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1

理大與廣工大學生首次合作演出《青春印豐碑》舞台劇 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 培養年輕人厚植家國情懷

為慶祝東江水供港60周年,激揚粵港青年報效祖國的青春力量,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聯同廣東工業大學(廣工大)一連兩天(7月9日及10日)舉辦家國情懷系列活動,並獲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及紫荊雜誌社支持。活動包括於香港正式首演、廣工大及理大學生傾力演出的原創舞台劇《青春印豐碑》,同場更舉辦紀念展覽,讓觀眾回顧東深供水工程的珍貴歷史。兩天演出共吸引逾一千名政商界領袖、社會賢達、兩地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出席,一同感受東深建設者震撼人心的故事。 《青春印豐碑》舞台劇假理大賽馬會綜藝館舉行,設預演(7月9日)和首演(7月10日)。首演開幕儀式今天舉行,主禮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副主任劉光源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廣工大黨委副書記及校長邱學青教授、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朱蔚蔚女士、廣東省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及一級巡視員張志華先生、廣東省水利廳一級巡視員孟帆先生、全國政協委員及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吳華江先生、紫荊雜誌社副社長黃曉華先生,以及水務署署長黃恩諾先生。 甯漢豪女士致辭時表示﹕「衷心感謝香港理工大學及廣東工業大學的創作團隊,把原創的劇目,結合嶄新的舞台技術,讓東深供水工程這段激蕩人心的歷史篇章,形象化地呈現於觀眾眼前。這齣舞台劇喚醒我們『飲水思源』,讓香港市民認識當年國家對香港的關愛和支持,以及在工程背後有無數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用汗水和青春,為香港同胞消災解困。我希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傳承當年參與工程的學生為國家奉獻的擔當和使命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林大輝博士致辭時表示:「東江水與香港的發展、香港的民生,息息相關,沒有東江水就沒有今天的香港。這是我們每一位香港人都應當銘記於心。東江供水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患難見真情,兩地同胞同心同根,在困難面前展現中華民族不怕困難、團結一心的力量。無論回歸前還是回歸後,國家永遠都是香港最堅强的後盾。我期望未來理大和廣工大在不同領域有更多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理大一直致力培育學生擁有家國情懷,重視他們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青春印豐碑》便是本屆『理大中華文化節』的重點活動。我期待各界繼續攜手並肩,引領年輕一代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所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邱學青教授致辭時表示:「《青春印豐碑》再現了上世紀 60 年代廣工大師生建設東深供水工程,保障香港同胞福祉的偉大壯舉。這部鐫刻崢嶸歲月、聯通粵港情誼的力作,讓『東深精神』薪火相傳,共同熔鑄成粵港澳大灣區生生不息的愛國精神、家國情懷,激揚粵港青年報效祖國的青春力量。站在新征程上,廣工大將以東江長流之勢深化粵港合作,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卓越人才,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廣工大力量!」 理大致力弘揚中華文化,去年起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以不同藝術主題和形式活動,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和魅力,以提升師生和大眾的家國情懷、對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青春印豐碑》作為今年「理大中華文化節」重點項目之一,彰顯了國家對香港民生福祉的深切關懷,更獲列入廣東省及香港特區政府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活動,並被評為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原創文化精品」。 劇本以東深建設者為原型,弘揚「時代楷模」精神為主題,重現1960年代內地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東深供水工程建設並順利完成任務的感人故事。全劇以《青春宣言》、《青春交響》、《青春考卷》及《青春逐夢》四個篇章敘事,從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兼廣工大昔日校友的視角,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穿梭,呈現年青學子投身祖國建設的豪情壯志。劇中更首次採用粵語對白,以及融入參加「百千萬工程」建設的粵港澳大學生身影來呈現東深故事。 《青春印豐碑》舞台劇以東深建設者為原型,重現1960年代內地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東深供水工程建設並順利完成任務的感人故事。 全劇高潮的第三篇章《青春考卷》重現了1964年抗擊風暴和洪水的工程保衛戰中,東深建設者如何冒着生命危險,甚至獻出生命的壯舉,完成關閘洩洪和保障工程安全的任務。理大合唱團近20位教職員、學生及校友聯同廣工大學生共同演繹主題曲《山河》,以歌聲唱出建設者臨危不懼、勇於奉獻的精神,獲得全場觀眾熱烈掌聲。 理大合唱團聯同廣工大學生共同演繹第三篇章主題曲《山河》,以歌聲唱出建設者臨危不懼、勇於奉獻的精神。 此外,《粵港同心 水脈相連——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紀念展》亦於理大賽馬會綜藝館平台舉行,透過展出多幀珍貴歷史照片,回顧及闡述工程的緣起、建設歷程、時代價值和最新發展,讓參觀者深刻感受內地與香港血濃於水的真情厚誼。 《粵港同心 水脈相連——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紀念展》以珍貴歷史照片,回顧及闡述工程的緣起、建設歷程、時代價值和最新發展。 是次家國情懷系列活動旨在搭建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的橋樑,促進兩地青年學子相互了解,並傳承東深精神,深化青年愛國教育,激勵學生積極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國家現代化進程。 ***完***

2025年7月10日

活動 文化及設施推廣處

理大學者開發Co-Gen AI提高模型訓練效益 構建可持續人工智能生態 獲研資局主題研究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前沿研究和技術創新,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憑藉開創性項目「協作生成人工智能(Co-GenAI)」,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5/26年度主題研究計劃」支持。 此項目共獲得港幣6,260萬元資助,其中約港幣4,179萬元由研資局提供,其餘由理大和參與的大學提供配對資助。項目旨在通過去中心化方式,重塑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格局。方案有望推動香港成為GenAI創新的重要樞紐,實現跨領域的應用,讓醫療和科技等行業受惠。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理大學者獲得這項重大支持。這一開創性項目充分展示了理大對推進尖端人工智能研究的積極投入,以及我們對技術發展共融性與可持續性的重視。理大將繼續發揮世界級研究實力,為香港以至全球未來發展作出深遠貢獻。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將進一步推動跨學科合作,開拓人工智能應用的新境界。」 獲資助項目由楊紅霞教授帶領,旨在開發一種嶄新的協作GenAI範式,名為「Co-GenAI」,通過集成數百個特定領域的模型來創建強大的基礎模型,提供極低資源消耗的替代方案,打破目前GenAI模型訓練依賴GPU算力和資源壟斷的限制,從而有效降低GenAI的訓練門檻。這一創新方法有望推動人工智能的民主化發展。 Co-GenAI以加強不同領域的應用與跨界協作為本,長遠是創建一個多元靈活的新平台,以支援下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態的發展。核心研發任務包括開發領域自適應持續預訓練基礎設施;設計強大和通用的模型能力排名方法論;以及採用先進的模型融合方法來整合各類領先的領域模型等。 楊教授感謝研資局提供資助,並表示︰「我們的研究團隊具備豐富的國際科研經驗,深信Co-GenAI在推動人工智能民主化方面將發揮變革性的作用。提升成本效益是促進人工智能在不同學科領域普及化的關鍵,這一創新範式將釋放更多科研潛能和促進多元發展,最終構建可持續、具包容性的GenAI生態系統,為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為了構建Co-GenAI的應用案例,研究團隊將與數碼港、香港科技園、阿里巴巴等業界夥伴,以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領先醫療機構合作,於不同領域實施和部署該系統。 研資局「主題研究計劃」旨在集中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學術研究力量,就對香港長遠發展具策略重要性的主題進行研究。評審準則包括學術水平達世界一流水準、對香港的影響等。 ***完***

2025年7月10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與北京協和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促進人工智能賦能腫瘤精準診療及醫科人才培育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北京協和醫院(協和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就放射治療、醫學影像和健康資訊學領域的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及人才培育開展合作。是次合作將重點圍繞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的研發,並致力培育醫工结合尖端人才,透過雙方優勢互補,推動科技創新與醫學發展深度融合。 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今日於北京協和醫院舉行,在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應天祥教授、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化學講座教授兼理大中山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黃嘉良教授,以及協和醫院副院長杜斌教授、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系主任張福泉教授及國際合作辦公室主任賀晶女士的見證下,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及教授蔡璟教授和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常務副主任胡克教授代表簽署。 黃永德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動跨學科創新研究,特別是在醫療健康領域。我們正申請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期望以大學在醫療、工程與人工智能方面的獨特優勢,培育能夠引領未來智能醫療發展的新一代醫學人才。今次合作正是希望將理大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與協和醫院百年積澱的臨床經驗深度融合,推動醫學創新。」 杜斌教授說:「首先代表院班子對理大領導與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醫學進步離不開跨界融合與協同創新。放療科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腫瘤精準治療領域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研實力,而理大作為亞洲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在醫療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此次合作在科學研究創新突破的引領下,透過人才共同培養的堅實支撐,加速推動成果轉化應用,開啟高品質發展的嶄新篇章。」 蔡璟教授、黃嘉良教授及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研究助理柳澤宇先生,聯同胡克教授隨後分別作專題報告,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項目及臨床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在精準放射治療的應用、抗癌診斷及治療雙功能探針及多模態醫療大模型構建與優化等,進一步深化雙方的專業及學術交流。 雙方代表亦就多個重點合作方向作深入探討,並提出多項具潛力的聯合科研項目,涵蓋腫瘤精準診療、高端醫療設備及腫瘤治療藥物研發等領域。此外,在醫工結合人才培養方面,理大期待未來若最終獲特區政府支持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協和醫院可望成為醫科生實習醫院之一;同時,理大亦可以為協和醫院的技術骨幹成員提供人工智能驅動醫療的前沿技術培訓,並積極推動雙方交流互訪,共同培養研究生,甚至合辦雙學位課程項目等。 ***完***  

2025年7月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

Photo 1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與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合辦「北都未來論壇」 聚焦北部都會區城鄉共融及社區共建

政府全速推進北部都會區(北都)的發展,區內居住及工作人口將快速增長,帶來全新的社區面貌及民生需求。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與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今日合辦「北都未來論壇」,匯聚來自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共同探討在北都推動城鄉共融及社區共建,以應對區內未來的多元需求及實現北都的可持續發展願景。 論壇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恒先生及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及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亞華教授擔任主題演講嘉賓,並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方學誠先生聯同多位本地及內地學者、社創領袖、業界專家及企業代表在分享環節及圓桌討論中進行多元對話,提出創新政策建議及實踐方案。 理大暫任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及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政府努力推動北都發展,現正聚焦在整合土地、提供基礎設施、興建房屋和創造高科技職位。作為學術機構,理大可配合政府及早探討如何採取行動保育北都的寶貴生態和文化遺產資源。數碼科技及人工智能的應用將為保育鄉村歷史和傳統文化開啟全新的可能性,促進城鄉共融,為北都居民帶來嶄新的生活體驗,造就富有特色及歸屬感的社區,豐富北都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 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聯合發起人邢文威女士表示,在香港積極識變、應變、求變的當下,在北都城鄉融合的發展中,城鄉功能可互補互動。鄉村豐富的歷史、文化、生態價值將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北都作為香港最有潛力、最有空間的發展地帶,匯聚科技與文化,串聯歷史與現代,平衡發展與保育,兼顧創新與融合,承載著人們對香港未來最美好的想像。 丘卓恒先生的主題演講聚焦於政府致力在北都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化新都會。他表示,北都在「基建先行」的策略下,融合優質生活環境、產業發展與文化休閒,建設高質量的區域合作新平台。北都將提供更多住房和社區設施,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並重點發展不同產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促進更佳的職住平衡。同時,北都將實踐城鄉共融理念,糅合城市、鄉郊、文化與自然生態,打造綠色低碳生活圈,並利用邊境優勢,激發區域活力,推動深港兩地合作。 王亞華教授則以「中國內地鄉村振興策略與政策趨勢」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農業及農村問題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重大短板,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正旨在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而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堅持優先發展農業及農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 隨後是兩場分享及圓桌討論環節,主題圍繞「數字賦能–鄉村振興與文化保育的經驗與倡議」及「文化賦能–香港粵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多位講者分別透過內地的鄉村振興政策及文化保育案例,探討以創新科技推動鄉村振興;以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作切入點,剖析北都豐富的在地文化資源對凝聚城鄉社區的重要性。 方學誠先生指出,為引領北都邁向可持續及城鄉共融發展,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規劃署和顧問團隊結合本地、內地及國際經驗,現正積極制定城鄉共融指引,闡明城鄉共融的概念和願景,並提出具體建議給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參考。城鄉共融強調跨界合作與村民參與,致力保育鄉村文化、提升鄉村生活質素與促進城鄉互動。政府會扮演促進者角色推動城鄉共融,與社會各界攜手,共同締造「融和・共榮・傳承」的美好未來。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常務副總監林美華女士表示:「粵劇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着香港與大灣區共同的文化根源,是連結社區、促進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元素,更能成為凝聚城鄉社區的重要黏合劑。我們倡議推動在北都成立『粵劇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將非遺融入日常生活,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充滿活力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北都未來論壇」將定期透過社區共建、創意旅遊、創新經濟、跨代共融及兒童友善等重要議題,深入探討如何協調城鄉關係,以及推動公共空間與基礎設施的可持續規劃,並構建創新社會服務模式,塑造更具包容性與生命力的北都。 首場圓桌討論以「數字賦能–鄉村振興與文化保育的經驗與倡議」為主題,由凌嘉勤教授(右一)主持,講者包括(左起)紐卡素大學(新加坡)機械設計及製造工程系助理教授張俊杰博士、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聯合發起人梁展培博士、五邑大學僑鄉文化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倉東計劃」發起人譚金花博士、王亞華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及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高級研究員舒全峰博士及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及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高級研究員戴瑤博士。 第二場圓桌討論以「文化賦能–香港粵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由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及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教授主持(右一),講者包括(左起)中樑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董事歐中樑女士、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客座副教授阮兆輝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方學誠先生及香港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葉德平博士。 方學誠先生指,現正積極制定城鄉共融指引,給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參考。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常務副總監林美華女士倡議在北都成立「粵劇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完***

2025年7月8日

活動 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Prof Zhao_Press Room Image_8 Jul

理大醫療科技項目獲研資局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支持 推動新一代免疫療法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5/26年度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撥款港幣3,240 萬元,支持一項跨學科生物醫學研究項目,致力研發新一代癌症免疫治療的綜合技術平台,應對當前癌症治療中一些迫切挑戰,造福人類健康福祉。 癌症免疫療法雖然是臨床腫瘤學的重大突破,但仍面對不少挑戰。為突破現有限制,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兼教授趙燕湘教授帶領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套創新整合的技術方案,釋放癌症免疫治療的巨大潛力。 該研究項目名為「開發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的綜合技術平台:從發現腫瘤新抗原到研製創新的治療性疫苗」,為期五年,獲得總額港幣3,600萬元的資助,其中90%由研資局提供,其餘10%由相關大學資助。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憑藉優秀的科研人才、前瞻性的跨學科研究能力,以及先進的設施和資源,在醫學研究和科技創新領域中一直保持領先地位。此次獲得研資局的重大項目資助,充分凸顯理大堅實的學術基礎及卓越創新能力,尤其於綜合醫療和人工智能賦能醫療技術發展取得顯著成果。」 免疫療法通過激活機體自身免疫系統來清除腫瘤細胞,為癌症治療帶來創新方案。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為代表的創新免疫藥物,在臨床上已取得顯著成功,尤其在延長部分患者的長期存活期方面表現卓越。然而,這些免疫治療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許多癌症類型對ICIs反應有限,而CAR-T療法則主要適用於血液系統腫瘤,但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不佳。 近年來,基於新抗原的腫瘤疫苗,作為新一代免疫治療策略,展現出極具潛力的應用前景。部分領先的候選疫苗,特別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抗原疫苗,在早期臨床試驗中已顯示出令人鼓舞的結果。然而,新抗原免疫原性不足,以及腫瘤微環境免疫抑制性等關鍵難題,仍然是此類療法面臨的主要障礙。 為應對這些挑戰,趙教授和研究團隊計劃建立一體化創新綜合技術平台,專注於研發多肽新抗原免疫疫苗(PIN-Vax)。該平台獲得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中「利用先進技術應對逼切的醫療挑戰」研究主題的支持,平台設計由四個相互連接的核心模組構成,協同涵蓋整個臨床前開發周期,並結合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疫苗的開發效率。 該研究計劃首先把PIN-Vax平台應用於HPV相關的子宮頸癌和HBV相關的肝細胞癌,因為這兩種癌症均含有病毒源性新抗原,具備疫苗開發的理想基礎。研究團隊亦將系統性開發PIN-Vax 候選疫苗管線,並評估其抗腫瘤功效。此外,團隊亦將同時探索 PIN-Vax與ICI聯合療法的協同機制。在未來的研究中,PIN-Vax平台將擴展至更多癌症類型,尤其是目前對ICIs或CAR-T療法反應有限的癌症類型。 趙燕湘教授表示:「我們組建了一支由學術研究人員、臨床醫生和行業合作夥伴組成的跨領域團隊,共同研發PIN-Vax平台。我們有豐富的經驗和扎實的前期研究基礎以確保項目的可行性。長遠目標是將此平台發展為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的創新引擎,造福廣大癌症患者。」 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旨在資助就協助香港應對當前挑戰,抓緊新興發展機遇的協作研究項目。每個項目的年期最長為五年,研資局資助金額上限為港幣4,000萬元(不包括間接費用)。 ***完***

2025年7月8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與教育局合辦「人工智能在語文及不同科目的學與教應用國際高峰會」 探討以人工智能科技引領教育革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聯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及香港教育城,於7月4日至7日合辦「人工智能在語文及不同科目的學與教應用國際高峰會」(高峰會),匯聚全球頂尖學者、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員,透過促進對話及創新,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革新教育,並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實用技能培訓,推動香港及地區的教學發展。理大今日於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辦高峰會開幕典禮、首場主題演講及專題小組討論,吸引近千人出席。 開幕典禮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聯同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語常會主席陳黃麗娟博士及香港教育城主席李漢祥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滕錦光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推動人工智能於教育領域的發展,率先於2022年把人工智能納入本科生必修課程,並於今年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及語言教學部,同時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提交一份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建議書,旨在培育能夠應對人工智能驅動醫療環境的未來醫生。這一系列舉措充分展現理大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和科研方面的遠見和領導地位。他期望是次峰會能激發更多具啟發性的想法與協作,進一步推動香港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 蔡若蓮博士致辭時表示,人工智能在塑造未來教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她提醒大家必須認識到應用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責任。人工智能必須用於增强知識,提供更多教育機會,並作為通向更廣闊的教育機會的橋樑。 隨後,人工智能及教育專家、史丹福大學教育學研究院副教授Victor Lee教授就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變革性應用,以及在教育體系中推動提升人工智能素養的複雜性和策略發表首場主題演講。理大教學發展中心總監陳小華博士亦聯同其他講者就在特定科目的教學上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性影響及挑戰等主題進行深入討論。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及專家亦將在高峰會期間發表主題演講(按講者英文姓氏排序),包括英國雷丁大學社會語言學教授Rodney H. Jones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數學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呂欣教授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及技能總監Andreas Schleicher先生。他們將分別透過不同切入點,為人工智能技術能如何促進跨學科教育,涵蓋語言學習到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及創意藝術等教育領域。 高峰會期間亦會舉辦實踐工作坊系列,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將人工智能融入課堂的實用方案,為學生創造個人化的學習體驗,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增添創新元素,高峰會亦設置技術匯展,展示由來自香港、內地及其他地區領先創新者開發的尖端人工智能技術,讓與會者與技術開發者和教育領袖交流,親身體驗塑造教育未來的前沿技術。 更多「人工智能在語文及不同科目的學與教應用國際高峰會」詳情,請瀏覽:https://events.polyu.edu.hk/aiinlt/home。 理大今日於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辦高峰會開幕典禮、首場主題演講及專題小組討論,吸引近千人出席。 ***完***

2025年7月4日

活動 英文及傳意學系

理大與寶鋼共建聯合研究中心 攜手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寶鋼)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共同建立「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學聯合研究中心」(聯合研究中心),致力推動鋼鐵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雙方昨天於理大校園舉行聯合研究中心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以及揭牌典禮,標誌着雙方正式開啟深度產學研合作。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寶鋼董事長鄒繼新先生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寶鋼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毛曉明先生代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場,滕錦光教授與鄒繼新先生共同為聯合研究中心主持揭牌儀式。隨後,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材料加工技術講座教授兼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國教授介紹了聯合研究中心的願景和合作項目。 滕錦光教授表示:「此次戰略合作將充分結合理大的科研優勢及寶鋼的產業資源和行業經驗,不僅有助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推進行業實現高效綠色生產的目標,更將為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注入新動能。雙方將通過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行業的可持續進步。」 鄒繼新先生表示:「寶鋼與理大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基於雙方對鋼鐵產業未來的共同判斷而做出的務實之舉。雙方的合作將着重面向應用場景和科技前沿,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的新技術,大力推動應用研究創新,為鋼鐵產業鏈升級賦能、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助力。」 研究中心將匯聚頂尖人才團隊,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和基礎性研究,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力爭成為校企協同創新的標杆平台。 ***完***

2025年7月3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助力惠州產業智能化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惠州市人民政府及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大亞灣開發區)日前(6月30日)舉行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成立理大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標誌着兩地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的重要里程碑。研究院亦與多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開啟產學研深度合作新篇章,共同打造具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平台,助力大灣區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惠州舉行,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惠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宇航先生及惠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賴建華先生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胡進耀先生,以及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區管委會主任郭武飄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成立理大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其他出席嘉賓包括理大領導層、學者,以及惠州市、大亞灣開發區有關領導及企業代表等。 林大輝博士致辭時表示:「理大致力推動創新,通過政、產、學、研的深化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應用,積極回應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互惠合作、聯動發展的期望。理大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成立至今不到一年,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新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將發揮理大在數據科學、智能算法等領域的領先優勢,結合惠州及大亞灣的產業發展需求,為企業提供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全方位支持。」 陳宇航先生致辭時表示:「當前,惠州正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持續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協同深莞打造珠江口東岸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產業帶。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新的起點,也預示著新的成果。期待理大在惠州投入更多的科研資源,推動人工智能在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領域深度應用,不斷湧現更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好項目,助力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惠州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設,全心全意做好服務,匯聚更多資源力量,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政產學研合作的標杆,並向理大對惠州發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 隨後,理大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兼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教授見證成立「西頓 – 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AI智慧光健康實驗室」,並與多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攜手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升級。 研究院同場亦舉辦「智創灣區、聚能未來」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系列活動新材料與應用專場,理大學者與一眾與會者探討新材料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前景和挑戰,推動新材料領域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研究院同場亦舉辦「智創灣區、聚能未來」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系列活動新材料與應用專場,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完***

2025年7月2日

活動 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

Photo 1

理大舉行升旗儀式 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8周年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早上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8周年。 承蒙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兼新聞及公共關係部主任黃景睿參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九龍工作部副部長賴建華先生及青年工作部二級巡視員張國來先生蒞臨擔任主禮嘉賓。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校董會副主席葉中賢博士、大學司庫李健先生、大學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及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聯同理大校董會成員、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管理層、大學院士、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會成員,以及逾700名嘉賓、師生和校友出席升旗儀式,祝願國家富強昌盛,香港安定繁榮。儀式由理大學生升旗隊負責。 林大輝博士表示:「香港回歸祖國28年以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年,香港由亂到治,告别動蕩不安重回安定祥和,社會秩序恢復正常,進入由治及興的局面。理大作為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一份子,定當竭盡所能,以已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培育擁有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和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專業人才和社會領袖,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滕錦光教授表示︰「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既得到國家的堅實支持,亦享有『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社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作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理大將繼續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為香港和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完***

2025年7月1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趙汝恒教授榮獲美國採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頒授「2025年度Louise and Bill Holladay傑出院士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熱能及環境工程講座教授趙汝恒教授最近獲美國採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頒授「2025年度Louise and Bill Holladay傑出院士獎」,並於6月21日親臨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行的ASHRAE年會上接受此項殊榮。 成立於1894年的ASHRAE是一個全球性的專業協會,致力於推動暖氣、通風、空調、冷凍及相關領域的技術與科學進步,以造福廣大社群。「Louise and Bill Holladay傑出院士獎」於1979年設立,是ASHRAE最權威的榮譽之一,旨在表彰在工程及研究工作方面持續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此獎項每年最多只授予一位院士,如無合適人選則不會頒授。 趙教授是亞洲第三位獲得此殊榮的學者,另外兩位學者分別來自香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 作為當日唯一受邀上台致獲獎感言的得獎者,趙教授表示:「本人深感榮幸獲得ASHRAE頒授此項殊榮。這個獎項不僅是對我個人工作的肯定,更彰顯了理大同儕們多年來的努力和創新。我們會繼續攜手推動建築能源與環境領域的研究與創新,為一直激勵我們突破界限和追求卓越的學術界和專業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趙教授的研究融合智慧建築系統與傳染病防控,通過人工智能能源優化技術構建抗感染、高效節能的建築環境,成為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 趙教授的獲獎彰顯了理大在推動卓越研究和創新的不懈努力,並鞏固其作為區內領先大學的地位。他在可持續發展建築技術領域的貢獻,對學術和實際應用均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想了解更多有關美國採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 「Louise and Bill Holladay傑出院士獎」的詳情,請參閱 ASHRAE 網站。 *** 完 ***

2025年6月30日

成就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