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共同促进人工智能赋能肿瘤精准诊疗及医科人才培育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就放射治疗、医学影像和健康资讯学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培育开展合作。是次合作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并致力培育医工结合尖端人才,透过双方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与医学发展深度融合。 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今日于北京协和医院举行,在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教授应天祥教授、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化学讲座教授兼理大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黄嘉良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教授及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系主任张福泉教授的见证下,由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及教授蔡璟教授和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常务副主任胡克教授代表签署。 黄永德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动跨学科创新研究,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正申请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期望以大学在医疗、工程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独特优势,培育能够引领未来智能医疗发展的新一代医学人才。今次合作正是希望将理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与协和医院百年积淀的临床经验深度融合,推动医学创新。」 杜斌教授说:「首先代表院班子对理大领导与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謝。医学进步离不开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放疗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腫瘤精准治疗领域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实力,而理大作为亚洲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在医疗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次合作在科学研究创新突破的引领下,透过人才共同培養的坚实支撑,加速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开启高品質发展的崭新篇章。」 蔡璟教授、黄嘉良教授及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研究助理柳泽宇先生,联同胡克教授随后分别作专题报告,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项目及临床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在精准放射治疗的应用、抗癌诊断及治疗双功能探针及多模态医疗大模型构建与优化等,进一步深化双方的专业及学术交流。 双方代表亦就多个重点合作方向作深入探讨,并提出多项具潜力的联合科研项目,涵盖腫瘤精准诊疗、高端医疗设备及腫瘤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此外,在医工结合人才培養方面,理大期待未来若最終获特区政府支持筹办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协和医院可望成为医科生实习医院之一;同时,理大亦可以为协和医院的技术骨干成员提供人工智能驱动医疗的前沿技术培训,并积极推动双方交流互访,共同培養研究生,甚至合办双学位课程项目等。 ***完***  

2025年7月9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

Photo 1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与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合办「北都未来论坛」 聚焦北部都会区城乡共融及社区共建

政府全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北都)的发展,区内居住及工作人口将快速增长,带来全新的社区面貌及民生需求。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与香港城鄉可持续发展促进会今日合办「北都未来论坛」,汇聚来自不同界别的持份者,共同探讨在北都推动城鄉共融及社区共建,以应对区内未来的多元需求及实现北都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论坛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主任丘卓恒先生及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及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亚华教授担任主题演讲嘉宾,并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方学诚先生联同多位本地及内地学者、社创领袖、业界专家及企业代表在分享环节及圓桌讨论中进行多元对话,提出创新政策建议及实践方案。 理大暫任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及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政府努力推动北都发展,现正聚焦在整合土地、提供基础设施、兴建房屋和创造高科技职位。作为学术机构,理大可配合政府及早探讨如何采取行动保育北都的宝贵生态和文化遗产资源。数码科技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为保育鄉村歷史和传统文化开启全新的可能性,促进城鄉共融,为北都居民带来崭新的生活体验,造就富有特色及归属感的社区,丰富北都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 香港城鄉可持续发展促进会联合发起人邢文威女士表示,在香港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的当下,在北都城鄉融合的发展中,城鄉功能可互补互动。鄉村丰富的歷史、文化、生态价值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北都作为香港最有潜力、最有空间的发展地带,汇聚科技与文化,串联歷史与现代,平衡发展与保育,兼顾创新与融合,承載着人们对香港未来最美好的想像。 丘卓恒先生的主题演讲聚焦于政府致力在北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新都会。他表示,北都在「基建先行」的策略下,融合优質生活环境、产业发展与文化休閒,建设高質量的区域合作新平台。北都将提供更多住房和社区设施,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并重点发展不同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更佳的职住平衡。同时,北都将实践城鄉共融理念,糅合城市、鄉郊、文化与自然生态,打造绿色低碳生活圈,并利用边境优势,激发区域活力,推动深港两地合作。 王亚华教授则以「中国内地鄉村振兴策略与政策趋势」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农业及农村问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大短板,国家提出鄉村振兴战略正旨在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而要实施鄉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及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鄉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的城鄉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鄉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随后是两场分享及圓桌讨论环节,主题围绕「数字赋能–鄉村振兴与文化保育的经验与倡议」及「文化赋能–香港粵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多位讲者分别透过内地的鄉村振兴政策及文化保育案例,探讨以创新科技推动鄉村振兴;以及以非物質文化遗产粵剧作切入点,剖析北都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对凝聚城鄉社区的重要性。 方学诚先生指出,为引领北都迈向可持续及城鄉共融发展,发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规划署和顾问团队结合本地、内地及国际经验,现正积极制定城鄉共融指引,阐明城鄉共融的概念和愿景,并提出具体建议给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参考。城鄉共融强调跨界合作与村民参与,致力保育鄉村文化、提升鄉村生活質素与促进城鄉互动。政府会扮演促进者角色推动城鄉共融,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缔造「融和・共荣・传承」的美好未来。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常务副总监林美华女士表示:「粵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非物質文化遗产,代表着香港与大湾区共同的文化根源,是连结社区、促进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元素,更能成为凝聚城鄉社区的重要黏合剂。我们倡议推动在北都成立『粵剧藝术及非物質文化遗产体验馆』,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中外文化藝术交流中心。」 「北都未来论坛」将定期透过社区共建、创意旅游、创新经济、跨代共融及儿童友善等重要议题,深入探讨如何协调城鄉关係,以及推动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规划,并构建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塑造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的北都。 首场圓桌讨论以「数字赋能–鄉村振兴与文化保育的经验与倡议」为主题,由凌嘉勤教授(右一)主持,讲者包括(左起)纽卡素大学(新加坡)机械设计及制造工程系助理教授张俊杰博士、香港城鄉可持续发展促进会联合发起人梁展培博士、五邑大学侨鄉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仓东计划」发起人谭金花博士、王亚华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及香港城鄉可持续发展促进会高级研究员舒全峰博士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及香港城鄉可持续发展促进会高级研究员戴瑤博士。 第二场圓桌讨论以「文化赋能–香港粵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由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大学拓展及对外事务)及歷史系教授刘智鹏教授主持(右一),讲者包括(左起)中樑建築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欧中樑女士、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客座副教授阮兆辉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方学诚先生及香港教育大学戏曲与非遗传承中心副总监叶德平博士。 方学诚先生指,现正积极制定城鄉共融指引,给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参考。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常务副总监林美华女士倡议在北都成立「粵剧藝术及非物質文化遗产体验馆」,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藝术交流中心。 ***完***

2025年7月8日

活动 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Prof Zhao_Press Room Image_8 Jul

理大医疗科技项目获研资局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支持 推动新一代免疫疗法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5/26年度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拨款港币3,240 万元,支持一项跨学科生物医学研究项目,致力研发新一代癌症免疫治疗的综合技术平台,应对当前癌症治疗中一些迫切挑战,造福人类健康福祉。 癌症免疫疗法虽然是临床肿瘤学的重大突破,但仍面对不少挑战。为突破现有限制,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兼教授赵燕湘教授带领跨学科研究团队,研发了一套创新整合的技术方案,释放癌症免疫治疗的巨大潜力。 该研究项目名为「开发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的综合技术平台:从发现肿瘤新抗原到研制创新的治疗性疫苗」,为期五年,获得总额港币3,600万元的资助,其中90%由研资局提供,其馀10%由相关大学资助。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凭藉优秀的科研人才丶前瞻性的跨学科研究能力,以及先进的设施和资源,在医学研究和科技创新领域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此次获得研资局的重大项目资助,充分凸显理大坚实的学术基础及卓越创新能力,尤其於综合医疗和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技术发展取得显着成果。」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创新方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为代表的创新免疫药物,在临床上已取得显着成功,尤其在延长部分患者的长期存活期方面表现卓越。然而,这些免疫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许多癌症类型对ICIs反应有限,而CAR-T疗法则主要适用於血液系统肿瘤,但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 近年来,基於新抗原的肿瘤疫苗,作为新一代免疫治疗策略,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部分领先的候选疫苗,特别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抗原疫苗,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然而,新抗原免疫原性不足,以及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性等关键难题,仍然是此类疗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为应对这些挑战,赵教授和研究团队计划建立一体化创新综合技术平台,专注於研发多肽新抗原免疫疫苗(PIN-Vax)。该平台获得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中「利用先进技术应对逼切的医疗挑战」研究主题的支持,平台设计由四个相互连接的核心模组构成,协同涵盖整个临床前开发周期,并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疫苗的开发效率。 该研究计划首先把PIN-Vax平台应用於HPV相关的子宫颈癌和HBV相关的肝细胞癌,因为这两种癌症均含有病毒源性新抗原,具备疫苗开发的理想基础。研究团队亦将系统性开发PIN-Vax 候选疫苗管线,并评估其抗肿瘤功效。此外,团队亦将同时探索 PIN-Vax与ICI联合疗法的协同机制。在未来的研究中,PIN-Vax平台将扩展至更多癌症类型,尤其是目前对ICIs或CAR-T疗法反应有限的癌症类型。 赵燕湘教授表示:「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学术研究人员丶临床医生和行业合作夥伴组成的跨领域团队,共同研发PIN-Vax平台。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长远目标是将此平台发展为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的创新引擎,造福广大癌症患者。」 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旨在资助就协助香港应对当前挑战,抓紧新兴发展机遇的协作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年期最长为五年,研资局资助金额上限为港币4,000万元(不包括间接费用)。 ***完***

2025年7月8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与教育局合办「人工智能在语文及不同科目的学与教应用国际高峰会」 探讨以人工智能科技引领教育革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联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丶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语常会)及香港教育城,於7月4日至7日合办「人工智能在语文及不同科目的学与教应用国际高峰会」(高峰会),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丶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透过促进对话及创新,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革新教育,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技能培训,推动香港及地区的教学发展。理大今日於校园赛马会综艺馆举办高峰会开幕典礼丶首场主题演讲及专题小组讨论,吸引近千人出席。 开幕典礼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联同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语常会主席陈黄丽娟博士及香港教育城主席李汉祥先生担任主礼嘉宾。 滕锦光教授致辞时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推动人工智能於教育领域的发展,率先於2022年把人工智能纳入本科生必修课程,并於今年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丶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及语言教学部,同时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提交一份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建议书,旨在培育能够应对人工智能驱动医疗环境的未来医生。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理大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远见和领导地位。他期望是次峰会能激发更多具启发性的想法与协作,进一步推动香港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蔡若莲博士致辞时表示,人工智能在塑造未来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提醒大家必须认识到应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责任。人工智能必须用於增强知识,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并作为通向更广阔的教育机会的桥梁。 随後,人工智能及教育专家丶史丹福大学教育学研究院副教授Victor Lee教授就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变革性应用,以及在教育体系中推动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杂性和策略发表首场主题演讲。理大教学发展中心总监陈小华博士亦联同其他讲者就在特定科目的教学上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及挑战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及专家亦将在高峰会期间发表主题演讲(按讲者英文姓氏排序),包括英国雷丁大学社会语言学教授Rodney H. Jones教授丶香港教育大学数学人工智能及数码能力教育中心总监江绍祥教授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吕欣教授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及技能总监Andreas Schleicher先生。他们将分别透过不同切入点,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如何促进跨学科教育,涵盖语言学习到STEM(科学丶技术丶工程丶数学)及创意艺术等教育领域。 高峰会期间亦会举办实践工作坊系列,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将人工智能融入课堂的实用方案,为学生创造个人化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增添创新元素,高峰会亦设置技术汇展,展示由来自香港丶内地及其他地区领先创新者开发的尖端人工智能技术,让与会者与技术开发者和教育领袖交流,亲身体验塑造教育未来的前沿技术。 更多「人工智能在语文及不同科目的学与教应用国际高峰会」详情,请浏览:https://events.polyu.edu.hk/aiinlt/home。 理大今日於校园赛马会综艺馆举办高峰会开幕典礼丶首场主题演讲及专题小组讨论,吸引近千人出席。 ***完***

2025年7月4日

活动 英文及传意学系

Photo 1

理大与宝钢共建联合研究中心 携手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共同建立「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中心),致力推动钢铁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双方昨天於理大校园举行联合研究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以及揭牌典礼,标志着双方正式开启深度产学研合作。 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宝钢董事长邹继新先生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宝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毛晓明先生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场,滕锦光教授与邹继新先生共同为联合研究中心主持揭牌仪式。随後,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材料加工技术讲座教授兼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国教授介绍了联合研究中心的愿景和合作项目。 滕锦光教授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将充分结合理大的科研优势及宝钢的产业资源和行业经验,不仅有助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进行业实现高效绿色生产的目标,更将为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注入新动能。双方将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行业的可持续进步。」 邹继新先生表示:「宝钢与理大强强联合丶优势互补,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基於双方对钢铁产业未来的共同判断而做出的务实之举。双方的合作将着重面向应用场景和科技前沿,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新技术,大力推动应用研究创新,为钢铁产业链升级赋能丶为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助力。」 研究中心将汇聚顶尖人才团队,开展战略性丶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力争成为校企协同创新的标杆平台。 ***完***

2025年7月3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助力惠州产业智能化转型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开发区)日前(6月30日)举行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成立理大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标志着两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重要里程碑。研究院亦与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开启产学研深度合作新篇章,共同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惠州举行,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惠州市委副书记丶市长陈宇航先生及惠州市委常委丶统战部部长赖建华先生的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进耀先生,以及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丶区管委会主任郭武飘先生代表签署合作协议,成立理大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其他出席嘉宾包括理大领导层丶学者,以及惠州市丶大亚湾开发区有关领导及企业代表等。 林大辉博士致辞时表示:「理大致力推动创新,通过政丶产丶学丶研的深化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应用,积极回应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互惠合作丶联动发展的期望。理大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至今不到一年,在科技创新丶人才培养丶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新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将发挥理大在数据科学丶智能算法等领域的领先优势,结合惠州及大亚湾的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方位支持。」 陈宇航先生致辞时表示:「当前,惠州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协同深莞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械人产业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新的起点,也预示着新的成果。期待理大在惠州投入更多的科研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在石化能源新材料丶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深度应用,不断涌现更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好项目,助力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惠州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全心全意做好服务,汇聚更多资源力量,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合作的标杆,并向理大对惠州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随後,理大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兼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教授见证成立「西顿 – 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AI智慧光健康实验室」,并与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携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研究院同场亦举办「智创湾区丶聚能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系列活动新材料与应用专场,理大学者与一众与会者探讨新材料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推动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研究院同场亦举办「智创湾区丶聚能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系列活动新材料与应用专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完***

2025年7月2日

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

Photo 1

理大举行升旗仪式 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8周年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早上於校园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8周年。 承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发言人兼新闻及公共关系部主任黄景睿参赞丶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九龙工作部副部长赖建华先生及青年工作部二级巡视员张国来先生莅临担任主礼嘉宾。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校长滕锦光教授丶校董会副主席叶中贤博士丶大学司库李健先生丶大学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锺志平博士及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大紫荆勋贤,联同理大校董会成员丶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丶管理层丶大学院士丶杰出校友丶理大基金会成员,以及逾700名嘉宾丶师生和校友出席升旗仪式,祝愿国家富强昌盛,香港安定繁荣。仪式由理大学生升旗队负责。 林大辉博士表示:「香港回归祖国28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充分发挥『背靠祖国丶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年,香港由乱到治,告别动荡不安重回安定祥和,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进入由治及兴的局面。理大作为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一份子,定当竭尽所能,以已所长贡献国家所需,培育拥有家国情怀丶具备全球视野和勇於承担社会责任的专业人才和社会领袖,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滕锦光教授表示∶「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既得到国家的坚实支持,亦享有『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社会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作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理大将继续在人才培育丶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为香港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完***

2025年7月1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赵汝恒教授荣获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颁授「2025年度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院士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及热能及环境工程讲座教授赵汝恒教授最近获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颁授「2025年度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院士奖」,并于6月21日亲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举行的ASHRAE年会上接受此项殊荣。 成立于1894年的ASHRAE是一个全球性的专业协会,致力于推动暖气、通风、空调、冷冻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科学进步,以造福广大社群。「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院士奖」于1979年设立,是ASHRAE最权威的荣譽之一,旨在表彰在工程及研究工作方面持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此奖项每年最多只授予一位院士,如无合适人选则不会颁授。 赵教授是亚洲第三位获得此殊荣的学者,另外两位学者分别来自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作为当日唯一受邀上台致获奖感言的得奖者,赵教授表示:「本人深感荣幸获得ASHRAE颁授此项殊荣。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彰显了理大同侪们多年来的努力和创新。我们会继续携手推动建築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创新,为一直激励我们突破界限和追求卓越的学术界和专业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教授的研究融合智慧建築系统与传染病防控,通过人工智能能源优化技术构建抗感染、高效节能的建築环境,成为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赵教授的获奖彰显了理大在推动卓越研究和创新的不懈努力,并巩固其作为区内领先大学的地位。他在可持续发展建築技术领域的贡献,对学术和实际应用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想了解更多有关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 「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院士奖」的詳情,请参阅 ASHRAE 网站。 *** 完 ***  

2025年6月30日

成就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与华为云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动科研成果全球落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华为云香港(华为云)於深圳华为坂田基地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科研协同丶技术转化丶初创项目孵化及全球创科生态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是次合作标志着理大在推动产学研融合与科研成果出海迈出关键一步,亦体现了理大以香港为基地,连接亚太丶放眼全球的创科发展战略。 合作备忘录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华为云亚太区总裁尚海峰先生丶理大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龙佩英女士,以及华为云海外生态发展与运营部部长虞良先生见证下,由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处总监王家达先生及华为云香港业务总经理张泽先生代表签署。 理大与华为云的合作将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包括: (一)科研与成果转化:围绕人工智能(AI)丶医疗科技及通讯技术等前沿领域,理大将依托华为云生态加速科研成果在全球产业落地。理大现有 130 多家由教授及科研团队牵头的初创企业,其中六家已获香港特区政府「产学研1+计划」资金支持,商业化潜力备受认可。 (二)海外孵化与初创生态共建:双方将联合打造覆盖亚太区的孵化平台,支援理大初创企业拓展新加坡丶马来西亚等亚太区市场。透过华为的资源,理大已与新加坡相关政府部门达成合作,成为香港首所於新加坡设立孵化基地的高校,未来将通过华为生态接入更多当地企业资源丶投资网络及政府合作渠道。 (三)科研人才培育:理大与华为云将合作提供AI 应用技术培训,结合华为认证体系,提升师生的产业实践能力,推动理大科研人员和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工具,强化他们的科研转化视野。 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科研实力与成果转化备受国际肯定,於最新公布的2026年 QS世界大学排名跃升至全球第54位;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影响力排名更位列全球第 56 位丶香港第二位。理大於世界各权威大学排名屡创佳绩,不仅证明了国际高等教育界对理大学术研究的认可,更肯定了理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能力。理大不仅追求学术突破,更重视科研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是次与华为云的合作标志着理大科研扎根香港丶背靠祖国丶面向国际的重要一步。透过华为云的全球网路,我们将进一步连接全球产业资源,让理大创新科研成果真正用於服务社会,让理大初创企业在更广阔舞台发挥影响力。」 尚海峰先生表示:「华为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并全力支援院校利用创科技术加速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是次合作是华为深耕亚太及香港创科生态的里程碑,尤其在AI课程设计丶加速初创技术孵化及构建出海平台等范畴,进一步形成双方优势互补。我们亦期待透过技术开放与资源对接,支援理大提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及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而加强科研教育优势及全球教育竞争力,为香港培育和输送具全球竞争力的创科人才。」 理大参与华为开发者大会 作为双方合作的延伸,理大於 6 月 21日参与「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5」的「高校产学研生态合作」圆桌论坛,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共同探讨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会上,王家达先生分享了理大在「科研 - 孵化 - 出海」的全流程生态经验,包括在全国设立十多所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产学研1+计划」推动初创企业落地,以及透过理大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 他续指:「在医工结合领域,理大科研团队已推动多项智慧医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当中包括健康监测系统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案等。理大初创企业未来可通过华为云生态加速这些项目的商业化进程,实现从研发丶孵化,到产业应用的闭环式孵化。」 理大初创企业夺「华为开发者大赛 2024」大奖 同场举行「华为开发者大赛 2024」颁奖典礼,由理大孵化丶两位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毕业生创立的初创企业「LifeSparrow」勇夺大奖,为该届唯一获此奖项的香港团队。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革新搜索救援丶资产监控等领域的作业模式,其核心研发产品 「SparAI」 平台透过电脑视觉和机械学习技术,将灾害救援中的AI及定位技术扩展应用於其他产业场景。 ***完***

2025年6月27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時裝展2025」照亮本地設計新秀 糅合紡織工藝與時裝科技 獨特創意打破想像界限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昨天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理大时装展2025」,在天桥上展示由24位才华洋溢的学生设计的时装系列,并颁发六个由学院的业界合作伙伴及贊助单位支持的奖项及奖学金。展出作品风格独特,诠释了当代时尚概念,吸引近1,600名业界专家、设计师及时尚爱好者到场,并有逾20,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观看网上直播,为本地时装界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时装展一共展出了24个时装系列、88套服饰,涵盖休閒装、晚装、内衣及运动服饰,由时装及纺织学院旗舰课程「服装及纺织(荣譽)文学士组合课程」应届毕业生精心设计。同学们发挥创意和时尚知识,分别以对社会思想、身份、感知及文化的探索为切入点,并糅合绗缝、钩织等纺织工藝及针织科技、激光雕刻等先进技术,呈现广阔的美学光谱、具深度的设计意念及多元的藝术形式。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院长赵艾琳教授表示:「作为亚洲时装教育的中心,学院一直见证着创意带来的变革力量。我们擁有先进的工作室、尖端的研究实验室及享负盛名的教学团队,致力培育学生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敢于挑战常规的人才,并帮助他们成长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驾馭新兴科技的业界创新者。今年的作品超越了服装,一针一线皆融入了知识、技藝及文化自省,这群年轻创作者不仅带来独特设计,更重塑了时代精神。」 时装展共颁发六个奖项和奖学金,以表扬学生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及杰出表现,并鼓励他们继续在时尚界追寻梦想。其中,全场矚目的「康赛妮大奖」邀得多名业界翘楚担任星级评审,包括康赛妮集团市场及业务发展经理周曉华女士、Kinyan Lam品牌设计总监林健仁先生、Natacha Van品牌创办人兼设计总监Natacha Van女士,以及四位在时尚界卓有成就的时装及纺织学院杰出校友:DEMO设计总监兼联合创办人陈俊杰先生、The Profile Studio创办人兼时尚插画家徐燕婷博士、CONSTYLE端・装创办人兼时装造型师Constance Lee女士及Karmuel Young创办人Karmuel Young先生。 另外,香港内衣业联会秘书吴沛霖女士受邀担任「香港内衣业联会全场大奖」评审;其他奖项和奖学金的评审团成员还包括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项目总监张启秀女士、SFAA Foundation Limited 荣譽教育顾问总监朱惠靖教授、The Woolmark Company and Flinders Merino Group技术经理杨佩之女士及三黄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姚月莲女士。 经过评审,「康赛妮大奖」由针织时装设计专业的徐露露同学夺得,她的作品系列以「Embodied Perception」为主题,运用多种先进针织技术和传统纺织工藝,探索材料在触觉及视觉特性上令人出乎意料的转变。「香港内衣业联会全场大奖」则由内衣及运动服装专业的黄韦杰同学夺得。他的内衣系列以「The First Light」为主题,创作灵感来自于从午夜的阴暗到黎明的朦胧色彩之间的转变。得奖名单及作品相片请参阅附录。 「Fenix Young Talent Award」由段淇淇同学夺得,其设计以「Echoes of Bronze Timeless Resilience」为主题。 「SFAA x Stella Blu Go Green Award」由李依雯同学夺得,其设计以「Mesmecipher」为主题。 「HKFDA Scholarship of Creativity 2025」由鄭琇桓同学夺得,其设计以「Who You?」为主题。 「Best Use of Australian Merino Wool Award」由段淇淇同学夺得,其设计以「Echoes of Bronze Timeless Resilience」为主题。 在学院的业界合作伙伴及贊助商的支持下,理大时装展让时装及纺织学院的学生有机会与众多在时尚及科技领域具影响力的代表联系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职涯作进一步规划。时装展作为本地时装界盛事,充分彰显了学院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并进一步巩固其作为时装教育先驱的地位。   *** 完 ***  

2025年6月26日

活动 时装及纺织学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