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與江西贛州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深化兩地科研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及興國縣人民政府就共同推動兩地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贛港兩地優勢互補達成合作意向。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率團參加3月19日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舉辦的「中國.贛州首屆石墨烯暨紡織服裝新材料產業論壇」。會上,趙教授代表理大分別與贛州市委常委兼贛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竇良坦先生和興國縣委副書記兼興國縣人民政府縣長劉章宏先生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推進共建「香港理工大學興國紡織服裝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開展深度有效的產學研合作。研究院將為贛州及其各縣紡織服裝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援,同時為理大在紡織服裝領域的教育、科研和成果轉化提供更多機會。 趙汝恒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將在品牌建設、科技推廣、專業培訓、人才培養等方面助力贛州市及興國縣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同步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和專案落地等方式,積極促進投資及合作機會。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創紡織服裝產業的新篇章。」 理大在紡織服裝領域擁有豐富的教育和科研實力,高度契合贛州市紡織服裝產業人才培養、科研開發及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理大期望通過是次與贛州市和興國縣的合作,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和平台等優勢,依托即將共建的研究院,支援當地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為產業問診把脈。 是次論壇以「新烯望新織造」為主題,以國家石墨烯創新中心全國首家石墨烯科技館落戶興國縣為契機,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來自全國各地的石墨烯和紡織服裝領域的院校專家、企業機構、行業協會代表聚首一堂,探討「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在紡織服裝等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壽大華博士亦在論壇上介紹其團隊在紡織服裝新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24年3月27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a

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成立聯合研究中心 共同發展離岸海上風電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陽江實驗室海上風電聯合研究中心」(「聯合研究中心」)。 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共同營運及管理,此舉標誌着雙方加強在離岸海上風力發電工程領域的科研合作。雙方今後將開放及共享科研設備資源,推動合作研究項目,並開發各種嶄新技術和材料,將科研成果轉化普及,致力促進離岸海上風力發電技術發展,為業界提供可實際應用的解決方案。 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典禮同日於理大舉行,並邀得廣東省陽江市代表團親臨校園,與理大成員一同見證。出席嘉賓包括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德偉先生、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陽江市科技局副局長莫家強先生、陽江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林滔先生,以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主任朱嶸華教授等。 趙汝恒教授於典禮上致歡迎辭表示:「風力發電已成爲多國實現碳中和的策略之一,理大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的合作除了能惠及離岸風電發展外,也能深化兩地在科研、人才培養、文化知識交流等多方面的聯繫。聯合研究中心亦將進一步結合理大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雄厚的科研實力和經驗,破解能源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突破核心技術壁壘,支撐打造世界級的風電產業基地和清潔能源研發創新基地。」 據香港機電工程署估算,若香港的潛在離岸風能達到107億千瓦時,便能滿足本地約三分之一的電力需求。離岸風電建設往往涉及工程設計、施工等方面的技術性難題,是次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的合作亦將促進雙方開展交叉研究,提出實際工程方案,助力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離岸風電建設。 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匯聚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河北工程大學等內地大學的頂尖專家,圍繞離岸風電領域進行基礎科學、應用及核心技術研究。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於2021年成立,為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18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之一,匯聚逾50名來自不同學科的理大學者,聚焦「填海」、「土地和空間發展創新方案」、「環境處理和影響」、「土地經濟和規劃」及「土地分析和管理」五大方向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及知識轉移,推動離岸海上風電發展更是研究院積極發展的領域之一。去年11月,研究院代表團到訪陽江市,參觀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等多所科研機構,並與實驗室領導共商科研合作機會。   *** 完 ***

2024年3月26日

活動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

1

理大研究顯示網課導師效應對線上學習提供顯著幫助

自新冠疫情嚴重影響面授教學活動後,網上學習變得越趨普及,成為教育界的「新常態」。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考察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並發現不論是真人亦或動畫,有導師現身的網上課堂更能觸發學生進行認知及社會情感加工,從而導致更高效的學習。此研究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過去研究提出,導師的面部表情或手勢會提供社會情感線索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研究團隊在理大人文學院院長兼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李平教授的帶領下,通過收集學生的學習表現、大腦活動和眼動等多模態數據及其相互的關聯,研究學生如何在不同網上學習情境下進行學習。 此項研究共有 81 名理大學生參與,當中一部分學生觀看真人導師及投影片同時出現的網上課堂影片,另一部分觀看同樣課堂影片但導師是動畫導師,最後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觀看只有投影片的網上課堂影片。所有學生會在課堂後完成學習測驗,用以評估他們的學習成果。 研究發現,參與有導師現身的網上課堂的學生,在課後評估的表現明顯優於沒有導師現身的組別,而導師實際的呈現方式(真人或動畫),則不影響學生的整體得分。這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顯示虛擬情境中的導師影像有助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解導師影像對學習的影響,研究人員結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眼動追踪技術,在學生上課時同時紀錄他們的大腦活動及眼球運動。雖然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的學習表現更好,眼動追踪結果卻反映真人導師事實上可能會分散學生在投影片上的注意力;相對而言,在沒有導師或動畫導師出現的情況下,學生會分配較多時間和注意力在投影片上。 更深入地分析眼動追踪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關鍵在於眼球運動的同步性,即學生轉移視線的一致程度。兩組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在視線同步性上,均高於沒導師現身的組別,而學習表現較好的學生,眼球運動亦比表現較差的學生更同步。上述結果顯示,儘管可能會令學生分心,導師現身同時亦更有可能引導學生集中在較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當網上課堂有導師現身時,學生更傾向關注同樣的地方,而沒有導師時,學生的視線會更隨機。 同時,fMRI 結果和眼動追踪數據一致,顯示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在學習時的大腦區域的活躍程度也會更加同步,例如涉及工作記憶、社會認知的大腦腦區。兩類數據的一致性可以歸因於導師影像提供了社會情感線索,激發了更高水平的認知和社會情感加工,從而令學生更緊密地跟隨學習內容、更具動機地分配注意力且最終達致更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上述數據,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除了帶來社會情感感知方面的益處,也會分散學生注意力。研究人員由此進一步提出一種「權衡假設」,即學習成果需視乎社會情感帶來的益處能否超過注意力分散引起的問題。由於這種權衡利弊的過程也取決於學生處理社會情感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在同樣的網上學習情境下,不同學生或會出現不同學習情況並達到不同的結果。 李平教授表示:「雖然疫情已經過去,但通過多媒體教學影片進行的網上學習仍持續地改變教育模式。我們的研究提出,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即使只是以動畫形式,也可以在某程度上彌補網上學習的不足,提供顯著社會情感線索並保持學生投入度。這個發現有助於設計出以實證為本的網上教學框架,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及學習效果。」   ***完***  

2024年3月2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人文學院

Prof Allen Au and Prof Daniel Luo

理大支持金管局推出新批發層面央行數碼貨幣項目 Ensemble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宣布展開全新的批發層面央行數碼貨幣(wCBDC)項目 Ensemble,以支持香港代幣化市場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兩位教授自加入金管局央行數碼貨幣(CBDC)專家小組,連同其他專家組成員,一直與金管局緊密合作,研究 CBDC 和相關數碼貨幣互通性、安全性和隱私等各種問題。 新項目 Ensemble 旨在開拓創新的金融市場基建,透過 wCBDC 暢順地進行代幣化貨幣的銀行同業結算。項目最初會聚焦代幣化存款,亦即由商業銀行發行及提供的數碼形式商業銀行存款。 Ensemble 的重點是金管局今年將推出的 wCBDC「沙盒」,「沙盒」將進一步研究及測試代幣化用例,包括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的交收(例如綠色債券、自願減排量、飛機、電動汽車充電站、電子提單及財資管理),更有可能發展成新的金融市場基建,作為交易中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與代幣化貨幣之間的橋樑。 為推動制定業內標準及與時並進的策略,金管局將成立由本地及跨國銀行、數碼資產行業主要參與者、科技公司及 CBDC 專家小組組成的 wCBDC 架構工作小組。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及 CBDC 專家小組的創始成員區文浩教授及羅夏樸教授一直與金管局合作,以推進香港 CBDC 的發展。他們的目標是整合先進的隱私設計,保護消費者的個人識別訊息,同時在隱私和可追溯性之間保持平衡。他們將與金管局和其他專家小組成員保持緊密的合作,旨在促進代幣化市場並吸引人才來港。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支持金管局推出 Ensemble 項目,他說:「我們與金管局的合作印證雙方致力於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以推動香港的數碼金融格局。大學將運用自身專長來支持這個項目,期待藉 wCBDC 沙盒帶動數碼資產市場的潛在突破。」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主任李青教授表示:「探索 wCBDC 和資產代幣化是面向未來金融基礎設施的關鍵。我們學系非常高興能夠為這個先導性項目提供專業知識。」 區文浩教授及羅夏樸教授表示:「wCBDC 和數碼資產是邁向未來金融和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一步,而貨幣和資產的代幣化是不能忽視的全球趨勢。透過這個項目,我們很高興能為促進香港數碼資產生態系統的健全發展作出貢獻。」   ***完***

2024年3月1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子計算學系

1

理大中華文化節正式啟動 弘揚優秀中華文化 助力年輕人堅定文化自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傳承及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繼去年成立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推廣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和研究,今年更進一步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展示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提升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加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並助力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作為理大正名大學三十周年誌慶活動之一,理大中華文化節開幕典禮於今天舉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擔任主禮嘉賓,並聯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及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以及協辦機構代表包括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沈江女士、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校長余闖教授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等,一同主持活動啟動儀式。 蔡若蓮博士表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 是維繫國家、民族團結的重要根基;學習、認識、傳承中華文化,可加強青年人的國民身份、文化、民族認同感和自信。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國家「十四五」規劃亦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盛大的中華文化節,並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地院校和不同藝術文化團體共同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平台,促進文化互鑒和交流,助力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同時,對加深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增強國家和文化認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別具意義。 理大中華文化節一連串活動由即日起展開,圍繞不同藝術形式和主題,包括陶胎漆器技藝、刺繡、中樂、中華經典誦讀等,邀請不同學者、專家和藝術家,通過展覽、講座、工作坊及音樂表演,充分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林大輝博士強調理大一直秉承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的精神,培養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和正向思維,致力弘揚中華文化,協助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滕錦光教授表示:「『中華文化節』是我們培養德才兼備畢業生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其目的就是加強年輕一代及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對國家的認同,提升文化自信,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厚植愛國情懷。」 身兼理大中華文化節主席的楊立偉教授則感謝社會各界對理大的支持,並希望透過一連串精彩的活動讓同學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理大中華文化節首項活動由即日起至 3 月 27 日進行,是由理大主辦,天津工業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國際傳承創新基地協辦為期兩周的藝術作品展。展覽邀請了八位來自天津的藝術家展出其作品,包括天津工業大學鄭勇教授工作室、津門非遺三絕(泥人張世家、風箏魏、玉成號楊柳青年畫)、合真中華藥香、觀照軒彩繪陶瓷、葫蘆廬匏器、樂器張等國家級、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甌繡(浙江溫州)的部分精選作品亦同期展出。在此期間,除了大型藝術作品展覽外,更會舉行專家講座、展覽導賞和工作坊,所有活動均費用全免,歡迎理大學生、教職員、校友及公眾參與其中。 同日,理大與天津工業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在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的合作。在林大輝博士及沈江女士的見證下,李平教授和時裝及紡織學院院長趙艾琳教授分別代表理大與天津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兼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姜亞明教授及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鞏繼賢教授簽署協議。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後排左)及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沈江女士(後排右)的見證下,理大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前排左)與天津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兼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姜亞明教授(前排右)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加強雙方在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的合作。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後排左)及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沈江女士(後排右)的見證下,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院長趙艾琳教授(前排左)與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鞏繼賢教授(前排右)簽署協議,加強雙方在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的合作。 有關「理大中華文化節」的詳情,請登入https://www.polyu.edu.hk/tc/cpeo/chinese-culture-festival/,或按此了解 3 月份活動。 理大中華文化節重點活動(3 月至 4 月)   *** 完 ***

2024年3月14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1a

理大研發非入侵性智能化診斷工具 Smart-CKD 提升慢性腎臟病臨床管理效能

慢性腎臟病影響著全球約 10% 人口,其中腎臟纖維化會令腎功能逐漸喪失,最終可能導致末期腎衰竭,因此早期診斷和持續監測尤其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非入侵性智能化診斷工具「Smart-CKD」(S-CKD),整合及分析患者的腎臟超聲數據和臨床信息,通過量化指標評估腎臟纖維化程度及風險,為醫護人員提供重要的診斷決策依據,診斷效能達 80%。有關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Academic Radiology》發表。 早期診斷並準確分期腎臟纖維化程度有助病情評估、預後判斷和指導臨床治療決策,可預防及延緩病情惡化。然而,要精準識別高風險的腎臟纖維化患者仍是臨床上的難題。 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應天祥教授和博士後研究員陳子滿領導的研究團隊,聯同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副院長蘇中振主任團隊,成功研發非入侵性智能化診斷工具 S-CKD。這一創新工具利用先進資訊科技,致力於改善慢性腎臟病的病情監測和臨床管理,為患者提供具合成本效益的管理方案,並具備顯著的臨床優勢。 應教授表示︰「目前腎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仍然是臨床上腎臟纖維化確診和分期的『金標準』,但腎活檢具有創傷性,難以進行多次動態觀察和縱向追蹤,同時存在各種潛在的併發症。因此,有迫切需要在臨床實踐中開發一種非入侵性的診斷工具,實現對腎臟纖維化病變進展的無創、精準動態監測。」 S-CKD 通過機器學習技術整合患者年齡、超聲測量的腎臟長徑,以及腎臟葉間動脈的舒張期血流速度等三個核心變量的數值,輔助醫護人員評估患者腎臟纖維化損害程度,指導治療決策改善病人預後。S-CKD 設有在線網頁版和離線文檔版,適用於不同臨床場景和對象進行輔助診斷。 應教授表示:「我們計劃對 S-CKD 進行前瞻性的臨床研究,借助理大的創新醫療科技資源和平台,與大灣區醫療機構和香港的合作夥伴,共同深入研究 S-CKD 在臨床醫療決策中的影響,以及對病人病情預後改善的實際效益。」 應教授亦期望透過 3 月 14 日世界腎臟日,提高社會對腎臟疾病的認識,宣揚及早預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性。團隊會繼續以其創新科技,為香港乃至全球的醫療健康業作出貢獻。   ***完***

2024年3月1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

理大舉辦運動物理治療研討會 推出全港首個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專業證書課程滿足業界需求

因應社會對運動物理治療專業人員的需求日益增加,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與理大專業進修學院(SPEED)聯同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合辦題為「運動物理治療師的機遇、回報與挑戰」研討會,並宣布將合作推出創新的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專業證書課程。 研討會出席嘉賓包括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體育及康樂科體育專員黃德森先生、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義務副秘書長黃寶基先生、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與 SPEED 的管理層,以及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 退役運動員黃德森先生分享他見證香港普及與精英體育發展的親身體驗,以及運動物理治療師在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著名運動員包括籃球員李琪先生和足球員葉鴻輝先生則聯同資深運動物理治療師劉卓之女士分享有關運動物理治療的經驗。 會上,SPEED 與香港物理治療學會亦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於今年 7 月合作推出全港首個兼讀制「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專業證書課程」。課程獲資歷架構第六級認證,為期六個月,專為尋求專科發展的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而設,課程由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專家精心設計,涵蓋運動物理治療基本要素,包括「緊急情況、創傷和醫療狀況的即時護理」、「運動創傷的預防和康復治療原則」和「運動訓練原則」等;並由康復治療科學系學者和香港物理治療學會經驗豐富的在職運動物理治療師提供指導,學員更可親身為運動員進行物理治療,累積實踐經驗。畢業生日後升讀理大運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課程亦可申請學分豁免。 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符少娥教授同時為理大運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課程的統籌,她表示:「衷心感謝政府對專業運動物理治療領域發展的支持。香港運動員正馬不停蹄備戰各項國際及全國性賽事,例如 2024 年巴黎夏季奧運會、2025 年全國運動會及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及 2026 年亞運會,業界對具專業資格的運動物理治療師的需求殷切,這個專業證書課程的推出恰逢其時。」 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專業證書課程將於 2024 年 5 月開始接受報名。詳情請按此瀏覽。   ***完***

2024年3月13日

活動 康復治療科學系

1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60 週年慶典盛大開幕 以「時日在設計」為主題 發佈全新視覺識別 展示一眾校友卓越成就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理大設計」或「學院」)作為香港設計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樞紐,致力於提供優質的本科和研究生設計課程,培養出無數具有創意才華的人才,一眾校友在各個行業中取得了卓越成就。為慶祝學院六十週年及其眾多校友的卓越成就,時日在設計——理大設計學院六十週年慶典 暨 理大設計全新視覺識別發佈及《One To Ten》傑出校友設計展覽於 3 月 11 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隆重舉行,盛大的活動為 60 週年慶祝活動揭開序幕。一眾嘉賓到場支持,現場亦播放了來自世界各地其他設計院校的賀辭,包括兩位前任院長、著名設計學者唐·諾曼等,為教育及設計界注入變革力量,使設計以不同形態傳遞和傳承。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希望理大設計學院能傳承過去,創造將來,並引領具革命性的改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先生為理大設計學院六十週年慶典致辭。 金山科技工業有限公司主席兼總裁羅仲榮先生表示,對於見證理大設計成為中國和亞洲一流的設計教育提供者,感到非常自豪。 理大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希望,以設計塑造一個不僅是回答問題,更是敢於提出問題的未來。 理大設計慶典盛大開幕 全新視覺識別象徵理大設計的新一篇 在一個不斷尋求答案的世界,理大設計敢於詢問正確的問題。重新定義理大設計學院品牌的旅程並不是從文字開始,而是從一個視覺線索開始。由理大設計校友、知名品牌設計師李永銓先生帶領四位理大設計學院畢業生,包括 2022、2023 年畢業生陳傑夫、張志豪、廖玥婷及吳灝民,構思新的標誌及視覺識別。新品牌標誌以「設計」英文字中看似隱形的「i」為特點,引領我們發問並探索真正的定義,同時延伸到以 3 個「i」為未來設計教育方向: Interdisciplinarity(跨學科)- 以跨學科教與學,培育明日領袖,鼓勵學生持續創新。 Inclusiveness (共融)- 以所有人受惠為設計目標,滿足不同需求和體驗。 Innovation (創新)- 以創作將想像與實用結合,融合創業動力與永續實踐,打造創新、與地球和諧共處的未來。 《One To Ten》理大設計傑出校友作品展 十位傑出校友不同領域的設計多樣性 為彰顯不同設計領域的多樣性及表揚十位校友在多個領域的成就和貢獻,《One To Ten》理大設計傑出校友作品展以「10 種形態,10 種傳遞」為主題,重新思考設計的基礎。十位傑出校友包括:關永權、陳秉鵬、劉小康、陳瑞麟、李永銓、羅偉基、葉智榮、朱鎮安、何周禮,以及柯興邦。《One To Ten》突出他們在照明、產品、工業、建築、傳播、管理、汽車、中國文化和品牌形象設計等領域的卓越成就,展示校友創新才華和設計影響力,同時也向全球展示學院六十年來的卓越教育和學術成果,讓觀眾親身體驗校友在設計領域中的創意展示。 作為全球二十大設計學府之一,理大設計成就備受國際認同,學院一直致力不同方向發展,包括跨學科教育、強大的研究平台、豐富的國際合作夥伴關係、創業和創業精神培養。透過以上發展來應對當今日益複雜及漸趨電子結合的設計問題,令學院掌握亞洲甚至全球創新的資訊和知識,提供世界級工作室、研究室、工作坊、展覽場地和共享空間予師生,為學生接軌世界,打下良好基礎。他們未來將在各自設計領域中成為大樹,傳承及指導新一代,使設計成為可延續,與大眾一起邁向創新未來。   *** 完 ***

2024年3月12日

活動 設計學院

p1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總領事講座」瑞典駐港澳總領事分享可持續發展成功案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舉辦的第四場總領事講座於2月29日圓滿結束。瑞典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貝樂儀女士以「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創新、科技與碳中和」為題,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瑞典在塑造可持續城市的成功經驗。 瑞典以可持續發展先驅聞名,貝樂儀女士表示:「瑞典目標於2045年前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取代石油燃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希望瑞典的科技及綠色發展模式有助鼓勵全球更多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瑞典過往的不少成功例子,證明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福祉相輔相承,是通往成功和發展的道路。」 理大一直致力透過交叉學科研究和在校園引進突破性的綠色創新科技以促進碳中和。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低碳綠色基金於2020年成立以來,理大8個研究項目共獲得3,980萬元的資助,數量及資助總額均位列教資會資助大學之首;此外,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於2020年至2022年間向34個理大計劃共撥款2,400萬元,進一步肯定理大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努力。校方同時成立了碳中和資助計劃,以支持相關研究項目。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表示:「去年是有紀錄以來全年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年。我們必須團結一致,採取果斷行動,應對緊迫的氣候挑戰。綠色校園為可持續發展生活樹立一個重要榜樣,鼓勵大家共同實踐。作為富有遠見的高等院校,理大制定了校園碳中和路線圖,目標在 2045年前實現碳中和範圍1(直接排放)和範圍2(間接排放),較特區政府的計劃早五年達標。」 他補充:「PReCIT的成立恰逢其時,制定具影響力的創科政策建議,支持政府行動。中心已獲批公共政策研究資助,以評估香港採用電動車和氫能汽車的可行性。碳中和是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我們希望為推動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兼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強調,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呼籲各界採取一致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在討論環節中,業界的意見領袖和專家深度交流,同意採納良好作業守則,為可持續的未來作出貢獻。 「總領事講座系列」獲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和環球事務處支持,透過駐港總領事的分享,為理大的學生、教職員及大眾提供平台,深入了解「一帶一路」國家的創科政策及機遇。 ***完***

2024年3月4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1

理大建議於北部都會區設立醫學院及大型教學酒店 配合大灣區醫療及旅遊業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舉行傳媒午宴,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校長滕錦光教授,聯同一眾管理層成員和各學院院長及代表,以「團結奮進、創新圖強」為主題,闡述大學的最新發展。當中包括早前向政府提交建議書,在北部都會區設立一個新校區,聚焦科研與創新,對接大灣區及國家需求,並設立研發基地及大型科研設施,匯聚及培育更多科研人才。 林大輝博士表示:「2024 年對理大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一年,因為今年是理大正名為大學 30 周年,會以創新『理』程 30 年為主題,舉行多個慶祝活動,包括『理大中華文化節』,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提升年輕一代、理大社群及各界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加強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感。」 理大亦建議於新校區內設立醫學院及附設會議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學酒店,以配合大灣區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促進區內旅遊、會議及展覽業的發展。滕錦光教授表示︰「北部都會區成立後預計約有 250 萬人口,是香港的三分之一,醫療服務需求殷切,而理大在醫療科技方面涵蓋的專業範疇相當廣泛,包括復康治療、醫療化驗、放射、護理及眼科視光學等,歷史悠久,希望在此堅實的基礎上,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促進醫科和健康學科的一體化發展。」 另外,為滿足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理大亦計劃於年中成立第十個學院,初期將設立三個學系,包括應用數學系和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及新增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 「理大中華文化節」將於本月中展開,圍繞不同藝術形式和主題,包括陶胎漆器技藝和刺繡等,邀請不同學者、專家和藝術家,通過展覽、講座及工作坊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 完 ***

2024年3月1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