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到訪理大 暢談國家航天科技發展 勉勵學生逐夢太空
2025年9月17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熱烈歡迎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及首席科學家兼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理事長吳偉仁院士昨天親臨校園主持專題講座。吳院士是次應邀來港,出席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公益慈善研究院、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合共聯合捐贈,香港青年協會作為策略合作夥伴,香港宋慶齡基金會支持的「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活動,並專程撥冗到訪理大,以「逐夢太空 叩問蒼穹」為題,與理大賽馬會綜藝館現場逾600名理大師生、校友及嘉賓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重大進展與戰略規劃。
吳偉仁院士是航天測控通訊與深空探測工程總體技術專家,長期從事航天測控通訊和深空探測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他帶領團隊領導和完成「嫦娥」系列多次歷史性任務,為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目前,他與團隊正推動由國家倡議、多國參與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浩瀚星空,無垠宇宙,國家航天科研人員邁出的每一步,都在為人類探索未知世界貢獻力量。吳院士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將國家深空探測技術帶向世界領先水平,其寶貴經驗與真知灼見必將啟發青年學子對宇宙的好奇與思考,點燃他們逐夢太空的熱情。理大在航天領域深耕30餘載,並把深空探測列為重點科研方向之一。在國家航天科技與深空探測不斷取得突破的征程中,理大有幸參與其中,成為香港唯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未來,理大將繼續致力培育高端科研人才,推動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吳偉仁院士在講座中回顧了世界航天發展歷程,並介紹國家在多項航天工程項目取得的標誌性成果,包括: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其中,中國探月工程只用了二十年時間便完成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創造了多個「世界首次」。「嫦娥五號」首次實現國家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並從月壤樣品中發現了第六種月球新礦物──嫦娥石,為人類拓展認知作出了中國貢獻。吳院士還特別提到,目前月球上已有30多處地點以帶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名稱命名,包括「嫦娥四號」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打破長久以來西方國家壟斷的局面。他更特別提到香港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一直積極參與國家深空探測任務,包括理大在內的科研團隊保障了「嫦娥」系列安全着陸月球和採樣,以及「天問一號」安全着陸火星等。
展望未來,深空資源開發利用逐漸成為國際科技界熱點探索領域之一,其對開發物質資源、利用特殊太空環境資源、掌握獨特深空位置資源等具有重要意義。吳院士表示,近地小行星、月球、火星等地外天體蘊含豐富礦物、水冰、氦-3、大氣物質等資源,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太空中超高真空、微重力、強輻射等特殊環境是實現重大科學突破的天然平台,可催生並賦能地球新產業的發展,例如太空制藥。他還指出,太空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並列舉一系列由此衍生促進經濟和民生的行業和項目,包括:空間太陽能發電站、太空旅遊、太空農業和太空電梯等。
主題演講結束後,由理大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研究)、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擔任主持人,吳院士在台上與一位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博士生、一位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碩士生,以及一位天文學會本科生代表進行了現場對談。其間,有同學提問: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將在未來的深空探測工程扮演怎樣的角色?吳院士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型深空探測工程往往涉及數萬人員參與,不能僅靠傳統方式實施,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有助於實現智能宇航、智能探測、智能控制、智能通訊及智能導航等。
自 2010 年起,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專家攜手研製太空儀器,又利用先進地形測量技術協助評估及選取合適的着陸點,先後協助國家「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及「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近年,理大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並與國家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共建「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理大科研團隊亦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成功借用多批次由「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以便開展多項科研項目。此外,理大學者亦積極參與其他國家航天科技及深空探測領域的研究項目,包括搭載於「實踐19號」衛星上的研究項目,以及有關降低太空廢棄物對通訊衛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擊風險的項目等。
***完***
詳情查詢
廖嘉泳女士
公共事務主任
- 2766 6375
- hannah-kw.liu@polyu.edu.hk
詳情查詢
蕭郁鵬先生
公共事務助理總監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