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Nexus》交叉学科期刊举办智慧可持续发展论坛 推动跨学科研究及创新交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细胞出版社合办的「Nexus Forum 2025」於5月8日至10日举行,取得圆满成功。论坛以「协同创新, 赋能智慧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智慧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为期三天的论坛设专题讲座丶研讨会丶成果汇报会及编辑工作坊,吸引逾170位来自加拿大丶英国丶美国丶澳洲丶日本丶新加坡丶瑞典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丶香港及内地的学术专家及作者丶驻港领事馆及业界代表等,以及逾300名理大教职员及学生参与活动。 开幕典礼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系建筑热科学讲座教授陈清焰教授,以及能源与建筑讲座教授兼Nexus主编严晋跃教授致辞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嘉宾。 滕锦光教授表示:「《Nexus》创刊一周年以来,致力於探索应用科学丶工程技术及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以应对全球最迫切的挑战。是次论坛及《Nexus》的创立,彰显理大始终致力於推动开创性研究和学术发展,以造福社会的坚定承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透过辖下多个策略性平台推动变革性研究,包括通过理大高等研究院,针对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前沿领域,开展突破性的跨学科研究;透过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加强理大在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借助我们在内地多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回应当地产业和社会的需求。」 是次论坛共设三场专题讲座,围绕三大核心主题,包括可持续城市的创新科技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与跨学科解决方案,以及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共同探讨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如何以协同创新和研究,共创可持续未来。 主讲嘉宾包括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院院长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丶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教授及涂善东教授丶瑞典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Louise Bergholm女士丶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红霞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丶美国圣地牙哥州立大学丶上海交通大学丶华东理工大学丶香港大学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丶岭南大学丶中华电力丶香港电灯丶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及腾讯战略发展部等学者及业界代表。 首两场讲座演讲主题涵盖瑞典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经验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丶构建可持续建筑环境的创新科技,以及电动汽车电池储能技术发展等。由理大国际城市能源研究中心及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合办的「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讲座则聚焦碳与地球科学丶环境科学丶能源与动力工程丶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等前沿多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涵盖气候风险管理策略丶「组装合成」建筑法应用丶人工智能如何令电力及碳市场产生协同效应等主题。 在「电力行业去碳化的技术创新」为题的研讨会上,来自理大丶本地丶内地及海外院校的学者,以及两所本地电力公司代表等介绍获香港研究资助局「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支持的研究项目,并进行主题报告和交流。 另外,论坛设多场成果汇报会议,让与会者就不同主题分享见解和交流研究成果,促进知识交流和传递。与理大研究生院合办的编辑工作坊则吸引逾180名理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由《Nexus》及 《Nature Energy》等七个学术期刊主编和编辑为年轻研究者介绍撰写科研论文所需的技巧和研究工具,以提升论文的可读性和影响力,以及如何将先进技术融入研究。 《Nexus》为细胞出版社在交叉学科领域的首个合作期刊,也是其首度与大学合作出版的刊物。如欲了解更多资讯,请浏览:https://www.cell.com/nexus/home。 ***完***

2025年5月13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陆地土坏湿度急剧下降 陆地水流向海洋令海平面上升

随着十年一遇农业及生态乾旱发生次数日趋频繁,突显了全球水文变化研究的迫切性。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研究团队与国际专家合作,结合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和全球水文变化数据,以创新分析方法估算过去四十年陆地水储量变化,成功揭示土壤湿度急剧下降,大量陆地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研究为了解陆地水储量剧减和海平面上升的背後驱动因素提供新见解,成果已於国际期刊《科学》发表。 地极运动反映了地球系统内的质量分布,因此整合大气圈丶水圈与岩石圈的模型及观测结果尤为重要。然而,以往技术难以测量陆地水储量,特别是地下水和根部区域的土壤湿度。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丶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核心成员陈剑利教授及国际团队采用创新的方法,利用卫星测高和卫星重力,即「重力恢复及气候实验卫星」(GRACE)及其接续计划「GRACE Follow-On」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监测全球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并结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及地极运动数据,了解全球陆地水储量的流失模式。研究更引入崭新的全球土壤湿度估算方法,提升大陆与全球土壤湿度模型的估算准确度,更有效地掌握气候变化下的土壤湿度变化。 格陵兰融冰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每年令海平面上升约0.8毫米。是次研究发现,2000年至2002年间,全球陆地水储量明显下降,共有16,140亿吨水流入海洋,是格陵兰融冰量的两倍,相当於使海平面上升4.5毫米;此後,陆地水储量持续缓慢减少,且未有任何恢复迹象。 此外,相比1979至1999年间的全球陆地平均土壤湿度,2003至2021年间的土壤湿度明显下降。地极在2003年至2011年间更向东经93°方向偏移58厘米,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土壤湿度持续下降,令陆地水储量减少。团队指出,全球气候暖化丶降雨模式改变及海洋温度升高导致的降水不足和蒸散量稳定,可能是引致陆地水储量骤减的关键因素。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Land土壤湿度资料,非洲丶亚洲丶欧洲和南美洲的陆地水储量流失显着;亚洲和欧洲的陆地水储量在2000至2002年间急剧减少,受影响地区由东北亚及东欧扩展至东亚丶中亚及中欧等地。 随着中国东北和美国西部等地区农业灌溉规模扩大,以及全球绿化趋势持续推进,在农业密集和绿化程度高的半乾旱地区,土壤湿度可能进一步降低。团队建议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以改善陆面模型的评估能力,更有效了解陆地水储量的长期变化。 陈剑利教授表示:「海平面变化和地球自转,是反映地球系统质量变化的指标,精确测量有关数据将更有效监测全球水循环中的大尺度质量变化。透过整合不同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数据,能全面地分析陆地水储量变化与海平面上升的驱动因素,并为气候及地球系统科学界探讨乾旱问题提供可靠依据,有利各地制定合适的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缓解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完***

2025年5月13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第三十一届毕业典礼 展望以创新驱动未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与校长滕锦光教授於上周六(5月10日)主持第三十一届毕业典礼,颁授哲学博士学位予226位应届毕业生。典礼於理大校园赛马会综艺馆举行。 滕锦光教授祝贺所有毕业博士生,并分享理大的愿景是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人才培育丶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为香港丶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他表示:「我们希望理大的毕业生能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成爲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引领者,为创造未来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滕校长补充:「为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理大一直积极调整发展方向和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为全面迎接人工智能(AI)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学於今年初正式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最近亦成立了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PAAI),推动AI研究和应用,助力香港成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高地。」 滕校长提到,理大早前已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向政府提交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建议书,冀充分发挥大学在医疗科学丶医工结合及AI赋能医学方面的雄厚实力,以及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丰富经验,致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精通创新科技的新一代医护人才,迎接AI驱动的医疗新时代。他相信理大筹建新医学院不但可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还能应对本港在基层医疗与预防医学领域的迫切医疗需求;而新成立的PAAI亦将进一步巩固理大在AI医疗领域的领导地位,为新医学院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滕校长强调,持续创新是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并寄语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中推动变革与创新,将理大追求卓越与创新的精神代代相传。 是次毕业典礼颁授学位予在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期间毕业的哲学博士;在今年四月至九月毕业的哲学博士,以及专业博士丶哲学硕士丶修课式硕士丶学士丶深造文凭毕业生及高级文凭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将於今年11月举行。 ***完***

2025年5月12日

活动 教务处

Photo 1

理大设立李约瑟科技与文明教授席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基金会)鼎力支持,宣布在理大人文学院新设李约瑟科技与文明教授席(Joseph Needham Professorship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职位,以纪念李约瑟博士对学术界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在科技与文明史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今天与基金会联合主办第十五届李约瑟纪念讲座,邀得剑桥大学李约瑟(中国歷史、科技与文明)讲座教授胡司德教授,以「『学者不耕,耕者不学』:早期中国的农业着作」为主题发表讲座。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名譽秘书赵汝恒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理大致力推动跨学科研究,串联科技、可持续性和文化遗产。这场讲座聚焦于学术论述与农学发展的互动,与学术严谨性及现实影响联系互相呼应。此外,理大很荣幸能够成立李约瑟科技与文明教授席,以延续世界传奇学者李约瑟博士的科研精神。我们期待新设教授席将进一步推动理大在科技与文明史方面的研究,壯大大学的科研实力。」 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主席李励生博士指:「李约瑟纪念讲座持续汇聚全球顶尖学者,推动东亚科技与医学史研究,是次讲座帮助大众进一步认识古代中国的农业活动。为深化李约瑟博士的学术传承,基金会宣布于理大设立李约瑟科技与文明教授席,以延揽国际级学者,透过跨领域研究、人才培育与公众推广,持续拓展李博士『科学文明共生』的核心理念,促进全球对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胡司德教授在讲座中表示:「在古代中国,统治者一再强调农业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孔子自称不善田圃之事,并主张致力于学的人不应考虑耕作的问题。」在本场讲座中,胡教授透过战国秦汉的文献,解析这些貌似相互牴触的态度,说明古代中国农业史不仅关乎农学和技术发展,也和当时的政治哲学有深刻而密切的关係。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指出这场讲座阐释了早期中国农学的技术发展和政治关係,并突显古代中国农业歷史的多样性。透过对战国秦汉文献的细緻爬梳,这场讲座展现了古代中国统治者如何将农业视为「国之本」的政治经济策略。 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成立于1979年,旨在推广已故李约瑟博士的学术遗产,造福学生和公众。为培育更多像李博士的杰出学者及优秀人才,基金会设立「特聘教授席」及「优秀学生奖学金」计划。在本年度,两位理大毕业生、两位港大毕业生及一位科大毕业生获颁本年度的「优秀学生奖学金」,以表扬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杰出,并富同理心和谦遜、勇气俱备。在未来四年,他们将以全额资助奖学金及额外津贴,攻读研究生学位和从事研究工作,得奖名单詳见如下: 获奖学生 毕业学院 研究项目  进修学院 陈子豪 香港理工大学 人类遗传学、基因组学与疾病 爱丁堡大学 郭轩慈 香港理工大学 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林皑静  香港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系 霍普金斯大学 黄浚釗 香港科技大学 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张宸玮 香港大学 电气和计算机工程 耶鲁大学 关于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博士生于1900年,是一位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方面的研究贡献殊伟,着作等身。他发起了出版一系列名为《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的书籍,詳细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学术着作之一。李博士是第一位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全面和比较研究的西方学者。他的着作强调且充分肯定传统中国科学技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深入探讨其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关係。他的工作开启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重视,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学术领域。在他的众多学术荣譽和成就中,李博士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作为杰出科学家、人文主义者和知识分子,他的贡献对当今世界的科学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李博士精神的启发与驱动下,香港理工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探索科技与文明的研究及其与人文学术发展的互动交融。理大已为李约瑟科技与文明教授席职位进行全球公开招聘,该讲座教授职位将由人文学院内一位世界知名的顶尖学者担任,其学术研究专注于科学与文明歷史相关领域。 ***完***  

2025年5月12日

成就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塑胶废物潜藏微生物群落或引发生态危机 倡全球合作监测有害微生物流动轨迹

目前全球每年约产生四亿吨塑胶废物,至今累计总量已达70 亿吨,但当中不足一成被回收,八成会积聚在环境中;有关塑胶污染的讨论通常围绕塑胶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或释放有害物质等风险。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揭示了常被忽略丶依附在塑胶废物上的微生物群落所带来的生态危害。团队正推动建构全球数据库及模型,评估有害微生物随塑胶废物流动的轨迹及潜在风险。 塑胶由多种不同的化合物组成,可为微生物提供丰富养分,形成了在水陆环境中黏附於塑料废物的独特微生物群落——塑胶际(Plastisphere)。有研究显示,重量约一克的海洋塑胶废物所附带的微生物生物量比1,000升海水高出十倍。随着越来越多塑胶废物产生,由於其降解速度缓慢,意味着塑胶际正迅速扩大,并栖息了大量的微生物。 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丶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助理教授金灵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结合实地采集的样本及可开放取用的数据,分析在淡水丶海水和陆地三种环境系统内,塑胶际及自然环境的微生物样本,从而对塑胶际独特且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作出全面概述。研究成果已在跨学科国际期刊《The Innovation》上发表,更被评为2020年至2024年最受欢迎的论文。 研究发现,无论在哪一种环境系统中,塑胶际和该环境本身的微生物群落,在微生物的种类及共存模式上都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塑胶际的微生物群落是由相互连结薄弱的特定微生物组成,在自然界中很罕见。 与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相比,塑胶际具有更显着的分解有机化合物能力,或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加速碳循环。尤其在淡水系统中,塑胶际中有大量能扰乱氮循环的细菌,会释放亚硝酸盐丶一氧化二氮等有害物质。此外,塑胶际中对人类丶动物及植物健康构成威胁的病原体也明显增加,当中更包括了部分本身不存在於该环境系统中的品种,显示塑胶际或能携带病原体穿梭於不同的生态系统。 金灵教授表示:「塑胶废物及其附带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随水流或风等不同媒介长距离流动,破坏微生物品种的自然分布,加上病毒在塑胶际中能存活更长时间,并具有更强的传染力,容易加速病毒扩散,甚至导致疫情爆发。以往我们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影响来评估塑胶污染的影响,但现在起应更重视塑胶际带来的微生物威胁。」 金教授及团队早前应邀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上进一步阐述塑胶际带来的迫切环境问题。他们指出,由於塑胶碎片的大小从微米到几米不等,可以带同寄居的塑胶际微生物群,以多种途径进入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例如小至亚微米的塑胶粒可以直接被农作物吸收,面积较大的塑胶碎片则容易被动物吞食。 因此,团队强调评估塑胶际微生物群落对生态的影响,以及预测其带来的潜在风险至关重要,并期望结合地面监测丶实验及计算模型等不同研究成果,监测塑胶际穿梭於不同生态系统丶地区和国家的流动轨迹丶运输动态及归属。金教授说:「这是一项复杂但可行的任务,需要广泛的国际及跨学科合作,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丶遥感及通过物联网(IoT)连接的纳米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其关键在於规范化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并建立全球数据共享框架,以促进一致且可实行的见解。」 建构全球数据库追踪塑胶际轨迹 团队正积极与全球夥伴,包括学术机构丶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等合作收集塑胶样本,建立全面的全球有害塑胶微生物群落目录,并绘制相关风险的流向图。他们利用现存针对塑胶废物迁移和积存状况的研究,开发一个用以评估和量化塑胶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的新模型。该模型以现有的塑胶存在数据和未来的排放估算为基础,并将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金教授补充:「塑胶际的严重程度因地理位置而异,并与区域性的人类活动丶发展及环境管理密切相关。透过先进的绘图与追踪技术,我们的研究有望加深对依附在塑胶废物上的微生物的迁移过程的理解,从而在关键领域进行更精确的风险评估和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些数据将有助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公共卫生策略,特别是在受塑胶污染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完***

2025年5月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与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签订技术研发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日前于北京举行技术研发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暨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双方将通过京港科技合作机制,培育兼具创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質素人才,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将联合实验室打造成为全球轨道交通创新高地和产教融合典范,以科技赋能「交通强国」战略,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全球数码经济标竿城市建设。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是世界企业和世界品牌双500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员企业,是中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是次合作将发挥双方优势,共築轨道交通创新高地。 在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窦保信先生和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见证下,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总工程师林雲志先生及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在林大辉博士、窦保信先生、赵汝恒教授及林雲志先生见证下,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智能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严、麦、郭、鍾智慧结构冠名教授、理大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兼理大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倪一清教授亦与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电气化公司总工程师李育冰先生签署技术研发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 窦保信先生在致辞中指出,理大和中铁电气化局将以联合实验室为起点,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轨道交通领域的产教融合典范。双方将依託京港两地的政策与区位优势,建立「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培養机制,共建实训基地与博士后工作站,培育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复合型人才。 林大辉博士亦在致辞中表示:「创建联合实验室不仅是回应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有力号召,也是理大与中国中铁电气化局深化合作的里程碑,更是京港两地携手服务国家战略、共築科技强国梦的生动实践。期望通过此次合作,以北京丰台为起点,依託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工程实践优势与理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将联合实验室建设成为辐射京津冀、联动长三角、服务粵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枢纽,共同攻克牵引供电安全、智能监测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为全球轨道交通发展注入中国智慧。」 国家铁路局设备监督管理司副司长郭树祥先生高度评价了双方的合作前景,并表达了对联合实验室未来成就的期望。他指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作为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领域的「国家队」,而理大作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此次强强联合成立实验室,正是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先生则认为:「联合实验室将以理大的国际化资源为纽带,深化京港两地技术标准互认、知识产权共享等制度型开放实践,联合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建立企业『出海』服务体系,推动『丰台技术』在粵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沿线落地,助力中国轨道交通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同场,在与会领导嘉宾的共同见证下,窦保信先生与林大辉博士携手主持「轨道交通数字孪生与智能运维联合创新实验室」的揭牌仪式,标誌着双方在轨道交通电气化领域的合作踏上新的台阶。 理大代表亦到访中铁电气化局所属北京电化公司电气化装备研发中心进行实地考察,詳细了解了中铁电气化局在轨道交通智能建造、数码技术应用及智能运维系统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创新成果,并围绕轨道交通智能化和数码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技术交流和研讨。 ***完***

2025年5月2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人工智能及医工结合科研成果引领新世代医疗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医工结合」及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精准医疗丶预防医学及基层医疗的发展,提升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服务质素及效率,并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理大拥有多个与医疗及健康领域相关的科研基建,当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丶19所大学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实验室,通过凝聚工程学丶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力量,开发创新解决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则促进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丶精神健康丶医学影像丶放射治疗丶中医药丶生物医学工程及细胞免疫治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理大亦在全球延揽优秀研究学者加盟,领导多个结合医学与人工智能丶工程学及数据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引领新世代医疗科技发展。 理大在争取医学及健康领域研究资助方面亦表现突出。在香港研究资助局(研资局)去年底公布的2024/25年度资助项目中,理大共有14个项目获「协作研究金」拨款支持,项目数量及资助额均为全港之冠;在 2023/24 年度,理大获研资局拨款资助的总金额在本地院校中排名第二。过去五年,理大多项健康和医学领域研究亦获得研资局拨款。2018年至2022年间,理大从特区政府医疗衞生研究基金获得的平均拨款於全港院校排名第三。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贯彻『以病人福祉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医工结合』和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独特优势,致力推动医疗科技创新和知识转移。凭藉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完善的科研设施,以及在医疗教育和培育专职医疗人才的丰富经验,理大有信心成功争取筹办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我们期待在不久将来为社会培育兼具临床医疗和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为促进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理大今天展示四个优秀科研项目,当中包括: 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  以精准医疗提升治疗效果 肺癌是香港及全球头号癌症杀手,而放射治疗是治愈癌症最主要方法之一。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可自动分析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毋需造影剂便可生成肺部通气及灌注功能影像,分辨肺部不同区域的功能,并透过「功能引导」的创新放射治疗方式设计个人化的最佳放射治疗计划,避开肺部高功能区域,以降低对患者肺部的放射损伤,提升患者术後生活质量。团队亦收集了逾百名肺癌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并采用尖端的影像处理算法,确保结果的精准度和一致性。系统的操作介面方便易用丶後端性能强大,可与医院采用的主流放射治疗系统相容,团队目前正与多间本地及内地医院合作进行临床测试。团队亦计划扩展人工智能模型应用於其他部位如肝脏丶脑部癌症的「功能引导」放射治疗。此创新项目於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银奬。 蔡璟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可自动分析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毋需造影剂便可生成肺部通气及灌注功能影像,以设计个人化最佳放射治疗计划,避开肺部高功能区域,降低对患者肺部的放射损伤。 AI赋能眼科  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术突破传统诊断瓶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诊断依赖侵入性且昂贵的萤光血管造影检查,不仅为患者带来不适,也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筛查能力。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丶梁显利长者健康视觉教授丶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丶视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丶杰出创科学人教授何明光教授带领团队,创新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於眼科诊断领域。技术实现三大革命性突破:首先,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在数秒内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动态视频,完全避免传统造影剂注射的风险;其次,智能诊断系统可自动识别微动脉瘤丶出血点等早期病变特徵,诊断灵敏度达96.2%,特异性91.8%;第三,创新地整合超广角成像技术,将检测范围扩大300%。技术目前已获五项国际专利,现正於大湾区顶尖医疗机构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其远程会诊系统更让偏远地区患者获得眼科诊疗服务。这项突破性研究在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法国与欧洲发明家联合会―法国最佳国际发明与创新奖」及「评审团嘉许金奖」。 何明光教授及其团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於眼科诊断领域,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数秒内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动态视频,更自动识别微动脉瘤丶出血点等早期病变特徵,以及整合超广角成像技术,将检测范围扩大。 踝关节复康机械人 助中风患者居家复康 中风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挑战,特别是行动不便和长期卧床患者,需要接受长期及反覆复康训练,以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及肌肉过度萎缩。理大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丶智能机械人研究联盟主任丶机械工程学系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张丹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首款可在三轴上自由旋转,提供全方位足踝关节复康训练的机械人,帮助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的居家复康训练,以及脑偏瘫和中风患者的术後踝关节功能复康。机械人糅合「具身智能」及「全向运动」设计,可针对不同患者各阶段的复康需要,通过感测器追踪并调整踝关节位置进行复康训练,以及根据不同的复康场景,模拟足踝关节背屈/蹠屈丶内翻/外翻,以及内旋/外旋等自然动作。机械人更可通过肌电图讯号收集肌肉活动数据,实时监测及调整速度和力度,以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模式。团队正与上海华山医院合作进行临床测试,未来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个人化训练。技术亦有望扩展至肩关节或手部等不同部位的复康训练。 张丹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首款可在三轴上自由旋转,提供全方位足踝关节复康训练的机械人,帮助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的居家复康训练,以及脑偏瘫和中风患者的术後踝关节功能复康。 超微细高敏度光纤传感器   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精准度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指出,听力受损问题影响全球逾15亿人。由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难度高,过去45年间全球仅完成了150万宗。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光电子讲座教授丶光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华耀教授及其团队克服传统玻璃光纤刚性过大的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超微细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纤传感器,并将其整合到人工耳蜗电极阵列结构中,以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导航精度与组织保护效能。由於人工耳蜗须以毫米级精度植入耳蜗鼓阶腔室,手术过程中,集成化的光纤传感器能为外科医生提供实时导航定位,并监测植入的接触力度。传感器经优化後,有望自动调整电极阵列的弯曲角度,减低植入时对耳蜗组织的损伤。该技术已成功获得专利授权,目前研发团队正与知名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公司Cochlear Limited丶墨尔本大学及皇家维多利亚眼科及耳科医院合作,推动项目的临床测试及商品化。未来,系统将结合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以机械人进行听觉重建手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效率丶安全性和精准度。此创新发明於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夺得「泰国最佳国际发明奬与创新奖」及「评审团嘉许金奬」。 谭华耀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超微细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纤传感器,并将其整合到人工耳蜗电极阵列结构中,以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导航精度与组织保护效能。由参与研究的崔静娴博士(见图)介绍成果。 ***完***

2025年4月28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 引领数字法治未来 理大举办法律科技主题论坛暨创新成果发布

近年来,数字化浪潮席捲全球。人工智能不仅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也为法律服务构建全新生态。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知识转移及创业处联合主办的「展望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的创新图景」法律科技主题论坛4月26日在理大圓满举行。 中央政府駐港联络办法律部部长刘春华先生、香港立法会议员兼香港律师会前会长林新强律师、香港立法会议员兼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邱达根议员、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成盛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蔡毅先生、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姚茂龙先生、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料私隱专员黄继儿大律师、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以及香港高校法学院的代表、大湾区各大律师行合伙人、机构合规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逾150人共聚理大,探讨人工智能在法律、合规以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论坛活动吸引近19万人透过理大新媒体平台直播线上参与。当日还发佈了理大孵化企业Wiselaw Digital Technology(智法数科)研发的最新科技成果。 服务国家战略 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现代化 理大致力于推进世界级创新研究,贡献国家发展,在法律科技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实践也一直走在前沿。在国家「数字法治」战略指引下,理大凭藉粵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优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法律融合发展新路向,为人工智能重构法律服务提供新典范。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香港充分受惠于『一国两制』,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樑。凭藉科技的力量,香港有潜力在促进跨境合作与法律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次论坛中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合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是理大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优秀企业的杰出案例,也是理大创新文化在实践中典型例子。另外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亦积极参与本地创科政策研究及制定,提供前瞻性的策略建议,协助香港建立可持续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中央政府駐港联络办法律部部长刘春华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質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持续推进「人工智慧+」行动,提升粵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等等,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供了清晰指引,为香港创新发展带来了广阔机遇。怎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香港力量,在加快创新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刘春华先生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适应法律科技的迭代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是守正创新。要弘扬爱国爱港优良传统,彰显专业理性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推动AI不断为法律行业创新发展赋能增值。 三是善用优势。 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国际法律枢纽的联通优势、香港世界级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的平台优势、法律和创科精英汇聚的人才优势,特别是发挥香港普通法制度的独特优势,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跨界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驱动法律服务新范式 在法律与金融领域擁有超过二十年经验的理大可持续技术基金会教授、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员陆海天教授以「AI驱动下的未来法律服务新范式」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陆教授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全球法律服务的创新前景,在法律智能检索、智能推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并展示了理大团队在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陆教授强调:「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律师,而是要赋能法律专业人士,让法律服务更高效、更精准。」 活动上,大湾区顶尖法律科技专家、业界翘楚参与了两场圓桌论坛,共话讨论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的机遇与发展。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雲燕律师、香港立法会议员兼香港律师会前会长林新强律师、国泰君安国际首席合规官兼法律合规部门主管赵彤律师、Jones Day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合伙人黄海峰律师、君合律师事务所广州办公室合伙人余苏律师,与蕭一峰律师行创办人蕭一峰律师围绕「畅想未来法律服务新范式」展开深度讨论。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总监王家达先生、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杨红霞教授、前港交所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女士、水滴公司创始人兼行政总裁、杰出理大校友沈鹏博士,与数传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李曦寰先生围绕「基于大模型AI+产业的无限未来」,结合专业所长发表鮮明洞见,为法律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前瞻性路向。   (左起)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雲燕律师、香港立法会议员兼香港律师会前会长林新强律师、国泰君安国际首席合规官兼法律合规部门主管赵彤律师、Jones Day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合伙人黄海峰律师、君合律师事务所广州办公室合伙人余苏律师,与蕭一峰律师行创办人蕭一峰律师围绕「畅想未来法律服务新范式」展开深度讨论。   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总监王家达先生(左一)、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杨红霞教授(线上参加)、前港交所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女士(左二)、水滴公司创始人兼行政总裁、杰出理大校友沈鹏博士(右二),与数传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李曦寰先生(右一)围绕「基于大模型AI+产业的无限未来」发表鮮明洞见。 0到1的突破 创新智能法律平台首发 当日,理大PolyVentures培育的孵化企业WiseLaw Digital Technology(智法数科)展示了突破性的法律服务创新成果,其核心产品包括智能体、工具箱、知识库、深度知识融合搜索四大模块,这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法律产学研创新成果的首次发佈。 智法数科2024年9月由陆海天教授领衔创立,是香港首个跨境法律及合规大模型智能体应用创新型科技企业,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合规领域专家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为中国出海企业、国际金融机构和涉外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合规大模型智能体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目前,智法数科已获得理大天使基金(TSSSU+)资助和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的资源支持,并成功入选数码港培育计划、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梦加速计划以及NVIDIA初创加速计划。 未来,理大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法律服务的创新发展,发挥香港作为国际法律中心的优势,为全球法律科技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国家「数字法治」发展做出「香港贡献」。    论坛活动吸引逾150人现场参与,近19万人透过理大新媒体平台直播线上参加互动讨论。 ***完***

2025年4月28日

活动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旅客满意指数」以大型語言模型作全面分析 助提升香港旅游服务質素

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之一,旅游业在疫情后正逐渐复苏,政府亦积极推出多项政策,推动香港旅游业全方位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推出采用全新评估框架的「香港旅客满意指数」,利用大型語言模型深入研究2012至2024年间入境旅客对香港的满意度,涵盖不同旅游服务范畴、时间尺度及地区。研究结果显示,香港的整体旅客满意度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最高纪录,但不同地区的表现存在显着差距。 「旅客满意指数」项目由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陈泽富伉俪国际旅游教授宋海岩教授带领,于 2009 年首次推出,以问卷形式调查旅客对各种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为提供更全面及准确的分析,研究团队整合管理科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理论,并借助先进的大型語言模型技术,全面改造指数的评估框架。全新框架可从不同维度(如服务主题、服务范畴和旅程类型等)、时间尺度(如每月和每年)以及地区等方面灵活地进行测量,为持份者提供及时的、以数据驱动的分析,为提升服务質素、政策制定及作出策略性决策提供参考。 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院长及讲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国际酒店服务业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表示:「作为全球旅游枢纽,香港的竞争力取决于是否能够提供符合旅客期望的卓越服务質量。我们致力提升香港作为世界级目的地的国际声譽,而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与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推出的『旅客满意指数』正体现了我们的决心。」 团队在全球网上旅游代理商平台TripAdvisor上收集了逾125万则关于香港景点、酒店、餐飲、零售和交通运输五大旅游服务范畴的评论数据,当中涵盖13,694 家本地服务供应商,再透过以大型語言模基础的评估框架,利用阿里巴巴的开源通用文本嵌入模型,从不同語言及类型的旅客评论中提取語义分析。 主要研究发现包括: 1. 从服务主题比重分析发现,最多旅客的评论围绕「旅游服务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反映服务是否可靠是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建构了旅客对目的地旅游业的信任基础。 2. 香港的「旅客满意指数」自2012 年起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并在过去十年维持在75分(评分范围为0 至 100 分)以上。指数在疫情期间曾录得短暫下降,但到 2024 年已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3. 旅客对交通运输服务的满意指数一直居高,主要归功于香港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旅客的体验;而零售业及餐飲业表现相对落后,主要牵涉与价格相关的因素。零售业方面,网上购物逐渐普及,实体商店逐渐失去传统的价格优势;餐飲业方面,本地餐厅也面对成本高漲的困境,令部分旅客倾向前往餐飲消费水平较低的内地。   图表一、目的地及服务范畴层面的「旅客满意指数」 4. 从空间角度来看,香港所有地区的满意指数均超过 73 分,但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旅客对南面区域满意度较高,北面区域表现相对较差。得分最高的区域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如中西区和油尖旺区;而九龙城区是所有地区中得分最低,形成了局部满意度差距。 图表二、按空间分佈的「旅客满意指数」 5. 不同旅程类型的旅客对香港的满意指数亦存在显着差异,总体而言商务旅客对香港各个旅游服务范畴的满意度均为最高,而独自出行的旅客的整体满意度则较低。这相信需求分别有关;商务旅客更着重标准化及功能性的服务,而单人旅客更追求独特及个人化的旅游体验。 6. 基于评论語言的满意指数差异分析发现,欧洲語言及英文的评论中,旅客满意度相对较高,而日語及韩語评论则反映出较低的满意度,这显示出文化差异对旅客满意度的影响。 「旅客满意指数」的目标 基于大型語言模型的「旅客满意指数」旨在为旅游服务供应商、政策制定者和目的地管理机构等持份者定期提供数据驱动的深入分析。其中,主题层面的满意指数分析,可助企业针对具体问题提升其服务;而在目的地及不同服务范畴层面的评估,则为策略性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广阔的视角。此外,指数更可每月更新,确保了评估结果和分析的及时性和相关性,便于做出迅速且全面的决策。 儘管香港经济已经很大程度从疫情的冲击中恢复,旅游业界仍面临劳动力短缺、供应限制、经济形势变化、消费者行为改变及市场竞争等挑战,宋海岩教授指出「旅客满意指数」有助应对各种挑战及作出相应决策和规划,并表示:「为助力旅游业持续复苏,政策制定者及业界必須时刻准确评估旅客满意度,从而制定可持续的旅游策略,进一步强化香港旅游优势,推动香港旅游业繁荣发展,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科技不断进步,旅游目的地和旅客的决策越来越依赖讯息和通讯技术。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全新框架的「旅客满意指数」预料可就香港旅游业发展提供精确及客观分析,针对性地提升旅游服务質素,增强香港的全球竞争力,并支持旅游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完***

2025年4月25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Photo 1

理大成首间香港高校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培训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成为首间入选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类别的本地高等院校。获资助项目「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培训计划」由设计学院辖下的理大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主办,理大英伟达联合研究中心支持,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新一代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以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国家正致力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香港特区政府亦积极将艺术与科技融入创意产业,反映香港对能兼顾文化保育与创新融合的专业人才需求殷切。由理大设计学院副院长(环球与企业事务)丶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兼理大英伟达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教授带领的「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将於2025年夏季启动,为香港及大湾区的资深策展人丶艺术管理和研究人员提供多元培训。 来自理大丶澳门及内地高校的学者和艺术机构专家,将为学员提供数字艺术展览管理的进阶培训,包括理论与案例研讨讲座丶策展实践工作坊丶实地考察丶成果汇报丶展览及研讨会等。培训活动於香港及深圳两地举行,主题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丶虚拟实境与扩增实境丶沉浸式科技丶数码空间等在艺术及策展领域的应用,更强调活化传统艺术,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数码转型。 杜本麟教授表示:「很荣幸获此国家资助,这不仅支持我们实践培养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的目标,也肯定了团队在推动艺术科技的贡献。此计划将培养更多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结合创意与科技,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塑造艺术世界未来的新一代创新策展人。同时,透过两地导师和学员的互动交流丶创新精神分享,亦有助加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艺术科技合作和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理大设计学院辖下的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合作平台,促进文化丶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研究。研究中心基於香港与大湾区的密切联系,致力推动研究人员丶设计师丶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的合作,共同创造充满活力的艺术活动环境,扩展市场机遇。 ***完***

2025年4月24日

成就 设计学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