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理大研究突破太陽能技術發展瓶頸 提升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率至33.89%新高

雙端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遠超單結太陽能電池,為光伏領域帶來革命性突破。然而,未能有效優化器件界面,最大化電荷提取效率並降低能量損耗,令其廣泛應用潛力仍然受到限制。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提出創新的雙層界面鈍化策略,成功將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提升至33.89%的紀錄新高,推動太陽能技術發展邁向新的里程碑。 長久以來,鈣鈦礦與電子傳輸層界面處所發生的載流子複合問題,都令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升受到嚴重限制。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殷駿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結合先進材料設計和器件優化策略,研製出高效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為界面工程帶來重大突破。此項研究與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蘇州大學合作完成,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 團隊創新性地結合納米級超薄氟化鋰層(LiF)和乙二胺碘(EDAI)分子沉積,同時實現場鈍化和化學鈍化,達至雙層交織鈍化,有助維持高效的電子提取,並抑制非輻射複合現象。團隊再將應用了此策略的鈣鈦礦材料,與具有前表面紋理平緩、後表面高度紋理化的獨特設計的雙紋理矽異質結電池組合,成功構建高效能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器件,能在增強光電流捕獲能力的同時,維持電池後側的鈍化效果,實現光吸收及電荷傳輸的協同優化。 運用此雙層界面鈍化策略製成的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通過獨立機構認證,展現出高達33.89%的能量轉換效率,首次突破Shockley-Queisser極限提出單結太陽能電池的最大能量轉換率(即33.7%)。此外,電池亦表現出其他卓越的光伏性能,包括填充因子高達83%、開路電壓接近1.97 V,長期穩定性也有顯著提升。 這項突破性研究克服了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瓶頸,不僅進一步開拓了鈣鈦礦技術在光伏領域的應用前景,更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全新思路,有望加速高效太陽能技術的商業化進程,為實現綠色低碳未來提供強大支撐。 殷教授表示:「我們的目標是突破太陽能電池的傳統效率局限,並整合鈣鈦礦等先進材料和成熟的矽基技術,充分發揮兩者的協同優勢,從根本上提升太陽能電池的光電性能。這項跨學科研究項目不僅展現了光伏技術的無限潛力,也為可再生能源及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憑藉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殷駿教授榮獲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他的研究團隊未來將繼續探索先進鈣鈦礦材料的光電特性,以及其在新一代光伏器件中的應用潛力。 ***完***  

2025年5月2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物理學系

Photo 1

先驅企業家William Heinecke先生列入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名人堂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欣然宣布,美諾國際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William Heinecke先生於2025年5月16日獲列入學院的名人堂。學院同日為William Heinecke先生舉行晚宴,並向他頒授「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終身成就獎」。 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教授在晚宴上致辭時說:「作為一位企業家和創新者,William Heinecke先生在創業路上的成就及帶領業界發展的領導能力享譽國際。他不但是未來酒店專業人士的傑出榜樣,也為許多業界人士和大眾帶來啟發。」 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國際酒店服務業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衷心祝賀William Heinecke先生獲此殊榮,田院長表示:「作為酒店業界的開拓者和成功企業家,Heinecke先生的卓越成就不僅在提升地區以至全球酒店業水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獨特的願景更推動了行業變革。他亦熱衷於酒店及旅遊教育,一直熱心支持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的發展,獲獎乃實至名歸。」 William Heinecke先生表示:「我十分榮幸獲得學院的認可。對我而言,酒店業遠不止提供住宿服務,更是為人們創造變革性的體驗,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並展示每個目的地的獨特魅力及好客之道。我希望此項榮譽能鼓勵下一代酒店業領袖突破界限,堅持終身學習,並在每個轉捩點追求卓越。」 William Heinecke先生領導美諾國際集團已近六十年,帶領公司由小型初創企業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團之一。他的職業生涯始於17歲,在就讀高中時便創辦了個人第一家公司。在隨後的幾年間,他將美諾酒店集團擴展為多元化的全球酒店集團,涵蓋一系列品牌,包括 Anantara、Avani、Oaks、Elewana Collection、NH Collection 和 Tivoli。在他富前瞻性的領導下,美諾酒店集團目前在63個國家擁有逾600家酒店,是東南亞環保酒店業的早期先驅,引領着可持續旅遊業的發展。 作為美諾國際集團董事會主席,William Heinecke先生同時管理在全球擁有2,500多家餐廳、亞洲最大餐飲公司之一的美諾食品(Minor Food),以及旗下擁有400 家零售商店的美諾生活時尚(Minor Lifestyle)。輝煌的工作成就以外,他還致力於慈善事業,包括創立Heinecke基金會支持貧困兒童教育、發起金三角亞洲象基金會爭取改善大象福利,以及成立邁考海龜基金會幫助保育泰國斯裡納斯國家海洋公園的海龜種群,並參與曼谷瑞吉酒店舉辦的年度慈善晚會及拍賣會,為泰國詩琳通公主殿下指定的機構籌集善款。 William Heinecke先生在酒店業的卓越成就備受推崇,在2022年亞太傑出企業獎中榮獲年度企業家,被雜誌《HOTELS》評選為2017年世界酒店企業領袖。他亦是2013年亞洲商業領袖論壇獎的開拓者獎得主,並著有《企業家:全球業務經理的25條黃金法則》。此外,他曾任泰國的美國商會主席,也是泰國總理外國投資諮詢委員會的成員。Heinecke先生的貢獻持續啟迪和推動行業變革,是業界的傑出楷模。 田院長說:「學院一直以領先世界的酒店及旅遊研究與教育而自豪。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上,我們有幸得到像William Heinecke先生等行業傑出人士的鼎力支持。在業界伙伴的堅定支持下,我們矢志培養更多青年才俊成為這個全球行業的未來領袖。」 位於學院大堂的名人堂展示了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終身成就獎獲獎者的肖像照,這些酒店業鉅子均帶領着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及知名品牌。學院設立此獎項,旨在表彰對香港、亞太地區以及世界各地酒店和旅遊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士。獲學院頒授此獎項者都是致力奠定全球行業版圖,並推動其發展的業界翹楚。 ***完***

2025年5月20日

活動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Photo 1

「2025理大聯招課程諮詢日」即將舉行 為應屆JUPAS申請人提供最新課程資訊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5 月24日(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舉行「2025理大聯招課程諮詢日」,讓大學聯招(JUPAS)申請人了解最新的課程資訊,以便在 7 月中下旬「修改課程選擇」限期前再次評估及更改其課程選擇。有興趣參與人士可透過網址https://www.polyu.edu.hk/conday報名。 活動當日節目豐富,理大教務處將舉辦兩場「入學攻略與彈性收生安排」專題講座,講解最新入學資訊及JUPAS選科策略;屆時各學院教授及代表將即場解答課程資訊,而學生代表亦會分享校園生活及入學面試心得,讓有意報讀的申請人提前做好準備。此外,各學院亦將安排課程講座、諮詢環節、模擬入學面試,及參觀大學設施等活動,讓申請人更深入了解心儀學科的入學要求和課程特色,並親身感受校園學習氛圍。 理大採用靈活多元的招生策略,在2025/26學年,除「學系組合課程」及個別專業課程外,亦首度推出七個「組合學士課程」。其中「跨學科組合學士課程」突破傳統學科框架,實行個人學術導師制,讓學生在理大頂尖教授指導下,根據個人興趣和發展方向,自主設計主修課程,培養具備跨學科技能、創新思維和全球視野的專業人才及社會領袖,應對未來社會的多元挑戰。 另外,理大持續優化彈性招生安排。有志報讀理大的申請人,若整體成績或特定學科表現優異,即使未完全達到最低入學要求「3-3-2-A-3-3」(即中文及英文達 3 級、數學達 2 級、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達標和兩科選修科達 3 級或以上),理大仍會酌情考慮其申請。詳情請瀏覽Study@PolyU網頁:https://www.polyu.edu.hk/study。 有關「2025理大聯招課程諮詢日」活動查詢,請電郵至 arevents.enquiry@polyu.edu.hk。 ***完***

2025年5月16日

活動 教務處

Photo 1

理大基金舉辦午宴講座 探討人工智能賦能商業創新之路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基金早前(5月8日)舉辦午宴講座,以「AI新紀元——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開啟商業創新之路」為題,邀請理大人工智能專家分享人工智能在科技發展浪潮中擔當的角色,以及未來如何引領商業領域的創新和變革。活動吸引近90位理大基金成員、政府機構及業界代表參與。 會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介紹理大今年新成立的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和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如何促進大學內外持份者的協作,通過跨學科、多維度合作推動GenAI的發展。滕教授指出,理大近期招聘了多位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人才加入,未來將吸納更多相關領域專家,鞏固理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講座由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兼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賦能企業」為題,介紹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的發展與挑戰,並深入探討GenAI如何提升不同行業的競爭力。 楊教授擁有15年人工智能領域經驗,其開發的演算法系統廣泛應用於多家大型企業。她表示,GenAI能為醫療、金融、製造、零售、媒體和時尚行業帶來龐大機遇,可應用於醫學影像分析、欺詐檢測、預測性維護、庫存管理、內容創作、設計及行銷等。然而,互聯網數據有限、開源模型昂貴等挑戰為人工智能發展帶來阻力。楊教授及其團隊構建的分散式GenAI協作平台,擁有領域適應持續預訓練系統,讓人工智能模型學習特定領域知識,令企業獲得合適的模型,訓練效果比開源模型優勝;亦毋須從零開始訓練模型,可融合現有模型,大大節省算力需求;並可通過融合小模型來高效訓練基礎模型,毋須如傳統方法般使用大量高端GPU集群進行訓練。 楊教授續指,人工智能驅動下的醫學及健康領域,將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上迎來很多突破性發展,特別是癌症的精準醫療。其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療大模型有助於腫瘤診斷和建立個人化治療輔助方案,現正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北京協和醫院等合作,加強臨床驗證。另外,新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將作為分散式GenAI協作平台,推動GenAI與城市能源、業務轉型、智能製造、機械人技術、智能臨床推理、電網現代化、智能施工及智能材料領域的協作研究和應用。 座談環節由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主持,與楊教授共同探討香港建設人工智能生態圈的獨特優勢和所需條件。楊教授認為,香港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研究實力深厚,人工智能人才輩出,為香港發展人工智能奠下堅實基礎。香港應善用人才,提供充足、先進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並率先將人工智能應用於香港具優勢的產業,集中力量辦大事,以推進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 問答環節中,楊教授亦回應了嘉賓的踴躍發問,議題包括人工智能在促進業務發展的重要性、企業建立高效人工智能模型的方法、人工智能在醫療和慈善事業的應用及潛在挑戰等。 理大基金午餐講座系列旨在提供交流和學習專業知識的平台,讓參加者深入認識和掌握人工智能技術,以應用於推動業務創新。活動體現了學術界、業界和政府之間的合作在促進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重要性。 理大基金為理大校董會轄下委員會,通過籌款、促進合作夥伴關係和舉辦教育活動,支持大學履行使命。基金致力開拓資源,並與校友、業界領袖及其他持份者建立緊密網絡,以提升大學在研究、創新和社區參與方面的影響力。基金透過舉辦午餐會和講座等,促進知識交流,加強大學與社區的聯繫,並推廣大學在促進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貢獻和社會影響力。有關理大基金,請瀏覽理大基金網頁。 ***完***

2025年5月16日

活動 拓展事務處

Photo 1

理大應用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 推動海事航運業智能化及可持續發展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海事航運業需要更高效和精準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以提升行業管理的效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海事數據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研究團隊應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開發出多項創新工具,包括以創新技術估算本港船舶避風泊位供求,提升船舶監察和緊急管理效率;利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實時評估港口擠塞指數等海事統計數據,構建航運大數據分析平台;以及應用航跡分析技術,有效識別非法捕魚的漁船。有關研究不但為政府及業界提供創新管理方案,更有助推動海事航運業的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 自動識別船隻 估算避風泊位供求 作為頻繁受颱風影響的沿海城市,香港必須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保障船舶的安全。理大物流及航運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兼海事數據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總監楊冬教授帶領的團隊,與香港海事處合作開發的創新技術,利用無人機航拍本地船隻影像,結合基於深度學習的電腦圖像視覺演算法,自動識別及分類船隻,識別成功率高達98.6%。這新技術已被用於預測2022至2035年間本地船舶避風泊位的供求情況,以優化港口泊位管理設計方案。該方法顯著提升政府對本地船隻及避風泊位的監察與緊急管理效率,同時大幅減少人力和時間成本。 研究成果已獲香港海事處採納,作為本地避風塘規劃的技術參考,協助政府制定避風塘設施規劃,為沿海船舶的數碼化管理建立基準,更可應用於港口國監督檢查及港口擠塞管理,應用前景廣泛。未來,團隊將進一步開發基於視頻和圖像的數據收集和處理的技術,並結合深度學習演算法,構建智能化的船舶及航運水域監管系統。目前,團隊已收集逾50,000張本地船舶的圖像資料,為日後研究與分析奠下堅實基礎。 結合智能演算法  計算港口擠塞指數 要準確、及時地獲取港口擁堵、航線連通性等海事統計數據是業界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然而,傳統人工統計數據容易出錯,由行政機構或港口部門發布的宏觀資訊,常常出現延誤且不夠全面。 為此,楊冬教授及其團隊與清華大學團隊聯手,利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數據,並應用大數據分析算法,構建覆蓋全球的多層次航運及貿易網絡數據庫,開發出可實時計算港口擠塞指數、連通性指數及裝卸效率等關鍵指標的航運監管平台。該研究大幅拓展了海事大數據的應用場景,從微觀到宏觀層面反映航運現況,精確捕捉行業動態,為海事營運分析及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分析航跡 識別非法捕魚漁船 以往打擊非法捕魚行為主要依賴巡邏艇在海面隨機搜尋,然而這種方式成本高昂,且效率有限。為提高香港水域漁船的管理效率,楊冬教授及其團隊應用嶄新的軌跡特徵工程方法,結合半監督式機器學習結構,開發出基於船舶軌跡的漁船行為模式識別模型,可有效識別漁船的異常行為,識别準確率高達90%。 該技術融合航運專業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可精確區分船舶在不同航行狀態下的航跡特徵,省卻大量耗時和繁瑣的數據收集與標記工作,並可靈活調整以拓展應用至船舶航跡預測、船舶排放監測等任務。團隊曾與香港旅遊事務署和海事處合作,利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海事雷達、閉路電視等多源海事數據,評估大型郵輪通行香港中央航道的風險。最近,團隊利用圖神經網絡,準確地預測香港繁忙水道中多艘船舶的未來航跡,進一步提升航行安全的預報能力。 楊冬教授表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科技正為海事航運業帶來革命性變革。這些創新評估及監測工具結合了航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科技,不但大幅提升了數據收集的速度、質量和準確性,更解決業界面對的各種挑戰,並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重大貢獻,有助推動海事智能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完***

2025年5月1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物流及航運學系

Photo 1

理大《Nexus》交叉學科期刊舉辦智慧可持續發展論壇 推動跨學科研究及創新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細胞出版社合辦的「Nexus Forum 2025」於5月8日至10日舉行,取得圓滿成功。論壇以「協同創新, 賦能智慧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推動跨學科研究和創新技術的交流合作,促進智慧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為期三天的論壇設專題講座、研討會、成果匯報會及編輯工作坊,吸引逾170位來自加拿大、英國、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瑞典、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香港及內地的學術專家及作者、駐港領事館及業界代表等,以及逾300名理大教職員及學生參與活動。 開幕典禮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陳清焰教授,以及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兼Nexus主編嚴晉躍教授致辭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嘉賓。 滕錦光教授表示:「《Nexus》創刊一周年以來,致力於探索應用科學、工程技術及跨學科和多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是次論壇及《Nexus》的創立,彰顯理大始終致力於推動開創性研究和學術發展,以造福社會的堅定承諾。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透過轄下多個策略性平台推動變革性研究,包括通過理大高等研究院,針對具有社會經濟價值的前沿領域,開展突破性的跨學科研究;透過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加強理大在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並借助我們在內地多個城市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回應當地產業和社會的需求。」 是次論壇共設三場專題講座,圍繞三大核心主題,包括可持續城市的創新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與跨學科解決方案,以及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共同探討相關領域的最新技術和行業發展,如何以協同創新和研究,共創可持續未來。 主講嘉賓包括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院院長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及塗善東教授、瑞典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Louise Bergholm女士、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紅霞教授,以及來自清華大學、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嶺南大學、中華電力、香港電燈、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騰訊戰略發展部等學者及業界代表。 首兩場講座演講主題涵蓋瑞典推動可持續城市發展的經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構建可持續建築環境的創新科技,以及電動汽車電池儲能技術發展等。由理大國際城市能源研究中心及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合辦的「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講座則聚焦碳與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數據科學與智能技術等前沿多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涵蓋氣候風險管理策略、「組裝合成」建築法應用、人工智能如何令電力及碳市場產生協同效應等主題。 在「電力行業去碳化的技術創新」為題的研討會上,來自理大、本地、內地及海外院校的學者,以及兩所本地電力公司代表等介紹獲香港研究資助局「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支持的研究項目,並進行主題報告和交流。 另外,論壇設多場成果匯報會議,讓與會者就不同主題分享見解和交流研究成果,促進知識交流和傳遞。與理大研究生院合辦的編輯工作坊則吸引逾180名理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由《Nexus》及 《Nature Energy》等七個學術期刊主編和編輯為年輕研究者介紹撰寫科研論文所需的技巧和研究工具,以提升論文的可讀性和影響力,以及如何將先進技術融入研究。 《Nexus》為細胞出版社在交叉學科領域的首個合作期刊,也是其首度與大學合作出版的刊物。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https://www.cell.com/nexus/home。 ***完***

2025年5月13日

活動 其他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陸地土壞濕度急劇下降 陸地水流向海洋令海平面上升

隨着十年一遇農業及生態乾旱發生次數日趨頻繁,突顯了全球水文變化研究的迫切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團隊與國際專家合作,結合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和全球水文變化數據,以創新分析方法估算過去四十年陸地水儲量變化,成功揭示土壤濕度急劇下降,大量陸地水流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研究為了解陸地水儲量劇減和海平面上升的背後驅動因素提供新見解,成果已於國際期刊《科學》發表。 地極運動反映了地球系統內的質量分布,因此整合大氣圈、水圈與岩石圈的模型及觀測結果尤為重要。然而,以往技術難以測量陸地水儲量,特別是地下水和根部區域的土壤濕度。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教授及國際團隊採用創新的方法,利用衛星測高和衛星重力,即「重力恢復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及其接續計劃「GRACE Follow-On」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監測全球的陸地水儲量變化,並結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及地極運動數據,了解全球陸地水儲量的流失模式。研究更引入嶄新的全球土壤濕度估算方法,提升大陸與全球土壤濕度模型的估算準確度,更有效地掌握氣候變化下的土壤濕度變化。 格陵蘭融冰是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每年令海平面上升約0.8毫米。是次研究發現,2000年至2002年間,全球陸地水儲量明顯下降,共有16,140億噸水流入海洋,是格陵蘭融冰量的兩倍,相當於使海平面上升4.5毫米;此後,陸地水儲量持續緩慢減少,且未有任何恢復跡象。 此外,相比1979至1999年間的全球陸地平均土壤濕度,2003至2021年間的土壤濕度明顯下降。地極在2003年至2011年間更向東經93°方向偏移58厘米,此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土壤濕度持續下降,令陸地水儲量減少。團隊指出,全球氣候暖化、降雨模式改變及海洋溫度升高導致的降水不足和蒸散量穩定,可能是引致陸地水儲量驟減的關鍵因素。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ERA5-Land土壤濕度資料,非洲、亞洲、歐洲和南美洲的陸地水儲量流失顯著;亞洲和歐洲的陸地水儲量在2000至2002年間急劇減少,受影響地區由東北亞及東歐擴展至東亞、中亞及中歐等地。 隨着中國東北和美國西部等地區農業灌溉規模擴大,以及全球綠化趨勢持續推進,在農業密集和綠化程度高的半乾旱地區,土壤濕度可能進一步降低。團隊建議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以改善陸面模型的評估能力,更有效了解陸地水儲量的長期變化。 陳劍利教授表示:「海平面變化和地球自轉,是反映地球系統質量變化的指標,精確測量有關數據將更有效監測全球水循環中的大尺度質量變化。透過整合不同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數據,能全面地分析陸地水儲量變化與海平面上升的驅動因素,並為氣候及地球系統科學界探討乾旱問題提供可靠依據,有利各地制定合適的水資源和氣候變化緩解策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完***

2025年5月1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第三十一屆畢業典禮 展望以創新驅動未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與校長滕錦光教授於上周六(5月10日)主持第三十一屆畢業典禮,頒授哲學博士學位予226位應屆畢業生。典禮於理大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 滕錦光教授祝賀所有畢業博士生,並分享理大的願景是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他表示:「我們希望理大的畢業生能夠將學術研究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成爲解決複雜問題的創新引領者,為創造未來更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滕校長補充:「為配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理大一直積極調整發展方向和策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為全面迎接人工智能(AI)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大學於今年初正式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最近亦成立了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PAAI),推動AI研究和應用,助力香港成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高地。」 滕校長提到,理大早前已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建議書,冀充分發揮大學在醫療科學、醫工結合及AI賦能醫學方面的雄厚實力,以及培養醫療專業人才的豐富經驗,致力培育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精通創新科技的新一代醫護人才,迎接AI驅動的醫療新時代。他相信理大籌建新醫學院不但可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還能應對本港在基層醫療與預防醫學領域的迫切醫療需求;而新成立的PAAI亦將進一步鞏固理大在AI醫療領域的領導地位,為新醫學院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滕校長強調,持續創新是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並寄語畢業生在各自的領域中推動變革與創新,將理大追求卓越與創新的精神代代相傳。 是次畢業典禮頒授學位予在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期間畢業的哲學博士;在今年四月至九月畢業的哲學博士,以及專業博士、哲學碩士、修課式碩士、學士、深造文憑畢業生及高級文憑畢業生的畢業典禮,將於今年11月舉行。 ***完***

2025年5月12日

活動 教務處

Photo 1

理大設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基金會)鼎力支持,宣布在理大人文學院新設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Joseph Needham Professorship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職位,以紀念李約瑟博士對學術界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在科技與文明史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今天與基金會聯合主辦第十五屆李約瑟紀念講座,邀得劍橋大學李約瑟(中國歷史、科技與文明)講座教授胡司德教授,以「『學者不耕,耕者不學』:早期中國的農業著作」為主題發表講座。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名譽秘書趙汝恒教授在歡迎辭中表示:「理大致力推動跨學科研究,串聯科技、可持續性和文化遺產。這場講座聚焦於學術論述與農學發展的互動,與學術嚴謹性及現實影響聯繫互相呼應。此外,理大很榮幸能夠成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以延續世界傳奇學者李約瑟博士的科研精神。我們期待新設教授席將進一步推動理大在科技與文明史方面的研究,壯大大學的科研實力。」 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主席李勵生博士指:「李約瑟紀念講座持續匯聚全球頂尖學者,推動東亞科技與醫學史研究,是次講座幫助大眾進一步認識古代中國的農業活動。為深化李約瑟博士的學術傳承,基金會宣布於理大設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以延攬國際級學者,透過跨領域研究、人才培育與公眾推廣,持續拓展李博士『科學文明共生』的核心理念,促進全球對科技與人文的深度對話。」 胡司德教授在講座中表示:「在古代中國,統治者一再強調農業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活動。但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孔子自稱不善田圃之事,並主張致力於學的人不應考慮耕作的問題。」在本場講座中,胡教授透過戰國秦漢的文獻,解析這些貌似相互牴觸的態度,說明古代中國農業史不僅關乎農學和技術發展,也和當時的政治哲學有深刻而密切的關係。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指出這場講座闡釋了早期中國農學的技術發展和政治關係,並突顯古代中國農業歷史的多樣性。透過對戰國秦漢文獻的細緻爬梳,這場講座展現了古代中國統治者如何將農業視為「國之本」的政治經濟策略。 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成立於1979年,旨在推廣已故李約瑟博士的學術遺產,造福學生和公眾。為培育更多像李博士的傑出學者及優秀人才,基金會設立「特聘教授席」及「優秀學生獎學金」計劃。在本年度,兩位理大畢業生、兩位港大畢業生及一位科大畢業生獲頒本年度的「優秀學生獎學金」,以表揚他們在學術研究方面表現傑出,並富同理心和謙遜、勇氣俱備。在未來四年,他們將以全額資助獎學金及額外津貼,攻讀研究生學位和從事研究工作,得獎名單詳見如下: 獲獎學生 畢業學院 研究項目  進修學院 陳子豪 香港理工大學 人類遺傳學、基因組學與疾病 愛丁堡大學 郭軒慈 香港理工大學 數據科學和計算機科學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 林皚靜  香港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系 霍普金斯大學 黃浚釗 香港科技大學 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張宸瑋 香港大學 電氣和計算機工程 耶魯大學 關於李約瑟博士 李約瑟博士生於1900年,是一位生物化學家和科學史學家,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方面的研究貢獻殊偉,著作等身。他發起了出版一系列名為《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的書籍,詳細介紹中國科學技術史,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學術著作之一。李博士是第一位對中國科學技術史進行全面和比較研究的西方學者。他的著作強調且充分肯定傳統中國科學技術文化的豐富內涵,並深入探討其與現代科學發展的關係。他的工作開啟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和重視,使其成為重要的國際學術領域。在他的眾多學術榮譽和成就中,李博士於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作為傑出科學家、人文主義者和知識分子,他的貢獻對當今世界的科學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李博士精神的啟發與驅動下,香港理工大學將一如既往地探索科技與文明的研究及其與人文學術發展的互動交融。理大已為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職位進行全球公開招聘,該講座教授職位將由人文學院內一位世界知名的頂尖學者擔任,其學術研究專注於科學與文明歷史相關領域。 ***完***  

2025年5月12日

成就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塑膠廢物潛藏微生物群落或引發生態危機 倡全球合作監測有害微生物流動軌跡

目前全球每年約產生四億噸塑膠廢物,至今累計總量已達70 億噸,但當中不足一成被回收,八成會積聚在環境中;有關塑膠污染的討論通常圍繞塑膠垃圾被海洋生物誤食或釋放有害物質等風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揭示了常被忽略、依附在塑膠廢物上的微生物群落所帶來的生態危害。團隊正推動建構全球數據庫及模型,評估有害微生物隨塑膠廢物流動的軌跡及潛在風險。 塑膠由多種不同的化合物組成,可為微生物提供豐富養分,形成了在水陸環境中黏附於塑料廢物的獨特微生物群落——塑膠際(Plastisphere)。有研究顯示,重量約一克的海洋塑膠廢物所附帶的微生物生物量比1,000升海水高出十倍。隨着越來越多塑膠廢物產生,由於其降解速度緩慢,意味着塑膠際正迅速擴大,並棲息了大量的微生物。 由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結合實地採集的樣本及可開放取用的數據,分析在淡水、海水和陸地三種環境系統內,塑膠際及自然環境的微生物樣本,從而對塑膠際獨特且多樣的微生物群落作出全面概述。研究成果已在跨學科國際期刊《The Innovation》上發表,更被評為2020年至2024年最受歡迎的論文。 研究發現,無論在哪一種環境系統中,塑膠際和該環境本身的微生物群落,在微生物的種類及共存模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塑膠際的微生物群落是由相互連結薄弱的特定微生物組成,在自然界中很罕見。 與自然環境的微生物群落相比,塑膠際具有更顯著的分解有機化合物能力,或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並加速碳循環。尤其在淡水系統中,塑膠際中有大量能擾亂氮循環的細菌,會釋放亞硝酸鹽、一氧化二氮等有害物質。此外,塑膠際中對人類、動物及植物健康構成威脅的病原體也明顯增加,當中更包括了部分本身不存在於該環境系統中的品種,顯示塑膠際或能攜帶病原體穿梭於不同的生態系統。 金靈教授表示:「塑膠廢物及其附帶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隨水流或風等不同媒介長距離流動,破壞微生物品種的自然分布,加上病毒在塑膠際中能存活更長時間,並具有更強的傳染力,容易加速病毒擴散,甚至導致疫情爆發。以往我們主要通過物理和化學影響來評估塑膠污染的影響,但現在起應更重視塑膠際帶來的微生物威脅。」 金教授及團隊早前應邀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進一步闡述塑膠際帶來的迫切環境問題。他們指出,由於塑膠碎片的大小從微米到幾米不等,可以帶同寄居的塑膠際微生物群,以多種途徑進入生態系統和食物鏈,例如小至亞微米的塑膠粒可以直接被農作物吸收,面積較大的塑膠碎片則容易被動物吞食。 因此,團隊強調評估塑膠際微生物群落對生態的影響,以及預測其帶來的潛在風險至關重要,並期望結合地面監測、實驗及計算模型等不同研究成果,監測塑膠際穿梭於不同生態系統、地區和國家的流動軌跡、運輸動態及歸屬。金教授說:「這是一項複雜但可行的任務,需要廣泛的國際及跨學科合作,並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及通過物聯網(IoT)連接的納米傳感器等先進技術,其關鍵在於規範化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並建立全球數據共享框架,以促進一致且可實行的見解。」 建構全球數據庫追蹤塑膠際軌跡 團隊正積極與全球夥伴,包括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及非政府組織等合作收集塑膠樣本,建立全面的全球有害塑膠微生物群落目錄,並繪製相關風險的流向圖。他們利用現存針對塑膠廢物遷移和積存狀況的研究,開發一個用以評估和量化塑膠污染對微生物的影響的新模型。該模型以現有的塑膠存在數據和未來的排放估算為基礎,並將通過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金教授補充:「塑膠際的嚴重程度因地理位置而異,並與區域性的人類活動、發展及環境管理密切相關。透過先進的繪圖與追蹤技術,我們的研究有望加深對依附在塑膠廢物上的微生物的遷移過程的理解,從而在關鍵領域進行更精確的風險評估和具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這些數據將有助制定更有效的環境政策和公共衛生策略,特別是在受塑膠污染影響最嚴重的地區。」 ***完***

2025年5月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