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及「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共同揭幕 深化产学研联动 构建深港科技枢纽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前海管理局)支持下,成立「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及「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协力构建深港科技枢纽,深度融合两地产业发展。两中心今天於深圳前海举行揭幕仪式,并与业界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促进产学研联动。此外,「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前海赛区」亦正式启动,汇聚顶尖创科创业人才,加速科研项目落地。 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深圳市委常委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及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先生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委员及前海管理局副局长文娉女士丶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以及一众嘉宾共同见证下,分别为两所中心进行揭牌仪式,标志着两所中心正式落地前海。 滕锦光教授致辞时表示∶「理大致力科研创新,以知识转移和创新生态培育为基石,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至今已培育逾600家初创企业。两所中心落户前海是理大与前海管理局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里程碑,透过整合港深两地和大湾区的资源与优势,推动前沿交叉学科技术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协作,为大湾区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搭建桥梁和平台,培养高层次科技政策人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 文娉女士致辞时表示∶「理大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在人工智能丶可持续建筑丶医疗科技等领域享有盛誉。前海与理大合作正当其时丶恰逢其势,此次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丶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双中心落户,是深港携手推进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前海将聚焦中央要求丶湾区所向丶香港所需丶前海所能,与理大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深港跨境技术转移丶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方面持续发力,助力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 凭藉理大的雄厚科研实力,「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将聚焦人工智能传感器与制造丶智慧医疗与健康丶创新设计等高新科技领域;透过促进产学研合作,汇聚顶尖科技资源;其辖下的「港理大前海创业中心」将积极孵化创科企业,以前沿科技带动地区产业升级。至於「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则致力推动跨学科和具影响力的研究,专注构建高端科技政策智库平台,聚集深港专家和学者,为大湾区的创科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两所中心将发挥协同效应,拓展前沿科技,培育创科人才,加速项目投入深港产业发展。 为携手构建前海创科生态圈,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分别与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和三家创投机构,包括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丶弘毅投资及汉能创投签署合作备忘录。此外,理大亦与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丶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同场启动的「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前海赛区」获策略夥伴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支持举办,旨在为创科人才及初创企业团队打造全方位发展平台。参赛者将就人工智能结合智能建筑丶元宇宙丶扩增实境/虚拟实境丶智能穿戴及大健康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以应对市场挑战。中建科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兼总经理杨书华先生致辞时表示,比赛通过设立专项赛道,提供场景和产业等资源,结合建筑场景深度挖掘人工智能丶元宇宙等创新应用,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期待以赛事为纽带,加强与理大在科研专案攻关丶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探索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 主题演讲环节中,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丶星岛新闻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蔡晋博士,以及理大内地发展总监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员陆海天教授,分别就联合人才培育与科研成果转化如何助力两地创新迈向新台阶,以及理大科技创新在前海的应用和实践分享真知灼见。 赵汝恒教授致谢辞时表示:「双中心的落成是政丶产丶学丶研丶投各界领袖的多维度合作结晶,构建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周期转化生态。其中,今天参观的『智法数科有限公司』正是由理大孵化并成功落户前海的科创企业,验证了双中心为理大科创团队在前海从研发丶商品化到拓展和融资提供全面的支持。」 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建科工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滕锦光教授(後排左二)丶赵汝恒教授(後排左一)丶杨书华先生(後排右二)及中建科工集团副总经理蒋礼先生(後排右一)见证下,由魏敏晨教授(前排左)及中建科工创新研究开发院院长李任戈先生代表签署(前排右)。 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与三家创投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由魏敏晨教授(左一)与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一部总经理刘翔先生(左二)丶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杨昕宇先生(右二),以及汉能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张巍先生(右一)代表签署。 理大与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及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签署合作备忘录。由赵汝恒教授(中)丶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陈民先生(左),以及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全国政协委员王明凡先生(右)代表签署。 滕锦光教授(右六)及赵汝恒教授(左六)联同一众理大代表为「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左图)及「港理大前海创业中心」(右图)举行实地揭牌仪式。 蔡晋博士分享联合人才培育与科研成果转化如何助力两地创新迈向新台阶。 陆海天教授分享理大科技创新在前海的应用和实践。 ***完***

2025年5月23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香港工程院与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合办香港工程科技奖颁奖典礼暨杰出讲座 表彰工程创新卓越成就

由香港工程院主办丶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协办的香港工程科技奖颁奖典礼暨杰出讲座昨日假理大校园圆满举行。是次活动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莅临,联同香港工程院院长陈兆根博士丶香港工程科技奖遴选委员会主席兼理大顾问委员会成员梁广伟博士主礼,以及香港工程院副院长丶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及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一同出席。活动吸引一众政府丶业界丶学术及科研机构代表参加,共同见证得奖者在香港工程科学及技术领域的成就。 香港工程科技奖踏入第三届,今年特别邀请政府部门及更多研发机构参与提名工作,提名数量创历届新高,反映奖项获得工程科技界的广泛支持与关注。经遴选委员会严谨评审,六位杰出个人及团队脱颖而出,获表彰其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 陈兆根博士主持典礼并致欢迎辞,他赞扬本年度得奖者的卓越才华与贡献,并表示:「我们期望香港工程科技奖能在业界与学术界获得更多认可,从而提升香港竞争力,并营造更有利於创科发展的环境。」 孙东教授在开幕辞中表示很高兴见证实至名归的优秀学者及业界代表获奖,指出:「这个奖项不仅是一种认可,在辨识工程和科技人才,以及加强香港的创新科技领域方面亦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使命与政府致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创科生态圏并扩大人才库,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战略愿景完美契合。」 在颁奖典礼後,得奖者分别主讲杰出讲座,分享其在各自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卓越贡献。活动最後由梁广伟博士致闭幕辞,他感谢各提名机构丶评审委员会及支持夥伴对本届奖项成功举办的贡献。 2024-25 年度香港工程科技奖得奖名单: 得奖者 (按英文首字母排列) 机构 区文浩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及副系主任(研究及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 蔡宗衡教授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教授及副系主任(本科) 香港中文大学 谢坚文教授 电机电子工程系教授,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主任及 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学) 香港大学 曹之胤教授 能源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国际事务及拓展)及副教授; 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 香港城市大学 汪涵教授 电机与电子工程系教授丶副系主任及 先进半导体与积体电路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大学 香港机场管理局(队伍) 卢毓莹女士 香港机场管理局经理 赖子辉先生 香港机场管理局项目工程师 莫应耀先生 香港机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 香港机场管理局 欲了解更多有关2024-25年度香港工程科技奖及得奖者简介,请浏览:https://hkestaward.hkae.hk/。 关於香港工程科技奖 香港工程科技奖於2022年设立,旨在表彰香港本地年轻科学家丶工程师及技术专家的卓越成就(年龄不大於45岁),并展示他们在香港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卓越才华与贡献。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署的支持下,该奖项已经举行至第三届,自2022年以来共有14位得奖者。所有得奖者皆为新晋领袖丶优秀学者丶工程师及行业专家,对工程科技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於主办机构 — 香港工程院 香港工程院创立於1994年,为香港工程领域的领导机构,致力於推动本地工程领域的发展与卓越。该院的核心使命是促进工程领域的合作丶创新与卓越,并积极贡献於社会进步以及香港与国家的发展。香港工程院汇聚了来自不同工程学科的杰出院士,他们均为专业领域的领袖人物,并在工程科学及应用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欲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香港工程院网站(https://hkae.hk)。 关於协办机构 —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致力推动跨学科协作,开展具影响力的创新丶科技及政策研究,并为社会重大挑战提供可行解决方案。这与香港工程科技奖表彰符合香港工程院推动「以卓越工程推动现实影响」的青年科学家及工程师之宗旨相辅相成。欲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中心网站:https://www.polyu.edu.hk/precit/ ***完***

2025年5月23日

活动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2

理大研究突破太阳能技术发展瓶颈 提升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率至33.89%新高

双端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远超单结太阳能电池,为光伏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然而,未能有效优化器件界面,最大化电荷提取效率并降低能量损耗,令其广泛应用潜力仍然受到限制。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提出创新的双层界面钝化策略,成功将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至33.89%的纪录新高,推动太阳能技术发展迈向新的里程碑。 长久以来,钙钛矿与电子传输层界面处所发生的载流子复合问题,都令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受到严重限制。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殷骏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结合先进材料设计和器件优化策略,研制出高效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为界面工程带来重大突破。此项研究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苏州大学合作完成,成果已发表於国际期刊《自然》。 团队创新性地结合纳米级超薄氟化锂层(LiF)和乙二胺碘(EDAI)分子沉积,同时实现场钝化和化学钝化,达至双层交织钝化,有助维持高效的电子提取,并抑制非辐射复合现象。团队再将应用了此策略的钙钛矿材料,与具有前表面纹理平缓丶後表面高度纹理化的独特设计的双纹理矽异质结电池组合,成功构建高效能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器件,能在增强光电流捕获能力的同时,维持电池後侧的钝化效果,实现光吸收及电荷传输的协同优化。 运用此双层界面钝化策略制成的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通过独立机构认证,展现出高达33.89%的能量转换效率,首次突破Shockley-Queisser极限提出单结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能量转换率(即33.7%)。此外,电池亦表现出其他卓越的光伏性能,包括填充因子高达83%丶开路电压接近1.97 V,长期稳定性也有显着提升。 这项突破性研究克服了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瓶颈,不仅进一步开拓了钙钛矿技术在光伏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全新思路,有望加速高效太阳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为实现绿色低碳未来提供强大支撑。 殷教授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突破太阳能电池的传统效率局限,并整合钙钛矿等先进材料和成熟的矽基技术,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从根本上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这项跨学科研究项目不仅展现了光伏技术的无限潜力,也为可再生能源及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凭藉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殷骏教授荣获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他的研究团队未来将继续探索先进钙钛矿材料的光电特性,以及其在新一代光伏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完***

2025年5月20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应用物理学系

Photo 1

先驱企业家William Heinecke先生列入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名人堂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欣然宣布,美诺国际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William Heinecke先生於2025年5月16日获列入学院的名人堂。学院同日为William Heinecke先生举行晚宴,并向他颁授「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终身成就奖」。 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在晚宴上致辞时说:「作为一位企业家和创新者,William Heinecke先生在创业路上的成就及带领业界发展的领导能力享誉国际。他不但是未来酒店专业人士的杰出榜样,也为许多业界人士和大众带来启发。」 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院长及讲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国际酒店服务业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衷心祝贺William Heinecke先生获此殊荣,田院长表示:「作为酒店业界的开拓者和成功企业家,Heinecke先生的卓越成就不仅在提升地区以至全球酒店业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愿景更推动了行业变革。他亦热衷於酒店及旅游教育,一直热心支持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发展,获奖乃实至名归。」 William Heinecke先生表示:「我十分荣幸获得学院的认可。对我而言,酒店业远不止提供住宿服务,更是为人们创造变革性的体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社会带来正面改变,并展示每个目的地的独特魅力及好客之道。我希望此项荣誉能鼓励下一代酒店业领袖突破界限,坚持终身学习,并在每个转捩点追求卓越。」 William Heinecke先生领导美诺国际集团已近六十年,带领公司由小型初创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他的职业生涯始於17岁,在就读高中时便创办了个人第一家公司。在随後的几年间,他将美诺酒店集团扩展为多元化的全球酒店集团,涵盖一系列品牌,包括 Anantara丶Avani丶Oaks丶Elewana Collection丶NH Collection 和 Tivoli。在他富前瞻性的领导下,美诺酒店集团目前在63个国家拥有逾600家酒店,是东南亚环保酒店业的早期先驱,引领着可持续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美诺国际集团董事会主席,William Heinecke先生同时管理在全球拥有2,500多家餐厅丶亚洲最大餐饮公司之一的美诺食品(Minor Food),以及旗下拥有400 家零售商店的美诺生活时尚(Minor Lifestyle)。辉煌的工作成就以外,他还致力於慈善事业,包括创立Heinecke基金会支持贫困儿童教育丶发起金三角亚洲象基金会争取改善大象福利,以及成立迈考海龟基金会帮助保育泰国斯里纳斯国家海洋公园的海龟种群,并参与曼谷瑞吉酒店举办的年度慈善晚会及拍卖会,为泰国诗琳通公主殿下指定的机构筹集善款。 William Heinecke先生在酒店业的卓越成就备受推崇,在2022年亚太杰出企业奖中荣获年度企业家,被杂志《HOTELS》评选为2017年世界酒店企业领袖。他亦是2013年亚洲商业领袖论坛奖的开拓者奖得主,并着有《企业家:全球业务经理的25条黄金法则》。此外,他曾任泰国的美国商会主席,也是泰国总理外国投资谘询委员会的成员。Heinecke先生的贡献持续启迪和推动行业变革,是业界的杰出楷模。 田院长说:「学院一直以领先世界的酒店及旅游研究与教育而自豪。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上,我们有幸得到像William Heinecke先生等行业杰出人士的鼎力支持。在业界伙伴的坚定支持下,我们矢志培养更多青年才俊成为这个全球行业的未来领袖。」 位於学院大堂的名人堂展示了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终身成就奖获奖者的肖像照,这些酒店业巨子均带领着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及知名品牌。学院设立此奖项,旨在表彰对香港丶亚太地区以及世界各地酒店和旅游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获学院颁授此奖项者都是致力奠定全球行业版图,并推动其发展的业界翘楚。 ***完***

2025年5月20日

活动 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Photo 1

「2025理大联招课程谘询日」即将举行 为应届JUPAS申请人提供最新课程资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将於5 月24日(星期六)上午十时至下午一时举行「2025理大联招课程谘询日」,让大学联招(JUPAS)申请人了解最新的课程资讯,以便在 7 月中下旬「修改课程选择」限期前再次评估及更改其课程选择。有兴趣参与人士可透过网址https://www.polyu.edu.hk/conday报名。 活动当日节目丰富,理大教务处将举办两场「入学攻略与弹性收生安排」专题讲座,讲解最新入学资讯及JUPAS选科策略;届时各学院教授及代表将即场解答课程资讯,而学生代表亦会分享校园生活及入学面试心得,让有意报读的申请人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各学院亦将安排课程讲座丶谘询环节丶模拟入学面试,及参观大学设施等活动,让申请人更深入了解心仪学科的入学要求和课程特色,并亲身感受校园学习氛围。 理大采用灵活多元的招生策略,在2025/26学年,除「学系组合课程」及个别专业课程外,亦首度推出七个「组合学士课程」。其中「跨学科组合学士课程」突破传统学科框架,实行个人学术导师制,让学生在理大顶尖教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设计主修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技能丶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及社会领袖,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挑战。 另外,理大持续优化弹性招生安排。有志报读理大的申请人,若整体成绩或特定学科表现优异,即使未完全达到最低入学要求「3-3-2-A-3-3」(即中文及英文达 3 级丶数学达 2 级丶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达标和两科选修科达 3 级或以上),理大仍会酌情考虑其申请。详情请浏览Study@PolyU网页:https://www.polyu.edu.hk/study。 有关「2025理大联招课程谘询日」活动查询,请电邮至 arevents.enquiry@polyu.edu.hk。 ***完***

2025年5月16日

活动 教务处

Photo 1

理大基金举办午宴讲座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商业创新之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基金早前(5月8日)举办午宴讲座,以「AI新纪元——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开启商业创新之路」为题,邀请理大人工智能专家分享人工智能在科技发展浪潮中担当的角色,以及未来如何引领商业领域的创新和变革。活动吸引近90位理大基金成员丶政府机构及业界代表参与。 会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介绍理大今年新成立的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和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如何促进大学内外持份者的协作,通过跨学科丶多维度合作推动GenAI的发展。滕教授指出,理大近期招聘了多位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人才加入,未来将吸纳更多相关领域专家,巩固理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讲座由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丶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兼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企业」为题,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丶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的发展与挑战,并深入探讨GenAI如何提升不同行业的竞争力。 杨教授拥有15年人工智能领域经验,其开发的演算法系统广泛应用於多家大型企业。她表示,GenAI能为医疗丶金融丶制造丶零售丶媒体和时尚行业带来庞大机遇,可应用於医学影像分析丶欺诈检测丶预测性维护丶库存管理丶内容创作丶设计及行销等。然而,互联网数据有限丶开源模型昂贵等挑战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阻力。杨教授及其团队构建的分散式GenAI协作平台,拥有领域适应持续预训练系统,让人工智能模型学习特定领域知识,令企业获得合适的模型,训练效果比开源模型优胜;亦毋须从零开始训练模型,可融合现有模型,大大节省算力需求;并可通过融合小模型来高效训练基础模型,毋须如传统方法般使用大量高端GPU集群进行训练。 杨教授续指,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医学及健康领域,将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迎来很多突破性发展,特别是癌症的精准医疗。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医疗大模型有助於肿瘤诊断和建立个人化治疗辅助方案,现正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丶北京协和医院等合作,加强临床验证。另外,新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将作为分散式GenAI协作平台,推动GenAI与城市能源丶业务转型丶智能制造丶机械人技术丶智能临床推理丶电网现代化丶智能施工及智能材料领域的协作研究和应用。 座谈环节由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主持,与杨教授共同探讨香港建设人工智能生态圈的独特优势和所需条件。杨教授认为,香港拥有五所全球百强大学,研究实力深厚,人工智能人才辈出,为香港发展人工智能奠下坚实基础。香港应善用人才,提供充足丶先进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率先将人工智能应用於香港具优势的产业,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推进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问答环节中,杨教授亦回应了嘉宾的踊跃发问,议题包括人工智能在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丶企业建立高效人工智能模型的方法丶人工智能在医疗和慈善事业的应用及潜在挑战等。 理大基金午餐讲座系列旨在提供交流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让参加者深入认识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以应用於推动业务创新。活动体现了学术界丶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在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性。 理大基金为理大校董会辖下委员会,通过筹款丶促进合作夥伴关系和举办教育活动,支持大学履行使命。基金致力开拓资源,并与校友丶业界领袖及其他持份者建立紧密网络,以提升大学在研究丶创新和社区参与方面的影响力。基金透过举办午餐会和讲座等,促进知识交流,加强大学与社区的联系,并推广大学在促进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有关理大基金,请浏览理大基金网页。 ***完***

2025年5月16日

活动 拓展事务处

Photo 1

理大应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 推动海事航运业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海事航运业需要更高效和精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以提升行业管理的效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海事数据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团队应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开发出多项创新工具,包括以创新技术估算本港船舶避风泊位供求,提升船舶监察和紧急管理效率;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实时评估港口挤塞指数等海事统计数据,构建航运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应用航迹分析技术,有效识别非法捕鱼的渔船。有关研究不但为政府及业界提供创新管理方案,更有助推动海事航运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自动识别船只 估算避风泊位供求 作为频繁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城市,香港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障船舶的安全。理大物流及航运学系副系主任丶副教授兼海事数据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总监杨冬教授带领的团队,与香港海事处合作开发的创新技术,利用无人机航拍本地船只影像,结合基於深度学习的电脑图像视觉演算法,自动识别及分类船只,识别成功率高达98.6%。这新技术已被用於预测2022至2035年间本地船舶避风泊位的供求情况,以优化港口泊位管理设计方案。该方法显着提升政府对本地船只及避风泊位的监察与紧急管理效率,同时大幅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研究成果已获香港海事处采纳,作为本地避风塘规划的技术参考,协助政府制定避风塘设施规划,为沿海船舶的数码化管理建立基准,更可应用於港口国监督检查及港口挤塞管理,应用前景广泛。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开发基於视频和图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技术,并结合深度学习演算法,构建智能化的船舶及航运水域监管系统。目前,团队已收集逾50,000张本地船舶的图像资料,为日後研究与分析奠下坚实基础。 结合智能演算法  计算港口挤塞指数 要准确丶及时地获取港口拥堵丶航线连通性等海事统计数据是业界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然而,传统人工统计数据容易出错,由行政机构或港口部门发布的宏观资讯,常常出现延误且不够全面。 为此,杨冬教授及其团队与清华大学团队联手,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并应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构建覆盖全球的多层次航运及贸易网络数据库,开发出可实时计算港口挤塞指数丶连通性指数及装卸效率等关键指标的航运监管平台。该研究大幅拓展了海事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反映航运现况,精确捕捉行业动态,为海事营运分析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分析航迹 识别非法捕鱼渔船 以往打击非法捕鱼行为主要依赖巡逻艇在海面随机搜寻,然而这种方式成本高昂,且效率有限。为提高香港水域渔船的管理效率,杨冬教授及其团队应用崭新的轨迹特徵工程方法,结合半监督式机器学习结构,开发出基於船舶轨迹的渔船行为模式识别模型,可有效识别渔船的异常行为,识别准确率高达90%。 该技术融合航运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可精确区分船舶在不同航行状态下的航迹特徵,省却大量耗时和繁琐的数据收集与标记工作,并可灵活调整以拓展应用至船舶航迹预测丶船舶排放监测等任务。团队曾与香港旅游事务署和海事处合作,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丶海事雷达丶闭路电视等多源海事数据,评估大型邮轮通行香港中央航道的风险。最近,团队利用图神经网络,准确地预测香港繁忙水道中多艘船舶的未来航迹,进一步提升航行安全的预报能力。 杨冬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技正为海事航运业带来革命性变革。这些创新评估及监测工具结合了航运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科技,不但大幅提升了数据收集的速度丶质量和准确性,更解决业界面对的各种挑战,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大贡献,有助推动海事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完***

2025年5月15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物流及航运学系

Photo 1

理大《Nexus》交叉学科期刊举办智慧可持续发展论坛 推动跨学科研究及创新交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细胞出版社合办的「Nexus Forum 2025」於5月8日至10日举行,取得圆满成功。论坛以「协同创新, 赋能智慧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智慧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为期三天的论坛设专题讲座丶研讨会丶成果汇报会及编辑工作坊,吸引逾170位来自加拿大丶英国丶美国丶澳洲丶日本丶新加坡丶瑞典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丶香港及内地的学术专家及作者丶驻港领事馆及业界代表等,以及逾300名理大教职员及学生参与活动。 开幕典礼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系建筑热科学讲座教授陈清焰教授,以及能源与建筑讲座教授兼Nexus主编严晋跃教授致辞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嘉宾。 滕锦光教授表示:「《Nexus》创刊一周年以来,致力於探索应用科学丶工程技术及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以应对全球最迫切的挑战。是次论坛及《Nexus》的创立,彰显理大始终致力於推动开创性研究和学术发展,以造福社会的坚定承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透过辖下多个策略性平台推动变革性研究,包括通过理大高等研究院,针对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前沿领域,开展突破性的跨学科研究;透过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加强理大在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借助我们在内地多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回应当地产业和社会的需求。」 是次论坛共设三场专题讲座,围绕三大核心主题,包括可持续城市的创新科技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与跨学科解决方案,以及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共同探讨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如何以协同创新和研究,共创可持续未来。 主讲嘉宾包括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院院长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丶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教授及涂善东教授丶瑞典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Louise Bergholm女士丶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红霞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丶美国圣地牙哥州立大学丶上海交通大学丶华东理工大学丶香港大学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丶岭南大学丶中华电力丶香港电灯丶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及腾讯战略发展部等学者及业界代表。 首两场讲座演讲主题涵盖瑞典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经验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丶构建可持续建筑环境的创新科技,以及电动汽车电池储能技术发展等。由理大国际城市能源研究中心及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合办的「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讲座则聚焦碳与地球科学丶环境科学丶能源与动力工程丶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等前沿多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涵盖气候风险管理策略丶「组装合成」建筑法应用丶人工智能如何令电力及碳市场产生协同效应等主题。 在「电力行业去碳化的技术创新」为题的研讨会上,来自理大丶本地丶内地及海外院校的学者,以及两所本地电力公司代表等介绍获香港研究资助局「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支持的研究项目,并进行主题报告和交流。 另外,论坛设多场成果汇报会议,让与会者就不同主题分享见解和交流研究成果,促进知识交流和传递。与理大研究生院合办的编辑工作坊则吸引逾180名理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由《Nexus》及 《Nature Energy》等七个学术期刊主编和编辑为年轻研究者介绍撰写科研论文所需的技巧和研究工具,以提升论文的可读性和影响力,以及如何将先进技术融入研究。 《Nexus》为细胞出版社在交叉学科领域的首个合作期刊,也是其首度与大学合作出版的刊物。如欲了解更多资讯,请浏览:https://www.cell.com/nexus/home。 ***完***

2025年5月13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陆地土坏湿度急剧下降 陆地水流向海洋令海平面上升

随着十年一遇农业及生态乾旱发生次数日趋频繁,突显了全球水文变化研究的迫切性。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研究团队与国际专家合作,结合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和全球水文变化数据,以创新分析方法估算过去四十年陆地水储量变化,成功揭示土壤湿度急剧下降,大量陆地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研究为了解陆地水储量剧减和海平面上升的背後驱动因素提供新见解,成果已於国际期刊《科学》发表。 地极运动反映了地球系统内的质量分布,因此整合大气圈丶水圈与岩石圈的模型及观测结果尤为重要。然而,以往技术难以测量陆地水储量,特别是地下水和根部区域的土壤湿度。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丶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核心成员陈剑利教授及国际团队采用创新的方法,利用卫星测高和卫星重力,即「重力恢复及气候实验卫星」(GRACE)及其接续计划「GRACE Follow-On」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监测全球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并结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及地极运动数据,了解全球陆地水储量的流失模式。研究更引入崭新的全球土壤湿度估算方法,提升大陆与全球土壤湿度模型的估算准确度,更有效地掌握气候变化下的土壤湿度变化。 格陵兰融冰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每年令海平面上升约0.8毫米。是次研究发现,2000年至2002年间,全球陆地水储量明显下降,共有16,140亿吨水流入海洋,是格陵兰融冰量的两倍,相当於使海平面上升4.5毫米;此後,陆地水储量持续缓慢减少,且未有任何恢复迹象。 此外,相比1979至1999年间的全球陆地平均土壤湿度,2003至2021年间的土壤湿度明显下降。地极在2003年至2011年间更向东经93°方向偏移58厘米,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土壤湿度持续下降,令陆地水储量减少。团队指出,全球气候暖化丶降雨模式改变及海洋温度升高导致的降水不足和蒸散量稳定,可能是引致陆地水储量骤减的关键因素。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Land土壤湿度资料,非洲丶亚洲丶欧洲和南美洲的陆地水储量流失显着;亚洲和欧洲的陆地水储量在2000至2002年间急剧减少,受影响地区由东北亚及东欧扩展至东亚丶中亚及中欧等地。 随着中国东北和美国西部等地区农业灌溉规模扩大,以及全球绿化趋势持续推进,在农业密集和绿化程度高的半乾旱地区,土壤湿度可能进一步降低。团队建议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以改善陆面模型的评估能力,更有效了解陆地水储量的长期变化。 陈剑利教授表示:「海平面变化和地球自转,是反映地球系统质量变化的指标,精确测量有关数据将更有效监测全球水循环中的大尺度质量变化。透过整合不同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数据,能全面地分析陆地水储量变化与海平面上升的驱动因素,并为气候及地球系统科学界探讨乾旱问题提供可靠依据,有利各地制定合适的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缓解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完***

2025年5月13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第三十一届毕业典礼 展望以创新驱动未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与校长滕锦光教授於上周六(5月10日)主持第三十一届毕业典礼,颁授哲学博士学位予226位应届毕业生。典礼於理大校园赛马会综艺馆举行。 滕锦光教授祝贺所有毕业博士生,并分享理大的愿景是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人才培育丶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为香港丶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他表示:「我们希望理大的毕业生能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成爲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引领者,为创造未来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滕校长补充:「为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理大一直积极调整发展方向和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为全面迎接人工智能(AI)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学於今年初正式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最近亦成立了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PAAI),推动AI研究和应用,助力香港成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高地。」 滕校长提到,理大早前已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向政府提交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建议书,冀充分发挥大学在医疗科学丶医工结合及AI赋能医学方面的雄厚实力,以及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丰富经验,致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精通创新科技的新一代医护人才,迎接AI驱动的医疗新时代。他相信理大筹建新医学院不但可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还能应对本港在基层医疗与预防医学领域的迫切医疗需求;而新成立的PAAI亦将进一步巩固理大在AI医疗领域的领导地位,为新医学院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滕校长强调,持续创新是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并寄语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中推动变革与创新,将理大追求卓越与创新的精神代代相传。 是次毕业典礼颁授学位予在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期间毕业的哲学博士;在今年四月至九月毕业的哲学博士,以及专业博士丶哲学硕士丶修课式硕士丶学士丶深造文凭毕业生及高级文凭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将於今年11月举行。 ***完***

2025年5月12日

活动 教务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