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国家科技部陈家昌副部长率团到访理大 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提升国际影响力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先生今天率团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理大管理层及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聚焦大学在创新教研和培育科技人才的核心工作,并重点了解其在人工智能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及技术转化成果。陈家昌副部长肯定理大在科技创新的贡献,积极配合国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 代表团成员还包括国家科技部、京港人才交流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及香港创新科技署的多位代表。 代表团与理大管理层及教研人员进行会议交流,探讨香港及内地未来的创新性合作。陈家昌副部长提及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正不断提升,目前共设有1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期望香港高校利用其在技术研究工作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并进一步发挥其国际联系的经验,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及引领力。 现时,理大擁有两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别是「超精密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及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助力国家在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一众大学管理层欢迎国家科技部率团到访,并感謝代表团肯定和支持理大的发展。滕教授在会上强调,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致力于世界领先的研究及创新,尤其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社会。他期待未来能与国家科技部有更多高层次交流,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代表团到访理大工业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由理大学者进一步介绍多项与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相关的领先科研项目,包括协作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眼底照相机、无辐射三维超声脊柱侧弯评估、无线掌上式超声脂肪肝和肝纤维化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虛拟增强磁共振影像系统、人工智能影像重建与增强、多肽新抗原疫苗技术平台、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移动式外神经肌骨系统,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药开发。一系列成果充分展现理大如何结合其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及工程领域的强大科研实力,并转化为具影响力的产品及技术。 访问团到访理大工业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深入了解理大多个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领先项目。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医疗教育方面擁有近半个世纪的丰富经验,多年来培養了逾五万名医疗专业人才,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视光师、放射治疗师等,支撑着香港医疗体系的发展。目前,理大擁有1,300多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以及逾90个相关实验室及教研设施。理大将全力支持在北部都会区大学城设立本地第三所医学院,并为提升国家和香港的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建设香港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贡献力量。   ***完***

2025年11月5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举办第二季「理大北都未来论坛」 从多元渔农和无处不旅游出发 探讨北都再生经济破局之道 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J.C.DISI)正透过「理大北都未来论坛」系列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五大路径,今日举办以「保育创值在北都」为主题的第二季论坛,聚焦「生态赋能」与「体验赋能」这两个实践路径,汇聚政府丶学界丶业界及在地慈善/非牟利机构等多位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认为相互对立的保育与发展转化为互惠共赢的新经济模式。 构建「美丽北都」:打破发展与保育的二元对立思维 理大暂任副校长(校园及设施)及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教授致欢迎辞时明确指出,J.C.DISI作为知识与实践的交汇点,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一同构建「美丽北都」,以社会创新视角推动「以人为本丶自然为师丶和谐共荣」的北都愿景,在保育基础上创造经济价值。 凌教授强调:「J.C.DISI以论坛作为跨界交流平台,将持续汇集各方意见,撰写政策建议书提交相关部门,并同时积极寻求资金开展『美丽北都创善力行动』试点项目。这并非一个短期项目,而是实践理大最新六年的《策略发展计划》中『与社区建立长远夥伴关系,推动创新发展及扩大影响力』的具体策略行动。」 凌教授提出「再生经济」的意念:「这不只是可持续发展的进阶版,更是彻底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范式革命。北都发展是香港转型为全球再生经济标竿城市的历史性契机,我们必须放弃陈旧的发展与保育对立思维,开创共享价值的新型经济繁荣。」 专题一:生态赋能转化渔农业为多功能产业生态系统 专题一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副署长黎存志先生丶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教授丶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行政总裁黄碧茵女士,以及香港农业发展建设联会创会会长凌伟业先生担任讲者,探讨如何将北都渔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转型为具备生态丶景观丶教育及旅游多重价值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黎存志先生阐述「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的政策愿景。「透过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及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这些先导项目,政府会持续深化与各持份团体的合作夥伴关系,探索如何将保育工作及渔农业活动融入新的经济架构。」 方家熙教授展示了理大现有海洋养殖和生态保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支持政府推动现代化水产养殖的政策目标。「理大的研究团队正致力於探索可持续养殖技术与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发展能同时提高产量丶改善水质,并支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殖模式。」 黄碧茵女士阐释,湿地生态系统的真正价值远超传统认知,不仅是天然的碳汇丶洪水调节器丶生物多样性库与水质净化厂,所以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透过「基於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持续的社区发展动能。北都的发展正是实践『保育与发展共赢』新型夥伴关系的最佳契机,让湿地保育与地方创新相辅相成。」 凌伟业先生分享了可将目前北都被荒废的渔塘转化为具生态与商业价值资产的路向。「我们可以以企业带动渔农民,构建由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模式,以稳定渔业的需求量,并将渔塘创造出多元价值,发展生态导赏丶以特色民宿及餐厅吸引游客。当渔塘产生商业价值後,可衍生就业机会,推动人才培训。」 专题二:体验经济重新定义旅游与自然的互动模式 专题二邀得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乡郊保育办公室总监邓文彬教授丶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丶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陈泽富伉俪国际旅游教授宋海岩教授丶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多元整体教育部主管胡琇然女士丶香港大自然保护协会「基於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经理林韦名先生,以及香港民间古迹保育基金主席陈智远先生担任讲者,探讨如何超越「零伤害」的可持续旅游,积极透过旅游体验重建生态系统及振兴文化遗产。 邓文彬教授分享了政府在偏远乡郊推展乡郊复育和生态保育的工作。他以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中与不同大学及其他持份者合作,例如与理大设计学院合作的谷埔项目,还有其他项目如荔枝窝和梅子林等,阐述行动成果。「我们以政府丶社区和村民的三方协作模式,与不同单位展开合作项目,实现了乡郊文化与自然和谐的共鸣。」 宋海岩教授回应《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无处不旅游」政策,说明如何利用科技驱动再生旅游,为北都建构净正未来。宋教授强调:「再生旅游并非单纯的观光,而是利用北都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创造独特旅游体验。让游客参与生态修复及文化传承的过程,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可持续收入。」 胡琇然女士在案例讨论中分享了环境教育与科研生态为主轴的创新体验:「当我们重视生境多样化的需要,乃至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便可以永续概念及环境友善方式,长远地营运不同的旅游或研学体验。例如我们精心设计的再生农业丶深度生态丶艺术及转化体验活动等,均以收回营运成本为基础,让公众以不同形式参与保育和研究。」 林韦名先生分享了白泥湿地修复项目的宝贵经验,展示了如何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丶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创造经济机会。他指出:「自然不仅是需要保护的对象,更是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夥伴。」 陈智远先生从深度文化旅游角度分享了如何将北都丰富的蓝绿资源及文化遗产转化为独特的体验资源。他指:「文化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活的传统。」透过「旅创乡郊」理念,设计「乡郊善游」项目,把传统村落丶农田和古迹焕发新生,为社区带来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 J.C.DISI常务副总监林美华女士在闭幕致辞中,分享「理大北都未来论坛」自七月初首季以来的七个北都创善试点行动,并预告将於明年初举办以「社区赋能」为主题的第三季论坛。 「理大北都未来论坛」首三季旨在以——数字丶文化丶生态丶体验与社区等五大赋能路径构建「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J.C.DISI将持续利用此框架凝聚政–产–学–研–投–民 –社–文–青–科–环–媒等多方力量,推动社会创新思维转化为具体试点方案。论坛将继续定期围绕如社区共建丶低空经济丶北都文脉创意旅游丶青年及多元人才发展丶跨代共融及儿童友善城市等议题,透过社创力量建造美丽北都。 「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五大路径 ***完***

2025年11月5日

活动 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Photo 1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推动两地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昨天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和硚口区人民政府就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标誌双方合作推动两地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迈向新里程。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盛阅春先生高度重视此次合作,并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一行举行会谈,双方就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揭牌仪式在武汉举行,由林大辉博士、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武汉市副市长孟晖先生、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及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先生、湖北省委外办副主任及省港澳办副主任祝曉彬先生、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及局长董丹红女士、署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駐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白梅霞女士及硚口区委书记周耕先生共同主持,见证研究院正式落地武汉。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衷心感謝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理大信任和支持,让理大成为第一家与湖北省政府合作,在武汉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的香港高校。」他指,研究院将聚焦眼科视光学、数字健康、康复科学、先进医疗技术和智慧老龄化等方向,把香港的科研优势与武汉的医疗产业深度结合,助力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为区域和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硚口区委副书记及区政府区长赵宏亮先生在致辞中表示:「鄂港两地人文相亲、理念相通,硚口作为港资港企集聚地,与香港合作基础坚实。理大学术卓越、科研领先,与硚口在人工智慧、大健康、藝术设计等产业高度契合。」他指,此次合作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倍增效应。硚口将提供优質空间、完善生态和宜居配套,期望各界共用机遇、共贏未来。 活动上,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硚口区常委及组织部部长赫敏女士为硚口区海外(香港)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进行授牌仪式;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及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何明光教授与香港湖北社团总会副会长及高森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骅先生为港理大武汉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进行启动仪式。 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左)与硚口区常委及组织部部长赫敏女士(右)为硚口区海外(香港)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进行揭牌。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及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何明光教授(左)与香港湖北社团总会副会长及高森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骅先生(右)为港理大武汉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进行揭牌。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康复中心主任及康复治疗科学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左一)代表研究院与企业代表签约。 同场,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与22个武汉当地的企业、生态合作伙伴及联合实验室等,就研究项目落地签署框架协议及实验室共建协议,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深度融合。研究院已建成4000平方米空间及17个专业实验室,汇聚六位理大教授及高水平科研团队,设立眼科视光学、光电健康检测、智慧乐龄康复、智慧护理四大中心。   ***完****

2025年11月5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第三十一届毕业典礼 颁授荣譽博士学位予两位杰出人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与校长滕锦光教授今天主持第三十一届毕业典礼,向两位杰出人士颁授荣譽博士学位,并颁授哲学博士学位予应届毕业生。典礼于理大校园赛马会綜藝馆举行。 今年获颁授荣譽博士学位的杰出人士为(以英文姓氏排序,简歷載于附件): 强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韩璧丞先生 - 荣譽科技博士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西澳大学马歇尔传染病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理大杰出名譽教授   巴里‧马歇尔教授 - 荣譽理学博士 滕锦光教授祝贺各荣譽博士学位领受人及毕业博士生,并指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鼓励毕业生以好奇心擁抱科技革新,以责任感善用创新成果,以创意开拓未来可能。 他表示:「理大致力装备学生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一直走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最前线,早在2022 年 9 月将人工智能列为本科生必修科目。我们并在今年1月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和专业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其后于 4 月设立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推动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应用。未来,大学将善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学工作,并推出『教育 4.0』倡议,致力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中融合智能科技,推动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的广泛应用。」 滕校长寄語一众毕业生:「香港正积极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家也在迈向全球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创新之路充满了机遇。凭藉在理大奠定的坚实学术基础与綜合素質,我深信理大毕业生必能把握机遇,创造璀璨未来。」 理大今年共有11,519名毕业生,包括477位哲学博士、204位专业博士、37位哲学硕士、6,371位修课式硕士、4,401位学士、15位深造文凭毕业生,以及14位高级文凭毕业生。    ***完***  

2025年11月1日

活动 教务处

Photo 1

理大举办「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 前外交部大使亲临主讲 探讨国家外交政策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丶香港孔子学院和内地发展处,联同外交学院合办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今天於理大校园蒋震剧院举行,现场座无虚席,吸引逾 230 名理大师生丶校友及公众人士共同参与。讲座邀得两位前外交部大使亲临主讲: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前司长丶前驻希腊共和国及爱尔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丶前驻旧金山总领事丶现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罗林泉大使,及中国前外交部非洲司正司级参赞丶前驻毛里求斯特命全权大使孙功谊大使。两位大使先後分享外交外事知识与亲历外交故事,并深入探讨「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论与实践,与现场嘉宾一同探讨中国外交政策发展。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致辞时表示:「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中国的外交事业,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更与香港的未来息息相关。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要善用『内联外通』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香港力量。理大肩负培育人才和未来领袖的使命,致力培养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和具备全球视野,有担当丶爱国家,能造福社会和贡献国家。今天的讲座是『理大中华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感谢两位大使亲身分享,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国家的外交工作,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丶认同感和自豪感。」 罗林泉大使历任多项外交职务,拥有丰富外交经验。讲座上,罗大使以「外交外事知识与亲历外交故事」为题进行分享。他表示,在多年外交官生涯中,曾经历和处理多项重大外交事件,并分享国家於2011年从利比亚大规模撤离中国公民的行动中,时任中国驻希腊大使的他,在希腊政府支持下,於数小时内租用三艘邮轮,帮助1.3万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撤离并经希腊回国。他说:「这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丶人数最多丶行动最快丶效果最好的中国公民海外保护行动。我们工作迅速果断,实践了国家外交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另一位主题讲者孙功谊大使曾就学於外交学院丶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拥有丰富非洲外交工作经验。孙大使以「『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论与实践」为题进行分享。 他提到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并表示:「在当前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战略博弈和多边国际斗争当中,非洲是中国可以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举例而言,在国际组织这些多边的场合,中方经常作出提案和发表主张,支持我们最多的就是非洲国家。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亦已超出中非关系,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新国际关系,这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答环节反应热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丶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兼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陈清泉教授作为活动参与者,在互动环节中提问并分享观点。他表示非常敬佩国家外交官无惧生命安危执行职务,并提及曾到访瑞典期间,当地官员均赞扬中国外交的强大,而这背後离不开国家雄厚的经济与国防力量支持。孙大使表示,由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概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是国家把握世界潮流和人类命运走向上的智慧体现。 ***完***

2025年10月30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環球思想領袖論壇」系列首場論壇 前曕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革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开拓知识领域与创新科研,其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透过推动交叉学科政策研究,积极响应香港、国家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心举办「环球思想领袖论坛」系列,并联同理大内地发展处及学生事务处合办首场论坛,邀得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担任主题演讲嘉宾,深入探讨正处于变革浪潮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吸引逾500名理大师生及公众人士参与。 论坛今日于理大蒋震剧院举行,并透过视像形式于校园其他地方同步转播。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内地发展总监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员陆海天教授分别于论坛上致辞,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暂任学务长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员梅国威教授等一众嘉宾亦出席支持。 赵汝恒教授致开幕辞时表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下,科技与创新不仅是发展的引擎,更与国际关系、治理模式乃至文明形态的转型互为影响。我们举办『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环球思想领袖论坛』系列,正希望筑构一个国际高端对话平台,集结全球具影响力的思想领袖,进一步推动前沿科技与政策对话。」 论坛以「百年变局 大国抉择」为主题,聚焦中美俄三大国在这一历史大潮中的战略抉择,及其抉择对整个国家秩序演变带来的深远影响。张维为教授指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升西降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潮,这一变局不仅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重构,也涉及技术革命、制度竞争和文明形态转型。 陆海天教授说:「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将持续邀请全球思想领袖担任『环球思想领袖论坛』系列的演讲嘉宾,并聚焦科技伦理、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议题,激荡多元观点,探索解决方案,携手建构一个共融、环球的未来蓝图。」 「环球思想领袖论坛」系列由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旨在汇聚全球顶尖学者、政策制定者、产业领袖及创新先驱,聚焦科技变革下的政策挑战、治理框架与未来发展战略。透过跨界对话与知识共享,中心期望论坛系列能成为链接国际智能资源的桥梁,促进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驱动可持续发展及提升社会福祉。   ***完***

2025年10月27日

活动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重塑 AI 训练范式 大幅降低成本并普及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PAAI)研究团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团队创新提出「协作式生成人工智能(Co-Generative AI)」模式,将 AI 训练从传统集中式转向分布式,不仅大幅降低训练成本、保障数据隐私,更打破资源壁垒,让全球更多研究机构得以参与 AI 研发,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GenAI领域面临三重核心制约:基础模型训练需耗费巨量计算资源,仅少数机构可以负担,导致学术界难以直接参与基础模型的训练、领域专属知识与数据无法融入模型;隐私保护与版权归属问题使医疗、金融等敏感数据难以用于训练;基础模型难以及时吸收新知识,每次重新训练需「天文数字级」资源,严重阻碍技术迭代。针对这些痛点,理大 PAAI 团队从「低成本训练」与「分布式融合」两大方向展开攻关,在理论证明和应用落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理大成为业界首个开源发布「端到端FP8低比特训练全套方案」(涵盖预训练及后训练)的大学团队,该技术打破全球基础模型以BF16精度训练的主流格局,是全球少数掌握该核心技术的研究团队之一。与BF16相比,FP8核心优势体现在多方面:训练速度提高逾两成、显存峰值占用减少逾一成、成本大幅下降;整合「持续预训练」、「监督式微调」和「强化学习」,训练效果媲美BF16模型且训练时间和显存占用进一步压缩。团队已启动更低成本的FP4精度训练探索,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学术论文1;经测试,其在医疗的诊断和推理上超过目前业界发布同等尺寸最优模型领域2;在科研智慧体领域(Research Agent)中的任务复杂度,泛化能力和生成报告质量上均取得重大突破3。 传统基础模型遵循「缩放定律」(参数越多、知识越广、性能越强),但集中式训练需耗费百万计GPU小时,仅少数机构可以负担。理大团队研发的「InfiFusion模型融合技术」则实现关键突破:仅需数百GPU小时,即可融合出传统需100万至200万GPU小时训练的大模型;团队更以实例验证效率 —— 用160个GPU小时完成4个尖端模型融合4-5,不仅避免了单个尖端模型传统训练需要的百万计GPU小时,且融合后模型在多项权威测试中性能显著优于原始模型。 此外,这项由Thinking Machines Lab非常倡导模型融合的理念,被理大团队首次从理论上验证了可行性。研究团队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提出了「模型融合缩放定律」(Model Merging Scaling Law),这意味着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还有另一条途径6。理大 PAAI 执行院长、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及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指出:「以超低资源实现基础模型训练,加上高效模型融合,可助全球学术人员投入GenAI研究,汇聚更多力量创新。」 在技术落地层面,理大团队已取得多领域实质进展。医疗领域中,团队训练出性能领先的医疗基础大模型,并研发专属「癌症GenAI」—— 在同规模模型中性能最佳,可快速积累高质量医疗数据、直接对接医疗设备,用于癌症个性化治疗规划,目前正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山东省肿瘤医院及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推动合作与临床落地。此外,团队在智能体AI(Agentic AI)领域亦有突破,该技术可作为研究生学术助手协助论文撰写与审阅,同时作为多模态专利检索引擎为创新研发提供高效支持。 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是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大新成立的PAAI致力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并针对不同行业开发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的人工智能模型。此举不但能巩固理大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将助力推动香港成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枢纽。」 杨红霞教授领导的研究项目分别获得研究资助局「2025/26年度主题研究计划」、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产学研1+计划」及数码港「人工智能资助计划」资助,标志香港在全球AI创新领域迈出坚实步伐,为AI技术普惠化与产业落地注入新动能。   1InfiR2: A Comprehensive FP8 Training Recipe for Reasoning-Enhanced Language Models,  https://arxiv.org/html/2509.22536v3 2InfiMed: Low-Resource Medical MLLMs with Advancing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ing, https://arxiv.org/html/2505.23867 3InfiAgent: Self-Evolving Pyramid Agent Framework for Infinite Scenarios, https://arxiv.org/html/2509.22502 4InfiGFusion: Graph-on-Logits Distillation via Efficient Gromov-Wasserstein for Model Fusion, https://arxiv.org/html/2505.13893 5InfiFPO: Implicit Model Fusion via Preference Optimization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https://arxiv.org/abs/2505.13878 6Model Merging Scaling Laws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https://arxiv.org/html/2509.24244   ***完***

2025年10月23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

Photo 1

理大研究突破半透明太阳能电池效率纪录 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

透明太阳能电池能无缝整合于窗户、屏幕等物品的表面,正引领可再生能源的前沿发展,但相关技术仍需克服多项关键挑战,包括在透明度与能量转换率之间取得平衡,兼具发电效能与美观设计双重优势的半透明有机光伏电池(ST-OPV)因此成为研究热点。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一项创新评估参数,可用以量度不同光活性材料在 ST-OPV中的应用潜力,筛选出最佳材料组合,推动研发高效ST-OPV,并为其用于智能窗户及可持续建筑奠定基础。 ST-OPV拥有选择性吸收阳光、生产成本低及环保等特性,在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中展现出巨大发展空间。为了彻底释发ST-OPV的应用潜力,科学界正尝试结合不同光活性材料及利用先进器件工程技术,不断提升ST-OPV的能量转换率及稳定性等,同时让电池的颜色更加自然,不会对建筑物的外观构成影响。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钟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刚教授联同研究员俞江升博士,利用他们建立的FoMLUE参数筛选了一系列经典光活性材料,通过分析材料的归一化吸亮度,评估其平均可见光透射率、带隙和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研究人员发现以FoMLUE值最优异的三元材料组合制成的ST-OPV,较同类型产品具备更佳的隔热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光能利用效率更高达6.05%,刷新半透明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纪录。 此外,研究亦揭示了地理因素对ST-OPV性能表现的影响。为了探究ST-OPV太阳能窗户的发电和节能效益,研究团队建构了一个瞬态模型,仿真电池的功率输出,从而分析其对建筑空间冷暖负荷的影响。该模型应用于中国371个城市,结果显示逾九成的城市实现了年度负荷的正向减排。地理分析更指出,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地区最适合安装ST-OPV玻璃窗户,其在该些地区达到的年总节能量可高达1.43 GJ m⁻²。 研究题为「半透明有机光伏电池实现具广泛地理适应性的可持永续智能窗户」,成果已发表刊载于《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李刚教授表示:「太阳能窗户作为新兴的太阳能光伏应用,为建筑光伏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和农业温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开拓新局面。这项研究的成果证实了高效 ST-OPV具备多功能性和地理适应性等多重优势,可用于建造可持续、节能的智能窗户,且不影响建筑设计完整性,商业化前景相当广阔。」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会致力就提升ST-OPV的长期稳定性提出创新方案,并推动其向大面积太阳能组件发展,实现ST-OPV的商业化应用。   ***完***

2025年10月22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01

理大学者及初创项目于 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勇夺4项殊荣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于HICOOL 2025 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HICOOL 2025)上,展出12个由理大学者或初创领导的创新科研项目,当中四个项目分别荣获创业大赛的二等奬、三等奬及优胜奬,彰显大学卓越的科研成果及创新实力。理大同场举办「理大专场项目路演」,与潜在投资者及行业领导深入交流,促进合作及成果商品化,是本届活动唯一由单一大学独立举办的路演。 HICOOL 2025于 10月 16 日至 18 日在北京举行,吸引逾450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参展。其中,本届创业大赛一共有来自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逾10,000个创业项目和13,000名创业者参赛,得奖团队除获颁奖金外,更可获得创业支援。 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率领一众理大团队参与是次活动,他表示:「理大科研及初创团队能再创佳绩,突破过往成绩,进一步肯定理大初创生态系统PolyVentures 的理念,致力在各个创业阶段,从教育、研发构思,到孵化、加速和融资,提供全方位支持,持续赋能理大创业家,推动初创的可持续发展,并加速其成长。理大通过引领初创企业参与中国内地的大型创业活动,为初创提供探索国内市场、物色投资者及建立合作网络的宝贵机会,从而促进科研转化落地,造福社会,贡献国家。」 在HICOOL 2025获奖的四个理大科研项目包括: 得奬项目 发明者 奬项 简介 蓝牙直连卫星技术及低轨蓝牙卫星星座系统 蔡凌风先生 理大初创「北京蓝凌星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二等奬   蓝凌星通自主研发的蓝牙卫星物联网技术,透过全流程卫星及載重整体设计,制造及发射卫星组网,实现分钟级过境服务能力。其核心创新在于无需硬体改造,仅透过蓝牙晶片韧体升级即可直连卫星,使終端成本降低 50 倍以上、续航延长 10 倍以上,彻底打破传统卫星通讯高成本、高功耗、专用性强的技术难题。 透过降低精氨酸水平治疗肥胖的首创疗法 梁润松教授 理大卢家骢慈善基金药物科学教授、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生命科学中心实验室主任、理大初创「亚伯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沈秀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副教授、理大初创「亚伯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三等奬   透过降低精氨酸水平治疗肥胖的首创疗法ABarginase 是一种利用创新药物设计和先进蛋白質工程研发的新一代重组人类精氨酸酶长效制剂,旨在提供持续的治疗效果,增强疗效,同时减少给药频率。临床前数据显示,ABarginase 在显着减轻体重、恢复健康身体组成、逆转胰岛素阻抗和减轻发炎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潜力。这些特性能够有效针对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为代謝疾病提供崭新的治疗方法。 新一代基于AI高效能CFD的应用方案 王哲先生 理大初创「曼流科技」 首席執行官 三等奬   此项目专注于流体力学模拟(CFD)高效能运算与人工智能(AI)智慧加速研发,以前沿技术革新工业设计效率,推动工业5.0及高端智造。核心产品「灵风数值风洞(aLBM)」为新一代全端CFD解决方案,整合高效能异質并行运算、AI驱动加速演算法、数位孪生,极致的软体及AI优化,实现綜合效率超10,000倍的跃升。 微波响应型碳纳米涂层功能骨料 冷真教授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少伟先生 理大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博士生 优胜奬 微波响应型碳纳米涂层功能骨料MrCFA(Microwave-reactive Carbon-coated Functional Aggregate) 取代天然骨料铺築的沥青路面,克服了传统碳材料改性工藝存在的分散不均匀难题,可以将微波更加高效地转化爲热能,从而使整体路面发热,产生的热量达到路表冻融界面冰的融点/沥青材料软化点,实现快速微波除冰/裂缝加热癒合。   此外,赵汝恒教授在同场举办、以「全球科技趋势与创新愿景」为题的主题论坛上担任主讲嘉宾,就与中国内地的创科合作分享真知灼见。他围绕「科创无界:跨区联动新范式」的课题,深入探讨经济高質量发展趋势,以及香港与理大担当的角色,阐述理大全国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战略佈局,并分享大学在研究、知识转移、创业孵化、跨区合作等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充分体现理大立足香港、连接全国、放眼世界的创科力量。 理大亦首次于HICOOL 2025举办「理大专场项目路演」,让理大学者及初创亲身演示其项目的发展潜力,涵盖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食品科学及供应链管理等多个应用领域。多位投资者及业界代表表示,期望与理大团队加深了解并展开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 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获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致力连结全球顶尖投资机构、行业领先企业、媒体及着名高校,共同构建并持续完善覆盖全链条的创业生态体系,鼓励和激发胸怀远见、勇于改变世界的创业者,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 ***完***

2025年10月21日

成就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率九间初创企业亮相杜拜GITEX 拓展国际合作与机遇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九间初创企业於10月12日至15日参加在杜拜举行丶全球最大型及最具影响力科技及初创企业盛会之一的GITEX Expand North Star(GITEX),在此顶尖平台介绍其创新理念与尖端技术,并拓展国际合作与发展机遇。理大是今次唯一参展的香港院校,向国际充分展示了大学卓越的科研及知识转移实力。 此次赴杜拜参展与理大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将香港的科技成果推向国际舞台的策略方向高度契合,同时亦响应了香港特区政府致力加强与中东市场的联系,把握全球经济机遇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针。 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以其独特的初创生态系统──PolyVentures为傲,为初创企业在创业的各个阶段提供全面支援。我们透过指导初创企业参加GITEX等国际平台,协助他们探索新市场丶连结国际投资者,并建立具影响力的合作夥伴关系,标志着理大推动创新及促进香港科技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新里程。」 理大今次带领九间初创企业进军GITEX,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在理大的专属展馆内展示其创新成果。除了藉此机会拓展商业网络丶配对投资者及接触业界领袖,一众参展的初创企业亦同时探索了杜拜市场机遇,更与当地商界领袖及持份者建立宝贵联系,并参与了同场由香港科技园公司及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的重点活动,丰富他们的国际视野及体验。 Blue Pin作为九间代表理大参与活动的初创企业之一,成功入选GITEX的旗舰创业比赛丶全球规模最大的初创企业路演活动「Supernova Challenge比赛」。比赛期间,Blue Pin向多位顶尖投资者丶国际评审及科技媒体展示了其创新方案,争取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大资金支持的机会。此外,Blue Pin最近成功入选着名的TASMU加速器计划,该计划从来自77个国家的超过1,000份申请中,选出包括Blue Pin在内的26间来自15个国家的杰出初创企业,将会在TASMU计划的支持下探索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此项成就印证了理大初创的创新能力,亦突显了大学卓越的创业生态系统与国际影响力。 九间参与GITEX的理大初创企业在展会上展出多项创新成果,包括藻类光生物反应器系统丶智能酒店解决方案丶先进超声波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驱动的数码健康平台等,详情请见附录。 GITEX Expand North Star是国际商展GITEX Global旗下展会,为杜拜的年度盛事,旨在连结初创企业与国际投资者丶业界领袖及加速器。活动透过推动创新丶建立夥伴关系及展示前瞻技术,促进初创企业迈向成功及全球科技生态系统发展。 理大立足创新创业前沿,持续透过教育与策略性计划培育未来领袖,并藉由参与GITEX等国际大型活动拓展其国际视野及网络,助力初创企业蜕变为全面的创业领袖,推动具影响力的变革性创新。 ***完***

2025年10月16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