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於2026年美国消费电子展夺得三项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及其初创研发的三项创新科研成果获2026年美国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创新奖」殊荣,其中「智能消防机械人」项目於「共创人类安全」产品组别以最高分荣膺「最佳创新大奖」,创大学参展以来最佳成绩。理大一直透过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企业,是次佳绩印证大学致力於世界领先的研究及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造福社会。 「智能消防机械人」由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丶理大初创「连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鑫炎教授及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博士生丶理大初创「连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蒙先生领导研发。机械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主救火行动,不但可穿越烟雾环境丶辨识燃烧物材质,亦能挑选和发射最合适的灭火剂。机械人亦可向指挥中心传输即时数据,有助提升救火效率,以保障消防员和公众安全。 另外,理大亦凭「动力康复滑板车」及「FattaLab®肝脏脂肪测量仪」,分别於「无障碍及长寿」及「数码健康」组别获奖,彰显大学在研发健康科技的雄厚实力。 「动力康复滑板车」是一款便携式手臂康复训练装置,旨在支援中风患者的居家及社区康复训练需要。该装置由理大研究生院副院长丶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方乃权教授领导研发,可促进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尤其适合中风康复者。与传统康复设备相比,此装置不仅体积轻巧且价格相宜,用户可按需要调整训练模式,并能实时追踪训练进度,适合於家中或社区中心进行训练。 另一个获奖项目「FattaLab®肝脏脂肪测量仪」是全球首款轻巧型脂肪肝智能检测系统,由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丶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丶意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郑永平教授领导研发。该掌上型便携设备仅重120克,可配合手机应用程式使用,在30秒内完成脂肪肝评估,检测精确度达医疗级标准。 理大高级副校长(科研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对理大科研人员及初创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就感到振奋。理大已连续三年於CES参展,今年在获奖项目数量及多元化方面更创高峰,显示理大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及成果转化的实力正日益扩展。」 CES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主办,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技术展览,聚焦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现代化生活。CES 2026将於明年1月6日至9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届时理大及其初创公司将展示获奖科研成果及一系列创新研究项目。 ***完***

2025年11月14日

成就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理大20位学者获选为「2025年度全球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20位*学者获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2025年度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5),其中一位学者同时入选两个范畴,印证大学的科研实力及学术成就备受国际认可,彰显其在多个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带来正面影响。 科睿唯安「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名单旨在表扬於各研究领域具深远影响力的顶尖学者。今年共有6,868名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获选,他们在过去11年间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其学术范畴和出版年份的被引用次数排名均高踞全球首1% 。在全球的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中,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的比例占千分之一。 作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理大致力推动世界领先的科研及创新,为香港丶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大学今年有共428名学者入选由史丹福大学发布的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学术生涯引文影响力排行榜」或「年度引文影响力排行榜」,入选学者人数在香港院校中排名第二,充分体现理大学者雄厚的的科研实力。 获评为「2025年度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的理大学者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列): 范畴 姓名 所属学院/学系及职衔 计算机科学 程然教授 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副教授丶校长青年学者 陈家进教授 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系主任及计算智能讲座教授 跨领域 柴扬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研究)丶应用物理学系半导体物理学讲座教授 刘树平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 李刚教授 锺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丶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 倪萌教授 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研究)丶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系主任及能源科学与技术讲座教授 秦璟教授 护理学院教授 沈岐平教授 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丶环球事务总监丶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建设管理讲座教授 王鹏教授 前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 吴韬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前沿材料讲座教授 严锋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有机电子学讲座教授 杨光教授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张晓教授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郑子剑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 工程学 严晋跃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能源与建筑讲座教授 张磊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分析讲座教授 郑湃教授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丶黄铁城智能机器人青年学者 材料科学 王连洲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能源材料讲座教授 王钻开教授 协理副校长(研究)丶研究生院院长丶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丶机械工程学系仿生工程讲座教授 张晓教授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数学 周知教授 应用数学系副教授 有关「2025年度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的完整名单,请浏览:https://clarivate.com/highly-cited-researchers/   *包括一位同时入选两个范畴的理大学者及一位前理大学者 ***完***

2025年11月12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Quantum Network_Release-01

理大研发量子通讯芯片 成功完成香港第一个量子网络测试

作为21世纪具颠覆性的创新突破之一,量子科技正重塑全球科技版图。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日前在量子通讯取得重要突破,完成了以量子晶片为平台的全球最长光纤量子通讯网络安全测试,为量子通讯商业化应用,揭开了新的篇章,亦切合国家「十五五」规划未来产业佈局中,将量子科技排在首位的战略佈局。 量子科技已在量子计算机、量子卫星与精密测量等领域释放巨大价值,并即将引领计算与数据加密技术的革命性升级。量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足以瞬间破解现时加密技术,或对金融交易验证、数据跨境私隱保护,物联网设备通讯等多方面构成安全威脅。全球各地积极发展量子加密技术以应对量子时代的网络安全风险。 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量子工程与科学讲座教授、香港全球杰出创科学人刘爱群教授团队研发了量子通讯晶片,成功搭建香港第一个量子通讯网络。刘教授指出﹕「量子通讯加密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量子不可复制,理论上几乎无法破解。小小量子晶片,实为『国之重器』。它守护着香港未来数字金融的安全,更捍卫着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勇于担当,以全球领先的量子技术为此保驾护航。」 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在刘爱群教授的领导下,以半导体技术自主研发出一枚仅12毫米× 4毫米的量子晶片,并透过运用香港HKCOLO.NET数据中心捐贈的光纤网络,完成了光纤网络量子加密传输测试。 这个光纤网络长约55公里,连接港九新界四个节点,包括理大、另一所大学及两所位于将军澳和柴湾的大型数据中心,期间量子晶片编码并发射光子组成量子讯号,在点对点之间加密及传送讯息。 理大研究团队成功完成约 55 公里光纤网络测试,连贯港九新界四个节点。 量子晶片以1.25 GHz(千兆赫)时脉高速运行,产生和传输量子编码讯号,达到45.73 kbps(千位元每秒)的稳定密鑰生成速率,支持实现百公里以上的加密光纤通讯。此外,系统根据温度变化和振动等环境因素调整,以保持连接稳定,充分证实了商业应用的可行性。 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量子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全球各金融中心都积极部署,以应对量子时代的网络安全风险。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更应提前佈局为量子运算时代作好准备。今次科研成果除了回应国家『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亦配合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发展先进制造及微电子的核心目标,为本港创新产业带来重大机遇。理大将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实际应用,助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刘爱群教授强调:「有别于以光学器件组装的量子加密系统,理大研发了新一代量子晶片,具备『高速率、高稳定性、低成本、可大批量生产』四大优势。相关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易安装,尤其适合大规模部署。更重要的是,量子晶片系统兼容性强,可适用于现行网络通讯系统数据中心与计算中心,有助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等快速进行系统升级,以应对算力升级带来的网络攻撃挑战。」 刘爱群教授(中)以及其研究团队在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 他补充说,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将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开展多点传送的规模化部署测试,推动技术在更广领域的不同商业场景应用。为香港跨入下一代智能量子网络(Smart Quantum Network)提供全方位的环境安全保障和支撑。   ***完***

2025年11月12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与财利船厂携手合作 推动替代燃料船舶技术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财利船厂日前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机械人、替代燃料船舶及环保物料领域的研究与创新,以促进电动船舶、可持续制造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的创新突破。 签署仪式于理大校园举行,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和财利船厂董事罗朗莹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是次合作将结合理大领先的研究实力,以及财利船厂于船舶建造的丰富经验,发挥双方独特优势和资源,促进在相关领域的深度协作。 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于推动前沿科研及促进产学研合作。这次与财利船厂的合作正好发挥学术界与业界的协同优势,共同开创智能与可持续船舶的新纪元,加强香港在绿色航运的领导地位。」 罗朗莹先生表示:「是次合作标志着理大与财利船厂开启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里程碑。我们共同的愿景是结合大学的研究实力与船厂的行业专业知识,推动造船业及可持续海事的未来,迈向更智能、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发展。」 理大与财利船厂将围绕科学研究、测试环境及应用场景等主题展开合作,全方位推动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可持续海事技术及节能运输发展,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注入强大动力。   ***完***

2025年11月10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for web

理大研究推动太阳能电池技术商业化 展望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四成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进展显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工程学科研团队在「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提升效率丶增强稳定性与规模化制造等瓶颈,作出全面分析和建议,展望把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由现时最高约34%提升至约40%。团队期望透过「产学研」协力,加速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商业化,同时配合国家「碳达峰丶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可再生能源推动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发展。 研究团队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丶锺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刚教授和助理教授杨光教授等学者组成,深入分析了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的技术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该研究题为《迈向高效丶具规模化与高稳定性的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已发表於国际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 科研团队攻克稳定性与制造瓶颈 李刚教授解释:「目前透过实验室规模的设备,虽能显着提升钙钛矿/晶矽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但科学界仍需进一步努力以提高其可靠性,包括减少从小面积器件到大面积组件的效率损失,亦需确保电池材料和制程符合产业标准。」 为此,杨光教授和团队提出数项需要克服的关键技术挑战。首先,钙钛矿材料在面对水分丶氧气丶紫外线和热波动等环境压力时,其固有的不稳定性仍有待解决。此外,将实验室规模的叠层器件转化为商业化组件,需要克服与均匀性丶缺陷控制和大规模制造相关的技术困难。虽然过往有研究为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进行初步户外测试,但仍然缺乏针对其长期可靠性的认证数据。为更准确地评估电池实际寿命以至其商业潜力,研究建议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所制定的标准化测试程序,进行严谨的加速稳定性测试。 另一方面,虽然钙钛矿原材料的成本相对较低,但制造这类电池仍需使用稀有材料及重金属铅,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研究建议探索可持续的替代材料,以及推行高效的回收或铅封存策略,才能实现这种新技术的商业应用。 倡产学研合作加速落地  推动降本增效 理大团队提倡产学研携手合作,采用跨学科方法,整合材料科学丶器件工程和经济模型等理论,推动这项有潜力的光伏技术。杨光教授表示:「研发高效可靠的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必先解决种种技术挑战,才能有效降低平准化电力成本。团队希望藉此研究促进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转化为商业生产,并紧密配合国家『碳达峰丶碳中和』目标,透过高效可再生能源的稳定供应,为人工智能等高耗能产业提供绿色丶可靠的电力支撑,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 ***完***

2025年11月10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 四大科研中心助力产业升级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昨日与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就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投运启动仪式暨「InnoHub绍兴创业中心」授牌,标志着港绍两地在科技创新合作迈入新阶段,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揭开崭新篇章。 启动仪式在绍兴举行,由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丶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忻浩忠教授,联同绍兴市委副书记及市长吴登芬女士丶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雪女士丶柯桥区委副书记及区长景尧先生,以及柯桥区委常委及组织部部长潘晓东先生共同主持,见证研究院正式落地。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是绍兴市首家政府与境外高校合作的平台,充分体现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理大将与绍兴携手并肩,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更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实现互利共赢丶共同成长。」 吴登芬女士在致辞中表示:「柯桥区与理大自去年九月签订共建协议以来,双方携手同行丶顺畅合作,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建成投运香港理工大学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创建成为国家智慧财产权保护示范区,为企业和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支撑与发展环境。」 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将聚焦四大科研中心,重点建设智慧纺织丶现代住建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以及食品营养与健康等领域。赵汝恒教授表示,这些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布局,借助理大科研创新和知识转移的综合优势,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活动同场举行「InnoHub绍兴创业中心」授牌仪式,由林大辉博士及赵汝恒教授授牌予董澄教授及忻浩忠教授。研究院并与多家当地企业签约,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及产业深度融合。 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不仅是一个科研平台,也是理大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生态圈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成为港绍合作的典范。未来,研究院将以「开放丶协同丶高效」为发展理念,集聚境内外创新资源,面向柯桥产业实际需求,为绍兴高品质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同场举行「InnoHub绍兴创业中心」授牌仪式,由林大辉博士(左二)及赵汝恒教授(左一)授牌予董澄教授(右二)及忻浩忠教授(右一)。 研究院与多家当地企业签约,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丶和产业深度融合。 ***完***

2025年11月6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国家科技部陈家昌副部长率团到访理大 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提升国际影响力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先生今天率团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理大管理层及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聚焦大学在创新教研和培育科技人才的核心工作,并重点了解其在人工智能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及技术转化成果。陈家昌副部长肯定理大在科技创新的贡献,积极配合国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 代表团成员还包括国家科技部、京港人才交流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及香港创新科技署的多位代表。 代表团与理大管理层及教研人员进行会议交流,探讨香港及内地未来的创新性合作。陈家昌副部长提及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正不断提升,目前共设有1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期望香港高校利用其在技术研究工作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并进一步发挥其国际联系的经验,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及引领力。 现时,理大擁有两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别是「超精密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及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助力国家在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一众大学管理层欢迎国家科技部率团到访,并感謝代表团肯定和支持理大的发展。滕教授在会上强调,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致力于世界领先的研究及创新,尤其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社会。他期待未来能与国家科技部有更多高层次交流,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代表团到访理大工业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由理大学者进一步介绍多项与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相关的领先科研项目,包括协作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眼底照相机、无辐射三维超声脊柱侧弯评估、无线掌上式超声脂肪肝和肝纤维化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虛拟增强磁共振影像系统、人工智能影像重建与增强、多肽新抗原疫苗技术平台、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移动式外神经肌骨系统,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药开发。一系列成果充分展现理大如何结合其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及工程领域的强大科研实力,并转化为具影响力的产品及技术。 访问团到访理大工业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深入了解理大多个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领先项目。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医疗教育方面擁有近半个世纪的丰富经验,多年来培養了逾五万名医疗专业人才,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视光师、放射治疗师等,支撑着香港医疗体系的发展。目前,理大擁有1,300多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以及逾90个相关实验室及教研设施。理大将全力支持在北部都会区大学城设立本地第三所医学院,并为提升国家和香港的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建设香港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贡献力量。   ***完***

2025年11月5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举办第二季「理大北都未来论坛」 从多元渔农和无处不旅游出发 探讨北都再生经济破局之道 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J.C.DISI)正透过「理大北都未来论坛」系列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五大路径,今日举办以「保育创值在北都」为主题的第二季论坛,聚焦「生态赋能」与「体验赋能」这两个实践路径,汇聚政府丶学界丶业界及在地慈善/非牟利机构等多位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认为相互对立的保育与发展转化为互惠共赢的新经济模式。 构建「美丽北都」:打破发展与保育的二元对立思维 理大暂任副校长(校园及设施)及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教授致欢迎辞时明确指出,J.C.DISI作为知识与实践的交汇点,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一同构建「美丽北都」,以社会创新视角推动「以人为本丶自然为师丶和谐共荣」的北都愿景,在保育基础上创造经济价值。 凌教授强调:「J.C.DISI以论坛作为跨界交流平台,将持续汇集各方意见,撰写政策建议书提交相关部门,并同时积极寻求资金开展『美丽北都创善力行动』试点项目。这并非一个短期项目,而是实践理大最新六年的《策略发展计划》中『与社区建立长远夥伴关系,推动创新发展及扩大影响力』的具体策略行动。」 凌教授提出「再生经济」的意念:「这不只是可持续发展的进阶版,更是彻底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范式革命。北都发展是香港转型为全球再生经济标竿城市的历史性契机,我们必须放弃陈旧的发展与保育对立思维,开创共享价值的新型经济繁荣。」 专题一:生态赋能转化渔农业为多功能产业生态系统 专题一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副署长黎存志先生丶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教授丶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行政总裁黄碧茵女士,以及香港农业发展建设联会创会会长凌伟业先生担任讲者,探讨如何将北都渔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转型为具备生态丶景观丶教育及旅游多重价值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黎存志先生阐述「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的政策愿景。「透过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及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这些先导项目,政府会持续深化与各持份团体的合作夥伴关系,探索如何将保育工作及渔农业活动融入新的经济架构。」 方家熙教授展示了理大现有海洋养殖和生态保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支持政府推动现代化水产养殖的政策目标。「理大的研究团队正致力於探索可持续养殖技术与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发展能同时提高产量丶改善水质,并支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殖模式。」 黄碧茵女士阐释,湿地生态系统的真正价值远超传统认知,不仅是天然的碳汇丶洪水调节器丶生物多样性库与水质净化厂,所以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透过「基於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持续的社区发展动能。北都的发展正是实践『保育与发展共赢』新型夥伴关系的最佳契机,让湿地保育与地方创新相辅相成。」 凌伟业先生分享了可将目前北都被荒废的渔塘转化为具生态与商业价值资产的路向。「我们可以以企业带动渔农民,构建由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模式,以稳定渔业的需求量,并将渔塘创造出多元价值,发展生态导赏丶以特色民宿及餐厅吸引游客。当渔塘产生商业价值後,可衍生就业机会,推动人才培训。」 专题二:体验经济重新定义旅游与自然的互动模式 专题二邀得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乡郊保育办公室总监邓文彬教授丶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丶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陈泽富伉俪国际旅游教授宋海岩教授丶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多元整体教育部主管胡琇然女士丶香港大自然保护协会「基於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经理林韦名先生,以及香港民间古迹保育基金主席陈智远先生担任讲者,探讨如何超越「零伤害」的可持续旅游,积极透过旅游体验重建生态系统及振兴文化遗产。 邓文彬教授分享了政府在偏远乡郊推展乡郊复育和生态保育的工作。他以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中与不同大学及其他持份者合作,例如与理大设计学院合作的谷埔项目,还有其他项目如荔枝窝和梅子林等,阐述行动成果。「我们以政府丶社区和村民的三方协作模式,与不同单位展开合作项目,实现了乡郊文化与自然和谐的共鸣。」 宋海岩教授回应《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无处不旅游」政策,说明如何利用科技驱动再生旅游,为北都建构净正未来。宋教授强调:「再生旅游并非单纯的观光,而是利用北都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创造独特旅游体验。让游客参与生态修复及文化传承的过程,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可持续收入。」 胡琇然女士在案例讨论中分享了环境教育与科研生态为主轴的创新体验:「当我们重视生境多样化的需要,乃至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便可以永续概念及环境友善方式,长远地营运不同的旅游或研学体验。例如我们精心设计的再生农业丶深度生态丶艺术及转化体验活动等,均以收回营运成本为基础,让公众以不同形式参与保育和研究。」 林韦名先生分享了白泥湿地修复项目的宝贵经验,展示了如何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丶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创造经济机会。他指出:「自然不仅是需要保护的对象,更是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夥伴。」 陈智远先生从深度文化旅游角度分享了如何将北都丰富的蓝绿资源及文化遗产转化为独特的体验资源。他指:「文化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活的传统。」透过「旅创乡郊」理念,设计「乡郊善游」项目,把传统村落丶农田和古迹焕发新生,为社区带来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 J.C.DISI常务副总监林美华女士在闭幕致辞中,分享「理大北都未来论坛」自七月初首季以来的七个北都创善试点行动,并预告将於明年初举办以「社区赋能」为主题的第三季论坛。 「理大北都未来论坛」首三季旨在以——数字丶文化丶生态丶体验与社区等五大赋能路径构建「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J.C.DISI将持续利用此框架凝聚政–产–学–研–投–民 –社–文–青–科–环–媒等多方力量,推动社会创新思维转化为具体试点方案。论坛将继续定期围绕如社区共建丶低空经济丶北都文脉创意旅游丶青年及多元人才发展丶跨代共融及儿童友善城市等议题,透过社创力量建造美丽北都。 「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五大路径 ***完***

2025年11月5日

活动 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Photo 1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推动两地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昨天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和硚口区人民政府就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标誌双方合作推动两地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迈向新里程。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盛阅春先生高度重视此次合作,并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一行举行会谈,双方就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揭牌仪式在武汉举行,由林大辉博士、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武汉市副市长孟晖先生、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及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先生、湖北省委外办副主任及省港澳办副主任祝曉彬先生、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及局长董丹红女士、署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駐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白梅霞女士及硚口区委书记周耕先生共同主持,见证研究院正式落地武汉。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衷心感謝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理大信任和支持,让理大成为第一家与湖北省政府合作,在武汉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的香港高校。」他指,研究院将聚焦眼科视光学、数字健康、康复科学、先进医疗技术和智慧老龄化等方向,把香港的科研优势与武汉的医疗产业深度结合,助力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为区域和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硚口区委副书记及区政府区长赵宏亮先生在致辞中表示:「鄂港两地人文相亲、理念相通,硚口作为港资港企集聚地,与香港合作基础坚实。理大学术卓越、科研领先,与硚口在人工智慧、大健康、藝术设计等产业高度契合。」他指,此次合作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倍增效应。硚口将提供优質空间、完善生态和宜居配套,期望各界共用机遇、共贏未来。 活动上,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硚口区常委及组织部部长赫敏女士为硚口区海外(香港)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进行授牌仪式;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及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何明光教授与香港湖北社团总会副会长及高森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骅先生为港理大武汉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进行启动仪式。 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左)与硚口区常委及组织部部长赫敏女士(右)为硚口区海外(香港)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进行揭牌。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及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何明光教授(左)与香港湖北社团总会副会长及高森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骅先生(右)为港理大武汉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进行揭牌。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康复中心主任及康复治疗科学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左一)代表研究院与企业代表签约。 同场,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与22个武汉当地的企业、生态合作伙伴及联合实验室等,就研究项目落地签署框架协议及实验室共建协议,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深度融合。研究院已建成4000平方米空间及17个专业实验室,汇聚六位理大教授及高水平科研团队,设立眼科视光学、光电健康检测、智慧乐龄康复、智慧护理四大中心。   ***完****

2025年11月5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第三十一届毕业典礼 颁授荣譽博士学位予两位杰出人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与校长滕锦光教授今天主持第三十一届毕业典礼,向两位杰出人士颁授荣譽博士学位,并颁授哲学博士学位予应届毕业生。典礼于理大校园赛马会綜藝馆举行。 今年获颁授荣譽博士学位的杰出人士为(以英文姓氏排序,简歷載于附件): 强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韩璧丞先生 - 荣譽科技博士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西澳大学马歇尔传染病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理大杰出名譽教授   巴里‧马歇尔教授 - 荣譽理学博士 滕锦光教授祝贺各荣譽博士学位领受人及毕业博士生,并指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鼓励毕业生以好奇心擁抱科技革新,以责任感善用创新成果,以创意开拓未来可能。 他表示:「理大致力装备学生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一直走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最前线,早在2022 年 9 月将人工智能列为本科生必修科目。我们并在今年1月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和专业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其后于 4 月设立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推动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应用。未来,大学将善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学工作,并推出『教育 4.0』倡议,致力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中融合智能科技,推动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的广泛应用。」 滕校长寄語一众毕业生:「香港正积极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家也在迈向全球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创新之路充满了机遇。凭藉在理大奠定的坚实学术基础与綜合素質,我深信理大毕业生必能把握机遇,创造璀璨未来。」 理大今年共有11,519名毕业生,包括477位哲学博士、204位专业博士、37位哲学硕士、6,371位修课式硕士、4,401位学士、15位深造文凭毕业生,以及14位高级文凭毕业生。    ***完***  

2025年11月1日

活动 教务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