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与达索系统成立亚太区首个卓越中心 推动「人工智能 + 数字孪生」应用于材料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达索系统签署合作备忘录,于理大材料智造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达索系统—理大卓越中心」,成为亚太区首个达索系统卓越中心。是次国际产学合作结合了理大在应用人工智能(AI)及机器人科技于材料创新方面的科研优势,以及达索系统于数字孪生技术及先进软件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地位,携手推动全球「AI + 材料」及「AI + 数字孪生」的创新发展,并支援「AI + 制造」人才培養,促进香港、大湾区以及全球的产业升级。 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早前(9月17日)于理大校园举行,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达索系统亚太区執行副总裁许善淞先生及一众理大和达索系统代表的见证下,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鍾志勇教授及达索系统中国区3DEXPERIENCE Edu銷售总监李隽萱女士 代表签署。随后,赵汝恒教授与许善淞先生主持揭牌仪式,象征「达索系统—理大卓越中心」正式启动,同场并宣布聘任许善淞先生为理大材料智造研究中心产业顾问委员会成员,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及材料智造研究中心主任赵海涛教授颁发聘书。双方的紧密合作将连结香港与法国及全球的「AI + 制造」创新生态圈,标誌着国际产学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许善淞先生(右)获聘为理大材料智造研究中心产业顾问委员会成员,由赵海涛教授(左)颁发聘书。 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推动跨学科创新研究,并在AI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自2003年起,理大与达索系统建立长期合作关係。新成立的『达索系统—理大卓越中心』将巩固双方在『AI + 材料』及『AI + 数字孪生』领域的共同愿景,进一步发挥理大材料智造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并把『AI + 制造』带来的长远效益,推展至香港、大湾区乃至全球。」 许善淞先生指:「新成立的卓越中心与达索系统未来十年的战略高度一致,即利用人工智能将材料、设备与制造过程虛拟化。透过此合作,我们将专注三大方向。第一,透过联合实验室、课程开发及实践项目培養新一代数字人才,涵盖『AI + 材料』及『AI + 数字孪生』;第二,加深产学研融合,壯大香港的创新生态;第三,通过与大学、产业及政府紧密合作,扩展我们在香港的长远投资与佈局,并建立工业应用的AI实验室。我们十分期待与理大携手,把虛拟世界转化为现实效益。」 在是次合作框架下,理大电子及电机工程学系将作为「达索系统—理大卓越中心」的学术支持单位,通过整合学系的资源、人才及研究优势,为中心的各项活动提供全面支持。鍾志勇教授强调中心不但是AI与数字孪生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思想、技术与人才交汇的枢纽,将为「AI + 材料」领域创造具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同时,赵海涛教授将兼任新卓越中心的主任。他在现场介绍了中心愿景、使命及研究方向,并表示中心将积极回应产业对材料、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智能制造方案的迫切需要,并以机器人平台与专用大語言模型为支撑,推动「AI + 数字孪生」的发展。   ***完***  

2025年9月26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宣布高层任命 黄永德教授续任常务及学务副校长 赵汝恒教授获委任为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黄永德教授将续任常务及学务副校长,新任期自2025年12月1日生效;同时委任赵汝恒教授为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并将於2025年10月1日正式履新。 上述两位教授均为国际知名学者,具卓越领导力及丰富管理经验,将携手推动理大迈向更高成就,进一步巩固大学於全球高等教育及创科领域的领导地位。 黄永德教授自2020年起出任常务及学务副校长,期间在策略规划丶组织架构重整丶人才招聘丶校园数码转型及教学创新方面均发挥重要领导角色;创办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积极拓展全球夥伴网络,优化课程设计及学生学习体验,并推动跨学科中心成立及科研成果转化。担任副校长前,黄教授曾出任多个重要管理职务;包括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系主任丶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及深圳研究院副院长,推动理大成立多个科研平台及中心,并创办了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黄教授现为理大化学科技讲座教授及香港检测和认证局主席,曾於《自然通讯》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及《先进科学》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学术荣誉,在纳米科学丶无机化学及多个跨学科科研领域,均有卓越贡献。 赵汝恒教授现任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同样具丰富领导及管理经验。过去数年,凭藉对本地和内地教育发展之敏锐战略眼光,赵教授带领大学在科研发展取得佳绩,尤其是推动跨领域研究丶知识转移及创新科技方面,表现尤其出色,推动理大在多个重点科研领域取得突破,巩固在本地及内地高等教育和创科领域的领导地位。展望未来,赵教授将继续以前瞻性视野,引领理大在学术研究及科研创新跃进。学术研究方面,赵教授在热能与环境工程领域享誉国际;曾发表逾220篇期刊论文,拥有20馀项专利,并获多项国际学术荣誉,包括美国供暖丶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2025年度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会士奖」,以及香港工程院丶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丶ASHRAE及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等多个专业团体的院士/会士资格。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表示:「为配合理大高速和持续健康发展,大学於今年6月重组管理层架构,包括新增高级副校长(硏究及创新)和副校长(知识转移)职位。新架构令理大团队更具实力丶更有朝气和更臻完美。 校董会全力支持上述两项任命。理大能够拥有世界一流的管理团队,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服务理大是值得我们感到自豪。管理团队合作无间,优势互补,我深信凭藉他们的卓越领导才能和前瞻视野,定能带领理大在教学丶科硏和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理大迈向更高成就。 理大会继续秉承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助力香港发展为国际教育枢纽,为国家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黄教授与赵教授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又在校务管理及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过去数年,二人作为理大的核心管理成员,始终恪尽职守,不负使命,为大学发展作出大量贡献。他们对理大的战略定位与未来规划,已有深刻理解,相信不仅能推动教育质量丶科研创新及知识转移等关键领域发展,并为巩固理大作为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再注入新的动力。」 黄永德教授表示:「过去数年,我与大学团队合作无间,携手推动了大学各项发展,很高兴可继续推动大学持续发展,培育具创新精神与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我将专注推动学术卓越丶教学创新及学生全人发展,继续为理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赵汝恒教授表示:「能获大学信任委任新岗位,深感荣幸。未来,我将积极推动跨领域科研,深化知识转移,并加强与各界合作,进一步提升理大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竭尽所能助大学在创新及研究领域再创高峰。」 ***完***

2025年9月26日

其他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25 Proj_Press_SC_0923

理大25个研究项目获医疗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推动医疗创新及跨学科成果转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医疗创新及跨学科研究,尤其在医学、健康及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技术创新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理大在最新一轮医疗衞生研究基金拨款中,有25个研究项目获得支持,总资助金额达2,291万港元。项目涵盖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基层医疗、精准医疗和预防医学等,充分展现理大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力。 理大获资助的研究项目涉及先进诊断技术、復康训练和管理、创新心理健康治疗方案,以及照顾者支援和以社区为本的护理模式等不同范畴,涵盖生物医学工程、医疗科技及资讯、护理学、眼科视光学、康復治疗科学、语言科学及技术及食品科学及营养等学科。 理大学者致力将先进科技应用于医疗创新,包括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单细胞监测,以早期侦测感染相关的血栓;引入沉浸式虚拟实境技术,为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症的长者进行认知刺激治疗;以及开发流动健康平台,以支援产后抑鬱及儿科病症管理等。 理大多个研究项目亦聚焦于转化医学应用,包括用于评估肝癌放射治疗的磁力共振指纹技术(Time-resolved MRF);针对源自尘螨且在人类微生物群中发现的新型巴通体细菌(Bartonella bacterium)进行多组学分析;以及针对急性泌尿系统毒性反应的个人化预测等。此外,多个获资助项目亦专注慢性疾病管理与復健治疗,例如为中风后疲劳、膝关节炎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復等提供介入方案。 除了推动临床研究,理大学者亦关注社区福祉,包括纾缓长者孤独感的介入措施;以创意艺术治疗提升前列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为糖尿病患者开发人工智能互动平台等。有关理大25个获资助研究项目的详情,请参阅附件。 医疗衞生研究基金由医务衞生局管理,旨在建立科研能力,鼓励、促进和支援医疗衞生研究,透过建构并应用从本地医疗衞生研究所得、以实证为本的科学知识,协助制订医疗政策、改善市民健康、强化医疗系统、改进医疗实务、提升医疗护理水平及质素,以及推动在临床医疗服务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完***

2025年9月26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研發3D微打印傳感器 推動以生物芯片傳感技術檢測早期疾病

早期疾病診斷依賴高靈敏的生物標誌物檢測。光學回音壁模式(WGM)微腔傳感器作為一種精準、毋須標記的生物檢測技術,展現巨大潛力。然而,要快速製造大規模WGM 微腔傳感器陣列,並集成於可作生物醫學應用的芯片實驗室器件*,仍面對不少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3D微打印WGM微激光器傳感器,具有高靈敏度的特點,適用於芯片上集成生物傳感功能。這項創新研究促進新一代生物檢測技術的發展,實現直接、超靈敏與量化的生物標志物測量,推動早期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張阿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結合靈活的3D微打印技術與WGM微激光器的光學優勢,成功研發出一款新型傳感器——3D微打印蝸線形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簡化了光耦合過程,亦展現卓越的生物傳感效能,為芯片上集成生物傳感應用奠定重要基礎。 張阿平教授表示:「未來可將這些WGM微激光器傳感器與微流控芯片集成,研製成新一代的芯片實驗室器件,為多種生物標誌物進行超靈敏的量化檢測。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早期診斷,亦可用於應對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衛生危機。」 新研發的微激光傳感器設計克服了多種障礙,讓傳感器能夠更順利地集成到可用於即時醫療診斷的芯片實驗室器件上。研究進一步顯示,這款微激光器傳感器具備優異的諧振特性及極窄的激光線寬,能夠檢測極低濃度的人體免疫球蛋白G(IgG),一種常見於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的抗體。 實驗結果顯示,該款微激光器傳感器能夠檢測濃度低至約70阿克/毫升的人體IgG,突顯其在早期疾病診斷中,實現超低濃度生物標誌物檢測的應用潛力。這項研究以「面向無標記生物檢測的3D微打印聚合物蝸線形回音壁模式微激光器傳感器」為題,已於國際期刊《光學快報》(Optics Letters)上發表,並獲國際光學專業學會OPTICA發布新聞稿進行更廣泛的報道。 理大的先進科研設施是支持研究人員實現創新突破的關鍵。張教授表示:「這款新型微激光器傳感器的研發,受惠於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3D微打印技術,能快速製造特殊設計的3D WGM微腔,並對微腔懸掛微盤進行高精細加工定制。」 在芯片上集成3D WGM微激光器傳感器,對高性能生物傳感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光學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通過微小微腔讓光波進行諧振循環傳播。當目標分子在微腔表面結合時,就會引起激光頻率的微細變化,從而實現對生物分子的高靈敏檢測。 然而,實際應用這些傳感器的一大挑戰,是需要將光波耦合進出3D WGM微腔傳感器。通常這需要用上直徑小於兩微米的拉錐光纖。如此纖幼的光纖不僅難以對準耦合,亦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干擾影響。此技術瓶頸限制了WGM微腔傳感器與芯片實驗室的技術融合,因而影響其在高靈敏生物分子即時檢測的應用潛力。 利用微激光器傳感器直接發射出的光波,為取代拉錐光纖進行光耦合,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然而,傳統WGM微激光器所採用的圓形微腔,在遠場光波收集效能上表現有限,導致傳感器微弱訊號難以準確解讀。 為了克服這項挑戰,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採用蝸線形懸掛微盤的3D WGM微激光器傳感器。該創新設計使微激光器傳感器,兼具低激光閾值與定向光發射特性,有效提升光耦合效率,實現實用芯片上集成。 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高分辨率及高靈活的3D微打印技術,可以快速製備3D WGM微激光器生物傳感器陣列。實驗結果顯示,該微激光器生物傳感器具有極低的激光閾值,僅為3.87μJ/mm²,而激光線寬度約為30pm。值得注意的是,該傳感器能夠檢測濃度低至阿克/毫升的IgG,充展現其在早期疾病診斷中,超靈敏檢測生物標誌物的應用潛力。 展望未來,張教授計劃將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集成到微流芯片中,以開發光流控生物芯片,用於多種疾病生物標誌物的快速同時量化檢測。   *註:芯片實驗室器件(Lab-on-a-chip device)是一種將化學或生物分析的多種功能集成到一個微小尺寸的集成電路(芯片)上的技術。   ***完***

2025年9月25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温州赛区四强诞生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主办旗舰创新创业比赛「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吸引逾700支来自全球的精英初创队伍参赛,竞逐逾港币200万元的总奖金。温州赛区的「港理大 × 正泰国际未来挑战赛」决赛日前(9月20日)于温州市圆满举行。经严格筛选,15支顶尖团队获邀到当地参与两天的交流,了解温州发展历程,参访知名企业和创新机构,并同场竞逐多个奖项。脱颖而出的四强队伍将跻身今年年底举行的总决赛,与其他赛区的优胜队伍角逐最高荣誉。 「港理大 × 正泰国际未来挑战赛」得到温州市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由理大主办、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理大温州研究院)协办,并获得正泰集团赞助,聚焦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柔性电子等关键行业领域,以及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旨在集合创新解决方案,以应对当地社会和市场面对的挑战。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致辞时介绍了理大在内地建立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战略,旨在将理大技术与内地产业链和市场结合起来,造福社会,而理大温州研究院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践。他希望参赛者充分利用创业大赛平台,进行交流,对接资源,实践创意。 当地政府代表表示温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深入介绍当地的创科发展、创新体系和产业机遇,鼓励创新者到温州创业,攀登科技高峰,把个人理想融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赞扬各团队的卓越创意、探索精神和坚定意志,勉励他们在创新创业路上砥砺前行,勇敢追寻梦想。理大副校长(教学)兼理大温州研究院董事长曹建农教授感谢合作伙伴的支持,表示理大温州研究院将深化与各方合作,贡献社会。 参赛团队认为考察研究院和当地企业等活动增加了他们对温州的了解,也提升了落户理大温州研究院孵化器的兴趣。他们计划把香港研发的技术带到温州,在当地进行制造生产,并向全国各地销售其产品。 是次决赛以电梯路演的形式进行,经评委严谨的甄选和现场观众投票选出各奖项的得主,各得奖团队/项目如下: 獎項 獲獎項目 獎金 正泰特等奬(冠軍)* 用于近视防控的新型高效纳米多环离焦眼镜片 人民幣10萬元 一等獎* AlN衬底研发与产业化:引领下一代超宽禁带半导体革命 人民幣6萬元 二等獎* 韧核复材纤维:下一代基建专用增强纤维 人民幣4萬元 二等獎* 催化未来:新一代氢燃料电池铂合金催化剂 人民幣4萬元 優異獎 翼擎未來—Siphone低空航空器新能源解决方案 人民幣5,000元 優異獎 海洋工程作业 端-边-云智慧监测平台 人民幣5,000元 優異獎 多模式水射流抛光设备及抛光解决方案 人民幣5,000元 观众票选奖:最佳演说奖 多模式水射流抛光设备及抛光解决方案 人民幣5,000元 观众票选奖:最具创意奖 VisorX™ 智能模块化平视显示系统 人民幣5,000元 观众票选奖:最受欢迎奖 透气、舒适、柔性肿瘤治疗电场电极项目 人民幣5,000元 *躋身總決賽隊伍 「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采用独特的「1+N」模式,以香港为主赛区,在惠州、温州、深圳前海、上海、南京和晋江设立分赛区,招募海内外的科技创业团队和创新者参加。理大与每个赛区的龙头企业及理大内地技术创新研究院合作,为参赛及获奖队伍提供所需支持和指导,包括考察内地城市及理大内地技术创新研究院、参与企业访问活动、商业及技术咨询服务及海外旅程等。 有关比赛详情,请参阅「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网站。   ***完***

2025年9月23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将于10月9日举办「国际低空经济高峰会」 汇聚政产学研专家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航空物流枢纽发展

为支持行政长官在上星期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积极推动创科发展,推进低空经济生态圈建设,包括举办低空经济旗舰活动,致力打造香港成为低空创新应用亚太区枢纽,并推广香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将于10月9日(星期四)假校园蒋震剧院举办「国际低空经济高峰会」(高峰会),欢迎公众及业界人士报名参加。 高峰会由理大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及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协办。活动汇聚逾40位来自香港、内地及海外的政商领袖、学者及业界人士莅临分享,聚焦低空空域管理、产业发展模式、技术研发及城市应用案例等议题,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航空物流枢纽发展。同场亦设创新科技展,近30家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及企业将展示多个前沿科技应用案例及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项目。 高峰会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先生、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及香港立法会议员、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创会会长葛佩帆议员担任主礼嘉宾,中国电信集团首席科学家毕奇院士担任主题演讲嘉宾。当日并设两场炉边谈话环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常任秘书长蔡杰铭先生及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将分别联同各地的政府及民航部门代表、商界领袖、学者及业界人士,包括领先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及低空经济系统开发商,就低空经济政策方向,以及产业、科学与学术界的协同创新进行深入交流,分享真知灼见。 此外,高峰会下午将设四场分论坛,分别探讨低空经济于香港及内地不同省市发展的政策框架;交流现行「监管沙盒」项目的进展、研析大湾区无人机交通管理和无人航空载具的技术发展,以及展示无人机在硬件、软件及系统层面的创新成果。 理大一直积极支持低空经济相关的技术发展,去年成立的低空经济研究中心已开展多个跨学科研究,涵盖基础设施部署与低空空域营运,以及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的开发;今年9月亦开办低空经济硕士课程,全面培育低空经济所需的专业人才。 更多「国际低空经济高峰会」活动信息及报名详情,请浏览:https://events.polyu.edu.hk/ilaesummit2025_chi/home   ***完***

2025年9月22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理大获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捐赠设立「招商局一带一路奖学金」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促进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吸引全球各地学生来港升学及发展。理大获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慷慨捐赠,设立「招商局一带一路奖学金」,支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硕士生赴理大商学院深造。首届奖学金颁发仪式日前(9月17日)於理大黄民邓洁华伉俪环球学生荟举行,四名来自韩国丶卢旺达丶吉尔吉斯斯坦及马来西亚,正修读商业管理理学硕士课程及全球供应链管理理学硕士课程的学生,凭藉优异的学术和面试表现,获颁「入学奖学金」。 在颁发仪式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丶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缪建民先生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带一路」专员何力治先生分别致辞,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副会长兼总裁于晓先生出席活动,理大代表丶招商局集团代表丶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代表丶理大商学院师生及一众嘉宾聚首一堂,见证仪式。 滕锦光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衷心感谢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於理大设立奖学金,助力双方共同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作为本地首间响应此倡议的大学,理大早於2015年便与合作夥伴创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近年来,理大取录的『一带一路』学生人数稳步增长。在此祝贺各位获奖同学,冀望你们在理大尽展潜能丶追求卓越,积极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 缪建民先生在致辞中介绍:「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至今,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积极为全球青年和学生展现才华丶成就梦想提供广阔平台。奖学金的设立旨在鼓励优秀学生追求学术卓越,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专业与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期望获奖学生能以此为契机,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何力治先生表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在建设『一带一路』人才库方面担当关键角色。共享人才库不但有利本地发展,亦惠及内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项奖学金将进一步强化相关工作,助力建立兼具韧性和共享性的『一带一路』人才库,支持长期合作并促进全球文化交流。」 来自韩国丶正修读商业管理理学硕士课程的获奖学生Hannah LEE在致谢中说:「感谢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设立这项奖学金,这不仅为我提供宝贵的经济支持,更激励我在学业上追求卓越。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计划毕业後留港工作,回馈社会。」 「招商局一带一路奖学金」分为「入学奖学金」和「毕业学术奖学金」两类。理大将於2025/26学年完结时,颁发「学术奖学金」予六名学业成绩优异并符合条件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滕锦光教授(左)向何力治先生(右)致送纪念品。 何力治先生(右五)丶滕锦光教授(左五)丶缪建民先生(右六)丶杨立伟教授(左四)丶于晓先生(右四)丶罗璇博士(左三)丶张军立先生(右三)丶梅国威教授(左二)丶黄奕女士(右二)丶黎基雄教授(左一)及牛华女士(右一)在奖学金颁发仪式上合影。 ***完***

2025年9月22日

教与学 拓展事务处

Photo 1

理大获旭日慈善基金捐款支持 研究以人工智能推动可持续时尚设计和品牌生态系统管理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旭日慈善基金慷慨捐赠支持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题为「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时代对可持续时尚设计与品牌生态圈的全面管理方法」的研究项目,旨在推动可持续时尚设计与品牌生态圈的发展,加强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 捐赠典礼及研究项目启动仪式今天於理大校园举行。捐赠典礼由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旭日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勋先生主持,双方互赠纪念品以资纪念。其中,理大送出的纪念品由时装及纺织学院及工业中心携手制作,以纺织技术织勾勒理大标志性建筑,并铸刻「理大铭惠 · 智领霓裳」;「智领」寓意以智慧引领时尚潮流,「霓裳」则象徵锦绣华服,突显时装及纺织学院在纺织与时尚设计的卓越成就。 滕锦光教授在致欢迎辞时,感谢旭日集团及旭日慈善基金多年来对理大发展的鼎力支持,并表示:「人工智能是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和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技术。理大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通过双方的合作将为纺织界源源不绝培育精通人工智能在内专业知识的人才,助力香港发挥区域优势,巩固大湾区作为时尚创新枢纽的地位。」 杨勋先生表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旭日集团便与理大结下了深厚缘分;四十年来,旭日与理大的合作从未间断。此次支持理大共建品牌生态圈的研究工作,既是对理大科研实力的信任,也是双方历久弥坚合作情谊的见证,更是我们共同致力於培养优秀人才丶推动服装产业创新丶可持续发展的诚挚心愿。」 随後,两位代表联同旭日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张慧仪女士丶理大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大紫荆勋贤和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兼立法会议员吴永嘉先生,以及理大顾问委员会主席颜吴馀英女士丶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和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共同主持研究项目的启动仪式。 在项目启动仪式後,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叶晓云教授介绍获旭日慈善基金支持,以「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时代对可持续时尚设计与品牌生态圈的全面管理方法」为题的研究项目。她指出,时尚行业正经历一场由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人工智能丶数字平台和可持续实践等尖端科技所推动的变革性转变。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为行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能有效提升业务营运效率,并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体验;通过与区块链丶云计算丶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进一步整合,更为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研究项目将围绕以下七大主要范畴,开发融合传统时尚设计及包括人工智能和数字平台在内先进技术的创新见解和解决方案,以加快传统设计和制造流程,提高时尚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服装产业智能数据驱动设计与数字转型 人工智能时尚应用:革新服装审核 捍卫创意资产 服装材料模拟与优化系统 产品预算的稳健估计与生产营运数据挖掘 管理供应生态系统以提升竞争优势:多角色供应商协同机制在时尚産业供应链中的集成研究 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顾客评价系统研究 人工智能驱动的直播电商生态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完***

2025年9月19日

活动 拓展事务处

01

「致敬国家丰碑」国情教育宣讲活动在理大圆满举行 逾250名师生及各界代表出席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积极传承及弘扬中华文化,培養学生家国情怀。在江苏省海外联誼会的指导支持下,理大今日联同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及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合办「致敬国家丰碑」国情教育宣讲活动,深化香港年轻一代对国家歷史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吸引逾250名师生及各界代表参与。 宣讲活动在理大蒋震剧院举行,获中央政府駐港联络办社团联络部副部长胡启明先生;江苏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江苏省海外联誼会副会长李卫华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特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组长、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议员;全国政协委员、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全国政协委员、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以及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会长陈慧鈺女士等众多嘉宾出席支持。  「致敬国家丰碑——他们的故事,让我告诉你」国情教育宣讲活动自2021年7月推出以来,始終以「家国情怀与个人担当」、「回顾歷史与观照现实」、「民族复兴与港澳发展」为主题,通过缅怀革命先烈、致敬国家丰碑,教育引导港澳青少年继承先辈遗志,汲取奋进力量,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宣讲会上,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郭琦女士、江苏无锡广电新闻中心的李佳先生及恩来干部学院的张丽丽女士,分别讲述雨花英烈、大国重器团队和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生动再现革命先辈信仰坚定、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的奋斗风采,以及周恩来总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崇高一生,令全场动容。 现场特别播放「山东舰航母访港」和「九三阅兵」视频,重温令人心潮澎湃的民族高光时刻。理大师生们还带来深情诗歌朗诵《月光下的中国》和演唱经典歌曲《狮子山下》,抒发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美好祝福,传递出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活动在全场齐唱《歌唱祖国》的激昂歌声中圓满落幕。参与同学纷纷表示,祖国是香港抵御风浪、保持繁荣的坚强后盾,并期望能在学习中锤炼本领,在奋斗中勇担使命,努力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李卫华先生表示,希望同学们将激荡于心的深深感动,化作矢志向前的不竭动力,以青春之朝气、奋斗之姿态,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去,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浪潮里綻放璀璨光芒。 李慧琼议员表示,这次活动是对香港青少年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希望青少年能从先贤故事中汲取爱国力量,成为香港繁荣稳定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建设者。 林大辉博士表示,理大致力培養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希望藉举办这场活动,将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辐射到全港青少年,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贡献才智力量。 活动期间亦举行《南京条约》史实展主题征文比赛颁奖仪式。「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南京条约》史实展在2022年启动,至今已在香港107所中学巡展,并于今年5月份推出线上展览,同时面向全港中学生开展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同学们用笔尖触摸歷史,用文字抒发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比赛吸引了众多香港青少年积极参与,今年共收到有效文稿1057篇。 中央政府駐港联络办社团联络部副部长胡启明先生(右一)为在《南京条约》史实展主题征文比赛获一等奖的中学生颁奖。 全国政协委员、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右一)为在《南京条约》史实展主题征文比赛获二等奖的中学生颁奖。   全国政协委员、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右一)及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会长陈慧鈺女士(左一)为在《南京条约》史实展主题征文比赛获三等奖的中学生颁奖。   江苏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江苏省海外联誼会副会长李卫华先生(左一)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特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组长、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议员(右一)为在《南京条约》史实展主题征文比赛获优秀组织奖的中学代表颁奖。   ***完***

2025年9月18日

活动 内地发展处

Photo_web

理大欢迎2025年《施政报告》多项政策措施 加快北都大学城及国际教育枢纽建设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欢迎行政长官今日于《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包括支持大学招收更多非本地学生及教研人才,以及推动新兴科技及产业发展,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并加快国际教育枢纽的建设。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表示:「理大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推动育才、汇才、科技协同发展,并欢迎政府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加快北都大学城发展。大学早在两年前已向政府提交建议书,计划于北都设立『医学院』及附设会议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学酒店』,以满足大湾区庞大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并促进区内旅游、会展和经济发展。理大近年发展势头强劲,在2026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54位,但面对土地及空间严重不足的巨大挑战。大学期望政府大力支持理大在北都设立新校区,突破土地及空间的瓶颈,为香港巩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及第三所医学院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理大亦全力支持政府弘扬中华文化,包括打造『中华文化节』品牌项目,并透过多元化活动联系社区。理大自去年起举办『理大中华文化节』系列活动,早前更与广东工业大学合演舞台剧,纪念东江水供港60周年,培養学生家国情怀。大学亦举办电影放映会、主题讲座及展览,庆祝『港区国安法』实施五周年及抗战胜利80周年。」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支持政府推出多项政策,促进香港国际教育枢纽建设,包括放宽自资非本地本科生及研究院研究生学额上限,以及成立『留学香港专班』,加强推广香港高等教育。大学一直致力于增强校园多元文化及国际化的学习氛围,积极开拓中亚、中东、非洲、欧洲及南美等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以吸引更多优秀非本地生入读。此外,理大亦紧贴市场需要,开设各类迎合新兴科技发展的课程,为不同行业培養专业人才。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理大于今年四月成立了『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以回应市场对相关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上一个学年,理大于全球近64个国家及地区举办了逾590场本科生宣传及招生活动,当中包括46个「一带一路」及东盟国家。为配合政府放宽非本地生限额的政策,理大自2024/25学年起增加非本地生学额,2025/26学年已录取约1,100名非本地生,当中包括逾400名国际学生(不包括内地生)。未来,理大将善用政府资源,并配合大型宣传计划,进一步加强海外宣传力度,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非本地学生加入。 理大乐见政府锐意发展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产业,打造香港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枢纽。政府计划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上游研发、中下游成果转化及开拓应用场景,与理大早前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和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目标不谋而合。这两个学术单位均由具备丰富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经验的学者领导,将助力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跨学科研究,并为香港培育更多相关领域人才。 此外,理大亦支持政府以一系列措施推动航天科技、低空经济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并支持大学的相关研究项目。理大在这两个领域均擁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更是香港唯一多次参与国家航天任务的大学。去年,大学成立了低空经济研究中心,并开设低空经济理学硕士课程,以配合相关领域跨学科研究及人才培育的需求。理大将于今年10月9 日主办、政府「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及「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协办的「国际低空经济高峰会」,向世界推广香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 理大欣悉政府推出「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鼓励大学学者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及邀请科企专家参与教学,深化产学研联动发展,这与理大透过拓展业界合作网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理念一致。继早年成立深圳研究院后,近年理大亦于12个内地主要城市设立技术创新研究院,以及在深圳前海成立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对接当地产业和社会需要,积极推动「理大科研 + 内地产业链 + 内地市场 = 造福社会」的技术转移合作模式。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早前向政府提交的《2025年施政报告政策建议》,聚焦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当中多项建议与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包括巩固航空航天研究资源、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建设碳交易与碳定价机制,以及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的发展。   ***完***

2025年9月17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