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歡迎2025年《施政報告》多項政策措施 加快北都大學城及國際教育樞紐建設
2025年9月17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行政長官今日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多項政策措施,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包括支持大學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及教研人才,以及推動新興科技及產業發展,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並加快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全力支持特區政府發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並歡迎政府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加快北都大學城發展。大學早在兩年前已向政府提交建議書,計劃於北都設立『醫學院』及附設會議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學酒店』,以滿足大灣區龐大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並促進區內旅遊、會展和經濟發展。理大近年發展勢頭強勁,在2025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54位,但面對土地及空間嚴重不足的巨大挑戰。大學期望政府大力支持理大在北都設立新校區,突破土地及空間的瓶頸,為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及第三所醫學院作出更大貢獻。
同時,理大亦全力支持政府弘揚中華文化,包括打造『中華文化節』品牌項目,並透過多元化活動聯繫社區。理大自去年起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早前更與廣東工業大學合演舞台劇,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大學亦舉辦電影放映會、主題講座及展覽,慶祝『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周年及抗戰勝利80周年。」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支持政府推出多項政策,促進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建設,包括放寬自資非本地本科生及研究院研究生學額上限,以及成立『留學香港專班』,加強推廣香港高等教育。大學一直致力於增強校園多元文化及國際化的學習氛圍,積極開拓中亞、中東、非洲、歐洲及南美等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以吸引更多優秀非本地生入讀。此外,理大亦緊貼市場需要,開設各類迎合新興科技發展的課程,為不同行業培養專業人才。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理大於今年四月成立了『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以回應市場對相關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上一個學年,理大於全球近64個國家及地區舉辦了逾590場本科生宣傳及招生活動,當中包括46個「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為配合政府放寬非本地生限額的政策,理大自2024/25學年起增加非本地生學額,2025/26學年已錄取約1,100名非本地生,當中包括逾400名國際學生(不包括內地生)。未來,理大將善用政府資源,並配合大型宣傳計劃,進一步加強海外宣傳力度,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非本地學生加入。
理大樂見政府銳意發展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產業,打造香港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樞紐。政府計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旨在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與理大早前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和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目標不謀而合。這兩個學術單位均由具備豐富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經驗的學者領導,將助力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跨學科研究,並為香港培育更多相關領域人才。
此外,理大亦支持政府以一系列措施推動航天科技、低空經濟等戰略性產業的發展,並支持大學的相關研究項目。理大在這兩個領域均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更是香港唯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去年,大學成立了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開設低空經濟理學碩士課程,以配合相關領域跨學科研究及人才培育的需求。理大將於今年10月9 日主辦、政府「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辦的「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向世界推廣香港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
理大欣悉政府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鼓勵大學學者參與企業研發工作及邀請科企專家參與教學,深化產學研聯動發展,這與理大透過拓展業界合作網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的理念一致。繼早年成立深圳研究院後,近年理大亦於12個內地主要城市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以及在深圳前海成立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對接當地產業和社會需要,積極推動「理大科研 + 內地產業鏈 + 內地市場 = 造福社會」的技術轉移合作模式。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早前向政府提交的《2025年施政報告政策建議》,聚焦於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當中多項建議與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包括鞏固航空航天研究資源、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建設碳交易與碳定價機制,以及推動新能源汽車與綠色能源的發展。
***完***
詳情查詢
熊雨薇女士
傳訊及公共事務總監
- 2766 5100
- priscilla.hung@polyu.edu.hk
詳情查詢
蕭郁鵬先生
公共事務助理總監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
詳情查詢
鄭秀賢女士
公共事務副經理
- 2766 4570
- hazel-sy.cheng@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