重阻礙技術迭代。針對這些痛點,理大 PAAI 團隊從「低成本訓練」與「分散式融合」兩大方向展開攻關,在理論証明和應用落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理大成為業界首個開源發布「端到端FP8低比特訓練全套方案」(涵蓋預訓練及後訓練)的大學團隊,該技術打破全球基礎模型以BF16精度訓練的主流格局,是全球少數掌握該核心技術的研究團隊之一。與BF16相比,FP8核心優勢體現在多方面:訓練速度提高逾兩成、顯存峰值佔用減少逾一成、成本大幅下降;整合「持續預訓練」、「監督式微調」和「強化學習」,訓練效果媲美BF16模型且訓練時間和顯存佔用進一步壓縮。團隊已啟動更低成本的FP4精度訓練探索,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學術論文1;經測試,其在醫療的診斷和推理上超過目前業界發布同等尺寸最優模型領域2;在科研智能體領域(Research Agent)中的任務複雜度,泛化能力和生成報告質量上均取得重大突破3。 傳統基礎模型遵循「縮放定律」(參數越多、知識越廣、性能越強),但集中式訓練需耗費百萬計GPU小時,僅少數機構可以負擔。理大團隊研發的「InfiFusion模型融合技術」則實現關鍵突破:僅需數百GPU小時,即可融合出傳統需100萬至200萬GPU小時訓練的大模型;團隊更以實例驗證效率 —— 用160個GPU小時完成4個尖端模型融合4-5,不僅避免了單個尖端模型傳統訓練需要的百萬計GPU小時,且融合後模型在多項權威測試中性能顯著優於原始模型。 此外,這項由Thinking Machines Lab非常倡導模型融合的理念,被理大團隊首次從理論上驗證了可行性。研究團隊通過嚴謹的數學推導,提出了「模型融合縮放定律」(Model Merging Scaling Law),這意味著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還有另一條途徑6。理大 PAAI 執行院長、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指出:「以超低資源實現基礎模型訓練,加上高效模型融合,可助全球學術人員投入GenAI研究,匯聚更多力量創新。」 在技術落地層面,理大團隊已取得多領域實質進展。醫療領域中,團隊訓練出性能領先的醫療基礎大模型,並研發專屬「癌症GenAI」—— 在同規模模型中性能最佳,可快速積累高質量醫療數據、直接對接醫療設備,用於癌症個性化治療規劃,目前正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山東省腫瘤醫院及香港伊利沙伯醫院推動合作與臨床落地。此外,團隊在智能體AI(Agentic AI)領域亦有突破,該技術可作為研究生學術助手協助論文撰寫與審閱,同時作為多模態專利檢索引擎為創新研發提供高效支持。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理大新成立的PAAI致力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並針對不同行業開發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的人工智能模型。此舉不但能鞏固理大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更將助力推動香港成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樞紐。」 楊紅霞教授領導的研究項目分別獲得研究資助局「2025/26年度主題研究計劃」、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產學研1+計劃」及數碼港「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資助,標誌香港在全球AI創新領域邁出堅實步伐,為AI技術普惠化與產業落地注入新動能。   1InfiR2: A Comprehensive FP8 Training Recipe for Reasoning-Enhanced Language Models,  https://arxiv.org/html/2509.22536v3 2InfiMed: Low-Resource Medical MLLMs with Advancing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ing, https://arxiv.org/html/2505.23867 3InfiAgent: Self-Evolving Pyramid Agent Framework for Infinite Scenarios, https://arxiv.org/html/2509.22502 4InfiGFusion: Graph-on-Logits Distillation via Efficient Gromov-Wasserstein for Model Fusion, https://arxiv.org/html/2505.13893 5InfiFPO: Implicit Model Fusion via Preference Optimization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https://arxiv.org/abs/2505.13878 6Model Merging Scaling Laws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https://arxiv.org/html/2509.24244   ***完***

2025年10月2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

Photo 1

理大研究突破半透明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 推動建築光伏一體化發展

透明太陽能電池能無縫整合於窗戶、螢幕等物品的表面,正引領可再生能源的前沿發展,但相關技術仍需克服多項關鍵挑戰,包括在透明度與能量轉換率之間取得平衡,兼具發電效能與美觀設計雙重優勢的半透明有機光伏電池(ST-OPV)因此成為研究熱點。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一項創新評估參數,可用以量度不同光活性材料在 ST-OPV中的應用潛力,篩選出最佳材料組合,推動研發高效ST-OPV,並為其用於智能窗戶及可持續建築奠定基礎。 ST-OPV擁有選擇性吸收陽光、生產成本低及環保等特性,在建築光伏一體化領域中展現出巨大發展空間。為了徹底釋發ST-OPV的應用潛力,科學界正嘗試結合不同光活性材料及利用先進器件工程技術,不斷提升ST-OPV的能量轉換率及穩定性等,同時讓電池的顏色更加自然,不會對建築物的外觀構成影響。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聯同研究員俞江升博士,利用他們建立的FoMLUE參數篩選了一系列經典光活性材料,通過分析材料的歸一化吸光度,評估其平均可見光透射率、帶隙和電流密度等關鍵參數。研究人員發現以FoMLUE值最優異的三元材料組合製成的ST-OPV,較同類型產品具備更佳的隔熱性能及運行穩定性,光能利用效率更高達6.05%,刷新半透明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紀錄。 此外,研究亦揭示了地理因素對ST-OPV性能表現的影響。為了探究ST-OPV太陽能窗戶的發電和節能效益,研究團隊建構了一個瞬態模型,模擬電池的功率輸出,從而分析其對建築空間冷暖負荷的影響。該模型應用於中國371個城市,結果顯示逾九成的城市實現了年度負荷的正向減排。地理分析更指出,夏季炎熱、冬季溫暖的地區最適合安裝ST-OPV玻璃窗戶,其在該些地區達到的年總節能量可高達1.43 GJ m⁻²。 研究題為「半透明有機光伏電池實現具廣泛地理適應性的可持永續智能窗戶」,成果已發表刊載於《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李剛教授表示:「太陽能窗戶作為新興的太陽能光伏應用,為建築光伏一體化、新能源汽車和農業溫室等領域的實際應用開拓新局面。這項研究的成果證實了高效 ST-OPV具備多功能性和地理適應性等多重優勢,可用於建造可持續、節能的智能窗戶,且不影響建築設計完整性,商業化前景相當廣闊。」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會致力就提升ST-OPV的長期穩定性提出創新方案,並推動其向大面積太陽能組件發展,實現ST-OPV的商業化應用。   ***完***

2025年10月2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

01

理大學者及初創項目於 HICOOL 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勇奪4項殊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HICOOL 2025 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HICOOL 2025)上,展出12個由理大學者或初創領導的創新科研項目,當中四個項目分別榮獲創業大賽的二等奬、三等奬及優勝奬,彰顯大學卓越的科研成果及創新實力。理大同場舉辦「理大專場項目路演」,與潛在投資者及行業領導深入交流,促進合作及成果商品化,是本屆活動唯一由單一大學獨立舉辦的路演。 HICOOL 2025於 10月 16 日至 18 日在北京舉行,吸引逾450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展商參展。其中,本屆創業大賽一共有來自全球139個國家和地區、逾10,000個創業項目和13,000名創業者參賽,得獎團隊除獲頒獎金外,更可獲得創業支援。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率領一眾理大團隊參與是次活動,他表示:「理大科研及初創團隊能再創佳績,突破過往成績,進一步肯定理大初創生態系統PolyVentures 的理念,致力在各個創業階段,從教育、研發構思,到孵化、加速和融資,提供全方位支持,持續賦能理大創業家,推動初創的可持續發展,並加速其成長。理大通過引領初創企業參與中國內地的大型創業活動,為初創提供探索國內市場、物色投資者及建立合作網絡的寶貴機會,從而促進科研轉化落地,造福社會,貢獻國家。」 在HICOOL 2025獲獎的四個理大科研項目包括: 得奬項目 發明者 奬項 簡介 藍牙直連衛星技術及低軌藍牙衛星星座系統 蔡凌風先生 理大初創「北京藍凌星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二等奬   藍凌星通自主研發的藍牙衛星物聯網技術,透過全流程衛星及載重整體設計,製造及發射衛星組網,實現分鐘級過境服務能力。其核心創新在於無需硬體改造,僅透過藍牙晶片韌體升級即可直連衛星,使終端成本降低 50 倍以上、續航延長 10 倍以上,徹底打破傳統衛星通訊高成本、高功耗、專用性強的技術難題。 透過降低精氨酸水平治療肥胖的首創療法 梁潤松教授 理大盧家驄慈善基金藥物科學教授、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生命科學中心實驗室主任、理大初創「亞伯蘭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沈秀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理大初創「亞伯蘭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三等奬   透過降低精氨酸水平治療肥胖的首創療法ABarginase 是一種利用創新藥物設計和先進蛋白質工程研發的新一代重組人類精氨酸酶長效製劑,旨在提供持續的治療效果,增強療效,同時減少給藥頻率。臨床前數據顯示,ABarginase 在顯著減輕體重、恢復健康身體組成、逆轉胰島素阻抗和減輕發炎方面展現出卓越的潛力。這些特性能夠有效針對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為代謝疾病提供嶄新的治療方法。 新一代基於AI高效能CFD的應用方案 王哲先生 理大初創「曼流科技」 首席執行官 三等奬   此項目專注於流體力學模擬(CFD)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能(AI)智慧加速研發,以前沿技術革新工業設計效率,推動工業5.0及高端智造。核心產品「靈風數值風洞(aLBM)」為新一代全端CFD解決方案,整合高效能異質並行運算、AI驅動加速演算法、數位孿生,極致的軟體及AI優化,實現綜合效率超10,000倍的躍升。 微波響應型碳納米塗層功能骨料 冷真教授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少偉先生 理大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博士生 優勝奬 微波響應型碳納米塗層功能骨料MrCFA(Microwave-reactive Carbon-coated Functional Aggregate) 取代天然骨料鋪築的瀝青路面,克服了傳統碳材料改性工藝存在的分散不均勻難題,可以將微波更加高效地轉化爲熱能,從而使整體路面發熱,產生的熱量達到路表凍融界面冰的融點/瀝青材料軟化點,實現快速微波除冰/裂縫加熱癒合。   此外,趙汝恒教授在同場舉辦、以「全球科技趨勢與創新願景」為題的主題論壇上擔任主講嘉賓,就與中國內地的創科合作分享真知灼見。他圍繞「科創無界:跨區聯動新範式」的課題,深入探討經濟高質量發展趨勢,以及香港與理大擔當的角色,闡述理大全國技術創新研究院的戰略佈局,並分享大學在研究、知識轉移、創業孵化、跨區合作等方面的實踐與成果,充分體現理大立足香港、連接全國、放眼世界的創科力量。 理大亦首次於HICOOL 2025舉辦「理大專場項目路演」,讓理大學者及初創親身演示其項目的發展潛力,涵蓋醫療健康、人工智能、食品科學及供應鏈管理等多個應用領域。多位投資者及業界代表表示,期望與理大團隊加深了解並展開合作,共同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 HICOOL 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獲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致力連結全球頂尖投資機構、行業領先企業、媒體及著名高校,共同構建並持續完善覆蓋全鏈條的創業生態體系,鼓勵和激發胸懷遠見、勇於改變世界的創業者,打造一流的創新創業平台。 ***完***

2025年10月21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率九間初創企業亮相杜拜GITEX 拓展國際合作與機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九間初創企業於10月12日至15日參加在杜拜舉行、全球最大型及最具影響力科技及初創企業盛會之一的GITEX Expand North Star(GITEX),在此頂尖平台介紹其創新理念與尖端技術,並拓展國際合作與發展機遇。理大是今次唯一參展的香港院校,向國際充分展示了大學卓越的科研及知識轉移實力。 此次赴杜拜參展與理大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將香港的科技成果推向國際舞台的策略方向高度契合,同時亦響應了香港特區政府致力加強與中東市場的聯繫,把握全球經濟機遇以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方針。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以其獨特的初創生態系統──PolyVentures為傲,為初創企業在創業的各個階段提供全面支援。我們透過指導初創企業參加GITEX等國際平台,協助他們探索新市場、連結國際投資者,並建立具影響力的合作夥伴關係,標誌着理大推動創新及促進香港科技產業全球化發展的新里程。」 理大今次帶領九間初創企業進軍GITEX,並為他們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平台,在理大的專屬展館內展示其創新成果。除了藉此機會拓展商業網絡、配對投資者及接觸業界領袖,一眾參展的初創企業亦同時探索了杜拜市場機遇,更與當地商界領袖及持份者建立寶貴聯繫,並參與了同場由香港科技園公司及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重點活動,豐富他們的國際視野及體驗。 Blue Pin作為九間代表理大參與活動的初創企業之一,成功入選GITEX的旗艦創業比賽、全球規模最大的初創企業路演活動「Supernova Challenge比賽」。比賽期間,Blue Pin向多位頂尖投資者、國際評審及科技媒體展示了其創新方案,爭取為未來發展注入強大資金支持的機會。此外,Blue Pin最近成功入選著名的TASMU加速器計劃,該計劃從來自77個國家的超過1,000份申請中,選出包括Blue Pin在內的26間來自15個國家的傑出初創企業,將會在TASMU計劃的支持下探索與其他企業的合作機會。此項成就印證了理大初創的創新能力,亦突顯了大學卓越的創業生態系統與國際影響力。 九間參與GITEX的理大初創企業在展會上展出多項創新成果,包括藻類光生物反應器系統、智能酒店解決方案、先進超聲波成像技術及人工智能驅動的數碼健康平台等,詳情請見附錄。 GITEX Expand North Star是國際商展GITEX Global旗下展會,為杜拜的年度盛事,旨在連結初創企業與國際投資者、業界領袖及加速器。活動透過推動創新、建立夥伴關係及展示前瞻技術,促進初創企業邁向成功及全球科技生態系統發展。 理大立足創新創業前沿,持續透過教育與策略性計劃培育未來領袖,並藉由參與GITEX等國際大型活動拓展其國際視野及網絡,助力初創企業蛻變為全面的創業領袖,推動具影響力的變革性創新。 ***完***  

2025年10月16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獲校友初創企業資助港幣五百萬元 研發創新近視及老花防控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專注於創新近視防控技術的理大初創企業視覺科技有限公司(視覺科技)慷慨資助港幣五百萬元,用以支持開創嶄新近視及老花干預方案的前沿科研項目,促進大眾視力健康,並進一步鞏固理大於光學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 視覺科技由同為理大眼科視光學院校友的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視光學訪問講座教授杜嗣河教授與梁子文先生共同創辦,研發出能夠控制近視加深的眼鏡鏡片及隱形眼鏡,並成功將其商品化。該公司曾獲理大微型基金及理大科技領航基金資助,並於2018年獲理大授權將大學專利技術「近視離焦軟性隱形眼鏡」(DISC)推出市場。目前,視覺科技除了生產DISC,還通過香港及中國內地獲授權的眼科視光診所及驗配中心進行銷售。 視覺科技將資助由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秦嘉敏教授及學院主任兼教授紀家樹教授領導、為期三年的「新型光學設計與工程優化視力」研究項目。此項目旨在利用創新鏡片技術優化視覺表現,推動新一代近視防控光學設計。研究將結合先進光學工程、視覺心理物理學及臨床驗證,致力開發有效預防及控制兒童近視發展和減慢眼軸增長的個人化方案。同時,項目亦會推動研發針對老花的創新光學設計。 通過解決精密光學設計和以患者為本的個性化需求之間的關鍵缺口,研究團隊預計此項目將能帶來嶄新的科研成果及具價值的知識產權,從而加速相關技術產業化,為基層眼科護理提供可行且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高度讚揚視覺科技的貢獻,並表示:「這充分體現理大與校友初創企業的協同發展,亦為其他理大校友樹立了良好典範,鼓勵他們積極支持大學的科研發展。當更多力量凝聚起來,我們就可以加快科研轉化和知識轉移,孕育更多優秀初創,擴大理大科研對社會的影響力。」 視覺科技聯合創辦人梁子文先生表示:「作為理大校友,我們衷心感謝母校一直以來的支持,助我們追尋創業夢想,並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們亦很榮幸能支持母校進一步開展創新視覺研究,推動眼科護理發展,攜手為香港及世界各地兒童和成人的生活帶來深遠影響。」 理大致力推動創新創業,培育冀以創新方案應對社會挑戰的新一代企業家。透過PolyVentures生態系統,大學為理大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涵蓋教育、構思、孵化、加速及融資等各階段。至今,理大已培育超過 600 家初創企業,包括三家獨角獸企業和兩家上市公司。 ***完***

2025年10月1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眼科視光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