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學者憑卓越科研成果 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及研究學者
2025年7月24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具影響力的學術研究,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應用,造福人類生活。在最新公布的2025/26 年度研究資助局(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中,共有三名理大學者獲頒殊榮,以表彰其在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和先進材料等關鍵領域,取得具深遠影響的傑出科研成果。
其中,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孫雷教授、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主任兼計算智能講座教授陳家進教授,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名銜,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教授趙炯教授則獲頒「研資局研究學者」名銜。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恭賀三位獲得嘉許的學者,並表示:「有關殊榮不僅彰顯了理大在追求學術與科研卓越成就的不懈努力,也展現了我們在培育研究人才與促進學者專業發展的堅定承諾。這些傑出成就凸顯了理大在全球學術與研究領域的影響力,以及助力香港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所作出的貢獻。」
孫雷教授帶領的「開發非人靈長類動物適用的聲遺傳學」項目獲「高級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研究旨在開發一種針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新型聲遺傳學方法,並評估其在細胞特異性、空間精確性和穿透能力的表現。此非侵入性方法可調控特定大腦區域,為超聲波刺激開啟嶄新的應用前景,並為實現非侵入性、深層腦部穿透和高準確的大腦刺激,提供突破性的關鍵方法。成功建立聲遺傳學有助剖析神經網絡的連結機制,理解與神經和精神疾病相關的迴路,為日後發展具潛力的治療工具提供新思路。
陳家進教授帶領的「面向醫學圖像分析的自適應預訓練視覺─語言基礎模型」項目獲「高級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研究旨在制定關鍵路線圖,以指導基於視覺─語言模型的醫療保健模型的開發和部署,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系統框架、數據、實際應用和模型泛化。最終目標是開發一套綜合性的智能可解釋系統,能提供個人化、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並具備視覺問答、放射學報告分析和電腦輔助診斷等關鍵功能。研究有望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紓緩醫療資源壓力,鞏固香港在創新人工智能醫療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
趙炯教授帶領的「從滑動電子學到扭轉電子學:一個無耗散鐵電性的扭曲結構平台」項目獲「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研究專注於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及二維材料研發,涵蓋結構表徵與物理場測量等領域,所應用技術包括原位TEM、掃描式TEM(STEM)、四維STEM(4D-STEM)等。通過將這些尖端技術與材料合成、器件製作及理論模型相結合,有助促進材料品質的提升,推動其在實際器件的應用。這些先進二維材料及二維鐵電材料有望改變未來電子與光電子技術,顯著提升器件的性能。
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旨在為卓越非凡的學者提供教學及行政職務方面的持續支援。兩項計劃均涵蓋所有學科,每年各頒發 10 個獲獎名額,其所屬大學將獲得約港幣820萬元(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約港幣550萬元(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為期 60 個月。
***完***
詳情查詢
黎秀容女士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經理
- 3400 2492
- syiris.lai@polyu.edu.hk
詳情查詢
馮秀芳女士
公共事務經理
- 2766 5197
- sf-jess.fung@polyu.edu.hk
詳情查詢
蕭郁鵬先生
公共事務助理總監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