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學者開拓海洋保育和可持續海洋食品研究

香港海洋環境得天獨厚,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持續增長,香港的海洋環境面臨著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的嚴峻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的研究團隊,一直積極回應社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特別聚焦創新的海洋污染監測技術和海洋食品可持續性研究,包括監測微塑膠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重建珍珠貝礁等,積極回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3和14。 海洋食品微塑膠監測 塑膠廢棄物無處不在,塑膠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嚥並積存於體內,影響食物鏈的其他攝食階層,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重大威脅。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3年最新統計顯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約65千克海洋食品,高於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顯微拉曼光譜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動測繪技術,調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學名:翡翠貽貝)所積存的微塑膠數量和特徵。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克鮮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顆長度約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膠,由此推測香港每年每人透過食用雙殼貝類,攝取微塑膠的數量可高達10,380顆,情況令人關注。有關研究已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 為進一步證實微塑膠有機會被人體攝取,研究團隊分析港人糞便中微塑膠含量數據,發現港人的微塑膠攝入率較其他亞洲和歐洲地區可高出約五倍。有關研究已發表在《Toxics》期刊。基於這些發現,研究團隊正在積極探討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後果,並聯同理大其他學系研究利用氣泡屏障和細菌生物膜從海水中移除微塑膠的不同方法。 方博士最近被獲選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學者(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是全球六位獲獎者之一,同時也是唯一來自東亞地區的獲獎科學家。他表示:「各項研究成果不斷激發我們開發及應用先進技術,探索應對微塑膠問題的創新方案和策略,以減輕微塑膠污染的影響,保護珍貴海洋生態,並確保海洋食品可持續發展。」 珍珠貝礁修復工程 方博士貢獻海洋保育的研究成果,還包括重建珍珠貝礁以改善海洋環境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從而提升本地漁業資源。昔日的香港曾經擁有豐富的珍珠貝礁生態,孕育出其他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促進興盛的珍珠產業。但過度開發和海洋污染已令珍珠貝種群退化,導致周遭的生態系統效益也隨之消失。 為改善海洋環境和增強生物多樣性,方博士的研究團隊於香港赤門海峽選定位置,利用人工養殖的珍珠貝重建珍珠貝礁,並透過先進三維技術,追蹤分析珍珠貝礁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利用珍珠貝的濾食特性作為生物監測工具,評估香港海洋污染情況,以改善水質。團隊亦與本地漁民在水產養殖技術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續漁業發展。方博士希望透過珍珠貝養殖,推廣生態營養理念,並振興本地珍珠產業,使環境和社區共同受益。方博士的見解剛於10月的《One Earth》期刊發表。 香港海洋環境生態面臨挑戰的同時,亦蘊藏巨大的科研潛力和希望。方博士表示:「科學家和學者過去的研究為海洋保育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然而,海洋保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政府、學術界、企業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目標是透過研究創新及社區教育提高保育意識,激發社群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為香港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請瀏覽以下視頻,了解更多:https://polyu.me/3NLYGza ***完***

2024年10月31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

Photo 1

理大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國際人工智能論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將於2024年11月29日假唯港薈合辦國際論壇,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 論壇將匯集全球超過10個國家及地區逾30位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領域的頂尖學者和思想領袖,分享和討論人工智能對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各個方面的影響。與會代表將有機會深入交流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以及這些發展為高等教育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探討院校之間在相關領域的合作機會。屆時,會場亦設有創新科技展覽區,展示多個頂尖科技應用案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先生、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雷添良先生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亞太區總裁Simone Dilena女士將擔任主禮嘉賓,並致開幕辭。 屆時,將舉行兩場校長對談環節,多名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高等院校的校長及管理層成員就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領導力的影響,以及如何善用有關科技促進創新和共融進行討論。論壇舉行期間,亦會舉行四場小組討論環節,由多名學界及業界領袖圍繞人工智能對促進教學、研究、創新創業,以及如何借助人工智能造福社會等議題交流意見和分享見解。此外,三位知名人工智能科學家,包括: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博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及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教授;以及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將以「邁向大模型時代: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進行專家對談環節。 更多活動資訊及報名詳情,敬請瀏覽:https://polyu.me/3Ybgicw. ***完***

2024年10月30日

活動 其他

Photo 1

理大首製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 於太空低軌道完成試驗

國家首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近日於太空低軌道開展多個空間試驗後成功回收返回地球,當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製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這亦是香港首個從太空返回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載荷。國家航天局上周四(24日)在北京舉辦十九號衛星載荷交付儀式,標誌著衛星工程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項目由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樹平教授牽頭,聯同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開發,由理大工業中心負責設計及生產,整個研發及製作過程在理大校園完成。 項目旨在研究高性能催化劑在微重力、真空及輻射等極端太空環境下對材料的影響,為新型催化劑材料在未來深空探測中電催化製備特定化學品、燃料及氧氣等技術應用領域奠定基礎。 裝置的設計考慮到材料輻射平均暴露率及高穿透度,以提升試驗的整體效率。裝置亦可在無需更換核心零部件的情況下就能被快速地重複使用,其可重用性將有效降低後續試驗任務的整體成本。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讚揚團隊,並表示﹕「理大一直積極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今次很高興能隨實踐十九號衛星將理大自行開發及生產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搭載到太空,展示理大在深空探測、材料科學及工程等交叉學科的科研實力。我們期待激發更多科研創新,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的設計源自劉樹平教授早前研發的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 APMA 系統,系統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品原料乙烯,革新有價值化學品的生產模式,從以減低碳排放。該項研發已與能源化工企業開展合作,並於第 48 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當時在日內瓦頒獎禮上理大有28個發明項目獲獎,包括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用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相機。劉教授憶述這個跨學科合作意念就在頒獎禮上萌生:「容教授的團隊提出我的新型催化劑可以應用到深空探測上,我們回到大學就立刻開展探討合作,裝置上天前亦在校園做了多次測試。」 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回收後,即將在理大實驗室進行分析。劉教授指:「團隊期望探究催化劑在太空環境下對不同材料帶來的影響,為未來深空探測任務帶來新啟示。」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已展開多項基礎研究,包括材料科學、微生物學、月球基地建造技術、遙測技術、月壤研究以及太空資源利用等。此外,研究中心亦參與小衛星和立方星的開發項目,展現理大在航天科研領域的全面布局。未來,理大會繼續積極參與國家的重大航天任務。 ***完***

2024年10月2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深空探測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論壇 展望香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電動車研究中心,日前(10月22日)聯同香港工程師學會合辦「香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論壇,匯聚政府代表、頂尖專家及業界代表,分享新能源汽車的最新動態,以及塑造可持續城市的政策、技術和行業觀點。論壇吸引逾130名理大師生、校友及業界夥伴參與。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致歡迎辭時,引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的數據,自2024年初至10月,商用新能源汽車的首次登記率僅為7.6%,表示在推廣重型新能源汽車研發和完善政策方面仍有很大空間。他亦支持《2024年施政報告》的倡議,樂見政府進一步推動新能源發展,並推出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資助試驗計劃。 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先生以「香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為題發表演講,講解香港推動新能源汽車面對的挑戰,以及其倡導的相關政策,包括善用鄉郊土地以興建電動車充電設施和引入國產新能源汽車。他表示,政府將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推動新能源汽車已經迫在眉睫。 主題演講環節中,機電工程署氣體及一般法例科助理署長王磊先生介紹香港氫能的最新發展,包括採用氫能來推動香港綠色交通,以及氫燃料安全法例的條件及修訂。他表示,機電工程署已促使本地職業專才教育機構明年起推出氫燃料安全認知、註冊氫燃料車輛維修技工培訓,以及勝任人士課程。此外,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提供的電動汽車理學碩士學位課程亦有助香港培育相關專業人才。 環境及生態局前首席助理秘書長梁啟明博士解釋實施零排放對環境的益處,以及政府在過去20年為推動香港可持續交通發展的舉措,包括先後成立新能源運輸基金、推出電動車首次登記、「一換一」稅務優惠,以及「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等。他表示,有關計劃實施後,香港的整體空氣質量已顯著改善,路邊空氣污染物亦大幅減少。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兼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闡述電動車從電氣化轉向智能化和網聯化的轉變,並剖析其中兩大挑戰,包括電動汽車與電力網路之間的和諧連接,以及人、車、路、雲的整合和相關標準的發展。他亦分享中國汽車工業成功的經驗,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三項綠色新質生產力取代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傳統生產力,透過創科和政策並行來推動新能源汽車,逐步邁向智慧城市。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兼土木工程處前處長卜國明先生認為,針對性補助措施有助吸引大眾使用新能源汽車和氫能源汽車,並鼓勵政府、房地產和科技公司等共同推進技術發展,簡化電動車充電設施的監管流程,以助快速擴建基礎設施。 哪吒汽車香港研發中心負責人張祺先生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進行探討,期盼業界未來開展更多合作,為香港增添新質生產力。他相信,在未來三至五年,新能源汽車技術將快速成熟,創新技術亦會不斷引領行業發展,其中智能化技術更是改變汽車屬性和推動汽車產業重構的全新動力。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陳家聰博士分享獲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的研究項目 – 「評估新能源汽車在香港的適應性:氫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未來」。他表示,加速氫能生產、運輸和儲存的創新技術,並擴大「綠氫」和「藍氫」的覆蓋率,將有助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助力香港實現長期環境目標。 此外,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主持小組討論環節,與一眾主講嘉賓就新能源汽車的最佳實踐和未來趨勢進行探討。他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助推動可持續發展,造福下一代及提高人民幸福感。是次論壇亦有助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將來為相關政策提出具前瞻性、長遠性和策略性的建議。 ***完***

2024年10月25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研發超高強S960鋼材應用的焊接技術 獲香港首個公共工程項目採用

S960鋼材比一般S355鋼材輕巧堅固,是建設橋樑的首選建材,然而焊接過程會降低其機械性能,影響強度,令應用受限制。為此,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研究團隊開發了高效應用S960鋼材的焊接技術,透過精準控制焊接的熱輸入量,保持鋼材的機械性能。技術最近獲採納,用於建設香港首個採用S960鋼材的公共工程項目──粉嶺北新發展區行人天橋,有望推動高強度鋼材在橋樑建造的創新應用。 S960鋼材具高強度的特點,是一種高效結構鋼,能滿足各種材料規範和結構設計規範的要求,獲廣泛應用於高層建築和大跨度結構建築(例如體育及展覽場館)。然而,S960鋼材在焊接過程中,機械性能會發生顯著變化,令強度和延展性降低20%至30%。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鍾國輝教授帶領的團隊,透過實驗和數值模擬,成功破解S960鋼材在焊接過程中的熱輸入量對焊接截面強度的影響,並開發創新的焊接技術,保持鋼材的機械性能。團隊更與本地鋼材加工廠合作進行測試,最終獲得不同厚度S960鋼材的最佳熱輸入能量範圍和焊接接頭設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以至消除焊接對鋼材強度的影響。 有關技術更獲得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採用,率先用於粉嶺北新發展區第一階段──粉嶺繞道東段(石湖新村北至龍躍頭)的兩段行人天橋建設,並於今年九月完成預製組件的現場組裝。天橋為空心箱形狀樑(箱樑)組成的橋樑,其S960鋼材由採用新焊接技術的廠房加工預製。使用新焊接技術,令項目可採用較薄及較少的鋼材來獲得相同強度和承載力,從而減輕行人天橋的橋體重量和地基樁柱數量,有利降低碳排放,提升工程的可持續性。 鍾國輝教授表示:「我和團隊致力在科學理解、工程原理和設計指導方面,幫助工程師於興建項目中採用高強度S690及S960鋼材,推動現代鋼結構建築的發展。粉嶺北行人天橋項目是應用高強度S960鋼材於建設的最佳示範,此成功案例將為未來制定相關技術指引和規範提供具價值的參考。」 由鍾教授及團隊開發,高效應用S690鋼材的技術亦獲香港多個基建項目採用,包括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雙拱鋼橋、九龍仔游泳池的大跨度屋頂結構,以及興建中的元朗大球場東西面看台上蓋結構。 ***完***

2024年10月2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與仁濟醫院董事局攜手培育職專醫療人才 為新開辦營養治療理學碩士課程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隨著人口老化,香港對營養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2025/26學年開辦營養治療理學碩士課程*,培養新一代營養師,在醫療保健、食品工業及公共衛生等不同領域工作。理大今日與仁濟醫院董事局(仁濟)簽署合作備忘錄,為有關課程的學生提供在仁濟屬下社會服務單位的實習機會,共同推動本地營養治療學教育的發展。是次合作是本港首次於護養院及護理安老院進行營養治療學實習,為本地營養治療學教育樹立新的指標。 在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及仁濟醫院董事局總理蔡高燕姬博士見證下,由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系主任陳聲教授及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張文嘉博士代表雙方簽合作備忘錄。 黃國賢教授表示:「理大一直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並以肩負社會責任為宗旨,其中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致力在相關領域提出創新想法,造福社會。仁濟過去多年來為本港的長者提供安老服務,當中包括醫療護理和膳食住宿,讓長者得到適切支援。是次合作象徵理大在專職醫療人才培育方面的一個新里程,透過在仁濟屬下單位實習,將專職醫療培育擴展至營養治療,共同推動社區營養治療服務,鞏固本地基層醫療體系和發展。」 張文嘉博士表示:「期盼理大學生透過在仁濟屬下單位的實習,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營養治療學理論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並透過接觸不同的服務使用者,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希望學生能在實習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溝通協調等多方面的能力,為未來成為專業的營養師奠定基礎。」 透過是次合作,理大營養治療理學碩士課程的學生將有機會在仁濟屬下的三個單位進行實習,實習內容包括為個案制定營養飲食計劃、參與院舍日常運作、設計多元化營養餐單以及籌辦健康推廣活動等。未來,雙方會為有志於投身營養師行業的學生提供寶貴的實習機會,共同為長者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貢獻。 *此課程尚待批核 ***完***

2024年10月23日

活動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

Photo 1

理大學者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傳承粵瓷藝術文化遺產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起,傳統藝術文化創作面臨新挑戰,對藝術的原創價值感到擔憂,亦憂心作品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然而,透過創新應用,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傳統藝術不僅得以保存和傳承,也為保育藝術文化開闢新路徑。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利用人工智能創新工具拓展藝術和文化發展視野,開發了一個名為「粵瓷之美」的創意繪畫平台,旨在保育和傳授廣彩(粵瓷)藝術。廣彩以其精湛工藝和豐富圖案聞名,展現了中國嶺南地區獨特的民間藝術,體現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匠心精神。 此研究項目由理大設計學院副院長(環球與企業事務)、香港理工大學英偉達聯合研究中心總監和香港理工大學文化與藝術科技研究中心總監杜本麟教授領導,其研究團隊收集並精心處理了數千張廣彩圖片,建構了一個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繪畫平台,使這一文化遺產的創作過程及賞析更易被大眾認識。 杜教授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獨特的方式促進藝術創新,提高藝術創作的可及性,進一步啓發多元人類文化,在保育傳統藝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改變了藝術教學模式,也提升一系列輔助工具,吸引更多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與傳承。然而,在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過程中,必須堅守良好的道德標準、透明度和人為監督,確保文化價值和藝術完整性得以維護。」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廣泛文本到圖像生成模型,是這創新藝術平台的主要技術,指引創作和生成傳統文化內容,例如廣彩繪畫技巧。這些模型能根據文字描述精確地創建圖像,保持內容與傳統風格一致。平台還展示了多項技術特點,包括參數微調、分層和符號生成。 此外,研究團隊將二維和三維的繪畫概念融入於藝術平台,創建一個專為初學者量身定制的友好介面。這平台通過直觀的設計,幫助使用者快速學習廣彩繪畫技巧。使用者在創作過程中可利用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實時評估作品,系統會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幫助使用者逐步提高技能。 系統結合了符號繪畫語言和先進的局部可控生成,讓使用者自由表達藝術想法,同時精確控制細節,確保最後作品與廣彩的傳統風格緊密契合。通過創新的現代科技應用,可促使廣彩的歷史和文化得以保存和推廣。 這項技術更可以進一步擴充其數據集,增加訓練資料的種類和數量,得以納入更多文化產物和風格,使這模型能夠生成更多元化的傳統內容。同時,通過個人化的使用者介面,藝術家可以更自然地與平台互動,而科技專業人士則可以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力,以豐富文化和藝術遺產。 杜教授展望︰「透過與博物館和文化保育組織合作,可以更廣泛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中,改進和拓展創新方法的應用範疇。透過回饋系統進一步提升多模態大規模模型,深入洞察生成內容,進一步調整額外訓練和更精煉的模型。」 ***完***

2024年10月21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設計學院

Photo 1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總領事講座」 土耳其駐港總領事前瞻一帶一路創新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成功舉辦第五場「總領事講座」,由土耳其共和國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總領事Kerim Sercan Evcin先生擔任講者,主題為「在不斷變革的區域創新生態中加強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吸引了學術界專家、學生及公眾人士等參與。是次講座獲得了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和環球事務處的支持。 當日出席論壇的嘉賓還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帶一路」專員何力治先生、土耳其共和國駐香港特別行政區領事Uğur Öztürk先生,以及一眾理大代表包括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環球合作)沈岐平教授及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 何力治先生致辭時強調創新科技是香港未來的核心,也是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主要角色。他提到,香港正致力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合作發展創新科技,將香港雄厚的研發實力與其他城市在創新和先進製造方面的優勢結合,釋放新質生產力的潛能,更表示香港隨時準備好與土耳其在新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方面展開合作。 Kerim Sercan Evcin先生隨後探討了土耳其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角色及其對區域創新格局的影響。他並就土耳其與香港進一步合作的潛在領域,以及如何在彼此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分享了真知灼見。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指出國際合作在促進創新方面的重要性:「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參與者,土耳其是這一變革項目的重要成員之一。土耳其亦憑藉其戰略性的地理位置以及對貿易和經濟合作的重視,成為連接歐洲和亞洲的重要紐帶,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為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講座亦邀請了正於理大就讀的土耳其學生Dora Saylıkoğlu介紹土耳其文化,他更向與會者分享了自己在香港生活的豐富體驗。 「總領事講座系列」是理大致力推動全球參與和知識交流的重要舉措。透過駐港總領事的分享,講座系列為理大的學生、教職員及公眾提供平台,深入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創科政策及機遇,並為建立具意義的合作夥伴關係奠定基礎。 趙汝恒教授(左)向Kerim Sercan Evcin先生(右)贈送紀念品。 趙汝恒教授(左)向何力治先生(右)贈送紀念品。   ***完***

2024年10月21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01

「理大創科 × 校友日2024」 展示豐碩創科創業成果 校友共證母校卓越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於校園舉行「理大創科 × 校友日2024」,展示理大在交叉學科研究、知識轉移、創業培育方面的卓越成果,如何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創科日展示理大的創科創業成果,為師生及校友、創科企業家、業界夥伴、研究人員及學生等提供寶貴機會,探索合作機遇;同日下午舉行的校友日則為理大校友安排連串精彩節目,包括校園導賞、親子活動、運動競技及才藝表演等,讓校友相聚理大校園,見證母校的飛躍發展。是次活動成功吸引逾7,800人參與。 開幕典禮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吳程女士、香港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兼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邱達根先生、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大學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以及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為活動揭開序幕。 邱達根先生表示﹕「理大在學術上追求卓越,在創新上追求突破,備受尊崇。理大已有87 年的歷史,一直是培育頂尖人才的沃土,也是研發高新技術的搖籃,更是推動變革性創新的重要力量。今天的活動展示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技術成果和創業方案。我衷心希望理大的研究人員與行業翹楚之間能藉今次機會互相啟發,互相交流。我亦鼓勵業界就理大的科研成果滿足市場和社會需求提出寶貴見解,並一起探討合作和技術轉移的機會。」 滕錦光教授表示:「香港經濟發展從以往製造業作為支柱,到後來服務業主導,理大一直緊貼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專業人才。今年慶祝正名大學30周年,理大一如以往回應社會需要,積極加強科研實力推動創新。過去五年間,理大科研團隊人數翻倍,加上早前成立的理大高等研究院,以及於內地多個城市建立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充分印證這一點。此外,理大擁有全港院校中規模最大的校友社群,人數多達50萬名,今後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彼此的聯繫,全力支持校友們的事業發展,締造互利共贏的關係,共同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並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發展作出貢獻。」 李國祥醫生表示﹕「秉承理大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配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有關推動現代化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的倡議,大學會繼續透過其獨有的PolyImpact理念和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將卓越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方案,應對全球挑戰,並為有抱負的企業家和初創提供全面支持,推動香港、國家及其他地區的創科發展。」 典禮上,理大亦與八間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策略伙伴聯盟,未來將發揮各自在科研及產業上的優勢,攜手培育創科創業領導人才,並進一步發揮理大PolyVentures的影響力,協助初創企業孵化和加速成長,為矢志創業的理大學生、校友和學術人員提供更全面的支援。簽署協議的企業及機構包括北京雙創街控股有限公司、杭港科創、香港九龍醫院集團、磐美迪控股(深圳)有限公司、前海國際知識產權綜合運營服務中心、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新華集團及錫洲國際有限公司。 另外,理大向六位2024年「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得主頒發獎項,以表揚具備卓越研究實力的理大年輕科研人才。三名學者及一支團隊獲頒2023年「校長特設傑出成就獎」,以表彰他們在研究及學術活動、知識轉移方面的優秀表現和貢獻。 作為理大創科創業旗艦活動,創科日透過一系列展覽、研討會、論壇和創業展示,展現理大社群的非凡創造力。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示範城市無人機包裹遞送,相信對推動香港低空經濟發展具啟發作用;由電動車研究中心研發,運用新型無線充電技術的機械人示範,則有助推動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的普及。理大年輕及傑出學者、PAIR轄下17個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8間理大培育初創企業亦合力展示多項創新發明、產學研及創業成果。其中包括顯示月球南極地形和景觀創新 3D 模型、水管檢測機械人,以及視力訓練頭盔等。部分展覽設即場體驗,包括便攜式無創肝纖維化評估系統,以及能夠在樓梯、草地或沙灘上行走的智能電動輪椅等。 此外,理大校友、於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近4億2,000萬美元的水滴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沈鵬博士親身分享成功創業經歷,細說如何將初創公司打造成為全國領先保險科技和醫療健康平台,擴闊年輕企業家的視野。內地孵化及投資平台代表亦親身向有志創業人士講解內地招商引資的挑戰與機遇。 至於年度校友盛事「校友日」,獲得逾百名熱心校友鼎力協助,主持多項精彩活動。當中包括校園定向、主題導賞團,以及由「傑出理大校友」帶隊的慢跑之旅;讓校友展現才華的「理大超星團」舞台表演,帶來中西樂、舞蹈、跆拳道、魔術及合唱演出;還有五人足球友誼賽、乒乓球表演賽、親子乒乓球訓練、童趣天地等。不同學院、學系及校友會主理的特色攤位亦與校友社群共享多項創意成果和活動,包括心理彈跳站(ReST Hub)、為脊柱側彎患者而設的功能衣,以及言語治療遊戲等。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介紹顯示月球南極地形和景觀的創新 3D 模型。 理大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展示可實時檢測管道缺陷的機械人。 理大培育初創展示針對近視、弱視和斜視問題,提供視力矯正訓練的設備「Vcare」。 理大培育初創展示便攜式無創肝纖維化評估系統「Liverscan®」。 理大培育初創展示能夠在樓梯、草地或沙灘上自由行走的智能爬樓機器人。   ***完***

2024年10月19日

活動 其他

Photo1

理大設計學院《凝住時光:理大設計六十年》展覽 展現設計教育六十年卓越成就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理大設計)由即日起至11月11日舉辦《凝住時光:理大設計六十年》展覽。作為理大設計慶祝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展覽將展示學院發展歷史、橫跨半世紀的設計師校友作品,帶領參觀者一同見證理大在推動香港設計教育及業界發展的重要角色。 作為香港首間具標誌性的綜合設計學府,理大設計一直是香港設計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樞紐,提供世界級的本科及研究生課程,為各行各業培育創意人才。是次展覽分為五個部分,涵蓋理大設計領導層介紹、課程發展、研究發展、校友設計作品,以及研究出版物展示。 理大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委派的研究團隊,花逾一年時間,走訪多位來自不同時代和界別、與學院發展息息相關的理大校友及過往教學人員等,搜集珍貴的設計作品和資料,並進行整理和編輯。展覽方式是以系統性的時間線,呈現理大設計從香港工業專門學院發展至理大的歷程,當中涵蓋不同年代學院領導層的貢獻、學院課程設計如何配合產業政策的轉變和科技進步等進行革新,以及研究主題的變革。展覽從不同角度探討理大設計教育與香港社會和經濟變遷的關係,同時記錄了香港設計業界的歷史發展。 校友設計作品展區則展出逾40位由1973年至2023年間畢業設計師校友的作品,呈現從1980年代至今設計和藝術作品的演變,同時反映本地和全球設計市場的變遷。作品包括以本地街市紅燈罩為靈感,象徵香港核心價值和國際人才樞紐的藝術品、以回收塑料容器設計的揚聲器系統、政府「綠在區區」計劃的品牌設計項目、暢銷逾16年的多功能高爾夫球袋等,盡顯校友的設計才華。研究出版物展示區亦羅列了不同年代理大設計學者發表的研究刊物。 另外,理大設計學院前副院長兼項目負責人蕭競聰先生及多位校友亦將於《凝住時光:理大設計未為人知的歷程》分享講座上,娓娓道來學院60年來的發展歷程。歡迎公眾預先登記參觀是次展覽,一同探索香港設計教育的傳承與未來,同時慶祝理大設計的卓越旅程,讓過去啟發現在,激勵未來。 《凝住時光:理大設計六十年》展覽詳情 展覽日期: 2024年10月7日至11月11日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上午10時30分至晚上7時正 地點: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平台 登記方法: 活動及登記詳情,請瀏覽﹕ https://www.polyu.edu.hk/alumni/events/2024/10/20241011_sd-time-capsuled-histories/?sc_lang=tc ***完***

2024年10月17日

活動 設計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