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欢迎2025年《施政报告》多项政策措施 加快北都大学城及国际教育枢纽建设
2025年9月17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欢迎行政长官今日于《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包括支持大学招收更多非本地学生及教研人才,以及推动新兴科技及产业发展,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并加快国际教育枢纽的建设。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表示:「理大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推动育才、汇才、科技协同发展,并欢迎政府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加快北都大学城发展。大学早在两年前已向政府提交建议书,计划于北都设立『医学院』及附设会议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学酒店』,以满足大湾区庞大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并促进区内旅游、会展和经济发展。理大近年发展势头强劲,在2025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54位,但面对土地及空间严重不足的巨大挑战。大学期望政府大力支持理大在北都设立新校区,突破土地及空间的瓶颈,为香港巩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及第三所医学院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理大亦全力支持政府弘扬中华文化,包括打造『中华文化节』品牌项目,并透过多元化活动联系社区。理大自去年起举办『理大中华文化节』系列活动,早前更与广东工业大学合演舞台剧,纪念东江水供港60周年,培養学生家国情怀。大学亦举办电影放映会、主题讲座及展览,庆祝『港区国安法』实施五周年及抗战胜利80周年。」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支持政府推出多项政策,促进香港国际教育枢纽建设,包括放宽自资非本地本科生及研究院研究生学额上限,以及成立『留学香港专班』,加强推广香港高等教育。大学一直致力于增强校园多元文化及国际化的学习氛围,积极开拓中亚、中东、非洲、欧洲及南美等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以吸引更多优秀非本地生入读。此外,理大亦紧贴市场需要,开设各类迎合新兴科技发展的课程,为不同行业培養专业人才。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理大于今年四月成立了『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以回应市场对相关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上一个学年,理大于全球近64个国家及地区举办了逾590场本科生宣传及招生活动,当中包括46个「一带一路」及东盟国家。为配合政府放宽非本地生限额的政策,理大自2024/25学年起增加非本地生学额,2025/26学年已录取约1,100名非本地生,当中包括逾400名国际学生(不包括内地生)。未来,理大将善用政府资源,并配合大型宣传计划,进一步加强海外宣传力度,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非本地学生加入。
理大乐见政府锐意发展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产业,打造香港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枢纽。政府计划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上游研发、中下游成果转化及开拓应用场景,与理大早前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和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目标不谋而合。这两个学术单位均由具备丰富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经验的学者领导,将助力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跨学科研究,并为香港培育更多相关领域人才。
此外,理大亦支持政府以一系列措施推动航天科技、低空经济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并支持大学的相关研究项目。理大在这两个领域均擁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更是香港唯一多次参与国家航天任务的大学。去年,大学成立了低空经济研究中心,并开设低空经济理学硕士课程,以配合相关领域跨学科研究及人才培育的需求。理大将于今年10月9 日主办、政府「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及「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协办的「国际低空经济高峰会」,向世界推广香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
理大欣悉政府推出「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鼓励大学学者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及邀请科企专家参与教学,深化产学研联动发展,这与理大透过拓展业界合作网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理念一致。继早年成立深圳研究院后,近年理大亦于12个内地主要城市设立技术创新研究院,以及在深圳前海成立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对接当地产业和社会需要,积极推动「理大科研 + 内地产业链 + 内地市场 = 造福社会」的技术转移合作模式。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早前向政府提交的《2025年施政报告政策建议》,聚焦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当中多项建议与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包括巩固航空航天研究资源、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建设碳交易与碳定价机制,以及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的发展。
***完***
详情查询
熊雨薇女士
传讯及公共事务总监
- 2766 5100
- priscilla.hung@polyu.edu.hk
详情查询
萧郁鹏先生
公共事务助理总监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
详情查询
鄭秀賢女士
公共事务副经理
- 2766 4570
- hazel-sy.cheng@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