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1

理大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暨成果對接交流會圓滿舉行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暨成果對接交流會在晉江市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等代表出席活動。活動邀請了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先生、泉州市科技局副局長陳君偉先生、晉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人選劉建軍先生、晉江市副市長、陳埭鎮黨委書記吳靖宇先生,泉州市、晉江市多位領導與企業代表近 160 人,共同見證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取得的成果及展望未來發展。 林大輝主席在致辭中表示研究院自去年 9 月成立以來,通過整合理大的科研資源優勢,與晉江當地產業實現深度融合,提供人才培養、技術轉移等服務,校地合作越來越堅實;開設創業中心,支持科技在晉江以創業轉化成生產力。他指出,理大將繼續與晉江緊密合作,為當地科技創新注入新動力,推動科技產業化,並為國家的科技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書記張文賢先生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研究院近一年的長足發展。他指深化校地合作是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也充分實踐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理念;晉江市政府將集中資源,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保障,確保雙方合作項目的順利落實。 活動上,校地雙方正式啟動香港理工大學晉江創業中心(PolyU InnoHub@Jinjiang),首批五家優秀孵化企業正式入駐,為推動晉江創新創業生態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創業中心將為企業提供更加完善的創業環境和資源支持,助力創業家們在科技創新和市場拓展上取得更大成果。 研究院並與多家企業和機構達成合作意向,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涵蓋技術成果轉化、聯合實驗室共建等多個領域。這些合作協議的簽署,象徵著合作雙方對未來的堅定承諾和對創新的不懈追求,落實共同邁向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大會也為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晉江拓普旺防霉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的成立舉行揭牌儀式。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進一步推動食品科技政策和食品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與合作,為晉江地區相關產業的科技進步和繁榮開闢新的道路。 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余長源教授及晉江拓普旺防霉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水洞先生為聯合實驗室揭牌,標誌理大科技及晉江產業攜手共創發展。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在活動中介紹了理大最新發展概況;知識轉移及創業處總監王家達先生分享了理大知識轉移成果和創業生態;理大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余長源教授報告了研究院的發展狀況及未來規劃。參與活動的專家學者還有研究院紡織服飾科技所所長陶肖明教授、研究院副院長黃家興教授、助理院長吳池力博士、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內地發展處總監陸海天教授、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主任梅國威教授、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行政總裁及總監黃偉強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邱家琪博士、物流及航運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馮思源博士、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家聰博士,及知識轉移及創業處助理總監陳翠芳女士等。 同日,理大領導與晉江市領導共同視察研究院的工作及建設進展,並考察剛成立的香港理工大學晉江創業中心,與五家首批入駐企業代表親切交流。 活動當晚,香港理工大學聯合足球隊與晉江市市直機關足球隊在晉江市足球訓練中心舉行了校地足球友誼賽。主席林大輝博士及晉江科技局局長許紫竹先生等也親自上陣,在綠茵場上,球員們奮力拼搏,展現風采。隨著比賽的圓滿結束,理大與晉江市之間的友誼也得到進一步的加深。這種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讓這場比賽變得更加意義非凡。   ***完***

2024年8月9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Untitled design

理大研發新型「連接的三維多面體框架」技術 實現可編程流體精密控制

人類社會的進步依賴於各種控制液體的技術。準確捕捉和釋放各種化學和生物流體在許多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在空間和時間上精確控制液體的可切換捕捉和釋放能力,並且精確控制液體的體積,向來是一大挑戰。理大的研究人員最近便發明了一種精妙的新方法。 理大潘樂淘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機械工程學系熱流體與能源工程講座教授王立秋教授帶領團隊研發出獨特的超超材料,實現了可逆的捕獲和釋放準確容量液體,並精準地控制液體三維空間分佈的技術。這項突破名為「連接的三維多面體框架」(connected polyhedral frames,簡稱CPF),是一個新型平台,以杆連接的毛細尺度三維框架網絡,浸進液體提出到空氣後可以發揮可編程、定點、可逆地捕獲和釋放液體的作用。此研究成果最近已發表在《自然化學工程》期刊,論文第一作者為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張藝媛博士。 在這套系統中,控制液體的關鍵源於CPF充當可切換「捕獲器」和「釋放器」,讓網絡中的液體可以按需要保留和排走。部分CPF由單杆連接不提供液體排放通道,能捕捉液體,充當「捕獲器」。而其他連接設置為雙杆式,可釋放液體,為「釋放器」。這是因為當框架網絡從液體中提出後,雙杆連接處有液膜形成,在框與框之間形成通道,促成液體釋放。 運用不同技術來產生或破壞液體連續性,捕獲器和釋放器可以相互轉換。多種多樣的液體均可以透過精準控制在CPF陣列內操縱,輕鬆地實現可編程的三維流體圖案化。由於平台中的液體可以是水、油、水凝膠、聚合物、生物流體等,所以各種生物材料和化學品都可以與 CPF 相容。 王教授的團隊設計了一種用於運載維生素B2和B12的CPF框架,用來示範技術具備應用於可控多藥釋放的潛力。兩種維生素用來代表假設的藥物分子,分別封裝於海藻酸鈉水凝膠和結冷膠中,在水溶液中釋放。透過改變凝膠膜的厚度,兩種「藥物」的相對釋放速率便可精準可控改變。 CPF的運作原理有別於拭子一類傳統採樣技術,可建立直接的液體—液體界面接觸,實現超高的樣品釋放效率。這些優點在一項模擬醫學實驗中得到證實:使用CPF進行流感病毒採樣時,即使在非常低的濃度下CPF也可以把病毒檢測出來,而使用棉花棒無法檢測經稀釋的病毒。 王教授的團隊展示了CPF也可用於細菌封裝領域。研究團隊利用CPF封裝產乙酸菌,可極大提高產乙酸菌的使用效率,並大幅簡化乙酸產物的分離流程。可以想像,CPF也能應用於高效生產其他有價值的產品中。 除了醫學和微生物應用,團隊還示範了CPF可應用於空氣調節。他們利用已浸濕的CPF陣列作為原型加濕器,在吸入乾燥空氣和通過含水框架後,能排出更濕潤的空氣。CPF吸收氣體的能力也可用於捕捉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儲存或碳封存上發揮實用。 CPF的捕獲/釋放液體功能,不依賴框架的結構、組成材料、和所處理的液體,因此CPF是一種創新型超超材料,實現了「竹籃子精確可控打水」的功能,可用於組織工程學、藥物篩選和多材料製造等眾多領域。   ***完***

2024年8月8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機械工程學系

Professor Li Gang _crop

理大研發超穩定鈣鈦礦LED 亮度破紀錄應用前景極佳

鈣鈦礦材料對於提升發光二極管(LED)的應用性能非常重要,但在整體提升器件的效率、亮度與使用壽命方面仍然存在技術局限,其運行穩定性是一大技術難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在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發出「三維FAPbI3鈣鈦礦LED系統」,能同時實現高亮度、高效率與超長使用壽命。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暨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李剛教授,與博士後研究員李質奇博士、研究助理教授任志偉博士及團隊,利用依賴烷基鏈長度的銨鹽分子調節策略設計了一項嶄新技術。團隊利用烷基銨鹽管理晶體定向、控制晶粒尺寸、抑制非輻射重組,藉以提升器件性能。這項技術證實可以同時達到高效率、高亮度與超長壽命,為鈣鈦礦LED的未來應用與商業化具重大意義。 研究團隊成功製造出高效、亮度極高且非常穩定的鈣鈦礦LED,外部量子效率高達23.2%,亮度與使用壽命均刷新紀錄,前者達到1,593 W sr−1 m−2,後者在高電流密度嚴苛環境下可達227小時(100 mA cm−2),為直流電驅動的近紅外鈣鈦礦LED在兼顧亮度與穩定性方面取得最佳性能。這項研究以《通過晶粒定向管理與重組抑制達成亮度破紀錄的超穩定鈣鈦礦LEDs》為題已刊登於國際能源期刊《Joule》。  李剛教授表示:「研究顯示鈣鈦礦LED的高效率不僅限於實驗室環境,該技術在商用高亮度照明與資訊畫面顯示方面亦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有望媲美商用量子點LED及有機LED。」 研究團隊發現,定向結晶過程、晶粒尺寸控制與非輻射重組抑制之間的平衡,對鈣鈦礦LED的性能影響深遠。要解決這個難題,關鍵在於調節長鏈烷基銨鹽與鈣鈦礦核之間的分子交互作用。 烷基銨可以促進照明用鈣鈦礦薄膜的定向結晶過程,而烷基銨與鈣鈦礦之間的分子交互作用,亦會影響鈣鈦礦LED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已成功利用長鏈烷基銨鹽的分子工程調節結晶化速率。即使在高電流密度的嚴苛環境下,這項創新技術也能生產出具超長穩定性、高效率、高亮度的近紅外鈣鈦礦LED。 鈣鈦礦LED擁有多項優勢,例如顏色純、顯示色域廣、成本效益高,而且可以印刷加工,使生產更加靈活。研究團隊的發現對推動鈣鈦礦LED的發展與技術突破有極大貢獻。   ***完***

2024年8月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1

理大總裁協會舉行第九屆理事會就職典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總裁協會第九屆理事會就職典禮暨晚宴今天假唯港薈圓滿舉行。活動匯聚了工商界翹楚、學術界精英及政府官員,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博士等主禮嘉賓蒞臨現場,為新一屆理事會委員頒授委任狀。滕錦光教授在致辭中高度讚揚理大總裁協會在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社會發展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並介紹理大在創新科研、知識轉移,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卓越成就。 就職典禮上,理大大學院士史立德博士再次當選,成功連任總裁協會理事長,任期兩年。史立德博士在致辭中感謝全體會員的支持,並分享了他對協會未來發展的願景和計劃。他表示,理大總裁協會致力充當大學和商界的橋樑,未來將繼續促進理大與企業的交流,推動產學研合作,加強理大的知識轉移和科研成果商品化,為香港以至全球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繁榮作出更大貢獻。史立德博士亦表示,協會今後將舉辦更多專題講座和交流活動,讓工商界更深入了解理大的前沿研究成果,並探討合作機會。 總裁協會成立於2005年,由理大知識轉移及創業處(前稱「企業發展院」)創立,是專為行政總裁和創業家而設的組織。協會致力為工商界和學術界提供交流平台,推動理大與業界建立更緊密的夥伴合作關係,並促進大學和產業間的知識轉移。   ***完***

2024年7月31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02

蔡司採用理大專利技術研發蔡司MyoCare兒童近視控制鏡片 專業光學產品結合專利近視控制技術 近90%配戴兒童有效減慢近視加深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眼科視光學院與蔡司視光護理(蔡司)發表最新合作方案——蔡司MyoCare兒童近視控制眼鏡鏡片採用理大的專利同心多環近視管理技術(DISC),聯手推動全球兒童的近視控制及發展。這次合作促成蔡司把理大的專利近視控制技術應用於品牌旗下的專業光學產品中,致力結合權威學術研究與頂尖光學技術,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專業、更有效的視光護理解決方案。 蔡司MyoCare兒童近視控制鏡片(MyoCare兒控鏡片)採用理大研發的同心多環近視管理技術,其專利設計在一般矯正近視的光學結構之外,添加一組專門的光學微結構。兩組光學結構在鏡片表面交替排列,矯正區域投射影像到視網膜上,使佩戴者能看到清晰的影像。同時,光學微結構亦會把另一組影像投射到視網膜前,即「正向光學離焦」訊號,利用眼睛天然的正視化回饋機制引導眼睛,減慢近視患者眼軸的生長。技術為完全非侵入性,經過多重基礎實驗和臨床驗證,實證安全﹑有效並且沒有明顯副作用。 蔡司MyoCare兒控鏡片亦結合蔡司專利C.A.R.E. ®技術,能有效減慢近視加深速度達48%至63%,減慢眼軸增長達41%至77%。此外,不論觀看任何距離及方向,這款鏡片均能為配戴者提供理想視力;而且容易適應,超過95%配戴的兒童在3天內便能適應鏡片。 為期12個月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近90%配戴蔡司MyoCare兒控鏡片的兒童有效減慢近視加深;相對擁有正視眼的兒童,配戴蔡司MyoCare兒控鏡片的亞洲兒童能有效減慢眼軸增長平均達70%。 父母近視帶來的子女近視風險可獲緩減 研究證實,子女患近視的風險會隨著遺傳因素增加。經12個月臨床測試證實,相較配戴一般單光鏡片,配戴蔡司MyoCare兒控鏡片能有效減慢近視加深,即使父母有近視的兒童同樣有效。這表明這款鏡片有助減少因父母有近視而增加子女患近視的風險,對於父母也有近視的兒童來說,蔡司MyoCare兒控鏡片可說是打破他們近視加深的宿命。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分享:「理大一直致力促進技術轉移發展,同心多環近視管理技術正正是一個絕佳例子,它展示了學術研究如何能轉化為有效的解決方案,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多一個市場選擇。很高興能與世界頂尖的光學品牌蔡司視光護理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攜手研發更多創新技術,並進一步推動近視研究發展,造福社會。」 蔡司視光護理亞洲、拉丁美洲、伊比利亞副總裁David Ferran先生補充說:「蔡司和理大緊密合作多年。透過是次合作,雙方將攜手研發更多創新技術,致力將最好的光學帶到視力矯正方案之中,共同應對近視帶來的威脅,致力促進全球兒童的福祉。」 香港光學會會長關國輝先生表示:「香港兒童近視嚴重,6至12歲是兒童近視控制的黃金期,作為父母應該盡力把握時機,為子女提供最好、最有效的近視控制管理措施,守護眼睛健康,避免發展成深近視及其他長遠的眼睛健康問題。」   ***完***

2024年7月3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眼科視光學院

Photo 1_edit_r1

理大與中山市攜手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推動兩地生物醫藥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市政府)於7月30日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建「香港理工大學中山技術創新研究院」。此合作標誌著雙方在推動兩地生物醫藥發展,促進產學研合作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團參加中山市舉辦的「2024中山全球招商大會」,會上同時舉行研究院的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先生、中山市委副書記兼市長肖展欣先生、理大化學系講座教授黃嘉良教授、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助理總監趙培先生見證下,由中山市委常委兼副市長葉紅光先生、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滕錦光教授致辭時表示:「我們與中山市政府攜手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配合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不僅是我們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我們與中山市共同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一個新起點。研究院的成立除了為中山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更是響應習近平主席號召用好深中通道,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合作水準,推進區内產學研轉移轉化和新質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一體化。」 研究院將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領域,聚焦自主研發的醫藥類產品,並致力改善社區的醫療條件。研究院亦將與中山市當地醫院等緊密聯繫,透過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造福廣大市民。深中通道的開通將加強中山與香港之間的交通便利性,以及人員、資金和技術流動,使中山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局,研究院將發展成為創新科技高地,為中山市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技術支撐。 是次合作不但加強了理大與中山市政府的連繫,更推動雙方攜手並進,共同迎接和把握創新科技帶來的巨大機遇。 ***完***  

2024年7月30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科研項目揚威美國「矽谷國際發明創新節」 勇奪九個獎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於2024年美國「矽谷國際發明創新節」(發明創新節)榮獲九個獎項,包括全場第二大獎、兩個特別大獎、五個金獎及一個銀獎。 發明創新節於7月26日至28日在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舉行,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帶領的多支理大科研及初創企業團隊於國際舞台展示大學科研成果,連繫全球投資者及商業合作夥伴,擴展理大國際影響力。 今年理大獲獎項目涵蓋醫療保健設備、創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傳感技術等多個範疇。其中,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教授領導的研究項目「可用於重症監護的無線透氣心電貼片」勇奪全場第二大獎及金獎。項目為病人或潛在患者提供無縫的非侵入性心電圖監測,所採用的心電圖電極貼片不會引起皮膚發炎,確保心臟監測的持續性及舒適度,並維持監測準確性與深切治療病房採用的臨床設備相若,較傳統電極貼片更輕便,省卻以接線接駁設備的不便。 由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葉曉雲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智慧襯墊夜間支架:治療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的方案」,榮獲韓國發明振興協會特別大獎及金獎。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理大學者領導初創「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趙昕教授研發的「三維列印三週期極小曲面(TPMS)骨支架」則奪得克羅埃西亞發明者聯盟特別大獎及銀獎。 趙汝恒教授讚揚理大得獎團隊的卓越表現,並表示﹕「理大於矽谷國際發明創新節奪得多個獎項,反映理大科研和發明備受國際肯定。理大將繼續秉承『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校訓,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以應對社會未來的挑戰及提高人類的生活質素。」 「矽谷國際發明創新節」是美國最大型的科技發明展覽,今年吸引全球約30個國家或地區的科研機構、學術機構及企業代表參展。發明展廣獲跨國企業、投資者及創業家支持和參與,亦是發明家和工商業界探討將創新發明商品化及尋求合作機會的重要平台。 理大獲獎項目如下,詳情載於附件或可瀏覽理大知識轉移及創業處網頁。 項目 發明者 奬項 可用於重症監護的無線透氣心電貼片 鄭子劍教授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材料與器件中心實驗室副主任 全場第二大獎   金獎 智能襯墊夜間支架:治療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的方案 葉曉雲教授 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湯啟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 張文智教授 香港大學何馮月燕基金講座教授(脊柱外科)、港大深圳醫院院長 韓國發明振興協會特別大獎 金獎 三維打印三週期極小曲面 (TPMS)骨支架 趙昕教授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理大學者領導初創「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克羅埃西亞發明者聯盟特別大獎 銀獎 厚玻璃碳製備及熱處理屬性調整方案 楊熠先生 理大機械及工程學系博士生、理大初創「碳索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金獎 邊緣人工智能設備及機械人於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應用 曹建農教授 理大研究生院院長、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分布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院長、大數據分析中心實驗室副主任 金獎 漁芯:即時檢測微生物和污染物的芯片實驗室 蔡松霖博士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理大學者領導初創「漁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劉揚博士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創新應用博士後研究員、理大學者領導初創「漁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邱美孌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金獎                                                             ***完***

2024年7月30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學者發現調節眼壓的關鍵機制 有望啟發青光眼治療方案

青光眼是導致視力受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醫院管理局統計,香港每100位40歲以上人士,便有3人患上青光眼。青光眼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病徵,因此往往被人忽視,待患者察覺視力有異時,病情已經十分嚴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研究)沈詩韻博士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發現調節眼壓的關鍵因子和機制,為開發青光眼治療方案提供新思路,可望協助患者及早預防視力衰退。 青光眼患者的眼球內的液體(稱為「房水」)不斷流動,眼壓普遍較高,需要長期用藥控制。不過,目前的藥物治療存在局限,僅能延緩病情,不能遏止病情惡化,而且藥物耐受性不理想,療效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弱。 科學界已知microRNA (miR)-17-92群對細胞信號傳導具重要作用,但其在眼部的具體功能尚未清楚。沈博士及研究團隊深入探討miR-17-92因子對眼壓的影響機制,發現血小板反應蛋白-1(TSP-1)是一種會減少房水外流並增加眼壓的蛋白質。其後,團隊在負責把房水引流到眼內的小梁網(hTM)細胞中,模擬miR-17-92群的三個因子,成功抑制TSP-1的表現,使小鼠眼睛排出的房水增加約73%。 沈博士及研究團隊最近獲得美國青光眼研究基金會2024年Shaffer研究資助基金撥款支持,進一步探討miR-17-92因子在眼壓調節中的作用。團隊將通過阻斷hTM細胞中TSP-1的上述三種miRNA潛在靶點,調查特定微小核醣核(miRNAs)與TSP-1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亦將於小鼠眼球內注射TSP-1靶點特異性阻斷劑或miRNA模擬體,研究調節它們對眼睛房水排出系统和活體眼壓的功能性影響。 沈博士表示:「研究團隊發現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方法的關鍵作用,將有助揭示青光眼等疾病隱含的遺傳和分子機制。尤其在青光眼治療方面,有助於確定潛在的生物標記、治療目標和個別治療方案,影響深遠。獲得Shaffer研究資助基金支持,亦證明了理大的科研實力能與全球頂尖眼科研究中心並駕齊驅,鼓勵我和團隊在青光眼研究領域繼續探索,精益求精,為青光眼患者的福祉貢獻。」 沈博士於分子研究領域擁有十多年經驗,成果享譽國際,熟練運用基因組和蛋白組方法。研究興趣包括房水形成和外流機制、眼壓調節、miRNAs對房水排出系统的影響、DNA甲基化對排流能力和眼壓調控的潛在候選基因等。 作為主要研究人員,沈博士目前有兩個項目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分別研究治療青光眼的基因編輯方法,以及表觀遺傳調控在青光眼中的作用。此外,她還在多個研究項目擔任聯合研究員,並獲得研資局優配研究金等不同科研基金支持。 ***完***  

2024年7月2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眼科視光學院

Photo 3

特區政府官員與立法會議員移師理大舉行足球友誼賽 行政長官親臨校園為巴黎奧運中國香港代表團打氣

特區政府足球隊應立法會足球隊邀請,今天於香港理工大學體育中心舉行室內五人足球友誼賽,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親臨理大校園,與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一同主持開球禮,並為出戰巴黎奧運會的中國香港代表團打氣。 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與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歡迎行政長官蒞臨理大校園,並與一眾特區政府官員及立法會議員齊聲高呼「堅並肩 撐港隊 香港運動員加油」的打氣口號,預祝香港運動員發揮善拼敢贏的精神,凱旋歸來,為香港增光。 身在非洲盧旺達的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以及百多名參與「服務學習」活動的理大師生一齊越洋祝賀友誼賽順利舉行。林大輝博士表示:「歡迎立法會議員及特區政府官員到理大切磋球技,發揮團結精神,相信友誼賽有助促進行政和立法機關的良性互動,並祝願香港隊繼上屆東京奧運後,在本屆巴黎奧運會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為港爭光。」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衷心感謝理大借出場地及派出專業工作人員全程協助,並稱讚理大的熱情款待,以及與特區政府和立法會秘書處的工作團隊緊密合作、悉心安排,令是次友誼賽成功有序地進行。    ***完***

2024年7月20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ress release image_TC

理大兩項目獲研資局主題研究計劃支持 為香港長遠發展策略作出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個科研項目在2024/25年度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中,合共獲批超過1億港元資助,開展促進對香港起重要作用的新興研究及創新項目。理大連年獲得顯著資助支持,展開具有影響力的跨學科研究,以卓越的科研實力和創新專長,為香港長遠發展策略作出貢獻。 理大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時裝及紡織學院紡織科技講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總監陶肖明教授帶領的「多感仿真可穿戴裝置機理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項目,獲資助6,237萬港元。 理大設計學院兼電子計算學系Johan Hoorn教授帶領的「香港社區壓力緩解:大型語言模型賦能社交機器人的戰略性研究」項目,獲資助4,089萬港元。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的兩項獲資助項目,具備廣泛應用潛力,並貼切地為社會帶來裨益,充分展示了理大卓越的跨學科研究實力。理大在主題研究計劃屢獲佳績,支持我們致力於為香港長遠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我們將繼續透過拓展嶄新及尖端的科研項目,為世界創造福祉,引領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陶教授的項目將引領全球帶來重大的科技影響,首創多感仿真可穿戴裝置,可傳遞類混合氣味和觸覺,提供更身臨其境的體驗。該項目發揮了理大團隊的多學科專長和跨領域科研的卓越優勢,包括在柔性材料、物聯網(IoT)、可穿戴系統和生物醫學應用、電子織物、人工智能、聲學和信號處理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這項研究產生的影響遠不止於開發新型裝置,還將廣泛為社會、產業發展以及人類生活帶動創新,包括醫療、物聯網、智慧城市、藝術技術、機器人、教育、體育、時裝與紡織以及個人防護等。 Hoorn 教授的項目旨在緩解社區壓力, 香港61%人口經歷壓力、焦慮、抑鬱和負面情緒,該研究將利用大型語言模型訓練社交機器人,並結合本地化、文化和個人數據,提供可能被忽視的個人心理護理,從而填補醫療保健系統的不足。 項目除了會開發社交機器人、連接至手機應用程式的虛擬化身,亦會研發新的分布式計算、可擴展性和隱私保護軟件架構。項目帶來的創新成果,將可惠及香港的在職人口,令多個行業受益,包括護理專業人員、社會工作者、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開發人員等。項目擬建立一個線上平台,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開發人員延伸應用,除了護理領域,亦可滿足教育、酒店和娛樂等其他應用需求。   理大在2024/25年度主題研究計劃獲資助項目︰ 項目統籌者 陶肖明教授 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紡織科技講座教授 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總監 項目名稱 多感仿真可穿戴裝置機理和關鍵技術的研究 摘要 本項目通過研究多感官模擬可穿戴裝置,揭示人類混合氣味嗅覺和多感觸覺模擬的運行機制,開發相關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項目將首創纖維集合體結構的仿生機制及其驅動裝置,用於複製混合氣和觸覺。透過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和控制模擬設備的演算法,將感測器獲得的測量訊號聯繫起來,提供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該設備研發目標包括︰ 通過人工智能控制的感知和模擬混合氣味的嗅覺模擬設備; 通過改變其硬度、尺寸、表面形態和熱性質、可感知和調節作用力和溫度的織物觸覺模擬器; 可穿戴的基於織物的聲學聽診器,連續檢測人體內臟器官產生的聲音的位置和強度。   這不僅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元宇宙技術發展,還為醫療保健、物聯網、藝術科技、機器人、體育、時尚、紡織業等多個行業領域帶來變更。 批准預算* 6,237.8萬港元   項目統籌者 Johan Hoorn教授 設計學院兼電子計算學系教授 項目名稱 香港社區壓力緩解:大型語言模型賦能社交機器人的戰略性研究 摘要 本項目將開發人性化居家社交機器人,內置大型語言模型(LLM),以本地化、文化和個人數據為基礎,為香港精神健康服務不足的人群提供定制的心理健康支援。另外,會配置適用於移動應用程式的螢幕虛擬助理(Avatar)。   研發的新軟件架構將實現分散式計算、可擴展性和隱私保護,還將制定協定測試、邏輯符號人工智能和設計指南,探索創新方法和功能。並將經由本地社區進行實地評估,以助建立溝通模型,能夠預測和識別壓力或情緒低落的跡象,其後通過富情理的對話、求助信息或轉介專業護理等方式進行干預。 長遠而言,本項目有望減輕香港公共心理健康系統的負擔,同時通過人工智能驅動方式,便利市民更好地自我管理身心健康。   香港勞動人口,尤其是護理專業人員和社工都將從中受益。透過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開發者建立及開放線上平台,可惠及更多領域,如教育、酒店、娛樂等延伸應用。 批准預算* 4,089.9萬港元 *研資局提供資助金額的 90%,其餘 10% 將由協調大學提供。   ***完***  

2024年7月15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