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a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发表《有效推进香港过渡性房屋供应研究》中期成果 提出多项政策建议

政府近年大力推动过渡性房屋发展,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发表《有效推进香港过渡性房屋供应研究》(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报告。此项研究由政府「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资助,是首个针对香港过渡性房屋计划的全面研究。 政府计划于 2024/25 年度前完成 84 个过渡性房屋项目,提供超过 21,000 个单位,当中逾半位于新界。是次研究调查了其中 35 个项目,全部均为在空置地盘以「组装合成」建筑法建成的单位,占整个计划供应单位数目约 86%。参考其他城市例子,研究发现香港的过渡性房屋计划是目前透过可拆卸重用建筑结构建成的计划中,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及社会参与度最广的一个。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凌嘉勤教授表示:「本港过渡性房屋计划的成功,有赖非政府机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担起发展项目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努力得到政府(特别是过渡性房屋专责小组)、半政府机构(例如市区重建局),以及发展行业内各个专业的相关持分者、建筑承建商、组装合成建筑制造商、私人发展商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专任导师、研究项目共同研究员谭建元博士访问了居住于过渡性房屋的住户,他表示:「过渡性房屋的一大优点,是透过营造互助邻舍环境来提升住户的福祉。调查显示,住户认同过渡性房屋能改善其家庭及邻里关系,普遍认为现时的生活环境有利健康并感到安全。」他又指,很多受访者建议延长过渡性房屋的居住期限,以减少他们搬家的次数。 研究也从持分者的经验中,找出香港过渡性房屋计划面对的痛点,包括用地期限相对较短、政府资助金额涵盖范围有限、设计及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偏远地区项目入住率、为住户提供支援服务的资金,以及项目推广、招租及住户资格评估各方面的行政工作负担等。 研究认同政府在简约公屋计划担当建造者角色,能够提升过渡性房屋交付效率,并提出以下建议: 1   确认过渡性房屋的功能及定位 报告认为过渡性房屋(包括简约公屋)是应对香港房屋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建议正式确认过渡性房屋为整体房屋政策中传统公营及私人房屋分类以外的房屋类别,并将已建立的过渡性房屋供应机制继续运作,支援因不同情况而未能拥有适切居所的市民。 2   整合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 报告建议整合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计划,减低两者租金差距,令两者所提供的单位具相同吸引力,同时在项目推广、招租及住户资格评估,以及跨项目转介等方面加强协调,并争取额外资源为住户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家具、搬迁补贴及社区支援服务。 3   统一「组装合成」单位设计 报告建议政府牵头统一在余下过渡性房屋项目及即将推出的简约公屋项目中,以「组装合成」组件建成的单位设计,尽量优化标准化水平,以增加生产规模和方便重用组件,从而提升成本效益。 4   协助住户落户北部都会区 现时,不少原居于市区劏房的住户迁入位于新界的过渡性房屋项目。北部都会区是未来二十年公共房屋供应的主要来源,报告建议政府不应视这些住户为新界的临时人口,而应把他们视为入住北部都会区的先行者,并全力统筹社区综合服务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在北部都会区定居。 5   非政府机构参与简约公屋项目的社区建设 报告建议政府在发展简约公屋项目时主动咨询非政府机构,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设施提供意见。非政府机构亦应成为住户支援服务的提供者,营造互助邻舍环境。 6   及早筹划「组装合成」组件重用方案 预计在过渡性房屋项目完结后,将有超过 18,000 个以「组装合成」建筑法建成的居住单位需要重置及重用,可能涉及超过二万件「组装合成」组件。此工作复杂而艰巨,单靠个别非政府机构实难以完成,报告建议应及早筹划有关安排。 凌教授赞扬各方对过渡性房屋计划的付出,并表示: 「他们的合作建立了一个跨界别及跨专业的社会协作网络,此协作网络的运作令过渡性房屋项目得以高效落实,已成为宝贵的社会资本,未来可以继续为解决基层家庭的房屋问题作出贡献。」 详情请参阅:《有效推进香港过渡性房屋供应研究》中期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报告.   ***完***

2023年8月1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PReCIT_PressReleaseImage_17Aug copy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首推理大创新科技指数 香港在大中华排名第七 建议增加研发投入及专利申请

报告摘要 大中华三大创新科技地区排名分别为:广东(第一位)、江苏(第二位)及北京(第三位);香港排名第七。 若香港成功实现特区政府早前公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愿景,香港的创新科技排名将于 2027 年及 2032 年分别上升至第六及第三位。 全球四大湾区创新科技排名:旧金山湾区(第一位)、东京湾区(第二位)、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位)及纽约湾区(第四位)。 加强对社会创新及包容性的关注,以及让香港更好融入大湾区将有助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科技排名。 对香港的建议 加大研发投入及鼓励专利申请 支持创新科技初创企业及建构创科生态圈 留住及吸引创科人才,提升公众的创新意识 发挥香港策略定位,加快新型工业化 善用绿色经济,促进创科发展 拥抱数码经济,纳入创新评估框架 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国际领先创新科技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今天公布首份理大创新科技指数报告。该指数比较了香港与大中华其他地区以及全球四大湾区的创新科技优势和挑战,旨在为香港特区政府提供建议,藉此制定具影响力的创新科技政策,并提升香港的竞争力,以及加快融入国家「十四五」的发展规划。 (一)香港与大中华其他地区在创新科技方面的比较 在大中华 34 个地区的创新科技排名中,广东、江苏和北京位列前三甲,创新科技指数分别为 6.77、5.20 和 4.72。 香港则排名第七,创新科技指数为 3.53,排名受限于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创科从业人员及初创企业数量,以及制造业对本地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分数较低。尽管香港的研发总开支(GERD)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由 2016 年的 0.74% 上升至 2022 年的 0.99%,但仍低于大中华地区平均水平的 2.4%。 然而,香港在创业投资的平均交易规模及高科技出口分项得分均领先于大中华其他地区,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利伯维尔场经济、贸易畅旺和宜居环境的优势。 研究预测,若香港能够实现特区政府早前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的愿景,香港的创新排名将在2027年和2032年分别提升至第六位和第三位。 表一:大中华十大创新科技地区排名 排名 地区 总分 研发 初创企业 人才 产业 影响 1 广东 6.77 2.03 2.08 1.00 0.46 1.20 2 江苏 5.20 1.88 1.21 0.86 0.48 0.77 3 北京 4.72 2.22 1.68 0.15 0.14 0.52 4 浙江 4.61 1.66 0.91 0.83 0.46 0.75 5 台湾 4.28 1.65 0.31 1.13 0.48 0.71 6 上海 3.89 1.74 1.03 0.26 0.32 0.54 7 香港 3.53 0.82 1.09 0.29 0.00 1.33 8 福建 3.00 1.37 0.51 0.39 0.41 0.32 9 山东 2.90 1.22 0.30 0.31 0.47 0.60 10 安徽 2.63 1.23 0.33 0.26 0.39 0.42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表示:「香港是享誉全球的自由经济体,但由于公营投资主导研发开支,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相比之下,广东、江苏和北京则成功优化投资政策,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当地初创企业。香港需要加大私人企业研发投资,加强内地到香港的创投资金流,以促进金融科技和创新科技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兼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续指:「专利数量是衡量创科发展的指标,我们鼓励香港的研发机构,包括大学和企业,申请专利并参与内地标准的制定,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然而,初创企业早期在维护知识产权的成本较高,阻碍企业家维护品牌的独特经营理念和竞争力,建议政府增加对企业或个人申请拨款的上限,以鼓励创新和创业,同时加强培育创科人才库,有利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在创新科技方面的比较 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分别以 6.99 和 4.07 的指数,高居全球四大湾区中第一及第二位,其次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名,指数为 3.75)和纽约湾区(第四名,指数为 3.14)。 旧金山湾区内的硅谷是全球领先科技公司的聚集地,东京湾区就以先进机械人和电子产业而闻名,纽约湾区则是金融和媒体的枢纽。根据表二,粤港澳大湾区在研发和初创企业分项指数最低,在人才和对社会的影响分项指数则高于其他三大湾区。 表二:全球四大湾区创新科技排名 排名 地区 总分 研发 初创企业 人才 产业 影响 1 旧金山湾区 6.99 2.51 3.00 0.90 0.08 0.50 2 东京湾区 4.07 1.75 0.59 0.64 0.30 0.78 3 粤港澳大湾区 3.75 0.49 0.23 1.24 0.50 1.29 4 纽约湾区 3.14 0.97 1.01 0.75 0.00 0.41 理大内地发展总监兼 PReCIT 核心成员陆海天教授表示:「为了更好地与其他湾区区分,并巩固其作为国际金融及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我们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加强社会创新及包容性,并改善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普及性。香港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对于提升整体排名至关重要,香港可以利用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促进互联互通,推动整体发展。」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客座教授兼智能城市联盟创办人及荣誉会长邓淑明博士补充:「理大推出首个以互动地图仪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 形式编制的创新科技指数涵盖部分大中华地区及四大湾区,有利将香港创新科技的协作推至另一高峰,尤其在广东和香港于 2023 年 3 月签署《粤港共建智能城市群合作协议》后涉及新型工业化、数码经济和智慧城市方面的交流。」 详尽报告请参阅(只提供英文版):https://polyu.me/PolyUInTIndex2023 PReCIT 成立于 2022 年,是大学层面的交叉学科创科政策智库。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碳中和城市、大湾区创科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更多关于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活动信息,欢迎浏览中心网站www.polyu.edu.hk/precit/.   ***完***

2023年8月1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1

眼视觉研究中心和爱尔眼科携手合作 推动转化视觉研究

眼视觉研究中心(CEVR)和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爱尔眼科)宣布建立策略合作,结合 CEVR 和爱尔眼科的互补优势,推动先进眼科及视觉研究发展,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研究成果商品化、支持初创企业及人才培育等工作,并将创新成果引入中国内地和国际眼科医疗市场。 双方今日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园举行签署仪式,由 CEVR 董事会主席暨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及爱尔眼科国际战略发展总监张咏梅女士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 黄永德教授表示:「理大眼科视光学院自 2022 年起与爱尔眼科合作,为实习眼科视光师提供内地及海外临床培训机会。这次合作充分利用CEVR 创新研究的应用潜力,和爱尔眼科拥有超过 800 家医院和眼科中心的广泛眼科医疗网络,实现双方在研究和应用上的协同发展。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见证眼科和视觉疾病在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多项新进展。」 张咏梅女士说:「爱尔眼科一直致力于向全球患者提供最优质的眼科医疗服务。此次与 CEVR 的合作,不仅将为我们的患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和世界级的护理,并且促进先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最终改善患有视力相关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次 CEVR 和爱尔眼科之间的合作,标志着香港以至全球转化型视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充分发挥 CEVR 和爱尔眼科的优势,创造具影响力的研究文化和视觉研究实力,并开发创新技术来解决现实世界中难以解决的视觉问题。   ***完***

2023年8月14日

活动 眼视觉研究中心(CEVR)

1a

理大与海外大学合办「教育领导力与亚洲文化国际研讨会 2023」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本科生学务处、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育学院及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教育研究学院合办的「教育领导力与亚洲文化国际研讨会 2023」已于 2023 年 8 月 5 日圆满举行。研讨会旨在推动亚洲文化及教育领导力发展的研究,成功吸引来自全球 31 个国家 571 名参加者出席,共同探讨亚洲地区教育领导力和亚洲文化的前景与发展。 多位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与会,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石丹理教授致开幕辞;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前任校长许美德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以多位中国著名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为背景,深入探讨中华文化对国家领导力的影响。与此同时,来自亚洲 9 个国家12 位教育专家学者,包括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胜野正章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萑教授等,分四组进行专题研讨。 石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传承及弘扬中华文化,除了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中国及世界公民,并以促进学生领导力发展为首要任务。作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理大肩负起推动亚洲文化教育发展的责任,通过与其他院校共同合作,凝聚各方远见卓识,以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四个专题研讨小组的学者分别从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东南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领导力与文化多样性及复杂性的关系,为融合亚洲文化的智慧以提升教育领导力提供宝贵意见。会上,与会者呼吁教育领导者承担起推动亚洲文化教育发展的重任,并强调只有通过同心协力,才能让亚洲文化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 研讨会亮点之一是新书《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sian Culture: Culturally Sensitive Leadership Practice》的发布,研讨会的四个研讨主题亦是基于此书。此书由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鹏及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教育研究学院副教授邓丽媚合撰,内容阐述了亚洲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及创新的意念。作者在书中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寄望各国在亚洲地区加强教育领导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挑战。 理大向来重视国际文化交流,多年来积极举办国际暑期课程,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亲身参与启发性课程及文化体验活动。自  2022/23 学年起,理大本科生必须修读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课程,让学生可以有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借此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家国情怀的意识。   ***完***

2023年8月9日

活动 本科生学务处

1

理大与高升集团共同成立元宇宙 + 联合实验室 推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发展及创新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高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高升集团)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高升集团元宇宙 + 联合实验室」,旨在推动元宇宙技术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以加快香港绿色智慧型城市的建设,并加强双方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人才培养。高升集团计划于未来五年向理大捐赠港币 1,000 万元,以支持联合实验室的开发研究项目和运作。 联合实验室启动礼今日在理大校园进行,由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高升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高黎雄先生,联同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冰芬女士、立法会议员陈恒镔先生、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及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及数据科学讲座教授李青教授,与一众嘉宾主持启动仪式。 滕锦光教授表示:「为培育新世代人才,理大率先开办区块链科技、元宇宙科技、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计算等多个硕士课程,并于本科生课程加入『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AIDA)及『创新及创业』(IE)内容。理大致力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在区块链技术和Web3发展的贡献备受肯定。大学在 CoinDesk 『2022 年区块链最佳大学』排名榜首,我们的学者最近亦获颁国际ZPRIZE 大奖,以表扬团队于 Web3 零知识密码技术取得的突破。」 高黎雄先生表示:「此次与理大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有助于推动集团业务多元化发展,是本集团在科创领域的一大里程碑。我们乐于与学术界合作,将丰富的行业经验及资金优势与高校的科研能力结合,利用元宇宙技术推动建设更具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香港。本集团亦将紧握元宇宙带来的巨大商机,积极在业务中应用科创成果以提升竞争优势,为集团之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联合实验室将会开展多元化的研究工作,包括将元宇宙技术推展至企业协作、工业应用、环保及智慧城市、能源管理及可持续供应链系统等。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有望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及质量并同时降低风险与成本,有助推动香港建设绿色智慧型城市及培养专业人才。此次双方携手成立联合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强跨界合作,汇集学术界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力量以及工业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探索元宇宙技术在工业应用及环保领域的潜力和价值。   ***完***

2023年8月9日

活动 电子计算学系

1

「新地郭氏基金X理大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颁奖典礼

「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 X 香港理工大学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首届奖学金颁奖典礼日前举行,十名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生获颁授奖学金。 新鸿基地产(新地)郭氏基金去年与理大成立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旨在支持在理大修读建筑、房地产或工程相关学科而有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为业界培育更多未来栋梁。 新地郭氏基金董事郭炳江在颁奖礼致开幕辞时表示:「新地郭氏基金一直本着『育才树人,科教兴国』的宗旨,在香港及内地支持成绩优异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我们很高兴及荣幸在过去 21 年帮助超过 11,000 人完成学业或培训,并希望这份奖学金能成为推动这十名同学学习和成长的助力,未来在学习和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创建更多优质项目,为国家和香港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理大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表示:「理大向来是孕育本地建筑人才的摇篮,理大毕业生为香港建筑界和城市发展贡献良多。理大很高兴能与新地通力合作,为建筑界培育新一代专业人才,推动崭新绿色科技进步,帮助香港走向碳中和,缔造可持续发展的将来。我亦期望理大毕业生日后能够持续推动建筑科技不断向前发展,把理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新地执行董事郭基辉于颁奖礼后跟同学进行交流,同学均对新地位于香港及内地的多个建筑项目印象深刻,郭基辉则勉励同学要努力学习,并表示:「现今业界缺乏专业人才,需要注入新动力,期望透过奖学金扶持业界人才,在基建和商业项目上出一分力,希望同学们能善用这份奖学金,努力进修,将来为业界作出贡献。」 十名受惠的学生分别来自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建筑及房地产学系,以及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每人最高获四万港元奖学金。其中受惠于计划的钟炜杰、何锡汶及罗星同学均感激新地的支持和鼓励,表示奖学金能减轻其经济压力,亦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他们又认为大湾区在政策支持下,很需要建筑业人才,有感大湾区机遇处处,冀日后可到内地发展并作出贡献。同为理大毕业生的新地执行董事陈康祺则与同学分享行业的发展心得。 新地当天亦安排获颁奖学金的学生参观环球贸易广场,并介绍新地位于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的发展项目,让他们深入了解项目的设计和发展规划。 除了上述奖学金计划,新地去年 11 月亦与理大就「新地 X 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产学研合作,并就三大范畴进行研究,分别是绿色应用(研发智慧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绿色建筑物料,以及绿色建造流程,探索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新路径,助力香港走向碳中和,发展成为智慧城市。 新地过去一直透过不同计划,栽培本地青年成才,包括每年推出的「培训生计划」,招募香港及内地年轻人加入新地,单计过去五年,便招聘了接近 70 名毕业生;新地旗下新辉建筑每年亦有举办暑期实习计划,让修读建筑工程的同学在投身职场前获取实战经验,了解行业情况,今年便有 72 名同学参与,而逾半为理大学生。 新地代表带领一众学生参观环球贸易广场,并简介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发展项目的设计和规划。   ***完***

2023年8月4日

教与学 学生事务处

cover

理大两个研究项目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个研究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教育部颁授 2022 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二等奖,以表扬研究团队的杰出科研贡献。 由理大应用数学系数学科学讲座教授杨彤教授领导的「可压缩 Navier-Stokes 方程组及相关问题的数学理论」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大气环境讲座教授王韬教授领导的「大气活性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机制及其对臭氧和灰霾污染的影响项目」则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祝贺获奖团队,并表示:「我们很荣幸获得教育部颁授这项荣誉,以表扬理大学者的贡献和努力。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展现了理大在科研和学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我们感谢团队不懈追求知识和探索,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精神。作为理大的重要成员,研究团队将继续启发未来世代,发挥大学在教育、科研和知识转移方面的优势,贡献国家。」 由理大杨彤教授领导的联合项目,团队成员包括华南理工大学的朱长江教授及温焕尧教授。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组是描述可压缩流体运动的基本数学模型之一,其数学理论研究一直是国际数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获奖项目为杨教授的核心研究,他在守恒定律、玻尔兹曼方程、边界层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另外,由理大王韬教授领导的研究项目,合作机构包括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深入研究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氮氧化物长达 20 年。获奖项目为王教授的核心研究领域,他的团队通过实地观测、实验室实验和电脑模拟等,在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过程及其在光化学和灰霾污染中的作用上有重大发现。相关发现加强了对化学转化机制的了解,并提升了广泛应用于全球空气质素预测和研究的空气品质模式的功能。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设立的科技专项奖,对象为全国的高等院校,授予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和单位。   ***完***

2023年8月1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top

理大两名杰出学者获颁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及研究学者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名学者分别于 2023/24 年度研究资助局(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SRFS)及研究学者计划(RFS)获奖,以表扬他们在不同学科上的卓越研究。 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及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倪萌教授获 SRFS 资助并颁授「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名衔,他的跨学科研究旨在促进可持续洁净能源发电。 倪教授的研究涉及能源工程与环境的交叉学科领域,范畴主要为燃料电池、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电化学水分解以及低品位废热利用的电化学系统。此外,他还担任 80 多份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包括 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 和 Advanced Materials 等顶级刊物。 理大应用数学系教授李步扬教授获 RFS 资助并颁授「研资局研究学者」名衔,他的研究领域为解决前端性数学问题以开创崭新见解。 李教授在应用数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各种数学问题探究解决方案。他曾获得 2022 年香港数学学会青年学者奖,以表彰他对数学领域的贡献和在学术界的卓越表现。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恭贺获奖学者并表示:「获奖学者的佳绩彰显了理大团队在推动和开展不同范畴跨学科研究的卓越能力和竞争力,他们的成就激励着其他研究人员,鼓励他们坚持追求具影响力的研究,以造福社会。」 两位获奖研究学者的成就展现了理大在跨学科领域卓越的学术和研究能力,以及大学致力透过科研应对全球社会的需求。 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旨在为卓越非凡的学者提供教学及行政职务方面的持续支援。两项计划均涵盖所有学科,每年各颁发 10 个获奖名额,其所属大学会获发放分别港币约 $780 万元经费(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 $520 万元经费(研究学者计划),为期 60 个月。 获奖研究项目详情: 高级研究学者计划 项目统筹者 倪萌教授 - 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 - 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 项目名称 质子陶瓷燃料电池用于清洁发电技术:从新的阴极材料到新电堆设计 摘要 基于高效、低排放等特点,质子陶瓷燃料电池具有替代传统火力发电的巨大潜力。然而,由于阴极较高的损失和传统电堆中反应物分布不均匀,导致该燃料电池的实际性能较差。 本研究将同时采用传统试错方法和机械学习辅助设计方法,大大加快新的阴极材料开发。同时,也将基于多物理场模拟和优化策略,发展非传统电堆设计,包括多种受自然启发的电堆组成方法,以提高燃料电池性能。研究将结合工程科学、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解决以质子陶瓷燃料电池发电的难题。 研究学者计划 项目统筹者 李步扬教授 - 应用数学系教授 项目名称 曲率驱动的曲面演化及其相关问题中的挑战、数值分析和新的计算方法 摘要 项目旨在解决一系列关于参数有限元算法求解曲面演化问题的稳定性和收敛性的长期数学问题,这些算法用于近似几何流下的曲面演变和两相 Navier-Stokes 流下的界面演变(例如液体中的气泡)。 研究预计将产生对曲率驱动曲面演变的基础算法的新理解,以及可以提高逼近曲面演变的精确性、稳定性和网格质量的崭新计算方法。 ***完***

2023年7月25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

理工大学携手研发以 3D 打印创造新型高强度钛合金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科学家与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雪梨大学合作,成功利用 3D 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研制出高强度、高塑性的新型钛合金,同时为钛合金工业生产长期面对的品质性能和废料处理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 钛合金是先进的轻质材料,常用于各种关键应用。研究团队的创新发现开拓了 3D 打印制造钛合金及其他金属物料的潜在应用,有望降低成本、提高物料性能,同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氧和铁是两种储量富丰、价钱合理的元素,而且可以分别使 α 和 β 两相钛合金稳定和变强。研究团队利用 3D 打印技术,成功生产了一种结合了氧和铁的新型钛合金「α–β Ti-O-Fe 合金」,其特点是强度与塑性俱高,而且应用潜力优厚,能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消费电子和生物医疗设备等领域发挥作用,有助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与自 1954 年发明以来广泛使用的基准材料「Ti-6AI-4V 钛合金」相比,研究团队最新研发的新型钛合金的机械性能更胜一筹,除了良好的延展性,强度也更高。 虽然这种新型钛合金可以利用铸造法等传统工艺生产,但效果逊色,不适合实际工程应用。 3D 打印技术能有效克服传统工艺缺点,制作出高性能钛合金。 钛合金传统上以能源密集的 Kroll 工艺生产,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产出约10%劣质「海绵钛」(sponge titanium),由于劣质废料本身仍含有很多氧和铁,所以会造成大量浪费、推高生产成本。研究团队提出的新方案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方法,可回收劣质废料,并有效转化为原材料粉末再投入生产。此外,这种新的合金设计以低合金化和素化为基础思维,可把合金元素减至最少。现时占据主流的 Ti-6Al-4V 中含有 10% 的合金元素,而且其中的钒毒性较大,所以研究团队的低合金化与素化理念能带来改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裨益。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陈子斌博士是研究报告的其中一位主要作者,他亦是理大首届「青年创新研究者奖」的得奖者。陈子斌博士表示:「本研究令金属合金制造业所产生的逾 10% 废弃物得以回收,能大幅降低工业材料和能源成本,并有助于减少碳足迹,为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该研究结合合金设计、计算模拟和实验表征等方法,探索新型「Ti-O-Fe」钛合金的 3D 打印制造流程、微结构和性能。 现代的 3D 打印技术能一步到位地制成复杂的功能性金属零件,有助节省产品开发的时间和成本。该技术还突破了传统方法的限制,能够制造出结构和成分特殊的金属零件。在质量方面,3D 打印制造法能调整金属合金的微结构,不但使其强度更高、塑性更好、耐腐蚀性更优秀,还能够制造出价廉、坚固,而且内部复杂结构的金属零件。这项研究突破,为 3D 打印制造法提供了全面和可持续的材料设计策略,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制造工程)陈镜昌教授是本研究的合著者,他表 示︰「本研究可以作为其他金属合金制造法的模型或基准,利用 3D 打印技术来提高性能,创造更多可能性。3D 打印金属是新兴领域,相信未来将在材料制造领域中愈来愈盛行。」   ***完***

2023年7月24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

Prof Weixiong Zhang 2000x1050

理大医疗科技项目获研资局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支持 应对迫切精神健康服务需求

精神健康备受关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最近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3/24年度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拨款支持一项医疗科技项目,设计综合方案建立崭新的治疗范式转变,应对社会迫切的精神健康医疗需求。 香港的重性精神疾病(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例如重性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患病率高达13.3%。然而,少于40%的病人能够通过初期治疗有效控制症状。目前的诊断主要依赖主观认知和行为指标。 理大获支持的项目提出创新的综合医疗策略,整合地利用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及生物医学技术来支持诊断、治疗计划和了解对疾病机制的理解。该项目提出人工智能及数据驱动的诊断和个人化治疗,属「利用人工智能应对逼切的医疗挑战」策略专题的研究项目。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在研资局此项全新的资助计划中,在众多院校中所获拨款最高,以支持理大学者聚焦于与香港策略需要相关领域,进行跨学科及协作研究。理大一直与各界合作,就社会的重要议题提供解决方案。研资局这项重大拨款,肯定了理大在精神健康科研的优势和转化学术研究的实力。」 由理大生物信息学与整合基因组学讲座教授章伟雄教授带领的研究项目,名为「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新技术在精神疾病的客观诊断、个体化治疗及病因解析中的应用」,获得研资局3千7百多万港元拨款支持。章教授在跨学科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和研究背景,他是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和电子计算学系的教授,也是香港全球杰出创科学人教授。 这个项目旨在从基于症状的诊疗方式转向基于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诊断、疾病研究和个体化治疗,改变 MPD复杂疾病的诊疗策略。建立在章教授在启发式搜索、规划和优化方面的广泛研究,以及他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将这些技术与章教授长期研究的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项目将开发用于MPD诊断、病因研究和个体化治疗的医学可解释人工智能(XAI)解决方案。 章教授表示:「是次跨学科研究项目旨在研发与应用新技术,满足香港及其他地区急切的精神健康医疗需求。 研究团队结合计算器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研究复杂疾病的根本挑战。」 来自香港、内地及美国共八个机构的20名研究人员和合作伙伴将参与此研究。 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旨在资助有利于香港把握发展机遇及应对迫切挑战的指定题目下的跨学科及协作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年期最长为五年,研资局资助金额上限为四千万元(不包括间接费用)。 获资助项目详情: 项目统筹者 章伟雄教授 -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及电子计算学系生物信息学与整合基因组学讲座教授 -香港全球杰出创科学人教授 项目名称 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新技术在精神疾病的客观诊断、个体化治疗及病因解析中的应用 摘要 项目提出将重性精神疾病的诊疗模式从基于症状的方式转向基于人工智能(AI)及数据驱动的方式,从而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范式转变。通过研发整合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技术,研究团队将开发一个可解释的AI辅助治疗规划系统,以提供精准的诊断和个体化的神经调控物理治疗。   研究项目涵盖三个关键领域: 第一:识别重性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和脑功能影像特征,并利用它们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重新分型。 第二:研究外部环境刺激对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以及遗传性的影响。 第三:结合第一、二的结果,应用新的多基因标志物和脑功能影像特征,以及新获得的疾病机制知识,来建立更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指导个体化治疗,从而提升精神疾病治疗的效果。   *研资局提供资助金额的90%,其余10%将由协调大学提供。 ***完***

2023年7月19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