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表扬初创团队 见证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成就 首届「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启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昨天举行「理大初创颁奬典礼暨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启动仪式」,以庆祝理大在创新创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答谢合作夥伴的支持。此外,由理大与首钢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港理大京港创新中心」正式揭幕,为理大InnoHub网络扩展计划奠定重要里程碑。 作为全球百强大学,理大致力促进创科发展,并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冀为社会带来正面改变,造福世界。理大透过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企业,让这些初创在各个发展阶段,从教育丶研发构思,到孵化丶加速和融资,都得到全面的支持。 理大向初创企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全面支援,包括培训丶导师指导丶共享办公空间丶资金,并积极联系商业夥伴和投资者以争取融资机会,当中多项支援或资助计划成绩有目共睹,其中包括2023/24 年度「理大微型基金」共有逾百间初创企业入选,创下历年新高。 是次典礼旨在嘉许曾获得理大微型基金丶理大天使基金(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 – 原有计划)丶理大天使基金(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 – 延伸计划)丶理大创业投资基金丶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基金辖下的「产学研1 + 计划」支持,以及在各项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的百多支团队及初创企业,并表彰「创新转化博士後计划」的最新一批博士後。 典礼现场同时举行展览,展出23家优秀理大初创的产品或服务,如何以突破性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挑战,并展示其卓越科研实力和成就。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祝贺一众获嘉许团队,祝愿他们在未来创新创业路上取得更大成功,并表示:「作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理大一直走在创新科技前沿,不遗馀力推动香港以至国家的创科发展,并通过PolyVentures生态系统积极培养新一代企业家,推动科研转化落地。理大至今已培育逾500家初创企业,当中包括四家独角兽企业,希望我们的认可能鼓励年青创业家继续勇往直前,为其他有志创业人士带来启发。」 同场启动首届「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这项由理大主办的旗舰创新创业比赛结合了创业教育丶初创培养丶成果转化丶项目落地及投资。比赛采用独特的「1+N」模式,其中「1」代表香港主赛道,「N」代表多个内地城市及地区的赛道,如温州丶上海丶晋江及新疆等。每个赛道的赞助机构及合作夥伴将由不同领域的龙头企业担任,参赛团队须就其设定的真实行业挑战,制定解决方案满足行业需求,争夺奖项。各个赛道的优胜队伍将在总决赛中角逐最高殊荣。 「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的所有赛道均对全球开放,无论来自香港丶中国内地或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初创企业和创新团队均可参加。赛事为参赛者提供了充满机遇和发挥潜能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加速尖端技术的开发和商品化进程,造就成功的企业,为不同地区的社会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此外,优胜团队将有机会获得PolyVentures生态系统的支持,包括项目加速丶资助基金丶路演及融资推荐等,亦可运用各理大内地技术创新研究院创業中心的资源推动项目商品化。 挑战赛的启动仪式由理大与多个合作夥伴代表主礼,当中包括赞助机构:旭日集团和水滴公司,以及战略合作夥伴:国泰丶Nike丶NTT丶香港九龙集团丶正泰集团及锡洲国际有限公司。其中,水滴公司由2024年杰出理大校友奖得主沈鹏博士创立,是领先的保险科技和医疗健康平台。 此外,位於湾仔「港理大京港创新中心」的揭幕仪式亦同场举行。该中心由理大与首钢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位处首钢与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拥有的京港创新中心。作为理大的校外共享工作空间,中心旨在为理大初创企业提供工作空间,以及促进京港两地的合作,从而为创新创业生态圈注入动力。该中心亦会为初创企业提供行业合作夥伴和投资者配对支援,并为其技术物色实际应用场景。透过促进产业链合作,中心将有助推进两地创新环境的整体发展。 嘉许曾获「理大创业投资基金」的初创团队。 嘉许曾获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基金辖下「产学研1 + 计划」的初创团队。 表彰「创新转化博士後计划」最新一批博士後。 黄永德教授祝贺一众获嘉许团队及博士後,祝愿他们在未来的创新创业路上取得更大成功。 典礼现场同步举行展览,展出 23 间家优秀理大初创的产品或服务。 ***完***

2025年2月25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研发实时监测系统 有效评估大气腐蚀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香港位处亚热带,面向南中国海,夏季来自海洋暖湿空气的高浓度盐分,会对建筑物的金属结构造成隐形腐蚀。为应对香港的潮湿环境,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学者研发了一套实时腐蚀监测系统,能评估建筑物钢结构及组件长期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的腐蚀状况(大气腐蚀),现已应用於本地新建科研大楼及房屋项目的建筑结构腐蚀及技术监测,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兼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锺国辉教授及其团队自2010 年起,在香港七个不同地点进行大气暴露测试,结果显示常用於建筑组件的碳钢,其腐蚀速率为每年30到40微米,而用於户外建筑的锌和镀锌钢则为每年约3微米。位处香港维多利亚港两旁的商业建筑群更是首当其冲,全年均受大气侵蚀,腐蚀不但影响其耐久性,甚至可能构成安全风险。 为协助工程师及专业人士更有效制定建筑物的维护策略,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博士生袁嘉辉先生在锺国辉教授指导下,开发了一套实时腐蚀监测系统。他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於七幢位处香港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每年收集约40,000个腐蚀及环境相关的实时数据,并利用先进电化学技术,以及结合遥测感应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全面评估腐蚀性化学物质如氯离子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气候数据如温度和湿度等,对钢结构和组件的影响。系统显着提高了传统腐蚀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更能对香港各区建筑物提供长期腐蚀实时监测和评估。 锺教授带领的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目前已分别获香港建造业议会和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邀请,将系统应用於香港科技园创新斗室的建筑腐蚀监测,以及社联统筹的「南昌220」社会房屋项目技术监测,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并为建筑物的维护策略提供关键数据。 创新斗室为香港首座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建造的高层建筑。为期两年监测期内,团队评估了室内和室外环境下钢结构及其组件的腐蚀速率。结果发现,在室内环境下,钢材的腐蚀率仅为室外的三分之一,证明大气环境条件是影响腐蚀评估的重要因素。因此,室内与室外的钢构件应采取不同程度的腐蚀保护,并优先保护外部钢构件,以提升钢材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南昌220」为全港首个以组装合成建筑技术兴建的钢结构过渡性房屋项目。团队的监测结果显示,这类建筑的腐蚀情况与香港典型建筑相若,且未出现重大腐蚀损坏。研究结果与建筑物在拆卸搬迁过程中的钢构件检验结果一致,证明组装合成建筑技术适合重复使用,是过渡性房屋再用及迁移的理想方案。 锺国辉教授表示:「香港的独特热带气候和海洋环境,令建筑物的大气腐蚀问题不容忽视。是次研究成果将有助制定更有效的建筑物维护策略,以较低人力和成本资源延长建筑物及结构的使用寿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袁嘉辉先生表示:「理大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实践机会,让我能将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真正应用於解决社会面对的挑战。这些经验对我未来的研究工作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完***

2025年2月24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表扬逾500名长期服务员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举行长期服务员工颁奖典礼,表扬507位服务理大多年的教职员,感谢他们尽心为大学服务。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颁发感谢奖状及纪念品予长期服务员工,以表达大学对他们的谢意。 截至2024年底,理大共有172位来自教学及行政部门职员服务满五年丶104位服务满十年丶88位服务满十五年丶36位服务满二十年丶36位服务满二十五年丶50位服务满三十年丶18位服务满三十五年,以及3位服务满四十年。 滕锦光教授衷心感谢所有长期服务员工对大学的贡献,并赞扬他们的工作热诚。他表示:「理大正蓬勃发展,已连续六年跻身全球百强学府。每一位员工在推动大学发展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宝贵贡献是理大赖以成功的基石,值得被表扬。」 理大於1990年起推行长期服务员工奖励计划,旨在嘉许服务理大多年的教职员,以加强他们对大学的归属感,去年起更表扬服务大学五年及十年的员工。颁奖典礼为长期服务员工提供聚首一堂的机会,让大学公开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滕锦光教授(後排右五)与服务理大满三十年的员工合照。 滕锦光教授(後排右四)与服务理大满二十五年的员工合照。 滕锦光教授(後排右五)与服务理大满二十年的员工合照。 滕锦光教授(第三排右九)与服务理大满十五年的员工合照。 ***完***

2025年2月21日

活动 人力资源处

Photo 1

理大成立「卓越学荟」启迪未来领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全人教育,培育具备多元才能的未来领袖。为鼓励学生在学术和非学术范畴上作全面发展,理大在2024/25学年起成立「卓越学荟」,并于今日在校园举行成立典礼。「卓越学荟」将凝聚过往因学业成绩优异、领导才能出众或热心服务社会,而获颁年度「卓越学生奖」或「校长学生领袖奖」的学生,并促进理大社群内的联系与交流。 开幕典礼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及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联同一众大学管理层成员、学院院长、学系系主任、嘉宾及学生聚首一堂,共同见证这个重要时刻。 杨立伟教授致欢迎辞时,介绍了「卓越学荟」的意义和展望。他说:「我们旨在透过『卓越学荟』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为成员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师友指导,协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才能和目标,成为有能力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并且具备良好品德、创新思维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袖。『卓越学荟』代表了理大的信念,我们坚信每位学生都拥有为理大、香港、国家甚至世界带来正面影响的潜力,而大学将会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上全力支持他们。」 「卓越学荟」旨在发掘杰出学生的才能,其四大核心目标包括培养领导者、通过互动启发灵感、加强人际网络及建立长远连系,为学生的学术旅程及未来发展提供助力。「卓越学荟」现有约100位成员,当中包括由15位来自不同学系的优秀学生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执委会),以及「卓越学生奖」和「校长学生领袖奖」的过去得奖学生。 典礼上,滕锦光教授向「卓越学荟」的执委会成员颁发徽章,以表彰他们在学术成绩、社会服务及领袖才能等不同方面的杰出成就,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现场亦透过短片向嘉宾介绍了「卓越学荟」的成立目的、愿景及工作,更有执委会成员、理学院四年级学生葛宇飞献上古筝演奏,为活动增添气氛。最后,由执委会主席、 2023年度「校长学生领袖奖」得主、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汪延泽代表致谢词,为典礼划下圆满句点。 「卓越学荟」已经成功举办了多个具影响力活动,包括多元共融竹艺工作坊、校园绿色推广,以及一系列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环保议题相关的工作坊和探访活动。展望2025年,「卓越学荟」将推出高桌晚宴暨学务长专题讲座系列,以及以领导才能、可持续发展和设计思维等为主题的培训工作坊,以开拓小区影响力,并将举办海外考察活动,进一步培养成员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动 学生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署合作备忘录 促进医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发展及交叉学科建设

(2025年2月20日)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双方在医学技术领域的合作,包括联合研究及师生交流等。是次合作将结合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和北医医学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实力及教学资源,携手促进医学交叉学科的建设,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 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教授代表双方签署,理大协理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刘文彪先生、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蔡璟教授、诊断科学及分子遗传学讲座教授叶社平教授,以及北医教育处处长刘虹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青教授、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李曉佳女士及医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韩鸿宾教授等均参与见证。 黄永德教授表示,理大大力发展医工交叉学科,校际合作对于双方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都大有裨益,尤其是教学、科研等方面,希望两校在未来能够有更多合作项目,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他又期望此次签署合作备忘录能够拓宽双方的合作空间,设立科研种子基金,共同为医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嘉东教授致辞时欢迎理大代表来访,并对此前双方在医学技术学科建设、师生交流等领域的前期合作表示肯定和鼓励。他强调了北医和香港地区的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建议双方借此机会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学科建设、拓宽科研合作。 签署仪式后,理大代表团与北医学者就双方在医学教育、科研合作及学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潜力进行了深度讨论,并介绍各自院系的教研发展及学科建设情况。代表团亦参观了北医医学技术研究院教学实验室、北京大学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及北医三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深入了解北医在医学技术及临床教育方面的设施和经验。 理大在医疗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的丰富办学经验,为各医疗专业培養逾52,000名毕业生,具坚实基础支撑及支持香港医疗体系的发展。大学设有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放射治疗、眼科视光学、医疗化验、言語治疗、护理学等课程,擁有逾1,300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以及超过90个相关实验室及教研设施,透过发挥医工结合的优势,推动医疗科技发展。除了北医,理大亦与多间内地大学和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係,并正就筹办第三所医学院积极展开筹备工作,应对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需要。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动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Photo 1

理大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携手推动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创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合作项目协议,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等前沿科技领域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凭藉理大的跨学科研究实力和学术专长,以及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提供的重点研发资源和实验环境,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此外,双方将建立长期人才交流与培训机制,包括高等人才联合培育计划及博士研究生实习机会,培养高科技精英以满足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签约仪式於2月19日在理大举行,合作备忘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浩先生丶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以及中国移动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林二维博士见证下,由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李青教授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院长沈卫中先生签署。 随後,理大研究生院院长丶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曹建农教授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孙琳先生签署合作项目协议。 张曼莉女士对双方的合作表示高度认可,并指出是次合作不仅推动香港在人工智能丶6G和Web3.0等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透过产学研结合为香港的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还将强化香港高校和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方面的联动。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以应对世界变局,此次和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术界与业界的协同优势。双方将聚焦战略性的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等范畴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沈卫中先生强调,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致力於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并期待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在技术应用丶产业影响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助力理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推动双方在前沿技术研究丶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理大和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将就人工智能和Web3.0两大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双方将提升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增强其任务规划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为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创造独特优势。在Web3.0方面,双方将配合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分散式算力基础设施,满足香港大模型研发需求,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创新和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助香港在Web3.0技术上保持竞争优势。 此外,双方将联同中国移动香港公司,进一步开拓卫星融合精确定位和低空经济研究,利用5G网络资源,提升高精度定位能力,促进香港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此次合作意义重大,不仅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推动香港与内地科技融合,更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科技产业链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举行新春传媒午宴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举行新春传媒午宴,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及校长滕锦光教授,联同一众管理层成员包括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丶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丶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丶暂任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凌嘉勤教授,以及学院院长,与传媒朋友聚首一堂,分享理大的最新发展。 *** 完 ***

2025年2月19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二维铁电体合成及结构研究取得突破 推动微电子、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领域技术发展

铁电体具自发极化特性,可通过外加电场切换极化方向,一直广泛应用于晶体管、内存和神经形态设备等。二维铁电体更可实现纳米级生产,用于制造超薄电子产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副教授赵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就二维范德华(van der Waals)材料的结构及潜力进行了多项研究,成功研发出可大规模合成二维铁电材料的方法,有望推动微电子、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发展,从而促进高密度存储设备、能量转换系统、传感技术及催化技术等各种应用的开发。 与传统材料相比,二维铁电体拥有多项优势,包括能展现急速的载流子流动,令数据传输、存储及指令周期更高;材料尺寸亦可显著缩小,大幅降低能耗;且材料极为纤薄,透明度与柔韧度均非常出色,十分适用于制作需兼具这两种特性的电子设备。其中,二维硒化铟(In2Se3)的二维五重原子层中同时存在顺电性、铁电性、反铁电性等多种物相,应用潜力极大。然而,二维硒化铟的各个物相稳定性不明确,具备所需物相的二维硒化铟薄膜亦欠缺大面积合成方法。 研究团队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直接在原子层面上观测及分析材料的铁电畴、畴壁及其他关键特征,发现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造出二维硒化铟薄膜时,适当地调节作为前体的硒化铟原料中硒和铟的比例,再把制出的薄膜转移到柔软或不平整的基底上以引发物相转变,就能在过程中分别制造出三种纯相的二维硒化铟薄膜,实现前所未有的相控合成及精确结构控制。研究成果已于《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刊登。 同时,团队亦专注于二维范德华材料的开发及潜力探索。他们深入研究了金属单硫属化物(即金属与硫、硒或碲组成的化合物),包括硒化铟,并利用TEM技术识别出这种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的塑性变型模式,令二维金属单硫属化物材料能拥有超高的可塑性。此发现展现了生产高效能无机塑料半导体的庞大潜力,并大大推动柔性电子材料、半导体先进积层制造及固态润滑剂的发展。研究亦已于《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刊登。 团队最近更利用先进的四维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4D-STEM),揭示了一类存在于拥有扭曲双层结构的二维材料中的极性涡旋。团队发现不同的扭曲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涡旋模式及极性结构,并有可能藉由外部电场或层间位移来调控涡旋模式及极性区域分布,为研究扭曲二维双层极性结构的复杂反应提供了宝贵观点,有助往后在原子尺度上调整浮现的量子特性,制造出性能优异的二维材料。研究已在《Science》期刊上刊载。 理大材料与器件中心实验室(UMF)辖下的原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AEML)是促成上述多项研究突破的关键,包括通过原子分辨率观测,直接揭示了材料合成及应用的重要机制。以上研究更获得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刘树平教授、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杨明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李淑惠教授的研究团队提供协助与支持。 赵炯教授表示:「这些科学发现将为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带来崭新及具影响力的转变,并推动开发灵活、耐磨、耐用及高效的电子设备,为各类应用开拓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可增强新型内存内运算设备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并省却当前芯片运算中所需的运算与记忆单元间的数据传输,令社会迈向更高速、更具能源效益且更灵活的科技新时代。」 凭借多项突破性成果,赵教授的研究项目早前获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其研究工作亦同时获得研究资助局「协作研究金」及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项资助。   ***完***

2025年2月18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应用物理学系

Photo 1

理大与国际专家合作运用卫星定位数据 揭示格陵兰冰盖融化机制 助预测海平面上升速度

格陵兰冰盖融化是引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结合各种现代大地空间测量技术,包括首次运用卫星定位数据来分析格陵兰冰盖基岩的垂直位移情况,成功量化夏季融水储量,以揭示冰盖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提供新见解和可靠依据。研究成果已於国际期刊《自然》发表。 格陵兰冰盖面积仅次於南极洲,冰原厚度大约三公里,一旦完全融化,将令海平面平均上升七米。然而,科学界对於冰川水的累积丶储存及流失过程仍存在许多疑问。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丶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核心成员陈剑利教授与来自香港丶中国内地丶美国丶荷兰及比利时的科学家合作,研究格陵兰的水文过程,包括融水储量演变,以了解冰盖的融化机制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冰盖融水引起的水量增加,是导致基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一般卫星重力测量技术无法对格陵兰的水文过程进行区域性评估。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利用以众多卫星导航系统(GNSS)站点组成的「格陵兰GNSS观测网络」和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辖下「重力回溯及气候实验卫星」(GRACE)提供的卫星重力数据解决此难题。 研究团队分析了其中22个靠近基岩和冰川出口GNSS站点,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的连续数据,以掌握格陵兰不同区域的融水储量丶基岩弹性变形和垂直位移情况,从而了解冰盖融水的时空演变过程。GNSS亦有助监察气候系统中的大规模质量变化,例如地下水枯竭及湖泊水储存量等。 研究发现,夏季融水期间,大部分融水会暂存於冰盖内,并於七月达到高峰,其後逐渐减少。融水导致格陵兰GNSS站点附近的基岩平均下沉五毫米,2010年及2012年更经历了极端水融,分别令基岩下沉多达12毫米和14毫米。 研究亦显示,大多数GNSS站点融水在冰盖的储存时间约为八周,但因地区而异,东北部和西部高於平均值,约为九周,而南部和东南部则为4.5周。随着酷热夏季或成常态,有效地预测高温年份的融水储量,对评估海平面上升速度至关重要。另外,研究指出一般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融水径流量可能高估水保留或低估水融化情况,团队建议在较温暖的年份,将预测流量上调约20%,以作更精确评估。 陈剑利教授表示:「是次大型研究协作项目已筹备多年,除了整合各种现代空间测量技术,团队更前往偏远极地考察,有关成果突显了国际合作为应对严峻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研究亦有助提升区域气候模型在温暖年份的预测表现,对於评估未来几十年的冰盖演变丶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以及北极暖化问题等具重大意义。」 ***完***

2025年2月1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

Photo 1

理大开办2025年国际暑期课程及暑期学院 融合启发性创新课程及丰富文化体验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将於今年七至八月举办分别为本科生及高中生而设的「2025国际暑期课程」及「2025暑期学院」,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亲身体验理大作为全球百强学府的优质教育。除了大学学分课程外,理大还会安排学生参与本地旅游及文化体验活动,探索独特且多元的香港文化;更特设「夥伴计划」配对理大学生及其他院校的学生,让他们感受理大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并促进不同地区社群间的文化交流。 理大今年首次推出两个不同时段的国际暑期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弹性以规划暑期学习,同样提供为期五星期的学分课程,围绕三大学术主题:「中国语文丶文化及社会」丶「设计丶创新与科技」及「商业丶创业精神及环球领袖」。其中,理大享誉国际的设计学院将首度在暑期课程开办探讨人体工学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测量学丶人体限制及能力丶视觉讯息处理系统丶认知等基本知识,以及其与设计学的关系。其他富趣味的课程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及流行文化丶时尚与美学丶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丶世界烹饪演变史等主题。 理大国际暑期课程自2016年首办以来,一直广受全球学生欢迎。参与去年国际暑期课程丶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马菡筱赞扬课程内容新颖而深刻,并表示:「透过参加课程安排的文化体验活动,我很快就能融入香港的文化及生活,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建立了宝贵的友谊。」来自英国的Bobby BREWE亦表示:「理大国际暑期课程超乎想像的丰富,虽然学习时间紧凑,但也有足够时间让我们去探索充满活力的香港。」 「2025国际暑期课程」现正接受内地丶港澳丶台湾和海外本科生申请,截止日期为3月31日。有关计划详情丶申请办法,以及其他过往参加者的分享,请浏览:https://www.polyu.edu.hk/summerschool/。 同时,理大暑期学院欢迎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参与,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同体验大学生活。暑期学院为期五日四夜,学生将入住理大的学生宿舍,并参加由各学院提供的学系体验活动及参观本地企业或机构,从中了解大学不同课程的内容及职业前景,为将来入读理大心仪学科做好准备。 此外,今年暑期学院特设两场特色迷你讲座,分别聚焦创业思维在新时代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科技的基础知识,强调理大对这两个新兴主题的关注。学生更可额外参加为期五天的「创新及创业」大学学分课程,学习如何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建立所需的创业思维和创新策略,完成课程後可於入读理大时申请学分转移。 「2025暑期学院」现正接受申请,内地丶澳门丶台湾和海外高中生的报名截止日期为3月31日;本地生的报名截止日期为5月30日。有关计划详情丶申请办法,请浏览: https://www.polyu.edu.hk/geo/si。 ***完***

2025年2月14日

活动 环球事务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