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副學位課程之質素核證結果公布 營運質素獲質素保證局予以肯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質素保證局(質保局)的質素核證報告結果。報告指理大在副學位課程的管治﹑管理及質素保證均有效實施,亦按國際標準進行參照比較。評審小組總結認為,理大提供的副學位課程,不論是由大學本部學院或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提供,在管治及質素保證架構上均反映理大的策略重點及使命。理大營運副學位課程時,一直貫徹執行其質素保證政策及程序,各範疇現行的做法亦證驗理大在營運上表現出色。 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表示:「理大欣悉核證報告內對理大給予許多正面的評價,亦感謝質保局評審小組為我們的副學位課程進行嚴謹的評核,並提出十分寶貴的建議。理大會仔細考慮評審小組的意見,以期在課程管理和培育學生方面邁向更高水平。」 評審小組認為理大為學生提供的個人及就業發展服務「全面」,「有助學生對學業和就業建立正面態度、拓寬視野及促進其全人發展」。副學位課程學生享有優質的實體學習和電子學習環境,有助提升他們的學術體驗。學生認為他們修讀的課程能夠切合職業需要,提供建立人際網絡的機會,並且培養專業技能,有助他們在有志投身的行業發展。 質素核證報告亦確認理大的質保架構嚴謹,實施一致,令其副學位課程得以維持在優良的水平;在課程內容設計﹑課程發展和審批事宜的策略方針成效上,理大亦行之有效。此外,理大在課程策劃﹑評審和管理方面也訂有清晰的指引及規例,與其以成果為本的方針相符。 理大積極推行課程學習成果評估計劃,以健全的實證為本程序,改善教與學。理大積極支援教學人員,透過其教學發展中心為副學位課程的教職員提供專業發展機會。教學發展中心課程涵蓋電子學習和網上導修課,亦設有一系列有關綜合課程設計的工作坊。 陳正豪教授補充說:「作為一所致力推動學生全人發展的大學,我們很高興得知學生踴躍參與並歡迎學校安排多元的輔學及課外活動,並認為該等活動有意義,令他們的學習生活更加充實。對於評核小組讚揚理大對教職員在教學及個人發展方面予以『積極』又『切合所需』的支援,而教職員亦認為這些幫助有用和重要的,我們均感到十分欣喜。」 理大矢志開拓及轉移知識﹑進行具影響力的研究﹑以及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人培育,實現卓越的教育。理大現時開辦超過160個深造﹑本科及副學位課程,學生人數超過28,000人。理大目前提供三類副學位課程,包括:高級文憑課程﹑副學士課程,以及持續教育課程。香港專上學院是理大於2001年創立的自資單位,主要提供副學位課程,自成立以來,已幫助逾25,000名學院畢業生升讀學士學位課程。」   *****完*****

2019年6月12日

教與學 其他

理大與南中國頂尖的紡織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共同推動環保健康纺織材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宣布與五邑大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兩所大學將攜手研究開發環保綠色健康纺織材料,為期三年。此項合作標誌著香港與江門這兩個大灣區的大城市進行聯合研發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和消費地區之一,內地對「綠色和健康」紡織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為生產防黴抗菌布料營造了巨大的市場潛力。此項合作旨在促進兩所大學的專家研發創新的紡織品染色和整理技術,以解決人造纖維及其化學過程所引致的健康和環境問題。此外,由於紡織品在適當的水分﹑養分和溫度條件下,容易成為細菌和微生物迅速滋長及繁殖的溫床,故此兩所大學還會研究如何透過研發創新的抗菌織物加工添加劑及加工方法,提升紡織品中抗菌﹑抗微生物和抗真菌的效能。 理大副校長(研究發展)衞炳江教授工程師在簽署儀式上致辭:「理大致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應用技術和解決方案;而且在這方面素有績效,為社會及人類帶來裨益。憑藉我們在智能材料﹑可穿戴紡織品電子產品和生物醫學用紡織品等紡織技術方面的研究優勢,相信此項合作將成功開發出下一代『綠色和健康』的紡織品。我們很高興能與大灣區內的大學,如:五邑大學合作;這些合作平台將加速區內的科研發展﹑開發創新技術,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 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教授對理大啟動紡織研究合作表示感謝,他冀望這是雙方合作的起點,將來兩所大學的科研協作更可擴展至其他學科和領域。 出席簽約儀式的包括:理大副校長(研究發展)衞炳江教授﹑理大協理副校長(科研支援)黃國賢教授﹑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講座教授兼李氏時裝及紡織授席忻浩忠教授﹑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教授﹑五邑大學第三屆校董會主席吳榮治先生;以及五邑大學紡織材料與工程學院院長于暉博士。   *****完*****

2019年6月5日

聯繫國際 理學院

Professor ZHENG Zijian leads the research team of PolyU’s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to develop the highly flexible, high-energy Textile Lithium Battery

理大研發超柔軟高效能織物鋰電池 配合可穿戴電子產品飊升需求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超柔軟的高效能織物鋰電池,能為可穿戴電子產品提供更穩定、耐用和安全的能源供應,其應用範疇廣泛,發展潛力無遠弗屆,包括醫療健康監測、智能紡織品、智能手機、全球定位系統追蹤、物聯網部件等等。 理大創新的織物鋰電池能量密度高達逾450 Wh/L(瓦時/公升),柔軟度極佳 — 可折疊彎曲至半徑小於1 mm (毫米),兼且折疊超過1,000次,效能仍然保持不變。相比之下,現有的可彎曲鋰電池只能彎曲至半徑約25 mm,而且效能低得多,只達小於200Wh/L。織物鋰電池輕巧、厚度小於0.5 mm,在充電/放電速率快,以及電池壽命長兩方面,與傳統鋰電池不相伯仲。[有關理大織物鋰電池及其他電池的效能比較,載於附件] 由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團隊研發的織物鋰電池,今年四月於日內瓦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奪得金獎和兩項特別優異獎。 帶領研究團隊的鄭子劍教授表示:「可穿戴技術被視為繼智能手機後,全球下一個重大市場商機。預期可穿戴產品的全球市場收入將以每年增長逾20%的速度躍進,至2024年達1000億美元。[1] 所有可穿戴電子產品都需要可穿戴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們研發的製造織物鋰電池的創新技術,應用潛力至為廣泛,能為無數新世代產品開拓前瞻性的應用方案,範疇遍及醫療護理、信息娛樂、體育、航空航天、時尚服飾、物聯網、傳感或定位追蹤,以至任何超乎我們今天想像的用途。」 傳統鋰電池體積大而且重,難以應用於可穿戴產品,十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致力開發可彎曲的鋰電池,大都集中研究使用金屬箔作為電池的集流體。直至理大研發出織物鋰電池,才出現突破,同時解決能量密度、柔軟度、機械強度、穩定性等方面的問題。 研究團隊採用理大專利的聚合物輔助金屬沈積法(Polymer-Assisted Metal Deposition / PAMD)新技術,將高導電金屬(銅Cu和鎳Ni)均勻地沈積於經處理的織物上,製成導電織物,用作電池中的集流體,導電織物具有低薄層電阻[2] 和大比表面積[3] 的特質。之後,於導電織物添加正、負電極的活性材料,再加入隔膜與電解液,便能組裝成織物鋰電池。 團隊進行的變形測試證明,織物鋰電池具有極高的機械穩定性、耐用性和安全性,電池經反覆對摺、或以不同角度扭曲、或不規則地揉皺後,均無損其電壓效能。彎曲測試證明,織物鋰電池可以彎曲超過1,000次,效能仍然保持不變;連續錘擊、剪削和鋼針穿刺等安全測試亦證明,電池可為電子元件提供穩定電源,兼且不存在著火或爆裂的風險。 [ 註: 研究結果已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該期刊為全球最全面的跨學科科學期刊之一:- Chang et al. Flexible and stable high-energy lithium-sulfur full batteries with only 100% oversized lithium.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4480. 「理大織物鋰電池」影片(只具英文版本):- https://youtu.be/oGRW9SKmay8 ]   *****完***** [1] IDTechEx. ‘Wearable Technology 2018-2028: Markets, Players, Forecasts’. https://www.idtechex.com/research/reports/wearable-technology-2018-2028-markets-players-forecasts-000606.asp?setlang=en,2019年5月8 日讀取。 [2]「薄層電阻」(sheet resistance)是導電材料的重要特性,是材料的電荷傳輸能力的量化表達。薄層電阻越低,代表傳輸能力越快。 [3] 一般而言,用於裝載正、負電極材料的「比表面積」(surface area)越大,電池的穩定性越高、充電/放電速度會越高、而柔軟度亦越好。 採用理大專利的PAMD技術,藉控制沈積時間,可以輕易控制導電紗線的厚度和薄層電阻。將導電紗線編織成3D導電織物,其裝載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積,會比相同尺寸的2D金屬箔大為增加。

2019年5月2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理學院

理大研發高效而優質的超精密拋光技術 適合為各種自由曲面進行拋光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發了創新的多射流自由曲面的自適應拋光技術(多射流拋光技術),適合拋光各種自由曲面(即是沒有對稱軸的表面),包括各種高端產品如三維(3D)成像中的複眼透鏡、汽車的平視顯示鏡頭(HUD)、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AR&VR)頭罩等的光學組件等,有助提高精密製造的拋光工序效率和精準度。這嶄新優質的拋光技術能符合精密及快速拋光的嚴格要求,把高端產品如人工關節、航空業的渦輪葉片,以及其他形狀複雜的組件拋光。理大在是項技術上的突破,能有助推進大灣區的高精密裝備製造業發展。 這尖端技術是基於現有的射流式拋光技術(射流拋光技術)而研發,是一種非接觸式的拋光技術,利用由磨料混合水而製成的漿液,配合可調較的拋光速度和時間,將產品拋光至所需的質量。理大科研團隊特別研發多射流噴嘴,配合自家開發的電腦程式系統,能將拋光工序自動化,並根據工件的形狀、弧度和光滑度,自動調較每個噴嘴射出磨料水束的水壓及噴射時間。這技術適用於拋光大部份沒有對稱軸的曲面的產品,包括一些具有複雜彎曲面和管狀設計的物件。 多射流拋光技術與單射流拋光技術同樣具備高精準度和適合拋光複雜彎曲表面的優點,在拋光過程中,不會引致工具損壞,工件的溫度亦會保持恆溫。然而,多射流拋光技術卻突破了單射流拋光技術的限制,能更迅速地去除材料,提高拋光效率,尤其用於拋光較大尺寸的工件,透鏡陣列表面和工件的內部表面。 經過驗證,多射流拋光技術較射流拋光技術效率更高。實驗顯示,如採用單射流拋光技術,拋光一塊鏡片,大約需20分鐘,拋光一塊4乘4陣列的透鏡便需要320分鐘;但是,利用多射流拋光技術拋光同樣數量鏡片,由於設備能同步拋光16塊鏡片,所以只需20分鐘便能全部完成;換言之,多射流拋光技術在這個實驗中將現有方法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十六倍。 率領這創新研究的理大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志輝教授、工程師表示:「拋光物件,特別是一些沒有對稱軸的曲面工件,工序非常昂貴,既需時﹑又勞動密集﹑容易出錯。由於現有射流拋光技術只有一支磨料水束,效率有限,所以只能處理較細小的工件。我們開發的多射流拋光技術則可應用於不同行業,如精密光學零部件和模具、航天、汽車、半導體及生物醫學工程。這創新技術不但能提高生產效率,而且成本低,又能保持成品的拋光質量。我們相信這技術能為先進製造業帶來極大的好處。」 在成本方面,購買一台射流拋光的機器約需港幣數百萬元;但理大開發的多射流拋光技術設備,設計連生產只需傳統設備三分之二的成本。此外,這嶄新技術更能設計成植入式裝置,附設在一般拋光機或機械臂上,可以進一步降低裝置的成本。 這項創新技術早前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中奪得一項銀獎和兩項優異獎。 本項目的科研團隊計劃進一步優化這技術,希望開發可配置於三維立體打印機(3D printers)的組件,利用此技術提升三維立體打印複雜零件的後期處理效率。 有關技術可參照短片(只具英文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BM8NOUc_FE   *****完***** 關於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擁有逾八十年輝煌歷史,是一所充滿活力、具遠大抱負與前瞻性願景的大學。理大致力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實力,矢志為香港、國家及世界發展作出貢獻。我們提供最優質的全人教育,栽培敢於面對未來的世界公民和懷抱社會責任的領袖,開展富有深遠影響的跨學科研究,並積極轉移知識以創造價值,造福世界。透過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和合作計劃,我們落實教學及科研國際化,並與國家接軌。 理大以「啟迪思維 • 成就未來」作為教研承諾。透過屬下八個學院,理大目前開辦一百六十多個課程、參與三千二百多項研究,並與超過六百六十家內地和海外院校攜手推展不同類型的項目。理大逾四十萬名校友遍布全球,現時就讀學生人數達二萬八千人。 理大網站:www.polyu.edu.hk

2019年5月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工程學院

理大舉辦「2019 理大聯招課程諮詢日: 入學攻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二零一九年五月十八日(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在校園舉行「2019 理大聯招課程諮詢日: 入學攻略」,以便聯招申請人把握在更改課程選擇的最後限期(五月二十二日)前重新審視自己的課程選擇,以及進一步了解最新的課程資訊。 理大教務處當日將會舉行一場關於入學攻略及面試技巧的講座,內容包括:理大最新的入學資訊、選科策略和如何準備入學面試。講座名額有限,以先到先得形式安排,為免錯失機會,有興趣的同學、家長及老師應盡早登記。 屆時,理大各學院/學系亦會安排課程講座、課程諮詢和其他活動,參與的準大學生將於當日有充分機會向學系教授和教職員了解自己心儀學科的入學要求、課程內容特色和校園生活。 理大聯招課程諮詢日已連續舉辦多年,去年的活動日便吸引了超過三千名參加者,當中包括聯招申請人、家長及老師。 如需了解活動的更多詳情,可以查閱網址:https://www.polyu.edu.hk/conday;而課程資料及入學申請程序,則可詳見以下網址:https://www.polyu.edu.hk/study。 活動查詢: 電話:(852) 2333 0600 電郵:asevents.enquiry@polyu.edu.hk   *****完***** 關於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擁有逾八十年輝煌歷史,是一所充滿活力、具遠大抱負與前瞻性願景的大學。理大致力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實力,矢志為香港、國家及世界發展作出貢獻。我們提供最優質的全人教育,栽培敢於面對未來的世界公民和懷抱社會責任的領袖,開展富有深遠影響的跨學科研究,並積極轉移知識以創造價值,造福世界。透過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和合作計劃,我們落實教學及科研國際化,並與國家接軌。 理大以「啟迪思維 • 成就未來」作為教研承諾。透過屬下八個學院,理大目前開辦一百六十多個課程、參與三千二百多項研究,並與超過六百六十家內地和海外院校攜手推展不同類型的項目。理大逾四十萬名校友遍佈全球,現時就讀學生人數達二萬八千人。 有關理大詳情:www.polyu.edu.hk

2019年5月6日

教與學 教務處

理大研發便攜式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助大規模篩查脊柱側彎及監察病情和療效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套便攜式成像系統,有助及早發現青少年的脊柱側彎問題,並頻密監察側彎情況,以便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治療。這套獨特創新的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名為「Scolioscan Air」,設計輕巧,提供無輻射的脊柱側彎評估,能準確、安全地在學校及社區進行大規模篩查,且符合成本效益。 便攜式Scolioscan Air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研發,今年四月於日內瓦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奪得三項獎項:俄羅斯特別大獎、評判特別嘉許金獎,以及優異獎。 脊柱側彎是青少年常見的脊柱疾病,估計香港有3%至5%青少年有此問題,近年發病率更見上升。1 最近一項在廣州進行的研究顯示,14至15歲少女患脊柱側彎的比率高達13.8%。約15%患脊柱側彎的青少年病情會惡化,當脊柱出現中度或嚴重彎曲,便需要佩戴背架或做手術治療,因此,在學青少年在發育期間盡早發現及定期檢查脊柱側彎十分重要。目前X光檢查是評估脊柱側彎的臨床標準,然而,輻射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理大研發脊柱側彎成像科技 研究團隊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及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永平教授帶領,他表示,團隊建基於理大多項創新的三維超聲波成像技術,進一步研發出Scolioscan Air系統。理大於2016年已將此技術產業化,成為供診所應用、重約150公斤的醫療儀器,商標定名為「Scolioscan」。 Scolioscan無輻射、比現有X光成像技術更具成本效益,適合大規模篩查脊柱側彎,患者亦可頻密地接受跟進檢查。臨床實驗證實這創新科技非常可靠,其量度脊柱彎度的準確率可媲美X光檢查。2 3 此外,這科技能取得患者不同姿勢、不同體位的脊柱影像,又能提供椎骨旋轉和有關肌肉的資料,兼且可以構建三維脊椎模型,為脊柱畸形進行三維分析,而目前普遍使用的X光成像系統均沒有這些功能。Scolioscan 還可應用於預測脊柱側彎病情及監察治療成效,從而協助醫護人員為每個患者量身訂做個人化的治理方案。 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大型篩查 研究團隊最近利用這創新科技研發出一套僅重5公斤的Scolioscan Air。鄭教授表示:「這項發明令我們可以隨時帶同儀器到任何地方,為青少年提供大規模篩查服務,有助推行以學校為本的脊柱篩查,及早找出問題、安排治療,以防脊柱側彎惡化導致嚴重痛楚及其他健康問題。此外,醫護人員為已發現有脊柱問題患者提供非手術的療治時,亦可在療程期間隨時應用Scolioscan Air作出實時評核,從而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Scolioscan Air由三部分硬件組成:i)一個便攜式無線超聲波探頭,底部安裝有光學標記; ii)一部深度相機;以及iii)一部筆記本或平板電腦。光學標記及深度相機取代了Scolioscan的空間傳感器,儀器的體積憑藉這原創技術得以大幅縮小。 此外,研究團隊早前研發的超聲波圖像三維重建、顯示及測量技術,包括全自動量度彎度的方法及分析三維脊柱畸形的軟件,均可應用於Scolioscan Air。 新研發的Scolioscan Air三維空間追踪方法準確度高,可媲美Scolioscan,其技術上的兼容性有利它更快轉化成商品,供普遍使用。Scolioscan Air的物料成本、尺寸和重量都大大低於目前的掃描系統,所有組件可放進手提箱,方便攜帶。 Scolioscan自2016年先後在不同國家註冊成為醫療儀器,包括歐盟和澳洲,理大及合作公司已為相關技術在全球取得或正申請共23項專利。這套供診所使用的儀器,已在香港、澳門、中國內地、荷蘭、澳洲、意大利等安裝,至今已為4,000多名脊柱側彎患者提供檢測。 理大研究Scolioscan Air的團隊成員包括 : 孟強先生、楊德先生、許志豪先生和黃曜恒先生。 註: 「Scolioscan Air」影片(只具英文版本):- https://youtu.be/UQEWbaE3aOU   *****完***** 1. Fong ,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f 94401 children followed for 10 years eXhibits sustained effectiveness of scoliosis screening. Spine Journal. 2015;15:825–33 2. Zheng et al. A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udy for Scolioscan: a radiation-free scoliosis assessment system using 3D ultrasound image. Scoliosis and Spinal Disorders (2016) 11:13 3. Brink et al. A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udy for different coronal angles using ultrasound imaging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The Spinal Journal 18(6), 2017.

2019年5月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工程學院

理大與澳門電訊攜手推動澳門發展成便利旅遊的智慧城市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澳門電訊有限公司(澳門電訊)今日簽訂諒解備忘錄,以空間大數據分析的方式,研究到澳門旅遊的人士的需求和喜好,以改善澳門旅遊業的服務,並以創新服務為遊客帶來更佳體驗。 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儀式在理大校園舉行,由澳門電訊策略方案副總裁鄭玉平女士與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史文中教授代表簽署。 史文中教授表示 :「理大致力發展與智慧城市相關的尖端技術研究,包括空間大數據分析﹑智慧導航和定位,以及智慧感知。理大轄下設有智慧城市及空間大數據分析實驗室(智慧城巿實驗室),旨在開發相關技術並轉化供業界應用。是次合作令香港的學術機構和澳門業界擕手,不但有助促進澳門發展智慧城巿,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而且更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內發展智慧城市的試驗平台。」 雙方今次合作旨在開發適用於搜集及分析遊客活動模式的方案,其中包括優化無線熱點(Wi-Fi)設施、研發數據挖掘技術和工具,以及研究流動通訊及Wi-Fi服務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以改善澳門的城市規劃及旅遊業管理。 理大將透過智慧城巿實驗室的研究專才和設施,開發機器學習的科研模型,以分析從使用者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而預測使用者對電訊服務的滿意度,以優化電訊設施和服務。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又會透過挖掘遊客活動模式的時空數據,識別不同類型的遊客(例如個人或團體旅客;或是商務或休閒旅行等),再因應不同遊客類型的活動模式,針對性地提供更佳的遊覽澳門方案,從而提升旅遊體驗。 鄭玉平表示,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海量數據下,數據分析將變得更為複雜和迫切,是次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是希望能夠藉助其先進的大數據分析和處理的模型、算法和平台,得出客戶需要的智能服務趨勢,進一步推動「數碼澳門」智慧城市發展。 澳門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2018年吸引了超過三千五百八十萬遊客,這些大數據將有助理大研究人員開發和提出適用於當地發展智慧城市及旅遊業的方案。澳門電訊將更能掌握各地旅客的旅遊次數、熱點及停留時間等資料,從而為不同組別的旅客安排相關訊息內容。今次研究將有助預測旅遊業的整體發展,及其與經濟和公共政策之間的互為影響;同時亦促進開發一些智能應用程式和服務,為旅客提供更個人化的資訊。   *****完*****

2019年4月30日

聯繫國際 建設及環境學院

理大主辦大灣區可持續城市發展轉化研究論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於4月26至27日主辦了「大灣區可持續城市發展轉化研究論壇」,滙聚不同國家的學者及科研人員,共同商討與可持續城市發展有關的研究結果及最徍的實踐方案,尤其是在智慧城市、智慧出行、智慧建築、能源、環境、城市信息與減災等城市基建規劃的議題上作出探討。論壇亦討論了發展大灣區時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在跨界別合作時共創雙贏方案。 論壇的開幕儀式由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蔣建湘先生,以及香港建造業議會主席陳家駒太平紳士主持。出席論壇的著名學者眾多,當中包括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学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周成虎教授、香港大學葉嘉安教授,以及理大候任校長滕錦光教授。 陳正豪教授在歡迎辭中說:「理大一直把可持續城市發展的研究視為我們首要任務之一,並積極利用我們在建築、能源、環境、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學和城市災害緩解等領域的研究優勢,支持發展大灣區。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將可以把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有利於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應用。」 論壇亦邀得英國皇家工程院三位院士發表主題演講。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榮休教授David NETHERCOT教授闡述技術「轉化」乃是科研的基礎部分,尤其是在土木工程學領域上。英國卡迪夫大學榮休教授Roger FALCONER教授談到建立城市防洪模型及天災風險,以及研究在洪災中路面車流和人流的計算方程式和應用所面對的重大挑戰。同樣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Richard JARDINE教授則重點講述在海上岩土工程學領域上聯同業界開展海上基地的研究,如何對業界、社會和環境帶來好處。他引述一個經典例子,就是英國透過安裝全球最大的海上發電裝置和應用對先進基地的研究技術,較興建新核電廠節省了約一半成本,因此,他鼓勵大灣區和東盟其他國家的岩土工程師積極考慮這方向的新發展。 發表主題演講的本地講者之中,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林世雄工程師。他指出大灣區為香港建造業提供不少機遇,會帶動龐大的投資需求及強勁經濟增長,本地建造業應抓緊良機,為大灣區其他城市提供優質專業服務。另外,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先生亦分享了其親身經驗,以港珠澳大橋的工程為例,顯示大灣區城市之間如何進行創新科技合作。 除主題演講外,論壇亦在下午安排了三個分組討論環節,涉及多項議題,包括環境、大氣及能源、智慧城市、智慧出行及智慧建築。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徐幼麟教授認為,論壇得以成功實有賴眾多卓越講者的共同努力。他說:「我衷心感謝在論壇上發表報告的講者,尤其是特意撥冗前來分享工作成果、經驗和觀點的主題講者。」 是次論壇為期兩天,由香港建造業創科基金資助,並獲多個專業團體及本地與內地大學鼎力支持。在約六百位參加者中,逾三十人為政府官員,超過二百位為業界內的專業人士,內地亦有接近一百八十位嘉賓,出席者均感獲益良多。   *****完*****

2019年4月29日

聯繫國際 建設及環境學院

理大表揚九位傑出校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頒發第十二屆「傑出理大校友」榮譽予九位成就卓越的畢業生,以表揚他們在所屬行業的傑出表現及成就,以及對社會和母校的重大貢獻。頒獎典禮將於二零一九年四月三十日(星期二)舉行。 九位獲選者分別為(按英文姓氏排序): 朱鎮安先生(拾月堂共同創辦人) 劉敏昌博士 (白普理寧養中心、沙田慈氏護養院及沙田醫院行政總監) 劉炳章測量師, GBS, JP (伯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成員) 李錦雄工程師 (科研集團創辦人及主席及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成員) 雷震寰先生(著名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及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吳俊霆先生(健衡物理治療及專項訓練中心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沈施加美女士 (卓佳集團及卓佳專業商務有限公司香港及離岸地區副主席及卓佳中國管理委員會委員) 譚祖德先生(聯志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 王銳強先生(尚乘集團副董事長) (獲選者的簡歷可參閱附件) 兩年一度的「傑出理大校友」選舉由理大及理大校友會聯會合辦,目的是公開表揚在所屬行業表現出色,以及對社會和母校有傑出貢獻的理大畢業生(包括前香港理工學院、香港工業專門學院及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的畢業生)。 「傑出理大校友」選舉於一九九六年首次舉辦,至今已是第十二屆,過去曾表揚超過七十位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傑出校友,均是理大培育專才的良好例證。 是次選舉的評審團主席為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羅仲榮博士 ,其他成員包括(排名按英文姓氏序):傑出理大校友協會前副會長陳重義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大鴻輝興業有限公司主席梁紹鴻博士、香港家庭福利會會長李家祥博士、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郭振華先生,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校友會聯會會長王振邦先生。   *****完*****

2019年4月24日

活動 其他

理大揚威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囊括18獎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為港爭光,成為香港代表團的大贏家之一,在香港代表團奪得的九項特別大獎中,四項由理大囊括。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被公認為世界上同類活動中最重要的專業展覽,理大今屆共奪得18項獎項,包括四項特別大獎、兩項評判特別嘉許金獎、三項金獎、兩項銀獎,以及七項優異獎。 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表示:「理大的專家學者在科技研發方面展現非凡實力,我們參與日內瓦發明展的七個項目中,大部分都奪得多個獎項。大會藉此表揚這些項目在創新領域上表現出眾。理大在科技創新方面不斷開拓新領域,以期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造福人類。」 理大於今屆展覽獲獎的發明應用範疇廣闊,涵蓋醫療保健、可穿戴電源、環境保護、智能城市、紡織業及精密製造等多個領域,反映理大在創新與科技研究方面實力雄厚、成就卓越。獲獎的七項科研項目如下(各項目詳情載於附件): 項目 得獎者 獎項 聰明眼:人工智能紡織品檢測系統 紡織及服裝學系 黃偉強教授 兩項特別大獎 (意大利代表團特別大獎、羅馬尼亞克盧日納波卡工業大學特別大獎) 評判特別嘉許金獎 優異獎 聰明眼:人工智能紡織品檢測系統 [發明者:紡織及服裝學系黃偉強教授] 影片(只具英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g5OBsySMA 「聰明眼」於「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奪得四項獎項 黃偉強教授展示「聰明眼」的實際應用操作 用於檢測脊柱側彎的無輻射便携式三維超聲成像系統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鄭永平教授 特別大獎 (俄羅斯特別大獎) 評判特別嘉許金獎 優異獎 用於檢測脊柱側彎的無輻射便携式三維超聲成像系統 [發明者: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永平教授(右三)] 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胡曉翎博士 特別大獎 (波蘭專利局特別大獎) 金獎 優異獎 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 [發明者: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胡曉翎博士] 影片(只具英文版):https://youtu.be/IICTvXjyscw     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 高能量密度柔性織物鋰電池 紡織及服裝學系 鄭子劍教授 金獎 兩項優異獎 高能量密度柔性織物鋰電池 [發明者:紡織及服裝學系鄭子劍教授(左)] 高效熱能回收間接蒸發冷卻器 屋宇設備工程學系 楊洪興教授 金獎 高效熱能回收間接蒸發冷卻器 [發明者:屋宇設備工程學系楊洪興教授(右)] 用於精密製造的曲率自適應多射流不規則曲面拋光系統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張志輝教授 銀獎 兩項優異獎 用於精密製造的曲率自適應多射流不規則曲面拋光系統 [發明者: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張志輝教授(左三)] 基於工業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機器化倉庫管理系統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李嘉敏博士 銀獎 基於工業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機器化倉庫管理系統 [發明者: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李嘉敏博士(左)] 影片(只具英文版): https://youtu.be/1-o6tBhEHOU 由先進智能機械人演算法控制的機械人 「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4月10日至1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吸引來自超過40個國家/地區的逾800個參展單位參與。發明展獲瑞士聯邦政府、日內瓦市政府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贊助。詳情請閱覽大會網頁www.inventions-geneva.ch。

2019年4月14日

成就 企業發展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