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举行升旗仪式 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8周年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早上於校园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8周年。 承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发言人兼新闻及公共关系部主任黄景睿参赞丶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九龙工作部副部长赖建华先生及青年工作部二级巡视员张国来先生莅临担任主礼嘉宾。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校长滕锦光教授丶校董会副主席叶中贤博士丶大学司库李健先生丶大学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锺志平博士及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大紫荆勋贤,联同理大校董会成员丶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丶管理层丶大学院士丶杰出校友丶理大基金会成员,以及逾700名嘉宾丶师生和校友出席升旗仪式,祝愿国家富强昌盛,香港安定繁荣。仪式由理大学生升旗队负责。 林大辉博士表示:「香港回归祖国28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充分发挥『背靠祖国丶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年,香港由乱到治,告别动荡不安重回安定祥和,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进入由治及兴的局面。理大作为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一份子,定当竭尽所能,以已所长贡献国家所需,培育拥有家国情怀丶具备全球视野和勇於承担社会责任的专业人才和社会领袖,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滕锦光教授表示∶「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既得到国家的坚实支持,亦享有『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社会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作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理大将继续在人才培育丶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为香港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完***

2025年7月1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赵汝恒教授荣获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颁授「2025年度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院士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及热能及环境工程讲座教授赵汝恒教授最近获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颁授「2025年度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院士奖」,并于6月21日亲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举行的ASHRAE年会上接受此项殊荣。 成立于1894年的ASHRAE是一个全球性的专业协会,致力于推动暖气、通风、空调、冷冻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科学进步,以造福广大社群。「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院士奖」于1979年设立,是ASHRAE最权威的荣譽之一,旨在表彰在工程及研究工作方面持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此奖项每年最多只授予一位院士,如无合适人选则不会颁授。 赵教授是亚洲第三位获得此殊荣的学者,另外两位学者分别来自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作为当日唯一受邀上台致获奖感言的得奖者,赵教授表示:「本人深感荣幸获得ASHRAE颁授此项殊荣。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彰显了理大同侪们多年来的努力和创新。我们会继续携手推动建築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创新,为一直激励我们突破界限和追求卓越的学术界和专业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教授的研究融合智慧建築系统与传染病防控,通过人工智能能源优化技术构建抗感染、高效节能的建築环境,成为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赵教授的获奖彰显了理大在推动卓越研究和创新的不懈努力,并巩固其作为区内领先大学的地位。他在可持续发展建築技术领域的贡献,对学术和实际应用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想了解更多有关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 「Louise and Bill Holladay杰出院士奖」的詳情,请参阅 ASHRAE 网站。 *** 完 ***  

2025年6月30日

成就 建築及房地产学系

Photo 1

理大与华为云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动科研成果全球落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华为云香港(华为云)於深圳华为坂田基地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科研协同丶技术转化丶初创项目孵化及全球创科生态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是次合作标志着理大在推动产学研融合与科研成果出海迈出关键一步,亦体现了理大以香港为基地,连接亚太丶放眼全球的创科发展战略。 合作备忘录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华为云亚太区总裁尚海峰先生丶理大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龙佩英女士,以及华为云海外生态发展与运营部部长虞良先生见证下,由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处总监王家达先生及华为云香港业务总经理张泽先生代表签署。 理大与华为云的合作将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包括: (一)科研与成果转化:围绕人工智能(AI)丶医疗科技及通讯技术等前沿领域,理大将依托华为云生态加速科研成果在全球产业落地。理大现有 130 多家由教授及科研团队牵头的初创企业,其中六家已获香港特区政府「产学研1+计划」资金支持,商业化潜力备受认可。 (二)海外孵化与初创生态共建:双方将联合打造覆盖亚太区的孵化平台,支援理大初创企业拓展新加坡丶马来西亚等亚太区市场。透过华为的资源,理大已与新加坡相关政府部门达成合作,成为香港首所於新加坡设立孵化基地的高校,未来将通过华为生态接入更多当地企业资源丶投资网络及政府合作渠道。 (三)科研人才培育:理大与华为云将合作提供AI 应用技术培训,结合华为认证体系,提升师生的产业实践能力,推动理大科研人员和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工具,强化他们的科研转化视野。 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科研实力与成果转化备受国际肯定,於最新公布的2026年 QS世界大学排名跃升至全球第54位;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影响力排名更位列全球第 56 位丶香港第二位。理大於世界各权威大学排名屡创佳绩,不仅证明了国际高等教育界对理大学术研究的认可,更肯定了理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能力。理大不仅追求学术突破,更重视科研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是次与华为云的合作标志着理大科研扎根香港丶背靠祖国丶面向国际的重要一步。透过华为云的全球网路,我们将进一步连接全球产业资源,让理大创新科研成果真正用於服务社会,让理大初创企业在更广阔舞台发挥影响力。」 尚海峰先生表示:「华为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并全力支援院校利用创科技术加速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是次合作是华为深耕亚太及香港创科生态的里程碑,尤其在AI课程设计丶加速初创技术孵化及构建出海平台等范畴,进一步形成双方优势互补。我们亦期待透过技术开放与资源对接,支援理大提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及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而加强科研教育优势及全球教育竞争力,为香港培育和输送具全球竞争力的创科人才。」 理大参与华为开发者大会 作为双方合作的延伸,理大於 6 月 21日参与「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5」的「高校产学研生态合作」圆桌论坛,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共同探讨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会上,王家达先生分享了理大在「科研 - 孵化 - 出海」的全流程生态经验,包括在全国设立十多所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产学研1+计划」推动初创企业落地,以及透过理大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 他续指:「在医工结合领域,理大科研团队已推动多项智慧医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当中包括健康监测系统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案等。理大初创企业未来可通过华为云生态加速这些项目的商业化进程,实现从研发丶孵化,到产业应用的闭环式孵化。」 理大初创企业夺「华为开发者大赛 2024」大奖 同场举行「华为开发者大赛 2024」颁奖典礼,由理大孵化丶两位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毕业生创立的初创企业「LifeSparrow」勇夺大奖,为该届唯一获此奖项的香港团队。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革新搜索救援丶资产监控等领域的作业模式,其核心研发产品 「SparAI」 平台透过电脑视觉和机械学习技术,将灾害救援中的AI及定位技术扩展应用於其他产业场景。 ***完***

2025年6月27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時裝展2025」照亮本地設計新秀 糅合紡織工藝與時裝科技 獨特創意打破想像界限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昨天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理大时装展2025」,在天桥上展示由24位才华洋溢的学生设计的时装系列,并颁发六个由学院的业界合作伙伴及贊助单位支持的奖项及奖学金。展出作品风格独特,诠释了当代时尚概念,吸引近1,600名业界专家、设计师及时尚爱好者到场,并有逾20,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观看网上直播,为本地时装界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时装展一共展出了24个时装系列、88套服饰,涵盖休閒装、晚装、内衣及运动服饰,由时装及纺织学院旗舰课程「服装及纺织(荣譽)文学士组合课程」应届毕业生精心设计。同学们发挥创意和时尚知识,分别以对社会思想、身份、感知及文化的探索为切入点,并糅合绗缝、钩织等纺织工藝及针织科技、激光雕刻等先进技术,呈现广阔的美学光谱、具深度的设计意念及多元的藝术形式。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院长赵艾琳教授表示:「作为亚洲时装教育的中心,学院一直见证着创意带来的变革力量。我们擁有先进的工作室、尖端的研究实验室及享负盛名的教学团队,致力培育学生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敢于挑战常规的人才,并帮助他们成长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驾馭新兴科技的业界创新者。今年的作品超越了服装,一针一线皆融入了知识、技藝及文化自省,这群年轻创作者不仅带来独特设计,更重塑了时代精神。」 时装展共颁发六个奖项和奖学金,以表扬学生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及杰出表现,并鼓励他们继续在时尚界追寻梦想。其中,全场矚目的「康赛妮大奖」邀得多名业界翘楚担任星级评审,包括康赛妮集团市场及业务发展经理周曉华女士、Kinyan Lam品牌设计总监林健仁先生、Natacha Van品牌创办人兼设计总监Natacha Van女士,以及四位在时尚界卓有成就的时装及纺织学院杰出校友:DEMO设计总监兼联合创办人陈俊杰先生、The Profile Studio创办人兼时尚插画家徐燕婷博士、CONSTYLE端・装创办人兼时装造型师Constance Lee女士及Karmuel Young创办人Karmuel Young先生。 另外,香港内衣业联会秘书吴沛霖女士受邀担任「香港内衣业联会全场大奖」评审;其他奖项和奖学金的评审团成员还包括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项目总监张启秀女士、SFAA Foundation Limited 荣譽教育顾问总监朱惠靖教授、The Woolmark Company and Flinders Merino Group技术经理杨佩之女士及三黄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姚月莲女士。 经过评审,「康赛妮大奖」由针织时装设计专业的徐露露同学夺得,她的作品系列以「Embodied Perception」为主题,运用多种先进针织技术和传统纺织工藝,探索材料在触觉及视觉特性上令人出乎意料的转变。「香港内衣业联会全场大奖」则由内衣及运动服装专业的黄韦杰同学夺得。他的内衣系列以「The First Light」为主题,创作灵感来自于从午夜的阴暗到黎明的朦胧色彩之间的转变。得奖名单及作品相片请参阅附录。 「Fenix Young Talent Award」由段淇淇同学夺得,其设计以「Echoes of Bronze Timeless Resilience」为主题。 「SFAA x Stella Blu Go Green Award」由李依雯同学夺得,其设计以「Mesmecipher」为主题。 「HKFDA Scholarship of Creativity 2025」由鄭琇桓同学夺得,其设计以「Who You?」为主题。 「Best Use of Australian Merino Wool Award」由段淇淇同学夺得,其设计以「Echoes of Bronze Timeless Resilience」为主题。 在学院的业界合作伙伴及贊助商的支持下,理大时装展让时装及纺织学院的学生有机会与众多在时尚及科技领域具影响力的代表联系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职涯作进一步规划。时装展作为本地时装界盛事,充分彰显了学院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并进一步巩固其作为时装教育先驱的地位。   *** 完 ***  

2025年6月26日

活动 时装及纺织学院

Photo01

理大「Fun-Tech比赛2024/25」圆满结束 提升中学生数码技能 培养新一代创科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重视科技教育,一直致力培育新一代创科人才。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获创新科技署支持,于去年九月至今年五月举办「Fun-Tech 比赛2024/25」项目,透过多元化教学活动及比赛,激发本地中学生对创新科技的兴趣,吸引来自全港29所中学、逾千名初中及高中学生参加。应用社会科学系今天联同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为比赛举行颁奖典礼,表扬在数码技能应用有卓越表现和创意的学生。 项目涵盖学术研讨会、讲座、工作坊、网上课堂、参观等活动,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趋势及掌握尖端数码技能,包括虛拟实境(VR)、增强实境(AR)等沉浸式技术,以及射频识别(RFID)技术。作为项目的重要部分,比赛分为拍摄主题式VR影片及设计RFID技术应用方案,并设有初中及高中组别,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将所学技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场景或解决社会议题。 颁奖典礼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博士莅临,联同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及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一同主礼,其间更与得奖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多间得奖学校的校长及教师亦出席支持。 施俊辉博士表示数字科技及工具为学生学习带来无限可能,并指出:「香港政府持续加强中小学STEAM及数字教育,促进创新科技赋能教育,为国家培育优秀的创科人才。这次比赛为学生提供发挥创意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前沿科技的理解及对学习科创的兴趣,同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意义非凡。」 黄永德教授总结项目成果,阐述此项目如何达成资源整合、驱动创意及将创新思维转化社会价值。他说:「项目获得创新科技基金支持,透过整合教育科技与STEAM教育,搭建跨大学及中学的院校协作平台,让中学生学习并应用前沿技术。学生在比赛中创作的智能解决方案兼具创意及实用性,实践了以科技服务社会的精神。」 崔永康教授表示:「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致力透过教育、研究和服务的整合,促进知识与实践交流,提供更具效能和同理心的社会服务;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由来自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促进跨学科合作和政策研究。参赛学生透过深入洞察弱势社群的实际需求,运用创新科技提升社会对相关议题的关注,此举与学系致力培育学生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未来领袖之教育理念相得益彰。」 项目由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高级讲师朱伟志博士带领,朱博士在典礼分享活动成果时讚扬参赛师生在比赛的整体表现,包括在中期评估、綵排,以及即场向评审团阐述作品内容和意义和答问等环节中,展现了卓越的毅力和韧性。他表示:「项目为期近一年,期间我们的团队与参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不但为学生设计活动,更举办教师培训工作坊,大大促进了大学与中学在教与学方面的深度交流和协作。」 经评审团评选后,VR影片创作比赛的高中组冠军及亚军分别由圣公会吕明才中学及圣士提反堂中学的队伍夺得;初中组冠军及亚军则是顺德联誼总会鄭裕彤中学及圣嘉勒女书院的队伍。创意RFID比赛高中组双冠军是保良局顏宝铃书院及天主教慈幼会伍少梅中学,亚军则是天主教普照中学;初中组则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及裘锦秋中学(元朗)队伍勇夺双冠军。有关得奖队伍及作品介绍,请浏览项目网頁。 同场并举办教与学高峰会,围绕与教育创新相关的主题,由西班牙国立遙距教学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电子工程学教授Manuel Castro 教授分享适用于中学环境的STEM工具及遙距实验室,并与一众校长、教师及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教学科技融入中学教育方案。 「Fun-Tech 比赛2024/25」项目获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拨款支持,旨在将前沿技术推广至中学,让学生将科技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项目重点促进师生、校际及业界交流,推动香港科技文化发展,培育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关怀的年轻本地创科人才。 ***完***  

2025年6月21日

教与学 应用社会科学系

Photo 1

理大与广工大联合演出东深供水工程舞台剧《青春印丰碑》 7月10日香港正式首演

为庆祝东江水供港60周年,激扬粤港青年报效祖国的青春力量,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广东工业大学(广工大)主办,紫荆杂志社协办的家国情怀系列活动将於7月9日至10日举行。活动包括於香港正式首演由粤港两地高校学生合力演出的原创舞台剧《青春印丰碑》,以及举办《粤港同心  水脉相连——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纪念展》,让政商界领袖丶社会贤达及两地师生和校友一同感受东深建设者震撼人心的故事。 理大一直致力弘扬中华文化,去年起举办「理大中华文化节」,以不同艺术主题和形式的活动,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提升师生和大众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丶自豪感与归属感。 作为理大中华文化节活动之一,《青春印丰碑》舞台剧预演(7月9日)及正式演出(7月10日)将於理大赛马会综艺馆举行。剧本以东深建设者为原型,弘扬「时代楷模」精神为主题,重现1960年代内地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并顺利完成任务的感人故事。来自理大合唱团的教职员丶学生及校友亦会登场,以歌声参与演出。 作品彰显了国家对香港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并弘扬两地同胞血浓於水的深厚情谊。《青春印丰碑》获广东省列入庆祝东江水供港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并获评为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理大及广工大期望透过是次活动,搭建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两地青年学子相互了解,并传承东深精神,深化青年爱国教育,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国家现代化进程。 详情请浏览活动网站。 ***完***

2025年6月20日

活动 文化及设施推广处

cover for website

理大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支持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日前公布第二批「产学研1+计划」督导委员会建议资助的项目。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领导的四个项目获得该计划资助,充分展现理大的科研实力,以及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决心。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对获得该计划支持的理大研究团队表示祝贺:「我们非常高兴四个理大科研项目获得这一轮『产学研1+计划』的资助,这不仅彰显理大雄厚的科研实力,更体现社会各界对我们推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充分肯定。未来,理大将继续深化『政丶产丶学丶研』的高效协作,加速科研项目的进度,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香港丶国家以至全球的发展贡献力量。」 理大四个获资助的项目涵盖多个创科范畴,包括: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丶中医药丶计算机科学/资讯科技和电机及电子工程,详情如下: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  高速3D 堆叠的AI 视觉传感器 柴扬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研究)丶应用物理学系半导体物理学讲座教授及微电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项目旨在开发高速丶高动态范围丶低功耗的AI视觉传感器,以克服现有图像传感器在高速运动场景成像模糊的限制。该款传感器可广泛应用於智慧城市中的安全监控系统和自主导航设备;机械人和自动化领域的高速物体辨识检测,以及延展实境装置和智能手机等电子消费产品的运动追踪分析。 该AI视觉传感器可通过集成传统图像传感器及视觉处理晶片,或采用3D堆叠技术与市面成熟的图像传感器结合,以实现高速丶高动态范围和低功耗成像。 新型营养素与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全球化开发与应用 李铭源教授 邝美云生物医学与中医药创新教授丶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生物医学讲座教授丶香港理工大学-华大全球海洋资源基因组与合成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项目立足天然产物资源,依托自主研发的 Life Chip 生命芯片技术平台,深度融合新一代 DNA 测序与 AI 智能发现丶三重五维化学分离丶活体生物高通量筛选及合成生物学等尖端技术,构建完整的创新研发体系。围绕阿兹海默症丶帕金逊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失眠丶抑郁丶焦虑等神经亚健康领域,开发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营养素与药物,打造涵盖预防丶治疗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项目已成功推出天然产物神经营养素系列产品,核心品种「Oxyphylla® 益智素」作为全球首创候选药物,靶向全新药物靶点 α- 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针对轻中度帕金逊症等适应症,有望成为新一代疾病修饰疗法,为神经健康领域带来新突破。 Reallm:世界领先的企业级生成式人工智慧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杨红霞教授 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丶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及电子计算学系教授 项目旨在开发全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支援去中心化预训练系统架构,以支援分散式模型训练框架;开发领域适应性持续预训练系统,透过领域特定未标记数据持续优化大型语言模型,以实现目标领域分布;低比特训练框架,仅需传统训练一半的计算与储存资源,便可高品质完成预训练到後训练的全链路流程,显着降低企业使用门槛。最终推出专门设计用於透过企业级GenAI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丶平台即服务PaaS丶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增强各领域合作的平台。 基於超表面结构的可调谐激光器芯片及其应用 余长源教授 理大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丶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   项目致力於突破先进激光芯片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瓶颈,开发一款新型宽带可调谐激光芯片。通过全球首创将超构表面反射镜和相变材料集成至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中,实现了极高品质因子的谐振腔以及超宽带(40nm)的输出波长动态连续调控。相较於传统激光器结构,此可调谐激光器不仅设计更简洁,在实现与国际顶级竞争品相同的kHz级调谐速度的同时,成本仅为市场同类产品的二十分之一。激光器可望大规模应用於电池监测丶工业生产丶自动驾驶和高速光通讯模块等领域。 获特区政府拨款港币100亿元成立的「产学研1+计划」於2023年正式推出,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於百支来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大学丶有潜质成为成功初创企业的研发团队。每个获批项目可获港币一千万元至港币一亿元不等的资助。 ***完***

2025年6月20日

成就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參與BIO 2025國際生物科技大會 展示人工智能及醫工結合創新科研成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參與於6月16至19日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生物科技大會2025」(BIO 2025),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業界領袖展示大學的突破性研究及成果轉化,包括多項橫跨人工智能、醫學及工程領域的創新發明,彰顯理大於醫療及健康領域跨學科研究方面的雄厚實力及領導地位。 BIO 2025是全球最具規模及影響力的生物科技大會,匯聚來自近70 個國家或地區逾 20,000 名業界領袖和專業人士。大會內容涵蓋多個範疇,從科研開發、臨床試驗、製造,到投資、業務拓展及市場營銷等,全面覆蓋整個生物科技生態圈。 理大於大會展示的十項跨學科研究成果,涵蓋藥物研發、醫療儀器與診斷、生物醫學工程、復康科技、視光學及食品科學等多個領域。此外,理大代表亦參與了大會舉辦的多場商業論壇及專題研討,與全球生物科技業界領袖進行深度交流,積極拓展國際協作網絡,開拓多元嶄新機遇。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憑藉堅實學術基礎及卓越創新能力,在轉化研究上表現出色,尤其於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醫療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在政府與業界夥伴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成功推動多項突破性技術,並屢獲國際殊榮,獲得全球廣泛認可。過去十多年來,理大積極參與 BIO 國際大會,充分利用此全球平台展示科研及創新實力,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網絡,建立具價值的策略夥伴關係。」 理大於BIO 2025展出的創新成果包括: 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李銘鴻教授領導的「PocNova™: 便攜式超快速核酸檢測系統」 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教授領導的「多模態足踝機械人助中風患者遙距復康」 由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高級講師鄧育明博士領導的「視覺訓練VR設備」 由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王志明教授領導的「用於治療糖尿病及相關代謝併發症的創新激素」 由護理學院副教授楊琳教授領導的「HAND-HEART:基於人工智能的手部衛生擴增實境工具」 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梁潤松教授領導的「ABarginase:首創新藥治療肥胖相關代謝疾病」 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馬聰教授領導的「突破性抗生素療法」 由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講座教授李銘源教授領導的「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新型營養保健品」 由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常金輝博士領導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抗肥胖和前期糖尿病劑」 由時裝及紡織學院研究員張子恆博士領導的「環保安全的抗菌材料 」 其中,馬聰教授在大會的商業報告環節中,分享了在抗生素療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備受業界關注。馬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具有獨特作用機制的抗微生物藥物,為應對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提供突破性方向,其創新方向聚焦於干擾細菌轉錄複合物內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為開發新型抗菌藥物帶來新希望。 理大在醫療及健康領域擁有堅實的科研實力和基礎,一直致力推動結合醫學與人工智能、工程學及數據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引領新世代醫療科技發展,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完***  

2025年6月19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理大於QS世界大学排名再创佳绩 位列全球第54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最新公布的Quacquarelli Symonds(QS)2026年世界大学排名创历年新高,位列第54位,较去年上升三位, 反映理大卓越的学术及研究水平备受国际认可,印证大学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及成就。 排名涵盖全球106个国家及地区,按九个评分指标评估全球逾1,500所大学的表现。理大在多项指标中表现出色,其中与研究相关的「国际研究网络」及「每位教员引用率」分别排名全港第一及第三位;而「可持续性」亦位列全港第三位,肯定大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我们欣悉理大於QS 2026年世界大学排名创下历年新高,对此深感鼓舞。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人才培育丶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大学致力培育拥有家国情怀丶具备全球视野和勇於承担社会责任的专业人才及社会领袖,并继续加强与全球各地夥伴的联系和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发展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作出贡献。」 此外,理大在早前公布的QS 202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亦表现优异,七个学科跻身全球首30位,包括酒店管理(第11位)丶护理学(第16位)丶建筑与建造环境(第17位)丶土木工程(第17位)丶艺术与设计(第22位)丶市场营销(第22位)及环境科学(第27位)。其中,护理学的全球排名创下近十年新高,而酒店管理丶艺术与设计及环境科学的排名亦为本地院校之首。 有关QS 2026年世界大学排名的详情,请浏览: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 ***完***

2025年6月19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Photo 1

「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2025」圆满结束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丶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和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合办的「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2025」(项目)圆满结束,并於昨日(6月17日)举行结业礼,标志着能源领域的国际协作及知识转移迈向新一个里程碑。该项目已经连续第八年举办,持续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电力行业的交流及长远夥伴关系。 为配合实现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趋势,强调能源安全保障和对环境负责,项目以「推动绿色能源合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举行为期13天的培训,活动共汇聚来自六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28位电力与能源企业代表和学者,包括智利丶中国内地丶香港丶印尼丶菲律宾和俄罗斯。参加者透过专题讲座丶经验分享丶在济南丶西安和香港的实地考察,深入探讨未来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策略,共同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 结业礼由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丶港灯董事总经理郑祖瀛先生丶国网驻香港办事处首席代表欧晓明先生丶国网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立新先生以及西交大电信学部副主任田锋教授主礼。多位嘉宾包括机电工程署副署长/规管服务陈柏祥先生丶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马绍祥先生丶香港工程师学会秘书长薛永恒教授丶智利驻香港总领事Karina Concha女士丶菲律宾驻香港副领事Allan G Revote先生丶印尼驻香港总领事馆经济事务领事Fithonatul Mar’ati女士丶俄罗斯联邦驻香港总领事馆参赞 Petr Larionov 先生以及一众主办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等亦莅临支持,充分体现计划日益获得本地和国际广泛认可,亦突显其在促进能源领域跨境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効忠教授在致辞时说:「理大一直凭藉世界级的学术及研究实力,积极开创推动可持续未来的创新解决方案。实现碳中和与发展绿色科技是全球目标及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理大亦致力推展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并计划将此作为我们其中一个推动深度交流及合作的重要平台,联系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及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应对绿色科技发展及可持续能源管理所面对的挑战。这项举措进一步印证了理大在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亦促使大学成为国际协作及跨学科创新中心。」 郑祖瀛先生则指出:「港灯一直致力推动更洁净丶更智慧及更具韧性的电力系统,今次十分高兴能够和大家一同分享港灯在这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过去几年港灯除了继续维持世界级超过99.9999%的电力供应可靠度外,亦持续推动『由煤转气』发电燃料转型,2024年的碳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已减少达40%,成功达至一个重要里程碑。天然气发电亦已占港灯总发电量接近70%。我们正按计划,力争在2035年前,全面淘汰燃煤发电。」 欧晓明先生指出:「中国致力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期望各国携手并进,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积极践行共商丶共建丶共享的原则,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并积极促进全球电力与能源领域的合作。我们期望『一带一路』研讨项目能够成为一个分享与交流电力能源前沿技术的合作平台,持续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王立新先生说:「『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其延伸之处,皆成为人文与技术交流的活跃之地,促进不同文明的互鉴互信,推动多元观点的共存共融。自2018年启动以来,研讨项目日益成为国际电力人才交流互动的优质平台,结出累累硕果,展现出蓬勃生机。我们真诚期盼各方手持续深耕细作,共同擦亮『一带一路』研讨项目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推动全球电力与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田锋教授指出:「『推动绿色能源合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倡议,与全球广泛认可的『碳达峰丶碳中和』目标研究愿景高度契合。尽管这仅是八个持续步骤中的其中一环,对於本项目每一位参与者而言,这不仅是我们共同肩负的重要责任,更是一项值得追求的荣耀。期盼今日汇聚各位的集体智慧,能为全人类与世界照亮一条通往更光明未来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今年计划的亮点之一,是由港灯输配电科总技术服务工程师(电脑硬件)锺伟光先生发表题为「建设覆盖全港灯供电范围的物联网平台」的专题讲座,深入介绍港灯如何运用创新科技去提升营运效率及能源管理的能力,支持香港建设智慧城市及迈向碳中和的目标。锺先生指出,作为整体发展蓝图的一部分,港灯正积极部署涵盖其供电范围的物联网感测器网络,并应用人工智能系统,以便实时监测电网运作,提升供电的可靠性丶效率及韧性。 另外,参加者亦参观了多个顶尖电力和培训设施,包括国网位於山东济南的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西交大位於西安的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大的太阳能发电性能监控与管理系统,港灯的马师道变电站丶系统控制中心丶虚拟实境培训中心及流动电池储能系统,以及香港机电工程署总部大楼。这些亲身体验不仅向参加者展示了最新的能源创新技术,也加深了他们对综合能源管理及智慧电网技术的理解。 随着全球加速迈向低碳未来,「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是中国内地及香港首创的跨地域丶跨文化校企协作计划,旨在促进国际合作丶培养专业人才,以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计划自2018年启动以来,累计已吸引了来自44个「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超过850名专业人士参与,累计促成逾 1万小时的交流丶线上线下培训和实地考察。计划现已成为全球电力与能源领域能力建设的领先平台。 为期 13 天的计划,参加者先後出席了多场专题讲座和分享,并参访多个顶尖电力和培训设施,包括港灯马师道变电站和香港机电工程署总部大楼等,学习先进技术及专业管理的知识。 ***完***

2025年6月18日

活动 工程学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