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_2

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慶祝卓越教育45周年 著名酒店業鉅子徐廷昊先生列入學院名人堂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於5月30日在其教學及研究酒店「唯港薈」舉行晚宴,慶祝學院成立四十五周年,約3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出席。學院同日宣佈大使酒店集團會長徐廷昊先生獲列入學院的名人堂,並在晚宴上向他頒授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終身成就獎。 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在歡迎辭中表示:「2024年是慶祝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創院的重要里程碑,對於學院及理大同仁而言,最引以為傲的不僅是學院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學院的願景和卓越成就,成功創建了這所世界領先的教研中心,不斷提高知識發展的水平,貢獻酒店及旅遊業界。我深信學院未來將在國際舞台上再創高峰,繼往開來,引領行業發展。」 學院高度重視開創性研究,並積極構建強大的研究文化,現有來自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90多位教研學者,在本學年為來自世界各地的1,450多名學生提供涵蓋學士學位至博士學位的課程。2011年開業的高端酒店唯港薈是學院教研模式的核心,目標明確、定位別樹一幟,支持學院培育新一代充滿熱誠、勇於開拓的專業人才,助他們成為業界的未來領袖。教研人員同時亦藉唯港薈進行深入研究,促進全球行業的整體發展。 除了提供世界一流的學習和研究設施外,學院還不斷拓展創新課程。2023年,學院再度獲國際旅行及旅遊教育者協會(ISTTE)頒發成就獎,距離2003年首次獲頒此獎項正好相隔二十年。 學院成功的關鍵,除了歸功於學院及唯港薈全體同仁的不懈努力,也離不開理大、學院國際顧問委員會、學院顧問委員會、業界夥伴和校友們的支持及指導。在告別第一個四十五年之際,學院將放眼未來,致力在全球酒店及旅遊領域進一步實現卓越。 晚宴最精彩的一環,是宣布大使酒店集團會長徐廷昊先生榮獲2024年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終身成就獎。 徐先生不僅是業內受人尊敬的領袖,亦是韓國酒店業的先驅。他成功拓展了大使酒店集團的業務,令它成為韓國的頂級企業,更促成其與國際酒店企業雅高集團合作,成立「韓國雅高˗大使」(Accor-Ambassador Korea),並在旗下發展出高度多樣化的品牌。徐先生在酒店業成就驕人、貢獻良多,是未來酒店業專才的模範,啟發了眾多行業人士。 在頒獎典禮上,徐廷昊先生說:「能夠獲得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終身成就獎,我深感榮幸。此榮譽的一眾獲獎者都是我敬仰已久的行業巨擘,能夠躋身他們的行列實在是我的光榮。我非常高興能夠成為這個全球行業的一員,而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情。」 他又表示:「在田桂成院長的領導下,學院的發展與日俱進,現已躋身世界頂尖學府行列。見證學院在培育一代又一代酒店業領袖及推動行業全面發展所作的不懈努力,我深感鼓舞。在學院成立四十五周年之際,我對學院全體同仁成功實現此重要里程碑,致以由衷祝賀。」 徐先生因其在酒店業的傑出成就而備受推崇,無論在大使酒店集團或業內,他都堅持不懈地追求創新和成功。他畢業於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並在其酒店管理學院和商學院分別取得學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扎實的學術基礎令他對酒店業有著深刻的理解,亦促使他對在行業發展充滿熱情。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徐先生因其對韓國和法國旅遊業的貢獻而獲得了無數讚譽,進一步證明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奉獻精神。請瀏覽學院網站參閱徐廷昊先生的簡歷。 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國際酒店服務業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衷心祝賀徐先生獲獎:「學院一直以領先世界的酒店及旅遊研究與教育而自豪。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上,我們有幸得到像徐廷昊先生這樣的傑出人士的鼎力支持。在行業伙伴的堅定支持下,我們會培養更多青年才俊,成為這個全球行業的未來領袖。」 位於學院大堂的名人堂,展示了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終身成就獎獲獎者的肖像照,這些酒店業鉅子均帶領着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及知名品牌。學院設立此獎項,旨在表彰對香港、亞太地區以及世界各地酒店和旅遊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士。獲學院頒授此獎項者都是致力奠定全球行業版圖,並推動其發展的業界翹楚。 徐廷昊先生(右)獲列入學院名人堂。   ***完***  

2024年5月31日

活動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YIRA

理大「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培養科研新動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有六名年青研究人員獲2024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嘉許。他們的研究涵蓋領域廣泛,透過研發尖端技術,為材料科學、綠色能源、環境發展及醫療健康等帶來裨益。 六位獲獎學者的研究項目涉及新材料、綠色能源、先進製造、智能建造、紡織科技、及醫療科技等,不僅探索知識的前沿,還考慮實際應用及其對各行各業的影響。 這些項目包括設計新一代納米孔材料提高氫氣儲存和釋放能力;研發新型計算器件減少人工智能物聯網的計算耗能;設計回收認證機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還有,研發具生物相容性的智能可穿戴材料用作日常健康監測;開發更高性能的掃頻雷射器,應用到工業檢測、醫療診斷;以及研發四維實時腫瘤追蹤技術,改善癌症治療。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兼評審團主席表示︰「衷心祝賀六位獲獎者,他們的研究項目涵蓋了各個學科與領域,致力為當今全球面臨的挑戰提出解決方案,並展示出充滿潛質的前景。理大以成功培育眾多優秀的科研人才為傲,他們身懷志向、專注科研並追求創新,往屆的得獎者因其卓越的科研實力而獲得國際認可。」 理大一直支持研究人員拓展具影響力的跨學科研究,以科研專長為新興以至未來產業發展作出貢獻,響應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壯大創科人才庫。 連續舉辦第三年的「青年創新研究者獎」,旨在表揚理大35歲以下具備卓越研究實力的科研人才。每位獲獎者將獲得50萬港元的研究資金,以及2萬港元的個人現金獎勵。 六位青年創新研究者(按英文姓氏排列)︰ 得獎學者 研究焦點 內容 陳杰威博士 應用物理學系 助理教授(研究) 新型計算器件賦能低功耗人工智能物聯網 為降低人工智能物聯網的計算能耗,透過提升智能感知、初步計算和篩選資訊技術,減少不必要的資料傳輸,同時在後處理計算設備引入基於新物理機制的新型拓撲器件。 陳少瑜博士 時裝及紡織學院 助理教授 刺激響應兩親分子與生物基聚電解質的超分子/動態化學共組裝構建可循環智能材料 以生態和可循環方式開創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回饋信號的智能材料,拓展應用到可穿戴感測器、紡織品和軟質機器人,用作日常健康監測等。 郭曉朦博士 物流及航運學系 副教授 利用回收認證機制設計激勵採用回收材料 設計回收認證機制,加強推廣綠色消費,並鼓勵企業採用回收材料,助益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黃冬梅博士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高性能掃頻雷射器及應用 開發掃描速度快、範圍寬和相干長度長的高性能掃頻雷射器,在工業檢測、醫療診斷等領域引領技術突破並促進應用。 黎田博士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 助理教授 基於級聯深度學習的對比度自我調整即時四維核磁共振技術的研發以及在核磁引導放療中腹部腫瘤跟蹤的應用 為突破目前磁共振引導放射治療技術的成像速度和品質侷限,研發名為CART 4D-MRI的實時四維腫瘤追蹤新方案,提供更快和更清晰的腫瘤影像,幫助腹部癌症患者治療。 田天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助理教授 新型納米孔材料的構建及其高性能儲氫研究 設計並合成新一代納米孔材料,提高氫氣儲存和釋放能力,解決目前儲氫成本及安全風險的技術瓶頸,推動清潔能源發展應用。   ***完***

2024年5月31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中華文化節推廣中國傳統絲綢印花技術 與北京聯合大學及蘭州交通大學攜手展示絲綢之路染纈非遺技藝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自今年三月啟動「理大中華文化節」以來,舉辦了不同藝術形式和主題的活動,藉以提升理大社群及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的欣賞。承接先前活動的成功,理大將呈獻「青出於藍 — 絲綢之路染纈走進香港作品展」,以中國傳統絲綢印花技術為主題,由今天起至 6 月 12 日透過一系列講座、工作坊及展覽導賞等,重現古代紡織和染色技藝的卓越成就,展示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是次展覽由理大主辦、北京聯合大學和蘭州交通大學協辦。活動啟動儀式於今天在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旗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染纈傳承人及北京聯合大學教授管蘭生教授,以及一眾大學管理層和學院院長,為展覽揭開序幕。 理大中華文化節籌委會成員兼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期望『理大中華文化節』能加深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增強其國家和文化認同感。展覽的名稱『青出於藍』源於染料──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靛青色比藍色更深,比喻通過努力學習,年輕一代可以超越前人,亦對應活動主題『染纈』。我們亦希望年輕人青出於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香港、貢獻國家。」 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旗教授表示:「這次展覽中的作品,大多是染纈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管蘭生教授數十年的藝術積累,部分是為本次展覽特別創作的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呈現出既傳統又現代的藝術風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希望兩校可以通過此次展覽活動,繼續為今後開展務實合作奠定良好基礎。」 染纈是中國古代絲綢印花技術,包括精湛的「四纈」工藝:絞纈、蠟纈、夾纈和灰纈,與印度、埃及共同起源。在絲綢之路上,染纈技術交流融合,尤其在漢唐時期被廣泛傳播。現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染纈技術不但極具文化保護價值,也是民心相通的象徵。是次展覽於理大校園不同角落及教研酒店「唯港薈」展出多幅精美的染纈作品。 活動邀得染纈傳承人及北京聯合大學教授管蘭生教授,聯同理大理學院副院長黃文健教授及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簡志偉教授主持公開講座,詳解染纈技術的獨特魅力及其與中國傳統色彩的聯繫。此外,管教授會在展覽導賞中講解重點作品的故事和美學價值,更將在多場工作坊親授染纈中的染結技法,讓參加者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感受技藝背後的匠人精神。所有活動費用全免,歡迎理大學生、職員、校友及公眾參與。 有關理大中華文化節活動的最新資訊,敬請瀏覽網站,或按此下載精選展品詳情及相片。   ***完***  

2024年5月30日

活動 時裝及紡織學院

cover

理大先進製造、新材料及新能源研究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昨天公布首屆「產學研1+計劃」申請結果,並舉行簽約儀式。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領導的兩個項目獲得該計劃的資助,凸顯理大在推動研究創新,以及將世界級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的承諾。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祝賀獲得撥款資助的理大研究團隊,並表示:「我們很榮幸獲得『產學研1+計劃』的認可和支持,相關資助可望加快研究項目的商品化,讓理大的科研人員開發更多創新方案,加強他們與不同行業合作夥伴的關係,並推動研究成果轉化,造福香港、國家以至全球。憑藉我們在相關領域的科研優勢和豐富知識,理大將在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理大兩個獲資助的項目包括︰ 數據中心高效節能液冷系統(先進製造) 項目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及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領導。 數據中心作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支柱產業,能耗可達世界總能耗 3%。其中有 40% 能耗用於冷卻。目前的冷卻方法效率低、成本高、不環保,並且會導致高碳排放。因此,有效降低冷卻系統能耗是實現數據中心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 此項目旨在開發數據中心高效節能液冷系統,並將其商業化,以解決數據中心冷卻能耗、冷卻劑昂貴且不環保及排碳巨大的問題。 該系統的創新特點使用熱異質拓撲表面設計,即結構熱裝甲,解決了困擾液冷領域已延續百年的瓶頸難題——在高溫(1,000 °C)和高熱流密度(1,000 W/cm²)下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並且性能顯著優於傳統冷卻技術。另一創新點是整合了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即 AIoT,可以實時監控和優化系統傳熱性能。 下一代動力儲能電池複合集流體的中試與量產(新材料及新能源) 項目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教授領導。 此項目開發一類超輕、超薄、柔性且強韌的導電複合薄膜,用作商用鋰離子電池及未來固態鋰電池中的集流體,以大幅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集流體是鋰離子電池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負責電池在充放電中的電流傳輸。然而,集流體並不參與電池的能量存儲,因此減輕減薄集流體可有效提高電池能量密度,是過去多年來電池商品化一直追求的目標。目前商用鋰電池使用純金屬銅箔、鋁箔作為集流體。然而金屬箔密度高,工業上減輕減薄金屬箔工藝已到瓶頸。 此項目開發的複合集流體比目前金屬箔輕 80~85%,薄 65~80%,成本下降 40~60%,同時在導電性、化學和電化學穩定性以及與各種電極材料的適配性方面與金屬箔相當。這些優勢可使鋰離子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提升 20~25%,體積能量密度提高 9~12%。 「產學研1+計劃」於 2023 年正式推出,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百支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有潛質成為成功初創企業的研發團隊。每個獲批項目可獲港幣一千萬元至港幣一億元不等的資助。   ***完***

2024年5月2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論壇討論香港中小企如何應對可持續匯報準則與國際接軌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聯同環境、社會及治理公會,在星島新聞集團支持下,舉辦「探索ESG政策與香港中小企在綠色金融發展之路」論壇,討論香港分階段將企業可持續匯報準則與國際接軌的所需政策支援。 政府早前公布有關發展香港可持續披露生態圈的願景,定下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就香港可持續匯報發展的具體方向,推動發展本地可持續匯報準則。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致歡迎辭時強調,將香港成為首批銜接國際可持續匯報準則的司法管轄區,對於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地位極為重要。他呼籲政府多諮詢業界,將他們的意見納入規劃,為本地企業提供具透明度和可行的指引。 趙教授表示:「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小企在香港發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擔當重要的角色。然而,他們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框架納入企業風險管理和披露時面對的獨有挑戰和限制尚未獲得充分關注,探討最佳實踐方法對於企業將法規轉化為機遇至關重要。」 論壇上,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創新、企業及投資部主管黃村業先生、環境、社會及治理公會執行董事周憲本先生、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及環境、社會及管治委員會主席陳婉珊女士、星展銀行(香港)企業及機構銀行可持續發展金融執行董事麥礎允女士探討如何利用綠色金融和ESG支持本地中小企向低碳經濟轉型,以及如何遵守ESG匯報要求。 陳婉珊女士強調:「對於香港中小企製造業而言,實踐ESG原則已經刻不容緩。隨著歐盟在未來兩至三年實施《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及『碳邊境調整機制』,企業不論大小,若能主動應對這些法規,將可與歐盟客戶建立業務伙伴關係時獲得競爭優勢。中小企應抓住這個機會,加快推動ESG進程。」 麥礎允女士補充:「在推動可持續金融的進程中,建立分類目錄和全面的披露標準可以提升透明度,對可持續金融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而中小企在推動ESG時所面對的資源限制,可透過資金、政府支援、數碼工具和資訊分享等方面著手,鼓勵中小企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其業務中。」 黃村業先生介紹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政府為推廣可持續發展披露而實施的創新法律、政策、策略及措施。他敦促政府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繼續推動政策創新。 周憲本先生則提倡簡化ESG實施流程以提升中小企的競爭力。他表示:「隨著ESG實施趨勢不可逆轉,中小企業必須現在就採取行動,擁抱可持續發展實踐。透過倡導簡化ESG實施流程,我們賦予中小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能力。我們了解他們面臨的挑戰,如資源有限和能力不足。因此,我們提供策略來幫助中小企業克服這些障礙,踏上ESG之旅。」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成立於2022年,由來自理大不同學系和專業的學者組成,推動交叉學科政策研究。中心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領導,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碳中和城市、大灣區創科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 更多關於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活動資訊,歡迎瀏覽中心網站: www.polyu.edu.hk/precit/。     ***完***  

2024年5月29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rofessor Li Ping

理大研究發現訓練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有助模仿人腦理解語言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革新了社會互動方式,運用深度學習演算法訓練GenAI的大語言模型亦受到關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以人類處理語言的類似方式進行訓練,大語言模型的表現就更像人類腦部去理解語言,這對腦科學研究和人工智能模式開發帶來啟發。 現有的大語言模型主要依賴於上下文單詞預測單一類型的預訓練。這種簡單學習方式在大規模訓練數據和大量模型參數的結合下,應用於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成效顯著。近期研究亦表明大語言模型中的單詞預測可以作為人類處理語言的認知模型。然而,人類平時理解語言時不僅只會預測下一個單詞,還會整合自然語言理解中的高層次信息。 理大人文學院院長兼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李平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模擬人腦評估句子之連貫性的下一句子預測(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納入模型預訓練,並檢驗模型數據與腦活動的相關性。研究最近刊登在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 研究發現NSP能夠強化大語言模型的能力。NSP用來預測前後句子怎樣互相關聯,與人類語義理解的神經模型非常吻合。研究團隊訓練了兩個模型,一個具有 NSP 增強功能,另一個沒有,兩者均包含單詞預測。他們評估從模型中提取的表徵與人類閱讀句子時的腦功能磁共振活動模式之間的匹配程度。 與只學習單詞預測的模型相比,NSP增強模型與腦數據在多個腦區顯示出更一致。研究結果亦提供了新見解,了解我們大腦如何加工語義,包括右腦在理解語義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更多右腦區域與增強模型的一致性更高。其他發現亦顯示大語言模型納入NSP的優勢,即基於增強模型的「模型-腦對應」分數可以更好地預測人的閱讀速度。 近期如ChatGPT的大語言模型主要通過無限擴充訓練資料和模型規模來提升它們的能力。李平教授表示:「僅依靠這種極度擴展的方式存在很多局限,新進展的突破有賴於我們將大模型變得更向人腦那樣不需要海量數據,更高效益。我們的研究發現,像NSP這類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可以改進大語言模型的人性化水準,使其更加接近人類智慧。」 他補充指:「更重要的是,此項研究解釋了如何利用大語言模型研究我們人類大腦加工語言的高級機制。它還可以促進人工智能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研究人員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並藉此推動未來以人工智能為導向的大腦研究以及受人腦啟發的人工智能研究。」   ***完***  

2024年5月2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人文學院

Photo 1

理大再度榮獲國際零知識密碼學ZPRIZE大獎2023 展現區塊鏈的創新研究成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區文浩教授與助理教授(研究)陸星曄博士的研究團隊,憑藉在零知識證明(ZKP)的前沿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連續第二年於國際ZPRIZE競賽奪獎,研究方案對區塊鏈及Web3產業極具參考價值,並能提高大眾對零知識加密技術突破性潛力的認識和實際應用。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很高興理大學者在推動區塊鏈技術和革新Web3領域再度獲得國際認可,這個獎項再次展示我們科研團隊在零知識密碼學領域的優秀技術和創新能力,令相關前沿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落地大大加速。」 ZPRIZE是由區塊鏈業界於2022年牽頭的年度競賽,旨在促進零知識密碼學的使用和發展,透過將參賽獲獎作品開源的方式使零知識證明的研究惠及大眾。零知識證明允許「證明者」說服任何人計算的有效性而不洩漏任何資訊,因此稱為零知識。 理大團隊今年在「高通量簽名驗證」(High Throughput Signature Verification)公開組別脫穎而出,並獲得25萬美元的獎金。團隊需使用零知識證明技術對ECDSA數位簽章的驗證做出證明,並將證明生成時間盡可能縮短到最小。ECDSA是區塊鏈領域最常用的數位簽章演算法之一,是一種使用於網路上證明訊息真確性以及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區塊鏈網路上的交易真確性的技術。在零知識證明系統中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計算驗證這些數位簽章的重要性,是為了提供更佳的使用者體驗,同時也支持許多現實應用場景。 理大團隊提出的新方案,能夠在10分鐘內在一台普通手提電腦上為50個1KB信息的數位簽章生成零知識證明,為未來零知識證明在ECDSA驗證上的應用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對於5MB信息數位簽章的證明生成,原始的零知識證明需要大於5,000萬(2^25~2^26)個約束來生成證明,而新方案則只需最多620萬 (2^22~2^23)個約束就能生成證明,複雜度最少縮減至原來的八分之一。 理大是香港區塊鏈技術教育課程和研究的先驅,大學於2022年開設全港首個區塊鏈科技理學碩士學位課程,又先後開辦了與金融科技相關的博士課程,以及與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同年亦成立了全港首間區塊鏈科技研究中心,全方位研究區塊鏈技術,並於美國資訊平台CoinDesk發布的「2022年區塊鏈最佳大學」排名位列榜首。   ***完***  

2024年5月23日

成就 電子計算學系

p3

理大研發基於AkkMore™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 有效預防肥胖及增強腸道健康 與唯港薈合作推出減脂甜品 促進食品行業環保革新

科學家近年積極探索研發未來食品的可能性,包括以無盡的微生物,替代有限的動物和植物資源;其中替代動物來源的脂肪成分也是熱門研究課題之一。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及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基於AkkMoreTM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有效預防肥胖和其他代謝疾病、增強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反應和減少焦慮。此脂肪替代品不但有助減低食物卡路里含量,亦能延長忌廉製品保質期,長遠而言能夠減少乳製品消耗及廚餘量,對食品行業提供創新的ESG(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解決方案。 由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員、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常金輝博士及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及副教授、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副系主任邱家琪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提取天然菇菌中的AkkMoreTM功能性成分,並進行三期動物測試。 研究發現,服用AkkMoreTM配方的實驗組小鼠,其腸道微生態較對照組小鼠健康,當中阿卡曼氏菌(Akkermansia)含量較多、厚壁菌門 / 擬桿菌門(Firmicutes / Bacteroidetes)比率較低、脂肪組織較輕,及神經炎症程度較低,顯示配方有助體重管理、增強腸道健康,並能改善代謝及免疫失調和紓緩焦慮情況。此項研究早前於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銀獎,有關保健功能的實施方案亦已進入專利審批階段。 研究團隊其後利用AkkMoreTM其增稠、乳化及穩定的特性,研發含有AkkMoreTM配方的忌廉伴侶。該忌廉伴侶可與傳統忌廉搭配使用,降低甜品中忌廉的使用量,不但可減低甜品中脂肪及卡路里含量,保持口感質素,亦可大幅延長忌廉製品的保質期,長遠而言更可減少乳製品消耗及廚餘量,助力減少碳排放及提高利潤。 常博士表示:「是此合作是科研落地的成果,研究團隊下一步將專注開發AkkMoreTM配方在創新健康食品中的應用,並著力鑒定功效較佳的原材料菇菌,以及把種植流程標準化的工作。」 理大一直致力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常博士於2019年參加「理大創新應用博士後計劃」,獲批理大微型基金,入選香港科學園的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並屢獲獎項。2020年,她與邱家琪博士及會計及金融學院助理院長及副教授金涌博士聯合成立初創企業寶力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後獲理大科技啟動基金計劃、香港科技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及天使投資者支持。 繼推出含有AkkMoreTM配方的營養補充劑後,研究團隊與理大教學及研究酒店唯港薈GREEN合作,使用由團隊研發含有AkkMoreTM配方的忌廉伴侶,製作減脂軟雪糕及甜品,並推出期間限定「森煥輕盈日本水果AkkMoreTM下午茶」。唯港薈委託化驗所測試兩款軟雪糕營養成分,發現使用AkkMoreTM配方製作的軟雪糕的總脂肪含量只有3%,較使用一般食譜製作的軟雪糕大減超過8成,而總熱量亦減少超過一半。更多詳情,請瀏覽唯港薈網頁:https://www.hotel-icon.com/zh-tw/offers/akkmore-japanesefruits-afternoon-tea    ***完***  

2024年5月2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未來食品研究院

PressImage_21 May

理大研究揭示外傭在港生活面對的主要醫療及溝通困境

外傭減輕不少雙職家庭在照顧兒童及處理家務上的重擔,但其個人需求卻未受到足夠重視。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進行一系列研究,探討外傭在港生活所面對的健康及其他結構性問題,包括他們在新冠疫情期間遇到的困難,揭示外傭的福祉與他們能否獲取正確的公共衛生資訊及享用相關設施息息相關。 研究人員分別深入訪問逾 700 名及以問卷形式調查逾 400 名菲律賓及印尼外傭,了解他們在港生活的故事及身心健康,內容涵蓋其(創傷)經歷、健康素養、醫療需求及社群通訊網絡。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加劇,針對長者家居護理的需求日益增加,來港工作的外傭越來越多,研究期望能帶出為外傭創造共融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教授Hans Ladegaard教授表示:「印尼外傭面對邊緣化及孤立問題尤其嚴重,他們許多生活難題均源於語言與溝通困難,並對自身權利了解不足。不少人來港前只接受了三星期的廣東話課程,無法確保語言流利程度,大部分更不懂英文,甚至不知道法定的最低工資水平和每周可享有 24 小時休息時間等。因此,我們應該優先為他們提供語言學習的支援,並教育他們認識自己的權利。」 根據Hans Ladegaard教授的研究,缺乏接收資訊及使用公共衛生設施的途徑是外傭的其中一個主要困境。尤其新冠疫情期間,不少外傭因疫情帶來的孤獨感、隔離及鄉愁等而容易陷入抑鬱及焦慮的情緒,但他們能獲取適當支援的途徑卻相當有限。研究團隊建議公共衛生宣傳應採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並運用社交媒體等外傭能廣泛接觸的渠道進行,而利用漫畫及敘事的表達方式亦能更有效地與外籍群體溝通。 另一項由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助理教授Jeffry Oktavianus博士領導的研究亦發現,社區敘事網絡,包括直接的人際社交網絡、社區組織及傳媒,在支持外傭應對疫情時發揮了關鍵作用。該項研究已刊登於《Health Communication》。 研究指出,由於欠缺以外傭母語為主的正確資訊,許多外傭在疫情期間都無法獲得足夠的防疫知識,社交媒體和社群間的互動溝通成為他們主要的資訊及情感支援來源。然而,外傭或會在人際網絡間接觸到假消息,並因而產生負面心理影響。Oktavianus博士表示:「這些網絡雖然是重要支援,但亦有機會傳播錯誤資訊,在協助邊緣化社群面對疫情上,同時帶來機遇和挑戰。」 研究提出,社區組織可以主動發放可靠新聞,解除外傭的疑惑及糾正他們得到的錯誤訊息,協助他們在混亂情況下分析真假資訊,並鼓勵相關組織(例如在港印尼人組織、少數族裔媒體等)主導有關公共衛生的宣傳。研究又指出,提高外傭的數碼素養也是幫助他們區分真假資訊的關鍵所在。 由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助理教授Margo Turnbull博士帶領的另一項研究則重點關注提升外傭健康素養的需要。菲律賓目前是亞洲區乳癌發病率最高國家之一,在港工作的菲傭罹患乳癌的數字亦不斷增加。研究深入探討了在外地工作時罹患乳癌對外傭生活的影響,論文已刊登於《Quality Health Research》。 與上述研究一致,這項研究亦強調應使用多元語言作健康宣傳,令外傭能以母語理解公共衛生的資訊,同時提出可以在週日開放公共衛生設施以便外傭使用,從而及時獲得診斷及醫療援助。Turnbull博士補充:「改善語言及溝通技巧亦可令外傭更有效運用醫療資源,減輕癌症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並增強面對健康問題時的信心。」 目前,Turnbull博士正與一個癌症支援小組合作,共同開發多語言的溝通資源,期望協助外傭向僱主、家人及醫生傳達其診斷及護理需求。 就多項圍繞在港外傭的研究發現,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將聯同兩個支援外傭的非政府機構,融幼社及外勞事工中心,於5月24日在理大舉行「外傭生活攸關」研討會,進一步討論外傭在港工作的生活困難,以及如何在香港建立更共融的社會。   ***完***  

2024年5月21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英文及傳意學系

Unnamed item

理大與惠州市大亞灣簽署合作協議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惠州市人民政府及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大亞灣開發區)於5月13日舉行簽約儀式,就共建「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 座談會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向到訪理大的惠州市代表團介紹理大的最新發展,以及未來於內地拓展的戰略目標。理大一直重視推動科技創新及科研人才培養,在基礎研究與創新創業方面獨具優勢,致力為國家的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理大與惠州將共建研究院,發揮各自優勢並協同發展,藉深化惠港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作為當地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研究院將成為推動惠州科技產業發展的動力,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惠州市委書記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吉先生表示,理大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和強大的科研實力,同時惠州擁有堅實的現代產業基礎和廣闊的創新應用場景。雙方攜手共建研究院,必將有力促進優勢互補。研究院將聚焦惠州產業發展方向,充分發揮理大的人才科研優勢,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在惠州落地孵化、實現產業化,助力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品質發展新增長,同時聚集整合境內外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培養一批掌握未來關鍵技術的卓越工程師和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將研究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高端科技創新平台。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及惠州市委書記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吉先生、惠州市委常委兼統戰部部長賴建華先生、惠州市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黎明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俊玲女士,以及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兼區管委會主任郭武飄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其他出席嘉賓包括理大領導層、專家代表及惠州市人民政府及企業代表等。 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會上,理大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教授亦簡介了研究院的建設規劃。該院將聚焦石油化工、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及智能製造等領域,通過與惠州市和大亞灣開發區的合作,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並積極推動官、產、學、研合作,為香港、惠州乃至國家的科技創新作出貢獻,期望以卓越成績打造惠港校地合作新典範。 ***完***  

2024年5月17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