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國家嫦娥六號團隊獲國際宇航聯合會「世界航天獎」 採用理大研製航天工程載荷 實現月球背面採樣任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在國家嫦娥六號任務中負責關鍵工程載荷,助力實現首次在月球背面採樣的創舉。中國國家航天局嫦娥六號團隊日前在於悉尼舉行的第 76 屆國際宇航大會開幕禮上,獲國際宇航聯合會(IAF)頒發 2025 年「世界航天獎」(World Space Award),理大作為團隊一份子感到無比光榮。大學同時獲頒「3G+ 多元化獎」(3G+ Excellence in Diversity Award),成為中國及東亞地區首間獲此殊榮的高等學府,彰顯了其在推動航天領域多元發展方面的卓越成就。 「世界航天獎」是國際宇航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被譽為「太空奧斯卡」。此前,國家嫦娥四號團隊及天問一號探測器研製團隊已分別於2020年及2022年獲獎,這次嫦娥六號任務團隊獲獎,再次印證中國航天事業的世界領先地位。 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緊密合作,為嫦娥六號任務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並參與多個重要部件的設計及生產,是香港唯一有關鍵性航天工程載荷搭載於嫦娥六號的高校。該裝置於 2024 年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完成全自動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 至於理大獲頒的「3G+ 多元化獎」,則旨在表彰大學在科研及校園發展等方面堅定實踐鼓勵多元、公平和包容的理念,並積極促進航天領域的地理(Geography)、世代(Generation)及性別(Gender)多元化。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助力國家航天團隊獲得國際殊榮,與有榮焉,同時理大獲得多元化獎,這不僅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肯定,更是對大學推動多元共融理念的認可。理大將繼續致力推動創新科研,培養多元人才,為香港、為國家、為全球社會作出貢獻。」 理大在 2010 年起積極參與國家太空探索計劃,並先後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及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提供關鍵技術,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科研團隊。近年,理大更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進一步深化航天科研工作。 自 2023 年加入 IAF 以來,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際宇航大會。大學今年在會上展示了九項前沿太空研究項目,涵蓋低地球軌道導航、行星遙感、太空船滅火系統及太空衣設計等,並介紹了由兩位國際本科畢業生創立的初創企業及其研發的人工智能衛星影像定位。未來,理大將繼續推動卓越的航空航天研究及培育相關人才,為國家深空探測事業作出貢獻。   ***完***

2025年10月3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C0149 (2)

理大428名學者入選2025年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史丹福大學最新發布的2025年全球首2% 頂尖科學家名單中再創佳績,共有259名學者榮登「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連同「年度引文影響力排行榜」,合計428名學者上榜,入選學者人數在香港院校中排名第二,充分印證理大卓越的科研實力備受國際認可。 「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根據學者於1960年至2024年間的論文被引次數評定。理大在「建築及建造」和「運籌學」子領域中擁有全球大學中最多的首2%頂尖科學家。理大於合共25個子領域^均為本港擁有最多首2%頂尖科學家的院校,包括「建築及建造」、「材料」、「能源」、「土木工程」、「光電子學」、「運籌學」、「護理學」、「電機與電子工程」、「機械工程與運輸」、「運動、康樂與旅遊」、「物流與運輸」、「氣象學與大氣科學」、「眼科與視光學」、「康復治療」等。 此外,理大共有四名學者在其專業領域躋身全球前10位,分別來自「建築及建造」「運籌學」、「地質與地理資訊工程」及「土木工程」; 19名學者位列全球前50位,理大於全球前10位及前50位的學者人數均為本港院校之冠。而在「犯罪學」、「策略、防衛與保安研究」及「社會工作」三個子領域,理大更是本港唯一有學者獲列入「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的院校。 全球首2% 頂尖科學家名單由史丹福大學編撰,根據學者截至2024總被引次數、獨著論文的被引次數和H-指數等論文影響力綜合指標數據編製,涵蓋22個學術領域及174個子領域,並分為「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與「年度引文影響力排行榜」,旨在衡量學者的長期及近期研究影響力。 理大致力推動科研創新,此次佳績彰顯大學持續推動前沿研究與人才培育的堅定承諾。展望未來,理大將繼續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以具影響力的研究應對全球挑戰,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 ^包括與其他本地院校並列的子領域   ***完***

2025年10月3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理大與北體大簽署合作備忘錄 貢獻國家建設體育強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憑藉在體育科技研究領域的前沿優勢以及體育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積極拓展與頂尖體育學府的戰略合作。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日前(9月29日)率代表團到北京,與北京體育大學(北體大)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高品質體育人才培養及體育創新科技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以科技賦能人才培養,為國家建設體育強國貢獻香港力量。 北體大素有「中國冠軍搖籃」的美譽,隸屬國家體育總局,是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簽署儀式在北體大校園舉行,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北體大校長張劍先生的共同見證下,由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及北體大黨委常委及副校長洪平先生代表雙方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理大一直以創新的體育科技貢獻國家發展。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理大憑藉物理治療、視光學、護理學等學科強項,被中國奧委會授予「中國奧委會備戰2008年奧運會科技合作夥伴」,擔當國家運動員的堅強後盾,其後更延伸成為「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的科教合作夥伴」。為進一步引領體育科技創新前沿,理大於2022年成立體育科技研究院,專注於運動生物力學、體育產品設計、運動測量與康復治療等交叉學科研究,致力於提升運動員表現,為全民締造健康生活。 今年四月,林大輝博士率團訪問北體大,探討雙方合作的方向與路徑。理大與北體大在訪問五個月後即簽署合作備忘錄,體現了「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體育精神。 理大與北體大將以合作辦學模式聯合培養碩士及博士人才,成立「合作創新中心」,從競技服裝、運動食品、康復醫學等領域著手,在交叉學科與體工融合方面重點發力。理大與北體大的強強聯手,攻堅體育科技,為建設國家體育強國注入澎湃新動能。 ***完***

2025年10月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體育科技研究院

Photo 1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師生團隊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為運動員提供全面運動物理治療支援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會)將於今年 11 月 9 日至 21 日於廣東、香港及澳門舉辦,雲集全國各地的頂尖運動員。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支持體育發展,由康復治療科學系師生組成的團隊為參賽運動員提供全面的運動物理治療支援,涵蓋前期訓練及現場醫療服務,協助他們以最佳狀態出戰比賽,在賽場爭取佳績。 團隊由理大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符少娥教授帶領,並包括另外九名康復治療科學系教員及校友,以及逾 30 名正修讀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及運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課程的學生。團隊分別為中國香港男子及女子手球隊、棒球隊、體操隊及柔道隊,以及廣東省的乒乓球隊及劍擊隊的運動員制定了一系列運動物理治療支援,包括賽前的個人化表現評估與分析、健康狀況及訓練負荷監測、訓練支援,以及臨床物理治療諮詢,並將於比賽期間駐守各代表隊提供醫療支援。 符少娥教授擁有豐富運動物理治療經驗,曾多次帶領團隊支援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包括 2008 年的北京奧運及 2023 年的杭州亞運等。她表示:「團隊一直以支援香港及中國運動員備戰及參與大型比賽為使命,很榮幸今次能夠參與十五運會,並在這場全國矚目的賽事上發揮理大於運動科學和運動治療方面的優勢。」符教授亦特別感謝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促進理大與多個體育總會會員的相互協作。 理大團隊早於一年前展開相關籌備工作,透過結合在運動物理治療領域的專業知識及相關研究成果,幫助運動員提升表現及減低受傷風險,包括進行評估以鑒定較易受傷的位置、視察運動員的訓練姿勢並分析有機會引致受傷的動作,同時亦為有傷患的運動員提供康復治療,並協助他們制定恢復策略。他們並應用了多項自主研發技術,例如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肩關節固定支具等。 即將出戰十五會的中國香港男子手球代表隊隊長、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畢業生謝永輝先生表示:「能夠代表香港出戰全運會是莫大的榮耀,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專業支援讓我們在備戰期間保持最佳狀態。作為理大畢業生,我感到特別自豪,因為母校不僅培育了我,也在我運動生涯中提供了堅實後盾。」 中國香港柔道運動員、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博士研究生李玨穎先生亦分享指:「作為運動員,同時也是物理治療的研究者,我深知專業物理治療在提升表現及預防傷患方面的重要性。理大的支援不只是技術上的幫助,更是心理上的鼓舞,讓我們能夠全力以赴迎接挑戰。」 理大團隊採用師生協作模式,學生在教員的指導下親身為專業運動員提供各項運動物理治療服務,從中汲取寶貴的實戰經驗,為成為能應對不同挑戰的物理治療師作好準備。參與項目的學生均表示,能親身為代表香港出戰的運動員提供物理治療服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讓他們能夠更了解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作出專業決策,對他們未來成為一位出色的物理治療師有很大幫助。 是次全國運動會首度由粵港澳三地攜手承辦,香港更歷史性承辦八個競賽項目。逾 30名理大學生及校友將會出戰約七個體育項目,包括競技體操、田徑、沙灘排球、手球、空手道、跆拳道及游泳等。祝願理大體育健兒充分發揮主場優勢,於十五運會為港爭光。   ***完***  

2025年10月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康復治療科學系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與萬順昌鋼材加工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香港建築業智能化及可持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萬順昌鋼材加工有限公司於9月30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於鋼筋追蹤技術研發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攜手推動本地建築業邁向智能化及可持續發展新里程。 滬港聯合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姚祖輝先生於儀式上表示:「滬港聯合控股自1961年成立,1993年於香港上市,業務由最初的鋼材貿易,10年前轉型為鋼材加工,並於香港設立廠房。我們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號召,未來數年將於香港大力投資兩大方向:一是打造無人工廠,運用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技術大幅提升生產力;二是推動建築科技於香港落地轉化,特別是在北部都會區開創新篇章。作為香港人,儘管這些項目的回報週期或需10至15年,但我們認為這是必須承擔的責任。要做好這些工作,必須與香港最優秀的建築領域專家攜手合作。」 簽約儀式上,滬港聯合控股有限公司黃霆鈞先生與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朱松曄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協議,姚祖輝先生及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共同見證。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署理院長肖賦教授亦於儀式上致辭,介紹合作背景及學院發展方向。 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積極探索鋼筋追蹤及管理系統的研究合作機會,並就後續深入交流與合作框架達成初步共識。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將主導相關研究工作,雙方將定期檢討及討論項目進展,確保合作順利推進。 肖賦教授於致辭時表示,建設及環境學院作為理大12個學院之一,專注於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及建築環境等領域,下設建築及房地產、土木及環境工程、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以及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四個學系。今次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參與鋼筋追蹤技術研究,將有助推動香港智慧城市及智能建築的發展。 林大輝博士表示,萬順昌是一間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企業,堪稱行業典範,在香港工業化及內地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均作出重要貢獻。姚祖輝主席作為香港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對香港教育和大學發展有深入瞭解。我們非常感謝姚主席對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和創新能力的認同與信任。我深信我們的合作必定能取得豐碩成果。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余濤教授及萬順昌土地開發與企業戰略總監林力山博士將負責協調具體項目及推動後續討論。 萬順昌鋼材加工有限公司為香港上市公司滬港聯合控股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擁有10年本地鋼材加工經驗,致力推動建築業創新發展。是次合作標誌著理大與業界的緊密聯繫,透過結合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為香港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智能化轉型作出積極貢獻。 ***完***

2025年10月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1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周年 理大逾 1,300 名嘉賓、師生及校友出席國慶升旗儀式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早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周年。升旗儀式由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政策研究室主任包海斌參贊主禮。校董會副主席葉中賢博士、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大學司庫李健先生、大學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及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聯同一眾理大校董會成員、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管理層、榮譽博士、大學院士、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會成員,以及逾 1,300 名嘉賓、師生和校友出席儀式,祝願國家富強昌盛,香港繁榮穩定。儀式由理大學生升旗隊負責。 林大輝博士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載,國家蓬勃發展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全球百強大學,理大肩負培育人才和未來領袖的使命,致力培育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增強大學社群對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與歸屬感。我們積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助力國家建設教育强國、科技强國和人才强國。」 滕錦光教授表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周年,國家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成就斐然。作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理大將繼續發揮在教育、科研和知識轉移方面的優勢,推動全球領先的研究與創新,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為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作出貢獻。」 理大積極弘揚中華文化,自去年起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提升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欣賞。為紀念抗戰勝利 80 周年,理大在升旗儀式後於賽馬會綜藝館放映電影《國歌》。電影講述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故事,歌曲展現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活動有逾 600 名嘉賓及理大社群出席。   ***完***

2025年10月1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研究團隊開發地下管道檢測技術 準確定位水管滲漏及空洞源頭

妥善維護地下基建設施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然而香港地下管道密集程度冠絕全球,令相關設施的檢測及保養工作極具挑戰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利用多項先進的地下勘探技術,開發出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系統,能預早偵測、定位及分析管道滲漏及空洞等異常情況,有助優化城市管理。 地下管線支撐着供水、供電及通訊等民生所需服務,當管道逐漸老化和耗損,並出現爆裂及滲漏時,不但有機會導致服務中斷,更會引起道路沉降,甚至交通事故。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研發的嶄新技術,能透過分析地下影像及滲漏噪音,偵測管道狀況及鎖定問題所在位置,並分辨管道受損情況。相關技術可應用於香港縱橫交錯的管網環境,有效預防上述潛在城市風險。 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檢測 目前,建築界經常使用探地雷達技術檢測地下設施的狀況,它基於電滋波反射原理,可掃瞄地下結構並生成地下造影。研究團隊利用了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掃瞄,收集地下管道造影,並解讀土壤中管道出現滲漏時的特徵,並由此制定量化基準,協助客觀判斷管道範圍是否存在洩漏及滲漏程度。 這項技術令研究人員可在地下管道出現空洞及滲漏前作預先檢查,並透過分析雷達數據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持續偵測滲漏情況。研究的關鍵之一是開發出一套統一分析框架,生成一致、可量化方式解讀的探地雷達成像。賴教授說:「在傳統應用中,探地雷達是主觀近地表地球物理測繪及勘探技術,這項研究將其發展為具有客觀標準的測量診斷工具,用以識別、定位災害並評估其嚴重程度,進一步推進探地雷達的應用。」 分析滲漏噪音尋找滲漏源頭 藉着探地雷達技術發現特定範圍的地下管道出現滲漏後,找出問題大概所在位置,並進行修復工作至關重要。修復工作依靠精確定位以進行挖掘,這時就需要用上另一種科技——漏點噪音辨識及其定位。研究團隊多年來分析了大量滲漏點及遠離滲漏點的噪音,從而識別出兩者在振幅及強度上的特徵,並發現噪音模式會因應滲漏情況(如管道爆裂、閥門鬆脫)及其嚴重程度而出現明顯差異,因此可根據這些聲音數據鎖定滲漏位置,並進一步分析問題。 業界過去主要透過地面麥克風、噪聲儀等相關工具,在懷疑滲漏源頭及閥門處等高風險位置定點收集聲音數據,但往往因環境雜音干擾而影響分析結果,很多時候未能準確找出滲漏位置及判斷問題狀況。他們正研究結合配備聲波傳感器的機械人,直接深入地下管道收集聲音,冀更精準定位滲漏源頭,協助快速安排維修工作。 結合機械人及人工智能科技 賴教授從事地下管道檢測研究長達十餘年,獲多個政府部門及行業機構支持。其中,他的研究團隊與水務署在2021年合作成立「地下水管測漏中心」(Q-Leak),共同推動先進水管測漏技術。雙方早前與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就研發智能水管檢測機械人開展合作。 研究團隊亦與政府和業界合作,利用過往收集所得的探地雷達成像和滲漏噪音,建立數據庫及人工智能模型,快速比對和分析影像及聲音,未來有望處理更大量的數據,並提供更準確及可靠的檢測,支持香港以至其他地方進行大規模的地下管道檢測。 賴教授指出:「水務署計劃在2030年底前將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由13.4%降至10%以下;同時,路政署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共有52宗道路沉降事件,當中不少是由於高水壓導致地下管道爆裂。我們期望結合不同技術,發展數據驅動的預警系統及監測方案,並協助制定以風險為本的管理策略,全面提升地下滲漏及空洞探測的準確度和效率,並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完***

2025年9月3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Photo 1

理大學者榮獲2025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位優秀學者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頒授2025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魏佩菁教授憑藉在物理治療教育領域的前瞻性領導,於一般教學人員組別獲奬;而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梁子榮教授則因在跨學科合作和課程革新方面的貢獻,於新晉教學人員組別脫穎而出。頒奬禮於今天舉行,由教資會主席雷添良先生頒奬。 理大副校長(教學)曹建農教授恭賀兩位得奬學者,並表示:「理大一直致力追求卓越的教育及科研,促進教學創新,提升學與教質素。魏佩菁教授及梁子榮教授持續引入開創性的教學法及嶄新教育科技,為培育新一代專職醫療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我相信他們所展現的創新精神、教學熱忱及不懈努力,會激勵大學同仁在教學領域繼續進步。」 首將模擬醫學引入物理治療教育 提升學生臨床能力 在 13 年教學生涯中,魏佩菁教授堅守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並以其超卓的領導能力為物理治療教育帶來變革性的影響。魏教授在 2016 年於新晉教學人員組別中獲獎,成為首位兩度榮獲此殊榮的學者。 為革新以能力為本的臨床培訓,魏教授首將模擬醫學的教學模式引入本港物理治療課程,借助模擬病人提升學生的臨床能力及信心,裝備他們應對真實臨床環境。她亦不斷引入新穎的教學方法,包括流動學習應用程式、自學電子書,以及應用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等先進科技,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由她開發的網上學習單元及全球認可網上課程,更獲來自 130 個地區逾 3,800 名學員採用。 同時,魏教授積極推動學術及課程改革,提高康復治療教育的國際標準。她主導設計的混合式臨床教育方案,結合虛擬病例、評分標準及質素保障機制,突破了傳統上只認可實體臨床訓練的要求,在國際學術界廣受注目。 魏佩菁教授對再次獲獎深表榮幸,並說:「我的教學生涯一直充滿活力,這造就了我力求突破傳統界限,敢於挑戰及創新,以提升每一位學生學習成果的教學理念。我留意到不少學生對於將課堂知識應用在臨床實習倍感壓力,於是革新臨床教學課程,強化他們在臨床實踐所需的核心技能。這次獲獎為我帶來莫大鼓舞,我將繼續拓展並向國際推廣各項創新教學方法,為學術界作出更大貢獻。」 開創跨學科協作及人工智能評估系統  推動創新視光教育 憑藉豐富的臨床及研究經驗,梁子榮教授自 2020 年加入理大視光學院教學團隊後一直致力培育具備創意、同理心和適應力的專業人才,以應對不斷演變的醫療服務需求。 梁教授以體驗式和轉化式學習為基礎,讓學生深入參與現實項目,包括基於患者實際需求設計視覺訓練工具,使學生從用家轉變為主動創新者,從中訓練批判性思考和創新思維;以及帶領視光學生與修讀教育的學生進行跨學科合作,攜手改善針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眼科護理服務,增強他們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 他亦積極推動以前沿科技支持教學,開發以人工智能輔助的臨床技能評估系統,分析學生在進行臨床操作時的表現,並提供即時客觀及回饋,為學生帶來個人化指導,大大提升診斷培訓的成效。 梁子榮教授表示:「作為醫療服務提供者,我深信我們關注的不應僅限於眼睛,更應聚焦服務使用者,我的教學理念亦正建立在這一目標上——引導學生將焦點從『眼睛』轉移至『人』身上。因此,我鼓勵學生成為創造者,為真實的臨床挑戰構思解決方案,並連結他們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為現代醫療所需的跨專業合作打下基礎。我很感謝大學支持我嘗試不同教學方法,我將以這次獲獎為動力,繼續實踐我的教學願景。」 教資會傑出教學獎旨在表揚教資會資助大學學者的優秀教學表現和成就,以及他們在校園內外展現的領導才幹和對提升教與學質素的學術貢獻。獎項設三個組別,分別為一般教學人員、新晉教學人員及協作團隊。   ***完***  

2025年9月29日

成就 教學發展中心

Photo 1

理大與強腦科技簽署備忘錄 探討共建「腦機接口聯合研究中心」  推動智能義肢配置使用計劃落地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強腦科技今日於數碼港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探討共建「香港理工大學 — 強腦科技腦機接口聯合研究中心」,並聯合推動強腦科技智能仿生手與智能仿生腿在香港的配置使用計劃,加快先進醫療科技轉化應用,惠及香港傷健群體。 是次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強腦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璧丞先生的共同見證下,由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與強腦科技合夥人何熙昱錦女士代表雙方簽署。 滕錦光教授表示:「強腦科技落戶香港並與理大展開深度合作,標誌著香港創科生態在智能康復科技領域邁向新台階。理大半世紀以來培育逾五萬名醫療專才,長期深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並積極推動醫療創新,現正全力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進一步發揮科研與人才優勢。其中,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更是本港唯一提供獲國際義肢及矯形學會認可的本科教育與培訓,1999年有第一届畢業生就開始持續為香港醫療服務提供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人才。透過這次合作,我們呼應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透過科創基金支持新科技義肢落地的規劃,將積極參與智能仿生手及仿生腿的兩年配置使用計劃,按行業標準進行安裝與評估,讓本港截肢人士免費配置新科技義肢,切實改善民生。」 韓璧丞先生表示:「強腦科技致力研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與智能義肢技術,成功研製全球首款量產直覺控制智能仿生手,並在康復、運動健康、教育等領域開發多項創新應用方案。我們與理大攜手,將有助在臨床與生活場景中加速驗證與應用,讓科技真正走向大眾。我們期待透過聯合研究中心的平台,連結產學研資源,推動產品研發、行業標準建立與國際化,為香港、大灣區及全球用家帶來更多元、可負擔且可持續的創新解決方案。」 強腦科技成立於 2015 年,是中國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領域的領先科技企業,亦是首支入選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的中國團隊、內地首家腦機接口領域獨角獸企業。公司在智能仿生手等腦機接口產品研發上取得多項技術突破,擁有逾 420 項專利授權,並在殘疾人康復、腦疾病輔助治療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技術與產品已在全球多個市場應用。 雙方將結合理大的學術、人才及研發實力,以及強腦科技在產品、商業化和先進技術的優勢,聚焦腦機接口相關產品的研發、應用拓展、臨床評估及技術升級,共同打造新一代腦機接口技術平台,並開展教育與培訓,包括課程設計、分齡競賽及培訓基地等。此合作將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聯合其他院系與強腦科技共同執行。 本次合作由理大鄭永平教授擔任學術牽頭。鄭教授長期專注超聲成像、醫工結合、智能復康及樂齡科技,團隊在基於大腦及肌肉超聲成像的新型腦機接口信號技術方面具開創性成果,包括在2024年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基於理大原創的「聲肌圖」(Sonomyography) 信號和AI算法控制的新型前臂義肢ProRuka。鄭教授也累積豐富的醫療器械發明及商品化經驗,包括提供超聲檢查脊柱側彎設備(Scolioscan) 和肝纖維化和脂肪肝評估設備 (Liverscan) ,在15個國家及地區服務超過10萬名患者。鄭教授將帶領團隊與強腦科技共同搭建新一代腦機接口研發、應用、評估和技術轉化平台,統籌智能仿生手及仿生腿的臨床評估、裝配、訓練、隨訪,推動標準化及可擴展的配置體系。 ***完***

2025年9月2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舉行本科入學資訊日 吸引逾43,000人參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舉辦「理大本科入學資訊日」(資訊日),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候任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副校長(教學)曹建農教授及副校長 (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聯同一眾管理層及各學院院長和代表出席啟動禮,為活動揭開序幕,並到訪各學院及學系的攤位。資訊日吸引逾43,000名中學生、家長及有意進修人士到訪,了解最新升學及課程資訊。 資訊日今年以「創新及多元」為主題,舉辦超過250場精彩活動,包括由教務處舉辦的入學講座,涵蓋經聯招、非聯招(非本地學歷)、高年級入學(副學士、高級文憑學歷)及內地高考成績報讀的入學資訊,以及由各學院及學系舉辦的課程諮詢、實驗室及教學設施導賞團、學生分享和工作坊等,吸引不少學生和家長參觀及查詢,探索理大豐富多元的課程選擇和充滿活力的校園生活。 理大一直採用靈活的本科招生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專業選擇,並開辦涵蓋不同新興領域的課程,應對社會人才需求。在2026/27學年,工程學院將開辦體育科技(榮譽)理學士課程,而人文學院亦會開辦語言科學及技術(榮譽)理學士課程。學生亦可根據興趣制定靈活的學習方向,有明確升學目標的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心儀的學系或課程;而希望探索學術興趣的學生,則可報讀組合學士課程,了解學院的各個主修科目。其中修讀跨學科組合學士課程的學生,可以在首年探索不同學院提供的課程,其後再決定主修科目,增加學習自主及彈性。 為積極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理大會繼續向所有獲學術類別入學獎學金的得獎本科生,額外提供港幣3萬元的海外交流資助,以參與學生交換計劃。大學期望到2027/28學年,所有本科生能獲最少一次參與非本地學習的機會。 更多有關理大於2026/27學年新增的學士課程及資訊,可瀏覽:https://www.polyu.edu.hk/tc/media/media-releases/2025/0911_polyu-info-day-for-undergraduate-admissions-to-be-held-on-27-september/ ***完***

2025年9月27日

活動 教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