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設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
2025年5月12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基金會)鼎力支持,宣布在理大人文學院新設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Joseph Needham Professorship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職位,以紀念李約瑟博士對學術界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在科技與文明史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今天與基金會聯合主辦第十五屆李約瑟紀念講座,邀得劍橋大學李約瑟(中國歷史、科技與文明)講座教授胡司德教授,以「『學者不耕,耕者不學』:早期中國的農業著作」為主題發表講座。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名譽秘書趙汝恒教授在歡迎辭中表示:「理大致力推動跨學科研究,串聯科技、可持續性和文化遺產。這場講座聚焦於學術論述與農學發展的互動,與學術嚴謹性及現實影響聯繫互相呼應。此外,理大很榮幸能夠成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以延續世界傳奇學者李約瑟博士的科研精神。我們期待新設教授席將進一步推動理大在科技與文明史方面的研究,壯大大學的科研實力。」
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主席李勵生博士指:「李約瑟紀念講座持續匯聚全球頂尖學者,推動東亞科技與醫學史研究,是次講座幫助大眾進一步認識古代中國的農業活動。為深化李約瑟博士的學術傳承,基金會宣布於理大設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以延攬國際級學者,透過跨領域研究、人才培育與公眾推廣,持續拓展李博士『科學文明共生』的核心理念,促進全球對科技與人文的深度對話。」
胡司德教授在講座中表示:「在古代中國,統治者一再強調農業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活動。但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孔子自稱不善田圃之事,並主張致力於學的人不應考慮耕作的問題。」在本場講座中,胡教授透過戰國秦漢的文獻,解析這些貌似相互牴觸的態度,說明古代中國農業史不僅關乎農學和技術發展,也和當時的政治哲學有深刻而密切的關係。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指出這場講座闡釋了早期中國農學的技術發展和政治關係,並突顯古代中國農業歷史的多樣性。透過對戰國秦漢文獻的細緻爬梳,這場講座展現了古代中國統治者如何將農業視為「國之本」的政治經濟策略。
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成立於1979年,旨在推廣已故李約瑟博士的學術遺產,造福學生和公眾。為培育更多像李博士的傑出學者及優秀人才,基金會設立「特聘教授席」及「優秀學生獎學金」計劃。在本年度,兩位理大畢業生、兩位港大畢業生及一位科大畢業生獲頒本年度的「優秀學生獎學金」,以表揚他們在學術研究方面表現傑出,並富同理心和謙遜、勇氣俱備。在未來四年,他們將以全額資助獎學金及額外津貼,攻讀研究生學位和從事研究工作,得獎名單詳見如下:
獲獎學生 |
畢業學院 |
研究項目 |
進修學院 |
---|---|---|---|
陳子豪 |
香港理工大學 |
人類遺傳學、基因組學與疾病 |
愛丁堡大學 |
郭軒慈 | 香港理工大學 | 數據科學和計算機科學 |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 |
林皚靜 |
香港大學 | 生物醫學工程系 | 霍普金斯大學 |
黃浚釗 |
香港科技大學 |
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張宸瑋 | 香港大學 |
電氣和計算機工程 |
耶魯大學 |
關於李約瑟博士
李約瑟博士生於1900年,是一位生物化學家和科學史學家,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方面的研究貢獻殊偉,著作等身。他發起了出版一系列名為《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的書籍,詳細介紹中國科學技術史,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學術著作之一。李博士是第一位對中國科學技術史進行全面和比較研究的西方學者。他的著作強調且充分肯定傳統中國科學技術文化的豐富內涵,並深入探討其與現代科學發展的關係。他的工作開啟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和重視,使其成為重要的國際學術領域。在他的眾多學術榮譽和成就中,李博士於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作為傑出科學家、人文主義者和知識分子,他的貢獻對當今世界的科學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李博士精神的啟發與驅動下,香港理工大學將一如既往地探索科技與文明的研究及其與人文學術發展的互動交融。理大已為李約瑟科技與文明教授席職位進行全球公開招聘,該講座教授職位將由人文學院內一位世界知名的頂尖學者擔任,其學術研究專注於科學與文明歷史相關領域。
***完***
詳情查詢
黃煒殷女士
公共事務高級經理
- 3400 3853
- anniewy.wong@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