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與紹興市政府攜手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推動兩地科研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研究院將聚焦多個前沿和高端技術,包括紡織科技、碳複合材料及應用、現代建築等關鍵領域的科研發展及轉化。 紹興市委書記施惠芳及其他領導代表出席9 月 21 日早上的紹興人才週活動,理大與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於活動上舉行簽約儀式,同日舉行揭牌儀式,標誌著雙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這被視為香港與紹興在科技創新與卓越追求上的璀璨里程碑。研究院將成為一個開放、創新的橋樑,連接學術界、產業界與社會各界,促進科技資源的共享與交流,共同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依托理大在時尚與紡織學的產業領導、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的創新解決方案、機械工程學領域的卓越研究等強項,匯聚紹興市豐富的資源與優勢,研究院將利用理大的科研成果,推動在創新基地的轉化,實現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此外,研究院還將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工程師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研究院揭牌儀式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柯橋區區委會副書記、區長袁建先生及其他領導代表共同主持,標誌著雙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啟動。 滕教授致辭時表示,紹興與理大都是人才輩出之地。理大作為擁有86年歷史的學府,匯聚了超過2,900名科研人員,根據史丹福大學科學家排行榜,其中超過200位學者被列為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特別是在土木工程和建築與建造領域享譽全球。研究院將致力推動科技創新,培育科技人才,並與全球伙伴建立緊密合作,共同為香港、國家乃至全球的繁榮進步貢獻力量。 研究院的揭牌儀式在第九屆海創大賽總決賽暨柯橋國際人才交流活動中舉行,研究院正式成立,標誌著理大與紹興在創新技術培育上邁入了新的里程碑。共同進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發工作,並促進知識轉移,以配合各城市的產業和社會需求。 理大與紹興市合作,必定能發揮雙方優勢,將進一步深化與內地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實力,培育更多優秀科研人才,並通過跨領域合作應對全球挑戰。 ***完***

2024年9月2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研發碳量子點驅動的環保輻射製冷納米塗層 推動建築物節能降溫

香港的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約九成,產生逾六成的碳排放。因此,在建築物推行節能措施須持之以恆,以逐步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一款自適性環保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應用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等,毋須消耗任何能源下,即可有效降低建築物表面溫度高達攝氏25度,並降低室內溫度約攝氏2至3度。新型塗層既無毒又耐用,且不含任何金屬,更可大規模生產,有助推動以環保節能方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及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以反射物料覆蓋外牆及天台,有助建築物自我調節熱環境,繼而降低室內環境溫度。一般採用的被動式輻射製冷材料,不能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節製冷量,應用具局限性。為此,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呂琳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同核心成員博士後研究員龔權博士,開發了以「碳量子點」(Carbon Dots)驅動的光致發光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因應太陽輻射量,自動調節其製冷量。光致發光輻射製冷塗層是利用光致發光材料將太陽能轉化為光能,太陽光度強度愈大,塗層的太陽光反射率愈高,以避免建築物吸收過量熱力。 然而,傳統的光致發光材料屬於稀土金屬和鈣鈦礦,存在環境污染問題。而呂琳教授的團隊以具開創性的方法,採用納米大小的環保有機合成物「碳量子點」作為光致發光材料,解決此問題。這種環保無害的有機材料塗蓋在中空的玻璃微珠表面,製成智慧製冷球,令塗層有效地將紫外線轉換成可見光光子,提升太陽能反射率。新型塗層具水溶性特點,使用時只需等待水分蒸發及凝固,便可形成塗層覆蓋在建築物表面,過程中不會釋放任何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減少空氣污染的問題。 實驗結果顯示,與傳統輻射製冷塗層相比,新型塗層可將日間的有效太陽能反射率由92.5%提升至95%,冷卻效果比傳統塗層高10至20%,例如於混凝土天台採用,更可降溫高達攝氏25度。 另外,與政府機構合作的實地測試中,團隊將新型輻射製冷塗層應用於本港建築工地的貨櫃屋屋頂;經過兩年半的戶外測試後,貨櫃屋屋頂比一般混凝土屋頂溫度降低高達攝氏24度。新型塗層耐用度亦極高,其太陽能反射率在測試期後只降低了不多於2%。團隊預計,以新型塗層為該貨櫃屋降溫,能有效降低空調冷負荷,每年可節省約10%空調系統耗電量。 研究團隊亦分析了中國內地不同氣候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下降與降溫耗電數據,發現太陽能輻射量愈高,新型塗層可達到的降溫溫差愈大,表現優於一般輻射製冷塗層,有助大幅減少建築物能源消耗。以香港和內地10個城市,包括北京、杭州、廣州、長沙、新彊和田、瀋陽、桂林、福州、重慶、蘭州為例,使用新型塗層為建築物降溫,預計每平方米塗層可以為每一城市每年節省約97至136度電。 呂琳教授表示:「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如熱浪問題日益嚴峻,科學界致力探討如何消耗最少能源為建築物和城市降溫。我們研發的新型塗層具備卓越降溫表現,適用於各種氣候的城市,有望加快新一代降溫材料的發展。這種水溶性新型塗層更可製成多種顏色,以滾刷方式大幅塗抹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路面、城市地表覆蓋面等,既可達到降溫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觀的效果,是未來實現可持續城市發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創新策略之一。」 另外,研究團隊已獲得理大碳中和科研基金的支持,將這種新型光致發光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與雙面太陽能光伏板結合,實現協同增強的熱管理和發電,使建築物由能源消耗者轉變為能源收集者。研究團隊計劃在興建中的理大九龍塘學生宿舍天台安裝雙面光伏板,並於光伏板之下的天台地面塗抹新型塗層,進一步提高太陽能反射到光伏板的比率,從而提高發電量,並為建築物降溫。 團隊預期,新系統與沒有塗層的單面太陽能光伏板相比,發電量提高30%至50% ,碳排放減少30%。新宿舍天台可安裝雙面太陽能光伏板的面積約600平方米,以此為例,預計可產生97,000千瓦小時電量,每年節省逾港幣12萬元電費。另外,團隊亦正研究利用石蠟基開發一款動態自適性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因應寒冷及炎熱天氣,維持適當的太陽能反射率,以達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溫的效果。 這種水溶性新型塗層更可製成多種顏色,以滾刷方式大幅塗抹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路面、城市地表覆蓋面等,既可達到降溫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觀的效果。 ***完***

2024年9月2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banner for website upload

理大三項目提升駕駛安全及交通效率 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開發先進技術,促進交通安全及智慧出行,憑藉卓越的科研實力,理大三個項目獲得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此第十五輪計劃共批了四個項目,理大獲得合共約1,400萬港元的資助。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智慧交通基金自計劃推出以來共資助了59 個項目,而理大至今已有21個項目榮獲基金支持,彰顯理大在研究智能交通技術的卓越成就。這些項目推動我們致力開發智能交通系統,進一步塑造未來並提升生活質素。憑藉著多元化的學術研究,理大繼續引領創新的智能交通技術。」 為舒緩路面交通擠塞問題及提高整體道路網絡使用效率,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黄文聲教授的「公共交通路線規劃的研究:以健康 『等待—乘車』出行模式優化公共交通路線及改善交通擠塞」項目將建構多維時空數據庫,為線路重複、公共交通服務過度地區重新規劃路綫提供建議。 安全亦是智慧出行的重要一環。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伍淦鴻博士的「以針對跨境道路差異之駕駛者支持系統及訓練建議以改善港車北上的駕駛安全」項目將收集各種神經心理學數據,開發一套針對潛在人爲錯誤的跨境駕駛模擬系統及訓練計劃。 同樣來自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的助理教授蔣一平博士,其項目「在香港自動駕駛定位應用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旨在研發一套應用機器學習算法的可配置平台,使自動駕駛系統可因應路面情況以及車輛轉向半徑等因素,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 智慧交通基金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 三個獲資助項目詳情如下︰ 主要研究員 項目名稱 項目概要 項目期限 獲批資助金額 黄文聲教授 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 公共交通路線規劃的研究:以健康 「等待—乘車」出行模式優化公共交通路線及改善交通擠塞 本項目旨在對公共交通路線和站點進行分析研究,建構多維時空數據庫,為線路重複、公共交通服務過度地區重新規劃路綫提供建議,以舒緩路面交通擠塞問題,提高整體道路網絡使用效率。 24個月 HK$ 5,384.708.25 伍淦鴻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以針對跨境道路差異之駕駛者支持系統及訓練建議以改善港車北上的駕駛安全 本項目旨在透過收集各種神經心理學數據,開發一套針對潛在人爲錯誤的跨境駕駛模擬系統及訓練計劃,以提高跨境駕駛的安全。   21個月 HK$ 6,932,836.44 蔣一平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在香港自動駕駛定位應用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 本項目旨在研發一套應用機器學習算法的可配置平台,使自動駕駛系統可因應路面情況以及車輛轉向半徑等因素,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從而提升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   24個月 HK$ 1,683,890.95 ***完***

2024年9月2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for website

理大科學家研發高效創新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突破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在感應人工智能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為創造更節約能源、高效低延遲和記憶體最佳化的系統開闢了新途徑,從而促進各種應用,包括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等。 柴教授的創新科研克服了感應人工智能系統在耗能、延遲和存儲器方面的關鍵障礙,釋放了有關系統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潛力。特別是,嵌入式傳感器計算策略激發了決策過程和情境感知的進步、加強了私隱與安全性、並為智能自動化帶來革新。 憑藉在高效感應人工智能系統領域突破科研壁壘,柴教授獲選為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學突破獎—工程與技術類別的十大科學家之一。他研發了新穎的器件硬件架構和優化技術,將先進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部署到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中,為智慧城市、自動駕駛車輛及工業自動化等發展及應用引領變革。 Falling Walls年度科學突破獎由位於德國柏林的德國跨界創新基金會(The Falling Walls Foundation)舉辦,旨在表彰全球最新的科研突破成果和卓越科學項目。今年,由全球知名專家組成的權威評審團審核了來自52個國家超過1,000個參賽作品。在工程與技術類別中,選出10位優秀獲獎者,並入圍最終的年度獎。 柴教授表示︰「廣泛應用的圖像傳感器,令感知終端所產生的數據大幅增加,把部分運算任務轉移到靠近數據源的感知終端顯得非常重要,有關轉移大幅壓縮了所收集到的信息之餘,還能提取關鍵信息,尤其是對多傳感器的平台。」 柴教授的研究工作根據感知與運算單元之間的實際距離,清晰界定了近傳感器運算範式和傳感器端運算範式的概念,並將功能劃分為低級和高級處理。他還研究在不同物理感知系統上執行近傳感器運算/傳感器端運算,利用先進製造技術,為硬件執行集成感知及處理單元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 柴教授及其團隊專注提升感應人工智能的計算硬體,是從自然生物感官系統所發現的非凡能力中獲得啟發。 仿效人類眼睛能適應不同亮度、在不同照明條件下準確辨識各種物件,柴教授和團隊研發的全新仿生傳感器可直接適應光暗,減少依賴後台運算,能夠因應不同亮度進行轉換,適應範圍更勝人類眼睛。新的傳感器可降低硬件複雜度,在不同光暗下大幅提高影像對比,從而提供高效視覺資訊和影像辨識。 借鑒飛行昆蟲視覺系統的閃爍融合頻率,柴教授的一項前沿研究制備了光電梯級神經元(optoelectronic graded neurons)。這項創新實現了在感知終端 (sensory terminals)有效地編碼時間信息,從而減少了計算器中融合「時空信息」所需的大量視覺數據傳輸,能以較少的硬件資源實現更敏捷的視覺感知,有望拓展應用到駕駛車輛和監測系統。 這些傑出的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權威期刊上發表,並獲《Nature》、《IEEE Spectrum》等推介,獲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廣泛引用。 柴教授展望︰「我的長遠目標是理解並設計出具有新功能、前所未有性能的尖端微電子和納米電子器件,進一步說,我們預期開發一套成像技術,能夠感知三維(3D)深度信息、四維(4D)時空信息、以及超出可見光範圍(5D)的多光譜信息。我們將運用仿生機制來降低能耗和時延。」 了解更多關於柴揚教授研究重點,可參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7Rga3kSoc ***完***

2024年9月2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物理學系

Photo 1

中國石化 x 香港理工大學 「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優秀學生獎勵計劃捐贈儀式圓滿舉行

中國石化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舉行中國石化「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優秀學生獎勵計劃(計劃)捐贈儀式,理大再獲中國石化捐贈100萬元人民幣以支持計劃,印證雙方建立更廣泛的合作,攜手為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在捐贈儀式上,中國石化集團副總經濟師及香港代表處總代表蔣振盈先生、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及中企協副總裁曾燊典先生分別致辭,並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處助理秘書長(發展)梁竚琦女士、立法會議員簡慧敏律師、聯合出版集團總裁李濟平先生、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相關負責人李凱先生、香港大公文匯財關集團總裁嚴中則先生等相關機構和媒體的嘉賓,以及一眾中國石化駐港單位和理大師生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儀式。 蔣振盈先生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石化以「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為價值理念,始終堅持履行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相統一,計劃旨在幫助更多的優秀大學生去追逐夢想,早日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具備家國情懷和過硬本領的建設國家與香港的棟樑之材。他宣布,2024年,中國石化再捐贈100萬元人民幣,推進第三期「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優秀學生獎勵計劃的實施。 盧麗華博士對中國石化鼎力支援理大教育事業,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表示衷心感謝。她表示,中國石化已經是連續第三年以捐贈獎學金形式獎勵理大學生,獎學金覆蓋範圍已全面延伸至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鼓勵學生的全面發展、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預計今次的捐贈將惠及超過100名學生。在獎學金之外,雙方還開展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包括科研項目、學生的參觀訪問和公益活動等。她又期待理大與中國石化共同譜寫「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新篇章,為香港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曾燊典先生表示,中國石化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推出優秀學生獎勵計劃,譜寫了央企與香港高校合作關愛支持青年成長的佳話。他指出,中國石化是中企協會會員企業的優秀代表,積極支持香港社會公益事業,近年來在關心青年方面做了很多實事;而理大作為全球知名學府,為香港、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青年才俊。他相信通過理大與中國石化等具有社會責任擔當的企業的通力合作,將會培育出更多愛國愛港、具有國際視野、可擔大任的新一代大學生,為建設美好香港作出積極貢獻。 自2022年起,中國石化與理大設立中國石化「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優秀學生獎勵計劃,支持理大嘉許和勉勵成績優異的本科生,以及在研究生學術會議中表現優異的博士生、碩士生和「創新書院」的本科生。計劃實施兩年以來,中國石化累計已向理大捐贈了150萬元人民幣,共有來自五個學院的170名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獲得獎勵。今次捐贈進一步鞏固計劃的成效,為助力大學生專注學業、提升综合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 ***完***  

2024年9月20日

活動 拓展事務處

Photo 1

理大支援西貢地區關愛隊培訓課程正式開展 期望提升服務技能及質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聯同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與地區服務及關愛發展基金(西貢)有限公司合辦專業培訓計劃,課程於上週六(9月14日)正式開展。課程採用授課、工作坊、個案研究、小組活動及參訪交流等多元及靈活的教學方式,幫助學員有系統地紮根知識理論,並轉化為實際應用,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幸福感和安全感。培訓計劃亦有助中心進行政策研究。 首日課程分為上下午兩節,涵蓋「社會福利、科技創新及關愛隊」及「基本行政技能」兩大主題,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及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與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系主任梅國威教授主講。其他課程內容包括多元社區、溝通技巧、法律、精神管理、高效社區發展技巧、領導力與戰略規劃及執行等。 崔永康教授介紹關愛隊在香港社區中的角色及對居民的重要性:「關愛隊可作為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並填補服務缺口。關愛隊可從創新、跨領域及共融三方面發展,以探索科技與創新方法在可持續社會的應用,並透過反思維持專業,探索最佳實踐,以及共創豐富與鼓勵性的環境,提升韌性,擁抱多元。」 梅國威教授希望透過本課程幫助關愛隊提供更完善和更全面的管理:「我們期望每位學員都具備處理社會問題的專業知識及最新的技巧,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必要的幫助和關懷,在服務社區時更得心應手。」 學員陳淑儀女士表示首日課程支持她更適切地服務社區:「我深入了解到如何有效識別不同需要的人群,並考慮他們的感受和個人尊嚴,設身處地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致力於透過教育、研究和服務的整合來促進知識和實踐,提供更有效和富有同理心的人類服務,並在本地、國內和國際推動社會共融和社區改善;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由來自不同學系和專業的學者組成,促進跨學科合作和政策研究;地區服務及關愛發展基金(西貢)有限公司匯聚社會資源,凝聚各界力量,強化地區服務網絡。是次三方合作旨在透過卓越的學術研究及成果,由世界知名的學者和不同領域的資深人士為西貢區關愛隊度身訂造有系統及實用的專業培訓課程,共同為社區提供更優質的關愛服務。   *** 完 ***

2024年9月16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舉行勵學教授席暨勵學青年學者席就職典禮 與社會各界緊密協作推動創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昨日於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第五屆勵學教授席就職典禮暨第二屆勵學青年學者席就職典禮」,向多位優秀學者頒授勵學教授席及勵學青年學者席,藉此表揚他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傑出成就,並向各位善長表達由衷謝忱。當天共頒授五個新設立的勵學教授席、四個繼任勵學教授席、五個新設立的勵學青年學者席,以及一個繼任勵學青年學者席。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秉持「夥伴協作‧成就更多」的信念,成立「勵學教授冠名計劃」及「勵學青年學者冠名計劃」,標誌著理大與善長朝著共同目標的緊密夥伴關係,致力拓展知識和開創研究領域,造福社會。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衷心感謝善長對理大的鼎力支持,並祝賀一眾教授及青年學者。他樂見計劃蓬勃發展,研究項目擴展至多個新興領域以應對社會需求,並深信在善長、學者及社會大眾的持續支持下,大學將推動更多尖端研究,貢獻香港、國家及世界。 理大於2012年設立「勵學教授冠名計劃」,旨在吸引頂尖學者及促進大學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動卓越科研;並於2021年推出「勵學青年學者冠名計劃」,進一步支援和培育潛質優厚的青年學者。透過計劃,履任教授和青年學者可獲額外資源,開展對社會具影響力的創新研究。 理大至今已經成立了共 39 個勵學教授席、2個冠名教授席及10個勵學青年學者席。是次典禮頒授的勵學教授席及勵學青年學者席名單如下: 勵學教授席 履任學者 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教授席 李平 利民時裝綜合策略及領導教授席 趙艾琳 郭氏集團數學科學教授席 楊彤 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席 王鑽開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席 李剛   繼任勵學教授席 履任學者 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席 何明光 劉陳小寶健康延年教授席 Janelle YORKE 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康復科學教授席 彭耀宗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席 王立秋   勵學青年學者席 履任學者 郭氏集團老齡化及神經影像學青年學者席 許鈞量 利民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青年學者席 趙昕 郭氏集團兒童及少年健康青年學者席 何家欣 利民顏色與影像科學青年學者席 魏敏晨 黃鐵城智能機器人青年學者席 鄭湃   繼任勵學青年學者席 履任學者 賦勵慈善基金社會服務青年學者席 關以杰   有關「勵學教授冠名計劃」及「勵學青年學者冠名計劃」的詳情,請瀏覽計劃網頁。   ***完***  

2024年9月13日

活動 拓展事務處

1

理大與滑鐵盧大學攜手成立納米科技研究中心推動創新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加拿大最大規模納米技術研究機構—滑鐵盧大學納米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納米科技研究中心」。該中心將成為跨學科研究平台,推進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以科研成果應對全球挑戰。 理大納米科技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推動納米研究的發展,促進前沿應用的合作研究,並加強理大與滑鐵盧大學之間的知識轉移。是次合作將結合雙方各自的優勢和資源,就功能器件、清潔能源、環境應用和生物醫學技術等領域面對的全球迫切挑戰作出重要貢獻。 啟動儀式於 9 月 3 日在理大校園舉辦的納米研究創新論壇上舉行,吸引超過 80 名學者、研究人員以及業界專業人士參加。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材料物理與器件講座教授兼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郝建華教授、理學院院長黃維揚教授、應用物理學系系主任及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劉樹平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以及滑鐵盧大學機械與機電一體化工程系教授Sushanta MITRA 教授主禮,為研究中心進行揭牌儀式,祝賀中心正式成立。 趙汝恒教授於啟動儀式致辭時表示,納米研究與科學和工程領域各範疇的發展緊密相連,影響廣泛。是次理大與滑鐵盧大學的合作標誌著雙方共同追求科學卓越和創新的重要里程碑。「納米科技研究中心」開拓了國際性科研平台和設施,發揮獨特優勢,透過專業知識和卓越研究,研發創新納米技術,為人類進一步改善未來生活質素。 郝建華教授致辭時表示,在納米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理大納米科技研究中心將持續強化研究工作。中心透過跨學科方法解決重要社會挑戰,同時積極爭取不同研究基金的支持,以推動科研成果應用,並促進學術界和工業界之間的知識交流。此外,中心將積極於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以提高其在納米領域的國際聲譽和全球排名。 MITRA教授介紹新中心時強調,納米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提高效率、實力和成本效益,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滑鐵盧大學納米技術研究院擁有多達 28.5 萬平方英尺的廣闊科技研發空間及先進研究設施,在開發先進材料、互聯設備和創新能源系統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對理大納米研究中心的建立至關重要。 另外,納米研究創新論壇邀得國際著名科學家,包括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王中林教授及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忠偉教授發表主題演講,透過激發創新思維,以推動嶄新技術和具影響力方案。此外,多位滑鐵盧大學的國際傑出科學家分享了納米研究在功能器件、清潔能源、環境應用及生物醫學與健康技術領域的應用。 今年六月初,郝建華教授已到訪滑鐵盧大學,就雙方未來的研究合作,包括聯合申請研究項目、互訪交流、共同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合辦國際會議和研討會等進行深入討論。 滑鐵盧大學納米技術研究院是研發智慧功能材料、聯網設備、新能源系統、治療方法及治療診斷技術的全球領先機構,致力透過創新發明為世界帶來改變,解決社會面對的重大挑戰。   ***完***

2024年9月1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納米科技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與蘇州九龍醫院簽署合作協議 共建創新孵化平台 促進醫療科技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與香港九龍集團旗下蘇州九龍醫院簽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蘇州九龍醫院與香港理工大學創新孵化平台」。雙方將在未來三年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推動醫療科技領域的研究成果轉化及應用,促進醫療技術創新、臨床應用研究及健康產業的全面發展,從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讓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及服務。 理大一直致力以卓越教育、科研及知識轉移實力推動PolyImpact,將理大社群的創新發明轉化成具影響力的方案,為社會帶來實際裨益;蘇州九龍醫院則專注於打造醫療健康服務平台,推動醫療產品的全面應用及持續改進。雙方冀藉此產學研合作,實現更大協同效應。合作協議在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及香港九龍集團董事長孫曦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香港九龍集團副總裁陳強先生代表簽署。 協議下,理大及蘇州九龍醫院將在醫學工程、人工智能醫療等關鍵領域加強科學研究及臨床應用合作,攜手推進醫療科技的持續發展與創新及落地應用。雙方將共建生物醫學科技創新孵化器,由蘇州九龍醫院整合其豐富臨床資源,協助理大科研團隊及初創企業開發創新的醫療產品,確保產品在不同的場景獲得應用和持續優化。 此外,雙方將合作開展臨床應用研究項目,依托理大的研究實力及蘇州九龍醫院專家團隊的臨床經驗,推動新技術改良,以及其臨床效果和安全性的驗證。理大學生亦將獲安排參與實習、考察和專業交流活動,助他們了解醫學工程及資訊科技在臨床實務中的應用與創新。另外,理大相關學系將為專業醫療從業人員提供度身訂造的研修項目或培訓,以強化業界的人才培育。 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表示:「理大很高興與蘇州九龍醫院合作。是次合作標誌着理大在科研與創業發展方面進入嶄新的里程,因為『蘇州九龍醫院與香港理工大學創新孵化平台』是理大首個臨床孵化平台,它不僅能同時為科研團隊提供臨床支持,還為初創企業搭建了橋樑,使得科研成果能夠更快地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理大一直積極推動創新創業精神,通過理大初創生態系統PolyVentures,全方位支援初創企業,以培育新一代企業家,是次合作將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發展。」 香港九龍集團董事長孫曦先生則表示:「我們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將攜手打造一個集研發、孵化、加速為一體的創新平台,促進知識轉移和技術交流,更是醫工融合、優勢互補的創新之舉,不僅為青年創業者和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舞台,更將成為推動本港、大灣區、長三角,乃至亞太地區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會上亦舉行專題座談,由理大學者、蘇州九龍醫院專家及內地醫療科技企業代表圍繞「構建協作生態系:大學、醫院與醫療保健產業如何合作推動創新」的主題,探討醫療保健業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藉加強跨機構合作促進業界的發展等。   ***完***  

2024年9月11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於校園推廣全新心理健康計劃 以遊戲式訓練增強學生抗逆力

不少青少年面對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和心理健康困擾,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護理學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攜手在校園開展由研究驅動的教育及服務計劃「心理彈跳站」,推動大學成為促進心理健康及協助學生建立抗逆力(resilience)的生態圈,並於8月26日至9月3日推出首個大型校園推廣活動,吸引約3,000名學生參與。 理大過去研究發現,近四分三的香港大學生有最少一次嚴重或創傷性的童年不快經歷,對其自我意識、情緒管理和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能力造成負面影響,而建立抗逆力正是讓他們渡過逆境的關鍵。理大早前獲正愛慈善基金會慷慨捐贈成立「正愛慈善基金會健康及服務影響基金」,並在基金資助下開展「心理彈跳站」計劃,採用優勢為本(strengths-based)、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及預防性(preventative)的模式促進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計劃致力為理大社群建立共同語境以談論心理健康話題,並讓學生在安心和輕鬆的環境下學習增強抗逆力的方法。 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聯同正愛慈善基金會主席陳文耀先生和正愛慈善基金會董事陳子君女士親臨支持活動。陳子君女士表示:「我們的青少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危機。英國作家Warsan Shire為難民發聲時曾指:『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no one leaves home unless the water is safer than the land』作為社區的一分子,我們亦盼望能創造一個給予學生慰藉和安全感的環境。」 活動期間,學生可以即場報名參加「心理彈跳站」的項目,包括由研究團隊及200多名理大學生一同構思及設計、透過遊戲式介入方法協助建立抗逆力的「Mission ReST」。項目涵蓋自我探索、遊戲挑戰及與同儕組隊完成任務等環節,參加者可從中學習從逆境中復元的方法和技巧,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並以正向態度面對未來。此外,活動亦向學生介紹線上身心健康測試平台「理大,你好嗎?」,參加者可透過以實證為本的檢測工具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模式及人際關係等,平台會即時向他們提供意見及所需支援。計劃期望能透過以上項目提升學生及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並鼓勵他們主動尋求幫助,從而創建更和諧和強韌的社會。 大學一年級是由中學轉往高等教育的重要過渡時期,對不少學生而言或構成重大壓力和挑戰。「心理彈跳站」計劃首席研究員及理大護理學院副教授何穎嘉博士指:「在大學生涯的初期鼓勵學生參與有關心理健康的互動,提供機會讓他們提升抗逆力尤其重要。我們希望藉著為期一周的推廣活動,向剛入學的新生傳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讓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各種挑戰時,他們並不孤單。」 有關「心理彈跳站」計劃及其活動的更多資料,可瀏覽其網站或社交媒體專頁。   ***完***

2024年9月3日

活動 護理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