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参与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 展示医疗健康科技创新发明科研成果

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令全球医疗需求持续增加。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丶初创公司和科研团队於5月26及27日参与於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与来自全球医疗衞生领域的业界专家代表分享真知灼见,并展示大学在医疗健康科技创新发明的科研成果。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凝聚人工智能丶医疗和公共衞生及工程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力量,发挥医工结合和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独特优势,开发创新解决方案,配合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创新创业的先驱,理大致力培育初创企业与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为社会乃至全球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丶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统生物学与人工智能学讲座教授丶杰出创科学人章伟雄教授参与以「如何利用数据化医疗重塑病人旅程」为主题的专题讨论环节,与业界共同探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优化患者健康护理流程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前景。章教授指,医疗数据对科研人员尤其重要,长远而言需要各持分者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医疗研究和创新。 此外,理大七家初创公司丶三队科研团队及InnoHK眼视觉研究中心分别於「InnoHealth Showcase」及展览专区,展示大学医疗健康科技创新发明的研究和技术成果,涵盖医药与治疗丶智能医疗丶医疗器械与诊断,及社区健康与保健等前沿创新,突显理大在相关领域的优势。 理大积极推动创新创业,透过其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企业,让这些初创在各个发展阶段,从教育丶研发构思,到孵化丶加速和融资,都得到全面的支持。至今已培育近600间初创企业,当中包括两间上市公司丶三间独角兽企业及26间小马企业。 ***完***

2025年5月27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推动两地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市政府)于5月20日为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标誌着双方合作推动两地生物医药发展迈向崭新里程碑。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化学讲座教授兼理大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黄嘉良教授,与中山市委常委兼副市长叶红光先生、副市长欧阳锦全先生、市政协副主席冯金怡女士、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兼局长施焕东先生及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罗绮冬女士等一同主持揭牌仪式,见证研究院正式落地。研究院同场并与多所研究机构及当地企业进行签约仪式,携手深化产学研合作。 研究院将聚焦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涵盖四大前沿领域:创新诊断药械研发,包括腫瘤诊断、核酸靶向技术及抗感染药物;生物医药材料新技术,重点研发针对癌症治疗的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及药物递送系统等;脊柱健康生物医学工程,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服装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辅助神经工程及康复机器人等;以及动物流感疫苗研发,建基于理大领先的人畜共患病研究。 黄永德教授表示:「研究院不但将理大的前沿基础研究,与中山的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更是理大与中山市携手回应国家生命健康战略的关键举措。我期望研究院能够发挥理大顶尖的科研实力,并结合中山深厚的产业基础,成为大湾区创新共同体的一次重要实践,推动区内高質量发展。」 欧阳锦全先生说:「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是『国家所需、湾区所向、中山所能、港理所长』的完美结合,必将为中山乃至大湾区注入强劲的科创动能。我们也希望研究院发挥『超级连络人』作用,吸引更多国际创新资源汇聚中山,共同书寫粵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典范。」   ***完***

2025年5月27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化肥及气候暖化导致土壤亚硝酸排放上升 加剧全球臭氧污染

大气臭氧污染不但危害人类健康及农作物生长,更加剧气候暖化,成为全球环境问题。臭氧的形成除了受人为污染物影响,与土壤排放亦有密切关係。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人员整合由1980年至2016年间的全球土壤亚硝酸(HONO)排放数据,再结合全球化学气候模型进行研究,揭示土壤亚硝酸排放是导致臭氧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并会对植被带来负面影响。 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施肥等农务作业,会引致土壤中的各种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过去已有研究指出,空气中的亚硝酸可能高达八成是来自土壤排放。亚硝酸与大气中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对臭氧的化学生成起了关键作用。此外,亚硝酸亦会导致臭氧前体氮氧化物(NOₓ)在空气中的浓度提高,进而促进臭氧形成。 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大气环境讲座教授王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彙编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亚硝酸排放量綜合数据集,创建一套可作定量分析的参数化方案,量化这些排放带来的影响。为进行全面数据集测量,研究把多项变因整合至参数化方案中,包括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等气候因素,以及肥料种类和施用率;而微生物活动、土地用途及土壤質地等难以直接量化的因素,团队则依据土壤样本采集地的经纬度及土地类型,采用不同参数化方法处理。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第一共同作者包括理大博士后研究员王亚男博士及山东大学教授李沁怡博士。 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持续上升 研究指出,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量从1980年的9.4 太克氮(Tg N)升至2016年的11.5 太克氮。团队利用化学气候模型模拟这些排放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发现全球表面臭氧浓度会因此每年平均上升2.5%,局部区域的增幅更高达29%。同时,这亦会增加植被暴露于臭氧的风险,大大影响生态平衡及粮食作物的生产,更会减低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令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 团队分析,土壤亚硝酸排放受含氮化肥的使用及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等气候因素影响,排放量因而有明显的季候性及地域性差异。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量的高峰期集中在夏季,是土壤温度较高及农作物生长蓬勃的时期。其中,北半球佔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并以亚洲最高,佔总排放量37.2%,排放热点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东部、北美中部、欧洲、非洲大草原及南美洲的农业区域。 低污染地区更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亚硝酸排放导致臭氧浓度上升的情况,在人为排放量较低的地区尤其明显。这是由于臭氧的形成与其前体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係。人为排放量低的地区通常有较低氮氧化物浓度、较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处于氮氧化物受限狀态,臭氧对氮氧化物的敏感度会增加,以致氮氧化物浓度一旦上升,臭氧水平就会更显着地提高。 近年,全球积极减低人为排放量,或导致更多地区转变为氮氧化物受限狀态,加剧土壤排放对空气污染及臭氧形成的影响。王韬教授表示:「随着全球暖化恶化及化肥用量增加,土壤亚硝酸排放量料会持续上升,可能会令减少人为排放所带来的部分预期效益遭抵消。因此,要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須深入了解及妥善管理土壤排放量。我们建议在制定全球空气污染缓解策略时,将土壤亚硝酸排放纳入整体考量。」 先进建模技术及多样化资料集 研究团队在开发出这套强大的参数化方案时,利用先进建模技术及多样化资料集,包括来自过往研究的110组实验室测量数据,以及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ersion 2(MERRA2)的再分析数据等。研究亦引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社群大气化学模型」(CAM-Chem),以模拟土壤亚硝酸排放带来的大气化学影响及植物暴露风险。 王教授指:「我们未来的研究将着重两大方向,分别是扩展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观测网络,以及探究微生物对土壤亚硝酸排放的作用,以助更准确地估算土壤亚硝酸排放所产生的臭氧和其他二次空气污染物,并分析其对植物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亦应探索高效的肥料使用策略,例如深施肥料、使用氮肥增效剂等,在减少土壤亚硝酸排放的同时,维持农业生产力。 」 ***完***

2025年5月2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举办IEEE国际数据工程会议 汇聚全球数据工程专家 带动本地创科生态圈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於5月19日至23日举办第41届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数据工程会议(ICDE)。作为数据科学与工程界的年度学术盛事,会议云集了近9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丶业界专家及研究人员,共同探讨数据工程领域的前沿议题,推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创新发展。 为期五天的会议举办了一系列研讨及交流活动,包括专题演讲丶小组讨论环节丶学术论文报告丶博士生研讨会丶海报展示及讲座等,分别由学术界及业界代表主持,聚焦数据管理丶数据探勘丶数据视觉化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议题。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於开幕典礼致欢迎辞时表示,数据科学丶数据工程和人工智能成为时代趋势,理大以创新型世界级大学为定位,一直致力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已将人工智能纳入本科生必修课程,并於今年初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他亦介绍大学最近成立的「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由具丰富业界经验的顶尖学者带领,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 会议设有三场专题讲座,主讲嘉宾包括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杰出教授Amr El Abbadi教授丶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李国良教授及希腊约阿尼纳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教授Evaggelia Pitoura教授,主题涵盖流式大数据丶整合大型语言模型的数据分析系统,以及负责任人工智能。 是次会议获香港旅游发展局及多家在全球具领先地位的大型科技企业支持,包括华为丶阿里云丶百度智能云丶字节跳动丶腾讯云丶OceanBase及联通等,以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形式,推动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深化国际学术合作的同时,会议更为本地创科生态圈注入活力,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为确保学术品质,组织委员会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界及业界菁英组成,包括多位理大学者。其中,理大数据科学讲座教授兼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李青教授出任大会联席主席并指导组织委员会,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助理院长华雯教授负责监督论文评审,电子计算学系助理教授范文琦教授协调本地会务,电子计算学系助理教授黄啸教授统筹博士生研讨会,助理教授(研究) Alexander Zhou博士处理论文出版与议程管理。 国际数据工程会议自1984年首次举办以来,一直是全球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旗舰学术活动,以推动数据管理技术的前沿理论与应用实践为使命,见证了时代从关系型数据库,跨越到云端原生技术,并持续引领数据驱动创新的全球趋势。 更多有关是次会议的资讯,请浏览:https://ieee-icde.org/2025/。 ***完***

2025年5月26日

活动 电子计算学系

Photo 1

「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及「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共同揭幕 深化产学研联动 构建深港科技枢纽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前海管理局)支持下,成立「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及「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协力构建深港科技枢纽,深度融合两地产业发展。两中心今天於深圳前海举行揭幕仪式,并与业界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促进产学研联动。此外,「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前海赛区」亦正式启动,汇聚顶尖创科创业人才,加速科研项目落地。 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深圳市委常委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及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先生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委员及前海管理局副局长文娉女士丶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以及一众嘉宾共同见证下,分别为两所中心进行揭牌仪式,标志着两所中心正式落地前海。 滕锦光教授致辞时表示∶「理大致力科研创新,以知识转移和创新生态培育为基石,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至今已培育逾600家初创企业。两所中心落户前海是理大与前海管理局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里程碑,透过整合港深两地和大湾区的资源与优势,推动前沿交叉学科技术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协作,为大湾区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搭建桥梁和平台,培养高层次科技政策人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 文娉女士致辞时表示∶「理大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在人工智能丶可持续建筑丶医疗科技等领域享有盛誉。前海与理大合作正当其时丶恰逢其势,此次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丶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双中心落户,是深港携手推进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前海将聚焦中央要求丶湾区所向丶香港所需丶前海所能,与理大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深港跨境技术转移丶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方面持续发力,助力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 凭藉理大的雄厚科研实力,「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将聚焦人工智能传感器与制造丶智慧医疗与健康丶创新设计等高新科技领域;透过促进产学研合作,汇聚顶尖科技资源;其辖下的「港理大前海创业中心」将积极孵化创科企业,以前沿科技带动地区产业升级。至於「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则致力推动跨学科和具影响力的研究,专注构建高端科技政策智库平台,聚集深港专家和学者,为大湾区的创科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两所中心将发挥协同效应,拓展前沿科技,培育创科人才,加速项目投入深港产业发展。 为携手构建前海创科生态圈,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分别与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和三家创投机构,包括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丶弘毅投资及汉能创投签署合作备忘录。此外,理大亦与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丶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同场启动的「理大国际未来挑战赛──前海赛区」获策略夥伴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支持举办,旨在为创科人才及初创企业团队打造全方位发展平台。参赛者将就人工智能结合智能建筑丶元宇宙丶扩增实境/虚拟实境丶智能穿戴及大健康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以应对市场挑战。中建科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兼总经理杨书华先生致辞时表示,比赛通过设立专项赛道,提供场景和产业等资源,结合建筑场景深度挖掘人工智能丶元宇宙等创新应用,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期待以赛事为纽带,加强与理大在科研专案攻关丶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探索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 主题演讲环节中,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丶星岛新闻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蔡晋博士,以及理大内地发展总监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员陆海天教授,分别就联合人才培育与科研成果转化如何助力两地创新迈向新台阶,以及理大科技创新在前海的应用和实践分享真知灼见。 赵汝恒教授致谢辞时表示:「双中心的落成是政丶产丶学丶研丶投各界领袖的多维度合作结晶,构建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周期转化生态。其中,今天参观的『智法数科有限公司』正是由理大孵化并成功落户前海的科创企业,验证了双中心为理大科创团队在前海从研发丶商品化到拓展和融资提供全面的支持。」 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建科工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滕锦光教授(後排左二)丶赵汝恒教授(後排左一)丶杨书华先生(後排右二)及中建科工集团副总经理蒋礼先生(後排右一)见证下,由魏敏晨教授(前排左)及中建科工创新研究开发院院长李任戈先生代表签署(前排右)。 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与三家创投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由魏敏晨教授(左一)与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一部总经理刘翔先生(左二)丶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杨昕宇先生(右二),以及汉能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张巍先生(右一)代表签署。 理大与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及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签署合作备忘录。由赵汝恒教授(中)丶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陈民先生(左),以及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全国政协委员王明凡先生(右)代表签署。 滕锦光教授(右六)及赵汝恒教授(左六)联同一众理大代表为「理大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左图)及「港理大前海创业中心」(右图)举行实地揭牌仪式。 蔡晋博士分享联合人才培育与科研成果转化如何助力两地创新迈向新台阶。 陆海天教授分享理大科技创新在前海的应用和实践。 ***完***

2025年5月23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香港工程院与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合办香港工程科技奖颁奖典礼暨杰出讲座 表彰工程创新卓越成就

由香港工程院主办丶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协办的香港工程科技奖颁奖典礼暨杰出讲座昨日假理大校园圆满举行。是次活动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莅临,联同香港工程院院长陈兆根博士丶香港工程科技奖遴选委员会主席兼理大顾问委员会成员梁广伟博士主礼,以及香港工程院副院长丶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及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一同出席。活动吸引一众政府丶业界丶学术及科研机构代表参加,共同见证得奖者在香港工程科学及技术领域的成就。 香港工程科技奖踏入第三届,今年特别邀请政府部门及更多研发机构参与提名工作,提名数量创历届新高,反映奖项获得工程科技界的广泛支持与关注。经遴选委员会严谨评审,六位杰出个人及团队脱颖而出,获表彰其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 陈兆根博士主持典礼并致欢迎辞,他赞扬本年度得奖者的卓越才华与贡献,并表示:「我们期望香港工程科技奖能在业界与学术界获得更多认可,从而提升香港竞争力,并营造更有利於创科发展的环境。」 孙东教授在开幕辞中表示很高兴见证实至名归的优秀学者及业界代表获奖,指出:「这个奖项不仅是一种认可,在辨识工程和科技人才,以及加强香港的创新科技领域方面亦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使命与政府致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创科生态圏并扩大人才库,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战略愿景完美契合。」 在颁奖典礼後,得奖者分别主讲杰出讲座,分享其在各自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卓越贡献。活动最後由梁广伟博士致闭幕辞,他感谢各提名机构丶评审委员会及支持夥伴对本届奖项成功举办的贡献。 2024-25 年度香港工程科技奖得奖名单: 得奖者 (按英文首字母排列) 机构 区文浩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及副系主任(研究及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 蔡宗衡教授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教授及副系主任(本科) 香港中文大学 谢坚文教授 电机电子工程系教授,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主任及 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学) 香港大学 曹之胤教授 能源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国际事务及拓展)及副教授; 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 香港城市大学 汪涵教授 电机与电子工程系教授丶副系主任及 先进半导体与积体电路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大学 香港机场管理局(队伍) 卢毓莹女士 香港机场管理局经理 赖子辉先生 香港机场管理局项目工程师 莫应耀先生 香港机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 香港机场管理局 欲了解更多有关2024-25年度香港工程科技奖及得奖者简介,请浏览:https://hkestaward.hkae.hk/。 关於香港工程科技奖 香港工程科技奖於2022年设立,旨在表彰香港本地年轻科学家丶工程师及技术专家的卓越成就(年龄不大於45岁),并展示他们在香港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卓越才华与贡献。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署的支持下,该奖项已经举行至第三届,自2022年以来共有14位得奖者。所有得奖者皆为新晋领袖丶优秀学者丶工程师及行业专家,对工程科技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於主办机构 — 香港工程院 香港工程院创立於1994年,为香港工程领域的领导机构,致力於推动本地工程领域的发展与卓越。该院的核心使命是促进工程领域的合作丶创新与卓越,并积极贡献於社会进步以及香港与国家的发展。香港工程院汇聚了来自不同工程学科的杰出院士,他们均为专业领域的领袖人物,并在工程科学及应用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欲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香港工程院网站(https://hkae.hk)。 关於协办机构 —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致力推动跨学科协作,开展具影响力的创新丶科技及政策研究,并为社会重大挑战提供可行解决方案。这与香港工程科技奖表彰符合香港工程院推动「以卓越工程推动现实影响」的青年科学家及工程师之宗旨相辅相成。欲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中心网站:https://www.polyu.edu.hk/precit/ ***完***

2025年5月23日

活动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2

理大研究突破太阳能技术发展瓶颈 提升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率至33.89%新高

双端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远超单结太阳能电池,为光伏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然而,未能有效优化器件界面,最大化电荷提取效率并降低能量损耗,令其广泛应用潜力仍然受到限制。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提出创新的双层界面钝化策略,成功将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至33.89%的纪录新高,推动太阳能技术发展迈向新的里程碑。 长久以来,钙钛矿与电子传输层界面处所发生的载流子复合问题,都令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受到严重限制。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殷骏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结合先进材料设计和器件优化策略,研制出高效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为界面工程带来重大突破。此项研究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苏州大学合作完成,成果已发表於国际期刊《自然》。 团队创新性地结合纳米级超薄氟化锂层(LiF)和乙二胺碘(EDAI)分子沉积,同时实现场钝化和化学钝化,达至双层交织钝化,有助维持高效的电子提取,并抑制非辐射复合现象。团队再将应用了此策略的钙钛矿材料,与具有前表面纹理平缓丶後表面高度纹理化的独特设计的双纹理矽异质结电池组合,成功构建高效能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器件,能在增强光电流捕获能力的同时,维持电池後侧的钝化效果,实现光吸收及电荷传输的协同优化。 运用此双层界面钝化策略制成的钙钛矿/矽串联太阳能电池通过独立机构认证,展现出高达33.89%的能量转换效率,首次突破Shockley-Queisser极限提出单结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能量转换率(即33.7%)。此外,电池亦表现出其他卓越的光伏性能,包括填充因子高达83%丶开路电压接近1.97 V,长期稳定性也有显着提升。 这项突破性研究克服了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瓶颈,不仅进一步开拓了钙钛矿技术在光伏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全新思路,有望加速高效太阳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为实现绿色低碳未来提供强大支撑。 殷教授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突破太阳能电池的传统效率局限,并整合钙钛矿等先进材料和成熟的矽基技术,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从根本上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这项跨学科研究项目不仅展现了光伏技术的无限潜力,也为可再生能源及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凭藉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殷骏教授荣获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他的研究团队未来将继续探索先进钙钛矿材料的光电特性,以及其在新一代光伏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完***

2025年5月20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应用物理学系

Photo 1

先驱企业家William Heinecke先生列入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名人堂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欣然宣布,美诺国际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William Heinecke先生於2025年5月16日获列入学院的名人堂。学院同日为William Heinecke先生举行晚宴,并向他颁授「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终身成就奖」。 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在晚宴上致辞时说:「作为一位企业家和创新者,William Heinecke先生在创业路上的成就及带领业界发展的领导能力享誉国际。他不但是未来酒店专业人士的杰出榜样,也为许多业界人士和大众带来启发。」 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院长及讲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国际酒店服务业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衷心祝贺William Heinecke先生获此殊荣,田院长表示:「作为酒店业界的开拓者和成功企业家,Heinecke先生的卓越成就不仅在提升地区以至全球酒店业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愿景更推动了行业变革。他亦热衷於酒店及旅游教育,一直热心支持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发展,获奖乃实至名归。」 William Heinecke先生表示:「我十分荣幸获得学院的认可。对我而言,酒店业远不止提供住宿服务,更是为人们创造变革性的体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社会带来正面改变,并展示每个目的地的独特魅力及好客之道。我希望此项荣誉能鼓励下一代酒店业领袖突破界限,坚持终身学习,并在每个转捩点追求卓越。」 William Heinecke先生领导美诺国际集团已近六十年,带领公司由小型初创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他的职业生涯始於17岁,在就读高中时便创办了个人第一家公司。在随後的几年间,他将美诺酒店集团扩展为多元化的全球酒店集团,涵盖一系列品牌,包括 Anantara丶Avani丶Oaks丶Elewana Collection丶NH Collection 和 Tivoli。在他富前瞻性的领导下,美诺酒店集团目前在63个国家拥有逾600家酒店,是东南亚环保酒店业的早期先驱,引领着可持续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美诺国际集团董事会主席,William Heinecke先生同时管理在全球拥有2,500多家餐厅丶亚洲最大餐饮公司之一的美诺食品(Minor Food),以及旗下拥有400 家零售商店的美诺生活时尚(Minor Lifestyle)。辉煌的工作成就以外,他还致力於慈善事业,包括创立Heinecke基金会支持贫困儿童教育丶发起金三角亚洲象基金会争取改善大象福利,以及成立迈考海龟基金会帮助保育泰国斯里纳斯国家海洋公园的海龟种群,并参与曼谷瑞吉酒店举办的年度慈善晚会及拍卖会,为泰国诗琳通公主殿下指定的机构筹集善款。 William Heinecke先生在酒店业的卓越成就备受推崇,在2022年亚太杰出企业奖中荣获年度企业家,被杂志《HOTELS》评选为2017年世界酒店企业领袖。他亦是2013年亚洲商业领袖论坛奖的开拓者奖得主,并着有《企业家:全球业务经理的25条黄金法则》。此外,他曾任泰国的美国商会主席,也是泰国总理外国投资谘询委员会的成员。Heinecke先生的贡献持续启迪和推动行业变革,是业界的杰出楷模。 田院长说:「学院一直以领先世界的酒店及旅游研究与教育而自豪。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上,我们有幸得到像William Heinecke先生等行业杰出人士的鼎力支持。在业界伙伴的坚定支持下,我们矢志培养更多青年才俊成为这个全球行业的未来领袖。」 位於学院大堂的名人堂展示了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终身成就奖获奖者的肖像照,这些酒店业巨子均带领着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及知名品牌。学院设立此奖项,旨在表彰对香港丶亚太地区以及世界各地酒店和旅游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获学院颁授此奖项者都是致力奠定全球行业版图,并推动其发展的业界翘楚。 ***完***

2025年5月20日

活动 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Photo 1

「2025理大联招课程谘询日」即将举行 为应届JUPAS申请人提供最新课程资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将於5 月24日(星期六)上午十时至下午一时举行「2025理大联招课程谘询日」,让大学联招(JUPAS)申请人了解最新的课程资讯,以便在 7 月中下旬「修改课程选择」限期前再次评估及更改其课程选择。有兴趣参与人士可透过网址https://www.polyu.edu.hk/conday报名。 活动当日节目丰富,理大教务处将举办两场「入学攻略与弹性收生安排」专题讲座,讲解最新入学资讯及JUPAS选科策略;届时各学院教授及代表将即场解答课程资讯,而学生代表亦会分享校园生活及入学面试心得,让有意报读的申请人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各学院亦将安排课程讲座丶谘询环节丶模拟入学面试,及参观大学设施等活动,让申请人更深入了解心仪学科的入学要求和课程特色,并亲身感受校园学习氛围。 理大采用灵活多元的招生策略,在2025/26学年,除「学系组合课程」及个别专业课程外,亦首度推出七个「组合学士课程」。其中「跨学科组合学士课程」突破传统学科框架,实行个人学术导师制,让学生在理大顶尖教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设计主修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技能丶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及社会领袖,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挑战。 另外,理大持续优化弹性招生安排。有志报读理大的申请人,若整体成绩或特定学科表现优异,即使未完全达到最低入学要求「3-3-2-A-3-3」(即中文及英文达 3 级丶数学达 2 级丶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达标和两科选修科达 3 级或以上),理大仍会酌情考虑其申请。详情请浏览Study@PolyU网页:https://www.polyu.edu.hk/study。 有关「2025理大联招课程谘询日」活动查询,请电邮至 arevents.enquiry@polyu.edu.hk。 ***完***

2025年5月16日

活动 教务处

Photo 1

理大基金举办午宴讲座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商业创新之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基金早前(5月8日)举办午宴讲座,以「AI新纪元——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开启商业创新之路」为题,邀请理大人工智能专家分享人工智能在科技发展浪潮中担当的角色,以及未来如何引领商业领域的创新和变革。活动吸引近90位理大基金成员丶政府机构及业界代表参与。 会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介绍理大今年新成立的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和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如何促进大学内外持份者的协作,通过跨学科丶多维度合作推动GenAI的发展。滕教授指出,理大近期招聘了多位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人才加入,未来将吸纳更多相关领域专家,巩固理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讲座由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丶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兼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企业」为题,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丶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的发展与挑战,并深入探讨GenAI如何提升不同行业的竞争力。 杨教授拥有15年人工智能领域经验,其开发的演算法系统广泛应用於多家大型企业。她表示,GenAI能为医疗丶金融丶制造丶零售丶媒体和时尚行业带来庞大机遇,可应用於医学影像分析丶欺诈检测丶预测性维护丶库存管理丶内容创作丶设计及行销等。然而,互联网数据有限丶开源模型昂贵等挑战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阻力。杨教授及其团队构建的分散式GenAI协作平台,拥有领域适应持续预训练系统,让人工智能模型学习特定领域知识,令企业获得合适的模型,训练效果比开源模型优胜;亦毋须从零开始训练模型,可融合现有模型,大大节省算力需求;并可通过融合小模型来高效训练基础模型,毋须如传统方法般使用大量高端GPU集群进行训练。 杨教授续指,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医学及健康领域,将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迎来很多突破性发展,特别是癌症的精准医疗。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医疗大模型有助於肿瘤诊断和建立个人化治疗辅助方案,现正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丶北京协和医院等合作,加强临床验证。另外,新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将作为分散式GenAI协作平台,推动GenAI与城市能源丶业务转型丶智能制造丶机械人技术丶智能临床推理丶电网现代化丶智能施工及智能材料领域的协作研究和应用。 座谈环节由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主持,与杨教授共同探讨香港建设人工智能生态圈的独特优势和所需条件。杨教授认为,香港拥有五所全球百强大学,研究实力深厚,人工智能人才辈出,为香港发展人工智能奠下坚实基础。香港应善用人才,提供充足丶先进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率先将人工智能应用於香港具优势的产业,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推进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问答环节中,杨教授亦回应了嘉宾的踊跃发问,议题包括人工智能在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丶企业建立高效人工智能模型的方法丶人工智能在医疗和慈善事业的应用及潜在挑战等。 理大基金午餐讲座系列旨在提供交流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让参加者深入认识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以应用於推动业务创新。活动体现了学术界丶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在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性。 理大基金为理大校董会辖下委员会,通过筹款丶促进合作夥伴关系和举办教育活动,支持大学履行使命。基金致力开拓资源,并与校友丶业界领袖及其他持份者建立紧密网络,以提升大学在研究丶创新和社区参与方面的影响力。基金透过举办午餐会和讲座等,促进知识交流,加强大学与社区的联系,并推广大学在促进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有关理大基金,请浏览理大基金网页。 ***完***

2025年5月16日

活动 拓展事务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