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01

理大舉辦「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 連結全球政產學研領袖 推動建設低空經濟生態圈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辦的「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高峰會)今日於理大圓滿舉行。高峰會匯聚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的政產學研代表,就低空空域管理政策、創新技術研發、產業發展模式及城市應用案例等關鍵議題提出前瞻性見解,並展示多項相關科創成果。全日活動吸引了逾1,200名政商領袖、學者、業界及公眾人士參與,體現香港在標準、監管與國際接軌方面的獨特優勢。 高峰會於理大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並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創會會長葛珮帆議員、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常任秘書長蔡傑銘先生、理大司庫李健先生、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等一眾嘉賓蒞臨出席。 黃偉綸先生致辭時表示:「低空經濟發展除了需要由政府推動以外,更加需要來自不同界別的夥伴支持,很高興香港理工大學在這方面能作為『戰友』。政府正快速地推動低空經濟發展,首批38個『監管沙盒』試點項目,其中17個已經開展,預計至本月底,將再有多11個項目落地。另外,明年會進一步推出『監管沙盒X』試點項目,涵蓋跨境路線及低空載人飛行器等複雜度較高的應用場景,政府會繼續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並積極推展相關基礎設施。」 林大輝博士說:「香港理工大學一直與政府及業界攜手推動地區低空經濟的發展,加速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樞紐地位。這次高峰會正好能與來自不同地區的政府、業界和學界專家展開深入交流。低空經濟作為國家重點推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被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有見及此,理大早前提交的施政報告政策建議當中,亦建議在基礎建設、區域協作、公務員培訓等多個方面入手,推進香港低空經濟的發展。理大將繼續發揮我們在跨學科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優勢,借助社會各界的協同力量,協助香港以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這個新興領域搶佔先機。」 葛珮帆議員表示:「低空經濟會為交通、物流、公共服務及產業帶來革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為年青一代帶來新希望。這些變革更會為市民大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但要安全地發展低空經濟,我們仍然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攜手,『政、産、學、研、投』協同突破,推動政策、制度、法規、科技方面的創新。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將繼續與大灣區城市以及各界持份者聯手,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低空經濟的先行者、示範區,亦會擔當『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助力我國的低空經濟走向全世界。」 高峰會首場活動邀得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畢奇院士,以「築建航控服務智聯網  釋放低空經濟新潛能」為題發表主題演講。隨後的兩場爐邊談話分別由蔡傑銘先生聯同內地、歐盟及新加坡政府官員及國際企業代表,就配合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及規管制度分享真知灼見;以及由趙汝恒教授與多位學者及行業領袖,包括領先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及低空經濟系統開發商,探討產業、科學與學術界的協同創新如何引領低空飛行及相關技術的突破和轉化。 高峰會邀得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畢奇院士,以「築建航控服務智聯網 釋放低空經濟新潛能」為題發表主題演講。 高峰會在下午設有以下四場分論壇:「沙盒項目進展分享」展示了現行沙盒項目的進展,並重點介紹試點成果、主要挑戰及政策建議;「無人機交通管理和無人航空載具技術」聚焦大灣區內就無人機交通管理基建設計、載人空域整合、無人機技術及安全機制進行的研究;「政策與法規」就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框架展開討論,涵蓋公私營合作模式及區域融合等;「產業論壇」介紹了無人機在硬體、軟體及系統方面的創新成果,並現場演示或通過影片展示了其在公共服務中的應用案例。 此外,高峰會設創新科技展,近30家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企業展示多個前沿科技應用案例及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涵蓋衛星導航干擾預警機系統、5G網聯無人機技術、5G無人機綜合管理雲平台、人工智能驅動空中智能無人機平台、無人機無綫充電系統、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低空高精度定位與導航PPP-RTK即時服務系統,以及以無人機輔助的城市物流運輸優化系統等。 高峰會設創新科技展,近30家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企業將展示多個前沿科技應用案例及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低空經濟研究中心核心成員黃海龍教授在理大展區介紹大學的多項創新研發。 全面支持香港低空經濟發展 理大致力為香港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政策建議到人才培育的全方位支持。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去年已正式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開展多項跨學科研究,推動相關的技術研發;而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亦就低空經濟的多個範疇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同時,大學積極拓展業界合作網絡,促進低空經濟領域的創新實踐及技術轉移。理大並於今年9月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培育低空經濟所需的專業人才。」 趙汝恒教授(中)、葛珮帆議員(左)及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暫任系主任、機械人與自主系統講座教授兼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華教授(右)出席傳媒訪問活動。 趙汝恒教授深入介紹了理大在推動低空經濟方面的重要舉措及計劃。 「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充分展現了理大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雄厚科研實力、跨界合作網絡及成果轉化優勢,同時展示了香港及大灣區蓬勃的低空經濟生態,提升香港在此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匯聚相關界別專家相關就重要議題的見解,實現香港成為亞太區低空創新應用樞紐的願景。   ***完***

2025年10月9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理大於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全球第83位 連續五年穩居百強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2026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上升至第83位,並連續五年躋身全球百強,彰顯理大在科研、教學與知識轉移方面的整體實力與全球影響力,亦反映了大學致力打造國際化學術環境的成就。 是次排名涵蓋全球115 個國家及地區共2,191所大學,並以教學、研究環境、研究質量、國際展望和產業五大範疇,合計18項指標,全面評估大學教研成果。理大在多項研究相關指標持續表現優異,其中「卓越研究」及「人均發表量」連續三年獲得滿分,並在「研究實力」與「研究影響力」等指標中表現出色。 理大亦於「專利」連續兩年獲得滿分,該指標衡量引用大學研究成果的專利數量。此卓越成就印證理大對知識轉移的堅定承諾及對國家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我們欣悉理大在2026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表現卓越,印證大學的學術及科研實力備受國際認可。作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理大將繼續在教育、科研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並深化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致力推動世界領先的研究及創新,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加入,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及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貢獻力量。」 有關2026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的詳情,請瀏覽: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latest/world-ranking ***完***

2025年10月9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理大研究破解中藥提取物粉防己鹼的關鍵標靶機制 為治療病毒感染、阿茲海默症等開啟新途徑

過去有研究發現源自傳統中藥粉防己根部的化合物粉防己鹼(tetrandrine)能有效防止伊波拉病毒感染,但當中的確切作用機制仍未被證實。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人員發現,粉防己鹼能藉由阻斷細胞訊號傳導的關鍵脂質分子鞘氨醇(sphingosine)的輸送,抑制鈣通道。研究首次揭示了粉防己鹼的關鍵作用機制,有望推動新藥研發及創新治療方案。 粉防己鹼以強大的抗病毒、抗炎及抗癌特性而為人所知,它亦被發現能夠抑制菸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ADP)介導的鈣離子外流,從而抵抗伊波拉病毒感染。長久以來,科學界一直認為粉防己鹼是透過直接阻斷鈣通道及鈣離子釋放來激發藥理活性;鈣是調節細胞功能與生理活動的重要因子,在抵抗感染、新陳代謝、維持大腦與神經元功能及病毒複製過程起着關鍵作用。 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柯子斌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特製光親和探針等先進技術,將粉防己鹼的細胞靶點圖像化,發現粉防己鹼並非直接靶向鈣通道,而是與細胞代謝樞紐溶酶體 (lysosome)上的LIMP-2蛋白結合,進而抑制溶酶體釋放鞘氨醇。細胞鞘氨醇的含量直接控制着鈣通道的活性——也就是說,被釋放的鞘氨醇越少,能進入細胞的鈣就會越少。 基於這個重大發現,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粉防己鹼可以透過靶向LIMP-2,改變溶酶體的鈣離子釋放,進而干擾某些病毒的存活及複製,包括伊波拉病毒及新型冠狀病毒等,為應對病毒感染開啟了新的可能性。此外,這項發現啟發了以溶酶體相關機制作為藥物研發的新方向,為治療常見由鈣失衡引起的問題,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部分癌症的轉移,提供了創新的治療策略。 柯教授表示:「這是首次發現LIMP-2具有影響鈣訊號傳導的功能,顛覆了傳統認知。從細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透過LIMP-2和鞘氨醇介導的全新NAADP調控鈣訊號傳導途徑;從抗病毒治療的角度來看,我們則找出了LIMP-2作為粉防己鹼的關鍵標靶,可抑制伊波拉病毒,或能更廣泛地應用於其他抗病毒治療。 」 此外,在研究粉防己鹼的生物機制時,團隊構建了一個結合光親和探針與多組學分析的科技平台,可廣泛用於研究天然產物的生物學特性。更重要的是,該平台可協助研究人員辨識其他天然化合物的分子標靶,尤其是源自傳統中藥的天然產物,促進嶄新分析技術與傳統中藥的融合,以及天然產物的現代化應用,提高其在治療頑疾方面的藥用潛力,推動開發創新藥物。 這項開創性研究重新定義了粉防己鹼以至其他天然化合物在現代治療策略中的應用模式,有關成果已以《粉防己鹼通過依賴LIMP-2和鞘氨醇介導的機制調控由NAADP介導的鈣訊號傳導》為題刊載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完***  

2025年10月8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Photo 1

國家嫦娥六號團隊獲國際宇航聯合會「世界航天獎」 採用理大研製航天工程載荷 實現月球背面採樣任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在國家嫦娥六號任務中負責關鍵工程載荷,助力實現首次在月球背面採樣的創舉。中國國家航天局嫦娥六號團隊日前在於悉尼舉行的第 76 屆國際宇航大會開幕禮上,獲國際宇航聯合會(IAF)頒發 2025 年「世界航天獎」(World Space Award),理大作為團隊一份子感到無比光榮。大學同時獲頒「3G+ 多元化獎」(3G+ Excellence in Diversity Award),成為中國及東亞地區首間獲此殊榮的高等學府,彰顯了其在推動航天領域多元發展方面的卓越成就。 「世界航天獎」是國際宇航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被譽為「太空奧斯卡」。此前,國家嫦娥四號團隊及天問一號探測器研製團隊已分別於2020年及2022年獲獎,這次嫦娥六號任務團隊獲獎,再次印證中國航天事業的世界領先地位。 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緊密合作,為嫦娥六號任務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並參與多個重要部件的設計及生產,是香港唯一有關鍵性航天工程載荷搭載於嫦娥六號的高校。該裝置於 2024 年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完成全自動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 至於理大獲頒的「3G+ 多元化獎」,則旨在表彰大學在科研及校園發展等方面堅定實踐鼓勵多元、公平和包容的理念,並積極促進航天領域的地理(Geography)、世代(Generation)及性別(Gender)多元化。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助力國家航天團隊獲得國際殊榮,與有榮焉,同時理大獲得多元化獎,這不僅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肯定,更是對大學推動多元共融理念的認可。理大將繼續致力推動創新科研,培養多元人才,為香港、為國家、為全球社會作出貢獻。」 理大在 2010 年起積極參與國家太空探索計劃,並先後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及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提供關鍵技術,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科研團隊。近年,理大更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進一步深化航天科研工作。 自 2023 年加入 IAF 以來,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際宇航大會。大學今年在會上展示了九項前沿太空研究項目,涵蓋低地球軌道導航、行星遙感、太空船滅火系統及太空衣設計等,並介紹了由兩位國際本科畢業生創立的初創企業及其研發的人工智能衛星影像定位。未來,理大將繼續推動卓越的航空航天研究及培育相關人才,為國家深空探測事業作出貢獻。   ***完***

2025年10月3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C0149 (2)

理大428名學者入選2025年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史丹福大學最新發布的2025年全球首2% 頂尖科學家名單中再創佳績,共有259名學者榮登「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連同「年度引文影響力排行榜」,合計428名學者上榜,入選學者人數在香港院校中排名第二,充分印證理大卓越的科研實力備受國際認可。 「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根據學者於1960年至2024年間的論文被引次數評定。理大在「建築及建造」和「運籌學」子領域中擁有全球大學中最多的首2%頂尖科學家。理大於合共25個子領域^均為本港擁有最多首2%頂尖科學家的院校,包括「建築及建造」、「材料」、「能源」、「土木工程」、「光電子學」、「運籌學」、「護理學」、「電機與電子工程」、「機械工程與運輸」、「運動、康樂與旅遊」、「物流與運輸」、「氣象學與大氣科學」、「眼科與視光學」、「康復治療」等。 此外,理大共有四名學者在其專業領域躋身全球前10位,分別來自「建築及建造」「運籌學」、「地質與地理資訊工程」及「土木工程」; 19名學者位列全球前50位,理大於全球前10位及前50位的學者人數均為本港院校之冠。而在「犯罪學」、「策略、防衛與保安研究」及「社會工作」三個子領域,理大更是本港唯一有學者獲列入「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的院校。 全球首2% 頂尖科學家名單由史丹福大學編撰,根據學者截至2024總被引次數、獨著論文的被引次數和H-指數等論文影響力綜合指標數據編製,涵蓋22個學術領域及174個子領域,並分為「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與「年度引文影響力排行榜」,旨在衡量學者的長期及近期研究影響力。 理大致力推動科研創新,此次佳績彰顯大學持續推動前沿研究與人才培育的堅定承諾。展望未來,理大將繼續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以具影響力的研究應對全球挑戰,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 ^包括與其他本地院校並列的子領域   ***完***

2025年10月3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理大與北體大簽署合作備忘錄 貢獻國家建設體育強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憑藉在體育科技研究領域的前沿優勢以及體育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積極拓展與頂尖體育學府的戰略合作。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日前(9月29日)率代表團到北京,與北京體育大學(北體大)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高品質體育人才培養及體育創新科技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以科技賦能人才培養,為國家建設體育強國貢獻香港力量。 北體大素有「中國冠軍搖籃」的美譽,隸屬國家體育總局,是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簽署儀式在北體大校園舉行,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北體大校長張劍先生的共同見證下,由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及北體大黨委常委及副校長洪平先生代表雙方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理大一直以創新的體育科技貢獻國家發展。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理大憑藉物理治療、視光學、護理學等學科強項,被中國奧委會授予「中國奧委會備戰2008年奧運會科技合作夥伴」,擔當國家運動員的堅強後盾,其後更延伸成為「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的科教合作夥伴」。為進一步引領體育科技創新前沿,理大於2022年成立體育科技研究院,專注於運動生物力學、體育產品設計、運動測量與康復治療等交叉學科研究,致力於提升運動員表現,為全民締造健康生活。 今年四月,林大輝博士率團訪問北體大,探討雙方合作的方向與路徑。理大與北體大在訪問五個月後即簽署合作備忘錄,體現了「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體育精神。 理大與北體大將以合作辦學模式聯合培養碩士及博士人才,成立「合作創新中心」,從競技服裝、運動食品、康復醫學等領域著手,在交叉學科與體工融合方面重點發力。理大與北體大的強強聯手,攻堅體育科技,為建設國家體育強國注入澎湃新動能。 ***完***

2025年10月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體育科技研究院

Photo 1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師生團隊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為運動員提供全面運動物理治療支援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會)將於今年 11 月 9 日至 21 日於廣東、香港及澳門舉辦,雲集全國各地的頂尖運動員。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支持體育發展,由康復治療科學系師生組成的團隊為參賽運動員提供全面的運動物理治療支援,涵蓋前期訓練及現場醫療服務,協助他們以最佳狀態出戰比賽,在賽場爭取佳績。 團隊由理大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符少娥教授帶領,並包括另外九名康復治療科學系教員及校友,以及逾 30 名正修讀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及運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課程的學生。團隊分別為中國香港男子及女子手球隊、棒球隊、體操隊及柔道隊,以及廣東省的乒乓球隊及劍擊隊的運動員制定了一系列運動物理治療支援,包括賽前的個人化表現評估與分析、健康狀況及訓練負荷監測、訓練支援,以及臨床物理治療諮詢,並將於比賽期間駐守各代表隊提供醫療支援。 符少娥教授擁有豐富運動物理治療經驗,曾多次帶領團隊支援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包括 2008 年的北京奧運及 2023 年的杭州亞運等。她表示:「團隊一直以支援香港及中國運動員備戰及參與大型比賽為使命,很榮幸今次能夠參與十五運會,並在這場全國矚目的賽事上發揮理大於運動科學和運動治療方面的優勢。」符教授亦特別感謝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促進理大與多個體育總會會員的相互協作。 理大團隊早於一年前展開相關籌備工作,透過結合在運動物理治療領域的專業知識及相關研究成果,幫助運動員提升表現及減低受傷風險,包括進行評估以鑒定較易受傷的位置、視察運動員的訓練姿勢並分析有機會引致受傷的動作,同時亦為有傷患的運動員提供康復治療,並協助他們制定恢復策略。他們並應用了多項自主研發技術,例如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肩關節固定支具等。 即將出戰十五會的中國香港男子手球代表隊隊長、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畢業生謝永輝先生表示:「能夠代表香港出戰全運會是莫大的榮耀,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專業支援讓我們在備戰期間保持最佳狀態。作為理大畢業生,我感到特別自豪,因為母校不僅培育了我,也在我運動生涯中提供了堅實後盾。」 中國香港柔道運動員、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博士研究生李玨穎先生亦分享指:「作為運動員,同時也是物理治療的研究者,我深知專業物理治療在提升表現及預防傷患方面的重要性。理大的支援不只是技術上的幫助,更是心理上的鼓舞,讓我們能夠全力以赴迎接挑戰。」 理大團隊採用師生協作模式,學生在教員的指導下親身為專業運動員提供各項運動物理治療服務,從中汲取寶貴的實戰經驗,為成為能應對不同挑戰的物理治療師作好準備。參與項目的學生均表示,能親身為代表香港出戰的運動員提供物理治療服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讓他們能夠更了解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作出專業決策,對他們未來成為一位出色的物理治療師有很大幫助。 是次全國運動會首度由粵港澳三地攜手承辦,香港更歷史性承辦八個競賽項目。逾 30名理大學生及校友將會出戰約七個體育項目,包括競技體操、田徑、沙灘排球、手球、空手道、跆拳道及游泳等。祝願理大體育健兒充分發揮主場優勢,於十五運會為港爭光。   ***完***  

2025年10月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康復治療科學系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與萬順昌鋼材加工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香港建築業智能化及可持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萬順昌鋼材加工有限公司於9月30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於鋼筋追蹤技術研發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攜手推動本地建築業邁向智能化及可持續發展新里程。 滬港聯合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姚祖輝先生於儀式上表示:「滬港聯合控股自1961年成立,1993年於香港上市,業務由最初的鋼材貿易,10年前轉型為鋼材加工,並於香港設立廠房。我們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號召,未來數年將於香港大力投資兩大方向:一是打造無人工廠,運用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技術大幅提升生產力;二是推動建築科技於香港落地轉化,特別是在北部都會區開創新篇章。作為香港人,儘管這些項目的回報週期或需10至15年,但我們認為這是必須承擔的責任。要做好這些工作,必須與香港最優秀的建築領域專家攜手合作。」 簽約儀式上,滬港聯合控股有限公司黃霆鈞先生與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朱松曄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協議,姚祖輝先生及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共同見證。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署理院長肖賦教授亦於儀式上致辭,介紹合作背景及學院發展方向。 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積極探索鋼筋追蹤及管理系統的研究合作機會,並就後續深入交流與合作框架達成初步共識。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將主導相關研究工作,雙方將定期檢討及討論項目進展,確保合作順利推進。 肖賦教授於致辭時表示,建設及環境學院作為理大12個學院之一,專注於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及建築環境等領域,下設建築及房地產、土木及環境工程、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以及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四個學系。今次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參與鋼筋追蹤技術研究,將有助推動香港智慧城市及智能建築的發展。 林大輝博士表示,萬順昌是一間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企業,堪稱行業典範,在香港工業化及內地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均作出重要貢獻。姚祖輝主席作為香港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對香港教育和大學發展有深入瞭解。我們非常感謝姚主席對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和創新能力的認同與信任。我深信我們的合作必定能取得豐碩成果。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余濤教授及萬順昌土地開發與企業戰略總監林力山博士將負責協調具體項目及推動後續討論。 萬順昌鋼材加工有限公司為香港上市公司滬港聯合控股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擁有10年本地鋼材加工經驗,致力推動建築業創新發展。是次合作標誌著理大與業界的緊密聯繫,透過結合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為香港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智能化轉型作出積極貢獻。 ***完***

2025年10月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1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周年 理大逾 1,300 名嘉賓、師生及校友出席國慶升旗儀式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早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周年。升旗儀式由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政策研究室主任包海斌參贊主禮。校董會副主席葉中賢博士、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大學司庫李健先生、大學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及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聯同一眾理大校董會成員、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管理層、榮譽博士、大學院士、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會成員,以及逾 1,300 名嘉賓、師生和校友出席儀式,祝願國家富強昌盛,香港繁榮穩定。儀式由理大學生升旗隊負責。 林大輝博士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載,國家蓬勃發展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全球百強大學,理大肩負培育人才和未來領袖的使命,致力培育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增強大學社群對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與歸屬感。我們積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助力國家建設教育强國、科技强國和人才强國。」 滕錦光教授表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周年,國家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成就斐然。作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理大將繼續發揮在教育、科研和知識轉移方面的優勢,推動全球領先的研究與創新,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為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作出貢獻。」 理大積極弘揚中華文化,自去年起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提升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欣賞。為紀念抗戰勝利 80 周年,理大在升旗儀式後於賽馬會綜藝館放映電影《國歌》。電影講述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故事,歌曲展現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活動有逾 600 名嘉賓及理大社群出席。   ***完***

2025年10月1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研究團隊開發地下管道檢測技術 準確定位水管滲漏及空洞源頭

妥善維護地下基建設施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然而香港地下管道密集程度冠絕全球,令相關設施的檢測及保養工作極具挑戰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利用多項先進的地下勘探技術,開發出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系統,能預早偵測、定位及分析管道滲漏及空洞等異常情況,有助優化城市管理。 地下管線支撐着供水、供電及通訊等民生所需服務,當管道逐漸老化和耗損,並出現爆裂及滲漏時,不但有機會導致服務中斷,更會引起道路沉降,甚至交通事故。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研發的嶄新技術,能透過分析地下影像及滲漏噪音,偵測管道狀況及鎖定問題所在位置,並分辨管道受損情況。相關技術可應用於香港縱橫交錯的管網環境,有效預防上述潛在城市風險。 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檢測 目前,建築界經常使用探地雷達技術檢測地下設施的狀況,它基於電滋波反射原理,可掃瞄地下結構並生成地下造影。研究團隊利用了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掃瞄,收集地下管道造影,並解讀土壤中管道出現滲漏時的特徵,並由此制定量化基準,協助客觀判斷管道範圍是否存在洩漏及滲漏程度。 這項技術令研究人員可在地下管道出現空洞及滲漏前作預先檢查,並透過分析雷達數據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持續偵測滲漏情況。研究的關鍵之一是開發出一套統一分析框架,生成一致、可量化方式解讀的探地雷達成像。賴教授說:「在傳統應用中,探地雷達是主觀近地表地球物理測繪及勘探技術,這項研究將其發展為具有客觀標準的測量診斷工具,用以識別、定位災害並評估其嚴重程度,進一步推進探地雷達的應用。」 分析滲漏噪音尋找滲漏源頭 藉着探地雷達技術發現特定範圍的地下管道出現滲漏後,找出問題大概所在位置,並進行修復工作至關重要。修復工作依靠精確定位以進行挖掘,這時就需要用上另一種科技——漏點噪音辨識及其定位。研究團隊多年來分析了大量滲漏點及遠離滲漏點的噪音,從而識別出兩者在振幅及強度上的特徵,並發現噪音模式會因應滲漏情況(如管道爆裂、閥門鬆脫)及其嚴重程度而出現明顯差異,因此可根據這些聲音數據鎖定滲漏位置,並進一步分析問題。 業界過去主要透過地面麥克風、噪聲儀等相關工具,在懷疑滲漏源頭及閥門處等高風險位置定點收集聲音數據,但往往因環境雜音干擾而影響分析結果,很多時候未能準確找出滲漏位置及判斷問題狀況。他們正研究結合配備聲波傳感器的機械人,直接深入地下管道收集聲音,冀更精準定位滲漏源頭,協助快速安排維修工作。 結合機械人及人工智能科技 賴教授從事地下管道檢測研究長達十餘年,獲多個政府部門及行業機構支持。其中,他的研究團隊與水務署在2021年合作成立「地下水管測漏中心」(Q-Leak),共同推動先進水管測漏技術。雙方早前與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就研發智能水管檢測機械人開展合作。 研究團隊亦與政府和業界合作,利用過往收集所得的探地雷達成像和滲漏噪音,建立數據庫及人工智能模型,快速比對和分析影像及聲音,未來有望處理更大量的數據,並提供更準確及可靠的檢測,支持香港以至其他地方進行大規模的地下管道檢測。 賴教授指出:「水務署計劃在2030年底前將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由13.4%降至10%以下;同時,路政署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共有52宗道路沉降事件,當中不少是由於高水壓導致地下管道爆裂。我們期望結合不同技術,發展數據驅動的預警系統及監測方案,並協助制定以風險為本的管理策略,全面提升地下滲漏及空洞探測的準確度和效率,並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完***

2025年9月3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