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01

「致敬國家豐碑」國情教育宣講活動在理大圓滿舉行 逾250名師生及各界代表出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積極傳承及弘揚中華文化,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在江蘇省海外聯誼會的指導支持下,理大今日聯同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及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合辦「致敬國家豐碑」國情教育宣講活動,深化香港年輕一代對國家歷史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吸引逾250名師生及各界代表參與。 宣講活動在理大蔣震劇院舉行,獲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社團聯絡部副部長胡啟明先生;江蘇省委統戰部一級巡視員、江蘇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李衛華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特區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香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議員;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以及江蘇省政協常委、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會長陳慧鈺女士等眾多嘉賓出席支持。  「致敬國家豐碑——他們的故事,讓我告訴你」國情教育宣講活動自2021年7月推出以來,始終以「家國情懷與個人擔當」、「回顧歷史與觀照現實」、「民族復興與港澳發展」為主題,通過緬懷革命先烈、致敬國家豐碑,教育引導港澳青少年繼承先輩遺志,汲取奮進力量,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宣講會上,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的郭琦女士、江蘇無錫廣電新聞中心的李佳先生及恩來幹部學院的張麗麗女士,分別講述雨花英烈、大國重器團隊和周恩來總理的故事,生動再現革命先輩信仰堅定、不畏犧牲的偉大精神,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堅韌不拔的奮鬥風采,以及周恩來總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崇高一生,令全場動容。 現場特別播放「山東艦航母訪港」和「九三閱兵」視頻,重溫令人心潮澎湃的民族高光時刻。理大師生們還帶來深情詩歌朗誦《月光下的中國》和演唱經典歌曲《獅子山下》,抒發對祖國的深沉熱愛與美好祝福,傳遞出香港同胞與祖國人民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活動在全場齊唱《歌唱祖國》的激昂歌聲中圓滿落幕。參與同學紛紛表示,祖國是香港抵禦風浪、保持繁榮的堅強後盾,並期望能在學習中錘煉本領,在奮鬥中勇擔使命,努力為科技強國、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李衛華先生表示,希望同學們將激蕩於心的深深感動,化作矢志向前的不竭動力,以青春之朝氣、奮鬥之姿態,積極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去,讓青春在強國建設的浪潮里綻放璀璨光芒。 李慧琼議員表示,這次活動是對香港青少年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希望青少年能從先賢故事中汲取愛國力量,成為香港繁榮穩定和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建設者。 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致力培養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希望藉舉辦這場活動,將理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輻射到全港青少年,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並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發展貢獻才智力量。 活動期間亦舉行《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頒獎儀式。「以史為鑒 開創未來」——《南京條約》史實展在2022年啟動,至今已在香港107所中學巡展,並於今年5月份推出線上展覽,同時面向全港中學生開展主題徵文比賽,鼓勵同學們用筆尖觸摸歷史,用文字抒發對民族命運的深沉思考和對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比賽吸引了眾多香港青少年積極參與,今年共收到有效文稿1057篇。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社團聯絡部副部長胡啟明先生(右一)為在《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獲一等獎的中學生頒獎。 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右一)為在《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獲二等獎的中學生頒獎。   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右一)及江蘇省政協常委、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會長陳慧鈺女士(左一)為在《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獲三等獎的中學生頒獎。   江蘇省委統戰部一級巡視員、江蘇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李衛華先生(左一)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特區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香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議員(右一)為在《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獲優秀組織獎的中學代表頒獎。   ***完***

2025年9月18日

活動 內地發展處

Photo_web

理大歡迎2025年《施政報告》多項政策措施 加快北都大學城及國際教育樞紐建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行政長官今日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多項政策措施,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包括支持大學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及教研人才,以及推動新興科技及產業發展,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並加快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全力支持特區政府發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並歡迎政府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加快北都大學城發展。大學早在兩年前已向政府提交建議書,計劃於北都設立『醫學院』及附設會議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學酒店』,以滿足大灣區龐大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並促進區內旅遊、會展和經濟發展。理大近年發展勢頭強勁,在2025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54位,但面對土地及空間嚴重不足的巨大挑戰。大學期望政府大力支持理大在北都設立新校區,突破土地及空間的瓶頸,為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及第三所醫學院作出更大貢獻。 同時,理大亦全力支持政府弘揚中華文化,包括打造『中華文化節』品牌項目,並透過多元化活動聯繫社區。理大自去年起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早前更與廣東工業大學合演舞台劇,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大學亦舉辦電影放映會、主題講座及展覽,慶祝『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周年及抗戰勝利80周年。」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支持政府推出多項政策,促進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建設,包括放寬自資非本地本科生及研究院研究生學額上限,以及成立『留學香港專班』,加強推廣香港高等教育。大學一直致力於增強校園多元文化及國際化的學習氛圍,積極開拓中亞、中東、非洲、歐洲及南美等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以吸引更多優秀非本地生入讀。此外,理大亦緊貼市場需要,開設各類迎合新興科技發展的課程,為不同行業培養專業人才。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理大於今年四月成立了『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以回應市場對相關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上一個學年,理大於全球近64個國家及地區舉辦了逾590場本科生宣傳及招生活動,當中包括46個「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為配合政府放寬非本地生限額的政策,理大自2024/25學年起增加非本地生學額,2025/26學年已錄取約1,100名非本地生,當中包括逾400名國際學生(不包括內地生)。未來,理大將善用政府資源,並配合大型宣傳計劃,進一步加強海外宣傳力度,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非本地學生加入。 理大樂見政府銳意發展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產業,打造香港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樞紐。政府計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旨在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與理大早前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和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目標不謀而合。這兩個學術單位均由具備豐富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經驗的學者領導,將助力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跨學科研究,並為香港培育更多相關領域人才。 此外,理大亦支持政府以一系列措施推動航天科技、低空經濟等戰略性產業的發展,並支持大學的相關研究項目。理大在這兩個領域均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更是香港唯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去年,大學成立了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開設低空經濟理學碩士課程,以配合相關領域跨學科研究及人才培育的需求。理大將於今年10月9 日主辦、政府「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辦的「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向世界推廣香港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 理大欣悉政府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鼓勵大學學者參與企業研發工作及邀請科企專家參與教學,深化產學研聯動發展,這與理大透過拓展業界合作網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的理念一致。繼早年成立深圳研究院後,近年理大亦於12個內地主要城市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以及在深圳前海成立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對接當地產業和社會需要,積極推動「理大科研 + 內地產業鏈 + 內地市場 = 造福社會」的技術轉移合作模式。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早前向政府提交的《2025年施政報告政策建議》,聚焦於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當中多項建議與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包括鞏固航空航天研究資源、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建設碳交易與碳定價機制,以及推動新能源汽車與綠色能源的發展。 ***完***

2025年9月17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到訪理大 暢談國家航天科技發展 勉勵學生逐夢太空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熱烈歡迎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及首席科學家兼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理事長吳偉仁院士昨天親臨校園主持專題講座。吳院士是次應邀來港,出席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公益慈善研究院、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合共聯合捐贈,香港青年協會作為策略合作夥伴,香港宋慶齡基金會支持的「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活動,並專程撥冗到訪理大,以「逐夢太空 叩問蒼穹」為題,與理大賽馬會綜藝館現場逾600名理大師生、校友及嘉賓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重大進展與戰略規劃。 吳偉仁院士是航天測控通訊與深空探測工程總體技術專家,長期從事航天測控通訊和深空探測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他帶領團隊領導和完成「嫦娥」系列多次歷史性任務,為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目前,他與團隊正推動由國家倡議、多國參與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浩瀚星空,無垠宇宙,國家航天科研人員邁出的每一步,都在為人類探索未知世界貢獻力量。吳院士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將國家深空探測技術帶向世界領先水平,其寶貴經驗與真知灼見必將啟發青年學子對宇宙的好奇與思考,點燃他們逐夢太空的熱情。理大在航天領域深耕30餘載,並把深空探測列為重點科研方向之一。在國家航天科技與深空探測不斷取得突破的征程中,理大有幸參與其中,成為香港唯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未來,理大將繼續致力培育高端科研人才,推動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吳偉仁院士在講座中回顧了世界航天發展歷程,並介紹國家在多項航天工程項目取得的標誌性成果,包括: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其中,中國探月工程只用了二十年時間便完成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創造了多個「世界首次」。「嫦娥五號」首次實現國家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並從月壤樣品中發現了第六種月球新礦物──嫦娥石,為人類拓展認知作出了中國貢獻。吳院士還特別提到,目前月球上已有30多處地點以帶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名稱命名,包括「嫦娥四號」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打破長久以來西方國家壟斷的局面。他更特別提到香港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一直積極參與國家深空探測任務,包括理大在內的科研團隊保障了「嫦娥」系列安全着陸月球和採樣,以及「天問一號」安全着陸火星等。 展望未來,深空資源開發利用逐漸成為國際科技界熱點探索領域之一,其對開發物質資源、利用特殊太空環境資源、掌握獨特深空位置資源等具有重要意義。吳院士表示,近地小行星、月球、火星等地外天體蘊含豐富礦物、水冰、氦-3、大氣物質等資源,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太空中超高真空、微重力、強輻射等特殊環境是實現重大科學突破的天然平台,可催生並賦能地球新產業的發展,例如太空制藥。他還指出,太空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並列舉一系列由此衍生促進經濟和民生的行業和項目,包括:空間太陽能發電站、太空旅遊、太空農業和太空電梯等。 主題演講結束後,由理大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研究)、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擔任主持人,吳院士在台上與一位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博士生、一位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碩士生,以及一位天文學會本科生代表進行了現場對談。其間,有同學提問: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將在未來的深空探測工程扮演怎樣的角色?吳院士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型深空探測工程往往涉及數萬人員參與,不能僅靠傳統方式實施,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有助於實現智能宇航、智能探測、智能控制、智能通訊及智能導航等。 自 2010 年起,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專家攜手研製太空儀器,又利用先進地形測量技術協助評估及選取合適的着陸點,先後協助國家「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及「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近年,理大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並與國家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共建「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理大科研團隊亦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成功借用多批次由「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以便開展多項科研項目。此外,理大學者亦積極參與其他國家航天科技及深空探測領域的研究項目,包括搭載於「實踐19號」衛星上的研究項目,以及有關降低太空廢棄物對通訊衛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擊風險的項目等。 ***完***

2025年9月17日

活動 學生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與清華大學手攜手合作 推進醫療科技和工程物理領域交叉研究及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清華大學早前(9月8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醫療科技和工程物理領域的研究創新、成果轉化及人才培育開展合作。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主任鄒翔教授、清華大學科研院海外項目部主任曾鳴教授、工程物理系副系主任李亮教授及工程物理系邱睿教授見證下,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蔡璟教授和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系主任黃文會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雙方在教研合作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趙汝恒教授表示:「全球科技發展迅速,跨學科合作尤其重要。理大積極推動跨學科創新研究,並在人工智能、碳中和、醫療健康等領域取得卓越成果。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憑藉雄厚的科研實力,在核物理技術及應用等方面引領行業發展。相信此次合作不但能促動兩校的科研及教育發展,更有助推進前沿醫學研究,為國家作出貢獻。」 岑浩强教授表示:「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緊貼醫療健康領域發展,致力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及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並在人工智能應用於精準醫療領域建立扎實的科研基礎,取得具國際影響力的成果。我們期待理大在醫療創新方面的優勢,能與清華大學在核物理領域的專長深度融合,攜手應對醫療健康領域面臨的挑戰,探索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                     黃文會教授表示:「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非常高興能與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深化合作,促進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今天的活動也為雙方合作搭建了平台,進一步推動兩校的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為全球健康與能源安全領域貢獻智慧和力量。」 同日,理大與清華大學合辦「第二屆物質能源安全與健康國際學術論壇」,匯聚兩校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醫學影像、質子治療、人工智能應用於醫療與空間技術等,促進在相關領域的深度合作。   ***完***

2025年9月16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

Photo 1

理大學者開創智慧可持續個人降溫新方案 應對全球極端高溫天氣

全球暖化日益威脅人類健康和工作效率。目前,全球約36億人居住在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區域。在2000年至2019年間,全球每年逾48萬人死於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極端高溫增加壓力荷爾蒙、影響睡眠質素、削弱注意力、降低生產力,以及加劇情緒惡化。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熱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突破傳統服裝設計限制,研發新一代可持續的個人降溫解決方案。 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壽大華教授最近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提出利用先進紡織與智慧可穿戴技術,實現可持續個人降溫的新方法。 智能科技,尤其是智慧可穿戴技術與人工智能,正成為實現可持續個人降溫的關鍵推動力。壽大華教授表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5至2029年間出現史上最熱年份的機率高達80%。在此背景下,個人降溫科技對人類福祉、健康和生產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們正在研發一系列智慧型『超級英雄式』服裝,該服裝具備自我調溫與實時健康監測功能,能有效應對極端高溫天氣帶來的挑戰。」 該篇論文提出的觀點極具前瞻性,系統地聚焦有效整合輻射、傳導、對流及蒸發四種降溫機理,提出在動態現實場景中,實現人體熱濕平衡自我調節的具體策略。論文同時提出並構建了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閉環框架,連接感知、預測及執行,實現個性化及節能的降溫效果,並強調設計具備可規模化和可回收性,以促進公共健康、工作場所安全及效率。 可持續的個人降溫由被動型織物,逐步邁向智能系統。具有光譜選擇性的紡織品能高效釋放人體紅外熱量,同時阻隔外部太陽和地表熱量的侵入。透過在纖維和紗線中複合不同導熱填料,來實現可調熱阻。濕度響應纖維則有助強化對流和蒸發散熱效果。輕量化可穿戴設備,例如︰可變輻射率器件、電致冷與熱電模組,當結合柔性光伏及隨身儲能,可實現主動可控的降溫。這些新技術採用「模式選擇性」降溫策略,並融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兼顧舒適、耐用、可水洗及輕巧特點,有效延展熱舒適範圍,減少對空調的依賴。 儘管個人降溫技術發展迅速,仍面對許多挑戰。人體出汗有助散熱,但目前汗液管理效能有限,常導致織物重量和黏膩感增加,降低透濕性及輻射降溫效率,尤其在劇烈出汗時更為明顯。此外,能夠隨動態環境和個體生理變化實現即時自我調節熱平衡,同時確保舒適和安全,仍是一個極具挑戰的問題。 壽大華教授表示︰「未來我們還需要加強紡織、傳熱學、柔性電子與人工智能等跨學科融合,建立具規模和可回收的製造體系,平衡可持續、可穿戴、時尚與熱管理功能。同時,也需要制定標準化、使用者為本的評價指標,例如:單位功率降溫能力、生理熱感和用戶接受度等,以促進公平比較與使用。」 壽大華教授及其團隊致力研究多項創新技術以應對極端高溫的挑戰。其中iActive™智能運動服引入低電壓驅動人工汗腺及汗區映射的根狀液體輸運網路,以液滴形式快速排出汗液,大幅減輕重量與黏膩感,保持皮膚乾爽透氣,其排汗速度可高達人體出汗峰值的三倍。 Omni‑Cool‑Dry™是一款兼具透氣、類膚質的全新織物,有效導流汗液,又能提供光譜選擇性降溫效果。透過反射太陽和地表輻射,同時發射人體紅外熱量,能讓皮膚溫度相比普通織物降低約5 °C,即使在陽光下使用者也能保持清涼乾爽。 針對高溫作業環境,在熱適應軟體機器人服裝中,內嵌溫度回應軟致動器,可主動或自發地調節織物厚度及其內部靜止空氣層,從而克服傳統隔熱服單一隔熱等級的局限。其熱阻可在0.23至0.48 K·m²/W範圍內調節,即處於120°C的高溫環境下,其內表面溫度也能比傳統隔熱服低約10°C。 SweatMD是一款全紡織、非侵入式可穿戴系統,利用仿生微流體網路定向引導汗液,通過親膚傳感紗線監測葡萄糖、鉀離子等生物標誌物,可即時生成分子層級的健康指標(如疲勞與脫水風險),並將數據傳送至手機。 總體而言,上述創新技術構建了一個智能生態系統,通過感測器監測生理狀態,利用模型預測降溫需求,由智能服裝提供定向回應。透過整合紡織感測器、基於纖維的冷卻器與隨身能量採集器,有望實現可持續的自主降溫。 這些研究成果涵蓋日常服飾、運動與防護裝備,充分體現將基礎研究轉化普及,以應對全球挑戰。透過理大研究中心及設於內地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如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和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更可借助內地市場豐富的應用場景,並與當地龍頭產業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並推動可規模化部署。 壽大華教授的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國際知名創新獎項嘉許,包括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嘉許金獎(2025)及金獎(2024),以及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等。此外,壽教授亦榮獲美國纖維學會「傑出成就獎」,該獎項每年僅授予一位全球學者。 ***完***

2025年9月1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時裝及紡織學院

Photo 1

理大與地政總署合作推動創新測繪及空間地理科技 支持香港數碼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地政總署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共同發展符合官方標準的智慧測繪及地理空間服務建立合作框架。雙方將透過在相關領域開展領先研究、提供技術培訓及推動技術進步,加快香港數碼轉型的步伐。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與地政總署副署長(測繪事務)張國輝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陳武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史文中教授、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翁齊浩教授及地政總署助理署長(測繪事務)朱紹基先生等一眾嘉賓亦出席見證。 王鑽開教授表示:「從城市規劃、環境監測,到災害應對和資源管理,空間數據和人工智能科技從方方面面改變着我們如何理解環境及與其互動。透過結合測繪處的專業及經驗,以及理大卓越的學術、前沿研究和創新實力,我相信此次合作能鞏固香港作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的地位,為社會帶來創新及繁榮的氣象。」 張國輝先生在簽署儀式表示,是次合作結合理大的卓越科研能力與地政總署的實務經驗,是香港地理空間技術現代化的重要一步。藉此,署方將推動應用創新方案,以提升土地行政效率,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在是次的合作架構下,理大四個學術及科研單位,包括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將與測繪處在科研、教育及知識轉移範疇進行合作,聚焦於土地測量、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定位技術等多個跨學科領域。 雙方亦計劃成立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投放人才和技術資源,測繪處則提供專業經驗及業界見解。中心將致力優化和應用各項與土地測量、衛星定位參考網、無人機、空間數據整合及分析、智慧地址管理相關的實踐和技術方案,以提升香港城市規劃及發展的效率和精準度。此外,理大與測繪處亦會探討為業界及相關政府員工提供技術培訓,加深他們對最新測量和地理空間技術的了解。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意義,並表示:「智慧及可持續城市是理大交叉學科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在這一主題下,我們融合多個學科的專業,包括土地測量、地理資訊學、土木工程、電子計算及人工智能,並在空間數據分析、系統整合、基礎設施設計和感測技術等領域推動創新研究,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供業界和政府採用的技術和政策建議,為改善城市規劃作貢獻。」 陳武教授亦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他指出:「測繪處擁有重要的空間數據、對監管框架的了解和應對城市挑戰的實際經驗,而理大則具備推動前沿研究、提升技術專業及提出創新解決方法的深厚實力。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攜手築起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樑,確保科研成果能被轉化為實際應用,並發揮各自優勢應對複雜的城市發展挑戰,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建設香港成為智慧可持續城市。」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別具意義。 陳武教授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 此次合作促進了學界、政府與業界之間的緊密聯繫,並通過依托測繪與地理空間領域的創新,以及深度整合用於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技術,為發展智慧香港注入重要動力。 ***完***    

2025年9月1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理大高等研究院

Photo 1

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蒞臨理大 向師生宣揚奧林匹克精神 迎接第十五屆全運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重視全人教育,積極邀請社會各界翹楚到大學分享交流,激勵學生發揮潛能,實踐理想。理大今日與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共同主辦、中國香港體育聯盟合辦「學務長專題講座系列:追夢人生」——「全力以赴 逐夢賽場 :『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講座,邀請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中國香港奧林匹克學院主席及理大校董會成員霍啟剛先生擔任主講嘉賓,分享他在推動香港體育發展的豐富經驗,並展望今年11月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會),期待學生全情投入及支持國家體育盛事。 講座吸引約200名嘉賓、理大管理層及師生參與。霍啟剛先生以「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為主題,細說他參與本地體育發展工作的歷程,當中特別提及對培育精英運動員的重視,以及如何透過「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對於即將舉行的十五運會,他表示賽事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有助推廣大灣區融合,意義非凡。 霍啟剛先生表示:「近年香港體育發展取得令人振奮的成果,有賴政府持續投放資源支持,讓中國香港運動員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屢創佳績,而運動員能夠自信地站上賽場,發揮最佳水平,亦有賴廣大市民一直以來的鼓勵與支持,這份社會齊心推動體育發展的力量,尤其珍貴。兩個月後粵港澳三地將共同承辦十五運會,這不但是國家對香港信任的體現,更是推動區域體育合作、提升本地體育水平的平台。希望全港市民能夠齊心關注全運會,積極參與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共同打造一場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體育盛事,展現香港熱愛運動、團結向上的精神。」 講座的對談環節由理大暫任學務長梅國威教授主持。霍啟剛先生與兩位香港傑出運動員兼港協暨奧委會首屆「奧林匹克大使」——五屆奧運游泳運動員及亞運會獎牌得主歐鎧淳小姐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劍擊運動員及亞運會獎牌得主崔浩然先生深入交流。他們除了暢談各自的發展經歷,亦分享在運動員生涯中遇到的挑戰,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追夢路途上堅持和付出的重要性。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邀請霍啟剛先生、歐鎧淳小姐和崔浩然先生蒞臨分享。霍先生在運動界及推廣奧林匹克運動的卓越成就,以及兩位運動員堅毅不屈的精神及對運動的熱愛,為我們在學術和事業的追求中有所啟發。理大一直支持體育發展,去年理大運動代表隊分別奪得大專男、女子全場總冠軍的殊榮,達成七連霸。希望理大的運動員及學生繼續秉承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並以此作為前進的動力,朝著自己的理想進發。」 理大一直致力推動體育發展,並大力支持培育香港運動員的工作。除了在校園推廣運動文化,大學亦提供「傑出運動員推薦計劃」、「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德藝計劃」,並與香港體育學院簽署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合作備忘錄,支持精英學生運動員在學業及運動雙軌發展。 「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系列活動,由港協暨奧委會主辦,中國香港體育聯盟合辦。「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自2005年起推行,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奧林匹克主義和體壇發展的認識及鼓勵大眾參與體育運動。   ***完***

2025年9月11日

活動 學生事務處

Photo 1

理大本科入學資訊日將於9月27日舉行 超過250場活動介紹最新課程及入學資訊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 9 月 27 日舉行「理大本科入學資訊日」(資訊日),今年將以「創新及多元」為主題,舉辦超過250場活動,包括由教務處舉辦的入學講座,涵蓋經聯招、非聯招(非本地學歷)、高年級入學(副學士、高級文憑學歷)及內地高考成績報讀的入學資訊,以及由各學院及學系舉辦的課程諮詢、實驗室及教學設施導賞團、學生分享和工作坊等,為學生及有意進修人士提供最新升學資訊,探索多元化的課程選擇。 理大一直採用靈活的本科招生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專業選擇,並開辦涵蓋不同新興領域的課程,應對社會人才需求。學生可根據興趣制定靈活的學習方向,有明確升學目標的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心儀的學系或課程;而希望探索學術興趣的學生,則可報讀組合學士課程,了解學院的各個主修科目。其中修讀跨學科組合學士課程的學生,可以在首年探索不同學院提供的課程,其後再決定主修科目,增加學習自主及彈性。 理大將於2026/27學年開辦兩個學士課程:工程學院將開辦體育科技(榮譽)理學士課程,而人文學院亦會開辦語言科學及技術(榮譽)理學士課程。此外,以下課程亦會進行改組: 原有課程 新課程 生物醫學工程(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改名為生物醫學工程(榮譽)理學士 智能供應鏈及工程管理(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智能供應鏈 / 工程管理兼數據分析) 改名為智能供應鏈及工程管理(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航空營運及系統學 / 智能供應鏈 / 工程管理兼數據分析) 在課程之下新增航空營運及系統學(榮譽)理學士課程 理大一直重視全人教育,積極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大學會繼續向所有獲學術類別入學獎學金的得獎本科生,額外提供港幣3萬元的海外交流資助,以參與學生交換計劃。大學期望到2027/28學年,所有本科生能獲最少一次參與非本地學習的機會。 有關「理大本科入學資訊日」及登記詳情,可瀏覽:https://www.polyu.edu.hk/study/events/ ***完***

2025年9月11日

教與學 教務處

Photo 1

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創新創業大賽全球逾700初創隊伍參與 香港主賽區公開組及學生組優勝隊伍誕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旗艦創新創業大賽「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自今年初啟動以來,成功吸引全球逾700支精英初創隊伍參賽,競逐逾港幣200萬元的總獎金。香港主賽區「理大 × 水滴國際未來挑戰賽」決賽昨天於理大校園圓滿舉行,公開組及學生組最終優勝隊伍成功誕生,躋身年底舉行的總決賽,與其他六個賽區的優勝隊伍一較高下。 香港主賽區「理大 × 水滴國際未來挑戰賽」承蒙水滴公司、華為雲香港和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贊助,以及戰略合作夥伴包括國泰、Nike和NTT的支持,公開組和學生組賽事成功吸引全球約200支團隊報名參加。經過嚴格的選拔過程,約30支優秀初創隊伍於昨天舉行的決賽中以電梯路演形式同場競逐多個獎項及豐厚獎金;而經評委嚴格甄選誕生的學生組四強隊伍,將與公開組各領域的冠軍及優異獎得主一同晉身總決賽。 公開組水滴盃(總冠軍)由哈文研創有限公司憑「氣動樂」項目奪得,至於學生組則由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憑「噴霧式仿生雙層抗疤敷料」項目摘冠。前者獲得港幣15萬元獎金,而後者則得到獎金港幣30,000元。 公開組賽事聚焦貨運及出行、金融及保險科技、大健康、資訊科技和運動等關鍵行業領域,旨在為這些行業研發具變革性的解決方案。為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激發青年學子的創業熱情,賽事特設學生組,除了為參賽隊伍舉辦理大創業培育系列,提供涵蓋培養創業思維、激發創意,到構建商業模式及提升項目提案技巧等關鍵環節的訓練外,入圍團隊更獲邀到越南、新加坡、上海、大灣區及長三角等地參加創業探索之旅,讓學生深入了解當地創新生態、拓展國際視野,並探索合作及市場機會,為未來創業發展奠定基礎。 理大副校長(創新及研究)趙汝恒教授祝賀各優勝隊伍,並祝願他們在未來創新創業路上屢創佳績,並強調:「理大矢志成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通過PolyVentures生態系統,以及設於內地多個城市的技術創新研究院,積極培養新一代企業家,推動科研轉化落地,致力完善香港乃至內地多個地市的創科生態圈。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不僅是創新創業比賽,更是一個融合教育、科研成果轉化、初創孵化和投資配對的平台,為有志創業的學生、教職員、校友及各方人士提供一展所長的舞台,將創新意念及前沿研究轉化為造福社會的應用方案。」 賽事評判之一、2024年「傑出理大校友獎」得主、水滴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沈鵬博士致辭時表示:「很榮幸以校友身分支持母校的旗艦創新創業比賽,與眾多年輕企業家分享創業經歷,為有志創業人士帶來啟發,並開拓他們的視野。在理大學習的時光,為我日後踏上創業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在拓展業務之餘,更要不忘回饋社會,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理大 × 水滴國際未來挑戰賽」得獎團隊/項目如下: 公開組 獎項 獲獎項目 獲獎初創企業/團隊 獎金 水滴盃 氣動樂 哈文研創有限公司 港幣15萬元 貨運及出行 冠軍* 智能測量自動系統 – The X 雲智流科技公司 港幣50,000元及華為雲服務10,000美元限額 優異獎* Smooji Smooji Limited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應用於低空經濟的先進無人機無線充電系統 諾瓦電子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AkkMoreä天然脂肪代替品 寶力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 金融及保險科技 冠軍* 利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徹底改變索賠流程 醫結有限公司 港幣50,000元及華為雲服務10,000美元限額 優異獎* Otonomi – Parametric Cargo Delay Insurance Otonomi (Asia-Pacific) Limited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Theo Quant Theo Quant Limited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Inriskable Inriskable (HK) Limited 港幣15,000元 大健康 冠軍* 可穿戴唾液葡萄糖傳感平台 知感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50,000元及華為雲服務10,000美元限額 優異獎* 氣動樂 哈文研創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VISI-AI視覺訓練 雲眸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及轉化研究資助獎項 Virtual Patient Simulation System 優數視野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及轉化研究資助上限港幣50萬元 轉化研究資助獎項 智核微創 崔睿澤、秦璟教授、高秉晨、周軍 轉化研究資助上限港幣50萬元 資訊科技 冠軍* 蜻蜓仿眼:微秒級全景拇指相機 龍視覺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50,000元及華為雲服務10,000美元限額 優異獎* PolyPi:基於邊緣AI的管道自主作業機械人 香港普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全球第一款建築施工平面布局 AI設計平台 智造力(香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Charger Circle Chargercircle Technology Limited 港幣15,000元 運動 冠軍* 織物傳感系統 Easenory Technology Limited 港幣50,000元及華為雲服務10,000美元限額 優異獎* 生物基功能材料在運動領域的產業化應用 香港英騅國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睿跑優動:精準跑者表現優化 梁建强實務教授、蘇皓罡、石海慧、梁睿明、李源、Lukas Wambua MUTETI 港幣15,000元 優異獎* OMEGA 賽事評分系統 踏有限公司 港幣15,000元 學生組 獎項 獲獎項目 獲獎初創企業/團隊 獎金 冠軍* 噴霧式仿生雙層抗疤敷料 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30,000元 一等獎* 無造影劑腫瘤精准診療影像系統 馬宗鋭、黃御華、熊天宇 港幣20,000元 二等獎* 人工智慧 + 數字孿生 賦能智慧建築管理 青衍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10,000元 二等獎* AI聲學防溺水監測系統的可穿戴設備 香港藍盾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10,000元 優異獎 可吸收高分子人工血管及系列可吸收植入醫療器械的研發和產業化 香港恒一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優異獎 天然環保的外控保鮮技術 保鮮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優異獎 Goolab - OV新型補鈣護骨精華飲 峰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優異獎 小豚正字 同行伴學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優異獎 一種可穿戴多模態的早期肌少症檢測的肌肉感測器 安栢電研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優異獎 硬體+AI雙核驅動賦能電力系統無人值守智慧運維 小馬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觀眾票選獎:最佳演說獎 AI聲學防溺水監測系統的可穿戴設備 香港藍盾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觀眾票選獎:最具創意獎 噴霧式仿生雙層抗疤敷料 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觀眾票選獎:最受歡迎獎 小豚正字 同行伴學有限公司 港幣5,000元 *躋身總決賽隊伍 「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採用獨特的「1+N」模式,以香港為主賽區,在惠州、溫州、深圳前海、上海、南京和晉江設立分賽區,招募海內外的科技創業團隊和創新者參加。理大與每個賽區的龍頭企業及理大內地技術創新研究院合作,為參賽及獲獎隊伍提供所需支援和指導,包括考察內地城市及理大內地技術創新研究院、參與企業訪問活動、商業及技術諮詢服務及海外旅程等。比賽詳情請參閱「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網站。 「理大 × 水滴國際未來挑戰賽」公開組「水滴盃」(冠軍)由哈文研創有限公司奪得。 「理大 × 水滴國際未來挑戰賽」學生組冠軍由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奪得。. ***完***

2025年9月10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Prof Cao copy

理大宣布委任曹建農教授為副校長(教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委任曹建農教授為副校長(教學)。曹教授已於2025年9月1日履新。 曹教授為享譽國際的計算和數據科學學者,研究領域涵蓋分佈式系統、區塊鏈、無線感知與網絡、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移動和邊緣計算。他發表了六本合著書籍和九本合編書籍,以及超過800篇在主要國際期刊和會議論文集上的論文,擁有34項專利,並因其傑出的研究成就屢獲殊榮。 曹教授現為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電子計算學系分佈式與移動計算講座教授,及高等教育研究及發展院院長。此前,他曾於2011至2017年擔任電子計算學系系主任,並於2021至2025年擔任於研究生院及本科生科創學院院長。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歡迎曹教授獲委任為副校長(教學),並表示:「曹教授是傑出的學者及富有遠見的學術領袖。過去 27 年,他全心服務理大,累積了豐富的大學領導與管理經驗。我深信曹教授必定能在新崗位上,帶領理大在教學領域再創高峰,協助大學培育可在人工智能時代擔當領航角色的專業人才及社會領袖,為理大進一步發展成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理大副校長(教學),曹教授負責統籌及推動大學學與教的規劃及發展。他將領導學術課程設計,革新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積極推動數碼轉型,深化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促進教學創新;並制定及執行相關的大學政策及計劃,以確保在瞬息萬變的數碼時代保持卓越的學術質素。 曹教授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中國計算機學會(CCF)會士,及計算機協會(ACM)傑出會員。他曾於2012至2014年擔任IEEE計算機學會分佈式計算委員會主席,並於 2017年獲CCF頒發海外傑出貢獻獎。 ***完***

2025年9月10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