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第三十一屆畢業典禮 展望以創新驅動未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與校長滕錦光教授於上周六(5月10日)主持第三十一屆畢業典禮,頒授哲學博士學位予226位應屆畢業生。典禮於理大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 滕錦光教授祝賀所有畢業博士生,並分享理大的願景是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他表示:「我們希望理大的畢業生能夠將學術研究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成爲解決複雜問題的創新引領者,為創造未來更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滕校長補充:「為配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理大一直積極調整發展方向和策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為全面迎接人工智能(AI)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大學於今年初正式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最近亦成立了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PAAI),推動AI研究和應用,助力香港成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高地。」 滕校長提到,理大早前已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建議書,冀充分發揮大學在醫療科學、醫工結合及AI賦能醫學方面的雄厚實力,以及培養醫療專業人才的豐富經驗,致力培育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精通創新科技的新一代醫護人才,迎接AI驅動的醫療新時代。他相信理大籌建新醫學院不但可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還能應對本港在基層醫療與預防醫學領域的迫切醫療需求;而新成立的PAAI亦將進一步鞏固理大在AI醫療領域的領導地位,為新醫學院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滕校長強調,持續創新是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並寄語畢業生在各自的領域中推動變革與創新,將理大追求卓越與創新的精神代代相傳。 是次畢業典禮頒授學位予在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期間畢業的哲學博士;在今年四月至九月畢業的哲學博士,以及專業博士、哲學碩士、修課式碩士、學士、深造文憑畢業生及高級文憑畢業生的畢業典禮,將於今年11月舉行。 ***完***

2025年5月12日

活動 教務處

Photo 1

理大設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基金會)鼎力支持,宣布在理大人文學院新設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Joseph Needham Professorship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職位,以紀念李約瑟博士對學術界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在科技與文明史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今天與基金會聯合主辦第十五屆李約瑟紀念講座,邀得劍橋大學李約瑟(中國歷史、科技與文明)講座教授胡司德教授,以「『學者不耕,耕者不學』:早期中國的農業著作」為主題發表講座。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名譽秘書趙汝恒教授在歡迎辭中表示:「理大致力推動跨學科研究,串聯科技、可持續性和文化遺產。這場講座聚焦於學術論述與農學發展的互動,與學術嚴謹性及現實影響聯繫互相呼應。此外,理大很榮幸能夠成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以延續世界傳奇學者李約瑟博士的科研精神。我們期待新設教授席將進一步推動理大在科技與文明史方面的研究,壯大大學的科研實力。」 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主席李勵生博士指:「李約瑟紀念講座持續匯聚全球頂尖學者,推動東亞科技與醫學史研究,是次講座幫助大眾進一步認識古代中國的農業活動。為深化李約瑟博士的學術傳承,基金會宣布於理大設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以延攬國際級學者,透過跨領域研究、人才培育與公眾推廣,持續拓展李博士『科學文明共生』的核心理念,促進全球對科技與人文的深度對話。」 胡司德教授在講座中表示:「在古代中國,統治者一再強調農業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活動。但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孔子自稱不善田圃之事,並主張致力於學的人不應考慮耕作的問題。」在本場講座中,胡教授透過戰國秦漢的文獻,解析這些貌似相互牴觸的態度,說明古代中國農業史不僅關乎農學和技術發展,也和當時的政治哲學有深刻而密切的關係。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指出這場講座闡釋了早期中國農學的技術發展和政治關係,並突顯古代中國農業歷史的多樣性。透過對戰國秦漢文獻的細緻爬梳,這場講座展現了古代中國統治者如何將農業視為「國之本」的政治經濟策略。 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成立於1979年,旨在推廣已故李約瑟博士的學術遺產,造福學生和公眾。為培育更多像李博士的傑出學者及優秀人才,基金會設立「特聘教授席」及「優秀學生獎學金」計劃。在本年度,兩位理大畢業生、兩位港大畢業生及一位科大畢業生獲頒本年度的「優秀學生獎學金」,以表揚他們在學術研究方面表現傑出,並富同理心和謙遜、勇氣俱備。在未來四年,他們將以全額資助獎學金及額外津貼,攻讀研究生學位和從事研究工作,得獎名單詳見如下: 獲獎學生 畢業學院 研究項目  進修學院 陳子豪 香港理工大學 人類遺傳學、基因組學與疾病 愛丁堡大學 郭軒慈 香港理工大學 數據科學和計算機科學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 林皚靜  香港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系 霍普金斯大學 黃浚釗 香港科技大學 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張宸瑋 香港大學 電氣和計算機工程 耶魯大學 關於李約瑟博士 李約瑟博士生於1900年,是一位生物化學家和科學史學家,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方面的研究貢獻殊偉,著作等身。他發起了出版一系列名為《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的書籍,詳細介紹中國科學技術史,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學術著作之一。李博士是第一位對中國科學技術史進行全面和比較研究的西方學者。他的著作強調且充分肯定傳統中國科學技術文化的豐富內涵,並深入探討其與現代科學發展的關係。他的工作開啟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和重視,使其成為重要的國際學術領域。在他的眾多學術榮譽和成就中,李博士於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作為傑出科學家、人文主義者和知識分子,他的貢獻對當今世界的科學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李博士精神的啟發與驅動下,香港理工大學將一如既往地探索科技與文明的研究及其與人文學術發展的互動交融。理大已為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職位進行全球公開招聘,該講座教授職位將由人文學院內一位世界知名的頂尖學者擔任,其學術研究專注於科學與文明歷史相關領域。 ***完***  

2025年5月12日

成就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塑膠廢物潛藏微生物群落或引發生態危機 倡全球合作監測有害微生物流動軌跡

目前全球每年約產生四億噸塑膠廢物,至今累計總量已達70 億噸,但當中不足一成被回收,八成會積聚在環境中;有關塑膠污染的討論通常圍繞塑膠垃圾被海洋生物誤食或釋放有害物質等風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揭示了常被忽略、依附在塑膠廢物上的微生物群落所帶來的生態危害。團隊正推動建構全球數據庫及模型,評估有害微生物隨塑膠廢物流動的軌跡及潛在風險。 塑膠由多種不同的化合物組成,可為微生物提供豐富養分,形成了在水陸環境中黏附於塑料廢物的獨特微生物群落——塑膠際(Plastisphere)。有研究顯示,重量約一克的海洋塑膠廢物所附帶的微生物生物量比1,000升海水高出十倍。隨着越來越多塑膠廢物產生,由於其降解速度緩慢,意味着塑膠際正迅速擴大,並棲息了大量的微生物。 由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結合實地採集的樣本及可開放取用的數據,分析在淡水、海水和陸地三種環境系統內,塑膠際及自然環境的微生物樣本,從而對塑膠際獨特且多樣的微生物群落作出全面概述。研究成果已在跨學科國際期刊《The Innovation》上發表,更被評為2020年至2024年最受歡迎的論文。 研究發現,無論在哪一種環境系統中,塑膠際和該環境本身的微生物群落,在微生物的種類及共存模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塑膠際的微生物群落是由相互連結薄弱的特定微生物組成,在自然界中很罕見。 與自然環境的微生物群落相比,塑膠際具有更顯著的分解有機化合物能力,或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並加速碳循環。尤其在淡水系統中,塑膠際中有大量能擾亂氮循環的細菌,會釋放亞硝酸鹽、一氧化二氮等有害物質。此外,塑膠際中對人類、動物及植物健康構成威脅的病原體也明顯增加,當中更包括了部分本身不存在於該環境系統中的品種,顯示塑膠際或能攜帶病原體穿梭於不同的生態系統。 金靈教授表示:「塑膠廢物及其附帶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隨水流或風等不同媒介長距離流動,破壞微生物品種的自然分布,加上病毒在塑膠際中能存活更長時間,並具有更強的傳染力,容易加速病毒擴散,甚至導致疫情爆發。以往我們主要通過物理和化學影響來評估塑膠污染的影響,但現在起應更重視塑膠際帶來的微生物威脅。」 金教授及團隊早前應邀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進一步闡述塑膠際帶來的迫切環境問題。他們指出,由於塑膠碎片的大小從微米到幾米不等,可以帶同寄居的塑膠際微生物群,以多種途徑進入生態系統和食物鏈,例如小至亞微米的塑膠粒可以直接被農作物吸收,面積較大的塑膠碎片則容易被動物吞食。 因此,團隊強調評估塑膠際微生物群落對生態的影響,以及預測其帶來的潛在風險至關重要,並期望結合地面監測、實驗及計算模型等不同研究成果,監測塑膠際穿梭於不同生態系統、地區和國家的流動軌跡、運輸動態及歸屬。金教授說:「這是一項複雜但可行的任務,需要廣泛的國際及跨學科合作,並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及通過物聯網(IoT)連接的納米傳感器等先進技術,其關鍵在於規範化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並建立全球數據共享框架,以促進一致且可實行的見解。」 建構全球數據庫追蹤塑膠際軌跡 團隊正積極與全球夥伴,包括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及非政府組織等合作收集塑膠樣本,建立全面的全球有害塑膠微生物群落目錄,並繪製相關風險的流向圖。他們利用現存針對塑膠廢物遷移和積存狀況的研究,開發一個用以評估和量化塑膠污染對微生物的影響的新模型。該模型以現有的塑膠存在數據和未來的排放估算為基礎,並將通過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金教授補充:「塑膠際的嚴重程度因地理位置而異,並與區域性的人類活動、發展及環境管理密切相關。透過先進的繪圖與追蹤技術,我們的研究有望加深對依附在塑膠廢物上的微生物的遷移過程的理解,從而在關鍵領域進行更精確的風險評估和具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這些數據將有助制定更有效的環境政策和公共衛生策略,特別是在受塑膠污染影響最嚴重的地區。」 ***完***

2025年5月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與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簽訂技術研發與應用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電氣化局)日前於北京舉行技術研發與應用戰略合作協議簽訂暨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雙方將通過京港科技合作機制,培育兼具創新理論與實踐經驗的高質素人才,並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將聯合實驗室打造成為全球軌道交通創新高地和產教融合典範,以科技賦能「交通強國」戰略,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及全球數碼經濟標竿城市建設。 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是世界企業和世界品牌雙500強——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員企業,是中國電氣化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是次合作將發揮雙方優勢,共築軌道交通創新高地。 在中鐵電氣化局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竇保信先生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見證下,由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總工程師林雲志先生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外,在林大輝博士、竇保信先生、趙汝恒教授及林雲志先生見證下,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智能結構與軌道交通講座教授、嚴、麥、郭、鍾智慧結構冠名教授、理大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兼理大杭州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倪一清教授亦與中鐵電氣化局集團電氣化公司總工程師李育冰先生簽署技術研發與應用戰略合作協議。 竇保信先生在致辭中指出,理大和中鐵電氣化局將以聯合實驗室為起點,通過「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的創新鏈深度融合,打造軌道交通領域的產教融合典範。雙方將依託京港兩地的政策與區位優勢,建立「科學家+工程師」聯合團隊培養機制,共建實訓基地與博士後工作站,培育支撐行業轉型升級的複合型人才。 林大輝博士亦在致辭中表示:「創建聯合實驗室不僅是回應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有力號召,也是理大與中國中鐵電氣化局深化合作的里程碑,更是京港兩地攜手服務國家戰略、共築科技強國夢的生動實踐。期望通過此次合作,以北京豐台為起點,依託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的工程實踐優勢與理大的科研創新能力,將聯合實驗室建設成為輻射京津冀、聯動長三角、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樞紐,共同攻克牽引供電安全、智能監測等『卡脖子』技術難題,助力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為全球軌道交通發展注入中國智慧。」 國家鐵路局設備監督管理司副司長郭樹祥先生高度評價了雙方的合作前景,並表達了對聯合實驗室未來成就的期望。他指出,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作為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領域的「國家隊」,而理大作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此次強強聯合成立實驗室,正是踐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 北京市豐台區委書記王少峰先生則認為:「聯合實驗室將以理大的國際化資源為紐帶,深化京港兩地技術標準互認、知識產權共享等制度型開放實踐,聯合組建跨區域產業聯盟,建立企業『出海』服務體系,推動『豐台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沿線落地,助力中國軌道交通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同場,在與會領導嘉賓的共同見證下,竇保信先生與林大輝博士攜手主持「軌道交通數字孿生與智能運維聯合創新實驗室」的揭牌儀式,標誌着雙方在軌道交通電氣化領域的合作踏上新的台階。 理大代表亦到訪中鐵電氣化局所屬北京電化公司電氣化裝備研發中心進行實地考察,詳細了解了中鐵電氣化局在軌道交通智能建造、數碼技術應用及智能運維系統等方面的最新發展和創新成果,並圍繞軌道交通智能化和數碼化發展進行了深入技術交流和研討。 ***完***  

2025年5月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人工智能及醫工結合科研成果引領新世代醫療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及基層醫療的發展,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率,並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理大擁有多個與醫療及健康領域相關的科研基建,當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9所大學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實驗室,通過凝聚工程學、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力量,開發創新解決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則促進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精神健康、醫學影像、放射治療、中醫藥、生物醫學工程及細胞免疫治療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理大亦在全球延攬優秀研究學者加盟,領導多個結合醫學與人工智能、工程學及數據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引領新世代醫療科技發展。 理大在爭取醫學及健康領域研究資助方面亦表現突出。在香港研究資助局(研資局)去年底公布的2024/25年度資助項目中,理大共有14個項目獲「協作研究金」撥款支持,項目數量及資助額均為全港之冠;在 2023/24 年度,理大獲研資局撥款資助的總金額在本地院校中排名第二。過去五年,理大多項健康和醫學領域研究亦獲得研資局撥款。2018年至2022年間,理大從特區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獲得的平均撥款於全港院校排名第三。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貫徹『以病人福祉為中心』的理念,發揮『醫工結合』和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獨特優勢,致力推動醫療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憑藉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完善的科研設施,以及在醫療教育和培育專職醫療人才的豐富經驗,理大有信心成功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我們期待在不久將來為社會培育兼具臨床醫療和科研能力的醫學人才,為促進全民健康貢獻力量。」 理大今天展示四個優秀科研項目,當中包括﹕ 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  以精準醫療提升治療效果 肺癌是香港及全球頭號癌症殺手,而放射治療是治愈癌症最主要方法之一。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可自動分析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毋需造影劑便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分辨肺部不同區域的功能,並透過「功能引導」的創新放射治療方式設計個人化的最佳放射治療計劃,避開肺部高功能區域,以降低對患者肺部的放射損傷,提升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團隊亦收集了逾百名肺癌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來訓練人工智能模型,並採用尖端的影像處理算法,確保結果的精準度和一致性。系統的操作介面方便易用、後端性能強大,可與醫院採用的主流放射治療系統相容,團隊目前正與多間本地及內地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團隊亦計劃擴展人工智能模型應用於其他部位如肝臟、腦部癌症的「功能引導」放射治療。此創新項目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銀奬。 蔡璟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可自動分析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毋需造影劑便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以設計個人化最佳放射治療計劃,避開肺部高功能區域,降低對患者肺部的放射損傷。 AI賦能眼科  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突破傳統診斷瓶頸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診斷依賴侵入性且昂貴的螢光血管造影檢查,不僅為患者帶來不適,也限制了基層醫療機構的篩查能力。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何明光教授帶領團隊,創新地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技術實現三大革命性突破:首先,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在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完全避免傳統造影劑注射的風險;其次,智能診斷系統可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診斷靈敏度達96.2%,特異性91.8%;第三,創新地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300%。技術目前已獲五項國際專利,現正於大灣區頂尖醫療機構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其遠程會診系統更讓偏遠地區患者獲得眼科診療服務。這項突破性研究在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法國與歐洲發明家聯合會―法國最佳國際發明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 何明光教授及其團隊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更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以及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 踝關節復康機械人 助中風患者居家復康 中風是老齡化社會的主要健康挑戰,特別是行動不便和長期臥床患者,需要接受長期及反覆復康訓練,以防止關節攣縮變形及肌肉過度萎縮。理大南京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智能機械人研究聯盟主任、機械工程學系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張丹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首款可在三軸上自由旋轉,提供全方位足踝關節復康訓練的機械人,幫助踝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的居家復康訓練,以及腦偏癱和中風患者的術後踝關節功能復康。機械人糅合「具身智能」及「全向運動」設計,可針對不同患者各階段的復康需要,通過感測器追蹤並調整踝關節位置進行復康訓練,以及根據不同的復康場景,模擬足踝關節背屈/蹠屈、內翻/外翻,以及內旋/外旋等自然動作。機械人更可通過肌電圖訊號收集肌肉活動數據,實時監測及調整速度和力度,以調整訓練強度和訓練模式。團隊正與上海華山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未來將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為患者提供個人化訓練。技術亦有望擴展至肩關節或手部等不同部位的復康訓練。 張丹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首款可在三軸上自由旋轉,提供全方位足踝關節復康訓練的機械人,幫助踝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的居家復康訓練,以及腦偏癱和中風患者的術後踝關節功能復康。 超微細高敏度光纖傳感器   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精準度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指出,聽力受損問題影響全球逾15億人。由於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難度高,過去45年間全球僅完成了150萬宗。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光電子講座教授、光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譚華耀教授及其團隊克服傳統玻璃光纖剛性過大的技術瓶頸,成功研發出超微細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纖傳感器,並將其整合到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導航精度與組織保護效能。由於人工耳蝸須以毫米級精度植入耳蝸鼓階腔室,手術過程中,集成化的光纖傳感器能為外科醫生提供實時導航定位,並監測植入的接觸力度。傳感器經優化後,有望自動調整電極陣列的彎曲角度,減低植入時對耳蝸組織的損傷。該技術已成功獲得專利授權,目前研發團隊正與知名植入式聽力解決方案公司Cochlear Limited、墨爾本大學及皇家維多利亞眼科及耳科醫院合作,推動項目的臨床測試及商品化。未來,系統將結合人工智能模型,實現以機械人進行聽覺重建手術,進一步提高手術的效率、安全性和精準度。此創新發明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泰國最佳國際發明奬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奬」。 譚華耀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超微細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纖傳感器,並將其整合到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導航精度與組織保護效能。由參與研究的崔靜嫻博士(見圖)介紹成果。 ***完***

2025年4月28日

活動 其他

Photo 1

人工智能賦能法律服務 引領數字法治未來 理大舉辦法律科技主題論壇暨創新成果發佈

近年來,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人工智能不僅為各行各業帶來顛覆性變革,也為法律服務構建全新生態。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知識轉移及創業處聯合主辦的「展望人工智能賦能法律服務的創新圖景」法律科技主題論壇4月26日在理大圓滿舉行。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法律部部長劉春華先生、香港立法會議員兼香港律師會前會長林新強律師、香港立法會議員兼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議員、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成盛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蔡毅先生、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會長姚茂龍先生、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大律師、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以及香港高校法學院的代表、大灣區各大律師行合夥人、機構合規部門負責人、企業家代表逾150人共聚理大,探討人工智能在法律、合規以及相關領域的創新應用與發展。論壇活動吸引近19萬人透過理大新媒體平台直播線上參與。當日還發佈了理大孵化企業Wiselaw Digital Technology(智法數科)研發的最新科技成果。 服務國家戰略 人工智能賦能法律服務現代化 理大致力於推進世界級創新研究,貢獻國家發展,在法律科技領域的產學研融合創新實踐也一直走在前沿。在國家「數字法治」戰略指引下,理大憑藉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優勢,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法律融合發展新路向,為人工智能重構法律服務提供新典範。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在歡迎辭中表示:「香港充分受惠於『一國兩制』,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樑。憑藉科技的力量,香港有潛力在促進跨境合作與法律科技創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本次論壇中展示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法律合規專業知識深度融合的創新成果,是理大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培育優秀企業的傑出案例,也是理大創新文化在實踐中典型例子。另外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亦積極參與本地創科政策研究及制定,提供前瞻性的策略建議,協助香港建立可持續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法律部部長劉春華先生在致辭中指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等等,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提供了清晰指引,為香港創新發展帶來了廣闊機遇。怎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貢獻香港力量,在加快創新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 劉春華先生分享了三點體會:一是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主動適應法律科技的迭代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二是守正創新。要弘揚愛國愛港優良傳統,彰顯專業理性精神,勇於探索,敢於嘗試,推動AI不斷為法律行業創新發展賦能增值。 三是善用優勢。 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國際法律樞紐的聯通優勢、香港世界級高校和科研機構集聚的平台優勢、法律和創科精英匯聚的人才優勢,特別是發揮香港普通法制度的獨特優勢,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跨界融合發展 人工智能驅動法律服務新範式 在法律與金融領域擁有超過二十年經驗的理大可持續技術基金會教授、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員陸海天教授以「AI驅動下的未來法律服務新範式」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陸教授闡述了人工智能在全球法律服務的創新前景,在法律智能檢索、智能推理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並展示了理大團隊在人工智能賦能法律服務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陸教授強調:「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律師,而是要賦能法律專業人士,讓法律服務更高效、更精準。」 活動上,大灣區頂尖法律科技專家、業界翹楚參與了兩場圓桌論壇,共話討論人工智能賦能法律服務的機遇與發展。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雲燕律師、香港立法會議員兼香港律師會前會長林新強律師、國泰君安國際首席合規官兼法律合規部門主管趙彤律師、Jones Day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人黃海峰律師、君合律師事務所廣州辦公室合夥人余蘇律師,與蕭一峰律師行創辦人蕭一峰律師圍繞「暢想未來法律服務新範式」展開深度討論。理大知識轉移及創業總監王家達先生、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楊紅霞教授、前港交所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上市發行服務部主管韓穎姣女士、水滴公司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傑出理大校友沈鵬博士,與數傳集團海外事業部總經理李曦寰先生圍繞「基於大模型AI+產業的無限未來」,結合專業所長發表鮮明洞見,為法律科技與產業的協同發展提供前瞻性路向。   (左起)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雲燕律師、香港立法會議員兼香港律師會前會長林新強律師、國泰君安國際首席合規官兼法律合規部門主管趙彤律師、Jones Day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人黃海峰律師、君合律師事務所廣州辦公室合夥人余蘇律師,與蕭一峰律師行創辦人蕭一峰律師圍繞「暢想未來法律服務新範式」展開深度討論。   理大知識轉移及創業總監王家達先生(左一)、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楊紅霞教授(線上參加)、前港交所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上市發行服務部主管韓穎姣女士(左二)、水滴公司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傑出理大校友沈鵬博士(右二),與數傳集團海外事業部總經理李曦寰先生(右一)圍繞「基於大模型AI+產業的無限未來」發表鮮明洞見。 0到1的突破 創新智能法律平台首發 當日,理大PolyVentures培育的孵化企業WiseLaw Digital Technology(智法數科)展示了突破性的法律服務創新成果,其核心產品包括智能體、工具箱、知識庫、深度知識融合搜索四大模塊,這也是人工智能賦能法律產學研創新成果的首次發佈。 智法數科2024年9月由陸海天教授領銜創立,是香港首個跨境法律及合規大模型智能體應用創新型科技企業,致力於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法律合規領域專家知識進行深度融合,為中國出海企業、國際金融機構和涉外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合規大模型智能體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目前,智法數科已獲得理大天使基金(TSSSU+)資助和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的資源支持,並成功入選數碼港培育計劃、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夢加速計劃以及NVIDIA初創加速計劃。 未來,理大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法律服務的創新發展,發揮香港作為國際法律中心的優勢,為全球法律科技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創新解決方案,為國家「數字法治」發展做出「香港貢獻」。  論壇活動吸引逾150人現場參與,近19萬人透過理大新媒體平台直播線上參加互動討論。 ***完***

2025年4月28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旅客滿意指數」以大型語言模型作全面分析 助提升香港旅遊服務質素

作為香港經濟支柱之一,旅遊業在疫情後正逐漸復甦,政府亦積極推出多項政策,推動香港旅遊業全方位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的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推出採用全新評估框架的「香港旅客滿意指數」,利用大型語言模型深入研究2012至2024年間入境旅客對香港的滿意度,涵蓋不同旅遊服務範疇、時間尺度及地區。研究結果顯示,香港的整體旅客滿意度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最高紀錄,但不同地區的表現存在顯著差距。 「旅客滿意指數」項目由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陳澤富伉儷國際旅遊教授宋海岩教授帶領,於 2009 年首次推出,以問卷形式調查旅客對各種旅遊服務的滿意度。為提供更全面及準確的分析,研究團隊整合管理科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理論,並借助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技術,全面改造指數的評估框架。全新框架可從不同維度(如服務主題、服務範疇和旅程類型等)、時間尺度(如每月和每年)以及地區等方面靈活地進行測量,為持份者提供及時的、以數據驅動的分析,為提升服務質素、政策制定及作出策略性決策提供參考。 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國際酒店服務業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表示:「作為全球旅遊樞紐,香港的競爭力取決於是否能夠提供符合旅客期望的卓越服務質量。我們致力提升香港作為世界級目的地的國際聲譽,而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與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推出的『旅客滿意指數』正體現了我們的決心。」 團隊在全球網上旅遊代理商平台TripAdvisor上收集了逾125萬則關於香港景點、酒店、餐飲、零售和交通運輸五大旅遊服務範疇的評論數據,當中涵蓋13,694 家本地服務供應商,再透過以大型語言模基礎的評估框架,利用阿里巴巴的開源通用文本嵌入模型,從不同語言及類型的旅客評論中提取語義分析。 主要研究發現包括: 1. 從服務主題比重分析發現,最多旅客的評論圍繞「旅遊服務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反映服務是否可靠是影響旅客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建構了旅客對目的地旅遊業的信任基礎。 2. 香港的「旅客滿意指數」自2012 年起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並在過去十年維持在75分(評分範圍為0 至 100 分)以上。指數在疫情期間曾錄得短暫下降,但到 2024 年已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3. 旅客對交通運輸服務的滿意指數一直居高,主要歸功於香港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大大提升了旅客的體驗;而零售業及餐飲業表現相對落後,主要牽涉與價格相關的因素。零售業方面,網上購物逐漸普及,實體商店逐漸失去傳統的價格優勢;餐飲業方面,本地餐廳也面對成本高漲的困境,令部分旅客傾向選擇餐飲消費水平較低的內地。   圖表一、目的地及服務範疇層面的「旅客滿意指數」 4. 從空間角度來看,香港所有地區的滿意指數均超過 73 分,但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旅客對南面區域滿意度較高,北面區域表現相對較差。得分最高的區域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如中西區和油尖旺區;而九龍城區是所有地區中得分最低,形成了局部滿意度差距。 圖表二、按空間分佈的「旅客滿意指數」 5. 不同旅程類型的旅客對香港的滿意指數亦存在顯著差異,總體而言商務旅客對香港各個旅遊服務範疇的滿意度最高,而獨自出行的旅客的整體滿意度則較低。這相信與需求分別有關;商務旅客更著重標準化及功能性的服務,而單人旅客更追求獨特及個人化的旅遊體驗。 6. 基於評論語言的滿意指數差異分析發現,歐洲語言及英文的評論中,旅客滿意度得分相對較高,而日語及韓語評論則反映出較低的滿意度,這顯示出文化差異對旅客滿意度的影響。 「旅客滿意指數」的目標 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旅客滿意指數」旨在為旅遊服務供應商、政策制定者和目的地管理機構等持份者定期提供數據驅動的深入分析。其中,主題層面的滿意指數分析,可助企業針對具體問題提升其服務;而在目的地及不同服務範疇層面的評估,則為策略性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廣闊的視角。此外,指數更可每月更新,確保了評估結果和分析的及時性和相關性,便於做出迅速且全面的決策。 儘管香港經濟已經很大程度從疫情的衝擊中恢復,旅遊業界仍面臨勞動力短缺、供應限制、經濟形勢變化、消費者行為改變及市場競爭等挑戰,宋海岩教授指出「旅客滿意指數」有助應對各種挑戰及作出相應決策和規劃,並表示:「為助力旅遊業持續復甦,政策制定者及業界必須時刻準確評估旅客滿意度,從而制定可持續的旅遊策略,進一步強化香港旅遊優勢,推動香港旅遊業繁榮發展,以促進長期經濟增長。」 科技不斷進步,旅遊目的地和旅客的決策越來越依賴訊息和通訊技術。通過結合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全新框架的「旅客滿意指數」預料可就香港旅遊業發展提供精確及客觀分析,針對性地提升旅遊服務質素,增強香港的全球競爭力,並支持旅遊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完***

2025年4月2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理大成首間香港高校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培訓數字藝術展覽管理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成為首間入選2025年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訓」類別的本地高等院校。獲資助項目「數字藝術展覽管理人才培訓計劃」由設計學院轄下的理大文化與藝術科技研究中心主辦,理大英偉達聯合研究中心支持,旨在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新一代數字藝術展覽管理人才,以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國家正致力推動文化數字化戰略,香港特區政府亦積極將藝術與科技融入創意產業,反映香港對能兼顧文化保育與創新融合的專業人才需求殷切。由理大設計學院副院長(環球與企業事務)、文化與藝術科技研究中心兼理大英偉達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教授帶領的「數字藝術展覽管理人才培訓計劃」將於2025年夏季啟動,為香港及大灣區的資深策展人、藝術管理和研究人員提供多元培訓。 來自理大、澳門及內地高校的學者和藝術機構專家,將為學員提供數字藝術展覽管理的進階培訓,包括理論與案例研討講座、策展實踐工作坊、實地考察、成果匯報、展覽及研討會等。培訓活動於香港及深圳兩地舉行,主題涵蓋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沉浸式科技、數碼空間等在藝術及策展領域的應用,更強調活化傳統藝術,同時推動文化產業的數碼轉型。 杜本麟教授表示:「很榮幸獲此國家資助,這不僅支持我們實踐培養數字藝術展覽管理人才的目標,也肯定了團隊在推動藝術科技的貢獻。此計劃將培養更多傳承與創新中國文化,結合創意與科技,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塑造藝術世界未來的新一代創新策展人。同時,透過兩地導師和學員的互動交流、創新精神分享,亦有助加強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藝術科技合作和區域的文化軟實力。」 理大設計學院轄下的文化與藝術科技研究中心,一直致力為學界和業界提供合作平台,促進文化、藝術與科技的跨學科研究。研究中心基於香港與大灣區的密切聯繫,致力推動研究人員、設計師、藝術家和創意工作者的合作,共同創造充滿活力的藝術活動環境,擴展市場機遇。 ***完***

2025年4月24日

成就 設計學院

Photo 1

理大研發創新語言模型人格評估系統 推動人工智能於製造業、商業及教育的多元應用

大型語言模型(LLM)作為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會話互動等領域,然而,如何有效評估特定LLM的人格特徵仍是一大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套名為「語言模型人格評估(LMLPA)」的人工智能驅動系統,系統能透過語言分析對LLM人格特徵進行量化評估。 這項整合人工智能與計算語言學的創新跨學科研究,轉化成完善的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工具,用來評估細微的人格特徵與行為。LMLPA 系統在加深對LLM的理解,以及推動其更貼近人類價值觀與需求扮演了關鍵的一步。研究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領導,成果已發表在期刊《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上。 LMLPA系統專為評估LLM的人格特徵而設計,透過分析其輸出內容中的語言模式、風格及其他與語言相關的特徵進行深入闡釋。系統主要由改編版五大人格量表及人工智能評分器兩個組件構成,首先利用基於語言型人格評估理論而設計的改編版五大人格量表對LLM進行測試,隨後由人工智能評分器分析其回答內容,將文字答案轉換為可量化的人格特徵數值指標。 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為人工智能對性格評估開展了實務框架,推動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及計算語言學發展,更能拓展應用至教育、製造業、企業合規例如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報告、支持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提升法律服務等多個領域。 李教授表示:「為了解決LLM在理解人類個性的認知和情感層面的局限,我們團隊成功研發出這項創新評估系統工具,能夠從語言學角度全面分析LLM的人格特徵,並能對準其功能特性及操作範式。」 這項研究開創了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及與其互動的全新可能性。透過量化LLM的人格特徵,可根據特定應用需求調整其溝通風格,進一步促進人機之間更個人化的互動體驗。 李教授將其研究成果成功轉化為人工智能驅動的企業合規應用平台。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平台可以分析和詮釋大量文本數據及審計報告,包括由LLM生成的內容。透過人工智能實現自動化資料收集、分析並給予見解,大幅簡化企業合規的報告流程。LMLPA的整合技術突顯了人工智能對評估語言人格特徵的精確性,展現出此技術對於商業和人類數據資料定性分析的應用潛力。 ***完***

2025年4月2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成立「醫工創新聯合實驗室」 攜手推動醫學與工程融合創新 開拓智能醫療新領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醫三院)秉承「醫工交叉、智創未來」之理念,積極回應「醫工協同創新」國家戰略部署,聯手推動智能醫療領域的創新實踐。雙方於4月17日在北京共同舉行「醫工創新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標誌著兩所頂尖學府在醫學與工程領域的深度合作邁出重要一步。 揭牌儀式於北醫三院外科樓會議廳舉行,由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北醫三院院長付衛教授、北醫三院副院長沈寧教授、普通外科主任原春輝教授代表雙方主持,並獲多位在先進材料、航空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等領域具豐富經驗的學術領袖及師生見證,雙方並就實驗室三年科技攻關計劃舉行發佈暨簽署儀式。 北醫三院院長付衛教授指醫工協同創新是推動現代醫學革新的重要力量。他期望此次合作能加快臨床需求與工程技術之間的有效對接,促進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並在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表示理大擁有雄厚的醫療教育根基,以及培育醫療專業人才的豐富經驗,期待與北醫三院透過「醫工創新聯合實驗室」的成立,進一步發揮理大醫工結合的優勢,攜手北醫三院推動醫療科技發展,造福社會大眾。 理大代表團同日參觀了北醫三院醫學動物實驗中心及臨床教學中心,深入了解臨床教學與科研設施,並就手術導航、虛擬實境模擬訓練及材料生物相容性等議題展開交流。理大代表團還走進北京大學醫學部校園,參觀了北京大學醫學博物館,領略醫學先賢的大師風範與我國近現代醫學演進與演變。 理大在醫療科技教研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扎實基礎,過去45年為各醫療專業培養超過五萬名畢業生,涵蓋醫療化驗、醫療影像、放射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理、眼科視光、義肢矯形、言語治療等範疇,支撐及支持香港醫療體系發展。 除與北醫三院合作外,理大亦一直與多間內地大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就籌辦第三所醫學院積極展開籌備工作,滿足香港及大灣區對高質素醫療及健康服務的殷切需求。 ***完***

2025年4月23日

活動 工程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