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与清华大学手携手合作 推进医疗科技和工程物理领域交叉研究及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清华大学早前(9月8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医疗科技和工程物理领域的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培育开展合作。 签署仪式于理大校园举行,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副主任邹翔教授、清华大学科研院海外项目部主任曾鸣教授、工程物理系副系主任李亮教授及工程物理系邱睿教授见证下,由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蔡璟教授和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系主任黄文会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双方在教研合作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赵汝恒教授表示:「全球科技发展迅速,跨学科合作尤其重要。理大积极推动跨学科创新研究,并在人工智能、碳中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在核物理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引领行业发展。相信此次合作不但能促动两校的科研及教育发展,更有助推进前沿医学研究,为国家作出贡献。」 岑浩强教授表示:「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紧贴医疗健康领域发展,致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并在人工智能应用于精准医疗领域建立扎实的科研基础,取得具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我们期待理大在医疗创新方面的优势,能与清华大学在核物理领域的专长深度融合,携手应对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的挑战,探索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黄文会教授表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非常高兴能与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深化合作,促进具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今天的活动也为双方合作搭建了平台,进一步推动两校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全球健康与能源安全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日,理大与清华大学合办「第二届物质能源安全与健康国际学术论坛」,汇聚两校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医学影像、质子治疗、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与空间技术等,促进在相关领域的深度合作。   ***完***

2025年9月16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

Photo 1

理大学者开创智慧可持续个人降温新方案 应对全球极端高温天气

全球暖化日益威胁人类健康和工作效率。目前,全球约36亿人居住在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在2000年至2019年间,全球每年逾48万人死於与高温相关的疾病。极端高温增加压力荷尔蒙丶影响睡眠质素丶削弱注意力丶降低生产力,以及加剧情绪恶化。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热浪,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突破传统服装设计限制,研发新一代可持续的个人降温解决方案。 理大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丶时装及纺织学院副教授丶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理大兴国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寿大华教授最近在《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提出利用先进纺织与智慧可穿戴技术,实现可持续个人降温的新方法。 智能科技,尤其是智慧可穿戴技术与人工智能,正成为实现可持续个人降温的关键推动力。寿大华教授表示∶「根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5至2029年间出现史上最热年份的机率高达80%。在此背景下,个人降温科技对人类福祉丶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们正在研发一系列智慧型『超级英雄式』服装,该服装具备自我调温与实时健康监测功能,能有效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挑战。」 该篇论文提出的观点极具前瞻性,系统地聚焦有效整合辐射丶传导丶对流及蒸发四种降温机理,提出在动态现实场景中,实现人体热湿平衡自我调节的具体策略。论文同时提出并构建了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闭环框架,连接感知丶预测及执行,实现个性化及节能的降温效果,并强调设计具备可规模化和可回收性,以促进公共健康丶工作场所安全及效率。 可持续的个人降温由被动型织物,逐步迈向智能系统。具有光谱选择性的纺织品能高效释放人体红外热量,同时阻隔外部太阳和地表热量的侵入。透过在纤维和纱线中复合不同导热填料,来实现可调热阻。湿度响应纤维则有助强化对流和蒸发散热效果。轻量化可穿戴设备,例如∶可变辐射率器件丶电致冷与热电模组,当结合柔性光伏及随身储能,可实现主动可控的降温。这些新技术采用「模式选择性」降温策略,并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兼顾舒适丶耐用丶可水洗及轻巧特点,有效延展热舒适范围,减少对空调的依赖。 尽管个人降温技术发展迅速,仍面对许多挑战。人体出汗有助散热,但目前汗液管理效能有限,常导致织物重量和黏腻感增加,降低透湿性及辐射降温效率,尤其在剧烈出汗时更为明显。此外,能够随动态环境和个体生理变化实现即时自我调节热平衡,同时确保舒适和安全,仍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寿大华教授表示∶「未来我们还需要加强纺织丶传热学丶柔性电子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融合,建立具规模和可回收的制造体系,平衡可持续丶可穿戴丶时尚与热管理功能。同时,也需要制定标准化丶使用者为本的评价指标,例如:单位功率降温能力丶生理热感和用户接受度等,以促进公平比较与使用。」 寿大华教授及其团队致力研究多项创新技术以应对极端高温的挑战。其中iActive™智能运动服引入低电压驱动人工汗腺及汗区映射的根状液体输运网路,以液滴形式快速排出汗液,大幅减轻重量与黏腻感,保持皮肤乾爽透气,其排汗速度可高达人体出汗峰值的三倍。 Omni‑Cool‑Dry™是一款兼具透气丶类肤质的全新织物,有效导流汗液,又能提供光谱选择性降温效果。透过反射太阳和地表辐射,同时发射人体红外热量,能让皮肤温度相比普通织物降低约5 °C,即使在阳光下使用者也能保持清凉乾爽。 针对高温作业环境,在热适应软体机器人服装中,内嵌温度回应软致动器,可主动或自发地调节织物厚度及其内部静止空气层,从而克服传统隔热服单一隔热等级的局限。其热阻可在0.23至0.48 K·m²/W范围内调节,即处於120°C的高温环境下,其内表面温度也能比传统隔热服低约10°C。 SweatMD是一款全纺织丶非侵入式可穿戴系统,利用仿生微流体网路定向引导汗液,通过亲肤传感纱线监测葡萄糖丶钾离子等生物标志物,可即时生成分子层级的健康指标(如疲劳与脱水风险),并将数据传送至手机。 总体而言,上述创新技术构建了一个智能生态系统,通过感测器监测生理状态,利用模型预测降温需求,由智能服装提供定向回应。透过整合纺织感测器丶基於纤维的冷却器与随身能量采集器,有望实现可持续的自主降温。 这些研究成果涵盖日常服饰丶运动与防护装备,充分体现将基础研究转化普及,以应对全球挑战。透过理大研究中心及设於内地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如理大兴国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更可借助内地市场丰富的应用场景,并与当地龙头产业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并推动可规模化部署。 寿大华教授的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际知名创新奖项嘉许,包括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嘉许金奖(2025)及金奖(2024),以及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等。此外,寿教授亦荣获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该奖项每年仅授予一位全球学者。 ***完***

2025年9月15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时装及纺织学院

Photo 1

理大与地政总署合作推动创新测绘及空间地理科技 支持香港数码转型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政总署今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共同发展符合官方标准的智慧测绘及地理空间服务建立合作框架。双方将透过在相关领域开展领先研究、提供技术培训及推动技术进步,加快香港数码转型的步伐。 签署仪式于理大校园举行,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与地政总署副署长(测绘事务)张国辉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清焰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系主任陈武教授、土地及空间研究院院长丁曉利教授、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史文中教授、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翁齐浩教授及地政总署助理署长(测绘事务)朱绍基先生等一众嘉宾亦出席见证。 王钻开教授表示:「从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到災害应对和资源管理,空间数据和人工智能科技从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如何理解环境及与其互动。透过结合测绘处的专业及经验,以及理大卓越的学术、前沿研究和创新实力,我相信此次合作能巩固香港作为世界领先智慧城市的地位,为社会带来创新及繁荣的气象。」 张国辉先生在签署仪式表示,是次合作结合理大的卓越科研能力与地政总署的实务经验,是香港地理空间技术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藉此,署方将推动应用创新方案,以提升土地行政效率,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智慧城市。 在是次的合作架构下,理大四个学术及科研单位,包括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将与测绘处在科研、教育及知识转移范畴进行合作,聚焦于土地测量、地理资讯系统、遙感技术、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定位技术等多个跨学科领域。 双方亦计划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由理大投放人才和技术资源,测绘处则提供专业经验及业界见解。中心将致力优化和应用各项与土地测量、卫星定位参考网、无人机、空间数据整合及分析、智慧地址管理相关的实践和技术方案,以提升香港城市规划及发展的效率和精准度。此外,理大与测绘处亦会探讨为业界及相关政府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加深他们对最新测量和地理空间技术的了解。 陈清焰教授强调理大的交叉学科研究对支持香港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并表示:「智慧及可持续城市是理大交叉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在这一主题下,我们融合多个学科的专业,包括土地测量、地理资讯学、土木工程、电子计算及人工智能,并在空间数据分析、系统整合、基础设施设计和感测技术等领域推动创新研究,致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供业界和政府采用的技术和政策建议,为改善城市规划作贡献。」 陈武教授亦阐释了此次政学合作的重要价值,他指出:「测绘处擁有重要的空间数据、对监管框架的了解和应对城市挑战的实际经验,而理大则具备推动前沿研究、提升技术专业及提出创新解决方法的深厚实力。通过此次合作,我们将携手築起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樑,确保科研成果能被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发挥各自优势应对复杂的城市发展挑战,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建设香港成为智慧可持续城市。」 陈清焰教授强调理大的交叉学科研究对支持香港可持续发展别具意义。 陈武教授阐释了此次政学合作的重要价值。 此次合作促进了学界、政府与业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依托测绘与地理空间领域的创新,以及深度整合用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技术,为发展智慧香港注入重要动力。 ***完***    

2025年9月12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理大高等研究院

Photo 1

港协暨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莅临理大 向师生宣扬奥林匹克精神 迎接第十五届全运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重视全人教育,积极邀请社会各界翘楚到大学分享交流,激励学生发挥潜能,实践理想。理大今日与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港协暨奥委会)共同主办、中国香港体育联盟合办「学务长专题讲座系列:追梦人生」——「全力以赴 逐梦赛场 :『全力支持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奥林匹克主义教育计划」讲座,邀请港协暨奥委会副会长、中国香港奥林匹克学院主席及理大校董会成员霍启刚先生担任主讲嘉宾,分享他在推动香港体育发展的丰富经验,并展望今年11月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期待学生全情投入及支持国家体育盛事。 讲座吸引约200名嘉宾、理大管理层及师生参与。霍启刚先生以「全力支持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主题,细说他参与本地体育发展工作的歷程,当中特别提及对培育精英运动员的重视,以及如何透过「奥林匹克主义教育计划」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他表示赛事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举办,有助推广大湾区融合,意义非凡。 霍启刚先生表示:「近年香港体育发展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有赖政府持续投放资源支持,让中国香港运动员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屡创佳绩,而运动员能够自信地站上赛场,发挥最佳水平,亦有赖广大市民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这份社会齐心推动体育发展的力量,尤其珍贵。两个月后粵港澳三地将共同承办十五运会,这不但是国家对香港信任的体现,更是推动区域体育合作、提升本地体育水平的平台。希望全港市民能够齐心关注全运会,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共同打造一场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体育盛事,展现香港热爱运动、团结向上的精神。」 讲座的对谈环节由理大暫任学务长梅国威教授主持。霍启刚先生与两位香港杰出运动员兼港协暨奥委会首届「奥林匹克大使」——五届奥运游泳运动员及亚运会奖牌得主欧铠淳小姐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剑击运动员及亚运会奖牌得主崔浩然先生深入交流。他们除了畅谈各自的发展经歷,亦分享在运动员生涯中遇到的挑战,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追梦路途上坚持和付出的重要性。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表示:「我们很荣幸能够邀请霍启刚先生、欧铠淳小姐和崔浩然先生莅临分享。霍先生在运动界及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成就,以及两位运动员坚毅不屈的精神及对运动的热爱,为我们在学术和事业的追求中有所启发。理大一直支持体育发展,去年理大运动代表队分别夺得大专男、女子全场总冠军的殊荣,达成七连霸。希望理大的运动员及学生继续秉承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朝着自己的理想进发。」 理大一直致力推动体育发展,并大力支持培育香港运动员的工作。除了在校园推广运动文化,大学亦提供「杰出运动员推荐计划」、「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援及入学计划」、「德藝计划」,并与香港体育学院签署精英运动员学习计划合作备忘录,支持精英学生运动员在学业及运动双轨发展。 「全力支持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奥林匹克主义教育计划系列活动,由港协暨奥委会主办,中国香港体育联盟合办。「奥林匹克主义教育计划」自2005年起推行,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奥林匹克主义和体坛发展的认识及鼓励大众参与体育运动。   ***完***

2025年9月11日

活动 学生事务处

Photo 1

理大本科入学资讯日将於9月27日举行 超过250场活动介绍最新课程及入学资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将於 9 月 27 日举行「理大本科入学资讯日」(资讯日),今年将以「创新及多元」为主题,举办超过250场活动,包括由教务处举办的入学讲座,涵盖经联招丶非联招(非本地学历)丶高年级入学(副学士丶高级文凭学历)及内地高考成绩报读的入学资讯,以及由各学院及学系举办的课程谘询丶实验室及教学设施导赏团丶学生分享和工作坊等,为学生及有意进修人士提供最新升学资讯,探索多元化的课程选择。 理大一直采用灵活的本科招生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专业选择,并开办涵盖不同新兴领域的课程,应对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可根据兴趣制定灵活的学习方向,有明确升学目标的学生可以直接选择心仪的学系或课程;而希望探索学术兴趣的学生,则可报读组合学士课程,了解学院的各个主修科目。其中修读跨学科组合学士课程的学生,可以在首年探索不同学院提供的课程,其後再决定主修科目,增加学习自主及弹性。 理大将於2026/27学年开办两个学士课程:工程学院将开办体育科技(荣誉)理学士课程,而人文学院亦会开办语言科学及技术(荣誉)理学士课程。此外,以下课程亦会进行改组: 原有课程 新课程 生物医学工程(荣誉)理学士组合课程 改名为生物医学工程(荣誉)理学士 智能供应链及工程管理(荣誉)理学士组合课程 (智能供应链 / 工程管理兼数据分析) 改名为智能供应链及工程管理(荣誉)理学士组合课程 (航空营运及系统学 / 智能供应链 / 工程管理兼数据分析) 在课程之下新增航空营运及系统学(荣誉)理学士课程 理大一直重视全人教育,积极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学会继续向所有获学术类别入学奖学金的得奖本科生,额外提供港币3万元的海外交流资助,以参与学生交换计划。大学期望到2027/28学年,所有本科生能获最少一次参与非本地学习的机会。 有关「理大本科入学资讯日」及登记详情,可浏览:https://www.polyu.edu.hk/study/events/ ***完***

2025年9月11日

教与学 教务处

Photo 1

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创新创业大赛全球逾700初创队伍参与 香港主赛区公开组及学生组优胜队伍诞生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旗舰创新创业大赛「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自今年初启动以来,成功吸引全球逾700支精英初创队伍参赛,竞逐逾港币200万元的总奖金。香港主赛区「理大 × 水滴国际未来挑战赛」决赛昨天於理大校园圆满举行,公开组及学生组最终优胜队伍成功诞生,跻身年底举行的总决赛,与其他六个赛区的优胜队伍一较高下。 香港主赛区「理大 × 水滴国际未来挑战赛」承蒙水滴公司丶华为云香港和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赞助,以及战略合作夥伴包括国泰丶Nike和NTT的支持,公开组和学生组赛事成功吸引全球约200支团队报名参加。经过严格的选拔过程,约30支优秀初创队伍於昨天举行的决赛中以电梯路演形式同场竞逐多个奖项及丰厚奖金;而经评委严格甄选诞生的学生组四强队伍,将与公开组各领域的冠军及优异奖得主一同晋身总决赛。 公开组水滴杯(总冠军)由哈文研创有限公司凭「气动乐」项目夺得,至於学生组则由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凭「喷雾式仿生双层抗疤敷料」项目摘冠。前者获得港币15万元奖金,而後者则得到奖金港币30,000元。 公开组赛事聚焦货运及出行丶金融及保险科技丶大健康丶资讯科技和运动等关键行业领域,旨在为这些行业研发具变革性的解决方案。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青年学子的创业热情,赛事特设学生组,除了为参赛队伍举办理大创业培育系列,提供涵盖培养创业思维丶激发创意,到构建商业模式及提升项目提案技巧等关键环节的训练外,入围团队更获邀到越南丶新加坡丶上海丶大湾区及长三角等地参加创业探索之旅,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创新生态丶拓展国际视野,并探索合作及市场机会,为未来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理大副校长(创新及研究)赵汝恒教授祝贺各优胜队伍,并祝愿他们在未来创新创业路上屡创佳绩,并强调:「理大矢志成为创新型世界级大学,通过PolyVentures生态系统,以及设於内地多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研究院,积极培养新一代企业家,推动科研转化落地,致力完善香港乃至内地多个地市的创科生态圈。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不仅是创新创业比赛,更是一个融合教育丶科研成果转化丶初创孵化和投资配对的平台,为有志创业的学生丶教职员丶校友及各方人士提供一展所长的舞台,将创新意念及前沿研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应用方案。」 赛事评判之一丶2024年「杰出理大校友奖」得主丶水滴公司创始人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鹏博士致辞时表示:「很荣幸以校友身分支持母校的旗舰创新创业比赛,与众多年轻企业家分享创业经历,为有志创业人士带来启发,并开拓他们的视野。在理大学习的时光,为我日後踏上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在拓展业务之馀,更要不忘回馈社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理大 × 水滴国际未来挑战赛」得奖团队/项目如下: 公开组 奖项 获奖项目 获奖初创企业/团队 奖金 水滴杯 气动乐 哈文研创有限公司 港币15万元 货运及出行 冠军* 智能测量自动系统 – The X 云智流科技公司 港币50,000元及华为云服务10,000美元限额 优异奖* Smooji Smooji Limited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应用於低空经济的先进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 诺瓦电子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AkkMoreä天然脂肪代替品 宝力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 金融及保险科技 冠军* 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彻底改变索赔流程 医结有限公司 港币50,000元及华为云服务10,000美元限额 优异奖* Otonomi – Parametric Cargo Delay Insurance Otonomi (Asia-Pacific) Limited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Theo Quant Theo Quant Limited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Inriskable Inriskable (HK) Limited 港币15,000元 大健康 冠军* 可穿戴唾液葡萄糖传感平台 知感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50,000元及华为云服务10,000美元限额 优异奖* 气动乐 哈文研创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VISI-AI视觉训练 云眸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及转化研究资助奖项 Virtual Patient Simulation System 优数视野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及转化研究资助上限港币50万元 转化研究资助奖项 智核微创 崔睿泽丶秦璟教授丶高秉晨丶周军 转化研究资助上限港币50万元 资讯科技 冠军* 蜻蜓仿眼:微秒级全景拇指相机 龙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50,000元及华为云服务10,000美元限额 优异奖* PolyPi:基於边缘AI的管道自主作业机械人 香港普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全球第一款建筑施工平面布局 AI设计平台 智造力(香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Charger Circle Chargercircle Technology Limited 港币15,000元 运动 冠军* 织物传感系统 Easenory Technology Limited 港币50,000元及华为云服务10,000美元限额 优异奖* 生物基功能材料在运动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香港英骓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睿跑优动:精准跑者表现优化 梁建强实务教授丶苏皓罡丶石海慧丶梁睿明丶李源丶Lukas Wambua MUTETI 港币15,000元 优异奖* OMEGA 赛事评分系统 踏有限公司 港币15,000元 学生组 奖项 获奖项目 获奖初创企业/团队 奖金 冠军* 喷雾式仿生双层抗疤敷料 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30,000元 一等奖* 无造影剂肿瘤精准诊疗影像系统 马宗鋭丶黄御华丶熊天宇 港币20,000元 二等奖* 人工智慧 + 数字孪生 赋能智慧建筑管理 青衍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10,000元 二等奖* AI声学防溺水监测系统的可穿戴设备 香港蓝盾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10,000元 优异奖 可吸收高分子人工血管及系列可吸收植入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 香港恒一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优异奖 天然环保的外控保鲜技术 保鲜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优异奖 Goolab - OV新型补钙护骨精华饮 峰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优异奖 小豚正字 同行伴学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优异奖 一种可穿戴多模态的早期肌少症检测的肌肉感测器 安栢电研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优异奖 硬体+AI双核驱动赋能电力系统无人值守智慧运维 小马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观众票选奖:最佳演说奖 AI声学防溺水监测系统的可穿戴设备 香港蓝盾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观众票选奖:最具创意奖 喷雾式仿生双层抗疤敷料 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观众票选奖:最受欢迎奖 小豚正字 同行伴学有限公司 港币5,000元 *跻身总决赛队伍 「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采用独特的「1+N」模式,以香港为主赛区,在惠州丶温州丶深圳前海丶上海丶南京和晋江设立分赛区,招募海内外的科技创业团队和创新者参加。理大与每个赛区的龙头企业及理大内地技术创新研究院合作,为参赛及获奖队伍提供所需支援和指导,包括考察内地城市及理大内地技术创新研究院丶参与企业访问活动丶商业及技术谘询服务及海外旅程等。比赛详情请参阅「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网站。 「理大 × 水滴国际未来挑战赛」公开组「水滴杯」(冠军)由哈文研创有限公司夺得。 「理大 × 水滴国际未来挑战赛」学生组冠军由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夺得。. ***完***

2025年9月10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Prof Cao copy

理大宣布委任曹建农教授为副校长(教学)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委任曹建农教授为副校长(教学)。曹教授已于2025年9月1日履新。 曹教授为享誉国际的计算和数据科学学者,研究领域涵盖分布式系统、区块链、无线感知与网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移动和边缘计算。他发表了六本合着书籍和九本合编书籍,以及超过800篇在主要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上的论文,拥有34项专利,并因其杰出的研究成就屡获殊荣。 曹教授现为潘乐陶慈善基金数据科学教授、电子计算学系分布式与移动计算讲座教授,及高等教育研究及发展院院长。此前,他曾于2011至2017年担任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并于2021至2025年担任于研究生院及本科生科创学院院长。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欢迎曹教授获委任为副校长(教学),并表示:「曹教授是杰出的学者及富有远见的学术领袖。过去 27 年,他全心服务理大,累积了丰富的大学领导与管理经验。我深信曹教授必定能在新岗位上,带领理大在教学领域再创高峰,协助大学培育可在人工智能时代担当领航角色的专业人才及社会领袖,为理大进一步发展成为创新型世界级大学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理大副校长(教学),曹教授负责统筹及推动大学学与教的规划及发展。他将领导学术课程设计,革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积极推动数码转型,深化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促进教学创新;并制定及执行相关的大学政策及计划,以确保在瞬息万变的数码时代保持卓越的学术质素。 曹教授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中国计算器学会(CCF)会士,及计算器协会(ACM)杰出会员。他曾于2012至2014年担任IEEE计算器学会分布式计算委员会主席,并于 2017年获CCF颁发海外杰出贡献奖。 ***完***

2025年9月10日

其他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理大护理学院欢迎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到访 推进健康老龄化倡议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确保老年人的健康与福祉已成为关键优先事项。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护理学院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社区健康服务合作中心,欢迎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Saia Ma’u PIUKALA医生到访,加强区域健康老龄化推广的夥伴关系,推进针对老年人口的社区基础综合照护。 PIUKALA医生到访理大时强调促进健康老龄化丶加强区域合作及社区赋能三个主要讯息。他表示:「我们与理大保持紧密合作,以应对西太平洋老龄化人口的各种需要。透过推进如『老年人综合照护』(ICOPE)2.0等工具,我们赋能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可持续丶公平的照护,确保他们在晚年得到适切的照顾。」 理大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表示:「我们很荣幸接待Saia Ma’u PIUKALA医生,以深化双方革新长者护理的共同使命。理大护理学院在以人为本护理方面的领导力,结合创新研究与教育资源,让我们能够在区域内推动健康老龄化的重大变革。」 在理大护理学院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健康服务合作中心总监梁绮雯教授的领导下,理大护理学院正推进ICOPE 2.0,以加强对老年人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梁教授表示:「ICOPE 2.0简化了评估与干预流程,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获得及时支持。鉴於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照顾者支持的重视,此框架与我们对可持续丶社区驱动照护的承诺完美契合。」 为支持采用ICOPE 2.0,理大护理学院世卫社区健康服务合作中心制作了全面的线上及线下教育材料,包括展示真实案例的宣传影片。近期,中心亦於在内地丶斐济丶柬埔寨及菲律宾等地举办培训活动,并从2021至2024年间透过54场网络研讨会,接触超过6,000名参与者。这些举措促进跨区域的知识交流,并加强以社区为本的照护模式。 此行,PIUKALA医生亦重点探讨有关老年医学丶心理健康丶智能老龄化技术及基於证据的政策,进一步巩固理大於老龄化与健康研究的全球领导地位。 ***完***

2025年9月10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护理学院

Photo 1

理大与李宁公司共建联合运动科学研究中心 推动运动健康创新及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李宁公司)今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李宁—香港理工大学联合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双方将联合开展运动科学与人体工学相关研究,推动高性能体育用品的创新设计与优化,培養运动科学及体育技术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运动健康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李宁品牌创始人、集团董事长李宁先生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李宁集团副总裁、首席运动官洪玉儒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李宁—香港理工大学联合运动科学研究中心」。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于体育人才培養、科研创新和技术转化,其中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的体育科技研究院以跨学科运动科学研究为基础,持续为体育领域提供先进解决方案。此次成立的研究中心将整合理大的科研实力与李宁公司的市场经验,推动运动科学与体育科技创新,为行业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亦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品質发展贡献力量。」 李宁先生表示:「基于运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创新,既是运动品牌实现研发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香港理工大学在运动科学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擁有国际顶尖的科研实力和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发挥李宁公司在行业趋势理解、产业实践经验以及体育与市场资源方面的优势,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进运动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李宁—香港理工大学联合运动科学研究中心」由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及李宁公司联合营运,未来将携手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首任中心协调员为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系主任及生物力学讲座教授张明教授,以及李宁公司运动科学研究中心田野教授。 中心将开展运动科学及人体工学相关的基础研究,聚焦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青少年运动特征及肌肉关节健康、女性运动特征等课题,并支持新一代高性能体育用品的创新设计、功能验证与优化。双方将携手培養运动科学与体育技术领域的科研与工程人才,以及推动产学研结合,提升运动健康领域的科技应用和产业转化能力,实现协同创新。 理大将发挥学术优势,协助科研人员、体育专家和业界人士组成专业团队开展相关研究。李宁公司亦会运用其丰富产品研发、市场需求及用户回馈等资源,为研究项目提供实践方向,支持其顺利开展。 ***完***  

2025年9月8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体育科技研究院

Photo 1

理大与Elsevier签署合作备忘录 加强学术出版合作及学者培训 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国际学术期刊出版集团Elsevier今日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入探讨在学术出版、学术人才培训及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是次合作将结合理大在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及Elsevier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出版经验,透过多元化合作方向,共同推广优質的学术及科研成果,培育更多优秀的青年作者,为全球学术界发展作出贡献。 签约仪式于理大校园举行,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及Elsevier全球高级副总裁Peter Harrison博士代表双方签署。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联同Elsevier全球期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孙岩女士及材料科学期刊全球出版总监白洁女士出席见证仪式。 黄永德教授表示:「作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理大一直积极推动领先世界的科研创新以造福社会。理大擁有全港院校中最多的Elsevier期刊编辑,我们与Elsevier的合作见证双方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愿景,通过出版联合期刊及合办学术活动和项目,以提升学术影响力。我深信双方的合作将带来丰硕的成果,为学术界开创更多突破性的发展铺平道路,尤其在培育青年学者、扩大学术影响力及促进全球知识传播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Peter Harrison博士说:「Elsevier致力于增强大众对研究的信心,并发表能够推动知识进步的高質量内容,协助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应对挑战,并实现更理想的成果。近年来,我们与理大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合作,在过去五年出版了超过13,000篇理大学者的学术论文。这次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将为双方未来进一步的深化合作提供战略框架,其中我们尤其期待增加理大学者在Elsevier各学科领域编辑团队中的代表性。」 根据协议,双方同意探讨由理大授权Elsevier在全球出版及发行「合作期刊」的可能性。Elsevier将基于内部数据分析和专业经验,为期刊的发展与管理提供策略性建议,并支持理大在其优势领域创办新学术期刊。为推动「合作期刊」的发展,双方将共同提升作者、审稿人员及编辑委员会成员服务品質和范畴,并合作开设学术出版相关课程及研讨会,为相关人员提供标准、操作流程及学术伦理等培训。此举不仅有助提升理大的学术影响力,亦能促进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 为加强理大优秀科研成果的国际知名度,双方计划在多方面展开合作:依托Elsevier旗下电子学习平台「Research Academy」,为研究人员提供论文撰寫、投稿及审稿流程的专业培训,以提升理大在Elsevier知名学术期刊的发表数量;针对共同关注的新兴研究主题,定期发表专题特刊,邀请理大学者担任特邀编辑;通过Elsevier的全球宣传平台,包括官方网站、ScienceDirect期刊平台及社交媒体等,推广理大的重大研究成果;并同 时就合办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进行深入磋商。 同场举办的编辑论坛吸引近百位来自不同高等院校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Elsevier的编辑和行业专家出席。论坛上,Peter Harrison博士首先就「研究影响力的未来及新兴论述」发表演讲。Elsevier出版伦理专家金红博士则阐述了在当前越趋复杂的研究诚信挑战下,出版方如何识别潜在的舞弊或不道德行为,以遏止违反学术诚信的研究进入科学文献。 对谈环节以「利用人工智能推动研究及启发创新」为主题,邀得在Elsevier旗下《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担任联合总编辑的杨立伟教授、在计算机协会出版的《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任副编辑的理大电子计算学系及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副教授刘洋教授,以及在Elsevier旗下《Materials & Design》任总编辑的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副教授宋旭教授,从学者角度分享真知灼见。他们就以人工智能科技革新科研流程、驱动突破性创新及促进跨学科与跨机构合作等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同时探讨了相关科研工具涉及的伦理考量与透明度问题,以及将人工智能融入传统科研实践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理大与Elsevier一直保持紧密合作关係,更在2023年起与Elsevier旗下的细胞出版社合作出版学术期刊《Nexus》,探索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及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发挥双方优势,推动更多领先学术合作项目。   ***完***  

2025年9月5日

活动 大学策划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