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多名学者科研和教学出众 获国家级奖项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三位学者近期获颁国家级奖项,以表扬他们在教学及科研的超卓成就。 同属建设及环境学院的丁晓利教授及夏勇教授,分别获国务院颁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而康复治疗科学系魏佩菁博士亦刚获得国家教育部颁发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 国家科技进步奖授予在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专案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及组织。丁晓利教授以「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赢得奖项。该研究项目有助推进 InSAR 技术。InSAR 是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为最重要的卫星遥感技术之一,尤其适用于监测地面和基础设施变形,包括与地震、山体滑坡、建筑施工和结构健康状况相关的变形情况。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广东省地质测绘院和长安大学亦有派员参与是项研究。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科研人员。夏勇教授以「长大跨桥樑安全诊断评估与区域精准探伤技术」项目获奖。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三十多座国内外桥樑及摩天大楼,包括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该大厦是中国最高的建筑物。华中科技大学和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亦有参与是项研究。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表彰个人或团队在教育教学理论或实践方面有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显着成效。魏佩菁博士是首批获颁这项全国最高教学殊荣的香港学者之一。 魏博士致力于心肺物理治疗专科的研究和教学。为了增进学生在临床实践时的信心,魏博士设计了多项创新的教学方法,包括将课堂改装成「病房」,令学生在模拟病房内应用其专业知识。 理大暂任校长陈正豪教授说:「这些奖项正正彰显了理大学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积极投入及超卓能力。而他们对理大实践其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愿景亦大有帮助。」   *****完*****

2019年2月12日

成就 建设及环境学院 | 医疗及社会科学院

理大研发创新纳米包膜技术提高人体摄取DHA、促进幼儿脑部发育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发布创新纳米包膜科技研发的成果,是项技术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的研究团队研发。研究针对二十二碳六酸(docosahexaenoic acid / DHA)在体内的传送和被人体吸收方面未能达到理想的果效,因此,研究团队采用这种纳米包膜的技术,以提升母体及胎儿对DHA的吸收。 DHA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母乳和鱼油的奥米加3脂肪酸,是促进脑部功能和发育的重要营养素。DHA主要可从日常饮食中吸收,而母亲在怀孕期间,会透过胎盘把DHA传送至胎儿。然而,对于难以从正常饮食中吸收足够DHA的人士,尤其是怀孕后期的妇女、幼儿、癌症患者或认知能力下降的人士,便需考虑服用DHA补充品。DHA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在酸性环境下容易氧化和降解,因此,经服食补充品所摄取的DHA,能否在体内有效地传送及被人体吸收,仍是科研人员一大挑战。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王奕博士、该系教授黄文秀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研发了以纳米包膜包裹鱼油的创新科技,令DHA免受氧化。团队采用玉米醇溶蛋白(zein)— 一种可食用的玉米蛋白,作为模仿乳脂肪球膜的包膜材料,这纳米包膜以壳核结构,在胃部整个消化过程中保护鱼油中的DHA免受胃酸降解,令DHA有效地在体内传输,从而促进脑部、肠道及胎盘摄取DHA。 王奕博士表示:「我们创新研发的纳米包膜科技,证实能有效防止DHA在体内氧化,因此能改善吸收,提升DHA的功效。研究亦显示这科技有助突破脑血管障壁,即是血管和脑之间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大脑的屏障,将DHA传送至脑部,我们相信这科技将来可进一步应用于提升针对脑部的药物的传送,例如用于治疗认知障碍症或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药物。」 母体组织中的DHA 理大的研究团队为测试纳米包膜科技是否有效提升人体对DHA的吸收,在怀孕老鼠及它们的后代进行一系列实验。 两组怀孕老鼠,每组六只,分别餵饲普通鱼油,以及由zein纳米包膜包裹的鱼油。结果显示在纳米包膜鱼油组中,十二指肠和空肠(负责吸收大部份营养的小肠的上两部分)的DHA含量,显着高于普通鱼油组(见附录图一),显示DHA受包膜结构保护,在胃部酸性环境中没有受氧化及降解,因而能传送致老鼠小肠的上两部分才释放出来。 至于怀孕老鼠脑部的DHA含量,纳米包膜鱼油组亦显着较高(见图二),结果反映纳米包膜鱼油突破了脑血管障壁,更有效地传送DHA至脑部。 后代组织中的DHA 研究团队亦利用怀孕老鼠的后代进行追踪研究。老鼠分为六组、每组十只,各组有不同的餵饲方法:1) 没有餵饲鱼油、2) zein组、3) 低剂量普通鱼油组、4) 高剂量普通鱼油组、5) 低剂量纳米包膜鱼油组、6) 高剂量纳米包膜鱼油组。 结果显示,其中三组,包括:高剂量普通鱼油组、低剂量纳米包膜鱼油组、高剂量纳米包膜鱼油组在探索新物件的时间均多于其他三组(见图三),代表它们对新事物更好奇,且有较佳记忆及学习能力。 高剂量纳米包膜鱼油组的脑部海马体(主宰长短期记忆、空间定位能力)有较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 (见图四);BDNF是由DHA激活的蛋白质,对维持脑神经元存活,以及促进新神经元的生长及分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Y型迷宫实验中,这组老鼠的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显着优于其他组别(见图五)。 这项研究获香港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医疗卫生研究基金,以及深圳巿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资助。   *****完*****

2019年1月30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理学院

理大与中科院两所联合实验室正式开展合作研究「应用数学」及「大湾区环境污染」

香港理工大学 (理大) 与中国科学院(中科院)辖下两所研究机构 —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及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联合实验室」,今天假理大校园进行揭幕典礼,象征两所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两所实验室为: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主任:袁亚湘院士、陈小君讲座教授);以及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主任:王新明研究员、李向东讲座教授)。 两所联合实验室将透过理大与中科院研究机构的优势互补,在拓展科研前沿、知识转移应用,以及人才培育方面相互协作,于应用数学及环境保护领域上,为大湾区及社会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去年十一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将成立「联合实验室资助计划」,拨款资助香港二十二所获中科院认可的联合实验室,当中与理大合作成立的占三所,包括理大与地球环境研究所于2013年成立的「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今天正式开幕的两所联合实验室。 理大暂任校长陈正豪教授在两所联合实验室开幕典礼致辞时表示:「理大与中科院多年来在科研合作方面基础深厚,今天再共同成立两所新的联合实验室,不单是对理大的应用数学及环境科学专家研究成就的肯定,更将集合彼此的优势,加强研究,配合国家发展。我们期望未来与中科院继续合作,为香港和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先生致辞时提到中央明确表示支援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中科院在香港设立院属研究机构。他说: 「理大是中科院的亲密合作伙伴, 联合实验室是加强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双方已共建了『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且已取得一定的合作成果,希望新增的两个联合实验室彼此协同发展,互利合作,在大家共同关注的基础和应用数学、环境治理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特别是围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援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内地和香港的互补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 出席揭幕典礼的一众嘉宾包括: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小山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徐义刚院士、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郑晓年先生、中科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李芳芳女士、中科院预算制度处处长罗雯女士、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卫炳江教授、理大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黄永德教授、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徐幼麟教授,以及合办两所联合实验室的中科院研究机构与理大院系的要员。 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理大在最优化计算方法、计算数学及生物科学等领域,各有优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拥有国家唯一一所「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而理大的「大数据分析中心实验室」收集的有关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健康护理的大数据,能为资料分析建模及演算法检验提供难能可贵的资源。双方正好透过优势互补及共享资源,合作复盖应用数学的多方位研究方向。 「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未来将大力发展应用数学的演算法基础研究,包括最优化计算方法、张量计算、多物理场计算等范畴;推动统计学和金融数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进一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理大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各有所长,加上双方位处大湾区的地理优势,正好配合国家的大湾区发展战略,为应对大湾区发展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污染和改善生态方面,合作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援,以期从监测、预防、整治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区内的环境与健康质素。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未来的重点研究范围包括: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群的环境与健康、城市土地各种污染的综合整治、新农村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河口与沿海地区的生态治理等。   *****完*****

2019年1月28日

联系国际 理学院 | 建设及环境学院

理大科研成果商品化 ‧ 控制近视隐形镜片走进大湾区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繼去年授權初創企業「視覺科技有限公司」(Vi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 VST)將理大研發的「光學離焦」控制近視技術商品化,在香港市場推出「光學離焦」軟性隱形眼鏡(Defocus Incorporated Soft Contact / DISC)後,今日再授權VST將DISC產品供應大灣區以及中國其他地方,意味著由理大研發、能夠減慢兒童近視加深的科研成果將可惠及國家的兒童及青少年,協助他們改善視力問題。 光學離焦技術已取得中國內地、澳洲、美國及歐洲多個國家的專利。DISC鏡片是一種軟性多區域鏡片,既可提供清晰的視野,同時亦能將模糊及不對焦(離焦)的影像投影到視網膜上,以減慢近視患者眼軸的生長。根據理大進行的臨床測試顯示,DISC鏡片能夠有效減慢8至13歲香港學童的近視加深速度達60%。 VST去年將DISC鏡片推出香港市場,反應理想。今日將推出一日即棄DISC鏡片       (DISC – 1 Day),為用家提供多一個選擇。VST在取得理大授權進軍內地市場後,將夥拍Daylite Vision Care Ltd.為DISC – 1 Day展開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申請中國認證程序,預期一年內便可以將產品供應內地的DISC認可驗配中心,初期會於大灣區各城市推展,進而拓展至全中國。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謝欣然博士表示:「我們成功將嶄新的光學離焦技術商品化,使不少香港學童受惠;我們熱切期望這項科研產品可以進軍大灣區及國內其他城市,協助國家應對日趨嚴重的兒童及青少年近視問題。」 VST是一家由理大校友成立的本地初創公司,曾獲科技園—理大科技培育基金(TIF)及理大科技領航基金(TLF)的資助,專門開發及銷售改進視力的產品,是香港第一間公司以專業度身訂造的模式生產和供應軟性近視控制鏡片。VST按理大的授權安排,向加盟成為DISC認可驗配中心的光學診所、按視光師的要求提供DISC鏡片。 VST創辦人及總監梁子文先生表示, DISC鏡片在香港推出一年來,廣受驗配中心歡迎,但由於訂製需時(約兩周)、每三個月需驗配一次、又需每日清洗護理鏡片,部分用家希望有更方便的產品。「VST因此研發出新一代產品DISC – 1 Day,為用家提供多一個選擇。 DISC – 1 Day具即驗即配即有、每日即棄、無需護理的優點,而且是現時市面上同類產品中,近視矯正度數最高而兼備防紫外光功能的,其矯正度數高達10.00D。」 VST曾以初創科技企業身份參加理大TIF和TLF計劃,共獲得160萬港元資助(包括配對基金),兩項計劃的資金均來自香港政府創新科技署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理大一向積極推動技術和知識轉移,亦致力促進創業文化及支持創業者,除了推出各類種子基金資助初企項目,更在理大香港校園及深圳產學研基地成立InnoHub,為創業者提供共享工作空間;設立初創諮詢中心,安排駐校企業家提供指導;並為創業者舉辦工作坊、提供與創業培育機構負責人和投資者會面聯繫的機會等。隨著特區政府積極推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理大亦希望在大灣區進行更多科研創新及知識轉移的工作。   *****完*****

2019年1月21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医疗及社会科学院

理大与雇主携手培育明日栋樑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举行「伙拍业界雇主 成就明日栋梁」午餐会,旨在与雇主加强伙伴合作关系,约220家来自不同行业的本地及跨国公司派员出席,当中包括金融﹑工程﹑建筑﹑物流﹑医疗保健和酒店业等。 理大很荣幸获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先生担任午餐会主礼嘉宾,并发表讲话。 张先生说:「政府的愿景明确,要进一步发展香港,实现高增值和多元化经济。为此,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广阔视野﹑配备不同技能和掌握国际事务的优秀人才,以维持竞争力,为香港的多元化发展作出贡献。」 他说:「我得悉大学对政府推动创新和科技的呼吁作出积极响应,并计划提供更多跨学科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我感到十分欣喜。」他又表示:「我相信理大与政府及商界的伙伴关系将不断加强,而理大的毕业生将在各方面都表现卓越。」 理大暂任校长陈正豪教授也藉此向在场雇主分享理大的教育理念。他说:「理大透过整全的教育,向学生传授重要的学识及正确的价值观,致力培育学生成为明日领袖,令他们具备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拥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于理大的课程中,有超过10个为获资助大学中独有,包括:航空工程﹑设计﹑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时装及纺织﹑土地测量和地理信息﹑可持续结构与消防工程﹑视光﹑职业治疗﹑物理治疗﹑放射学和运输系统工程学。理大不少科目都在大学排名中跻身世界前50名;例如根据QS大学排名,理大的土木和结构工程学科在世界中排名第10,而酒店和休闲管理学科更在世界中排名第3。此外,在韩国高丽大学商学院公布的「世界商学研究排名」中,理大工商管理学院在亚洲位列第3、全球排第17。 理大不时开设全新课程,以配合全球发展及各行各业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 理大于2019学年推出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荣誉)理学士学位课程,可有助提供数据分析专家﹑软件工程师和机器学习工程师等,满足巿场对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的殷切需求。理大的毕业生都做好充分准备,以面对全球的挑战,及迎接未来国家在「一带一路」和大湾区策略所带来的机遇。 理大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充分说明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4,671名毕业生中,约有4,000名毕业生填回问卷。截至2017年12月,超过83%的受访者已获聘/自雇,另外有超过6%受访者继续进修。超过92%的毕业生于9月底已获得了最少一份聘书,部份课程的毕业生月薪可高达32,000元。 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在致答谢辞中多谢雇主与理大携手,合力培育新一代。她呼吁雇主继续与理大通力合作,让毕业生能为香港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并为社群和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完*****

2019年1月18日

活动 其他

理大动员跨学科专家支持国家历史性登陆月背任务

(2019年1月14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支持国家正在进行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项目(「嫦四」),其探测器已于今年1月3日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创全球历史先河。理大的先进技术获应用于是次登月任务,包括设计和开发先进的「相机指向系统」,并以创新的月球地形测绘和地貌分析技术研究探测器着陆点的地理特征。 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卫炳江教授说:「理大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并为国家的探月任务作出贡献,尤其这次任务是在月球背面登陆,是人类史上首次的创举。理大高度重视这项任务,动员不同学科的专家和资源,确保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的仪器符合太空任务的严格要求。」 研究着陆点地貌特征 为实现全球首次以在月球背面着陆为目标的航天任务,选取具有科学价值而又安全的着陆点至关重要。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教授吴波博士自2016年3月起便率领团队为「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形及地貌特征及分析」进行研究。 该团队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资助,从不同的数据源搜集了大量的月球遥感数据,为两个候选着陆区创建了高精确度和高解像度的地形模型,其中一个着陆区正是现时嫦娥四号的登陆地点,即位处月球背面南极 ─ 艾特肯盆地内的卡门撞击坑。 吴博士及其团队为嫦娥四号任务研究的两个着陆区面积分别约有1,500平方公里,约等于香港总面积的1.4倍,并详细分析其地形坡度﹑地形对太阳日照遮挡和对中继卫星通讯遮挡的情况﹑撞击坑分布﹑岩石多少程度,以及该区域的地质历史。这些分析有助团队就选取着陆点提出可靠而具实证基础的建议。 该团队在候选着陆区收集了超过40万个撞击坑及逾2万块岩石的信息,并分析该处地形表面﹑计算斜坡的坡度,以选取相对平坦的地点供探测器安全着陆。团队必须仔细考虑着陆区的岩石数量及每一块的体积,因为部份巨石直径可达35米,足以阻挡月球车的行走路线,而小石块则可能卡进车轮,影响月球车的活动。 吴博士说:「嫦娥四号的登陆点位于月球背面,无法与地球透过无线电直接通讯。此外,着陆区的地形表面也崎岖不平,高度差异可达16公里,因此探测器登陆时需采取几乎垂直的下降方法。凡此种种皆令这次任务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 针对地形对太阳日照遮挡和对中继卫星通讯遮挡情况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要确保着陆器和月球车上的太阳能板获得足够的日照充电,以致两者上的科学传感器能顺利运作,确保两者能清楚接收地球上控制中心的指挥信号,并能顺利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 嫦娥四号于2019年1月3日着陆成功后,吴博士的团队又随即联同五院投入工作,要尽快找出着陆器的准确位置,并分析该着陆点的地形对太阳日照遮挡和对中继卫星通讯遮挡的情况,为着陆器和月球车的接续连串行动作出更好的部署。 吴博士对于能参与这次任务感到兴奋,他说:「我在投入测量专业之初,从没想过自己能参与探月工程;但原来敢于踏出新的一步,一切皆有可能。」 相机指向系统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精密工程)兼副系主任容启亮教授亦带领团队协助五院共同为嫦娥四号开发了「相机指向系统」,为国家的探月工程作出贡献。 「相机指向系统」重2.8公斤,长85厘米﹑阔27厘米﹑深16厘米,安装在嫦娥四号着陆器的顶端,能够垂直移动120度,并可以左右旋转350度,以及在月球引力(即地球地心吸力的六分之一)下正常运作。它主要协助拍摄月球图像,以及帮助控制中心指挥月球车的活动。 「相机指向系统」的设计极为精密,所有电子部件、讯号线和电线都安装在仪器外壳内,以抵受严苛的太空环境,确保设备在登陆月球后能实时正常运作。为此,仪器内部必须精心设计,其结构复杂而精细,必须制作严谨,才能安装和保护所有电线。因此,丰富的多轴加工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完成这个项目的必要条件。 由于月球背面辐射量高,又暴露在温差极大的情况,因此「相机指向系统」的外壳表面必须进行加工润饰和处理,以反射辐射和热量。另外,为免出现腐蚀和生锈,其设计必须尽量减少组装部件和接合点;因此,在设计时间中已将许多部件合并为单一部件,而在加工生产时亦要将不必要的材料从单一固体材料中移除。凡此种种都令制造过程变得极为复杂和耗时,需要高精确度的加工技术和知识才能完成。 「相机指向系统」在理大工业中心精心研制出来。工业中心是项目的重要成员,在生产航天仪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仪器的设计及功能特点能符合严格的要求,以应付太空特殊的情况。 容教授表示:「我很自豪能够参与人类首次登陆月背的任务。我将继续为国家的太空探索努力不懈。」 继续支持国家太空任务 理大的专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支持国家的月球探索任务。容启亮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相机指向系统」于2013年嫦娥三号(嫦三)升空时首次获国家采用,是第一个由香港制造及开发﹑并获国家采用参与探月计划的仪器。在嫦三和嫦四两次任务中,「相机指向系统」在探测器着陆后均按计划顺利运作,验证了其功能和表现能通过严格考验,完全符合任务的要求。 吴波博士的团队也为2013年嫦三探月进行着陆区的地形测绘和分析,为选取着陆点的策略性规划作出了贡献。 副校长卫炳江教授续称:「理大在太空项目所交付的成果水平极高,印证了理大在创新和技术方面的能力。我们贯彻理大在研发的精神,将实验室的研究项目,转化为具影响力的应用方案。未来,理大仍采用跨领域的方式,结合校内不同研究团队的实力,积极响应国家需要,为国家的太空探索工程,研制出精密、合适而具实效的方案。理大继续参与国家航天的项目包括,嫦娥五号的月球任务,以及国家稍后进行的首次火星探索任务。」   *****完*****

2019年1月14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建设及环境学院 | 工程学院

理大1月12日举办「授课式深造课程资讯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2019/20年度将开办九十个授课式深造课程,现接受入学申请。 理大致力开办多元化及高质素的课程,培育人才以切合社会及业界不断发展的需求,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新学年,理大将会开办多个理学硕士新课程,范畴遍及环球食品安全管理及风险分析、会计及金融分析、商务分析;并且重组部份课程,例如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管理及巿场学系的课程。 理大将于2019年1月12日(星期六)下午2时至6时,在校园举行「授课式深造课程资讯日」,为有意报读人士提供最新资讯。当日,理大辖下八所学院将举办共八十多项课程讲座和谘询活动,八所学院为: 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建设及环境学院; 工程学院; 医疗及社会科学院; 人文学院; 设计学院;及 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有关「授课式深造课程资讯日」详情,请查阅:http://www.polyu.edu.hk/tpginfoday。 课程资料及入学申请程序:https://www.polyu.edu.hk/study。 各学系将根据报名的先后次序处理入学申请并分配学位,有意报读人士宜尽早递交申请。 资讯日查询热线:(852) 2333 0600 资讯日查询电邮:asevents.enquiry@polyu.edu.hk

2019年1月7日

教与学 教务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