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開發多層次智慧橋樑檢測系統 高效識別結構隱患

香港交通基建承受全球最高交通密度之一的巨大壓力,確保橋樑結構安全成為當務之急。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開發創新「智慧橋樑檢測系統」,能夠精準識別橋面裂縫及肉眼難辨的潛藏結構問題。該多層次系統整合了理大自主研發的先進無損探測技術及人工智能模型,已於本地11座橋樑完成檢測。結果顯示,該系統可將檢測時間缩短一半,並顯著提升檢測準確度至八成,具有在全港橋樑廣泛應用的潛力。 香港常用的傳統基建目視檢查方法需要動用大量人力且主觀性強,對鋼筋腐蝕等地下缺陷的辨識能力有限,更需要封閉道路方能進行。由理大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 Tarek Zayed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開發的創新系統,利用無人機、探地雷達(GPR)及紅外線熱成像(IRT)三種先進工具的組合取代人工檢查,收集橋樑表面及內部結構的全面數據,再利用人工智能模型進行自動化分析,提升檢測的準確度及效率。 橋面裂縫檢測對維持橋樑健康至關重要。研究團隊利用無人機進行目視檢查,再通過其自主研發的「智慧橋面高效檢測模型」處理所得數據。即使在面對惡劣環境如光線不足、陰影等,該模型亦能達到優於其他現行方法的檢測準確度,且更少出現誤判、與表面刮痕混淆等檢測問題。 橋面裂縫往往預示了地下結構受損的深層問題,例如鋼筋腐蝕。團隊開發的全自動GPR數據解讀模型,能以高達98%的準確度定位鋼筋位置,並通過對振幅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及聚類分析,生成腐蝕區域分佈圖。此模型大大簡化了基於GPR的腐蝕評估流程,令相關工作變得更加快捷和易於操作。 另一常見橋樑結構問題是內部混凝土構件退化,導致剝落及層面分離。團隊提出一套用於處理IRT數據的「最佳熱梯度閾值系統」,能根據外在環境狀況調整閾值,以更精確判斷剝離區域。團隊基於此系統開發的智慧模型,更能自動生成剝離分佈圖,進一步提高診斷能力。 Tarek Zayed教授說:「這套混合檢測系統兼顧橋面及地下缺陷,並通過人工智能驅動的整合方案,同時提升了檢測效率和準確度。我們更制定了一個五級制的缺陷嚴重程度評級,以標準化檢測流程,方便診斷及確定維修的優先順序。此外,團隊開創的『智慧橋面高效檢測模型』具備全面的功能,能基於從各類探測技術收集所得的數據,精細地評估橋樑狀況。」 他補充:「我們目前正積極探討與相關政府部門及業界夥伴合作,將系統應用於香港的定期橋樑檢測工作,為實現智慧基建管理邁出關鍵一步。我們的目標是長久保障香港擁有安全和可靠的橋樑。」 這項為期兩年的研究得到智慧交通基金的支持。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不同國際期刊,包括《建築與建築材料》、《建築自動化》及《高級工程資訊學》。展望未來,Zayed教授及其團隊將進一步推進相關技術研發,並在香港推動智慧橋樑檢測。   ***完***

2025年11月2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建築及房地產學系

理大尊重政府決定 總結經驗做好準備迎接未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悉特區政府關於第三間醫學院籌建的最終決定,對未能獲選參與籌建第三間醫學院感到失望。理大完全尊重政府的决定,並會一如既往支持特區政府培育醫療專業人才、推動醫療科技發展,造福社會,貢獻國家。 籌建第三間醫學院是惠及香港市民、支撐國家醫療事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政策,對鞏固香港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地位意義深遠。理大很榮幸能參與此次的申建,並基於數十年醫療教育的豐富經驗提交詳細方案,期望能為香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醫療服務發展提供參考。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衷心感謝理大籌建團隊,為今次申建過程付出的一切努力和心血,對他們的優質表現和團隊精神深表讚賞;亦特别感謝社會各界人士、校友和全體師生一直以來的鼓勵和支持。林主席明白團隊已傾盡全力,並鼓勵大家不要因此氣餒,繼續團結奮鬥、同心合力,推動理大持續向前發展,助力香港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校長滕錦光教授感謝各位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和參與申建工作同事的寶貴貢獻和鼎力支持。他表示,「失敗乃成功之母」,團隊會檢視和總結今次申建的經驗,完善相關的工作,作好準備,迎接未来的挑戰。滕校長強調,理大會繼續發揮「醫工結合」的獨特優勢,深化與各醫院的臨床合作,加速醫療科研成果轉化,積極培育醫療人才、回應社會對醫療人才的需求,為香港建設國際醫療培訓、研究和創新樞紐,貢獻力量。 理大衷心祝賀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獲選籌建第三間醫學院。林大輝主席和滕錦光校長再次呼籲理大師生和校友履行社會責任和公民責任,積極投入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在12月7日投下重要的一票,共創未來。 ***完***

2025年11月18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Web_Photo 1

理大牽頭合辦香港首個全球孔子學院論壇 69國家和地區代表建構數智共同體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孔子學院合辦、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支持的「全球孔子學院香江論壇」今日於理大校園圓滿舉行。作為「理大中華文化節」重要活動之一,論壇以 「數智融合・文化互鑒 —— 共探孔院合作新機遇」為主題,來自 69 個國家和地區、79 所孔子學院(孔院)共 150 位代表齊聚香江,連同理大管理層及師生,共同探索數智時代國際中文教育路徑,攜手推動全球孔院協同發展。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致歡迎辭時表示﹕「國家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國際中文教育,強調堅持守正創新,加強聯通融合,凝聚各方共識。」作為論壇東道主,林博士續稱:「理大很榮幸與全球孔院代表共聚一堂,探討孔院合作的新機遇,教育與科技融合的潛能,以及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能充分發揮『內聯外通』的橋樑作用,可擔當『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理大和香港孔子學院願繼續擔當聯繫全球孔院的橋樑,促進合作,攜手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林博士強調,理大致力培育具備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人才為己任,能造福社會和貢獻國家。為此,大學要求每一位學生必需修讀中國歷史與文化有關課程。理大每年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今天的論壇正是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活動啟動禮上,香港孔子學院院長盧峭梅博士宣讀《數智賦能・融通互鑒——全球孔子學院香江論壇香港宣言》,以凝聚共識,共促發展,植文化之根。宣言內容聚焦四大方向: 推動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融合於孔院教學、文化傳播及生態建設,切實踐行「促進民心相通」 的使命; 開發多語種、多場景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提供高質量、個性化的中文教育服務,打造 「隨時可教、隨地可學」的創新智能學習模式; 運用沉浸式技術活化中華文化元素,搭建數字交流平台,推動中外文化雙向互鑒;及 建立合作機制,加強跨國、跨區域協作,攜手共建全球孔子學院數智共同體。 當日活動設有多場主題演講及平行論壇,匯聚跨界智慧。其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從文化傳播角度,分享新時代國際文化傳播工作的新思維;理大副校長(教學)曹建農教授聚焦教育創新,探討人工智能(AI)時代的教育轉型;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則以融合驅動的 AI 創新框架,尋求突破。此次活動意義非凡,孔院代表和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齊聚一堂,分享經驗和交流,為各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國家境內第一所孔子學院,以及香港唯一的孔子學院,理大香港孔子學院自 2006 年成立以來,為不同人士提供學習漢語、認識中國國情及歷史文化、風俗、社會潮流的機會;同時在中國研究的學術及教學上溝通中外,拓展國際漢學研究,並成為世界青年漢學家的研修基地。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左五)及校長滕錦光教授(右五)與一眾講者合照。 論壇以「數智融合・文化互鑒 —— 共探孔院合作新機遇」為主題,是理大中華文化節的重點活動之一。 林大輝博士強調理大和香港孔子學院將繼續致力於擔當聯繫全球孔院的橋樑。 ***完***

2025年11月17日

活動 香港孔子學院

理大於2026年美國消費電子展奪得三項創新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其初創研發的三項創新科研成果獲2026年美國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創新獎」殊榮,其中「智能消防機械人」項目於「共創人類安全」產品組別以最高分榮膺「最佳創新大獎」,創大學參展以來最佳成績。理大一直透過獨有的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培育初創企業,是次佳績印證大學致力於世界領先的研究及創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造福社會。 「智能消防機械人」由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理大初創「連山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黄鑫炎教授及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博士生、理大初創「連山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蒙先生領導研發。機械人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主救火行動,不但可穿越煙霧環境、辨識燃燒物材質,亦能挑選和發射最合適的滅火劑。機械人亦可向指揮中心傳輸即時數據,有助提升救火效率,以保障消防員和公眾安全。 另外,理大亦憑「動力康復滑板車」及「FattaLab®肝臟脂肪測量儀」,分別於「無障礙及長壽」及「數碼健康」組別獲獎,彰顯大學在研發健康科技的雄厚實力。 「動力康復滑板車」是一款便攜式手臂康復訓練裝置,旨在支援中風患者的居家及社區康復訓練需要。該裝置由理大研究生院副院長、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方乃權教授領導研發,可促進偏癱上肢的運動功能恢復,尤其適合中風康復者。與傳統康復設備相比,此裝置不僅體積輕巧且價格相宜,用戶可按需要調整訓練模式,並能實時追蹤訓練進度,適合於家中或社區中心進行訓練。 另一個獲獎項目「FattaLab®肝臟脂肪測量儀」是全球首款輕巧型脂肪肝智能檢測系統,由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意領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鄭永平教授領導研發。該掌上型便攜設備僅重120克,可配合手機應用程式使用,在30秒內完成脂肪肝評估,檢測精確度達醫療級標準。 理大高級副校長(科研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對理大科研人員及初創企業在國際舞台上的成就感到振奮。理大已連續三年於CES參展,今年在獲獎項目數量及多元化方面更創高峰,顯示理大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影響力及成果轉化的實力正日益擴展。」 CES由美國電子消費品製造商協會主辦,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消費電子技術展覽,聚焦全球消費電子領域的技術突破,推動現代化生活。CES 2026將於明年1月6日至9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屆時理大及其初創公司將展示獲獎科研成果及一系列創新研究項目。 ***完***

2025年11月14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理大20位學者獲選為「2025年度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20位*學者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選為「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5),其中一位學者同時入選兩個範疇,印證大學的科研實力及學術成就備受國際認可,彰顯其在多個研究領域為社會發展及科技進步帶來正面影響。 科睿唯安「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名單旨在表揚於各研究領域具深遠影響力的頂尖學者。今年共有6,868名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獲選,他們在過去11年間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其學術範疇和出版年份的被引用次數排名均高踞全球首1% 。在全球的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中,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比例佔千分之一。 作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理大致力推動世界領先的科研及創新,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大學今年有共428名學者入選由史丹福大學發布的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或「年度引文影響力排行榜」,入選學者人數在香港院校中排名第二,充分體現理大學者雄厚的的科研實力。 獲評為「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理大學者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列): 範疇 姓名 所屬學院/學系及職銜 計算機科學 程然教授 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副教授、校長青年學者 陳家進教授 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系主任及計算智能講座教授 跨領域 柴揚教授 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應用物理學系半導體物理學講座教授 劉樹平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 李剛教授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 倪萌教授 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研究)、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系主任及能源科學與技術講座教授 秦璟教授 護理學院教授 沈岐平教授 協理副校長(環球合作)、環球事務總監、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建設管理講座教授 王鵬教授 前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 吳韜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前沿材料講座教授 嚴鋒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 楊光教授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張曉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鄭子劍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 工程學 嚴晉躍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 張磊教授 電子計算學系計算機視覺及圖像分析講座教授 鄭湃教授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黃鐵城智能機器人青年學者 材料科學 王連洲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能源材料講座教授 王鑽開教授 協理副校長(研究)、研究生院院長、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 張曉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數學 周知教授 應用數學系副教授 有關「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完整名單,請瀏覽:https://clarivate.com/highly-cited-researchers/   *包括一位同時入選兩個範疇的理大學者及一位前理大學者 ***完***

2025年11月12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Quantum Network_Release-01

理大研發量子通訊晶片 成功完成香港第一個量子網絡測試

作為21世紀具顛覆性的創新突破之一,量子科技正重塑全球科技版圖。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日前在量子通訊取得重要突破,完成了以量子晶片為平台的全球最長光纖量子通訊網絡安全測試,為量子通訊商業化應用,揭開了新的篇章,亦切合國家「十五五」規劃未來產業佈局中,將量子科技排在首位的戰略佈局。 量子科技已在量子計算機、量子衛星與精密測量等領域釋放巨大價值,並即將引領計算與數據加密技術的革命性升級。量子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足以瞬間破解現時加密技術,或對金融交易驗證、數據跨境私隱保護,物聯網設備通訊等多方面構成安全威脅。全球各地積極發展量子加密技術以應對量子時代的網絡安全風險。 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香港全球傑出創科學人劉愛群教授團隊研發了量子通訊晶片,成功搭建香港第一個量子通訊網絡。劉教授指出﹕「量子通訊加密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量子不可複製,理論上幾乎無法破解。小小量子晶片,實為『國之重器』。它守護着香港未來數字金融的安全,更捍衛着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勇於擔當,以全球領先的量子技術為此保駕護航。」 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在劉愛群教授的領導下,以半導體技術自主研發出一枚僅12毫米× 4毫米的量子晶片,並透過運用香港HKCOLO.NET數據中心捐贈的光纖網絡,完成了光纖網絡量子加密傳輸測試。 這個光纖網絡長約55公里,連接港九新界四個節點,包括理大、另一所大學及兩所位於將軍澳和柴灣的大型數據中心,期間量子晶片編碼並發射光子組成量子訊號,在點對點之間加密及傳送訊息。 理大研究團隊成功完成約 55 公里光纖網絡測試,連貫港九新界四個節點。 量子晶片以1.25 GHz(千兆赫)時脈高速運行,產生和傳輸量子編碼訊號,達到45.73 kbps(千位元每秒)的穩定密鑰生成速率,支持實現百公里以上的加密光纖通訊。此外,系統根據溫度變化和振動等環境因素調整,以保持連接穩定,充分證實了商業應用的可行性。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量子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全球各金融中心都積極部署,以應對量子時代的網絡安全風險。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更應提前佈局為量子運算時代作好準備。今次科研成果除了回應國家『十五五』規劃戰略部署,亦配合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發展先進製造及微電子的核心目標,為本港創新產業帶來重大機遇。理大將持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實際應用,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劉愛群教授強調:「有別於以光學器件組裝的量子加密系統,理大研發了新一代量子晶片,具備『高速率、高穩定性、低成本、可大批量生產』四大優勢。相關設備體積小、重量輕、易安裝,尤其適合大規模部署。更重要的是,量子晶片系統兼容性強,可適用於現行網絡通訊系統數據中心與計算中心,有助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等快速進行系統升級,以應對算力升级帶來的網絡攻撃挑戰。」 劉愛群教授(中)以及其研究團隊在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 他補充說,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將在現有的網絡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開展多點傳送的規模化部署測試,推動技術在更廣領域的不同商業場景應用。為香港跨入下一代智能量子網絡(Smart Quantum Network)提供全方位的環境安全保障和支撐。   ***完***

2025年11月1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與財利船廠攜手合作 推動替代燃料船舶技術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財利船廠日前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機械人、替代燃料船舶及環保物料領域的研究與創新,以促進電動船舶、可持續製造技術及可再生能源的創新突破。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和財利船廠董事羅朗瑩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是次合作將結合理大領先的研究實力,以及財利船廠於船舶建造的豐富經驗,發揮雙方獨特優勢和資源,促進在相關領域的深度協作。 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於推動前沿科研及促進產學研合作。這次與財利船廠的合作正好發揮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優勢,共同開創智能與可持續船舶的新紀元,加強香港在綠色航運的領導地位。」 羅朗瑩先生表示:「是次合作標誌著理大與財利船廠開啟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的新里程碑。我們共同的願景是結合大學的研究實力與船廠的行業專業知識,推動造船業及可持續海事的未來,邁向更智能、更環保、更可持續的發展。」 理大與財利船廠將圍繞科學研究、測試環境及應用場景等主題展開合作,全方位推動協同創新,共同推進可持續海事技術及節能運輸發展,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注入強大動力。 ***完***

2025年11月10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for web

理大研究團隊推動太陽能電池技術商業化 展望提高能量轉換效率達四成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進展顯著,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工程學科研團隊在「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領域的評論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聚焦提升效率、增強穩定性與規模化製造等瓶頸,作出全面分析和建議,展望把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由現時最高約34%提升至約40%。團隊期望透過「產學研」協力,加速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商業化,同時配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以可再生能源推動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發展。 研究團隊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和助理教授楊光教授等學者組成,深入分析了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的技術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該研究文獻綜述題為《邁向高效、具規模化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 科研團隊攻克穩定性與製造瓶頸 李剛教授解釋:「目前透過實驗室規模的設備,雖能顯著提升鈣鈦礦/晶矽疊層太陽能電池效率,但科學界仍需進一步努力以提高其可靠性,包括減少從小面積器件到大面積組件的效率損失,亦需確保電池材料和製程符合產業標準。」 為此,楊光教授和團隊提出數項需要克服的關鍵技術挑戰。首先,鈣鈦礦材料在面對水分、氧氣、紫外線和熱波動等環境壓力時,其固有的不穩定性仍有待解決。此外,將實驗室規模的疊層器件轉化為商業化組件,需要克服與均勻性、缺陷控制和大規模製造相關的技術困難。雖然過往有研究為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進行初步戶外測試,但仍然缺乏針對其長期可靠性的認證數據。為更準確地評估電池實際壽命以至其商業潛力,研究建議依據國際電工委員會所制定的標準化測試程序,進行嚴謹的加速穩定性測試。 另一方面,雖然鈣鈦礦原材料的成本相對較低,但製造這類電池仍需使用稀有材料及重金屬鉛,因此在環境保護和監管等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研究建議探索可持續的替代材料,以及推行高效的回收或鉛封存策略,才能實現這種新技術的商業應用。 倡產學研合作加速落地  推動降本增效 理大團隊提倡產學研攜手合作,採用跨學科方法,整合材料科學、器件工程和經濟模型等理論,推動這項有潛力的光伏技術。楊光教授表示:「研發高效可靠的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必先解決種種技術挑戰,才能有效降低平準化電力成本。團隊希望藉此研究文獻綜述促進技術從實驗室研究轉化為商業生產,並緊密配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透過高效可再生能源的穩定供應,為人工智能等高耗能產業提供綠色、可靠的電力支撐,實現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 ***完***

2025年11月1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 四大科研中心助力產業升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昨日與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就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舉行投運啟動儀式暨「InnoHub紹興創業中心」授牌,標誌著港紹兩地在科技創新合作邁入新階段,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揭開嶄新篇章。 啟動儀式在紹興舉行,由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忻浩忠教授,聯同紹興市委副書記及市長吳登芬女士、浙江省紹興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雪女士、柯橋區委副書記及區長景堯先生,以及柯橋區委常委及組織部部長潘曉東先生共同主持,見證研究院正式落地。 林大輝博士在致辭中表示:「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是紹興市首家政府與境外高校合作的平台,充分體現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理大將與紹興攜手並肩,深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更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成長。」 吳登芬女士在致辭中表示:「柯橋區與理大自去年九月簽訂共建協議以來,雙方攜手同行、順暢合作,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建成投運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創建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保護示範區,為企業和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支撐與發展環境。」 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將聚焦四大科研中心,重點建設智慧紡織、現代住建、碳纖維及複合材料,以及食品營養與健康等領域。趙汝恒教授表示,這些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國家戰略與地方產業布局,借助理大科研創新和知識轉移的綜合優勢,推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活動同場舉行「InnoHub紹興創業中心」授牌儀式,由林大輝博士及趙汝恒教授授牌予董澄教授及忻浩忠教授。研究院並與多家當地企業簽約,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及產業深度融合。 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不僅是一個科研平台,也是理大深度融入長三角創新生態圈和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成為港紹合作的典範。未來,研究院將以「開放、協同、高效」為發展理念,集聚境內外創新資源,面向柯橋產業實際需求,為紹興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為國家科技創新作出更大貢獻。 同場舉行「InnoHub紹興創業中心」授牌儀式,由林大輝博士(左二)及趙汝恒教授(左一)授牌予董澄教授(右二)及忻浩忠教授(右一)。 研究院與多家當地企業簽約,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和產業深度融合。 ***完***

2025年11月6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國家科技部陳家昌副部長率團到訪理大 以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提升國際影響力

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陳家昌先生今天率團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理大管理層及科研人員深入交流,聚焦大學在創新教研和培育科技人才的核心工作,並重點了解其在人工智能及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前沿研究及技術轉化成果。陳家昌副部長肯定理大在科技創新的貢獻,積極配合國家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 代表團成員還包括國家科技部、京港人才交流中心、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及香港創新科技署的多位代表。 代表團與理大管理層及教研人員進行會議交流,探討香港及內地未來的創新性合作。陳家昌副部長提及香港的科技創新能力正不斷提升,目前共設有15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期望香港高校利用其在技術研究工作的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並進一步發揮其國際聯繫的經驗,提升國家在科技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及引領力。 現時,理大擁有兩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分別是「超精密加工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及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建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積極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助力國家在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一眾大學管理層歡迎國家科技部率團到訪,並感謝代表團肯定和支持理大的發展。滕教授在會上強調,理大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致力於世界領先的研究及創新,尤其在人工智能、醫療健康等領域不斷尋求突破,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造福社會。他期待未來能與國家科技部有更多高層次交流,共同促進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代表團到訪理大工業中心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由理大學者進一步介紹多項與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相關的領先科研項目,包括協作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眼底照相機、無輻射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無線掌上式超聲脂肪肝和肝纖維化評估、基於人工智能的虛擬增強磁共振影像系統、人工智能影像重建與增強、多肽新抗原疫苗技術平台、踝關節康復機器人、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以及人工智能驅動的新藥開發。一系列成果充分展現理大如何結合其在人工智能、醫療健康及工程領域的強大科研實力,並轉化為具影響力的產品及技術。 訪問團到訪理大工業中心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深入了解理大多個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領先項目。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近半個世紀的豐富經驗,多年來培養了逾五萬名醫療專業人才,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視光師、放射治療師等,支撐着香港醫療體系的發展。目前,理大擁有1,300多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以及逾90個相關實驗室及教研設施。理大將全力支持在北部都會區大學城設立本地第三所醫學院,並為提升國家和香港的醫療服務水平,以及建設香港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貢獻力量。   ***完***

2025年11月5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